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第二課漢代儒學幻燈片_第1頁
專題一第二課漢代儒學幻燈片_第2頁
專題一第二課漢代儒學幻燈片_第3頁
專題一第二課漢代儒學幻燈片_第4頁
專題一第二課漢代儒學幻燈片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專題一第二節漢代儒學課標要求:知道漢代儒學成為正統的史實儒學的興起孔子孟子荀子創始人發展改造系統完整蔚然大宗人數之多沉重打擊春秋戰國秦?“焚書坑儒”漢成為正統?“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知識·梳理探究1:與戰國時期相比,秦朝的思想文化氛圍發生了怎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1)變化:戰國:百家爭鳴,思想紛呈;秦朝:焚書坑儒,死氣沉沉。(2)原因戰國未統一,學術氛圍寬松。秦朝鞏固統一,思想走向專制。一.“焚書坑儒”批判1.背景探究2為什么儒學在秦朝時受到嚴厲打擊?儒學以古非今,抨擊時政,不利于秦的統治。探究3為什么秦王朝不焚禁醫藥、卜筮、種樹之書?秦王朝焚書的目的是為了遏制知識分子的思想,而醫學、卜筮、種樹之書是實用之學,對社會國家直接有益。李斯2.焚書坑儒3、評價:(1)其實質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政策;(2)對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和維護秦朝的統一起了一定的作用。(積極)(3)但其限制了思想學術的自由發展,摧殘了人才,是對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和一場文化浩劫,阻礙了社會進步和發展,使儒學的發展因此進入低潮。(消極為主)儒學興起的表現;(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儒家思想成為封建社會的統治思想;

(二)太學的出現——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三)科舉制的文化影響——儒家思想統治地位進一步強化;二、罷黜百家(漢代)(一)罷黜百家,獨尊儒術;1、原因:1)現實需要:2)個人發揮:漢武帝時期,是中國封建社會的第一個鼎盛時期,但也面臨許多問題,需要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的統一。董仲舒對儒家思想進行發揮,使其更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需要;漢武帝即位時面臨的社會問題匈奴威脅,邊患不止諸侯坐大,威脅中央土地兼并,豪強勢大……要解決這一系列問題,漢武帝該選擇怎樣的治國思想呢?思想主張1、“儒學獨尊”2、“君權神授”

“天人合一”

“天人感應”3、發揮儒家仁政

思想4、“三綱五常”作用思想統一、國家安寧,中央集權加強君權,服從統治;愛護百姓減輕負擔,緩和矛盾,改善生活為人處事標準天=君忠君君權中央集權統一

結論:與時俱進,適應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的需要,既是國家的需要,也是統治者的需要,更是時代的需要!知識點拔

董仲舒的儒學思想漢武帝為什么要采納“罷黜百家,獨尊儒術”?2、漢武帝時期,北方和南方邊境不寧、王國勢力威脅中央、土地兼并、階級矛盾激化,這些要求加強中央集權。(有為而治)1、儒學的自我調節和完善,符合中央集權的要求、迎合了統治者的需要。

(根本原因)2、漢武帝“獨尊儒術”的措施:1)思想上:采納了新儒學思想2)政治上:起用文人儒士擔任各級官吏

3)教育上:①興辦太學——儒學官方化和制度化②命各郡縣設學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統——使儒學在民間開始處于獨尊地位3、影響:1)適應了漢武帝時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為其提供理論依據。2)結束了各學派思想平等競爭的局面(百家爭鳴局面徹底結束),扼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3)確立了儒家思想的統治地位;4)加強了對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視,推動了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西漢)背景漢武帝時國力強盛,致力于建立一個大一統國家,需要新的統治思想董仲舒迎合統治者需要,改造儒家思想,形成新儒學體系“君權神授、天人感應”發揮儒家仁政思想措施思想上教育上儒家思想成為封建正統思想和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影響促進思想文化教育的發展,對于民族歷史文化進步有積極意義實質上也是一種文化專制政策,扼制了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對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有消極影響政治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原因:①黃老之說不能適應強化中央集權形勢發展的需要;②董仲舒的新儒學適應了漢武帝開拓發展大一統事業的需要。內容:“君權神授”、“天人感應”、“大一統思想”、“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特點:①外儒內法,兼采各家思想;②儒學獨尊,思想專制;③宣揚”天人感應“,帶有神學傾向。目的:加強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維護封建統治秩序。實質:借助神權來強化皇權,以思想上的大一統來鞏固政治上的大一統,是一種思想文化專制。影響:①為鞏固中央集權,建立大一統的封建國家提供了理論依據;②儒學獨尊,儒家學說逐步成為封建統治思想;③董仲舒的新儒學帶有神學色彩,導致兩漢神學迷信思想的長期泛濫;④推動了教育的發展;⑤儒學獨尊長期以來束縛了人民的思想,不利于科技文化的發展。秦始皇漢武帝不同點政策原因影響相同點目的實質作用排斥、打擊秦剛剛統一,需要鞏固君主專制;秦統治受到儒士攻擊。儒學發展進入低潮尊崇國力強盛,建設大一統的政治需要;董仲舒發展儒學,適應了統治者的需要。確立儒學的正統地位鞏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以思想統一鞏固政治統一文化專制有利國家統一,但鉗制了人們的思想,不利于學術思想的自由發展

秦始皇和漢武帝對儒學的政策有何不同?導致不同的原因分別是什么?對儒學的發展各產生了什么影響?這兩種政策又有何相同之處?1、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解決思想意識形態問題,不能簡單地依賴于行政強制,更不能依靠暴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文化只有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因為文化的發展是連續的,是一個繼承與發展的過程。問題探究:太學的出現和科舉制的文化影響1、漢代教育:(1)教育體制:A、漢武帝時期在中央創辦太學;(太學生由五經博士教授,提高了儒學地位;太學生學優為官,打破了貴族官僚世代為官的規矩)B、郡國皆立學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統。(2)太學影響:A、使儒學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加強了儒學的統治地位)B、帶動了民間積極向學的風氣并促進了文化傳播;C、太學生的議政運動迫使黑暗勢力有所收斂;D、一般地主子弟入仕的門徑得以拓寬,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大官僚和大地主子嗣壟斷官位的狀況。2、科舉制:(1)確立:隋唐確立的選官制度。(2)特點:A、以考試成績為標準選定官員B、考試內容是儒學經典(3)歷史影響:A、有益于專制主義政體的穩固;B、儒學因科舉制而顯榮,成為執政者奴化臣民的工具;C、有益于社會重學風氣的形成和體現公平公正原則;D、導致從事科技研究的人才力量相對薄弱科舉制:一種用考試辦法選拔官吏的制度。起迄:此制產生于隋,確立于唐,大發展于北宋,極盛而衰于明清,1905年廢除。這是我國封建社會中持續時間最長、影響范圍最廣的選士制度。過程:隋文帝開始采用分科考試的方式選拔官吏。隋煬帝時開始設立進士科,科舉制形成。唐太宗時增加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為主。武則天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了武舉和殿試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試,提高了科舉考試的地位。宋代科舉仿行唐制,但在考試程序、考試內容、錄取人數和考風考紀等方面做了很大改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明清兩代的科舉制以四書五經的文句命題,以朱熹的集注為解釋依據,不準發揮個人見解,文章的格式嚴格規定為八股文。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完全籠罩在封建文化專制主義之下??婆e制使許多士人幻想“十載寒窗,一舉成名”把畢生精力都消耗在儒家的經書和文選等典籍方面。因此,科舉制度對鞏固封建統治起著很大作用。但也導致了士人知識結構的偏狹。綜合探究(探究2)秦始皇和漢武帝同樣是封建社會初步發展時期的統治者,為什么對儒學的態度卻截然相反呢?

秦排斥儒家思想是因為秦統一后面臨著中央集權加強,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加強對人民的統治等迫切任務,儒家的“仁政”思想不適合秦當時的統治。

漢武帝推崇儒學有兩個方面的原因。一是漢武帝時期國家統一,國力強盛,漢初“無為而治”的道家思想不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二是董仲舒在繼承儒家思想的基礎上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于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和發展,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于中央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適應了當時統治者的需要。(探究三)秦始皇和漢武帝都采取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來實現思想上的統一,但一個簡單粗暴,一個倡導教化。你們怎樣看待這兩種不同的文化政策?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在當時是一種先進制度。秦皇漢武以思想統一鞏固政治統一是無可厚非的:但秦始皇的焚燒和坑殺只是暫時壓制了人們的思想,卻制造了一場文化悲劇,是“滅學之禍”。而漢武帝利用輿論誘導和利益的驅動來推動思想的統一,不僅不會激化社會矛盾,反而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民族歷史文化的進步。(探究四)從秦始皇的“焚書坑儒”到漢武帝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你從中得到了哪些啟示?

解決思想意識形態問題,不能簡單地依賴于行政強制,更不能依靠暴力。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思想文化只有不斷創新不斷發展,才會具有強大的生命力,才會真正發揮它的社會功能。一個具有創新意識的民族才是有生命力的民族。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尤其是世界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應該善待我們的傳統文化。因為文化的發展是連續的,是一個繼承與發展的過程,同時,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探究五(展示相關材料)目前的學術界對儒學的認識有三種觀點:

有人認為,儒學的本質是消極的、保守的,中國社會要進步,必須徹底“打倒孔家店”。

有人認為,儒學的思想原則有積極的健康的一面,如“剛健有為”、“和與中”、“崇德利用”、“天人協調”等,就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

也有人認為,傳統儒學可以實現現代化的轉化你同意哪一觀點?請大家各抒己見,進行討論。同意第一個觀點——儒學的本質是消極的、保守的,中國社會要進步,必須徹底“打倒孔家店”。因為,儒學的思想核心是封建的倫理道德。它是建立在生產力水平低下的封建自然經濟基礎之上的,是封建專制制度的理論基礎。從儒家思想的內涵上看,第一,儒教宣揚天是超自然的宇宙神,天命是宇宙神的意志和意愿。這是宗教宿命論的世界觀。它的目的在于壓抑人的自主意識和斗爭意志,把人變成無條件順從封建統治階級的奴隸。第二,儒學宣揚“忠”、“孝”思想,企圖使封建王權神圣化、封建統治秩序和家長制合法化。第三,儒學以“孝”為基本理念的“三綱”、“五常”,宣揚了封建倫理道德,毒害了人民健康的道德生活。同意第一個觀點——儒學曾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前期對維護國家的統一,社會的安定起過積極作用。但到了封建社會后期,甚至中國近代,其消極、保守的作用越來越顯著,已經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絆腳石。我可以舉一些實例。如明清時期統治者為加強專制統治實行“八股取士”的科舉制度,把人們的思想嚴格束縛在儒學的范疇內,結果造成中國在近代科技上的落后;再如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為復辟帝制在文化領域掀起尊孔復古逆流遭到先進知識分子的強烈反對,為此他們掀起了新文化運動,矛頭直接指向封建的儒家思想。陳獨秀在《新青年》上發表了一系列全面批孔的文章,論證孔子舊禮教不適合現代社會。李大釗指出孔子是歷代專制之護符。魯迅在《狂人日記》里深刻揭露了中國幾千年來封建統治和封建禮教的吃人本質。可見,早在明清時期儒學就已經成為阻礙社會進步的思想。因此,中國社會要進步,必須“打倒孔家店”,徹底拋棄儒家思想。同意第二種觀點——儒學中大量積極健康的內容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所在。儒學思想博大精深,其中包含大量健康向上的內容,對我們青年人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很有意義。比如,《周易大傳》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的剛健有為精神,《論語》中所提倡的舍生取義、見利思義、見危授命、“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品質,以及“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的歷史使命感,《孟子》中提出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獨立人格以及“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的憂患意識,《春秋公羊傳》中強調的天下統一的思想等等,都是儒學所宣揚的優秀價值原則。這些價值原則經過兩千多年的浸潤,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精神財富,是不能拋棄的。同意第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