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13 對點精練三 精準推斷結論正誤 (含詳解)_第1頁
(全國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13 對點精練三 精準推斷結論正誤 (含詳解)_第2頁
(全國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13 對點精練三 精準推斷結論正誤 (含詳解)_第3頁
(全國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13 對點精練三 精準推斷結論正誤 (含詳解)_第4頁
(全國版)高考語文一輪復習專題13 對點精練三 精準推斷結論正誤 (含詳解)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對點精練三精準推斷結論正誤一、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由于自然災害以及伴生的社會動蕩、國內戰爭、外敵入侵,世界上很多輝煌一時的偉大文明就此覆滅。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一書中就提出,兩河文明、希臘文明與羅馬文明的衰落,與自然災害的頻仍直接相關。而后來的歷史研究,也證明古埃及文明、兩河流域的古阿卡德帝國、古印度的哈拉帕文明衰亡的主要原因都是氣候波動和生態崩潰;瘟疫的暴發,也直接導致了羅馬帝國“黃金時代”的結束以及阿茲臺克帝國、印加帝國的迅速瓦解。但是,讓災難史研究者很感興趣的一個問題是,何以同樣遭受周期性、大規模自然災害的中華民族卻每每能夠在災難中迅速恢復并持續發展?對于這一問題,有很多答案。其中不容忽視的是,自古以來資源的短缺、災難的頻仍,讓中國人產生了一種獨特的民族心理,并積淀為一種深層的社會意識,我們可以稱作“韌”的精神。這種“韌”的精神,蘊有強大的自我恢復和更新能力,呈現出變通的智慧和頑強的活力,從而使得中華民族安然渡過歷史長河中各種各樣的困境,生生不息,綿延不絕,歷經一次又一次的災難和變革而延續至今。“韌”的精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表現是外向的儒家思想和內向的道家思想的配合。在大一統國家出現的前夜,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針對不同的社會情境,各抒己見,提出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種種方案,形成了數千年來民族智慧的“百寶箱”。其中兩個相輔相成的代表思潮,就是儒家和道家。如果說儒家思想代表了中華文明積極進取、勇于擔當的陽剛一面,那么道家思想則反映出謹慎內斂、謙虛忍讓的陰柔一面。兩者一剛一柔、一張一弛,共同鑄就了中華民族的“韌”性特質。儒學是講求“入世”的進取型思想,它以“修齊治平”為己任,追求人在社會中的自我實現。這種思想恰可與現代社會的競爭環境相配合:現代社會崇尚進取,鼓勵競爭;儒家思想重視群體,鼓勵奉獻,這些都是社會前進的動力。所以,儒家思想能夠在現代化進程中煥發出巨大的潛能,東亞“儒學文化圈”在近代的成就也有目共睹。但是,如同《莊子》所謂“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當今時代是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也是一個不斷加速、高度緊張的時代。在高速的社會發展中,進取型的思想也會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過重視“成就”而忽視人與自然的協調,過于重視“功名”而忽視人與內心的平衡。由此而言,這次疫情的暴發,使我們能夠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生活中重新回顧中華文明中沉靜內斂的另一面。實際上,瘟疫原本就是一種“社會病”,一種“文明病”,它在歷史上就是隨著人類進入農耕社會開始大規模地聚居而發生,并隨著人群的移動而傳播。而近三百年間開始的現代化進程,是人類歷史上最劇烈、最深遠的社會變遷過程之一,也是對自然的征服、資源的掠奪、生態環境的破壞最嚴重的時期。長期以來,人類都習慣于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為人的利益而存在,只有工具的價值,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可以完全不顧自然的利益,這就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中國道家思想的最深刻之處,就在于它在人類文明發展的早期就揭示和反思了文明發展的這種缺陷。在道家看來,自然界中的一切存在都是平等的,“物無貴賤”“萬物一齊,孰短孰長?”人與自然萬物在生態系統中是相互依存的有機整體,不要把人凌駕于自然萬物之上,人的社會秩序要去適應物的自然秩序。要摒棄對自然過度的強力扭曲、干擾和破壞,使萬物能夠“自化”“自均”“自定”“自正”,自然而然地達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存在與發展的最佳狀態,這就是“道法自然”。“天之道,損有余而補不足”,只有遵循自然,順應自然,才能達到與自然的協調統一。這種整體主義的生態自然觀,能夠糾正“生態擴張主義”的偏失。(摘編自王學典《從戰疫看中華文明的“韌”性特質》)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世界上,很多輝煌一時的偉大文明的衰弱或覆滅,都或多或少與自然災害有關。B.“韌”的精神是中國人的一種獨特的民族心理,它蘊有強大的自我恢復和更新能力。C.在“韌”的精神中,儒家思想為外向、進取型的;而道家思想是內向、保守型的。D.瘟疫隨著人類進入農耕社會開始大規模地聚居而發生,并隨著人群的移動而傳播。答案C解析“道家思想是內向、保守型的”錯,原文是說“道家思想則反映出謹慎內斂、謙虛忍讓的陰柔一面”。2.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揭示答案的層次展開論證,指出“韌”的精神的意義。B.文章分析了“韌”性特質的成因,指出儒家和道家在一張一弛之間對社會發展的作用。C.文章辯證看問題:既肯定了儒家思想崇尚進取的積極作用,也批評了其在戰疫中的局限性。D.文章綜合運用引用論證、比喻論證和對比論證等多種論證方法,增強了說理的力量。答案B解析A項文章按照提出問題、揭示答案、分析問題的層次展開論證。C項“批評了其在戰疫中的局限性”錯,不合文意,本文重點講了儒家思想在疫情中的利。D項文章沒有比喻論證,而是用了舉例論證。3.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A.如果沒有這種“韌”的精神所呈現出的變通的智慧和頑強的活力,也許中華民族就難以安然渡過歷史上的各種困境。B.儒家思想與現代社會的競爭環境相契合,推動了社會前進,但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協調、人與內心的平衡,瘟疫就易發生。C.人類中心主義認為人是世界的中心,自然為人的利益而存在,這與中國道家“物無貴賤”“萬物一齊”的觀點截然不同。D.在當今時代,要想糾正“生態擴張主義”的偏失,達到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存在與發展的最佳狀態,可以借鑒道家思想。答案B解析“忽視了人與自然的協調、人與內心的平衡,瘟疫就易發生”于文無據,原文是說“在高速的社會發展中,進取型的思想也會暴露其局限,那就是太過重視‘成就’而忽視人與自然的協調,過于重視‘功名’而忽視人與內心的平衡。由此而言,這次疫情的暴發,使我們能夠在高速發展的社會生活中重新回顧中華文明中沉靜內斂的另一面”。二、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題目。歷史是一面鏡子,鑒古知今,學史明智。梁啟超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說:“中國于各種學問中,惟史學為最發達;史學在世界各國中,惟中國為最發達。”重視歷史、研究歷史、借鑒歷史是中華民族5000多年文明史的一個優良傳統。新時代對史學發展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征程上,史學研究要有更大作為、發揮更大作用。何為史學、史學何為?史學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規律,為文明的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真正的史學家都將認識人類的命運作為自己學術活動的出發點,力圖通過對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的反思,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結論。經世致用是當代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述往事,思來者”,是中國當代老一輩史學大家的史學追求,也是當下和今后史學研究者應該追求的目標。20世紀以來,我國涌現出一批宣傳和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服務現實的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家,如郭沫若、胡繩、侯外廬、范文瀾、夏鼐、白壽彝、劉大年等。郭沫若先生以求真、求是和經世為宗旨,懷著“清算過往社會的要求”,創造性地把古文字學和古代史研究結合起來,寫成《中國古代社會研究》一書,開辟了中國史學研究的新天地,成為我國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研究中國歷史的開拓者。白壽彝先生有感于中國缺少一部全面闡述中國歷史的大規模歷史著作,召集全國史學研究者以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為指導,用20余年時間完成了一套12卷、22分冊、約1400萬字的《中國通史》,充分反映了20世紀中國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被稱為“積一代之智慧”的巨著。這些重要史學成果的取得表明,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中國國情,始終是當代中國史學最鮮明的特征。當前,我國史學研究主流積極健康,但也存在一些問題。例如,出現了一些碎片化、片面化、表面化現象,漠視對歷史規律的探索,缺乏對現實社會的關懷。更有甚者,出現了一些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思潮,如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等。這些錯誤思潮是對歷史的扭曲,是對史學經世致用的濫用。我們要從歷史中獲得什么?我們所倚重的歷史應發揮什么作用?歷史研究者不能做時代潮流的冷眼旁觀者,更不能逆流而動,而應立足中國、放眼世界,立時代之潮頭,通古今之變化,發思想之先聲。近些年興起的環境史、災荒史、醫療史、鄉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學研究對社會關懷的體現,也是史學經世致用的表現。偉大的時代必然高度重視對歷史的總結和傳承。史學研究應該站在時代的制高點上,反觀人類歷史,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從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發揮史學傳承文明、啟迪未來,知古鑒今、資政育人的作用。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只有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才能解決時代面臨的歷史問題,才能回答歷史之問和時代之問,才能開創新時代中國史學發展新局面。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要以習近平同志關于歷史科學的重要論述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構建中國特色歷史學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努力為國家建設和社會發展提供史學智慧。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道路上,史學研究不能缺席,也不會缺席,必將有更大作為。(摘編自高翔《新時代史學研究要有更大作為》)4.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在《中國歷史研究法》中,梁啟超先生認為史學是中國最發達的學問,中國是史學最發達的國家。B.探索社會變遷的內在邏輯與規律,為文明發展提供借鑒與參考,便是“史學何為”這一問題的答案。C.經世致用是當代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述往事,思來者”應是中國當代及以后史學研究者的共同追求。D.近年來興起的環境史、災荒史、醫療史等研究體現了史學研究對現實社會的關懷和經世致用。答案D解析“近年來興起的環境史、災荒史、醫療史等研究體現了史學研究對現實社會的關懷”錯,原文第4段說的是這些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學研究對社會關懷的體現”。5.下列對原文論證的相關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A.文章開頭運用比喻和引用,由古及今,自然提出“史學研究要有更大作為、發揮更大作用”的觀點。B.文章以郭沫若和白壽彝的著作為例,有力地論證了史學研究必須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C.文章既肯定了我國當代史學研究的偉大成就,也指出了其存在的問題,論證全面客觀,體現出辯證思維。D.文章站在時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時代中國史學研究的指導思想和根本遵循,為史學研究指明了方向。答案B解析原文第3段以郭沫若、白壽彝等的著作為例,是為了論證“經世致用是當代中國史學的優良傳統”的觀點,材料中“堅持唯物史觀的立場、觀點和方法,立足中國國情,始終是當代中國史學最鮮明的特征”一句是對其著作的評價。6.根據原文內容,下列說法正確的一項是()A.只有通過對社會關系、人與自然關系等的反思,總結出具有普遍意義的歷史結論,從而認識人類的命運,才是真正的史學家。B.《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和《中國通史》是當代老一輩史學家運用唯物史觀研究歷史、服務現實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具有獨創性。C.歷史虛無主義、新自由主義是當前史學研究兩種最為嚴重的錯誤思潮,扭曲了歷史事實,濫用了經世致用,違背了時代潮流。D.史學研究作為當今時代的制高點,有助于把握人類歷史發展規律,從對歷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答案B解析A項“從而認識人類的命運”錯,由原文第2段“真正的史學家都將認識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