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文化與安全課件_第1頁
安全文化與安全課件_第2頁
安全文化與安全課件_第3頁
安全文化與安全課件_第4頁
安全文化與安全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1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第一章緒論(xùlùn)

——安全與安全文化

[本章要點(yàodiǎn)]

安全文化與社會文明理解安全和安全文化弘揚和建設安全文化大學生安全文化教育災難事故與安全價值安全:幸福的根源

第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親愛的朋友,你知道人的一生遇到多少次可能傷害(shānghài)事件嗎?事故統計學的科學答案是100次以上◆有的人比較“幸運”,他(她)均能“逢兇化吉,化險為夷”,所遇到的事故都是未遂事故,而有的人卻很“倒霉”,成為了事故的犧牲品◆其實,幸運與倒霉并不是命中注定的,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自己把握的,而一個人有沒有這種把握能力,很大程度取決他(她)擁有多少安全文化◆安全:生產(shēngchǎn)與生命的保證第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1安全文化與社會(shèhuì)文明

什么是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的歷史變遷

幾個民俗安全文化趣事

古代人類的風險防范策略

民間安全文化的發(fā)展

安全文化是社會(shèhuì)文明的重要特征安全伴著幸福,安全創(chuàng)造財富◆

大千世界,各種文化千奇百怪,不勝枚舉,其中也不乏有許多垃圾文化◆但請你記住,安全文化歷史悠久,不可沒有◆第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一、什么(shénme)是安全文化

安全文化是一種元文化◆元文化是人類進化過程首批創(chuàng)造的文化,是與人類創(chuàng)造自身一起而創(chuàng)造的文化◆安全文化是人類自覺行為的產物,是追求安全和獲得(huòdé)安全的結果◆

安全常掛號,不吃后悔藥◆第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wénhuà)廣義的定義在人類生存、繁衍和發(fā)展的歷程中,在其從事生活、生產實踐的一切領域內,為保障人類身心健康安全(ānquán)并使其能安全(ānquán)、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預防、避免、控制和消除意外事故和災害;為建立起安全、可靠、和諧的環(huán)境和匹配運行的安全體系;為使人類變得更加安全、康樂、長壽,使世界變得友愛、和平、繁榮而創(chuàng)造的安全物質財富和安全精神財富的總和◆

安全的承諾:幸福永遠伴隨著你◆第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wénhuà)的特點安全文化涉及較廣,它包括(bāokuò)國家安全、安全生產、公眾的安全素質、環(huán)境保護、產品安全等◆安全文化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而產生,并隨之得到不斷的創(chuàng)造、繼承和發(fā)展◆安全文化具有光輝的歷程,并有各種文字記載◆安全法規(guī)生命換,前人吃苦后人鑒◆第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既不是當代某人的發(fā)明(fāmíng)或創(chuàng)造,也不是誰的新論新說◆安全文化不以人的主觀意志而轉移,是一種客觀存在,是人類在生存的實踐活動中,由集體的智慧和力量以及科學技術的進步,給人類后代留存的瑰寶◆有安才有全,無安全(ānquán)沒有◆返回第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二、安全(ānquán)文化的歷史變遷經過漫長的歲月,人類的祖先在災害逆境中抗爭,創(chuàng)造了工具、符號、語言,發(fā)展了思維能力,逐步認識了賴以生存的自然世界◆人類從本能的條件反射到自覺的抵御災害,學會極簡單的安全(ānquán)自衛(wèi)方法,掌握了某些安全(ānquán)防護技能,產生了有意識的自我保護行為◆從原始群體聚居,發(fā)展到以工業(yè)文明為標志的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社會,再到今天以數字化和信息為標志的高、新技術時代◆人類社會的發(fā)展、科技的飛躍雄辯地證明:沒有人類的安全活動,就不可能有現代的人;沒有安全文化,也不可能有人類燦爛而悠久的文明史◆

安全放松一時,后悔伴隨一世

第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如何學習安全(ānquán)文化首先要考察安全文化的起源、歷史演變(yǎnbiàn)及其內涵、特征、范疇◆要了解安全文化的哲學思想,探討它的倫理、規(guī)范、價值觀,分析其社會功能和社會影響力,剖析人的身心安全與安全文化的關系,探索安全文化科學等問題◆還應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自己的工作實際,了解鄰里、同事的安全衛(wèi)生習俗,觀察所在單位、所處社區(qū)常見的安全做法等,并經常把這些安全信息和事態(tài)進行比較◆

安全就是生命,安全就是效益◆第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ānquán)文化隨處可見例如,酒席上,一條美味的全魚朝上的一面已被剝盡后,人們要翻魚的另一面吃時,卻愿意把“魚翻過來”說成把“魚順過來”,因為說“翻”字時總會聯想到翻車、翻船◆經過觀察學習你就會發(fā)現(fāxiàn),安全的追求是不斷的,有公示于眾的安全指標,有自覺遵守的安全規(guī)章,有不言而喻的安全道德、倫理,還有深藏于人們心靈的安全戒律◆

安全就是效益、生命和幸福!第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這些都是社會規(guī)范之外的帶有個人色彩的行為習慣,它可能因人而異,但又大同小異,廣泛存在于人們的實際生活中,成了與人們的職業(yè)相關,能影響職業(yè)行為又并非職業(yè)行為的一種無形的力量◆這也是安全(ānquán)意識的表現,安全(ānquán)文化的積淀◆這就是以民間文化方式表現出來的又以安全(ānquán)為目的的習慣做法,這就是民俗安全(ānquán)文化◆

安全(ānquán)記心中,事故不發(fā)生◆

返回第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三、幾個民俗安全(ānquán)文化趣事1.為什么古人信奉“生辰八字”?2.為什么許多人迷信占卜?3.為什么舊時要給孩子穿“百家衣”、吃“百家飯”?4.為什么舊時要給孩子佩帶長命鎖?5.為什么古代人崇拜行業(yè)保護神?

6.為什么舊時礦工忌諱老鼠(lǎoshǔ)搬家?安全是個寶,時刻莫忘了!第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生辰八字(shēnɡchénbāzì)”及其算命法人的出生年、月、日、時的相應(xiāngyīng)的干支,古人稱作“四柱”◆“四柱”的天干地支共八個字,每項兩字,依次排列◆如“甲子”(年)、“乙丑”(月)、“丙寅”(日)、“丁卯”(時),這就是所謂的“八字”◆找出其所屬五行(水、金、火、木、土),再判斷其相生相克的關系,即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再根據八字所屬的相生相克來推斷其禍福壽夭、嫁娶姻緣◆安全是所有工作的基礎◆第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生辰八字(shēnɡchénbāzì)”的算命實例

清代杰出的古典小說《紅樓夢》的第九十六回,記載了推算生辰八字以決定婚娶的過程◆卜者通過對賈寶玉、林黛玉、薛寶釵生辰八字的推算,認為賈寶玉只有與薛寶釵結婚(jiéhūn)方合“八字”命定◆因為寶玉生于庚子年,屬鼠,水命;黛玉生于辛丑年,屬牛,土命;而寶釵則生于丁酉年,屬雞,金命◆金生水,故寶玉病了,算命的人便說是要娶金命的人沖喜◆至于黛玉,則因為她的土命要克寶玉的水命,所以是娶不得的◆這種“批八字”,不知拆散了天下了多少有情人◆安全是穩(wěn)定的基礎,勝利的源泉◆第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生辰八字”的起源(qǐyuán)與發(fā)展“生辰八字”的推算,其理論基礎是星占學和陰陽五行說,這兩種學說都形成于漢代,因此,算命起源于漢代◆東漢王充的著作《論衡》中關于星占學的論述和關于十二生肖的論述,反映了它的雛形◆到了清代,按“生辰八字”算命更為盛行,并出現了許多算命方面的順口語,如“白馬畏青牛”、“豬猴不到頭”、“龍虎兩相斗”、“紅蛇白猴滿堂紅,福壽雙全多康寧”、“青兔黃狗古來有,萬貫家財足北斗(běidòu)”等等◆可見當時按生辰八字算命的風氣之盛◆安全是效益,質量是財源◆第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民間為什么信奉(xìnfèng)“生辰八字”首先,人們認為“八字”能預測未來結果如何;其次,認為“八字”能判斷事物產生后果的前因是什么◆這兩方面的共同目的都是趨吉避兇,以迎合或滿足問“八字”者向往幸福、追求人生吉祥如意的心理◆在人們無力支配自己命運時,職業(yè)算命者便得以乘隙而入,從而左右(zuǒyòu)著人們的精神生活◆安全是自身生命的延續(xù)◆第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2.占卜(zhānbǔ)的由來“占”,觀察之意,“卜”是以火灼龜殼,根據其出現的裂紋形狀,預測禍福吉兇◆宋代邵雍著有《梅花神數》,人稱奇書◆清代胡煦撰有《卜法詳考》整整四卷◆民國以來什么“奇門遁甲(qíméndùnjiǎ)”、“麻衣神相”、“六壬文王課”等書更是充斥市場◆以“張鐵嘴”、“小神仙”、“賽諸葛”為名的測字先生,算命瞎子,卜卦真人簡直多如牛毛◆他們憑借三寸不爛之舌,吹得天花亂墜,使人信以為真,讓人把錢乖乖送到這些占卜人的手中◆

安全——幸福的方舟

第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占卜(zhānbǔ)的手法

有“兆”與“數”兩大類◆兆,北方稱“征候”,南方叫“兆頭”◆民間認為人的兇吉禍福皆有預兆◆解放前南京的夫子廟、上海的城隍廟、蘇州的觀前街等地,游人會突然被看相、測字的攔住,說你臉上某部分出現了大禍臨頭的征兆◆被說者心驚肉跳,占卜立即(lìjí)擺出一副善指迷津的架勢,讓你看相或測字,然后套出你的心理反應,騙取錢財◆“數”是一種“數術”,也稱算卦◆自古代創(chuàng)造了八卦之后,一些數術家即利用它占卜◆安全責任為天,生命至高無上◆第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3.“百家衣”和“百家飯”穿百家衣,即在嬰兒誕生后,孩子的親友向四鄰逐戶乞討紅、黃、藍、白、青、黑、紫、各色碎布塊,縫制成衣,稱為“百家衣”◆按迷信說法孩子穿了這種“百家衣”,能消病祛災,順利成長◆吃百家飯,就是在孩子出世以后,家人用紅布縫制一個大口袋(kǒudɑi),由父母或者至親,持袋向四鄰鄉(xiāng)親挨家挨戶討米糧,做成百家飯,這樣就可以讓孩子像乞兒一樣容易長大◆安全——左右(zuǒyòu)幸福的航線◆第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兜百家(bǎijiā)米”和“吃百家(bǎijiā)米”“兜百家米”主要流行于江浙一帶◆民間如果遇到小孩體弱多病,怕難養(yǎng)育,其父母要選取吉日(jírì),到娘娘廟燒香禮拜,許下討飯愿◆然后向左鄰右舍各家兜米,每乞一家就用紅頭繩打個結◆兜來米后煮給小孩吃,吃了可以祛除病痛,也含有賤而易養(yǎng)的意思◆“吃百家米”習俗流行于廣西東南部◆這里的百家米,系指乞丐所討得的米◆人們給乞丐施舍時,往往從其米袋中抓回一把米珍藏起來,等到家中有孩子生病時,煮粥給孩子喝◆民間稱之為“功德米”,即行善事的米◆意為借眾人的功德,可以祛病免災◆

跟著安全走,抓住幸福的手◆第二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穿百家衣、吃百家飯還有多種表現形式,如舊時流行“穿虎頭鞋”,虎頭鞋以黃布精心制作而成,鞋頭繡一虎頭,虎額繡一“王”字◆俗信認為小孩穿上這種虎頭鞋可以為其壯膽、避邪,同時也含有祝福孩子長命百歲之意◆以上這些習俗,都有企盼(qǐpàn)孩子日后順利,健康成長的美好愿望◆從根本上講,這是人們在醫(yī)藥水平不發(fā)達的情況下,在自然面前沒有力量的表現,總認為人的吉兇禍福是冥冥之中被神秘力量所支配,也反映了人們追求健康長壽的美好愿望◆黃金(huánɡjīnjīn)有價人無價,人身安全事最大◆第二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4.長命鎖的由來在我國,不少人家在孩子出世以后,要給孩子佩帶一個鎖片,俗稱長命鎖◆這是長期流行于漢族地區(qū)的一種習俗,用來祈求祝福孩子易長易大◆給孩子佩帶長命鎖的習俗,是從古代系長命索風俗演化而來◆長命索又稱長命縷、續(xù)命縷、百索等,始于漢代◆最初人們(rénmen)只是通常在端陽時將這種長命索系于手臂上,以祈求長命、消災◆《荊楚歲時記》:“五月五日,以五彩絲系臂,名長命縷◆”《事物紀原》引《風土記》又說:“荊楚人端午日以五彩絲系臂,辟兵鬼氣,一名長命縷,今百索是也◆”忽視安全(ānquán)等于輕視生命◆第二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后來,開始(kāishǐ)出現了嬰兒周歲時,將長命索掛于其頸項的風俗◆《留青日札》:“小兒周歲,頂帶五色彩絲繩,名曰百索◆”古人認為這種長命索可以避邪驅瘟,掛在兒童頸項,可以使兒童祛除百病、順利成長◆再后來,就由這種長命索進一步演化成長命鎖,認為兒童掛了這種長命鎖,就能“鎖”住生命、健康成長◆有的地方還流行給孩子帶百家鎖的習俗,稱之為“化百家鎖”,其方法如同僧侶化緣一樣,由孩子的家長挨家挨戶去索要銅錢,然后將這些從百家湊來的錢去給孩子打一個鎖片◆牢記(láojì)安全就是珍愛生命◆第二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為什么古代人崇拜(chóngbài)行業(yè)保護神

各行各業(yè),各種不同的經濟團體中都有自己不同的崇拜(chóngbài)偶像◆不同職業(yè)衍生出種種不同的神靈,在那些世代傳承的流動性工匠職業(yè)群中,這種行業(yè)性崇拜(chóngbài)特別發(fā)達◆如瓦木石匠奉魯班為祖師爺,制陶的人奉范蠡自為祖師爺,蠶農敬重蠶神螺祖,裁縫信奉黃道婆,醫(yī)生信奉伏羲、神農、扁鵲,捕魚人以媽祖為水神,甚至行竊者也有行業(yè)保護神宋江等等◆安全保健康,千金及不上◆第二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祖師爺與各自(gèzì)行業(yè)的關系

與各行業(yè)首創(chuàng)者的神話傳說和貢獻有關◆如元代以后民間醫(yī)生或信奉伏羲或祭祀神農,都與他們知藥性、嘗百草的傳說有關;戰(zhàn)國時代的扁鵲、唐代的名醫(yī)孫思邈被尊為藥王顯然與他們擅長各科用藥的傳說、留下醫(yī)學名典有關◆元代民女黃道婆被奉為裁縫之神是因為她首創(chuàng)紡織術,使百姓深受其惠的結果◆魯班被敬為神,與傳說他發(fā)明鋸以及制造工藝高超有關◆太上老君(tàishànɡlǎojūn)被尊為爐火神,更為與他將孫悟空放在八赴卦爐,欲煉出長生不死之丹的傳說有關◆安全二字千斤重,息息相關萬人命

第二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所敬奉的偶像往往是一種本行業(yè)構成威脅的對象◆如山神之于伐木(fámù)人、船神之于船工,無非是乞靈于這些神靈不要對本行業(yè)制造災難◆

該行業(yè)一種招徠生意的方法◆如酒店有不少以孔子為飲酒之宗的,再加上杜康、嵇康、向子期、賀知章、李太白等歷年喜歡飲酒的名士,以來招徠顧客,使生意興旺發(fā)達◆遇上騙子(piànzi)多琢磨,抓住機會趕快溜◆第二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有的祖師爺只還有象征意味,實際上與該行業(yè)并無特殊關系,如鞋匠祭祀孫臏,可能是因為他割去膝蓋骨仍然穿鞋子的緣故◆補鍋匠信奉三個祖師爺,頗有深意:供奉女媧娘娘,夸耀補鍋功同補天;供老君,比喻擁有八卦煉丹爐;供餓佛,意為鍋漏飯難熟,人將受饑挨餓,祈求餓佛保佑補鍋的生意興隆◆還有一種(yīzhǒnɡ)祖師爺僅僅因名號或者裝束等關系受到崇拜,如開老虎灶的敬奉唐伯虎,只因同用一個虎字;提籃小販信奉藍采和,除“籃”、“藍”同音外,藍采和那身打扮:穿藍衣,系黑帶,持拍板,一足踏靴,踏歌浪游,這一形象無異于流動小販◆安全法規(guī)生命換,前人(qiánrén)吃苦后人鑒◆第二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近代隨著行會制度的衰落,行神崇拜的觀念也日趨減退,行神的神秘性受到蔑視,商業(yè)行會為了進行同行業(yè)間的自由競爭,首先(shǒuxiān)宣布不再崇拜祖師◆行神與行神崇拜最終成了中國風俗史的一個遺跡◆盡管行業(yè)神的由來有多種原因,但其中之一包含著祈求行業(yè)平安和發(fā)展◆安全就是(jiùshì)最大的效益◆第二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為什么舊時礦工(kuànggōng)忌諱老鼠搬家

由于舊社會礦工頭不顧礦工的死活,所以生活在井下的礦工形成了種種禁忌◆“老鼠過街(lǎoshǔguòjiē),人人喊打”,這本是家喻戶曉的一句俗語,但礦工在井下,卻敬鼠如神,哪怕再窮,即使一日三餐雜糧菜皮填不飽肚子,可是老少礦工在井下吃飯時,總要分一點飯菜喂老鼠,吃不下的剩飯也從不帶回家,倒在井下宴請鼠先生和鼠太太◆這是因為井下有瓦斯,這種氣體會使人窒息和引起爆炸,老鼠和礦工一同生活在井下,它們也受到毒氣的威脅,但鼠類對這種氣體極為敏感,只有在沒有毒氣地方,這種小精靈才出現,所以礦工見了老鼠就有一種安全感,若看不到鼠兒在礦井下竄來竄去,即產生恐懼心理◆安全是人生的支柱

第二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礦工最忌老鼠搬家,看起來這是一種迷信,其實不盡然◆井下時常會發(fā)生冒頂和推倒掌子面的不幸事故,這種人不易發(fā)現的周期性壓力冒頂,老鼠特別敏感◆發(fā)現鼠群集體遷移,即是事故的預兆,祖祖輩輩生活(shēnghuó)在井下的礦工,摸索出老鼠的生活(shēnghuó)規(guī)律后,代代相傳,這樣就形成了礦中關于老鼠的忌諱◆安全是生產的基礎(jīchǔ)和保障

不要再打我了!!!第三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其他的一些(yīxiē)禁忌黑龍江的一些礦中,認為“井”字不吉利,習慣稱自己的礦為“坑”◆無論哪個礦都可以找到一坑、二坑、三……,但大多沒有“十坑”,因為“十坑”與“死”諧音,正如歐洲人避開“十三”一樣,礦工都躲開“十”數,以求吉利◆下井以后,說話也有不少忌諱,禁止說“冒頂”、“砸”、“倒”等犯忌的話◆在家中如發(fā)生家庭糾紛、鄰居吵架,特別是聽了別人的咒罵(zhòumà)后,翌日即停止下井◆夜間做噩夢也認為是兇兆,第二天就避避進坑,這種傳統的習俗,有迷信色彩,但也不完全屬于迷信,心緒不寧、精神沮喪,是很容易出工傷事故的◆安全是一切工作的開始

返回第三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四、古代(gǔdài)人類的風險防范策略

安全文化具有民族、地域、時代的特點,它取決于當時、當地人民和社會的經濟基礎、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和科技水平,也是最純樸的、最古老的、最普遍的大眾安全文化◆人類對安全或災害的認識(rènshi)經歷了無知、盲目、被動的階段,才發(fā)展到局部有知、有意識的、系統的階段,經過世代的創(chuàng)造、繼承、優(yōu)化、發(fā)展,而不斷繁榮的◆安全是幸福,事故是痛苦第三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四千多年前,我國制陶技術就達到很高的水平,采礦和冶煉技術的發(fā)展,促進了安全文化的繁榮◆湖北銅綠山的礦冶遺址考證,兩千多年前我國的采礦安全措施達到了一定的水平;春秋戰(zhàn)國時,李冰父子防洪治水,有聞名中外的都江堰分洪工程;北宋建筑學家喻皓設計和施工了梵天(fàntiān)寺塔和開寶寺靈威木塔;北宋孔平仲的《談苑》中對水銀中毒就有多處記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對鉛中毒就有了寫照;1637年,宋應星編著的《天工開物》對礦內瓦斯和頂板的安全技術及礦業(yè)安全工程的雛形均有詳盡的描寫◆人類對安全的認識是從無知和被動,到局部有知◆隨之安全文化也逐步萌發(fā)、豐富和發(fā)展,以滿足人民生產和生活水平的需求◆安全(ānquán)抓得好,生產步步高

第三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古語指教的安全(ānquán)方略

居安要思危◆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安不忘危,預防為主”,正像孔子所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這真是安全行動的原則和方針◆長治能久安◆出自《漢書、賈誼傳》:“建久安之勢,成長治之業(yè)◆”只有發(fā)達長治之業(yè),才能實現久安之勢◆這不僅對于國家(guójiā)安定是這樣,生活與生產的安全也需要這一重要的安全策略◆忽視疾病吃虧,忽視安全喪命

第三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有備才無患◆同上述,出自《左傳、襄公十一年》◆只有防患未然時,才能遇事安然,成竹在胸,泰然處之◆這也是重要的安全方略◆防微且杜漸◆源于《元史、張楨傳》:“有不盡者,亦宜防微杜漸而禁于未然◆”從微小之事抓起,重視事物的苗頭,使事故和災禍剛一冒頭就及時(jíshí)被制止,為損失控制的有效戰(zhàn)術◆企業(yè)求發(fā)展(fāzhǎn),安全是關鍵

第三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未雨也綢繆◆出自《詩、幽風、鴟》:“迨天之未陰雨,徹彼桑土,綢繆牖戶◆”管天未下雨,也需修補好房屋門窗,以防雨患◆如要安全,也須如此◆這不失為有效的事故對策◆亡羊須補牢◆出自《戰(zhàn)國策、楚策四》:“亡羊而補牢,未為遲也◆”盡管已受損失,也需想辦法進行補救,以免再受更大的損失◆古人云:“遭一蹶者得一便,經一事者長一智◆”故曰:“吃一塹,長一智◆”“前車已覆,后來知更何覺時◆”謂之:“前車之鑒(qiánchēzhījiàn)◆”這些良言古訓,不失為事故后必須的良策◆賊偷一半(yībàn),火燒全無◆第三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古語指教(zhǐjiào)的安全方略,不失為警世良言◆但應予注意的是,面對現代復雜多樣的事故與災禍大千世界,以教條不變的策略對待它,是必定要失敗的◆只有以變化和發(fā)展的眼光在實踐中探求和體驗,才能在與事故和災禍的較量中立于不敗之地◆全家安全(ānquán)無恙,勝過黃金滿箱◆返回第三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五、民間(mínjiān)安全文化的發(fā)展

[祝語的形成和發(fā)展]1.人的活動離不開安全問題2.大眾安全意識的民俗(mínsú)傳承與現實表現安全生產,是我們的生命線◆第三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祝語的形成(xíngchéng)和發(fā)展在人們的日常交往中,總有祝愿平安的用語,尤其在彼此的通信往來里,早已經成為固定格式的書信結尾◆但是今天的使用,與其歷史淵源相比或許相去甚遠,有時(yǒushí)僅僅是一種客套話◆祝語形成于原始的巫術禮儀活動,它首先是巫術,然后才成為禮儀◆語言巫術是巫術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包括語言、文字和圖畫,一般使用中多以吉利的詞語為表現形式,用于書信是這種形式的演變的一種,并逐漸成為禮儀用語◆千萬注意,決不可喪失警惕

第三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人類在原始狀況下,生產力極其低下,對自然界的認識正確性不強,但生存溫飽、祛除災禍是必須謀求的◆為此,就不得不向想象中的魂靈祈禱,求得保佑,這就需要叨念吉利的言語,于是祝語就成了當時生活離不開的祈安避禍的工具◆隨著自然奧秘的逐漸揭開,這種向魂靈祈禱的方式被科學取而代之,但“祝”作為一種禮儀被保留下來,主要用于對人的美好祝愿,這在當今的迎來送往及書信里是屢見不鮮的◆人們使用祝語的真實目的是以祈求平安為核心的,不管當時的舉動何等的荒唐,我們都應該肯定古人(gǔrén)的誠心與淳樸、堅定與堅信◆有錢(yǒuqián)難買一身安,安安全全勝有錢(yǒuqián)◆第四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令人生悲的是到了現在,這好像僅僅是一種交際時的裝飾用語◆可以說它的真實意義已經失落,假若(jiǎruò)我們能夠找回這些失落的、又是我們最需要的東西,再借助科技的力量,不難料想,那真會減少許多災禍;我們的社會,真會如祝語所言安好、全安、健康、愉快、春安、暑安、秋安、冬安,如此這般,一個美好的、給人幸福的生活就會真實地層現在我們面前,命運自然就會在我們的掌握之中◆安全不厭(bùyàn)百遍喊,常喊常新利生產

第四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人的活動(huódòng)離不開安全問題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如果勞動不安全,就創(chuàng)造不了人◆所以,實際情況應該是:安全的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假如你有機會參觀任何一處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一定會聯想到,猿人在打制用于御敵和生產的石質工具時,可能因飛濺的石粒傷害眼睛或別的器官這一情景◆想到這些,你就會頓悟:當人類一出現在地球上,就有了安全和勞動保護(láodòngbǎohù)問題◆自然,還會進一步想到,勞動和安全是分不開的◆

安全不要踢皮球,出了事故找根由◆第四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安全文化作為歷史最為久遠,涉及最為廣泛、影響最為深遠的人類文化之一,安全與人的世界、人的生存、發(fā)展緊密相連◆因此,安全絕不是獨立于人類社會之外的抽象的事物,也不是發(fā)自生物體本能的條件反射,而是人類文化系統的構成元素◆對于自然界,它無所謂安全和不安全,例如山體滑坡、地陷土崩、暴雨(bàoyǔ)洪水等,純系自然現象,能說它不安全嗎?只是由于有了人,有了人的世界和人與自然的聯系,才出現了安全問題◆所以,安全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個體的人的生命的需求◆由此可見,任何非人的安全都是不存在的,這也說明了安全的文化屬性◆安全第一(dìyī)要牢記,不可粗心和大意第四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事實上,人類行為的方方面面及其所體現的不同門類的文明,包括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科學、法律、道德、倫理、風俗、習慣、文教、藝術(yìshù)、社會的價值取向、人的心理、思維及行為方式等,無論是器物的,還是制度的、行為的、觀念的、精神的,起初都同安全是渾然一體的,只是后來才出現了分化,產生了專門的安全事物,如消防水缸、水利設施、高速公路的隔離網以及名目繁多的法規(guī)制度、操作規(guī)程等,但今天仍存在著相互滲透的聯系,并又趨向新的綜合◆安全工作(gōngzuò),從點點滴滴做起

第四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2.大眾安全意識的民俗(mínsú)傳承與現實表現

中華民族文化有一個非常可貴的特點,就是熱愛生命,從不否定和逃避現實人生,對自身真實地活著感到很有意思而特別珍惜生命◆因此,中國(zhōnɡɡuó)人總希望活得平安、活得悠然、活得長久、活得美好◆由于這種健康心理的支持,中國(zhōnɡɡuó)人做什么事情,首先最關心的是做這件事情有無風險,即過程是否安全可靠,結果有無意義◆不是四平八穩(wěn)的事情是不情愿做的◆安全措施要做細,疏忽大意出問題◆第四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出門要預測、看天氣、問風寒;修房造屋要看風水,破土動工要看時辰;婚配要看“八字”,迎娶要擇日子,以待良辰吉日等◆這些例子說明中華民族的安全意識不是太差,只是不太科學(kēxué)而已◆倘若加以正確引導,用現代科技知識去武裝,必將轉化成一股有利于身心健康的強大力量,大大促進安全工作的開展,為安全生產和生活創(chuàng)造良好的主觀條件,實現主體安全的目的◆其實,民間風俗安全活動是一種資源,人們應該換一種思路去對待它,科學(kēxué)地利用它,適時將科技與民族文化相融合,興許會變消極因素為一種激勵安全的動力◆安全(ānquán)第一是經濟運行的命脈◆第四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安全文化作為人在勞動中與創(chuàng)造自身同時創(chuàng)造的一種文化,多少年來,一直照顧著人類的生存與發(fā)展,其中不乏人類智慧的結晶和科學的因子,除了被現代自然科學吸收的部分外,許多(xǔduō)非自然科學的東西尚存于民俗民風中,有的甚至被視為迷信的東西而加以批判◆因此,安全文化需要我們去正確挖掘和引導◆安全(ānquán)第一,警鐘常鳴◆返回第四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六、安全文化是社會文明(wénmíng)的重要特征

一個不安全的社會絕對談不上是一個文明的社會◆科技的進步,知識與技術的創(chuàng)新,促進了現代工農業(yè)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提高,也增進了物質的繁榮◆大眾文化素質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對其勞動方式、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生活質量(zhìliàng)都不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不同時期和不同社會有不同的安全文化◆

安全第一是我們工作的準則

◆第四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安全文化的分支(fēnzhī)及變化

安全文化可以(kěyǐ)分為基礎安全文化和專業(yè)安全文化◆基礎安全文化是對全體國民普及的安全文化;專業(yè)安全文化則是從事某項專門技術或技藝活動的人應當具備的專門文化知識和行為素質◆基礎安全文化是專業(yè)安全文化的基礎◆隨著科學技術的普及,許多專業(yè)安全文化正在不斷向大眾普及延伸,促使基礎安全文化水平不斷提高◆例如,20世紀末,我國出現了鄉(xiāng)村城鎮(zhèn)化、城鎮(zhèn)都市化、都市社區(qū)化的趨勢,人類社會的安全、減災、環(huán)保及人性化也成為21世紀的追求目標,還應運而生了城市安全減災文化、社區(qū)安全文化等◆只有安全好,任務才能保◆第四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2.國民素質的提高推動安全文化(wénhuà)的發(fā)展

隨著一系列事故的發(fā)生,一幕幕血的教訓,使廣大群眾已經能權衡生命價值和經濟利益的比重◆前車之鑒,后事之師,傳媒的宣傳也使國民加強了安全自我保護意識◆

當前,領導干部(gànbù)的安全意識也在變化◆安全是人民生存和發(fā)展最基本的條件,關愛生命、關注安全,安全責任重于泰山◆各級領導正在加強安全責任意識,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任何一個細節(jié)上的疏忽或失誤,都可能造成人的財產甚至生命的損失◆只有安全了,才能有收獲、有幸福,否則皮之不存,毛將焉附?大多數領導干部(gànbù)已經深刻意識到這一點◆生命屬于我們只有一次

◆第五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人民物質和文化生活的日益提高,也要求生活的穩(wěn)定和保障,從當代人民的生命觀、價值觀、倫理、道德和習俗看,公眾對21世紀的社會活動和生活質量(zhìliàng)有了更高的要求,安全與健康問題,是直接影響人民高質量(zhìliàng)生產、生活、生存的問題◆科技越進步,文化事業(yè)越繁榮,人民的安全文化程度就越高◆安全文化使人類更加聰慧,同時又會對保護自身安全與健康和社會文明提出更苛刻的要求,要求以新的對策減少自然的、技術的、社會的更大風險和災害◆這樣就不斷豐富著安全文化,也不斷提高了公眾的安全文化素質,同時又推動著人類進步和社會文明發(fā)展◆

為安全投資(tóuzī)是最大的福利

◆第五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特別是在有四分之一世界人口的中國,人民解決溫飽、進入小康,安全文化就更需要不斷提高,人們更加關心和愛護(àihù)自己的生命,在世界人口老齡化和獨生、優(yōu)生人口控制趨勢下,公眾對安全、健康、長壽的追求已成為時尚和熱點◆效益(xiàoyì)誠可貴,生命價更高◆

第五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3.工業(yè)(gōngyè)文明、科技進步促進安全科技文化發(fā)展

隨著科技的不斷發(fā)展,工業(yè)革命的出現,安全科學體系的創(chuàng)建,安全文化也有了進一步的變革◆安全伴隨著人類的生存和發(fā)展,推動了安全科學技術的進步,為當今的安全科學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安全科學技術體系把安全、科學、文化聯系起來,形成了安全科技文化系統,進而改進了人類的安全意識、安全思維、生命價值觀念、安全行為及人生哲理,安全習俗、安全文化影響著人們(rénmen)對安全科學崇尚的程度◆安全文化在企業(yè)領域的應用就形成了企業(yè)安全文化,與行政或管理工作相結合就成了安全工作文化或安全管理體制文化◆幸福是棵樹,安全是根基◆第五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安全科學體系的出現是各領域科學發(fā)展和融合的結晶◆無論從工業(yè)發(fā)展、科技進步、社會(shèhuì)文明的觀點看,還是從國民經濟可持續(xù)發(fā)展、人民科技文化素質不斷提高看,安全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繁榮直接影響著人類的歷史進程和社會(shèhuì)文明發(fā)展◆有了安全(ānquán)才有其它一切◆返回第五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2

理解安全(ānquán)和安全(ānquán)文化

為了深入認識安全文化的內涵,首先需要了解安全的意義,特別是安全與人的關系◆由于人們的思維(sīwéi)、認知、價值觀、政治傾向、經濟地位及所處環(huán)境存在差異,對安全的認識和理解必將有所不同,各自形成的安全觀的內涵也有極大的差異◆安全就是生命和財富◆對安全的理解對安全文化不斷發(fā)展的理解第五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一、對安全(ānquán)的理解漢語中安全的解釋及其意義的延伸對狹義安全的理解(lǐjiě)對廣義安全的理解對安全相對性的理解對本質安全化的理解安全沒搞好,大家都苦惱◆

第五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漢語中安全(ānquán)的解釋及其意義的延伸安全是人們最常用的詞語之一,然而在專業(yè)工具書中至今未見到較詳盡(xiángjìn)的解釋;在工具書中,也只能查到用相近詞或相關詞做的簡單解釋◆“安”字有不受威脅、沒有危險、太平、安全、安適、安逸、安穩(wěn)、安康、安樂、安詳、安心、穩(wěn)定、習慣、妥善、徐緩等含義,可謂無危為安◆“全”字有完滿、完整、完好、完備、整個、保全或指沒有傷害、無殘缺、無損壞、無損失等,可謂無損則全◆安全生產是企業(yè)發(fā)展的必備條件◆第五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總之,安全是指人的身體不受傷害、心里有保障感、太平、圓滿等的事物存在與變化狀態(tài)◆根據對安全一詞各種(ɡèzhǒnɡ)互相聯系的含義的分析,可以認為其本質性的內涵界限是:安全與否是從人的身心需要的角度或著眼點提出來的,是針對與人的身心存在狀態(tài)(包括健康狀況)直接或間接相關的事或者物講的◆安全生產(shēngchǎn),是我們的生命線◆“安全”二字,通常是指事物對人不產生危害、不導致危險、不產生損失、不發(fā)生事故、運行正常、進展順利等安順祥和、國泰民安之意◆第五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2.對狹義安全(ānquán)的理解

人的生存和發(fā)展與人的生產實踐活動緊密(jǐnmì)相關,又與安全生產活動及其保障條件緊密(jǐnmì)相連◆人們往往把安全說成是生產中的安全,即指在勞動保護國策的范圍之內,保護勞動者在生產過程中的安全和健康◆換言之,是指勞動者在上班或生產期間或在每周40小時工作時間內的安全,即在國家法律法規(guī)所限定的勞動安全與衛(wèi)生的條件和環(huán)境中從事生產、工作或其他活動◆當代東西方國家通用的“職業(yè)安全衛(wèi)生”這一術語,即OccupationalSafetyandHealth(OSH)◆安全生產是企業(yè)效益的根本◆第五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在我國,常把勞動保護或安全生產混合使用,可以這樣認為,安全生產和勞動保護在勞動生產中基本上可以相互通用,但實際上卻存在著一定的差別◆但不管如何表述,實際上就是廠礦企業(yè)所關心的安全生產,也是法律法規(guī)一直在規(guī)范的安全生產◆它僅僅指在生產過程中,在從事職業(yè)活動中要保障勞動者(職工)不傷、不病、不影響身體健康、不出意外人身事故,這是工業(yè)社會中最普遍的安全標準,也是當代各國的一種工業(yè)文明標志,行業(yè)或企業(yè)安全狀況可比性的最基本、最低的要求◆這就是狹義的安全概念,在我國,也是各級政府和行業(yè)主管部門以及公眾(gōngzhòng)當前最為關心、能夠承受的安全與健康標準◆安全(ānquán)花開把春報,生產效益節(jié)節(jié)高◆

第六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3.對廣義(guǎngyì)安全的理解

隨著(suízhe)國內外專家學者對安全科學技術的創(chuàng)立并對其研究領域的擴展,安全內容已涉及到生產、生活、生存、科學實踐以及人可能活動的一切領域和場所中的所有安全問題,即廣義的安全◆這是因為,在人或人群的各種活動領域或場所中,發(fā)生事故或產生危害的潛在危險以及外部有害因素總是客觀存在的,即事故發(fā)生的普遍性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只要有人及危害人身心的外部因素同時存在的地方,就始終存在著安全問題◆當今所說的安全,不論其內涵還是其外延,都早已超越了勞動安全的范圍,有了新內容和含義,它突破了傳統的安全生產觀念,把安全所關注的范圍擴展到人類活動的全部領域,形成了符合人類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要求的大安全觀◆安全記心中,效益不斷升

◆第六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廣義安全(ānquán)內涵

安全是指人的身心安全(含健康)而言,不僅僅是人的軀體不傷、不病、不死,而且還要保障人的心理的安全與健康;安全涉及的范圍超出了生產、勞動(láodòng)的時空領域,拓展到人能進行活動的一切領域;人們隨社會文明、科技進步、經濟發(fā)展、生活富裕的程度不同,對安全需求的水平和質量就具有不同時代感全新的內容和標準◆大學生在校期間的安全也在廣義安全的內涵之中安全規(guī)程,如汽車的方向盤◆第六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首先,安全是指在外界不利因素作用下,使人的軀體及其生理功能免受損傷、毒害(dúhài)或威脅以及使人的心理不感到驚恐、危險或害怕,并能使人健康、舒適和高效率地進行生產、生活,參與各種社會活動,而不僅僅是使人處于一種不死、不傷或不病的存在狀態(tài)◆其次,安全是指使人的身心處于健康、舒適和高效率活動狀態(tài)的客觀保障條件,即物質的、精神的或者與物質相聯系的客觀保障因素◆安全(ānquán)好,質量保;效率高,任務超◆

世界衛(wèi)生組織提出的國際上公認的科學概念,“健康是在軀體、精神和社會上的一種完滿狀態(tài),而不僅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第六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簡而言之,廣義的安全是站在人類生存和繁衍的高度,以人類身心需要為著眼點,從確保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使人們進行生產、生活、生存活動的一切領域,免受任何危險(wēixiǎn)和傷害,并使人身心獲得安全健康、舒適高效、快樂長壽的一種狀態(tài)◆安全生產責任(zérèn)重于泰山◆第六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4.對安全(ānquán)相對性的理解

理想的安全或絕對安全是一種純粹完美,永遠對人的身心無損無害,絕對保障(bǎozhàng)人能安全、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的一種境界◆事故和災害為零只是安全的理想值◆實際上,要實現絕對安全是不可能的,人們總是在不同時期、不同客觀條件下,不斷地提出公眾或社會需要的安全目標即相對安全的標準,同時,每隔一段時間就要修訂或廢除一批過去的安全標準,原因如下:安全是勞動者生命的保護神◆人類的認識能力不斷提高◆由于人們的安全意識、文化素質及生產能力逐漸提高,對安全或事故的運動本質認識不斷深化,需要對事物的特性和屬性進行新的評價,以便更有效地保護自己◆第六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各類事物和周圍環(huán)境在不斷地變化◆各種物質受到新的內外因素的作用,產生(chǎnshēng)了新的危害物質,改變了事物的某些特性和活動規(guī)律,也改變著人們賴以生存的環(huán)境,進而又對人的身心安全與健康產生(chǎnshēng)新的影響◆安全科學技術進步◆提供了更加先進、精確的測試手段、科學的洞察力和判斷能力,更深刻地了解世界萬物的變化和運動規(guī)律,也使人學會利用安全科技成果,更科學、更可靠地保護自己◆安全是企業(yè)(qǐyè)興旺發(fā)達的基石◆第六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公共安全和社會文明逐漸形成氛圍◆安全的倫理道德及人的安全價值觀,追求更高標準的安全健康環(huán)境,已成為公眾的自覺需求◆形成一種安全文化氛圍和與社會文明發(fā)展相應的安全道德規(guī)范,必然需要有更高的公共安全標準◆國家經濟不斷好轉◆國家有能力、有條件把保護大眾的安全和健康的義務(yìwù)變成符合國情的可行的政府行為,支持頒發(fā)新的標準和法規(guī),保護人民的安全和健康,維護社會空前穩(wěn)定和持續(xù)發(fā)展◆安全是文明(wénmíng)生產的階梯◆第六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公眾追求安全健康、快樂(kuàilè)長壽的標志提高了,能夠承受的安全和衛(wèi)生標準也隨著提高◆學習國外的安全衛(wèi)生立法經驗◆吸收國外先進經驗,學習先進管理方法,結合國情不斷地完善安全管理體制和制定新的安全管理目標◆有計劃地制定和推行安全衛(wèi)生法規(guī)和標準,使安全工作法制化,使保護公眾安全與健康成為社會公德,必須強制執(zhí)行,利用法律手段,保證勞動安全衛(wèi)生法律法規(guī)的實施◆樹枝常修剪(xiūjiǎn),不要碰電線◆第六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為了達到理想的安全,必須不斷地對涉及(shèjí)安全的各類因素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弄清楚各因素的相互影響或作用產生的耦合效應◆對安全的認識和追求,離不開社會、時代、經濟基礎和科技水平◆每個時代都有與其時空、社會背景相對應的安全標準,這就是安全的相對性◆安全(ānquán)是企業(yè)的命脈◆第六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5.對本質安全(ānquán)化的理解

絕對的安全是不存在的◆因為任何裝置(物)都存在著某些危險性或某些潛在的危險物因素,人的認識能力、判斷能力和控制能力總是有限的◆所以,多數人認為或能接受的危險性,就成了當代社會(公眾)允許的(可接受的)安全水平◆是安全還是危險,是由當代的科技進步、經濟基礎(jīngjìjīchǔ)、人們的安全心理素質和公眾承受的事故和危害的水平來判斷和決定的◆安全是硬道理◆第七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人類發(fā)展的歷史證明,理想的、絕對的安全是難以達到的,其主要原因是:人類對自然物和人造物的本質和活動規(guī)律的認識能力和控制能力總是有限的;對萬物危害的機理或系統風險的控制也是在不斷地深入研究和探索之中;人類自身對外界危害的抵御能力有限;調節(jié)人與物之間關系的系統控制的協調能力也是有限的,這就必然會引發(fā)事故(shìgù)和災害的降臨,造成人和物的傷害與損失◆

安全與效益結伴,安全與幸福(xìngfú)同行◆第七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相對安全的目標值,在一定條件下是可望實現的◆人們常把理想的絕對(juéduì)的安全作為不斷追求的奮斗目標,這是科技發(fā)展的動力,它表明人類安全的實現,具有階段性、持久性、科學性和激勵性◆實際上,對物而言,局部的本質安全化有可能實現,但萬物或系統全面地達到本質安全化是不可能的,只存在離理想安全越來越近的可能,通過不斷地努力,可最大限度地實現本質安全化◆這必須靠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階段,用不同方法去創(chuàng)造◆盡可能地去實現理想安全,發(fā)揮和充分利用人體潛能,即對危害的承受或忍耐能力,但又不超過對人身心安全與健康的有害閾值,最大限度實現人的安全,這就是人不能達到本質安全化的奧秘◆對安全的忽視(hūshì)就是對事業(yè)的愚昧◆返回第七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二、對安全(ānquán)文化不斷發(fā)展的理解

安全文化是伴隨著人類社會不斷發(fā)展的主流(zhǔliú)文化,是人類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力的綜合反映,是保護自身發(fā)展的人類文化的基礎和動力◆步步小心,平安是金◆從歷史的角度看安全文化的發(fā)展

從系統的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設第七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從歷史(lìshǐ)的角度看安全文化的發(fā)展宿命論與無知觀◆紀元以前,人類對自己無知,對自然也不明白,再后來,宿命論成了人類的共識◆認為人的災祥禍福的變化都是命運安排,都是天命預先所定◆這種因認識(rènshi)的局限性所導致的歷史性的愚昧和無知,是人類古代安全文化的典型特征◆經驗論與事后觀◆自紀元以來至20世紀初,人類對安全的認識能力提高到經驗論水平,其特征是亡羊補牢;經驗論盡管是事后的,但對后事也具有預防的重大意義◆安全一天,勝似萬元◆第七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系統論與綜合觀◆20世紀初至20世紀50年代,隨著工業(yè)社會的發(fā)展和技術的不斷進步,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軍事工業(yè)競爭的推動,人類對安全的認識從局部有知進入了系統有知(論)階段,從而在方法論上能夠推行安全生產系統與安全生活的綜合型對策,在尋求本質安全文化的道路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本質安全化論與超前預防觀◆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高技術的不斷應用,人類的安全認識論進入了本質安全化論階段,超前預防型成為現代安全的主要特征(tèzhēng),這種高技術風險領域的安全思維和方法論,推進了傳統產業(yè)與技術領域的安全手段和對策的創(chuàng)新與進步◆安全(ānquán)——意味著幸福生活的開始◆第七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2.從系統(xìtǒng)的角度看安全文化建設

保障安全要通過有效的事故預防來實現◆在事故預防過程中,涉及兩個系統對象◆事故系統,其要素是人、機、環(huán)、管◆人的不安全行為是事故最直接的因素;機的不安全狀態(tài)也是事故的最直接因素;不好的環(huán)境影響人的行為,對機械設備產生不良的作用;管理不善也是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安全系統,其要素是人、物、能量(néngliàng)、信息◆人是指人的安全素質(心理與生理、安全能力、文化素質);物是指設備與環(huán)境的安全可靠性(設計安全性、制造安全性、使用安全性);能量(néngliàng)是指生產過程能量(néngliàng)的安全作用(能量(néngliàng)的有效控制);信息是指充分可靠的安全信息流(管理效能的充分發(fā)揮),這是安全的基本保障◆安全有保證,生產能上升◆第七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認識事故系統(xìtǒng)要素,對指導我們保障人類的安全具有實際的意義,這種認識帶有事后的色彩,是被動的、滯后的,而從安全系統(xìtǒng)的角度出發(fā),則具有超前和預防的意義,因此,從建設安全系統(xìtǒng)的角度來認識安全原理更具有理性的意義,更符合科學性原則◆忽視安全規(guī)程(guīchéng),頭上要有災星◆返回第七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3

弘揚(hónɡyánɡ)和建設安全文化

大事起于難,小事起于易◆故欲思其利,必慮其害;欲思其成,必慮其敗◆在中國的歷史(lìshǐ)文化瑰寶中隨處都可見安全文化◆忽視安全,就等于圖財害命◆安全文化雜說

倡導和弘揚安全文化

推動安全文化建設

關注中國的安全文化建設

中國的安全文化建設是大眾的追求

安全文化教育是提高全民安全文化素質的根本途徑第七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一、安全(ānquán)文化雜說安全文化,散見于人類活動的各個領域,存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涉及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shèhuìkēxué)諸學科,為安全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形成提供孕育的胚胎;它既具有歷史的繼承性,又具有鮮明的時代感,大有挖掘、弘揚、發(fā)展的必要◆安全是生產的靈魂,其靈魂源自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做好生產安全工作的基礎◆這是人們對安全文化的主流看法◆人們因所處地域和時代的不同,經濟條件及人民對安全的需求不同,加之各自社會背景的差異,對安全文化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沒有安全就沒有生產、就沒有效益◆第七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國內外有關安全文化的具有(jùyǒu)代表性的解釋安全文化是保護人的身心健康、珍惜人的生命、尊重人權、實現人的生存價值的社會存在及與之相應的觀念◆安全文化是人們的安全價值觀和安全行為準則的總和◆安全文化是人民大眾經過長期實踐,通過不斷豐富的安全實踐活動和經驗積累,通過安全科學技術的研究(yánjiū)以及安全管理的實際體驗而提出來的一個科學的概念,也是文化學新的研究(yánjiū)領域◆念好安全經,一生保安寧◆第八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是經理、工程師、設計者、特別(tèbié)是運行(操作)人員對安全性能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總和◆安全文化是國家和企業(yè)對待安全的態(tài)度和方法的總和◆現代安全文化既是態(tài)度問題又是組織問題,既和單位有關又和個人有關,所有參與處理各種安全文化的組織和人員都應該有正確的理解和積極的響應行動◆從深層次上來講,現代減災價值觀和本質安全化、安全準則的總和構成了安全文化◆安全文化是存在于組織和個人中的對待安全的種種素質和態(tài)度的總和◆有人觸了電,趕快(gǎnkuài)切電源◆第八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是安全科學的母體,安全科學是安全文化的結晶◆安全文化是人類文化中有關安全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人類是在追求安全的過程中和獲得安全時,才有可能創(chuàng)造了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并推動社會發(fā)展的◆安全文化是社會文化的主要部分,是企業(yè)文化的重要方面,是企業(yè)安全文化的基礎,它是社會和大眾對安全價值的肯定◆安全第一的原則、安全第一的哲學、安全第一的生活需要(xūyào)、安全第一的企業(yè)經營機制、安全穩(wěn)定的社會、安全和健康、文明和公德,是安全文化的出發(fā)點,也是安全文化的歸宿◆安全(ānquán)好、事故少、產量高、大家笑◆第八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所要解決的特殊矛盾就是使人如何在身心安全、健康、舒適、高效的氣氛中生產、生活(shēnghuó)和生存◆安全文化的出發(fā)點與歸宿是愛護自己、愛護他人、愛護自然物、愛護人類共同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使之免遭意外的傷害和損失◆所以安全文化也可以說是社會性的廣施仁愛的文化◆安全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安全文化在工業(yè)領域的實踐和發(fā)展就成了企業(yè)的安全文化,與行政或管理工作相結合就成了工作安全文化或安全管理文化◆把安全文化引入不同領域,為了人的身心安全(含健康)并使其能舒適、高效活動而創(chuàng)造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狀態(tài),均可稱為某領域的安全文化◆人生(rénshēng)的路很長,安全在你我手中◆第八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是為了(wèile)人類安全活動而創(chuàng)造的安全生產、安全生活的觀念、行為、環(huán)境和條件的總和◆安全文化是個人和集體對待安全健康的價值觀、態(tài)度、想法、能力和行為方式的綜合產物◆安全文化是將職員、管理人員、顧客、供給人員及一般公眾暴露于危險或有可能造成傷害的條件降低(減小)到最低程度,為此目的建立起來的規(guī)范、信念、任務、態(tài)度和習慣的集合◆千計萬計,安全教育(jiàoyù)第一計◆第八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是人類安全活動所創(chuàng)造的安全生產、安全生活的精神、觀念、行為與物質的總和◆安全的環(huán)境、物質、條件的實在內容都包含(bāohán)于安全文化范疇◆

求生存、求發(fā)展(fāzhǎn),安全最關鍵!

上述關于安全文化的解釋并非是安全文化的定義◆迄今為止,國內外還沒有人在嚴格的意義上既符合邏輯又準確無誤地給安全文化定義◆由此推論,大學生安全文化的定義同樣沒有存在◆返回第八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二、倡導和弘揚(hónɡyánɡ)安全文化多年以來,由于安全文化的廣泛傳播,它的豐富內涵以及它為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蘊涵著巨大的潛力◆在我國,倡導和弘揚安全文化的意義(yìyì)在于:提高全民安全意識和安全素質,遏制傷亡事故高發(fā),促進安全文明生產,保護勞動者的安全與健康,保護公眾能安全、舒適、高效地從事一切活動◆這也是各級政府和安全監(jiān)督管理部門綜合管理全國的安全工作的一舉多得的明智選擇◆人生自古誰無老,排憂解難靠社保◆第八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是人類文化的重要內容,作為安全文化的精華的安全科學,為當代人的生命無危提供了極大的幫助◆從更廣泛的意義來看,倘若能使長期存在于人們心靈深處的那種寄望于神靈(shénlíng)保佑的可貴的安全意識從舊的迷信中解脫出來,相信科學、尊重科學、應用科學,就有了實現自身及公眾安全的保障◆探求實現安全的科技方法,形成群體的安全意識、思維和態(tài)度,應該有一個符合自然和社會規(guī)律的安全觀,就是努力挖掘、弘揚安全文化◆只有當安全文化達到了公眾化和社會化,即個體的安全文化素質和群體的安全文化效應達到相當的水平時,“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方針才算真正落實了◆安全文化普及和全民弘揚安全文化之時,就是人類對安全的物質要求和精神境界達到新的高度之日◆安全文化建設是公眾與社會安全之本◆人最寶貴(bǎoguì),安全第一◆第八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大力倡導和弘揚安全文化,對我國當前及今后的社會發(fā)展具有保駕護航的作用;高度發(fā)展的中國經濟越來越迫切地對安全生產提出(tíchū)挑戰(zhàn)◆中國的安全減災文化歷史悠久,它的發(fā)掘并與當代發(fā)達國家安全文化相融合,必然會產生特殊的效力◆它是實現本質安全的基礎,是帶來全民長期安全的關鍵工作◆無論從現在還是從未來著眼,抓安全文化建設堪稱是一個百年大計◆只有這種全社會意義上的安全文化氛圍的形成,全國自上而下的安全意識才能提高◆而其中大學生安全文化的提高將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企業(yè)(qǐyè)增效益,安全是前提◆

返回第八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三、推動安全文化(wénhuà)建設廣泛提高人的安全(ānquán)素質尊重人權

培養(yǎng)人的安全情感

塑造安全人

事故一降再降,生產一上再上◆災后重建第八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1.

廣泛(guǎngfàn)提高人的安全素質

廣泛提高人的安全文化素質重點在于提高人的安全意識和人的安全科技知識◆要從幼兒園、從中小學抓起,從全民抓起,通過安全文化活動的形式,加大力度對社會各階層進行持續(xù)而耐心地宣傳和教育,灌輸安全文化知識,增強其安全意識,建立正確的安全人生觀、安全價值觀,建立安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安全行為規(guī)范,學會消災避難、應急(yìngjí)自救的本領,為自己也為他人創(chuàng)造安全、舒適、文明的生產、生活及生存活動環(huán)境,這才是安全文化建設、發(fā)展和繁榮的目的◆生產一盤棋,安全為第一◆第九十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在不斷完善和強化法制、技術、經濟、行政、教育等全面管理的現代科學手段外,必須要認真而踏實地解決人的因素、社會因素對安全(ānquán)工作帶來的負面影響◆安全(ānquán)文化建設是解決人因失誤的最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它通過長期地、不斷地努力,塑造安全(ānquán)人格,實現人的本質安全(ānquán)化◆安全文化既是個人安全素質的基礎,也是整個社會安全工作的基礎◆應從小學、中學到大學,一點一點地讓學生懂得安全是生活中的重要內容◆我們對學生實施了安全教育,不僅會使學生個人受益終身,還會給社會發(fā)展減少代價,這是既具現實意義,又有長遠意義◆效益(xiàoyì)要提高,安全最重要◆第九十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2.尊重人權解決安全問題長期被認為是一項純技術工作,這實際上是很片面的◆面對安全問題,許多人時常表現出對事故的容忍和讓步,對人權的忽視和無奈◆例如傷亡指標管理,就能證明這一點◆當針對新一年的傷亡指標如何下的問題時,許多領導會排出很多理由為本轄區(qū)、本系統爭取多死幾個人的指標◆這表現了參與者輕視了人權◆從事故發(fā)生地或單位來看,不管事故多么猖獗,只要到年終沒有突破指標,就可以輕描淡寫(qīngmiáodànxiě),說不定還會因沒超標而受到表彰呢◆此且不說指標對事故的允許性,就說指標助長了一些人的不負責任、不吸取教訓的心態(tài)◆上述問題的出現是不尊重人權的表現◆幸福(xìngfú)是棵樹,安全是沃土◆第九十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3.培養(yǎng)(péiyǎng)人的安全情感

一切為了(wèile)孩子,安全重于一切◆除了開設救死扶傷的醫(yī)護職業(yè)外,安全工作需要的直接感情投入可以說是最多的◆它的從業(yè)人員必須珍惜生命、心地善良、為人真誠、富有熱情、樂于助人者◆如果我們忽略了安全工作的情感因素,在實踐中,我們就會違章、違紀、違法、隱瞞事故或者對安全工作冷一陣熱一陣,或者因工作的變動而改變原來的對安全的積極態(tài)度◆因此,在實施安全計劃時或是培訓計劃時,一定要重視安全的情感培養(yǎng)◆培養(yǎng)人的安全情感,可以樹立人們的公眾安全觀念,提高人們對第九十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兩票三制嚴把關(bǎguān),人身設備保安全◆

安全的評價水平◆如果(rúguǒ)人們能用情感去自覺地實踐安全并對有關安全的事物做出對人有利的評價,那么,人們就會把輕視安全、違章指揮、鼓勵冒險等看成是不道德的行為;把不安全行為、不按規(guī)定穿戴勞保用品和護品護具的做法看成是丑的行為;把能夠參與解決安全問題看成是自我價值的實現并表現出由衷的喜悅◆安全情感的培養(yǎng),在今后的安全工作中,不能被忽略◆第九十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4.塑造(sùzào)安全人人格的塑造實際上就是人的塑造,安全人格的塑造就是安全人的塑造,它是人的完善與全面發(fā)展的基礎部分,對當代安全文化建設具有直接相關的重要意義◆實踐證明,過去人們很少注意到安全人格塑造,更談不上運用人文科學的原理培養(yǎng)具有高素質的安全管理者和安全生產者◆要培養(yǎng)夠得上對安全問題既有深刻的理性認識,又能夠充滿感情地為勞動者的安全健康服務,還能意志堅定(jiāndìng)、矢志不渝地為實現安全而奮斗,才稱得上具有健全的安全人格◆只有安全才是推動企業(yè)發(fā)展的動力◆第九十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從安全文化建設的現實來看,安全人格的塑造,必須擴大安全教育面,在全社會普及安全文化知識◆這是因為,安全教育的功能直接指向人的生存質量(zhìliàng)和人格素質的提高◆通過安全教育,促進安全情感的發(fā)展,提高安全認識水平,形成堅強的安全意志,使受教育者的個性不斷得到優(yōu)化,從客觀上促使社會安全文化氛圍的形成◆一方面把人類優(yōu)秀的安全文化傳統不斷地傳下去,另一方面又將進一步面向現實的生產、生活乃至整個生存領域開發(fā)和發(fā)展新的安全需要、安全意識和安全能力,使他們成為安全文化的創(chuàng)造者,成為具備自覺的安全意識和安全創(chuàng)造能力的人◆只有安全生產(shēngchǎn),才能穩(wěn)產高產◆返回第九十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四、關注中國(zhōnɡɡuó)的安全文化建設當前,我國正在(zhèngzài)邁進小康社會◆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體系中,社會指標難于經濟類指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不容忽視的指標之一是安全指標◆在我國,要特別強調城市公眾的安全減災的自護教育◆安全措施,層層落實◆車輛管理第九十七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認為,安全需要是人在生存中的第二層次上的需求◆從以人為本的觀點出發(fā),小康安全即強調富裕起來后的社會公眾要有安全追求◆安全防災除了要防止各類產業(yè)事故外,更要避免日常生活的災害,即交通事故、城市火災、化工廠泄漏、城市生命線系統崩潰、居家事故、恐怖事件等;此外,還要最大限度地減少自然巨災和環(huán)境(huánjìng)公害的影響,如地震與地質災害、水災(含水多、水少、水臟、水資源分配不平衡)等◆小康社會安全文化建設應關注以下重點◆安全措施落實(luòshí),安全意識入腦◆第九十八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小康社會安全(ānquán)文化建設應關注的重點

(1)樹立安全第一的大安全觀◆要在社會中反復進行公眾基礎安全文化教育,公眾安全才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特征◆安全第一要求社會每一成員任何時候、任何場合、任何事情必須考慮并保障安全◆人人樹立并懂得,我不傷害自己,我不傷害他人,我不被他人傷害的準則◆(2)小康安全是新世紀教育的使命◆安全教育促進著人類安全活動的活力,對社會安全物質生產及其環(huán)境條件產生直接作用(zuòyòng)◆安全教育傳授安全的知識和安全的技能,從而提高并完善人的安全素質◆安全等于小心加謹慎◆第九十九頁,共一百七十六頁。(3)要大力開展公眾對災情的憂患應急教育◆災害(zāihài)大國的日本人防災意識強,即使發(fā)生了有感地震,他們仍會井然有序地工作,無疑他們有心理承受能力◆在我國,許多人往往遇事先慌◆從安全教育的實踐調查發(fā)現:目前,公眾一般對安全知識了解的層次太低,對實際技能知識知道的更少;公眾獲取安全知識信息主要是影視,但這類內容除環(huán)保、交通、火災內容外,其他太少;多數公眾并不能感知安全事故正走向家庭;絕大多數公眾認為安全減災與社會可持續(xù)發(fā)展無直接關系;更多的公眾呼喚國家或城市實施大安全保護◆由上可知中國小康安全的建設之路是漫長的◆安全(ānquán)第一天天講,事故隱患常預想◆第一百頁,共一百七十六頁。(4)探討公眾安全文化教育及其培育模式◆從表面看,安全文化是一個比較抽象的概念,不同群體、不同行業(yè)、不同層次有基于各自(gèzì)特點的安全文化◆安全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是:在公眾中樹立良好的安全意識和安全態(tài)度,鼓勵良好的安全行為和安全習慣;對不良的安全意識、態(tài)度和行為予以批評和糾正,創(chuàng)造并維持一個良好的輿論氛圍◆與普通文化相似,安全文化也具有穩(wěn)定性及延續(xù)性,安全文化在公眾中的普及與培育模式十分必要◆安全(ānquán)第一,預防為主◆返回第一百零一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五、中國的安全文化(wénhuà)建設是大眾的追求安全是人類永恒的主題,安全是人民大眾永不停息的追求◆人類從來就離不開生產和安全兩大基本需要◆人類為了解決安全問題,不斷地進行探索,創(chuàng)造了許多實現安全的方法、手段和技術措施◆科學技術的巨大進步,對人民大眾追求安全而言,一方面人們利用科技力量制造各種高性能的安全防護用品,提高硬件設施的可靠度,它給人類安全帶來好處和便利;另一方面,人們面臨危險、傷害和環(huán)境污染的嚴重性也加劇了◆例如,火車(huǒchē)、汽車的發(fā)明,使眾多人喪生于交通事故◆扼制交通事故高發(fā)、減輕交通事故的損失已成為全球性話題◆安全第一,質量第一◆第一百零二頁,共一百七十六頁。中國是一個人口大國,安全文化是保障大眾安全,引導大眾安樂、安康、高質量生活與工作的文化◆安全文化的直接目的就是要以各個層次、各個方面的因素來保證實現安全第一,它是直接為大眾安全服務的文化◆人民大眾若是提高了安全文化水平,就相當于提高了其生活水準◆例如,經過學習掌握了災害事故應急(yìngjí)方法和技巧,就可以在遇到事故后臨危不亂、逃生有術;又如,一上飛機就能主動系上安全帶,一進高樓就下意識地注意到安全通道,則表現了較高安全文化水準◆如果了解掌握了更多的安全科技知識,那么在進行有組織的活動時,就會比較主動地增加安全意識,常常做到未雨綢繆◆因此,安全文化是保障大眾高質量生活和工作的大眾文化,也是人民大眾的永恒追求◆安全濃情春光好,生產(shēngchǎn)蜜意柳色新◆第一百零三頁,共一百七十六頁。由于歷史原因,我國廣大民眾文化(wénhuà)教育的發(fā)展仍有許多不盡人意之處,要實現安全生活、生產及生存,要保障大眾安全,要提高大眾安全意識,必須大力建設大眾安全文化(wénhuà)◆當前,中國進行的經濟體制改革不可避免地會出現新舊兩種經濟體制以及新舊觀念的對立和沖突◆我國民眾中多年積累下來的一些文化觀念,多數與市場經濟和工業(yè)社會不相適應◆因而,由此產生的安全觀念、安全行為準則等也不能適應現代工業(yè)和高科技的發(fā)展◆不大力建設大眾安全文化,就會出現經濟高速增長,事故高頻率發(fā)生的局面,從而影響社會安定,危及大眾安全◆安全在心間,美滿(měimǎn)在明天

◆第一百零四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科學技術是安全文化基本內容和精華,安全科學技術是社會進步的推動力量(lìliɑng)◆但安全科學技術仍需要得到不斷發(fā)展和完善,也需要大力普及,開展大規(guī)模的、系統的安全科學技術教育和培訓,以推進我國大眾對安全科學技術的了解和運用,推進大眾安全文化水平的提高◆因此,大力建設大眾安全文化還是發(fā)展安全科學技術的需要◆安全正點通四方,文明(wénmíng)服務譜新篇◆返回第一百零五頁,共一百七十六頁。

六、安全文化教育是提高(tígāo)全民安全文化素質的根本途徑

安全文化是大眾文化,而文化是可以通過載體進行傳播或社會遺傳的方式,世代相傳,取其精華,融入新意,由社會和人民繼承、實踐和發(fā)展,再以符合當代發(fā)展的新文化留傳給下一代,永世不竭◆安全文化教育是提高全民(quánmín)的安全文化素質的最深刻、最根本的方法和途徑◆以這種重要的方式來傳播和繼承安全文化,也是宣傳和傳授安全文化最有效的手段和極為普通的辦法◆通過安全文化教育就可以有計劃、分階段、按層次、有目標、系統地傳授安全文化,提高全民(quánmín)的安全文化素質◆安全駐心田,幸福滿人間◆第一百零六頁,共一百七十六頁。安全文化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傳授(chuánshòu)對安全的思維、認識和態(tài)度;樹立安全的哲理、價值觀、行為和道德規(guī)范;掌握安全科學的知識、技術、手段和方法;學習現代安全管理方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