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高三階段性檢測歷史試題答案_第1頁
11月高三階段性檢測歷史試題答案_第2頁
11月高三階段性檢測歷史試題答案_第3頁
11月高三階段性檢測歷史試題答案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濟北中學高三階段性檢測歷史試題【答案】LD【詳解】考在先秦儒家思想。材料核心思想是先秦儒學禮教形成過程,設問涉及儒學禮教形成開展的目的,結合春秋戰國時期禮崩樂壞社會環境可知,先秦儒學開展的根本動力是解決禮崩樂壞、社會失序的問題,故D項正確。A項是孔孟之道形成的特點,故排除;B項反映先秦儒學教化思想,不符合材料設問的要求.故排除;C項是先秦儒學家思考問題的立場,故排除。2.B【詳解】此題考查古代中國的政治制度,旨在考查學生準確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從材料中漢武帝與唐代武那么天定期派官吏到地方去巡視可知,漢唐統治者對地方的監察高度重視,應選B項;漢唐派官吏巡視地方有利于加強中央權力,材料也沒有反映地方威脅中央,A項錯誤;C項不是材料的主旨,故排除;D項“愈來愈完善”從材料中表達不出,故排除。.A【詳解】由于募役法變農民對封建國家承當義務為國家與農民構成雇傭關系,農民與國家人身依附關系減弱,客觀上有利于社會勞動力流動和工商業開展,A項正確;募役法就是交錢,招募人去服役的意思。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保證農業生產有足夠的勞動力。故有利于農業的開展,故排除B項;募役法針對三種人群募役,減輕了富戶的負擔,客觀上提升了鄉村富戶的社會地位,但對一般農民而言,不存在社會地位的提升,故C項錯誤;D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C【詳解】從材料中“儒家思想的精髓‘道'在孟子之后就失傳了。經過宋朝道學學者的努力,儒家的‘道‘方才’煥然而大明,秩序而各得其所'。”可以看出宋朝時期儒家思想獲得了開展,結合古代儒家思想開展的過程,我們可知這一時期儒家思想吸收了佛教和道教成分,強化了儒家的倫理綱常,C符合題干要求;ABD選項都不準確,排除。應選C。.B【詳解】清代前期運河、沿海、長江諸關關稅在全國關稅總額中占據94%的比重,而且沿海海關的關稅稅額比重還要超過運河的關稅稅額比重,說明商品貿易主要是圍繞運河、沿海和長江展開,其中沿海貿易成為重點,所以商品的流通格局發生變化,應選B;根據不同地區征收的關稅稅額比重不能說明政府在不斷提高關稅稅率,無法看出沿海地區通商口岸增多,更不能說明對外貿易處于出超,排除ACD。.A【詳解】洋紗(英國紗為主)所使用的原料“棉花”,多進口于印度、美國,經過長途販運,原料本錢較高,華南地區產棉少,需要進口洋紗,而江南地區就地取材,“土紗”雖然沒有機器生產的優勢,但得益于“地利”,對洋紗形成優勢,A正確;近代上海地區思想解放程度較高,排除B項;材料顯示,自然經濟解體的程度在內地的某些地區并不輸于沿海,C排除;材料沒有涉及中國近代民族資本主義經濟,D排除。應選A項。B【詳解】考查近代思想。材料中國民性改造要靠教育,在民族危亡之際,梁啟超認為軍國民教育、尚武精神就是改造國民性的基礎這說明梁啟超對中國近代化開展的必然要求有一定認識,故B項正確,排除D項;材料中梁啟超認為軍國民教育就是培植尚武精神沒有涉及思想解放與思想啟蒙,A項說法是新文化運動時期的激進民主主義者針對辛亥革命后復古逆流的認識.故A項錯誤;材料沒有反映全面開展的教育理念,全面開展的教有理念是中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探索時期的教育理念,故C項錯誤。B【詳解】考查抗戰時期的經濟。材料提供了抗日相持階段陜甘寧邊區棉紡織開展的所有制形態,從中說明陜甘寧邊區的新民主主義經濟得到了開展,故B項正確。A、D兩項在材料中表達不出來。故排除;新中國成立后的三大改造才實現了對私有制的改造。故C項錯誤。B【詳解】根據材料“1950年表彰對象包括工農業和軍隊三方面”、“1956年表彰對象主要集中在工業戰線”以及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國家正在開展“第一個五年計劃”,優先開展重工業,B項正確;“女性社會地位的提高”不符合材料主旨,A項排除;此時正在進行一五計劃,1957年“一五”計劃超額提前完成,C項排除;社會主義改造指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不包括工業,D項排除。應選B項。D【詳解】國有企業就是全民所有制企業,材料中國企改革基本進程即擴大經營權一多種形式經營一資產監督管理體制改革一差異推進公司制改革等都是圍繞國企經營權搞活而展開的,故D項正確;國有企業現代企業制度改革是1992年以后國有企業深化改革的產物,是1978~2013年間國企改革重要環節,有利于加快中國融入經濟全球化的步伐,但是不符合材料主旨,故A項錯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包括所有制、現代企業制度、全國統一市場體系、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銜接、宏觀調控管理體制、分配制度、社會保障制度,故B項錯誤;經濟特區建設就是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初期的一種探索,但是不合材料主旨,故C項錯誤。應選D項。1LC【詳解】從材料“法案規定平民會議所制定的法案,不管元老院是否批準,對國家都具有約束力”“民獲得了可以擔任各種官職的權利”可以看出貴族和平民的法律地位平等,C正確;羅馬此時是奴隸制時代,故A錯誤;材料沒有說明自由民內部信息,故B錯誤;元老院是最高權力機關,故D錯誤。A【解析】材料表達的是過度強調人的“自然權利”會使法國走向無序和暴政,強調的是對“天賦人權”的理性反思,A正確;啟蒙運動屬于資產階級思想解放運動,與社會主義運動無關,B排除;材料未涉及貧富分化問題,C排除;D與材料無關,排除。應選A。B【解析】根據材料“1534年”“一般會士必須絕對服從會長和教皇”“會士可以不穿僧服,不住修道院,加強同世俗間的交往”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517年開始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材料表達了廢除以往教會主張的繁文緡節及簡化了宗教儀式等現象,說明耶穌會是宗教改革局部成果的表達,故B選項正確;材料內容表達的是宗教改革的成果,無法表達耶穌會的目的是為沖擊天主教的精神統治,故A選項錯誤;根據材料“加強同世俗間的交往,興辦學校、醫院,結交各國宮廷顯貴,甚至擔任官職”等信息可知,有利于促進文化交流和整合,故C選項錯誤;材料內容表達的是耶穌會是宗教改革的產物,無法得出是早期資產階級反封建組織的結論,并且不符合史實,故D選項錯誤。C【詳解】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路易十六雖然進行了改革,但很不徹底,與人們期望差距甚大,再加上啟蒙思想的影響,人民要求民主、自由、平等的呼聲日高,點滴改革已不能解決問題。在這種情況下,革命的發生在所難免,C項正確。路易十六統治是法國是君主專制國家,其改革不可能弱化專制統治,排除A。B項改革目標不實際的結果與材料“改掉了一局部”不符,說明改革有一定結果,排除。D項封建高壓統治的結果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所以選CD【詳解】柏林會議名義上是解決剛果河流域的歸屬問題,但實際上討論的更多的是列強瓜分非洲的一般原那么,即“有效占領”原那么,加速了列強瓜分非洲的進程,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選D;A項表述太絕對,錯誤;柏林會議是列強協商瓜分非洲的一般原那么的會議,目的并非促進非洲經濟文化的開展,排除B;材料無法表達柏林會議保障了自由貿易原那么得到落實,排除Co(19分)(1)唐朝。(1)通過海上絲綢之路或絲綢之路來到中國的。(1)從墓碑上的時間可以判斷。從史事看:廣州是唐朝的重要港口,海上絲路的起點;當時唐朝對外開放,允許外國人在中國供職為官;波斯與唐朝有往來;唐朝時景教已經傳入中國。(任三,3分)(2)廣州(2分);材料一中(唐朝)外國人可在中國自由遷徙、經商、為官和學習,保持自己信仰;材料二(清朝)嚴格限制外國商人在華的活動時間、地點、居住和生活等。(4分)(如能概要指出變化的也可給2分)(3)答題思路:能夠結合材料和所學,從開展趨勢、綜合國力、政治制度、對外政策、在世界地位的變化回答。(任四8分)唐朝時,中國正處在傳統(或封建社會)社會上升時期,清朝處于傳統社會走向衰落的后期。隋唐再次實現國家統一,創新制度,統治者自信、開明;清朝君主專制空前強化,政治日益保守。唐朝前期,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國力強盛;清朝雖處康乾盛世后期,但堅守著傳統的自然經濟,己落后于世界,社會危機日益嚴重。唐朝推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外寬容、開放;清朝統治者自大保守,推行閉關鎖國政策(能結合具體史實回答也可)。(12分)【答案】例如1:定義性解釋19世紀60、70年代,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19世紀末20世紀初,民族工業獲得重大開展,出現“黃金時期”;兩類工業主要分布在沿海沿江的通商口岸,空間分布不平衡。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翻開中國大門,中國被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自然經濟開始解體。19世紀60年代,洋務派引進西方先進生產技術,創辦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采用機器生產,中國近代企業誕生;19世紀60、70年代,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由于西方沖擊和自然經濟解體程度的不平衡,導致洋務企業和民族資本主義工業分布的不平衡。例如2:選擇結構性解釋洋務運動引進了西方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為中國培養了一大批近代化人才,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的產生起了誘導作用;在一定程度抵抗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進一步翻開了中國人的視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產生后,經過甲午戰后的開展、民國初期的快速開展,民族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力量開展壯大;推動了戊戌變法、辛亥革命和五四運動的發生,推動了中國民主革命的進程;推動了中國的思想解放和社會的進步。(10分)①F②A③C④H@G@E⑦D⑧B【說明】根據材料和所學可知,出土的骨耙與石磨屬于原始社會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鐵犁牛耕,小農經濟產生;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運動時期的企業,采用機器生產;解放牌汽車下線是新中國成立后國有經濟開展的表達;姜寨遺址復原圖是屬于原始社會的內容;經濟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時期,而《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宋代的場景;繼昌隆絲廠是民族工業,采用機器生產。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屬于國有經濟制度變革的內容。綜合以上分析可得出①F②A@C④H⑤G⑥E⑦D@B。(14分)【答案】例如19世紀中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世界工廠。工業革命為英國海軍開展提供了技術保障,使其擁有這強大造船能力。伴隨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完成,各主要資本主國家進入到帝國主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