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_第1頁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_第2頁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_第3頁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_第4頁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識記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思想;早期維新思想和19世紀90年代維新思想。2、理解近代中國人向西方學習是一個漸進的歷程,以及每一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各自的特點。3、運用所學知識認識中國人學習西方與救亡圖存緊密相連,并探究與當時世界形勢的關系。(二)過程與方法1、聯系必修一和必修二的有關內容,討論近代中國人思想解放的時代背景。2、運用制表或列舉的方式,將學西方、尋變革的思想歷程梳理清楚。(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培養學生認識到鴉片戰爭后知識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學習的啟迪作用。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西學在中國更廣泛的傳播奠基,對中國教育制度的改革起促進作用;但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使“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失去了原有的意義。3、激發學生愛國思想和民族精神,認識到思想解放潮流在社會上啟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二、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師夷”與“制夷”的關系;“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思想在洋務運動中的作用;維新變法思想的特點及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教學難點:分析每個歷史階段中國人向西方學習內容的異同和特點, 認識近代思想發展的過程及其所處的歷史背景。三、教學方法講解法、歸納法四、教學安排1課時(45分鐘)五、教學過程[導入新課]:(3分鐘)(通過展示歷史不同時期外國人眼中的中國來反襯晚清的落后,從而引出“開眼看世界”)古中國是外國學習的榜樣,在唐朝日本曾十三次差遣唐使來中國學習先進的文化制度;元被西方人譽為“滿地是黃金的人問天堂”,13世紀意大利人馬可波羅訪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華,他根據自己所見所聞寫成《馬可波羅游記》,此書將當時的中國描繪成遍地是黃金的人間天堂,使東方的中國成為西方人夢寐以求的地方;明朝時的中國在外國人眼中仍是繁榮的大帝國,明朝鄭和七次下西洋足以顯示其強大的國力;而晚清的中國則被馬嘎爾尼稱為“一艘破爛不堪的舊船”,公元1792年,英國國王喬治三世以慶賀乾隆帝八十大壽為名派遣馬嘎爾尼帶領大使團訪華,向清政府提出一些貿易條件,乾隆帝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貨物以通有無”為由一一拒絕,并且還拒絕了馬嘎爾敬獻的禮物包括毛瑟槍等武器、望遠鏡、地球儀等天文學儀器、鐘表和一艘當時英國最先進的裝有 110門大炮的炮艦模型。馬嘎爾尼的祖國和他的禮物受到了清王朝的強烈鄙視。中國人做著“天朝上國”的美夢逐漸遠離“世界文明”,卻不知道自己已經落后于西方,危機正一步步逼近。正如馬嘎爾尼在日記中所寫:“中華帝國只是一艘破舊不堪的舊船,只是幸運地有了幾位謹慎的船長才使它在近 150年期間沒有沉沒,它那巨大的軀殼使周圍的鄰國見了害怕。假如來了個無能之輩掌舵,那船上的紀律與安全就都完了。 ”這時在這艘破船上,已經有船員睜開了他們惺松的眼睛,他們看到了西方的先進之處,開始放眼世界,向西方學習。[過渡]:這些人是在什么情形下放眼世界的呢?一、“開眼看世界”(10分鐘)1、背景(1)鴉片戰爭前夕,清朝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教師講解]:第一,鴉片戰爭前夕,清政府處于封建社會晚期,危機四伏。在政治上,吏治腐敗,賣官鬻;經濟上,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占統治地位,資本主義發展仍處于萌狀態;社會矛盾方面,土地兼并嚴重,地主階級與農民階級的矛盾尖銳化;軍事方面,武器裝備落后陳舊,軍隊廢弛;在思想方面,程朱理學禁錮了人們的思想,人們只知埋頭讀死書,死讀書。可見當時清政府統治危機四伏,而此時的歐洲資本主義正呈現出于蒸蒸日上的發展勢頭。歐美等國先后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迅速崛起加緊侵略擴張。(2)歐美資本主義迅速崛起,加緊侵略擴張[教師講解]:歐美等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后,通過工業革命迅速崛起,為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他們需要更多的商品交易市場,獲取更多的原材料,加緊對外侵略擴張。最終他們將侵略的魔爪伸向了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3)鴉片戰爭爆發后,中國的有識之士開始開眼看世界,萌發了向西方學習的思想。[過渡]:最先開眼看世界的有識之士有林則徐和魏源。2、代表人物(1)林則徐[教師講解]: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知己知彼,方能百戰百勝。林則徐在主持廣東禁煙時就意識到有必要了解西方,于是設立驛館,將“所得夷書,就地翻譯”,編譯出了《四洲志》和《各國律例》等介紹西方的書籍。 《四洲志》介紹了當時三十多個國家的歷史、地理和政情,是近代中國第一部系統的地理總志。林則徐是中國近代史上開眼望世界的第一人,是第一敢吃螃蟹的人,他看到西方的先進之處,也嘗到了頑固勢力的攻擊與嘲諷。這種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還能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發展下去嗎?繼林則徐之后魏源成為敢吃螃蟹的第二人。(2)魏源[教師講解]:1841年8月,魏源在鎮江與被革職的林則徐相遇,兩人徹夜長談,林則徐把《四洲志》的全部資料送給他,囑托他編寫一部激勵世人、反對外來侵略的著作。他以《四洲志》為基礎,廣泛搜集資料,編寫成《海國圖志》 50卷。此后,他對《海國圖志》一再增補,10年后,全書達到100卷,《四洲志》是一部純粹的譯作,而《海國圖志》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結構和理論方法。是當時介紹西方歷史地理最詳實的專著。此書出版后傳入日本,曾在明治維新中起過一定的作用。魏源在該書中闡述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教師講解]:魏源說:“夷之長技三:一戰艦,二火器,三養兵練兵之法。”說明他認為西方近代文明的長處主要在什么方面?在軍事技術上。他主張學習西方軍事技術。[過渡]:下面我們來看看,魏源和林則徐的新思想有什么重要的意義?(3)影響①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啟迪作用。[教師講解]:首先,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啟迪作用。魏源、林則徐的向西方學習的思想明確了向西方學習的具體內容、方法和目的,引導著人們去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洋務派,就是受魏源“師夷長技”思想的影響,并加以發揮,形成了“師夷長技以自強”的主張。②此后,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也接連出版。[教師講解]:此后,介紹世界知識的書籍也接連出版。像徐繼畬的《瀛環志略》、姚瑩的《康僧紀行》等介紹西方的著作相繼出版,為人們了解西方提供了資料。[過渡]:遺憾的是林則徐、魏源的新思想并沒有轉化為大規模的實踐,真正將“師夷長技”的新思想轉化為大規模實踐運動的是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是“中學為體,西學為用”。二、“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12分鐘)1、背景: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后,內憂外患的局勢。[教師講解]:這一思想是清政府內憂外患的情況下提出來的,那何為“內憂”何為“外患”呢?內憂:國內農民起義,太平天國運動和捻軍起義。外患,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政府面臨所列強的侵略,和民族危機的不斷加重。2、代表人物: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教師講解]:在內憂外患的情形下洋務派代表曾國藩、李鴻章,左中棠等人提出了“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3、內容:“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教師講解]:李鴻章說“中國文武制度,事事遠出西人之上,獨火器萬不能及。??…中國欲自強,則莫如學習外國利器,欲學習外國利器,則莫如覓制器之器……”由李鴻章的這段話我們可看出,當時的洋務派認為中國的政治制度是優于西方的,不如西方的只是火器技術,主張學習西方科學技術。所以這里的“中學”是指封建制度和綱常名教。“西學”指西方文化,主要指西方近代科技,包括教育、賦稅、武備等。可見“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實質是肯定封建制度,強調以封建綱常倫理作為國家安身立命的根本,同時主張采用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希望通過“師夷長技”來“自強”最終達到自救的目的。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師提問]:魏源、林則徐和洋務派都提倡“師夷長技”,魏源曾說,“不善師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師四夷者,能制四夷”,有人說:“洋務派是林則徐、魏源的繼承者”。這種意見是否有道理?[學生回答]:同意。最終都是希望通過“師夷長技”來挽救清王朝統治。[學生回答]:不同意。魏源、林則徐“師夷長技”是為了“制夷”,洋務派“師夷長技”是為了鎮壓太平天國起義和捻軍起義,不是為了對付列強。[教師總結]:他們都主張“師夷長技”抵御外國侵略,根本目的都是維護清朝專制統治和綱常禮教。但目的的側重點不同林、魏希望以“師夷”為手段,達到“制夷”即“反侵略”的目的,洋務派同樣以“師夷”為手段,但首要目的是“鎮壓農民起義”,其次才是在與列強保持“和好”條件下,徐圖自強,抵御外辱。所以這種說法是錯誤的。4.實踐一一洋務運動5、評價[教師講解]:洋務派將“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師夷長技以制夷”進行了大規模的實踐,開展洋務運動。[教師講解]:洋務派將“師夷長技”的思想付諸實踐創辦了一批近代企業,開設了一批新式學堂、籌建了三支海軍,客觀上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培養了一批近代科技人才,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6、局限性[過渡]:有人評價洋務運動因模仿西方器物而異于傳統,又因其主事者以新衛舊的本來意愿而難以掙脫傳統。結果是“東一塊西一塊”的進步,是零賣的,不是批發的即只學習器物,不學習制度,思想文化。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及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已經有一批人意識到了洋務運動的弊端,他們就是早期維新思想家。三、維新變法思想(15分鐘)1、早期維新思想(19世紀60年代)(1)背景:洋務運動的開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教師講解]:早期維新思想是在洋務運動的開展和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中產生的。(2)代表人物:王韜、鄭觀應等。[教師講解]:早期維新思想家有王韜、鄭觀應、馮桂芳、薛福成等人。(3)主張①經濟上:主張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②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③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教師講解]:他們主張經濟上發展民族工商業,與外國進行商戰;文化上:興辦學校,學習西方自然科學知識;政治上:主張革新,實行君主立憲制度。他們主張(4)局限性:沒有完整的理論;沒有付諸行動。[教師講解]:早期維新思想沒有完整的理論也沒有付諸行動。根本原因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資產階級力量薄弱,理論缺乏經濟上和階級上的支撐。[過渡]:到了19世紀90年代初維新思想則突破了早期維新思想在理論和實踐上的不足。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2.19世紀90的維新思想[教師講解]:哪些因素促成了維新思想的發展的呢?(1)背景①政治: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掀起瓜分高潮。[教師講解]:第一,在政治上帝國主義侵略加劇,掀起了過分中國的狂潮。這是愛國志士謝緞(zuan)泰所作的一幅漫畫,很形象的描繪出了甲午戰爭后中國所面臨的被瓜分豆剖的危機。嚴重的民族危機促使有識之士向西方尋找救國救亡的道路。②經濟: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教師講解]:第二,甲午戰爭失敗后,清政府為擴大稅源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③思想:早期維新思想的發展。[教師講解]:第三,早期維新為其做了最初的理論準備。④階級: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作為獨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臺 。[教師講解]:第四,隨著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壯大,并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歷史舞臺,為維新思想的發展提供了階級基礎。[教師講解]:維新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康有為、梁啟超、嚴復。(2)代表人物①康有為[教師講解]:康有為在廣州創建萬木草堂,宣傳維新思想。同學們由這段材料可看出康有為的什么思想?“上師堯舜三代,外采東西強國,立憲法,開國會,行三足鼎立之制,則中國之治強,計日可待”[教師講解]:學習西方,立憲法、開國會,實行君主立憲制。[教師講解]:康有為撰寫《新學偽經考》,將封建統治者奉為儒學正統的古文經典斥為偽書。從根本上動搖了封建統治者恪守祖訓、反對變法的理論基礎。 《新學偽經考》1898年春在上海刊行,后曾三次被清政府下令毀版。康有為還撰寫《孔子改制考》宣揚孔子是托古改制、主張變革的先師,說孔子假托古圣先王堯舜禹的言論來宣揚自己自己的政治觀。下面請同學們看一則材料:“他們戰戰兢兢地請出亡靈來給他們幫忙,借他們的名字、口號、衣服,以便穿著這種久受崇敬的服裝,用這種借用的語言,演出歷史的新場面。”[教師提問]:這里的亡靈指什么?[學生]:孔子。[追問]:為什么要把孔子請出來呢?[學生]:借經學的外衣,來宣揚變法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以減少變法的阻力。[教師總結]:可見康有為的是將西方政治思想與儒家思想相結合,借經學的外衣宣揚維新變法,理論具有“移花接木”的特點。他的這一思想有力的抨擊了頑固派勢力的“天不變,道亦不變”思想,因此他的思想被稱為 “思想界之一大颶風”“火山大噴火”。[過渡]:下面我們來看看康有為的學生梁啟超的思想②梁啟超“今日策中國者,必曰興民權變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興,在開學校,學校之立,在變科舉,而一切要其大成,在變官制”“法者天下之公器,變者天下之公理”第14課從師夷長技”到維新變法[教師講解]:梁啟超繼承并發揚了老師康有為的思想。 同學們根據這段材料可以看出梁啟超的那些主張[學生]:興民權、改革教育制度、變科舉、變法圖存[教師講解]:可見梁認為,變法之本在于培養人才,興辦學校、改變科舉制度,變法能夠成功,在于改變政治制度。梁啟超在《變法通議》中抨擊封建專制制度的危害和頑固派的因循守舊,宣傳伸民權、設議院、變法圖存的政治主張。認為只有變法才能圖存。[過渡]:由福州船政學堂派去歐洲的留學的嚴復,在留學期間深受西方思想影響他也宣揚維新思想。③嚴復[教師講解]:嚴復翻譯赫胥黎的《進化論與倫理學》寫成《大演論》,借達爾文進化論“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思想闡明自己的維新變法的必要性。只要實行變法,符合“大演”和進化,就會“自強保種”,否則就會亡國滅種,指出封建君主皆為“大盜竊國”,主張國家屬于人民,王侯將相是人民的公仆即民主君仆、主權在民的思想。.實踐-戊戌變法[教師講解]:維新思想的實踐就是戊戌變法。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頒布“定國是詔",宣布變法。新政從此日開始,到9月21日慈禧太后發動政變為止,歷時103大,所以又稱“百日維新”。除了京師大學堂(今北京大學)外,所有新政全部都被廢止。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了但影響深遠.評價①起到思想啟蒙的的作用,促進了人民的覺醒。[教師講解]:維新派著重宣傳“興民權”,大大地提高了全社會的民主意識和參政意識。另外建立社團、興辦學堂、創辦報刊、提倡女學、斷發易服等措施都有助人們擺脫蒙昧,存進人民覺醒。所以有人用“觀念轉變、黃金萬兩”來形容它的影響。②是中國近代一次思想解放潮流。[教師講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