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焦斑病識別與防治_第1頁
花生焦斑病識別與防治_第2頁
花生焦斑病識別與防治_第3頁
花生焦斑病識別與防治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本文格式為Word版,下載可任意編輯——花生焦斑病識別與防治

王道賀宋國勝

花生焦斑病也稱花生斑枯病、早斑病、葉燒病、枯斑病、葉焦病、胡麻斑病,是花生病害中常發性病害。花生焦斑病在我國花生產區都有發生,且經常與其他葉斑病混合發生,此病害的出現尋常比花生褐斑病要早,因此又叫“早斑病〞。花生焦斑病發病率一般在16%~33%,特別嚴重時病株率高達95%以上,在急性流行狀況下,極短時間內可引起花生中部、下部葉片提前脫落,影響果實的飽滿度,導致減產15%以上,病重重茬地塊可減產40%~50%。

一、發病病癥

焦斑病尋常產生焦斑、胡麻斑兩種類型病癥。

(一)焦斑類型

尋常白葉尖侵入,隨葉片主脈向下向內擴展而呈褐色楔形大斑,斑周邊有明顯黃色暈圈,最終發展成“V〞字形枯死斑。少數病斑自葉緣侵染,病斑向葉內發展,初期褪綠,漸漸變黃、變褐,邊緣常為深褐色,周邊有黃色暈圈。早期病部枯死呈灰褐色,散生較多針頭大的小黑點病征(即病菌子囊殼)。嚴重時呈焦灼狀枯死,枯死部可達葉片l/3~3/4,遠望如火燒狀,焦斑病或葉燒病據此而來。該病常與葉斑病混生,并把葉斑病斑包圍在楔形斑內。

(二)胡麻斑類型

當病原菌不是自葉尖端或邊緣侵染時,便產生密密麻麻小黑點,故名胡麻斑。產生病斑直徑小于lmm,呈不規矩至圓形,甚至凹陷。病斑常出現在葉片正面。在收獲前多雨的狀況下,該病出現急性病癥。葉片上產生圓形或不定形黑褐色水漬狀大斑塊,迅速曼延至全葉枯死,并發展到葉柄、莖、果針。在葉片、莖部病斑上均出現病菌子囊殼。

二、發生規律

花生焦斑病是一種發生于葉部的真菌性病害。病原菌是落花生小尖殼菌子囊菌亞門。病菌以菌絲和子囊果在病殘株上越冬,子囊孢子擴散高峰是在晴天露水初干和開始降雨時,氣溫在23~28℃,相對濕度在71%~75%,有利于子囊孢子發生。病害在田間發生較早,往往在花生的花針期就能發現。

病害的發生以及流行與溫度、濕度密切相關,特別是濕度。在多雨寡照年份或花生低洼積水田,田間的濕度大時,病害發生對比嚴重。土壤肥力差、重茬嚴重或偏施過量氮磷鉀肥料,花生生長瘦弱或生長過旺,病害發生就對比嚴重。在花生黑斑病、銹病等病害發生對比嚴重的地塊,常混合發生花生焦斑病。

三、防治方法

(一)農業防治

一是采用輪作、掩埋病株殘體、深翻等措施,適當早播,降低種植密度,地膜覆蓋、增施有機肥等措施有良好的防治效果。二是科學施足有機肥、底肥,不要過晚、過量施用大量氮肥,增施微量元素和磷肥、鉀肥,適時加施葉面肥,使植株生長剛強,提高植株抗病力。三是搞好排灌系統,提高植株防澇、抗旱、抗病能力,雨后要及時清溝降濕與排漬。四是在病害發生對比嚴重地塊應選用抗病品種。

(二)藥劑防治

該病害在花生針期下扎前很少發生,噴藥宜早預防,省時省力。病害普遍發生的地區在植株齊苗后開始發棵前應手動噴藥,一般應于植株封行或花針期前開始施藥。可選用75%聯苯三唑醇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1:2:200倍波爾多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40%三乙膦酸鋁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或40%氟硅唑或腈菌唑乳油6000倍液,或1.5%多抗霉素或中生菌素300倍液等噴霧防治。病害防治指標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