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_第1頁
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_第2頁
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_第3頁
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_第4頁
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1課經濟建設的發展和曲折課標要求:概述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我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實踐,總結其經驗教訓。1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1949-1956)1、國民經濟的恢復建國初嚴峻的經濟形勢(表現)(1)背景:

毛澤東在建國之初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用外國人說的話說,這是一個連鐵釘都需要進口的國家。材料反映了建國初中國的什么問題?2造成建國初期嚴峻經濟形勢的原因?3①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②國民政府的大肆搜刮③多年戰爭的嚴重破壞材料三蔣區民營工業的危機日益深重。如蔣區工業中心之上海,……工廠,去年一月的開工率,僅為平時的百分之廿左右。同時還有大批工廠又紛紛倒閉,……

蔣匪農村經濟危機亦日趨惡化……農產日益銳減,造成各地嚴重糧荒……

歸納4(3)意義: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條件。(2)結果:到1952年,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1949~1952年工農業總產值(億元)5(1)“一五計劃”實施的背景是什么?材料:“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用外國人的話說,這是一個連鐵釘都需要進口的國家。”

——毛澤東現代工業基礎薄弱,門類殘缺不全2、“一五”計劃(1953-1957年)背景:6(2)目的:(3)任務:為迅速發展生產力,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1、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2、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7(4)成就: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先后建成投產。8(1)從歷史原因看:我國重工業基礎差,底子??;(2)從現實的需要看:我國處于帝國主義的軍事包圍之中,發展重工業有助于增強綜合國力,尤其是增強國防實力;(3)歷史經驗看:蘇聯迅速工業化的經驗中,也是采取了優先發展重工業的策略;(4)從各行業關系看:重工業的發展有助于推動輕工業和農業的發展。探究1:為什么要優先發展重工業?9探究二:一五計劃主要建設項目地理分布特點及成因?東北1、重工業基礎好2、幅員遼闊,資源豐富3、與蘇聯等國相鄰,便于接受援助(5)意義:

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為社會主義工業化奠定初步基礎10⑴農業⑵手工業⑶資本主義工商業——農業生產合作社——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公私合營(2)實質:將生產資料由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1)內容(3)意義:①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②社會主義經濟體系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③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④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社會主義三大改造(1953——1956底)目的:為了適應工業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會主義11二、探索與失誤(1956-1966)問題1:八大對當時形勢的變化作出了怎樣的判斷?問題2:八大對社會的主要矛盾作出了怎樣的判斷?問題3:這對主要矛盾的實質是什么?問題4:八大提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什么?問題5:對八大的評價122、“三面紅旗”(1)1958年八大二次會議制定的總路線“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13(2)“大躍進”14(3)人民公社化運動“一大二公”15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危害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生態環境遭到破壞;資源浪費;農業生產下降嚴重脫離農村生產力水平;嚴重挫傷廣大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后果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出現三年經濟困難(1959-1961)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給我國帶來的危害163、國民經濟的調整(1)原因:(2)國民經濟的八字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17(3)成就: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8失誤:正確:中共八大1956“大躍進”1958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國民經濟的調整1960啟示一: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從國情出發,正確分析國內主要矛盾。三年經濟困難1959-1961啟示二:社會主義建設必須實事求是,尊重客觀規律。啟示三: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八大二次會議總路線195819三、國民經濟的劫難(1966-1976)1、“文革”時期經濟形勢怎樣?“文化大革命”動亂十年,在經濟上,只是國民收入就損失人民幣5000億元。這個數字相當于建國30年全部基本投資的80%,超過了建國30年全部固定資產的總和。──李先念20思考?1967年、1968年國民經濟下降的原因是什么?原因是:“文革”擴展到經濟領域。212、“文革”時期哪兩個時間段經濟形較好?為什么?工農業總值3967億元比上年增加9.2%國家財政總收入809.7億元比上年增加5.6%國民收入2318億元比上年增加8.3%材料一:1973年國民經濟計劃完成情況材料二:1975年國民經濟回升的情況工農業工業農業總產值或收入4504億元3219億元1285億元比上年增加11.9%15.1%4.6%22材料一的原因是:1971年周恩來的調整——著手恢復調整國民經濟。材料二的原因是:1975年鄧小平的整頓——明確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并采取有效措施全面整頓。經濟形勢較好的有1973(復蘇)年和1975年(回升)23成功探索嚴重失誤表現成就表現特點國民經濟恢復1949-1952中共八大二次會議一五計劃1953-1957大躍進1958年中共八大1956年人民公社1958年糾正農村“左”誤1960年“文革”周恢復調整鄧全面整頓工農業超歷史工礦業突出工業化初步基礎社會主義制度八字方針大慶油田1973年復蘇1975年回升國內主要矛盾當前主要任務多快好省工作機構癱瘓政策制度廢除工農業生產損失追求高速度追求高指標一大二公一平二調24探究:縱觀20世紀50--70年代我國的經濟建設歷程,可以從中得出哪些經驗和教訓提示: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文革發揮主觀能動性與尊重客觀規律相結合

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發展水平

認清主要矛盾防止階級斗爭擴大化,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認清國情,實事求是251.1953年,中共提出的過渡時期總路線包括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兩大任務,規定這兩任務A、同時進行B、先改造后工業化C、同時完成D、先工業化后改造2.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重工業項目集中建設在A、華北地區B、西北地區C、東北地區D、東南地區課堂訓練AC263.“一五”期間,鋼鐵、汽車、飛機等重要建設項目的完成,標志著:A、社會主義工業化基礎的初步建立B、“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取得成效C、提前完成過渡時期總路線規定的任務D、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完成4.1953至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主要是:A、思想改造B、生產資料所有制的改造C、生產技術改造D、生產方式的改造AB275.人們對于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為中國國內主要矛盾,開始于

A、1949B、1956C、1966D、19786.下列對“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是①黨對建設社會主義的正確探索②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建成社會主義的愿望③忽視了客觀經濟規律④完全符合中國的國情

A、①②B、③④C、②③D、①④

BC287.造成1959至1961年我國國民經濟嚴重困難的最主要原因是:A、自然災害的影響B、蘇聯撕毀經濟合同C、帝國主義的經濟封鎖D、經濟建設中“左”傾錯誤8.1960年,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其中“調整”是指:A、產品供銷關系B、國民經濟發展比例C、產品分配關系D、國民經濟發展程度DB299.文革對中國經濟造成的影響不包括

A、經濟機構處于癱瘓B、國民經濟嚴重滑坡C、經濟取得一定的成就D、行之有效的經濟政策和制度被廢除10.1975年鄧小平全面整頓的實質是A把國民經濟搞上去B系統糾正“文革”的錯誤C實現社會秩序的穩定D恢復全國交通運輸的正常運行CB3011.下面兩幅漫畫,反映了中國某一歷史時代的社會特征。以下表述錯誤的是 A.反映了“一五”計劃取得了重大成就B.社會主義建設中出現了“左”傾錯誤C.反映了人民要求改變經濟落后面貌的強烈愿望D.是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A3112.1956—1966年,我國經濟建設呈現的趨勢是A.經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 B.開局和中期較好,后期有問題C.開局較好,中期有問題,后期糾正 D.開局有問題,中后期逐漸糾正13.中共八大前后,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過程中面臨的主要問題是關于 ①社會主義條件下的階級斗爭 ②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③社會主義建設中的規模和速度 ④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③CD321(10年全國卷2)19.據統計,到1950年9月,中國人民銀行的存款總額比1949年12月增加了12倍以上。這反映新中國A.迅速實現經濟穩定B.經濟狀況根本好轉C.合理調整了工商業D.人民收入迅速增加A高考回眸332(10年上海歷史卷25)20世紀50年代初,中國面臨的困難是“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為此,A.推行了土地改革B.組織了人民公社C.實施了“一五”計劃D.發動了“大躍進”C高考回眸347(09年江蘇卷10)在江蘇省常熟白茆鄉,時人傳唱著一首山歌:“小農經濟獨木橋,合作社是康莊道,人民公社辦起來,天堂哪有人間好!”此首山歌()A.最早傳唱于上個世紀60年代B.富有地域特色C.表明集體化完全是農民自覺自發的行為D.反映了農村生產資料所有制的變化D高考回眸359(09年廣東文基卷)26.1960年底,毛澤東大力提倡調查研究,并于次年親自深入農村調查。其目的是()A.推動“雙百”方針的實行B.了解農業合作化運動的實際成就C.決定是否在農村推行人民公社體制D.糾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中的錯誤傾向D高考回眸3610.(08江蘇,9)右圖是一本連環畫的封面,該書講述了孫家莊農民孫志剛的故事,圖中的“社”指的是A.農業生產的合作組織B.公私合營的生產組織C.人民公社的生產組織D.包產到組的生產組織A高考回眸華東人民美術出版社1953年4月出版3711.(08年廣東理基,65)20世紀50年代中后期,中共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