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十六單元綜合檢測一、選擇題1.林則徐是近代中國最早睜眼看世界的人。禁煙期間,他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包括國際法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此舉意在()A.推動晚清社會變革 B.深入學習西方的文化C.改變國人自大心態 D.為對外交涉爭取主動D林則徐在廣州開辦譯館,羅致譯員,收集包括國際法在內的“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其目的在于為對外交涉爭取主動,D項正確。林則徐睜眼看世界的主要目的不是要推動晚清社會變革,A項錯誤;“深入”學習西方文化與“最早睜眼看世界”不符,B項錯誤;改變國人自大的心態不是林則徐關注各國情報和國際法等知識的主要目的,C項錯誤。2.19世紀上半期,中國知識分子對西方的“president”(今譯為總統)所用的譯名有多種:頭人、總理、國主、酋長、邦長、大統領、皇帝等。這表明當時的知識分子()A.沒有擺脫傳統思維習慣影響B.固守“夷夏之辨”舊傳統C.不認同西方的近代政治制度D.對西方政治制度見解不同A19世紀上半期,中國知識分子用“頭人、總理、國主、酋長、邦長、大統領、皇帝”等稱號稱呼西方的總統,這表明傳統的思維習慣深刻影響著知識分子,故A項正確。3.洋務運動時,郭嵩燾指出:中國貧弱的根源是“綱紀廢弛,吏治不修”,“中體西用”是“治末而忘其本,窮委而昧其源”,“夫政教之及人本也,防務末也”。鄭觀應等也指出:“中國遺其體而求其用,無論竭蹶趨步,常不相及。就令鐵艦成形,鐵路四達,果足恃歟。”這反映出他們()A.“重本抑末”的農本觀B.“本末并舉”的自強觀C.“中體西用”的洋務觀D.“天朝上國”的中心觀B材料中郭嵩濤、鄭觀應等人認為洋務派只注重學習西方的器物,而不懂西方的政教,是舍本逐末,只學習了西方的皮毛,反映出他們主張學習西方器物和政教的“本末并舉”的自強觀,故B項正確。4.1866年,奕以洋人制造機器、火器,“無一不自天文、算學中來”為理由,奏請在同文館內添設天文算學館,延聘西人教習天文算學,招收30歲以下的秀才、舉人等入學。這一主張()A.減輕了頑固勢力的攻擊B.適應了西學東漸的趨勢C.鞏固了科舉制度的地位D.豐富了中體西用的內涵B洋務運動時期,奕借鑒“洋人制造機器、火器”的經驗,開設同文館,“延聘西人教習天文算學”,適應了西學東漸的趨勢,B項正確。當時頑固勢力攻擊、反對“延聘西人教習天文算學”,排除A項;新式學堂的開辦沖擊了科舉制,排除C項;洋務派創辦近代學堂,是中體西用的表現,沒有豐富“中體西用”的內涵,排除D項。5.有學者認為,在中國人心目中本無所謂“中學”,也不存在對應的“中學”之“體用”問題。因此,在近代“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這一思想體系中,“中體”雖置于“西用”之前,但從其產生的歷史看,“中體”實在“西用”之后。這反映了當時()A.學習西方已經成為時代要求B.學習西方的觀念已深入人心C.國人對中西文化的兩難選擇D.洋務派與頑固派的相互妥協A根據題干可知,材料認為“中體”思想產生于國人向西方學習的過程中,是為適應向西方學習需要的理論依據,反映了近代內憂外患形勢下國人主動學習西方的時代趨勢,故A項正確。洋務派是當時向西方學習的主導力量,向西方學習觀念并未深入人心,排除B項;題干未涉及國人對中西文化的選擇,排除C項;洋務派并未與頑固派達成妥協,排除D項。6.近代之前的中國“學在民間”,教育只是每一個人自己的事情,政府所需人才通過科舉制度予以解決。19世紀后半期開始注意技術人才的培養并為國家所用,如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這一變化表明中國()A.義務教育開始建立和普及B.正在順應工業革命的趨勢C.教育體制已發生根本改變D.學校教育取代了家庭教育B材料反映了中國由通過科舉制度培養人才轉向由同文館、福州船政學堂等培養實用人才,這一變化表明,在民族危機下,中國被迫順應工業革命的趨勢,故B項正確。材料中沒有義務教育的信息,故A項錯誤;材料體現不出教育體制發生根本改變,故C項錯誤;材料沒有家庭教育的信息,故D項錯誤。7.維新變法期間,算學、輿地、物理等相繼興起。譚嗣同在《湘報》上發表《論電燈之益》《論今日中國西學與中國古學》等文;唐才常在《湘學報》上發表《格致淺理》等文;《湘學報》還專門辟有“格致”“時務”“算學”“輿地”專欄。由此可見,維新變法時期()A.崇尚實學的風氣盛行B.先進國人開始接受西學C.報刊迎合了民眾需要D.維新派致力于文學革新A由題干關鍵信息“算學、輿地、物理等相繼興起”“《論電燈之益》《論今日中國西學與中國古學》”“專門辟有‘格致’‘時務’‘算學’‘輿地’專欄”可知,材料反映了當時崇尚實學之風盛行,故A項正確。B項中“開始”的說法錯誤,故排除;材料沒有體現報刊迎合民眾的需要,故排除C項;材料強調的是維新變法時期的推崇實學之風,并不單單是文學的革新,且文學革新是為政治改革服務的,故排除D項。8.胡適稱嚴復為“介紹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嚴復(辛亥革命前后至臨終)的思想由“力主西學”“非西洋莫與師”轉歸先王教化之責,從傳統觀文化中找尋丟失的民族凝聚力。這種變化說明了他()A.借助儒家思想宣傳西學B.發現西方思想源于中國C.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響D.不斷探索救亡圖存道路D根據材料“由‘力主西學’‘非西洋莫與師’轉歸先王教化之責”可知,嚴復作為維新變法代表人物,其思想主張由主要學習西方轉為從傳統文化中尋找民族凝聚力以達到救亡圖存的目的,說明嚴復不斷探索救亡圖存道路,D項正確。9.某學者認為:這個長久以來被視為中國近現代歷史分水嶺的重大事件,之所以發生在文學、文化的領域而非別處,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傳統中的一個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讓人接受文化濡染,所謂“人文化成”,因此政治事務中不僅應有文化和教育,而且它就是文教本身。材料旨在說明新文化運動()A.注重營造愛國進步社會氛圍B.主張改造中國的傳統文化C.部分思想內涵源自傳統文化D.動搖了封建君主專制統治C依據材料“恐怕正是由于儒家政治傳統中的一個特殊理念”“施政的目的就是讓人接受文化濡染”“它就是文教本身”等信息可知,新文化運動時期,思想家們認為政治與文化教育密不可分。依據所學可知,這與儒家的傳統認知相符,C項正確;營造愛國進步社會氛圍與材料無關,A項錯誤;材料體現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某些主張與儒家思想相一致,并不是主張改造中國的傳統文化,B項錯誤;辛亥革命已經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D項錯誤。10.梁啟超認為,我國救亡之道,唯有變法自強。所謂變法,其根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變官制。據此可知,梁啟超的變法主張()A.激發了國人救亡圖存的熱情B.來源于西方近代政治學說C.遭到封建頑固派的極力阻撓D.觸及政治制度層面的問題D材料“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這一切要取得成功,就在于變官制”中,梁啟超提出的“變科舉”“變官制”等內容都觸及到了政治制度層面的問題,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直接涉及“國人救亡圖存的熱情”,排除A項;材料無法表明梁啟超的主張來源于西方的近代政治學說,排除B項;材料沒有直接涉及“封建頑固派”,排除C項。11.雖然人們把“啟蒙運動”的桂冠贈與了新文化運動,但一直盤桓在知識分子心頭的“亡國滅種”的陰影是貫穿新文化運動始終的主要話題,從而讓它有著與歐洲啟蒙運動完全不同的DNA。造成這種不同的主要原因是()A.中國以民主和科學為旗幟B.挽救民族危亡是當務之急C.清政府守舊落后缺乏反省D.中國的知識分子比較落后B根據材料“一直盤桓在知識分子心頭的‘亡國滅種’的陰影是貫穿新文化運動始終的主要話題,從而讓它有著與歐洲啟蒙運動完全不同的DNA”可知,對比歐洲啟蒙運動,新文化運動的不同在于挽救民族危亡一直是當時中國的當務之急,故B項正確;民主和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也是啟蒙運動所提倡的理念,不是二者不同的原因,故排除A項;材料無法體現清政府守舊落后缺乏反省,故排除C項;材料不能說明中國的知識分子比較落后,故排除D項。12.1916年初,陳獨秀指出:“政黨政治,將隨1915年為過去之長物,且不適用于今日之中國也。”1919年又呼吁:“社會中堅分子,應該挺身出頭,組織有政見的、有良心的、依賴國民為后援的政黨。”這一變化反映了()A.一戰促進政黨政治的發展B.知識分子推動工農運動的發展C.民主與科學觀念成為共識D.十月革命推動新文化運動轉型D陳獨秀由1919年之前反對政黨政治到1919年時主張建立“有政見的、有良心的、依賴國民為后援的政黨”,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變化是受到了十月革命布爾什維克的影響,故D項正確;一戰對政黨政治沒有直接影響,故A項錯誤;此時工農運動還未發展起來,故B項錯誤;材料和民主與科學觀念無關,且“共識”說法錯誤,故C項錯誤。13.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國民黨人熱衷于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他們以《星期評論》《建設》等刊物作為鼓吹革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喉舌”,國民黨中央機關報《民國日報》的副刊《覺悟》更是用較大版面來介紹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觀點。這一現象反映出()A.輿論宣傳影響政治形勢B.國民黨階級基礎發生變化C.國共合作成為時代潮流D.馬克思主義在華影響擴大D根據材料“1919年五四運動前后,國民黨人熱衷于宣傳馬克思主義學說”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早期國民黨人宣傳馬克思主義,主要原因包括為三民主義尋找理論依據、早期國民黨人充滿革命進取精神以及孫中山對馬克思主義的高度評價等,這反映出馬克思主義在華影響的擴大,故D項正確。14.中華民國成立時,孫中山宣布“驅除韃虜”的“反滿”口號已失去意義,要以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之說取代之,進一步豐富了民族主義內涵。民族主義內涵的豐富主要體現在()A.明確主張反對帝國主義的外來侵略B.民族革命和社會革命的統一C.融入了民族平等和國家統一的觀念D.民族自治和國家獨立相結合C材料中孫中山的轉變,說明不再限于“反滿”的狹隘的民族主義,而是轉向了民族團結和國家統一,故C項正確。反對帝國主義的外來侵略是在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提出的,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孫中山的民族革命和政治革命的統一,并未反映出與社會革命的統一,排除B項;孫中山并未主張民族自治,排除D項。15.毛澤東在中共七大政治報告《論聯合政府》中闡明要允許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甚至說要使資本主義有一個“廣大的發展”。這一決策()A.基于對中國社會革命性質的正確認識B.表明黨的工作重心由農村轉移到城市C.遵循了西方國家的社會發展運行規律D.屬于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A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中共七大是在1945年召開的,此時處于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革命的性質是反帝反封的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民族資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毛澤東同志說要允許民族資本主義經濟有較大發展,這是基于對中國社會革命性質的正確認識,A項正確。16.20世紀80年代,鄧小平曾指出,“城市改革實際上是整個經濟體制的改革”“城市改革不僅包括工業、商業,還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都在內”。鄧小平意在強調()A.農村改革的影響力較小B.城市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金石C.深化國有企業體制改革D.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應全面展開D根據材料“城市改革不僅包括工業、商業,還有科技教育等,各行各業都在內”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鄧小平意在強調城市經濟體制改革應該全面展開,故D項正確;材料沒有體現農村改革,排除A項;當時城市改革不是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金石,B項錯誤;材料不能體現國有企業改革,C項錯誤。二、非選擇題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士人群體意識具有鮮明的時代色彩。宋初石介極力主張為文必須與倡揚儒家之道結合起來,要文道統一。張載提出:“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面對社會危機,士大夫“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亂”。范仲淹上書皇帝,直陳天下危機,呼吁“變通”“更張”,發起了以澄清吏治為重點的慶歷新政。王安石在上書中告誡“享國日久矣,此誠當惻怛憂天下”,他發起的熙寧變法運動把宋代政治變革推向高潮。——摘編自郭學信《宋代士大夫群體意識研究》材料二甲午戰爭之后,士大夫開始非常自覺而積極地改變,以期回應“西潮”的挑戰。1895年以后,康有為、梁啟超、譚嗣同等人的思想,已經“與自強運動時期頗不相同,自強時期的求變求新,尚是相信中國的道統、中國的文化不可變,故其求變求新僅及于器物層面,而他們已經開始相信精神文化層面亦必須同時有所改變”。激進的變法者們為了挽救危亡,引入了從達爾文、斯賓塞到赫胥黎的進化理論,為自己的政治行為尋找新的正當性依據。——摘編自王建朗、黃克武主編《兩岸新編中國近代史》(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士人群體意識的特點并分析其成因。(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甲午戰爭后“士大夫回應西潮挑戰”的表現并指出其影響。(1)特點: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憂國憂民,具有憂患意識;主張改革、變革。原因:受佛、道沖擊,儒學面臨危機;儒家知識分子的傳統;宋代長期和少數民族政權對峙,處于劣勢;宋代積貧積弱,面臨嚴重危機。(2)表現:傳播進化論,宣傳物競天擇;提出變法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影響:傳播了民主思想,形成維新思潮;激發起人們的愛國思想和民族意識,促進了民眾覺醒。18.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世紀70年代,李鴻章與森有禮,雙方就辮發衣冠的問題展開了一場辯論。辯論內容如下:李鴻章:貴國近來所舉行之事幾乎無一不應表示贊賞,而唯獨對貴國改變舊有服制、模仿歐洲習俗一事不以為然。森有禮:我國舊有服制寬松爽快,極為適合無事安逸度日之人,但完全不適合忙碌勤勞之人。雖能適應過去的事態,但時至今日,已覺得其甚為不便。今改舊制為新制,我國從中獲益不菲。李鴻章:衣服制度,乃人們追懷祖先遺愿的一種體現。作為子孫,應該對其表示尊重,并讓其萬世傳承才對。……閣下對貴國舍棄舊有服制,模仿歐洲風俗,將貴國獨立的精神委諸歐洲的支配,難道一點也不感到羞恥?森有禮:不僅絲毫不感到可恥,而且我們反而以此變革為驕傲。此變革絕非外部強加給我們的,完全是根據我國自己的喜好作出的決定……李鴻章:我國決不會實行這樣的變革。只是諸如武器、鐵路、電信以及其他器械等,為必要之器物,他人最擅長之處,才不得不從國外引進。——摘編自周程《中日現代化進程中觀念沖突之一斑——以李鴻章與森有禮在直隸總督府的論戰為中心》根據上述辯論場景,結合時局,自擬一論題,并進行分析闡述。[示例一]論題:李鴻章、森有禮對服飾的認識折射出兩國近代改革程度的差異。論證:李鴻章堅持“中體西用”思想,認為服飾制度是祖先定制,不應輕易改動。森有禮認為要緊跟時代潮流,及時更改不適宜經濟社會發展的服飾制度。服飾制度的變革是近代化進程中的一個方面,從李鴻章、森有禮的對話可以看出,19世紀70年代日本接受西方進步文明更為徹底,中國則抱持中國傳統文明,對待進步文明態度保守,兩國近代化改革指導思想存在較大差異。甲午中日戰爭中,通過近代化改革強大起來的日本獲勝,近代化改革中相對保守的清政府慘敗,說明結合世界發展形勢,接受適合本國的進步文明,拋棄不合時宜的舊制度,方能促進國家的繁榮富強。[示例二]論題:改革要適應時代要求(符合時代潮流)。論證:19世紀中期,中日兩國都處于封建統治之下,民族危機嚴重,并且都邁出了改革的步伐。日本開展了明治維新,中國進行了洋務運動。李鴻章認為服飾制度是祖先舊制,不應改動。洋務派堅持“中體西用”思想,只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沒有變革封建制度、傳統文化。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慘敗,說明洋務運動以失敗告終。森有禮主張更改不適宜社會發展的服飾制度,能夠緊跟時代潮流。明治維新不僅體現在服飾方面,更是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生活等方面的一場全面改革,使日本走上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挽救了民族危機,取得了成功。李鴻章與森有禮的辯論折射了近代兩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廈門石雕石欄桿施工方案
- 紙質航空航天材料開發與性能評價考核試卷
- 中國橋梁施工方案設計
- 農業經理人考試的必考知識模塊試題及答案
- 生物質燃氣的可行性研究與市場潛力評估考核試卷
- 生物質燃氣的風能利用技術考核試卷
- 電熱電蚊香液消耗速率考核試卷
- 礦山機械電子商城與網絡營銷考核試卷
- 2024年項目管理考試題型分析試題及答案
- 資格認證考試實戰模擬的重要性試題及答案
- 制造業生產流程標準化管理手冊
- 放射工作人員合同(2篇)
- 《石鐘山記》課件統編版高中語文選擇性必修下冊
- 廣西某農貿市場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
- 第二屆全國設備管理與智能運維職業技能競賽(電氣設備點檢員)考試題庫(含答案)
- 江蘇省常州市2024年中考物理試題【附參考答案】
- 2023-2024學年江蘇省南京市六校聯合體高一下學期5月期中考試化學試題
- TSHNX 001-2024 乳制品企業有害生物防制技術規范
- 第十三章-印花稅
- DL∕T 5362-2018 水工瀝青混凝土試驗規程
- 典型任務-人力制動機制動工作課件講解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