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三年級地理剖析_第1頁
初中三年級地理剖析_第2頁
初中三年級地理剖析_第3頁
初中三年級地理剖析_第4頁
初中三年級地理剖析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9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初中三年級地理天氣與氣候一)天氣與氣候1、天氣與氣候:天氣:一個地區短時間里陰晴、風雨、冷熱等大氣狀況。氣候:一個地區多年的天氣平均情況。天氣與氣候的區別:時間長短不同。天氣是多變的,氣候具有相對穩定性。2、天氣預報(1)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2)衛星云圖:在衛星云圖上,一般綠色表示陸地,藍色表示海洋,白色表示云層。(3)常用的天氣符號:①記住基本常用的天氣符號②風向和風級的表示3、空氣質量(1)空氣質量的高低用污染指數來表示。(2)空氣質量的高低,一方面受自然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受人類活動的影響。(二)氣溫和氣溫的分布1、氣溫:大氣的冷熱狀況。2、氣溫的測量:(1)儀器:溫度計(2)注意事項:①溫度計安放在百葉箱測量(防止太陽對儀器的直接輻射和地面對儀器的反射輻射以及免受強風、風、雨、雪等天氣的影響。)②百葉箱門朝北開,里外涂上白漆。(避免測量受到太陽輻射的干擾。)③溫度計距離地面約1.5米。(科學家研究發現距離地面1.5米的高度大致可以反映當地的氣溫。)(3)測量時間:通常一天要測量3~4次,一般在北京時間2時,8時,14時,20時。(4)數據的統計:日平均氣溫、月平均氣溫、年平均氣溫。3、氣溫的變化:(1)一般通過氣溫曲線變化圖來反映氣溫的變化。(2)氣溫的日變化:①一天中最高氣溫出現在午后2時左右。②一天中最低氣溫出現在日出前后。③氣溫日較差=最高氣溫-最低氣溫。(3)氣溫的年變化:以一年為周期的氣溫變化,叫做氣溫的年變化。①熱帶全年高溫,溫帶四季明顯,寒帶全年低溫。②熱帶地區氣溫年變化小,溫帶、寒帶地區氣溫年變化大。③對于北半球而言,陸地的最高氣溫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海洋的最高氣溫在8月,最低氣溫在2月。4、氣溫的分布:(1)等溫線:氣溫的空間分布,通常用等溫線圖來表示。等溫線的判讀:①等溫線閉合,中心氣溫高,表示高溫中心。②等溫線閉合,中心氣溫低,表示低溫中心。③等溫線密集的地方,表示氣溫差別大;等溫線稀疏的地方,表示氣溫差別小。(2)影響氣溫分布的因素:影響因素基本規律原因緯度因素世界氣溫大致從低緯度地區向兩極逐漸降低。不同緯度地帶獲得的太陽的光熱是不一樣的。海陸差異同緯度地區,夏季陸地氣溫高,海洋氣溫低;冬季陸地氣溫低,海洋氣溫高。陸地上的等溫線多彎曲,海洋上的等溫線多平直。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陸地升溫快,降溫快;海洋升溫慢,降溫慢。且海洋表面性質單一。地勢高低在山地,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近地面的氣溫主要來源于地面的熱量。(3)等溫線彎曲分布規律:在理想的大陸或者海洋,等溫線應與緯線平行。但是,由于海陸、地勢等因素的影響,致使等溫線的分布呈現彎曲的狀態。5、氣溫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氣溫的變化,對人們的生產、生活具有極大的影響。例如:藏袍的袖子可以解下來,與當地氣溫日較差大密切相關;海洋和陸地的氣溫差異,形成了季風,而季風可以帶來有害和有利兩個方面的影響。山地物候的差異,也是氣溫導致等等。(三)降水和降水的分布1、降水:從云霧中降落到地面的固態水和液態水,包括:雨、雪、冰雹、霰等。2、降水的形成:降水是空氣由不飽和空氣變成飽和空氣,繼而水汽凝結到成云致雨的基本過程。一般要具備三個條件:一,空氣中有凝結核。二,有源源不斷的水汽。三,空氣做上升運動。按照形成的不同可以將降雨分為:對流雨、地形雨、鋒面雨、氣旋雨等多種形式。3、降水量的測量(1)測量工具:雨量器(2)單位:毫米(mm)(3)步驟:把雨量器放在相對開闊,受障礙物影響較少的地方,并保持水平。把某段時間儲水瓶中收集到的雨水或者雪水導入量杯中就可以測出該段時間的降水量。4、降水的季節變化:(1)全年多雨型——新加坡(2)全年少雨型——埃及開羅(3)夏季多雨型——北京(4)冬季多雨型——羅馬(5)全年濕潤型——倫敦5、降水的分布(1)等降水量線:在地圖上把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接成的線,叫做等降水量線。(2)世界年年降水量分布的一般規律:①赤道附近降水多,一般超過2000mm;兩極地區降水少,大多在200mm以下。②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③中緯度地區,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6、降水量柱狀圖降水量柱狀圖的判讀是本講的重點,也是今后學習的基礎。識圖:橫坐標表示時間,縱坐標表示降水量用圖:對照降水量的刻度,可以讀出各月降水量的讀數,分析該地降水量的變化情況(四)世界的氣候1、氣候是一個地方多年的大氣平均狀況,主要包括氣溫和降水兩個方面。2、世界主要氣候類型:氣候類型的名稱特點分布(典型城市)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赤道附近。典型如亞洲馬來群島、亞馬孫平原、非洲剛果盆地。(新加坡)熱帶草原氣候終年高溫,分為干季和濕季非洲、南美洲赤道雨林帶南北兩側,大致南北緯10°~20°之間。(巴馬科)熱帶季風氣候終年高溫,分為旱雨兩季亞洲南部的印度半島和中南半島。(孟買、曼谷)熱帶沙漠氣候終年炎熱干旱南北回歸線附近的大陸西岸和內陸地區。如撒哈拉沙漠(阿斯旺)亞熱帶季風和季風性濕潤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亞洲東部,我國秦嶺-淮河以南。(武漢、長沙)地中海氣候夏季炎熱干燥,冬季溫和多雨南北緯30°~40°之間的大陸西岸。(羅馬)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少雨亞洲東部,我國秦嶺-淮河以北廣大地區。(北京)溫帶大陸性氣候夏季炎熱,冬季寒冷,終年少雨中緯度大陸的內部。(莫斯科)溫帶海洋性氣候終年溫和多雨中緯度大陸西岸。(倫敦)亞寒帶針葉林氣候冬季嚴寒,夏季溫和北極圈附近的中高緯地區苔原氣候長冬無夏亞歐大陸和北美大陸的北部邊緣地區冰原氣候終年嚴寒南極大陸,北冰洋和一些島嶼高山氣候終年低溫高山高原地3、影響氣候的因素:(1)緯度因素:受地球形狀的影響,不同緯度地區接受太陽熱量的多少不同,導致高低緯度之間的氣溫和降水存在明顯的不同。(2)海陸因素:陸地上的水汽主要主要來自于海洋,沿海一般地區能受到海洋濕潤氣流影響,降水較多;遠離海洋的內陸,一般降水少。海陸熱力性質的差異不同,吸熱和散熱因而也是不同,陸地升溫快,降溫快;海洋升溫慢,降溫也慢。因此同緯度地帶,冬夏季節海洋和陸地的氣溫存在明顯的差異。(3)地形因素:一個地區的海拔、地面起伏狀況和山脈的走向等都對當地的氣候有很大的影響,氣溫隨海拔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情況下每增加1000米,氣溫下降約為6°C。此外,地形也能影響降水,一般而言,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同緯度高大山脈的兩側往往形成不同的氣候類型。(五)人類活動與氣候1、氣候對生產、生活的影響(1)氣候對人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氣候的差別,形成了各地衣食住行和文化風俗差異。(2)氣候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不同的氣溫和降水條件造成了各地主要農作物的差別,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最為顯著。(3)氣候的異常能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危害,形成了災害。2、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1)改善氣候條件:人類活動的影響可以改變局地氣候條件。如:建設農田防護林可以防風固沙,人工降雨可以帶來降水,塑料大棚的應用可以保證蔬菜生長的氣溫條件。(2)導致氣候的惡化:環境問題原因危害臭氧層空洞冰箱、空調等制冷設備排放氟利昂等有害氣體導致地面紫外線增加,威脅人類生存,地球生態平衡等全球變暖人類大量燃燒煤炭、石油等化石燃料以及對森林的破壞日益嚴重,使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氣溫上升,導致海平面的上升,沿海低地可能被淹沒,以及破壞自然生態系統酸雨人類排放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氣體進入大氣層腐蝕建筑物,并對動植物造成危害世界區域地理一)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1、世界第一大洲(1)位置和范圍:①亞洲主要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四周分別被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地中海包圍。②西北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與歐洲為界;東北以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為界;西南以蘇伊士運河與非洲為界;南面隔海與大洋洲相望。(2)世界第一大洲世界上面積最廣、跨緯度最多、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按照地理方位,亞洲可分為東亞、南亞、西亞、北亞和中亞6個地區。2、地形與河流(1)地形:地形以山地、高原為主。地勢起伏大,四周高,中間低。(2)河流: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圍的海洋,形成眾多的長河。3、復雜的氣候亞洲地跨寒帶、溫帶和熱帶,東、北、南三面臨海。亞洲氣候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同時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4、眾多的人口地廣人多,人口約占世界總量的61%,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區。其中中國、印度、印尼、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6個國家人口過億。5、多樣的文化亞洲大小民族共有1000多個,約占世界民族總數的1/2。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分別各自創造了各自的文化。其中:亞洲的黃河-長江中下游地區、印度河流域、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是三個重要的人類文明的發祥地。6、經濟發展差異日本是唯一的發達國家;東亞、東南亞的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等先后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動了本國的經濟發展;西亞波斯灣沿岸國家因石油出口而成為富裕國家。(二)我國臨近的國家和地區1、日本(1)多火山、地震的島國①地理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北部,是與我國一衣帶水的鄰邦。領土:主要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4個大島加上周圍數千個小島及周圍海域組成。領土南北狹長,面積不大。人口和民族:人口眾多,1.27億(2000年),日本主要通過填海造陸拓展生存空間;民族主要是大和族。②地形境內多山,國土3/4以上是山地和丘陵,僅在沿海一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關東平原是日本最大的平原。海岸線曲折,有眾多的優良港灣,神戶和橫濱是著名的港口。日本群島位于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上,火山很多,最高的山是富士山,被稱為“圣岳”。因地形的原因,河流短小,蘊藏豐富的水力資源。③氣候:具有海洋性氣候特征的溫帶、亞熱帶季風氣候。④資源:森林資源、水力資源、海洋漁業資源豐富,礦產資源貧乏。(2)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日本經濟發達,是世界上著名的經濟強國、貿易強國、工業強國。①日本最大的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②日本兩個最大的對外貿易港口:神戶、橫濱③日本發展經濟的不利條件:I、礦產資源缺乏,發展工業發展的許多原料絕大部分需要進口;II、國內市場狹小。④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I、豐富的人力資源;II、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III、港口優良。⑤日本工業的分布: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狹長地帶。自北向南有京濱工業區、名古屋工業區、阪神工業區、瀨戶內工業區、北九州工業區。主要原因是:日本國內資源缺乏,發展工業所需的原料絕大部分需要從外國進口;市場狹小,產品主要依賴國際市場;原料的輸入和產品的輸出要靠優良的港灣和便利的海上運輸。(3)東西兼容的文化日本絕大部分居民屬大和民族,通用日語。日本文化古代受中國文化影響,近代以后,深受歐美文化影響。日本文化是東西方文化兼容的典型。總結:這部分內容要從地理位置、自然地理環境和人文環境等方面學會分析一個國家的主要特征。2、東南亞(1)十字路口的位置①東南亞與我國山水相連,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②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位置。③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④重要的國家和首都:國家首都說明印度尼西亞雅加達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國家,“千島之國”“火山國”。老撾萬象東南亞唯一的內陸國越南河內社會主義國家泰國曼谷佛教為主的國家緬甸內比都名勝:仰光大金塔柬埔寨金邊名勝:吳哥窟菲律賓馬尼拉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馬來西亞吉隆坡華人眾多的國家(2)熱帶氣候和農業生產熱帶氣候:東南亞的氣候主要是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終年氣溫高,年降水量較多。馬來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位于赤道附近,屬于熱帶雨林氣候。馬來半島北部的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屬于熱帶季風氣候,一年分為旱季和雨季。農業生產:①世界著名的稻米產區和出口地區:泰國、越南等是重要的稻米出產國世界上最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國家熱帶作物泰國世界最大的天然橡膠生產國菲律賓世界最大的蕉麻生產國和椰子出口國印度尼西亞世界最大的椰子生產國馬來西亞世界上最大的棕油生產和出口國(3)山河相間與城市分布地形:中南半島上山脈、大河多由北向南延伸,具有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特點。城市分布:中南半島的大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4)華人、華僑集中的地區東南亞居民絕大多數是黃種人,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是華人華僑最集中的地區。(5)旅游東南亞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極富宗教色彩的名勝古跡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成為該地區豐富的旅游資源,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旅游者。總結:東南亞是鄰近我國主要由發展中國家組成的區域,它的文化和開發對于我國的發展有很大的意義。3、印度(世界文明古國)(1)世界文明古國:印度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之一。19世紀,印度淪為英國的殖民地,1947年印度獨立,1950年成立共和國。(2)地理位置、地形和人口印度位于印度半島,是南亞面積最大的國家,北部是喜馬拉雅山脈,中部平原主要是恒河。平原和印度河平原,是南亞主要的農業區和人口密集區。南部主要是德干高原,東部略低,沿海有狹窄的平原。印度人口超過10億,是僅次于中國的人口大國,人口基數大,增長速度快,給印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沉重的壓力。(3)水旱災害頻繁印度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受南亞季風不穩定的影響,水旱災害頻繁。(4)自給自足的糧食生產印度是一個農業大國,20世紀60年代后,印度實行了“綠色革命”,糧食實現了自給自足,其中,水稻和小麥是印度的主要糧食作物。(5)發展中的工業在英國殖民主義統治期間,印度主要發展紡織工業和采礦業。獨立以后,民族工業迅速發展,成為發展中國家中工業比較發達的國家之一。4、俄羅斯(1)遼闊的國家位置:地跨歐亞兩個洲,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但傳統上屬于歐洲國家。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平原和高原面積廣大。以葉尼塞河為界,西部是平原為主,主要有東歐平原和西西伯利亞平原;東部地區以高原山地為主,主要有中西伯利亞高原和東西伯利亞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的氣候,東歐平原西部氣候較溫和,西伯利亞地區冬季寒冷,北冰洋沿海終年寒冷。河流湖泊:自西向東主要的大河有:伏爾加河、鄂畢河、葉尼塞河、勒拿河。歐洲第一長河是伏爾加河,被稱為俄羅斯的“母親河”。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被稱為“俄羅斯明珠”。(2)自然資源與工農業自然資源①森林、水能資源豐富②礦產資源:總儲量的80%分布在亞洲部分,如石油、天然氣、煤、鐵礦、有色金屬等。工業①工業特征:重工業為主(核工業和航天工業突出),輕工業發展緩慢。②工業的分布:工業主要分布在歐洲部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莫斯科工業區、圣彼得堡工業區;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烏拉爾工業區、新西伯利亞工業區。農業①北部廣大地區氣溫低,不利于發展農業②谷物產量不穩定,小麥、馬鈴薯為主要的農產品。(3)交通、居民與城市①交通發達:俄羅斯交通部門齊全,主要的交通運輸方式是鐵路運輸。②居民:有100多個民族,人口集中在歐洲部分。③首都和城市:首都莫斯科位于東歐平原,是全國最大的城市和政治、經濟中心。圣彼得堡是波羅的海的海港,是全國第二大城市。總結:俄羅斯和印度是鄰近我國的兩個重要的國家,特別是印度的基本國情與我國有很大的相似性和可比性,學習是要通過對比和比較法,學習其自然特點以及國家如何發展的現實和制約因素。(三)東半球其他的國家和地區1、中東(1)五海三洲之地①重要的交通位置兩洋、三洲、五海之地,溝通大西洋、印度洋,聯系亞歐非三洲,位于地中海、紅海、黑海、阿拉伯海、里海(世界最大的湖泊)之間。②高原為主的地形大部分為高原(伊朗高原、阿拉伯高原),平原面積狹小。世界陸地最低點為死海。③炎熱干燥的氣候大部分地區屬于熱帶沙漠氣候,常年炎熱干燥少雨,故河流稀少。地中海沿岸是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少雨的地中海氣候。(2)豐富的石油資源①分布:中東是世界上石油儲量最大,生產和輸出石油最多的地區。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②主要產油國:沙特阿拉伯、伊朗、科威特、伊拉克。(3)匱乏的水資源中東地區氣候干燥,河流稀少,還有大面積沒有河流的沙漠地區。水資源影響中東各國的生產及人們生活,成為發起沖突、戰爭的根源。(4)文化差異本區人口有2.5億人口,主要是白種人,民族主要是阿拉伯人,居民有1.2億人,通用阿拉伯語。大多數居民信仰伊斯蘭教,是伊斯蘭教、基督教和猶太教的發祥地。總結:中東是世界地理中的熱點地區,豐富的石油資源和戰略位置使它成為西方列強爭奪的地區。而中東地區本身有領土、宗教、民族的資源的矛盾,又使本地區局部沖突不斷。學習過程中要注意結合人口、民族、宗教等知識綜合分析。2、歐洲西部(1)發達國家集中的地區①范圍和位置:位于東半球西北部、亞歐大陸的西部,北臨北冰洋,西臨大西洋,南臨地中海。本區有30個國家,梵蒂岡是世界上最小的國家。②人口與經濟:本地區人口稠密,居民以白種人為主。歐洲西部是世界上經濟發達的地區,大多數國家屬于經濟發達國家。為了加強聯系,本區形成了一個區域性的國際組織,叫做歐洲聯盟。(2)以制造業為主的工業歐洲西部是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目前是世界上工業發達的地區之一。工業以制造業為主,工業中心多,分布密集。(3)傳統的畜牧業①歐洲西部的自然環境海岸線十分曲折:主要的半島有: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伊比利亞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島嶼:不列顛群島、冰島;內海:波羅的海、黑海;邊緣海:北海;重要的灣:比斯開灣。氣候溫和濕潤:由于受北大西洋暖流和西風的影響,歐洲西部的氣候以溫和濕潤的海洋型氣候為主,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向大陸性氣候過渡。水量充沛:受溫和濕潤的海洋性氣候和地形的影響,歐洲西部河網密布,水量充沛,航運便利。重要的河流有:發源于德國的多瑙河;發源于瑞士的萊茵河。②畜牧業發達:歐洲西部沿海地區以溫帶海洋性氣候為主,多陰雨天氣、熱量條件不足,適合多汁牧草的生長。加上本區地形以平原為主,草場廣布,因而本區畜牧業發達。英國、法國、德國、荷蘭、丹麥等國是畜牧業發達的國家。(4)繁榮的旅游業①南部地中海沿岸的國家,夏季陽光明媚,海濱沙灘風景優美。②北部有曲折、幽深的峽灣,引人入勝。③中部高聳的阿爾卑斯山是人們登山和滑雪的好地方。④本區還有不少古建筑遺址,文化藝術城市和博物館,再加上各地獨特的風土人情,為旅游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3、撒哈拉以南的非洲(1)黑種人的故鄉①位置和范圍:絕大部分位于撒哈拉以南。②地形:高原大陸:高原為主,主要有埃塞俄比亞高原、東非高原、南非高原。由東南向西北傾斜,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海岸線平直,海灣、島嶼少。非洲最大的島嶼是馬達加斯加島。③黑種人的故鄉:90%以上是黑種人,有“黑非洲”之稱。非洲人民創造了獨特的文化、藝術和風俗。由于歷史原因,英語、法語和葡萄牙語成為本地區許多國家的官方語言或通用語言。④政治地圖的變化:漫長的殖民統治。19世紀70年代,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地區,被歐洲國家瓜分殆盡。第二次世界大戰前,非洲只有埃及、埃塞俄比亞、利比里亞獨立;1990年3月,非洲最后一個國家納米比亞獨立。(2)單一商品為主的經濟①資源:本區資源十分豐富,是資源富饒的大陸。動植物資源和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黃金、金剛石的儲量、產量位居第一。出產黃金最多的國家是南非;出產鋁土最多的幾里亞;出產銅礦最多的是贊比亞。②初級產品為主的經濟:受殖民時代的影響,該地區主要出口初級產品,買進工業制成品,在國際貿易上處于不利的地位,主要出口的商品有礦產、畜產、木材、經濟作物等。工業不發達,對外依賴性強。目前,許多國家努力發展民族工業,振興本國經濟。(3)人口、糧食與環境①氣候:該地區屬于熱帶大陸,主要有熱帶草原氣候和熱帶雨林氣候。②人口、糧食、環境問題非洲的人口增長率在世界各大洲中居于首位,人口問題嚴重。日益嚴重的糧食問題,饑餓威脅著人們的生存。過度開荒帶來了土壤肥力下降,草原退化,沙漠面積擴大的問題。總結:撒哈拉以南的非洲(除南非)是發展中國家貧困的典型代表,它的貧困落后除了惡劣的自然條件的制約因素以外,還有深刻的歷史根源。掌握這些知識對于了解和分析我國西部貧困地區有很大的借鑒意義。4、澳大利亞(古老的大陸)(1)世界活化石博物館①位置和領土組成:澳大利亞位于赤道以南,是個南半球的國家,周圍被印度洋、太平洋包圍。南回歸線從中部穿過,領土包括澳大利亞大陸、塔斯馬尼亞島及附近的一些小島。②古老的大陸: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唯一一個獨占一個大陸的國家,形成過程中由于長期與其它大陸隔離,自然環境單一,生物進化比較緩慢,所以保存著許多特有的動物。如考拉、鴨嘴獸、袋鼠等,這些古老的物種,成為人們研究地球演化歷史的活化石。因而被人們稱為“世界活化石博物館”。(2)“騎在羊背上的國家”①優越的自然條件:澳大利亞地形平坦,草原面積廣大,熱帶草原氣候分布廣泛,根據不同的自然條件,因地制宜,澳大利亞農牧業發達。②機械化程度高:澳大利亞地域遼闊,人口密度小,因而農牧業機械化程度高。澳大利亞有發達的農牧業,主要的農牧業產品大部分出口,是世界上出口羊毛最多的國家,其次牛肉、小麥出口也較多。(3)“坐在礦車上的國家”①發達的工礦業:澳大利亞礦產資源豐富,鐵、鎂、鋁土、錳等礦產資源位于世界前列。煤炭和鐵礦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有利于海外出口。澳大利亞的工業是建立在豐富的礦產資源上的,開采的礦石一半用來出口,是世界上礦產品主要的出口國家之一。被稱為“坐在礦車上的國家”。②發達的服務業:目前,新興的服務業是澳大利亞的經濟支柱。③主要城市與分布:城市分布比較集中,主要在東南沿海。澳大利亞東南部氣候溫暖濕潤,交通便利,發展較早,是人口主要集中的地區。城市化水平高,主要的城市有:堪培拉(環境優美的首都),悉尼(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和港口城市),墨爾本(全國第二大城市)。總結:澳大利亞是世界上具有特色的古老的大陸,作為一個后起的資本主義發達國家,其發展經濟的許多經驗和措施值得我國借鑒。(四)西半球部分國家1、美國(1)移民國家美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其中白色人種為主,印第安人是土著居民。人口2.78億(2002年),人口分布不均,城市人口多,沿海平原和五大湖地區人口密集。(2)領土組成與自然環境①美國是位于北半球、西半球的國家,全稱“美利堅合眾國”,本土有48個州,一個特區(華盛頓);兩個海外州(夏威夷州、阿拉斯加州)組成。②本土三面環海: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洋,南臨墨西哥灣,海運非常便利。③平原面積廣闊:平原占全國一半以上,耕地眾多。④氣候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降水分布受地形影響明顯:西部降水較多,東部降水由沿海向內陸減少。⑤河湖縱橫分布: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具有很大的灌溉、航運,發電的價值。⑥資源豐富:礦產、森林、草原資源豐富,為工業發展提供了基礎。(3)現代化的農業①世界農業大國:世界上農產品出口最多的國家。②生產專門化和現代化的農業:農業生產地域性強,實現地區生產的專門化,形成了棉花帶、小麥帶、玉米帶、乳畜帶、畜牧和灌溉農業區等。此外,農業機械化程度高,廣泛采用新技術,現代化水平高。(4)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①工業:資本主義工業高度發達,擁有完整的工業部門體系。工業產品種類齊全,技術先進。石油化工、電子電器、汽車、飛機等多種產品位于世界前列。②高新技術產業發達:宇航技術、信息產業、生物工程、核能利用與開發位于世界前列,是世界高新技術產業基地。位于舊金山的“硅谷”是世界電子工業中心。(5)城市與交通主要城市有:華盛頓(政治、文化中心),紐約(美國人口最多的城市,是全國最大的港口,世界四大金融中心之一),洛杉磯和舊金山(太平洋沿岸重要的海港城市,也是美國華人集中的地區)交通:交通運輸業發達。總結:美國是世界上經濟最發達的國家,隨著我國對外開放的深入,中美經貿文化聯系越來越頻繁。所以我們在了解美國的自然基礎之上,更要重視美國人文特征,尤其是農業區域專業化和高新技術產業對美國經濟的促進作用。2、巴西(1)巴西的自然與人文環境①巴西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絕大部分領土位于南回歸線和赤道之間,是世界上占有熱帶面積最大的國家。境內1/3為亞馬孫平原,為熱帶雨林氣候;2/3為巴西高原,屬熱帶草原氣候。②民族大熔爐的縮影巴西的開發歷史具有濃厚的殖民色彩。最早來到拉丁美洲的殖民者是歐洲人,他們大力發展種植業,并從非洲販賣大量的黑奴到此。巴西種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