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大社會心理學試題(三次形考作業)_第1頁
電大社會心理學試題(三次形考作業)_第2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9·11”大事后,美國人面臨著進一步恐怖威逼時,由來已久的種族對抗在一段時間內得到了緩和.是由于(D)會促使群體合作的產生.“情人眼里出西施”這句話表明:認知者的(D.情感狀態)會影響社會認知。A。直接示意)。“行之于心,應之于手”屬于態度轉變的(C.內化)階段.A同輩群體)是一個獨特而極其重要的社會化因素,尤其是在個體進入青春期后,他的影響日趨重要。(B。調查法)法的優點在于直截了當,針對性強,比較省時省力,收集的信息量較大.(B.聽從)是指由于外界壓力而使個體發生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B)理論認為,人際關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B。社會交換理論)理論認為,人際關系首先并且最重要的是建立在自我利益的基礎之上,即人們要選擇最能使自己獲利的他人,同時,為了得到收益又必需賜予他人。(B。社會影響)是指在社會力氣的作用下,引起個人的信念、態度、心情及行為發生變化的現象.(B.信念)是指對人、對事、對物及對某種思想觀念是非真假的生疏,通常是以對某平性及其對職工生產樂觀性的影響.(C。責任集中)是指當發生了某種緊急大事時,假如有他人在場那么在場者所分擔的責任就會減小.(D。費斯汀格)的“社會比較過程理論”認為,當個體為了精確?????地對自己進行認知行對比。D.移情—利他假說)認為,人們的確存在純粹出于善心的利他行為,其產生條件是人們把自己放在需要掛念的人的位置、以他們的方式體驗大事和心情。(A.競爭)是指每個人都在努力,以求達到自己獲得最高酬勞而不給其他人任何好處的互動方式.(A)指的是人們在共同活動中彼此為尋求滿足各種需要而建立起的相互間的心理關系.(A狀態。(B.利他行為)是對別人有好處,沒有明顯自私動機的自覺自愿的行為.(B.和溝通情感的過程.(B。社會角色)是指個人與其社會地位、身份相全都的、符合社會期望的一套行為模式及相應的心理狀態.(B.自尊)是個體對自己的整體評價,它反映了個體對自己是否滿足。(C。羅森塔)等的一項經典爭辯證明白老師對同學成果的顯著影響,這種期望的作用也稱為“皮克馬利翁效應”。(C。去共性化)是指個體丟失了抵制從事與自己內在準則相沖突行為的自我認同,從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會做出的反社會行為。(D.愛情)是人際吸引的猛烈形式和最高形式。(D.自我暴露是指個體把有關自己個人的信息告知他人,與他人共享自己內心的感受和信息.“三個和尚沒水吃"屬于一種(C.社會惰化)現象。“運輸競賽”是一項說明競爭與合作之間關系的經典爭辯,是(A.多伊奇)和克勞斯1960年進行的.1908年,美國社會學家(A.羅斯)和英國心理學家麥獨孤各出版了一本社會心理學專著,標志著社會心理學最終從促使其誕生的社會學和心理學土壤中脫生出來,并走向獨立。C.斯騰伯格)提出的.C.他人示意E.自我示意)。保持良好人際關系的原則有(BCD.E.公平原則).避開在一些特定的狀況下攻擊行為的產生的方法有(B。宣泄C。習得的抑制D。置E。培育憐憫心)。測量偏見的方式主要有(A。測量生理反應B。測量行為C。測量無意識聯想)。成員在群體內的現實互動方式是影響群體規范的重要因素,(CD.合作)是群體內主要的互動方式。城市移民群體為適應社會文化與生活方式的急劇變遷而主動進行的社會化過程屬于(C。再社會化).消滅旁觀者效應的緣由可能有(B。責任集中CD。評價焦慮)。從狀態上劃分,可將人際關系分為(A,B,C,D,E).促進利他行為可以通過(A.促進旁觀者干預B.促進志愿服務)。挫折—攻擊理論最早是由美國心理學家(B。多拉德)1939年提出的。導致人際吸引的因素有(A,B,C,D,E)。調查法分為兩種,一種是訪談法,另一種是(B。問卷法).對小群體的定義是(A,B,C,D,E)。兒童期社會化被學者們稱為(B.基本社會化)。非正式群體存在的意義(A,B,C,D,E)。B.與自己類似的人)進行比較.封建社會中通過世襲繼承形成的皇帝屬于(B。先賦角色)。(ABC.團體影響法D.活動參與法。(AT小組訓練法CE。剛進學校的兒童為了避開老師的懲罰而循規蹈矩就是一種(A。聽從)行為.個人傾向于把有關認知對象的各方面特征加以規章化,形成完整的印象,這屬于社會認知特征的(C.整體性).C.生理自我D.社會自我E。心理自我).個體社會化的歷程包括(BC.D。成年期社會E。再社會化).B.人的社會化C.自我DE.)。個體受到外界壓力,不得不轉變自己的觀點和行為,以符合外界要求的行為叫做(C.聽從).A。聯想學習B。強化學習C.觀看學習)而得以實現的。A,言語攻擊E動作攻擊)。依據攻擊行為的目的不同可以將攻擊行為分為(B。工具性攻擊C.敵對性攻擊)。依據攻擊行為是否違返社會規范,可以將攻擊分為(A.B。親社會的C.被認可的攻擊行為)。依據角色扮演者的最終意圖,可把角色分為(B。功利性角色C。表現性角色)。(AE。依據角色扮演者受角色規范的制約程度的不同,可將角色分為(B.C。開放性角色)。依據角色存在的形態的不同,可把角色分為(C.D.領悟角色E.實踐角色)。(C.D.自致角色).B轉變認知C轉變行為D增加新的認知.依據維納的歸因模型,下列屬于穩定內因的是(C。力量)。依據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論,個體有兩種內在的標準(D。抱負的自我E。應當的自我)。B1960年提出的,另一種是由斯密斯等人于1956年提出的。古典條件作用理論是由(A。巴甫洛夫)創立并完善的。D.謝里夫)。觀看法有多種形式,可分為(C。一般觀看法D。參與觀看法).監獄中對罪犯的全面改造是屬于(D.再社會化)。CDE。共同命運與合作嘉獎)。A.角色內的沖突B。角色間的沖突).角色沖突的緣由主要有(A.角色預備不足B.多重群體的社會化C。角色人格與自然人D。邊際人的角色沖突)。角色失調主要包括(A,B,C,D,E).解決角色沖突的方法有(A。角色規范化B。角色合并法C。角色層次法D。角色地位變化法)。解釋攻擊行為為什么會產生的理論主要有(BD。挫折—攻擊理論E。社會學習理論)。(A.B。互惠規范C。學習社會規范E。利他主義可能會影響人們選擇配偶)方面解釋利他行為產生的緣由。1960年提出了有關態度形成與轉變的(A.功能理論)。C.聽從D.認同E。內化)幾個階段。凱利的三度歸因理論把行為的緣由分為(A。行動者B.行動者知覺的對象C.行動產生的環境).刻板印象的形成主要通過的途徑包括(C。親身閱歷D.社會學習)。勒溫等人把群體領導方式分為(A.專制型領導B。民主型領導C。放任型領導)。(A.進化心理學B.社會交換論C.社會學習理論D.移情—利他假說)理論加以解釋。良好的人際關系的建立和進展,從交往由淺入深一般需要經過(A.C。情感D。情感溝通階段E)這幾個階段。A。領導者B.目標D。環境)所構成。領導者的產生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如(A,B,C,D,E)。羅森塔爾等的一項經典爭辯證明白老師的期望對同學成果的顯著影響也稱為(A。皮克馬利翁效應).美國密執安高校的李克特等人將領導方式歸為(B。剝削式的集權領導C。慈善式的D.協商式的民主領導E.參與式的民主領導)。(C.奧爾波特)認為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都是在哲學學問內部建立了社會心理學的主題思想的創始人。米爾格拉姆的經典電擊試驗證明白(D.聽從)行為的普遍存在。米爾格拉姆的爭辯結果表明,假如權威命令一般人去損害無辜的生疏人,雖然有些不情愿,但他們仍舊會去做,這種聽從傾向背后的因素有(A,B,C,D,E)。(A。某人在初次會面時給別人留下的印象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影響著別人對他的看法C。首因效應).A,B,C,D,E)。青少年期的社會化被稱為(C.預期社會化)。對利他行為的影響。群體成員某些需要通過群體來滿足,其歸結起來有(交往需求B.平安需求C.自尊心需D.自我表現的需求)。100101102

A,B,C,D,E).群體壓力的形成過程包括(BCD.E。心理隔離階段)。群體有很多種分類方法,最常見的方法是分為正式群體和(C。非正式群體)。103104105106107108

人際關系的特點有(AB。直接性C。情感性)。人際關系的形成包含著(AB.情感C.行為)等方面心理因素的作用。人際關系惡化過程包括(B.C。疏遠階段D.終止階段).(B人際關系C人際溝通D利他行為E侵害行為)人際吸引理論包括(B.社會交換理論C。公正理論)。人們普遍認為老師應當為人師表,醫生應當救死扶傷,軍人應當確定聽從命令屬于(C.)。(B.匿名性C.責任分散D.自我意識下降)。110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

認知失調理論是由(D三度歸因理論是由(A.凱利)提出來的。社會的文化是社會整體性的產物,其特性主要有(A,B,C,D,E)。社會惰化行為的幾種核心解釋包括(A,B,C,D,E)。社會化的主要內容包括(A。道德社會化B.政治社會化D。法律社會化)。A。家庭B。學校C。同輩群體D.).社會推斷理論認為,當一種新觀點處于個體的(D.不明朗區)時,最有可能引起個體態度的轉變。社會認知的特征包括(AB。雙向性CE.易出偏差性)。社會心理學常用的爭辯方法有(A.觀看法B.試驗法C。調查法D。檔案爭辯法)。社會心理學的爭辯范圍包括(A,B,C,D,E).社會心理學家(B1958年提出了人際關系三維理論。A,B,C,D,E)。社會心理學家一般都把仿照分成(C.有意仿照D.無意仿照)。社會心理學爭辯中所遵循的三條原則包括(A.B。風險最小C。風險—獲益分析)。3種最基本的人際需要(A。包B。把握的需要C.情感的需要).125126127128129130131132

斯騰伯格認為:愛情體驗具有(B.親熱C。激情D.承諾)三種成分。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是說,我們傾向于寵愛在態度、價值觀、愛好、背景及人格等方面與自己(A.相像)的人。A.間接示意B.直接示意D。反示意).他人在場對個體活動效率的影響分為(D.社會促進E。社會抑制).態度的特性包括(A。社會性B.閱歷性D.態度的形成會受到哪些環境因素的影響(A。社會環境B。家庭C.D.團體).態度轉變的理論有(B.C.認知失調理論D.社會推斷理論E。功能理論)。態度轉變是指個體已經形成或原先持有的態度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包括(A.質的轉變B)。133134135136137138139140141142143144145146147148149150151152153154155156157158159160

態度是由(A.B。情感C)構成。外界壓力主要來自(D.E)。維納的成就歸因模型把( B.機遇)看作是臨時的外因.維納的成就歸因模型把(D。努力)看作是臨時的內因.維納的成就歸因模型把(A.)看作是穩定的外因。我國“千金買骨”的成語故事是個(B.間接示意)的例子。伍德把社會比較的方式分為(A。向上比較B。相像比較C.向下比較)。下列角色中屬于規定性角色的是(C。外交官)。下列角色中屬于開放性角色的是(B.伴侶).下列有關文化特性的敘述錯誤的是(C)。下列屬于非正式群體的是(B.)。下列屬于正式群體的是(C.學校的班級)。D。8)種類型。(D.兒童),由于他們留意力比較簡潔被態度。心理學家魯賓在對高校生的爭辯基礎上,確定了愛情的三個主題(B.C。關懷與奉E)。言語之外的一些行為,如(A。面部表情B。身材表情E.言語表情)等卻很難被人有意識地加以把握,從而能更真實地揭露人們內心的想法、心情、性格等。爭辯者對領導有效性進行了廣泛而深化的爭辯,其成果歸結起來有(A.B。行為理論E.權變理論)。一般來說,群體規范有以下功能(AB.C。對群體成員的約束功能D.)。(A.重要他人的評價B.他人的態度與反應C.個體的行為D.社會比較)等渠道而漸漸形成與進展的。(B.道德社會化C.政治社會化D。法律社會化。印象形成過程中簡潔消滅的偏差有(AB.CD。寬大效應).A,B,C,D,E).影響利他行為的因素有(A,B,C,D,E)。A。年齡B.C).的因素是(AC。助人者的性別差異D.當時的心境)。ACD.認知者的情感狀態影響自我表現的因素不包括(D.個體的內部標準).由于爭辯使用的場合的不同,試驗法分為(試驗室試驗法B。現場試驗法)。161162163164165166167168169170171

由于爭辯使用的場合的不同,試驗法分為(A.試驗室試驗法B。現場試驗法)。A.謝里夫)1961年首次提出的。指(D.正式群體).再社會化有兩種不同性質的形式是(A.強制性的B。非強制性的)。在日常生活中,當我們向別人打聽某人怎樣時,常會聽到“這人不錯”、“挺好的”之(D。寬大效應)。在日常生活中,青年人簡潔接受其他青年人的勸告,這體現了勸告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