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八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_第1頁
主題八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_第2頁
主題八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_第3頁
主題八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_第4頁
主題八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二部分中國近代史1840年1919年1949年鴉片戰爭五四運動新中國成立舊民主主義革命新民主主義革命1840年1919年1949年1840年1919年1840年1919年1840年主干線索1.一種社會形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兩大矛盾:①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主要矛盾);②封建主義與人民大眾的矛盾3.兩大歷史任務:①反侵略(反帝);②反封建4.民主革命的兩大領導者:孫中山、毛澤東5.三條基本線索:①近代中國屢遭侵略、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屈辱史;②近代中國人民為改變屈辱地位的抗爭史;③尋求救國道路和實現現代化的探索史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虎門銷煙、《南京條約》、鴉片戰爭(☆虎門銷煙180周年;★鴉片戰爭爆發180周年)考點1林則徐虎門銷煙時間1839年6月背景(1)西方:進入資本主義時代,英國成為頭號工業強國,不斷向外擴張和開辟市場(2)中國:清王朝由盛轉衰,統治危機四伏(3)雙方關系:中英正常貿易中,為改變“入超”的不利局面,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原因鴉片泛濫給中華民族帶來深重災難:①白銀大量外流直接威脅到清政府的財政;②許多官員、士兵吸食鴉片,不但嚴重摧殘了他們的體質,更導致③政治腐敗和④軍隊戰斗力削弱林則徐虎門銷煙經過(1)1838年,道光帝派力主禁煙的林則徐,前往廣東查禁鴉片(2)1839年6月3日至25日,鴉片在虎門海灘被當眾銷毀意義①虎門銷煙是中國人民禁煙斗爭的偉大勝利,顯示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②沉重打擊了英國侵略者,振奮了民族精神,維護了民族尊嚴廣州林則徐虎門銷煙林則徐評價①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了民族的尊嚴和利益,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反英斗志,他是中國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②他開創了日后中國學習西方的先河,被譽為中國“開眼看世界”第一人名言“若鴉片一日未絕,本大臣一日不回,誓與此事相始終,斷無中止之理”“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林則徐編譯《四洲志》鴉片戰爭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國為了打開中國市場,傾銷商品,掠奪原料②直接原因:林則徐的禁煙運動時間1840年6月—1842年8月(清道光年間)經過(1)1840年6月,鴉片戰爭爆發。道光帝將林則徐革職查辦,改派琦善為欽差大臣,前往廣東和英軍談判(2)1841年初,英軍強占香港島,廣東水師提督關天培等戰死(3)1841年秋,英軍再次北上,先后攻占廈門、定海、寧波(4)1842年,英軍進犯長江門戶吳淞。老將陳化成犧牲(5)8月初,英軍到達南京下關江面。清政府屈服1841.5廣州三元里人民抗英抗英英雄鴉片戰爭戰敗原因①清朝封建專制制度腐敗,統治者昏庸愚昧,對內敵視人民,對外妥協投降;②經濟落后;③武器落后結果1842年8月,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根本原因性質鴉片戰爭影響(1)歷史進程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發展的進程,鴉片戰爭成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政治上:不再享有完整獨立的主權(3)經濟上:自然經濟遭到破壞(4)社會性質上: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5)思想上:有識之士開始注目世界,向西方學習(6)社會主要矛盾上:轉變為中華民族與外國侵略者的矛盾(7)革命任務上:由反封轉變為既要反封,又要反帝(外來侵略)的斗爭(雙重任務)南京條約主要內容危害通商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五口通商)外國資本主義商品輸出更加便利割地香港島破壞了中國的領土完整(1997年,香港才得以回歸)賠款2100萬銀元開創賠款先例,加重了人民負擔議稅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破壞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最能反映英國發動鴉片戰爭的直接意圖)《南京條約》簽訂【識圖依據:小圓桌,四人坐,桌前小狗靜靜臥】后續條約《虎門條約》簽訂國1843年,英國內容從中獲得了領事裁判權(破壞司法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地建房的權利《望廈條約》《黃埔條約》簽訂國1844年,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內容通過條約,美國、法國除享受英國在華取得的各種特權外,還擴大了侵略權益啟示①落后就要挨打;②要大力發展經濟,增強綜合國力;③青少年要認清毒品對人類的危害,遠離毒品知識拓展

1.鴉片戰爭后,知識分子開始向西方學習,其中的代表是林則徐和魏源。其中魏源編成《海國圖志》,提出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

2.“半殖民地”是指中國形式上是一個主權國家,實際上政治被控制、經濟淪為世界資本主義殖民體系的一部分。“半封建”是指在封建經濟存在的同時,出現了資本主義經濟。3.近代史和近代化:近代史是指現代史之前的歷史,即我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時間是1840—1949年,其開啟性事件是鴉片戰爭。近代化是指在經濟上實現工業化,政治上實現民主化的進程,這兩大領域的開啟性事件分別是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知識拓展第二次鴉片戰爭、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俄國通過不平等條約割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火燒圓明園、第二次鴉片戰爭結束160周年)考點2第二次鴉片戰爭原因西方列強企圖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時間1856年10月—1860年(清咸豐年間)侵略者主兇:英、法;幫兇:俄、美第二次鴉片戰爭經過(1)借口:“亞羅號事件”(英)、“馬神甫事件”(法)(2)第一階段:(1856年10月)炮轟廣州——(1857年)攻陷廣州——(1858年)逼近天津——簽訂《天津條約》(3)第二階段:(1860年)進逼北京——咸豐帝外逃——攻入北京,火燒圓明園(4)結果:①清政府戰敗,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簽訂《天津條約》等;②與英、法簽訂《北京條約》;③沙俄侵占中國北方大片領土性質是鴉片戰爭的繼續和擴大,是一場侵略戰爭第二次鴉片戰爭條約《天津條約》簽訂國俄、美、英、法內容獲得了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③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等特權《通商章程善后條約》簽訂國英、法、美內容清政府被迫承認了鴉片貿易的合法化影響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英國、法國、美國等西方侵略勢力由東南沿海一帶深入到長江中下游地區,沙俄占領中國北方大片領土。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圓明園殘跡【識圖依據;雕梁畫棟,賣國條約】火燒圓明園與《北京條約》的簽訂時間1860年10月侵略者英、法后果英法聯軍控制北京城后,清政府被迫與英、法交換了《天津條約》批準書,并簽訂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北京條約》除承認①《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外,又②增開天津為商埠,③割九龍司地方一區給英國,④賠款額也大幅增加評價①是英法聯軍對中國人民犯下的滔天罪行,充分暴露了侵略者的丑惡嘴臉和罪惡行徑;②給中華文化造成了不可彌補的損失,也是對世界文化的踐踏和破壞英法聯軍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概況第二次鴉片戰爭前后,共割占了中國東北和西北150多萬平方千米領土時間不平等條約名稱割占領土范圍割占領土面積1858年中俄《璦琿條約》(割地最多)中國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以北60多萬平方千米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中國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千米沙俄侵占我國北方大片領土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中國巴勒喀什池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千米19世紀80年代《中俄改訂條約》及以后五個勘界議定書中國西北部7萬多平方千米危害沙俄是近代侵占中國領土最多的國家,使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遭到嚴重的破壞太平天國運動(1851——1864)考點3背景鴉片戰爭的失敗,進一步加深了清政府的統治危機。隨著剝削的加重,統治階級與勞動群眾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骨干(1)早期:洪秀全(天王)、楊秀清(東王)、蕭朝貴(西王)、馮云山(南王)、韋昌輝(北王)、石達開(翼王)(2)后期:洪秀全、洪仁玕、陳玉成、李秀成過程爆發(1)1851年1月,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發動②金田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起義軍稱“太平軍”(2)③永安建制,提拔早期骨干④頂峰時期(1)政治上的全盛:1853年3月,攻占南京,改名為天京,作為都城,并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2)軍事上的全盛:1853年,北伐和西征⑤轉折點1856年秋,天京事變,太平天國由盛轉衰衰敗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⑦天京陷落,標志著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農民運動的失敗定都天京⑥挽救措施:洪仁玕寫成《資政新篇》①1843年,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發展會眾綱領性文件《天朝田畝制度》時間1853年,定都天京后內容不分男女,按人口和年齡平均分配土地目的建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局限性主張在小生產的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評價(1)積極: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對于發動和鼓舞廣大農民起來參加反封建斗爭起了積極的作用(2)消極:帶有很大的空想色彩,在實踐中難以施行四有兩無綱領性文件《資政新篇》作者洪仁玕內容提出向西方學習、改革內政等一系列政治、經濟、文化、外交主張結果受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資政新篇》未能付諸實踐,未能從根本上改變不利局面評價太平天國起義是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宏大的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將農民起義推上了歷史的最高峰。沉重地打擊了清朝的統治和外國侵略勢力,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壯烈的一章失敗原因主觀:農民階級的局限性,無法提出切合實際的革命綱領,無法制止和克服領導集團的腐敗,也無法長期保持領導集團的團結《資政新篇》書影根本原因客觀:中外勢力的聯合絞殺拓展提示

1.天京事變說明農民階級由于自身的局限,不能領導革命走向勝利。

2.洪仁玕寫成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而非資產階級革命。史料拓展(原創)材料:兩次鴉片戰爭的爆發,對于晚清,乃至近代中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