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專題一第1課百家爭鳴高考真題匯總課件_第1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專題一第1課百家爭鳴高考真題匯總課件_第2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專題一第1課百家爭鳴高考真題匯總課件_第3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專題一第1課百家爭鳴高考真題匯總課件_第4頁
歷史人教版必修三專題一第1課百家爭鳴高考真題匯總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2012年山東文綜歷史,9)有學者評論戰國時期某學派說:“他們都是些注重實踐的政治家……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是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這一學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D(2012年山東文綜歷史,9)有學者評論戰國時期某學派說:“

(2012年海南卷歷史,2)儒家經典強調:“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边@段話體現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禮法并重

D.禮治為先B(2012年海南卷歷史,2)儒家經典強調:“上好禮,則

(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8題)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的宗旨時說:對己學道家,意思是清靜寡欲;做事學法家,意思是按原則辦事;待人學儒家,即

A.愛無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滅人欲B(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8題)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

(2012年上海歷史,31)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表n非子說:“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睆囊陨先寮?、道家、法家言論來推斷,三家都(

A.針對先秦的社會現狀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張

B.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C.表現出人對自然及其規律的尊崇

D.認為自然是可以認識的【答案】C項3分,B、D項1分,A項0分(2012年上海歷史,31)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2011年廣東文綜,12)“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

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C(2011年廣東文綜,12)“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

(2007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12題)古人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這一主張屬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A(2007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12題)古人所謂“慎終追遠,民

(2008年高考重慶文綜15題)“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這句話主要反映了戰國時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A(2008年高考重慶文綜15題)“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16題)《唐律疏議》記載:“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边@表明

A.德禮是刑罰的本體

B.刑罰是德禮的體現

C.德禮相較于刑罰無足輕重

D.德禮和刑罰對政教皆不可缺D(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16題)《唐律疏議》記載:“德禮為政“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持這一觀點的人應是()A.墨翟B.孟軻C.荀況D.韓非D“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持這一觀點的人應是(“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边@一觀點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C“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與其他各家不同,為君主參謀,專替君主打算。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B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百姓打算,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亂”。他批評的是A.法家學說B.道家學說C.儒家學說D.墨家學說C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亂①春秋時期,鄭國發生了火災,掌管祭祀的官員建議子產焚燒玉石向上天祈禱,②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雹塾谑欠e極組織滅火。④這說明當時以祭祀為核心的宗教意識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漸占據上風。上述材料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A.①B.②C.③D.④D①春秋時期,鄭國發生了火災,掌管祭祀的官員建議子產焚燒玉石向(2008年上海高考A2題)戰國時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這句話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D(2008年上海高考A2題)戰國時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國,無歷史上大凡激烈變革和動蕩的時代,總不免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要砸爛一切舊傳統的革命傾向,一種是要維護舊傳統的保守傾向。中國歷史上符合這種現象的時期有①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②7世紀初期③20世紀初期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D.①③D歷史上大凡激烈變革和動蕩的時代,總不免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要(2009年高考山東基本能力43題)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諸子學說的重要流派。下列語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愛,交相利B.仁者愛人

C.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D(2009年高考山東基本能力43題)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

中華法系的特征是“以禮入法”,這里的“禮”主要是指()

A.等級B.教化

C.習俗D.祭祀A中華法系的特征是“以禮入法”,這里的“禮”主要是指((2010年高考浙江文綜13題)儒道思想猶如中國古代思想的雙璧。下列言論中,最能體現道家因循自然、崇尚無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D.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A(2010年高考浙江文綜13題)儒道思想猶如中國古代思想的雙(2011年高考廣東文綜12題)“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C(2011年高考廣東文綜12題)“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2010年高考山東文綜9題)“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边@一主張屬于A.儒家“仁愛”思想B.墨家“兼愛”思想C.儒家“禮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B(2010年高考山東文綜9題)“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2009年海南高考1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與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惡C.禮法并用D.民水君舟B(2009年海南高考1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2007年高考廣東單科2題)孔孟學說主要討論的是()A.人與人的關系B.人與自然的關系C.國與國的關系D.夷夏關系A(2007年高考廣東單科2題)孔孟學說主要討論的是((2009年高考山東基本能力42題(3))書博會開幕式的背景墻上有孔子泰山等形象,若為背景墻選配孔子的兩句名言,下列最合適的是①人無遠慮,必有近憂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④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D(2009年高考山東基本能力42題(3))書博會開幕式的背景(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12題)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社會逐步告別“小國寡民”時代,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下列項中,與“小國寡民”相關的是①老子向往的理想社會②屈原追求的“美政”理想③羅馬法的基礎④雅典民主制的重要條件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④D.③④C(2011年高考浙江文綜12題)在歷史發展進程中,人類社會逐

(2014年山東卷)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學生來自士農工商各階層。這一做法

A.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特權

B.瓦解了宗法分封制度

C.動搖了周王室的統治基礎

D.適應了諸侯爭霸戰爭的需要A(2014年山東卷)春秋時期,孔子興辦私學,學生來自士農(2014年上海卷)“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此段文字出自

A.《孟子》B.《莊子》C.《韓非子》D.《道德經》A(2014年上海卷)“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

(2014年海南文綜歷史)有先秦思想家認為,“君上之于民也,有難則用其死,安平則盡其力”。據此可知這位思想家強調

A.君主無為而治B.強化血緣等級C.推行禮樂仁政D.實行嚴刑峻法D(2014年海南文綜歷史)有先秦思想家認為,“君上之于民也(2012年山東文綜歷史,9)有學者評論戰國時期某學派說:“他們都是些注重實踐的政治家……他們認為貴族的存在已不合時宜……他們把商人和學者看作是可有可無或多余的人?!边@一學派是(

A.儒家

B.道家

C.墨家

D.法家D(2012年山東文綜歷史,9)有學者評論戰國時期某學派說:“

(2012年海南卷歷史,2)儒家經典強調:“上好禮,則民莫敢不敬;上好義,則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則民莫敢不用情。”這段話體現的是(

A.民本思想

B.仁政思想

C.禮法并重

D.禮治為先B(2012年海南卷歷史,2)儒家經典強調:“上好禮,則

(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8題)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的宗旨時說:對己學道家,意思是清靜寡欲;做事學法家,意思是按原則辦事;待人學儒家,即

A.愛無差等

B.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C.君君、臣臣、父父、子子D.存天理,滅人欲B(2011年高考上海單科8題)當代某學者談及自己為人處世

(2012年上海歷史,31)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韓非子說:“唯夫與天地之剖判也俱生,至天地之消散也不死不衰者謂常?!睆囊陨先寮?、道家、法家言論來推斷,三家都(

A.針對先秦的社會現狀提出了共同的政治主張

B.認為自然界的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

C.表現出人對自然及其規律的尊崇

D.認為自然是可以認識的【答案】C項3分,B、D項1分,A項0分(2012年上海歷史,31)孔子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2011年廣東文綜,12)“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孟子的這段話認為(

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

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

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

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

C(2011年廣東文綜,12)“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

(2007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12題)古人所謂“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強調的是祭祀祖先、悼念死者的教化作用。這一主張屬于()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

C.墨家思想D.法家思想

A(2007年高考全國文綜Ⅱ卷12題)古人所謂“慎終追遠,民

(2008年高考重慶文綜15題)“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以為官長;不肖者抑而廢之,貧而賤之,以為徒役”這句話主要反映了戰國時期的…………()

A.墨家思想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D.法家思想

A(2008年高考重慶文綜15題)“賢者舉而上之,富而貴之(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16題)《唐律疏議》記載:“德禮為政教之本,刑罰為政教之用,猶昏曉陽秋相須而成者也。”這表明

A.德禮是刑罰的本體

B.刑罰是德禮的體現

C.德禮相較于刑罰無足輕重

D.德禮和刑罰對政教皆不可缺D(2011年高考福建文綜16題)《唐律疏議》記載:“德禮為政“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持這一觀點的人應是()A.墨翟B.孟軻C.荀況D.韓非D“奉法者強,則國強;奉法者弱,則國弱?!背诌@一觀點的人應是(“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边@一觀點出自先秦A.儒家B.法家C.墨家D.道家C“欲求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當若繁為攻伐,此實天下之巨害也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百姓打算,唯有一家與其他各家不同,為君主參謀,專替君主打算。這一家是

A.儒家B.法家

C.道家D.墨家B春秋戰國時代,諸子百家講政治時大多站在民眾一邊,替百姓打算,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亂”。他批評的是A.法家學說B.道家學說C.儒家學說D.墨家學說C韓非在批評某家學說時說:“舉先王,言仁義者盈廷,而政不免予亂①春秋時期,鄭國發生了火災,掌管祭祀的官員建議子產焚燒玉石向上天祈禱,②子產說:“天道遠,人道邇,非所及也?!雹塾谑欠e極組織滅火。④這說明當時以祭祀為核心的宗教意識日益淡薄,而世俗理性逐漸占據上風。上述材料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A.①B.②C.③D.④D①春秋時期,鄭國發生了火災,掌管祭祀的官員建議子產焚燒玉石向(2008年上海高考A2題)戰國時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國,無書簡之文,以法為教;無先王之語,以吏為師?!边@句話反映的是()

A.儒家的思想B.道家的思想

C.墨家的思想D.法家的思想D(2008年上海高考A2題)戰國時期有人提出:“明主之國,無歷史上大凡激烈變革和動蕩的時代,總不免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要砸爛一切舊傳統的革命傾向,一種是要維護舊傳統的保守傾向。中國歷史上符合這種現象的時期有①公元前8世紀到公元前3世紀②7世紀初期③20世紀初期

A.①②③B.②③

C.①②D.①③D歷史上大凡激烈變革和動蕩的時代,總不免出現兩種傾向:一種是要(2009年高考山東基本能力43題)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諸子學說的重要流派。下列語句中最符合道家思想的是A.兼相愛,交相利B.仁者愛人

C.抱法處勢則治,背法去勢則亂

D.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D(2009年高考山東基本能力43題)儒、道、墨、法四家是先秦

中華法系的特征是“以禮入法”,這里的“禮”主要是指()

A.等級B.教化

C.習俗D.祭祀A中華法系的特征是“以禮入法”,這里的“禮”主要是指((2010年高考浙江文綜13題)儒道思想猶如中國古代思想的雙璧。下列言論中,最能體現道家因循自然、崇尚無為思想的是A.不以人助天B.制天命而用之C.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D.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A(2010年高考浙江文綜13題)儒道思想猶如中國古代思想的雙(2011年高考廣東文綜12題)“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界)始,……經界既正,分田制祿,可坐而定也?!泵献拥倪@段話認為A.輕徭薄賦是實施仁政的手段B.均貧富是實施仁政的障礙C.解決土地問題是實施仁政的前提D.貴民輕君是實施仁政的途徑C(2011年高考廣東文綜12題)“夫仁政,必自經界(土地的分(2010年高考山東文綜9題)“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边@一主張屬于A.儒家“仁愛”思想B.墨家“兼愛”思想C.儒家“禮治”思想

D.墨家“非攻”思想B(2010年高考山東文綜9題)“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2009年海南高考1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思想與法家共通的是()A.天行有常B.人性本惡C.禮法并用D.民水君舟B(2009年海南高考1題)荀子是戰國時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2007年高考廣東單科2題)孔孟學說主要討論的是()A.人與人的關系B.人與自然的關系C.國與國的關系D.夷夏關系A(2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