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經濟學 高教版 課件_第1頁
發展經濟學 高教版 課件_第2頁
發展經濟學 高教版 課件_第3頁
發展經濟學 高教版 課件_第4頁
發展經濟學 高教版 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篇導論第一章發展中國家與發展經濟學第二章經濟發展的含義與度量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第一篇導論第一章發展中國家與發展經濟學武漢大學經濟第一章發展中國家與發展經濟學背景: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亞非拉地區的殖民地或附屬國一個一個相繼脫離殖民統治,成為獨立的國家。然而,這些新生的國家在經濟上仍然貧窮落后。這樣,如何加速經濟發展、擺脫貧困就成了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目標。發達國家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關注和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自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各種各樣的發展理論相繼問世。到50年代達到了高潮,蔚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發展經濟學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第一章發展中國家與發展經濟學背景: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第一節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些特殊政治實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因此,討論經濟問題時為避免政治的敏感性,學術界和國際機構常常用“發展中經濟”或“發展中經濟體”(developingeconomies)概念。“economy”在這里是指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欠發達國家(lessdevelopedcountries)第三世界(thirdworld)文獻中常常出現其他相近或相同的名詞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countries)與發達國家(developedcountries)相對應,前者指經濟比較落后但正在發展中,而后者包含經濟已發展起來了的意思。這兩個術語自1970年代以來使用普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發展中國家第一節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些特殊政治實體不是一個一、發展中國家的分類序號經濟組別人均GNI美元經濟體個數個人均GNI美元4高收入12196以上69379703上中等收入3946-121954874952下中等收入996-39455623161低收入995以下40512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一)分類依據發展中國家的根本特征是收入水平較低。對其分類,一般是按照收入水平。最常用的是世界銀行的標準:世界銀行把213個經濟體按照2009年人均GNI(grossnationalincome,國民總收入)分為四組。一、發展中國家的分類序號經濟組別人均GNI美元經濟體個數(二)大體分為兩大類1.發展中經濟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世界上有144個發展中經濟體,占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的67.6%,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國家和地區屬于發展中經濟體。2.高收入經濟體:區分為OECD成員國,有30個國家非OECD經濟體,有39個國家和地區。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通常把30個OECD成員國稱為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和東亞太平洋地區。其中,歐洲大部分國家是OECD成員。有些國家雖然收入很高,如中東產油國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等收入水平很高,但不能說它們是發達國家。其經濟結構和體制既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別,與一般不發達國家也有很大不同,不屬于發展經濟學研究范疇。高收入國家不等于就是發達國家(二)大體分為兩大類1.發展中經濟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三)按收入水平和地區分類地區分布: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和拉丁美洲。通常把低收入國家稱為是最不發達國家。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富裕的地區是拉美和加勒比。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大部分屬于中低收入,但一些國家發展很快。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地區低收入經濟體下中等收入經濟體上中等收入經濟體高收入經濟體其中:OECD成員國合計世界4056486930213東亞與太平洋515415639歐洲與中亞2713382360拉美與加勒比19206036中東與北非0949122南亞350008撒哈拉以南非洲291171048(三)按收入水平和地區分類地區分布: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四)中國的情況中國經歷30年的高速增長,迅速從低收入組進入下中等收入組,又從下中等收入組開始進入上中等收入組,在這么短時間里,連續跨上兩個收入臺階,在經濟發展史創造了中國奇跡。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72009年按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NI是3650美元,屬于下中等收入經濟體,排在213個經濟體中的125位。2009年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估算,中國的人均GNI達到了6890美元,排在第119位,比按匯率位次上升了6位。2010年按匯率折算,中國人均GNI大約相當于4500美元以上。開始跨入上中等收入經濟體的門檻。(四)中國的情況中國經歷30年的高速增長,迅速從低收入組進入二、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呈現出更大的多樣性,在國土、人口、自然資源、歷史背景、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經濟結構、土地制度和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鮮明的差異。既然稱為是發展中國家,就必定有一些共同基本特征。貧困和落后: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8(九)在國際關系中處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一)收入水平低下(二)生活狀況較差,貧困現象嚴重(三)技術進步緩慢,生產率水平低下(四)人口增長率高,贍養負擔重(五)失業嚴重,隱蔽性失業顯著(六)農業所占比重大,二元經濟顯著(七)生態環境惡化(八)政治不穩定、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嚴重二、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呈現出更大(一)收入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發展中國家的最顯著的、最基本的特征。2009年,發展中國家人均GNI是2963美元,而高收入經濟體是3797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12.8倍。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也可叫最不發達國家),前者人均收入(37970美元)是后者(512美元)的74倍,或者說,低收入國家人均收入只相當于高收入國家的1.35%。收入懸殊!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9按匯率換算的人均收入低估了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收入水平。按購買力平價方法估算時,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例如,按匯率計算,2009年中國的人均GNI是3650美元,收入水平排在125位,是美國的(人均GNI46360美元)的7.87%。而按購買力平價估算,中國人均GNI達到了6890美元,收入水平提高了1.88倍,排名向前移到119位,是美國(45640美元)的15.09%。不過,即使按購買力平價估算人均收入,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按購買力平價方法(一)收入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發展中國家的最顯著的、最(二)生活狀況較差,貧困現象嚴重低收入水平必然導致低生活水平。低生活水平表現為數量和質量兩方面。住房短缺且住房條件惡劣,醫療衛生條件差,食物供給不足而營養不良,受教育程度低,嬰兒死亡率高,預期壽命短,等等。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0發展中國家中絕大多數人生活比平均水平所表現出來的更加困難。當然,人口較少的富裕階層的生活水平并不比發達國家普通公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低多少,甚至還要高很多。收入水平低下和收入分配不均結合起來就使得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數量巨大,比率很高。

發展中國家收入分配不平等(二)生活狀況較差,貧困現象嚴重低收入水平必然導致低生活水平(三)技術進步緩慢,生產率水平低下發展中國家技術、尤其是科學為基礎的現代技術能力較低,不僅缺乏技術創新能力,而且對外國先進技術的吸收能力也比較低,技術進步緩慢,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技術水平低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勞動生產率較低。高收入國家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低收入國家的90倍,是下中等收入國家的48倍,上中等收入國家的8.3倍。低技術、生產率與低收入、生活水平互為因果:貧困惡性循環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1低收入和生活水平導致儲蓄率和投資率低教育和營養健康狀況差人力資本水平低下技術進步緩慢和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低生產率(三)技術進步緩慢,生產率水平低下發展中國家技術、尤其是科學(四)人口增長率高,贍養負擔重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遠高于發達國家。1990-2008年間,全世界人口增長率為1.3%。低收入國家為2.2%,高收入國家為0.7%,高收入的歐元區國家只有0.4%。發展中國家人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高人口增長率的結果就是15歲以下的兒童數目占總人口的比重高。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2問題:雖然發達國家老人負擔比重比發展中國家大一些,但把兒童和老人加起來,發展中國家的贍養率就比發達國家重得多。低收入國家和歐元區國家的贍養率分別為72%、50%。贍養率(dependencyratio)

:15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人屬于被贍養人口,這部分非勞動人口占經濟活動人口的比重叫做贍養率。優點:人口年輕化也有優勢,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四)人口增長率高,贍養負擔重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遠高于發達(五)失業問題嚴重,尤其是隱蔽性失業顯著失業問題的兩個方面:1.公開失業。發展中國家公開失業率不比發達國家高多少,但公開失業只是一部分。2.隱蔽性失業。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的是就業不足,或叫隱蔽性失業。隱蔽性失業在農村較為嚴重,通常被叫做剩余勞動力。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3發達國家的失業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問題。如西班牙失業率每年高達10%以上。但是,發達國家隱蔽性失業較少,把公開失業和隱蔽失業綜合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失業問題比發達國家要嚴重得多。

失業問題(五)失業問題嚴重,尤其是隱蔽性失業顯著失業問題的兩個方面:(六)農業所占比重大,二元經濟顯著1.發展中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工作在鄉村。2.農業比重大是經濟不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3.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二元經濟結構,即規模較小的先進工業和規模巨大的傳統農業部門并存。發達國家不存在二元經濟結構,農業和工業都現代化了。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4先進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較高;落后的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較低。所謂先進也是相對于本國農業而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落后。因此,發展中國家城鄉收入差別較大,導致農村人口大規模地向城市流動。

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六)農業所占比重大,二元經濟顯著1.發展中國家的絕大多數人(七)生態環境惡化1.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膨脹和貧困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人口急劇增加對糧食需求不斷增加,不得不加速開墾土地和過度使用化肥、砍伐森林和過度放牧。森林加速毀滅,荒漠化、鹽堿化,土壤肥力衰減,災害頻繁。2.缺乏資金,無力建設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3.發展初期,高污染性重化工業發展快,導致有毒物質大量排放。4.污染的國際轉移。為保護本國環境,發達國家把污染工業向外轉移,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貧窮不得不承接這些污染性產業。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5長期停滯——導致為了生存而對環境破壞性的利用;無論是發展還是不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退化都比發達國家嚴重。快速發展和加速工業化——導致資源過度利用和污染大規模排放。(七)生態環境惡化1.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膨脹和貧困對環境造成巨(八)政治不穩定、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嚴重與發達國家相比,總的看來,發展中國家政治上不是很穩定,種族、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銳,政府治理能力較差,政權更迭頻繁。而且,大多數國家的法制不健全,政府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非常嚴重。這些特征是不少發展中國家長期停滯不前的主因。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6有的是資本主義民主制,有的是封建君主制,有的是政教合一的體制,有的是軍人統治,有的是一黨專政體制。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差異性很大。(八)政治不穩定、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嚴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九)在國際關系中處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窮國往往依附于富國,受富國支配。表現:富國占有控制國際貿易格局的支配地位富國擁有決定以什么條件向窮國轉移技術、外援和私人資本投資的專斷權力。富國向窮國提供援助和貸款往往附帶苛刻的政治和經濟條件。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7過去幾十年,發展中國家從整體上說取得很大進步。但國家之間,很不平衡。總結:以上九個特征普遍存在,收入水平越低,這些特征越明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進步最快,亞洲四小龍差不多都進入了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行列。其他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也相當迅速。其他地區如拉美,尤其是次撒哈拉非洲的發展較慢。其中有些國家完全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貧困狀況反而進一步惡化。

(九)在國際關系中處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在政治、經濟、第二節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產生的時代背景一、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發展經濟學專門以發展中國家、即后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8經濟發展問題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為什么落后或不發達?不發達的原因和障礙是什么?二是發展中國家如何加快步伐來追趕當今發達國家?應采取何種戰略和政策來促進經濟更快的發展?恰恰相反,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和采取的政策對當今欠發達國家非常有借鑒意義,因此,理所當然的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是趕上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顯著標志是工業化,此也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目標。

研究經濟發展問題,強調發展中國家,并不是說不研究發達國家第二節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產生的時代背景一、發展經濟學(二)發展經濟學與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那些還處于貧困狀態的欠發達國家;增長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已經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19發展經濟學也叫發展中國家經濟學(economicsofdevelopingcountries)只要還存在經濟落后國家,具有上述不發達特征,發展經濟學就不會消亡實現工業化后,發展中國家變成發達國家,也還需要發展。不過,不再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問題,而是宏觀經濟學中的增長理論所要研究的問題。一旦所有國家都發展起來,實現工業化,那么,發展經濟學就失去存在基礎。那時,雖然也有差別,但其性質完全不同,那是大富與小富的差別,而不是發達與不發達的差別。

1980年代中以后興起的新增長理論拓寬了研究范圍,研究從不發達經濟到發達經濟的全部過程,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研究的領域綜合起來。新增長理論也因此成為發展經濟學第三階段的重要理論。(二)發展經濟學與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那些還(三)發展經濟學研究的特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區別之處。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01.著重探討與長期變化有關的制度、結構、戰略與政策問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例如,研究國際貿易,側重于國際貿易是有利還是有害,以及采取何種貿易戰略和政策最能促進經濟增長等問題。2.著重結構分析。如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轉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3.強調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分析。如政治、社會、文化、土地占有制度的變革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4.更強調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發展中國家市場制度不完善,信息不靈敏,結構缺乏彈性,基礎設施落后,再加上制度變革和結構轉變以及資源調動等等,需要強大政府的推動。(三)發展經濟學研究的特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區別之處。(四)發展經濟學的學科地位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11.發展經濟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但主要由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創立。受西方正統經濟學熏陶,常運用正統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人認為,發展經濟學不是一門獨立學科,而只是把西方經濟學各個分支的基本原理在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運用。其實,發展經濟學已經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有獨特研究對象和方法——理論體系。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地域規模上存在巨大差異。建立一個對所有國家都適用的體系比較困難。因此,與宏觀、微觀經濟學等學科相比,發展經濟學還顯得不太完善。2.學科體系不太完善。根據發展中國家的歷史經驗教訓而不斷修正早期的觀點,提出新的理論和政策。3.發展經濟學本身也在發展之中。(四)發展經濟學的學科地位發展經濟學學科的獨特性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2托達羅:盡管發展經濟學常常采用標準經濟學的原理和概念,但正在迅速形成特有分析和方法論特色。有著不同意識形態導向、多樣化文化背景和非常復雜但又非常相似的經濟問題,都要求訴諸新思想和新方法。發展經濟學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學都毫不相似。瑟爾沃:發展經濟學家不僅創建了新的模型,而且依據環境而修正。可能應用于其他學科,大大地豐富了整個經濟學。由發展經濟學家發明的概念和觀點:低水平均衡陷阱、“大推進”、動態外部性、二元模型、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依附、增長極、人口與增長模型、鄉—城人口流動、社會成本—收益分析、貧困化增長、結構性通貨膨脹、兩缺口分析、市場缺失、尋租,等等。發展經濟學學科的獨特性二、發展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一)追蹤溯源:研究一國經濟增長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31.系統研究,首推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2.后來,如李嘉圖、馬爾薩斯和斯·穆勒都把經濟增長或經濟停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他們創立古典增長理論。3.19世紀中葉以后,增長理論沉寂了大約100年。研究興趣逐漸離開增長,轉而探討短期靜態的最優配置和均衡問題。代表是馬歇爾。4.二戰后不久,西方經濟學家對增長和發展問題又開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都崇尚市場制度和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為什么呢?二、發展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一)追蹤溯源:研究一國經濟增(二)戰后發展經濟學的發展背景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4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殖民地和附屬國相繼獲得政治獨立。剛剛獨立的國家,處于落后貧窮狀態。為了鞏固政權,急于想把經濟搞上去。需要理論家們充當謀士,為經濟發展出謀劃策。西方經濟學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問題產生興趣。蘇美兩大陣營展開競賽。歐美認為,共產主義的產生根源是貧困落后,為遏制共產主義,必須對窮國提供援助。建立援助計劃,迫切需要研究發展中國家。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機構編制國家統計資料。提供了較為全面的資料和信息。這些資料在戰前是不可得到的。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發展很快,發展中國家的狀況好壞直接影響發達國家。(二)戰后發展經濟學的發展背景(三)有關發展的早期研究文獻一門學科的出現需要大量文獻的支撐。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5科林·克拉克(ColinClark)1940年出版的《經濟進步的條件》,羅森斯坦-羅丹(P.Rosenstein-Rodan)1943年發表《東歐和東南歐工業化問題》,斯塔利(E.Staley)1944年出版《世界經濟發展》,曼德爾鮑姆(K.Mandelbaum)1947年出版《落后地區的工業化》。中國學者張培剛教授在美國哈佛大學所作的博士論文《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初探》在194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也是早期的重要文獻。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R.Harrod)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E.Domar)在1940年代分別提出了內容相似的增長理論,史稱為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在1950年代,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形成了一股熱潮,研究文獻越來越多,僅10年左右時間,便形成了發展經濟學這個具有獨立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新興學科。(三)有關發展的早期研究文獻一門學科的出現需要大量文獻的支撐第三節發展經濟學的演變過程發展經濟學產生60多年,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形成與繁榮時期第一個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結構主義思路占統治地位。(一)強調物質資本積累、工業化和計劃化等的重要性。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6強調資本積累。認為資本稀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強調工業化。要擺脫貧窮,趕上發達國家,必須加快工業化。強調計劃化。認為發展中國家市場體系不完善,價格機制不能很好發揮作用。政府如果不進行積極干預,有限社會資源就不能得到有效使用。三者相互聯系,而非孤立:工業化是目標,資本積累是源泉,計劃是手段。沒有資本積累就不可能實現工業化;沒有政府干預和計劃安排,而僅靠市場自發調節,就不可能迅速進行資本積累,促進工業部門的擴張,從而也就不可能實現工業化。具有“唯資本論”、“唯工業化論”和“唯計劃論”色彩第三節發展經濟學的演變過程發展經濟學產生60多年,發展(二)反新古典主義的傾向繆爾達爾在《亞洲的戲劇》中指出:只要從古典經濟學那里繼承下來的,爾后進一步得到發展的理論寶庫限制在西方,就沒有什么危害。但是,研究并不合適的南亞欠發達國家時,后果就嚴重了。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7新古典經濟學強調市場作用研究靜態資源配置,基本思路是通過邊際調節和市場修補來達到均衡。認為政府干預只會導致無效率。假定經濟體系有韌性,能根據價格變化作出靈活調節。反新古典主義傾向這種假定并不符合發展中國家實際。認為經濟發展是一個動態過程,所涉及到的是擺脫貧窮、走向富裕的問題。新古典經濟學難以處理這方面的問題。邊際調節和市場修補難以使發展中國家從貧困陷阱中解脫出來。對新古典經濟學的適用性持否定態度。(二)反新古典主義的傾向繆爾達爾在《亞洲的戲劇》中指出:只要(三)強調內向發展戰略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8這一時期的發展經濟學一般不支持傳統的自由貿易政策。認為比較成本學說只是一種靜態分析,只關心來自貿易的靜態利益,卻沒有看到工業化帶來的間接動態利益。一般認為,發展中國家初級產品出口需求的價格和收入彈性都很低,出口收益不穩定,貿易條件也不斷惡化因而對初級產品出口持悲觀態度,并主張實行內向型的進口替代政策。一些發展經濟學家對外貿能否發揮重要作用表示過懷疑。如納克斯(Nurkse,R.)提出,戰后世界經濟已完全不同于19世紀,對發展中國家來說,國際貿易已不再具有“增長發動機”功能只有在立足于國內工農業平衡增長的進口替代政策,才能找到另外一種“增長發動機”。(三)強調內向發展戰略(四)受結構主義的影響較多地采用結構主義的方法,是發展經濟學第一階段中的主流學派。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29發展中國家社會經濟結構僵化,市場分散零碎,價格機制嚴重扭曲。人們在經濟中不能作出有理性的選擇。相對價格的變動對資源重新配置和收入合理分配的調節作用很小。以論證價格機制運行為理論核心的新古典經濟學不適用。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是一個充滿矛盾和沖突的過程,不能指望市場價格機制能對其進行自動調節。只有通過政府干預,加速物質資本積累,推行進口替代工業化戰略,才能推動經濟的迅速發展。許多發展經濟學中的先驅人物,都持結構主義思路結構主義觀點(四)受結構主義的影響較多地采用結構主義的方法,是發展經濟學(五)熱衷建立宏大的理論體系這一時期出現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大推進理論、平衡增長與不平衡增長理論的創立者都認為他們的理論對所有發展中國家都是適用的。特別是《經濟增長階段》一書的作者羅斯托,把他對經濟發展階段的劃分看作是從現代史中歸納出來的普遍適用的經濟發展理論。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0(五)熱衷建立宏大的理論體系這一時期出現的貧困惡性循環理論、二、新古典主義的復興時期第二個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到80年代初這一時期是新古典主義的復興時期,即把早期發展經濟學家否定的東西又重新加以肯定。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1第一階段的發展經濟學提出的內向型發展戰略和政策主張,得到不少發展中國家政府的青睞和采納。但實踐結果表明,這些戰略和政策并沒有獲得顯著成功,而且帶來很多問題。如經濟增長緩慢甚至停滯不前、收入分配惡化、貧困問題更為嚴重、農業萎縮和糧食短缺、國際收支逆差擴大、外債沉重等。原因相反,那些注重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和實行開放型發展戰略的國家和地區,經濟增長較快,收入分配漸趨改善,貧困下降,農業發展較快,國際收支狀況良好。。發展經濟學家對早期發展理論與戰略進行嚴厲批評,并提出自己的發展思路和政策主張。二、新古典主義的復興時期第二個階段從20世紀60年代中期(一)關注貧困和不平等問題,重新確定發展目標世界銀行提出“伴隨增長的再分配”計劃,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制定了“基本人類需要”戰略,還有不少文獻強調鄉村發展。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2第一個階段的發展經濟學家基本上是把GNP增長作為發展首要目標,甚至是惟一的目標,認為只要經濟增長了,就會自然而然地產生“滴注效應”,使其成果惠及到廣大低收入階層。第一個階段問題然而,事實遠非如此。一些國家經濟增長較快,但收入分配和貧困問題卻趨于惡化,失業問題也更為嚴重。到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現了一股重新解釋發展的意義和重新確定發展目標的思潮。許多學者嚴厲批評了把經濟增長作為發展的首要目標的做法,認為經濟發展意義在于提高全體人民的生活水平,發展目標應該是多元的,除收入外,還應包括就業增加、貧困減輕、分配公平和鄉村發展。(一)關注貧困和不平等問題,重新確定發展目標世界銀行提出“伴(二)重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3第一個階段的發展經濟學家一般只關心工業部門的擴張,而忽視了農業和農村的發展。第一個階段的問題一些發展中國家為了促進工業部門的擴張,不僅不對農業進行投資,而且把農業部門作為榨取剩余的主要源泉。結果導致農業部門萎縮,農業生產長期停滯不前,糧食嚴重短缺,貧困人口增加。與此同時,工業部門由于缺乏市場和糧食短缺也發展緩慢。第二階段的發展經濟學家,如舒爾茨(Schultz,T.W.)等抨擊了通過犧牲農業而實現工業化的做法。強調在工業化過程中應重視農業發展,通過對農業投入和農民人力資本投資來提高農業生產率,把傳統農業轉變為現代農業。還注意到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水平是消除貧困的重要途徑,認為農業和農村發展不僅具有工具價值,而且本身也是發展目標。(二)重視農業發展的重要性(三)重新強調和論證了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4第一階段發展經濟學家對市場機制的作用多持否定態度,一個重要的原因在于他們認為發展中國家存在著結構剛性,如人們對經濟刺激缺乏反應,要素難以靈活流動和相互替代。第一個階段的問題第二階段的許多發展經濟學家認為,市場價格機制不僅能有效地配置資源并為經濟增長提供刺激,而且作為一種有效管理工具,可完成政策目標,并避免直低效率。如果不發揮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夸大價格扭曲和市場失靈,必將出現各種“非市場失靈”。發展中國家人們的行為方式與發達國家相比并無本質差別,發展中國家投入要素的替代程度與發達國家也無太大差別,要素流動不夠,主要是由行政障礙所致。基于高度彈性和替代可能性的市場價格體系,能夠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三)重新強調和論證了市場價格機制的作用(四)強調對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從國際貿易學說來論證經濟發展問題。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5事實表明,采取不同外貿戰略的發展中國家的確表現出不同的經濟實績:實行外向型發展的國家在出口、就業和增長等方面都有優良表現,而長期實行內向型發展戰略的國家則碰到越來越多的困難。第一個階段的問題第二階段的發展經濟學家批評了早期發展經濟學家的一些觀點,如貿易條件惡化論、不平等交換和貿易悲觀主義等,特別是抨擊了進口替代發展戰略及相應的貿易保護政策,認為這樣做必將導致價格扭曲,國際競爭力下降,從而不利于資源的有效配置和經濟的健康發展。認為,市場價格機制不僅能最有效地調節國內經濟,而且能最有效地調節國際經濟。對外貿易既能動員國內資源,改善國內基礎設施,也能推動國內市場的擴大,加速產品和要素市場的發育。這樣,對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的觀點逐漸為人們所接受。(四)強調對外貿易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從國際貿易學說來(五)重視國別研究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6第一個階段的發展經濟學家發展經濟學家都熱衷于構建宏大的理論體系和制定對所有發展中國家都適用的一般發展戰略。第一個階段的問題由于發展中國家千差萬別,構建一般理論體系比較困難。到70、80年代,發展經濟學家的研究興趣開始從宏觀分析轉到微觀分析,從整體研究轉向國別研究和應用研究,如項目評估就是在這一時期興起的。這一時期發展研究的另一個特點是從長期分析轉到短期分析。當然,這些研究都是建立在新古典分析方法基礎上的。發展內涵第一個階段第二個階段目標增長作為唯一多元化產業工業化農業和農村的發展戰略計劃和政府干預、內向型外向型發展戰略研究手段追求宏大的理論體系和一般性戰略側重于國別研究和微觀分析研究角度強調發展中國家的結構特征強調市場機制的普遍適用性第二個階段是對第一個階段修正和反思(五)重視國別研究三、新制度主義時期第三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在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7新古典主義復興對于推動發展經濟學的發展雖起過積極的推動作用。但新古典經濟學所存在的無制度背景、無時間維度、零交易成本等特點,也使其難以分析和處理發展經濟學中的許多問題。第二個階段問題這種情況日益引起人們的關注和反思。1980年代后,西方經濟學在基本理論上的突破,如新增長理論的興起、可持續發展觀的形成、新制度經濟學的崛起和社會資本理論的滲透等,給發展經濟學的發展注入了很大的活力。把發展研究擴展到制度和政治、社會資本等其他非經濟學領域,還擴展到過去被認為是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研究的領域。不過,這一時期的發展研究采用的仍然是新古典主義的分析方法。

第三個階段發展經濟學的研究范圍三、新制度主義時期第三個階段從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現在(一)影響發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視和強調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81980年代以前的發展經濟學,雖然也涉及一些制度分析,如土地制度改革、計劃與市場制度等,但基本上沒有把制度作為影響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和源泉來加以論述,而是把制度作為既定的前提。前兩個階段問題一個繁榮的市場經濟需要有政治、法律、文化制度來支撐,這對于發達國家是既定的前提。但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則是促進發展的主要因素和條件。對經濟發展進行制度分析,很大程度上是受到新制度經濟學的影響。新制度經濟學認為,經濟上成功的國家往往擁有一個好的制度,不成功的國家則缺少這種制度。19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西方學者開始用制度分析方法,系統探討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中制度安排和制度選擇的成敗得失,研究經濟發展所需制度條件和可供方案。這一時期發生的前蘇聯、東歐以及中國和越南等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的轉軌,也激發了制度因素研究。新制度經濟學(一)影響發展的制度因素受到重視和強調(二)新古典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應用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391970年代后,新古典政治經濟學在發展經濟學中得到應用。分析政府干預經濟的弊端進行。超出純經濟理論的范圍,把經濟學研究對象,拓展到政治學研究領域,把人類的經濟行為和政治行為作為統一的研究對象加以考察新古典政治經濟學尋租,如對進口物品實施數量控制、擴大發放投資許可證尋租活動不僅不能增加社會財富,反而浪費了大量的資源。用新古典經濟學的觀點和方法研究政治行為,從實證分析角度考察政府機構組成和運轉,探討政府行為動機、方式及其后果,從而了“”出現這一新的分支。克魯格(A.Krueger)1974年提出“尋租”的概念。1980年代后,巴格瓦蒂等將這一概念擴充為“直接非生產性尋利”活動。指出政府進行干預時,會產生各種形式的租金,為得到這種不勞而獲的利潤而彼此展開競爭。(二)新古典政治經濟學分析方法的應用(三)新增長理論的興起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0新增長理論的政策含義:政府通過對人力資本和科技研究進行投資,以及對生產知識的部門和個人提供刺激,可以推動經濟持續增長。1980年代中期以后,羅默(P.Romer)和盧卡斯(R.Lucas)放松了新古典增長模型中的資本報酬遞減假定,提出了各種各樣的經濟增長模型。新增長理論或內生增長理論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實行對外開放有利于經濟發展,因為可以從國際貿易和技術引進中獲得知識溢出的好處;人力資本比物質資本更為重要,前者更能促進經濟長期增長。這些增長模型把技術進步內生化。內生的技術進步,產生于對人力資本和科學研究的投資,這種投資具有溢出效應,產生遞增的規模收益,從而導致人均收入的長期增長。前者以所有國家包括不發達和發達經濟為研究對象,研究經濟增長的源泉是,為什么一些國家比另一些國家富裕等理論問題。對這些問題的研究當然也適合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的分析。后者把發達國家作為研究對象,與發展中國家沒有多大關系新增長與新古典增長理論(三)新增長理論的興起(四)生態環境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1一般尚未認識到資源、環境對經濟發展的重要性,即使有些人認識到了,也未引起發展經濟學界的高度重視。前兩個階段問題

1990年代以后出版或重版的發展經濟學教科書,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增設了一章,專門論述環境與可持續發展問題。這表明環境和可持續發展問題在發展經濟學中已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1994年,美國發展經濟學家托達羅(Todaro,M)所著《經濟發展》中明確指出:在過去10年中,經濟學家已日益認識到環境問題的重要意義……因為環境問題涉及到生產率和窮人生活條件,因此,環境可持續增長等同于經濟發展。進入1980年代以后,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的資源耗減、環境退化問題越來越嚴重,不僅導致人們生活質量下降,而且還直接影響到經濟的長期持續增長。(四)生態環境問題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五)關注社會資本的作用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2發展中國家市場經濟不完善,法制不健全是個重要因素,但人際交往缺乏互信也是個重要因素。因此,近幾年社會資本理論也成為發展經濟學研究的一個新的領域。21世紀以來,社會資本理論逐漸滲透到經濟發展分析中,發展經濟學視野擴大到社會網絡、社會規范和社會信任等社會學研究領域社會資本社會資本從狹義來說就是個社會信任問題,社會信任度高,社會資本就高,反之亦然。社會資本對經濟發展特別重要,關系到市場經濟中交易成本高低,從而決定了市場經濟制度的有效運行問題。(五)關注社會資本的作用思考題

1、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基本特征?

2、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什么?

3、發展經濟學是一門獨立的學科嗎?

4、發展經濟學是什么時候產生的?產生的歷史背景是什么?

5、發展經濟學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理論觀點有什么不同?

6、為什么說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

7、聯系中國實際,談談學習發展經濟學的重要性。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3思考題1、發展中國家有哪些基本特征?第一篇導論第一章發展中國家與發展經濟學第二章經濟發展的含義與度量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4第一篇導論第一章發展中國家與發展經濟學武漢大學經濟第一章發展中國家與發展經濟學背景:二戰后,世界殖民體系開始土崩瓦解。亞非拉地區的殖民地或附屬國一個一個相繼脫離殖民統治,成為獨立的國家。然而,這些新生的國家在經濟上仍然貧窮落后。這樣,如何加速經濟發展、擺脫貧困就成了發展中國家的主要目標。發達國家的一些經濟學家開始關注和研究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問題。自20世紀40年代末以來,各種各樣的發展理論相繼問世。到50年代達到了高潮,蔚然形成了一門獨立的學科--發展經濟學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5第一章發展中國家與發展經濟學背景: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第一節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些特殊政治實體不是一個獨立的國家,因此,討論經濟問題時為避免政治的敏感性,學術界和國際機構常常用“發展中經濟”或“發展中經濟體”(developingeconomies)概念。“economy”在這里是指一個獨立的經濟實體。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6欠發達國家(lessdevelopedcountries)第三世界(thirdworld)文獻中常常出現其他相近或相同的名詞發展中國家(developingcountries)與發達國家(developedcountries)相對應,前者指經濟比較落后但正在發展中,而后者包含經濟已發展起來了的意思。這兩個術語自1970年代以來使用普遍。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發展中國家第一節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世界上有些特殊政治實體不是一個一、發展中國家的分類序號經濟組別人均GNI美元經濟體個數個人均GNI美元4高收入12196以上69379703上中等收入3946-121954874952下中等收入996-39455623161低收入995以下40512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7(一)分類依據發展中國家的根本特征是收入水平較低。對其分類,一般是按照收入水平。最常用的是世界銀行的標準:世界銀行把213個經濟體按照2009年人均GNI(grossnationalincome,國民總收入)分為四組。一、發展中國家的分類序號經濟組別人均GNI美元經濟體個數(二)大體分為兩大類1.發展中經濟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世界上有144個發展中經濟體,占世界國家和地區總數的67.6%,世界上有三分之二的國家和地區屬于發展中經濟體。2.高收入經濟體:區分為OECD成員國,有30個國家非OECD經濟體,有39個國家和地區。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8通常把30個OECD成員國稱為發達國家,這些國家主要集中在歐洲和東亞太平洋地區。其中,歐洲大部分國家是OECD成員。有些國家雖然收入很高,如中東產油國卡塔爾、沙特阿拉伯等收入水平很高,但不能說它們是發達國家。其經濟結構和體制既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差別,與一般不發達國家也有很大不同,不屬于發展經濟學研究范疇。高收入國家不等于就是發達國家(二)大體分為兩大類1.發展中經濟體:低收入和中等收入經濟體(三)按收入水平和地區分類地區分布: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南亞和拉丁美洲。通常把低收入國家稱為是最不發達國家。主要集中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其次是南亞。富裕的地區是拉美和加勒比。東亞和太平洋地區大部分屬于中低收入,但一些國家發展很快。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49地區低收入經濟體下中等收入經濟體上中等收入經濟體高收入經濟體其中:OECD成員國合計世界4056486930213東亞與太平洋515415639歐洲與中亞2713382360拉美與加勒比19206036中東與北非0949122南亞350008撒哈拉以南非洲291171048(三)按收入水平和地區分類地區分布:發展中國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四)中國的情況中國經歷30年的高速增長,迅速從低收入組進入下中等收入組,又從下中等收入組開始進入上中等收入組,在這么短時間里,連續跨上兩個收入臺階,在經濟發展史創造了中國奇跡。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02009年按匯率計算,中國人均GNI是3650美元,屬于下中等收入經濟體,排在213個經濟體中的125位。2009年按照購買力平價方法估算,中國的人均GNI達到了6890美元,排在第119位,比按匯率位次上升了6位。2010年按匯率折算,中國人均GNI大約相當于4500美元以上。開始跨入上中等收入經濟體的門檻。(四)中國的情況中國經歷30年的高速增長,迅速從低收入組進入二、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呈現出更大的多樣性,在國土、人口、自然資源、歷史背景、社會制度、文化傳統、經濟結構、土地制度和發展水平等方面存在著鮮明的差異。既然稱為是發展中國家,就必定有一些共同基本特征。貧困和落后: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1(九)在國際關系中處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一)收入水平低下(二)生活狀況較差,貧困現象嚴重(三)技術進步緩慢,生產率水平低下(四)人口增長率高,贍養負擔重(五)失業嚴重,隱蔽性失業顯著(六)農業所占比重大,二元經濟顯著(七)生態環境惡化(八)政治不穩定、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嚴重二、發展中國家的基本特征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相比呈現出更大(一)收入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發展中國家的最顯著的、最基本的特征。2009年,發展中國家人均GNI是2963美元,而高收入經濟體是37970美元,后者是前者的12.8倍。高收入國家與低收入國家(也可叫最不發達國家),前者人均收入(37970美元)是后者(512美元)的74倍,或者說,低收入國家人均收入只相當于高收入國家的1.35%。收入懸殊!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2按匯率換算的人均收入低估了發展中國家的實際收入水平。按購買力平價方法估算時,發展中國家的人均收入大大提高。例如,按匯率計算,2009年中國的人均GNI是3650美元,收入水平排在125位,是美國的(人均GNI46360美元)的7.87%。而按購買力平價估算,中國人均GNI達到了6890美元,收入水平提高了1.88倍,排名向前移到119位,是美國(45640美元)的15.09%。不過,即使按購買力平價估算人均收入,發展中國家收入水平仍然遠遠低于發達國家。按購買力平價方法(一)收入水平低下人均收入水平低下是發展中國家的最顯著的、最(二)生活狀況較差,貧困現象嚴重低收入水平必然導致低生活水平。低生活水平表現為數量和質量兩方面。住房短缺且住房條件惡劣,醫療衛生條件差,食物供給不足而營養不良,受教育程度低,嬰兒死亡率高,預期壽命短,等等。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3發展中國家中絕大多數人生活比平均水平所表現出來的更加困難。當然,人口較少的富裕階層的生活水平并不比發達國家普通公民的一般生活水平低多少,甚至還要高很多。收入水平低下和收入分配不均結合起來就使得生活在貧困線以下的人口數量巨大,比率很高。

發展中國家收入分配不平等(二)生活狀況較差,貧困現象嚴重低收入水平必然導致低生活水平(三)技術進步緩慢,生產率水平低下發展中國家技術、尤其是科學為基礎的現代技術能力較低,不僅缺乏技術創新能力,而且對外國先進技術的吸收能力也比較低,技術進步緩慢,技術進步在經濟增長的貢獻較小。技術水平低的一個顯著標志是勞動生產率較低。高收入國家的農業勞動生產率是低收入國家的90倍,是下中等收入國家的48倍,上中等收入國家的8.3倍。低技術、生產率與低收入、生活水平互為因果:貧困惡性循環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4低收入和生活水平導致儲蓄率和投資率低教育和營養健康狀況差人力資本水平低下技術進步緩慢和勞動生產率難以提高低生產率(三)技術進步緩慢,生產率水平低下發展中國家技術、尤其是科學(四)人口增長率高,贍養負擔重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遠高于發達國家。1990-2008年間,全世界人口增長率為1.3%。低收入國家為2.2%,高收入國家為0.7%,高收入的歐元區國家只有0.4%。發展中國家人口所占比重不斷上升。高人口增長率的結果就是15歲以下的兒童數目占總人口的比重高。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5問題:雖然發達國家老人負擔比重比發展中國家大一些,但把兒童和老人加起來,發展中國家的贍養率就比發達國家重得多。低收入國家和歐元區國家的贍養率分別為72%、50%。贍養率(dependencyratio)

:15歲以下和65歲以上的人屬于被贍養人口,這部分非勞動人口占經濟活動人口的比重叫做贍養率。優點:人口年輕化也有優勢,是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力軍。(四)人口增長率高,贍養負擔重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率遠高于發達(五)失業問題嚴重,尤其是隱蔽性失業顯著失業問題的兩個方面:1.公開失業。發展中國家公開失業率不比發達國家高多少,但公開失業只是一部分。2.隱蔽性失業。發展中國家更為嚴重的是就業不足,或叫隱蔽性失業。隱蔽性失業在農村較為嚴重,通常被叫做剩余勞動力。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6發達國家的失業問題也是一個尖銳的問題。如西班牙失業率每年高達10%以上。但是,發達國家隱蔽性失業較少,把公開失業和隱蔽失業綜合考慮,發展中國家的失業問題比發達國家要嚴重得多。

失業問題(五)失業問題嚴重,尤其是隱蔽性失業顯著失業問題的兩個方面:(六)農業所占比重大,二元經濟顯著1.發展中國家的絕大多數人口生活、工作在鄉村。2.農業比重大是經濟不發達的一個重要標志。3.發展中國家經濟的一個顯著特征是二元經濟結構,即規模較小的先進工業和規模巨大的傳統農業部門并存。發達國家不存在二元經濟結構,農業和工業都現代化了。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7先進工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和工資水平較高;落后的農業部門勞動生產率和收入水平較低。所謂先進也是相對于本國農業而言,與發達國家相比仍然比較落后。因此,發展中國家城鄉收入差別較大,導致農村人口大規模地向城市流動。

發展中國家的二元經濟結構(六)農業所占比重大,二元經濟顯著1.發展中國家的絕大多數人(七)生態環境惡化1.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膨脹和貧困對環境造成巨大破壞。人口急劇增加對糧食需求不斷增加,不得不加速開墾土地和過度使用化肥、砍伐森林和過度放牧。森林加速毀滅,荒漠化、鹽堿化,土壤肥力衰減,災害頻繁。2.缺乏資金,無力建設污水和垃圾處理設施。3.發展初期,高污染性重化工業發展快,導致有毒物質大量排放。4.污染的國際轉移。為保護本國環境,發達國家把污染工業向外轉移,而發展中國家由于貧窮不得不承接這些污染性產業。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8長期停滯——導致為了生存而對環境破壞性的利用;無論是發展還是不發展,發展中國家的環境退化都比發達國家嚴重。快速發展和加速工業化——導致資源過度利用和污染大規模排放。(七)生態環境惡化1.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膨脹和貧困對環境造成巨(八)政治不穩定、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嚴重與發達國家相比,總的看來,發展中國家政治上不是很穩定,種族、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銳,政府治理能力較差,政權更迭頻繁。而且,大多數國家的法制不健全,政府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非常嚴重。這些特征是不少發展中國家長期停滯不前的主因。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59有的是資本主義民主制,有的是封建君主制,有的是政教合一的體制,有的是軍人統治,有的是一黨專政體制。發展中國家的政治制度差異性很大。(八)政治不穩定、辦事效率低下、腐敗現象嚴重與發達國家相比,(九)在國際關系中處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窮國往往依附于富國,受富國支配。表現:富國占有控制國際貿易格局的支配地位富國擁有決定以什么條件向窮國轉移技術、外援和私人資本投資的專斷權力。富國向窮國提供援助和貸款往往附帶苛刻的政治和經濟條件。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0過去幾十年,發展中國家從整體上說取得很大進步。但國家之間,很不平衡。總結:以上九個特征普遍存在,收入水平越低,這些特征越明顯。東亞和東南亞一些國家和地區進步最快,亞洲四小龍差不多都進入了高收入國家和地區的行列。其他東南亞國家如馬來西亞、泰國和印度尼西亞等發展也相當迅速。其他地區如拉美,尤其是次撒哈拉非洲的發展較慢。其中有些國家完全停滯不前,甚至出現負增長,貧困狀況反而進一步惡化。

(九)在國際關系中處于受支配、依附和脆弱的地位在政治、經濟、第二節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產生的時代背景一、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一)發展經濟學專門以發展中國家、即后進國家的經濟發展問題作為研究對象。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1經濟發展問題可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是發展中國家為什么落后或不發達?不發達的原因和障礙是什么?二是發展中國家如何加快步伐來追趕當今發達國家?應采取何種戰略和政策來促進經濟更快的發展?恰恰相反,發達國家曾經走過的道路和采取的政策對當今欠發達國家非常有借鑒意義,因此,理所當然的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重要內容。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目標是趕上發達國家。發達國家的顯著標志是工業化,此也可以說是經濟發展的目標。

研究經濟發展問題,強調發展中國家,并不是說不研究發達國家第二節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產生的時代背景一、發展經濟學(二)發展經濟學與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那些還處于貧困狀態的欠發達國家;增長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已經發展起來的發達國家。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2發展經濟學也叫發展中國家經濟學(economicsofdevelopingcountries)只要還存在經濟落后國家,具有上述不發達特征,發展經濟學就不會消亡實現工業化后,發展中國家變成發達國家,也還需要發展。不過,不再是發展經濟學研究的問題,而是宏觀經濟學中的增長理論所要研究的問題。一旦所有國家都發展起來,實現工業化,那么,發展經濟學就失去存在基礎。那時,雖然也有差別,但其性質完全不同,那是大富與小富的差別,而不是發達與不發達的差別。

1980年代中以后興起的新增長理論拓寬了研究范圍,研究從不發達經濟到發達經濟的全部過程,把發展經濟學和增長經濟學研究的領域綜合起來。新增長理論也因此成為發展經濟學第三階段的重要理論。(二)發展經濟學與增長經濟學發展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那些還(三)發展經濟學研究的特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區別之處。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31.著重探討與長期變化有關的制度、結構、戰略與政策問題。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例如,研究國際貿易,側重于國際貿易是有利還是有害,以及采取何種貿易戰略和政策最能促進經濟增長等問題。2.著重結構分析。如產業結構和地區結構的轉變對經濟增長的影響。3.強調非經濟因素的影響分析。如政治、社會、文化、土地占有制度的變革與經濟增長之間關系。4.更強調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發展中國家市場制度不完善,信息不靈敏,結構缺乏彈性,基礎設施落后,再加上制度變革和結構轉變以及資源調動等等,需要強大政府的推動。(三)發展經濟學研究的特點與西方主流經濟學的區別之處。(四)發展經濟學的學科地位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41.發展經濟學研究發展中國家經濟問題,但主要由發達國家的經濟學家創立。受西方正統經濟學熏陶,常運用正統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人認為,發展經濟學不是一門獨立學科,而只是把西方經濟學各個分支的基本原理在發展中國家的具體運用。其實,發展經濟學已經形成一門獨立的學科:有獨特研究對象和方法——理論體系。發展中國家在經濟、政治文化、地域規模上存在巨大差異。建立一個對所有國家都適用的體系比較困難。因此,與宏觀、微觀經濟學等學科相比,發展經濟學還顯得不太完善。2.學科體系不太完善。根據發展中國家的歷史經驗教訓而不斷修正早期的觀點,提出新的理論和政策。3.發展經濟學本身也在發展之中。(四)發展經濟學的學科地位發展經濟學學科的獨特性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5托達羅:盡管發展經濟學常常采用標準經濟學的原理和概念,但正在迅速形成特有分析和方法論特色。有著不同意識形態導向、多樣化文化背景和非常復雜但又非常相似的經濟問題,都要求訴諸新思想和新方法。發展經濟學與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學都毫不相似。瑟爾沃:發展經濟學家不僅創建了新的模型,而且依據環境而修正。可能應用于其他學科,大大地豐富了整個經濟學。由發展經濟學家發明的概念和觀點:低水平均衡陷阱、“大推進”、動態外部性、二元模型、循環累積因果關系、依附、增長極、人口與增長模型、鄉—城人口流動、社會成本—收益分析、貧困化增長、結構性通貨膨脹、兩缺口分析、市場缺失、尋租,等等。發展經濟學學科的獨特性二、發展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一)追蹤溯源:研究一國經濟增長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61.系統研究,首推經濟學開山鼻祖、亞當·斯密。1776年出版《國富論》。2.后來,如李嘉圖、馬爾薩斯和斯·穆勒都把經濟增長或經濟停滯作為主要研究對象。他們創立古典增長理論。3.19世紀中葉以后,增長理論沉寂了大約100年。研究興趣逐漸離開增長,轉而探討短期靜態的最優配置和均衡問題。代表是馬歇爾。4.二戰后不久,西方經濟學家對增長和發展問題又開始表現出濃厚的興趣。都崇尚市場制度和自由競爭,反對政府干預。古典經濟學新古典經濟學為什么呢?二、發展經濟學產生的歷史背景(一)追蹤溯源:研究一國經濟增(二)戰后發展經濟學的發展背景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7世界殖民體系迅速瓦解,殖民地和附屬國相繼獲得政治獨立。剛剛獨立的國家,處于落后貧窮狀態。為了鞏固政權,急于想把經濟搞上去。需要理論家們充當謀士,為經濟發展出謀劃策。西方經濟學家對發展中國家的問題產生興趣。蘇美兩大陣營展開競賽。歐美認為,共產主義的產生根源是貧困落后,為遏制共產主義,必須對窮國提供援助。建立援助計劃,迫切需要研究發展中國家。聯合國和世界銀行等機構編制國家統計資料。提供了較為全面的資料和信息。這些資料在戰前是不可得到的。發達和發展中國家之間的聯系越來越緊密。國際貿易和國際投資發展很快,發展中國家的狀況好壞直接影響發達國家。(二)戰后發展經濟學的發展背景(三)有關發展的早期研究文獻一門學科的出現需要大量文獻的支撐。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8科林·克拉克(ColinClark)1940年出版的《經濟進步的條件》,羅森斯坦-羅丹(P.Rosenstein-Rodan)1943年發表《東歐和東南歐工業化問題》,斯塔利(E.Staley)1944年出版《世界經濟發展》,曼德爾鮑姆(K.Mandelbaum)1947年出版《落后地區的工業化》。中國學者張培剛教授在美國哈佛大學所作的博士論文《農業國工業化問題初探》在1949年由哈佛大學出版社出版,也是早期的重要文獻。英國經濟學家哈羅德(R.Harrod)和美國經濟學家多馬(E.Domar)在1940年代分別提出了內容相似的增長理論,史稱為哈羅德-多馬增長模型。在1950年代,對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問題研究形成了一股熱潮,研究文獻越來越多,僅10年左右時間,便形成了發展經濟學這個具有獨立研究對象和研究方法的新興學科。(三)有關發展的早期研究文獻一門學科的出現需要大量文獻的支撐第三節發展經濟學的演變過程發展經濟學產生60多年,發展過程分為三個階段。一、形成與繁榮時期第一個階段從20世紀40年代末到60年代中期結構主義思路占統治地位。(一)強調物質資本積累、工業化和計劃化等的重要性。

武漢大學經濟發展研究中心郭熙保教授69強調資本積累。認為資本稀缺是制約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強調工業化。要擺脫貧窮,趕上發達國家,必須加快工業化。強調計劃化。認為發展中國家市場體系不完善,價格機制不能很好發揮作用。政府如果不進行積極干預,有限社會資源就不能得到有效使用。三者相互聯系,而非孤立:工業化是目標,資本積累是源泉,計劃是手段。沒有資本積累就不可能實現工業化;沒有政府干預和計劃安排,而僅靠市場自發調節,就不可能迅速進行資本積累,促進工業部門的擴張,從而也就不可能實現工業化。具有“唯資本論”、“唯工業化論”和“唯計劃論”色彩第三節發展經濟學的演變過程發展經濟學產生60多年,發展(二)反新古典主義的傾向繆爾達爾在《亞洲的戲劇》中指出:只要從古典經濟學那里繼承下來的,爾后進一步得到發展的理論寶庫限制在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