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B45-T 2155-2020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規范-(高清可復制)_第1頁
DB45-T 2155-2020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規范-(高清可復制)_第2頁
DB45-T 2155-2020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規范-(高清可復制)_第3頁
DB45-T 2155-2020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規范-(高清可復制)_第4頁
DB45-T 2155-2020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規范-(高清可復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ICS07.060A47

DB45廣西壯族自治區地方標準DB45/T2155—2020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規范Technicalspecificationsforcompilingrainstormintensityformula2020-10-122020-11-20廣西壯族自治區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DD4/122目次前言 II1范圍 12術語和定義 13資料選取 14公式推算 25適用性分析 36技術流程 4參考文獻 5IIDD4/122前言本文件按照GB/T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規定起草。本文件由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局提出并宣貫。本文件由廣西氣象標準化技術委員會歸口。本文件起草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氣象服務中心。本文件主要起草人:周紹毅、蘇志、何如、黎琮煒、羅紅磊、陳劍飛、鄭鳳琴、楊思施、黃梅麗、王帥、李強。IIIIIIDD4/122DD4/122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規范1范圍本文件規定了暴雨強度公式編制的資料選取、公式推算、適用性分析和技術流程。本文件適用于廣西境內暴雨強度公式的編制。2術語和定義下列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2.1降雨強度rainfallintensity單位時間的降雨量。2.2某一強度的降雨重復出現的統計平均時間間隔,以年(a)計。3資料選取3.1代表氣象站選取某一強度的降雨重復出現的統計平均時間間隔,以年(a)計。3資料選取3.1代表氣象站選取滿足以下條件的氣象站可作為編制暴雨強度公式的的代表氣象站:30a——具備完整的臺站遷址、雨量記錄儀更換記錄;——站點符合區域代表性、歷史數據連續性和一致性要求。3.2資料收集收集代表氣象站的資料應包括但不限于下列資料:——建站以來逐分鐘降雨量資料;——建站以來站址變動的時間、變動的位置和降雨量對比觀測記錄;——建站以來雨量記錄儀器的型號、觀測方式及其變動情況。3.3降雨資料樣本選取采用年最大值法,從年內逐分鐘降雨量數據中滑動選取各降雨歷時的逐年最大降雨量,作為暴雨強度公式編制的降雨資料樣本。各種歷時雨量的統計不受日、月界的限制,但不跨年。30a,1應保證原始數據的隨機性和獨立性,暴雨資料樣本不得采用數個站點的數據混合樣本。降雨歷時宜采用5min、10min、15min、20min、30min、45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in114公式推算4.1公式表達形式暴雨強度公式的表達形式見式(1)。GA(1ClgP)q (tb)式中:q暴雨強度[/(?)]G單位換算系數,取值167;A雨力參數;C雨力變動參數;P重現期(a);t降雨歷時(min);b降雨歷時修正參數(min);n暴雨衰減指數。4.2頻率分布曲線擬合4.2頻率分布曲線擬合對不同理論頻率曲線的擬合結果進行精度檢驗,選取精度最優的頻率曲線。根據確定的頻率分布曲線,得出重現期(P)、降雨強度(i)和降雨歷時(t)P-i-t2a、3a、5a、10a、20a、30a、50a、100a84.2.52a~20a推算方法采用最小二乘法推算暴雨強度公式。將式(1)兩邊取對數得式(2)。lnqlnGAClgP)nln(tb) (2)式(2)經轉換可寫成式(3)。yx 3式中:ylnqln(1ClgP);blnGA;2bn;xln(tb)。4.3.4應用數值逼近法和最小二乘法求解(3),可求得b b從而可求得參數A、b、n01終推算出暴雨強度公式。4.4精度檢驗2a~20a0.05mm/min5%。平均絕對均方差的計算見式(4)。X

11RRn(t式中:X平均絕對均方差(mm/min);R理論降雨量(mm);t(mnnt(mnn樣本數。4.4.3平均相對均方差的計算見式(5)。U 100% (5)式中:U平均相對均方差(%);R理論降雨量(mm);R--曲線確定的降雨量(m);t(mnn樣本數。5適用性分析時間分布特征分析繪制各歷時降雨量的年際變化圖,分析各歷時降雨量的年際變化特征。1031n(RRR暴雨強度公式適用性分析時間分布特征分析空間分布特征分析暴雨強度公式適用性分析時間分布特征分析空間分布特征分析頻率分布曲線擬合 公式推算 公式精度檢驗 暴雨強度公式推算5.2空間分布特征分析應用暴雨強度公式提供依據。6技術流程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流程見圖1。降雨資料樣本選取降雨資料樣本選取資料收集和處理代表氣象站選取圖1暴雨強度公式編制技術流程圖4參考文獻[G/2807地面水量[G006計規范(21)[3]住房和城鄉建設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