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后遺癥期的治療課件_第1頁
中風后遺癥期的治療課件_第2頁
中風后遺癥期的治療課件_第3頁
中風后遺癥期的治療課件_第4頁
中風后遺癥期的治療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風后遺癥期的中醫辨證治療主講人:易彩飛 湘鄉市中醫醫院中風科中風后遺癥期的中醫辨證治療主講人:易彩飛 概 述 中風又名卒中,是由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未主要表現的一種病證。本病多見于老年人,以春冬兩季為發病高峰,是一種發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殘率高,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疾病。發病6個月后即進入后遺癥期。 診 斷癥狀:以神志恍惚,甚至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強語謇,偏身麻木為主癥。急性起病誘因:病發多有誘因,病前常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力弱等先兆。好發年齡以40歲以上多見。輔助檢查:腦脊液壓力增高,頭顱CT、MRI可明

2、確 診 斷 辨 證 施 治1.氣虛血瘀,經脈痹阻 癥狀: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強語蹇,面色晄白,氣短乏力,舌紫暗,苔薄白,脈細弦或沉細 治法:益氣活血,化瘀通絡 方藥:補陽還五湯 中成藥:口服:步長腦心通、人參再造丸 、大活絡丸。 注射:銀杏達莫、血栓通、血塞通、疏血通。 辨 證 施 治2.陰虛血瘀,脈絡痹阻癥狀:半身不遂,言語不利,患肢強痙拘攣,眩暈耳鳴,顏面潮紅,舌暗紅有瘀斑,脈弦細。治法:活血祛瘀,滋陰通絡方藥:大定風珠中成藥:天麻首烏膠囊、華佗再造丸。 辨 證 施 治2.陰 辨 證 施 治3.風痰瘀血,痹阻脈絡癥狀: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強語蹇,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暗淡,苔白膩,脈弦

3、細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方藥:化痰通絡湯加減中成藥:小活絡丸、解語丹 辨 證 施 治3.風痰瘀血,痹阻脈絡辨 證 施 治辨 證 施 治方藥:補陽還五湯概 述概 述治法:平肝熄風,瀉火通絡蘇醒:思維意識由昏憒、朦朧逐漸轉為清醒狀態。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中成藥:天麻首烏膠囊、華佗再造丸。5寸,用提插瀉法,以下肢抽動3次為度風池:針向喉結,進針22. 辨 證 施 治4.肝陽上亢,脈絡不通癥狀: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強語蹇,偏身麻木,面紅目赤,心煩易怒,舌紅絳,苔薄黃,脈弦有力。治法:平肝熄風,瀉火通絡方藥:天麻鉤藤飲加減中成藥:加味天麻膠囊辨 證 施 治 辨 證 施 治4.肝石氏中風針刺療法湘

4、鄉市中醫醫院中風科康復醫師:楊芬石氏中風針刺療法湘鄉市中醫醫院中風科 概 論 “醒腦開竅針刺法”是我國著名針灸專家。石學敏院士1972年創立的中風病針灸治療方案。獲得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進步二等獎、國家科委科技進步三等獎,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科技成果推廣目。國內外數十家醫療機構廣泛應用,為中風病患者創造了更優越的治療方案。 概 論 “醒醒腦開竅針法含義一、“醒”1.清醒:思維活動的正常狀態。2.蘇醒:思維意識由昏憒、朦朧逐漸轉為清醒狀態。3.復蘇:曾經一度受抑、受損、受挫的功能活動重新恢復。二、“腦”1.為“元神之府”。2.為“髓之海”。3.為“神明之體”。三、“開”:有啟閉、開發之義

5、。四、“竅”:竅有二義:其一:孔竅:口鼻、前后陰。其二:心竅、腦竅、神竅等。醒腦開竅針法含義一、“醒”醒腦開竅針刺法的特點一、針刺法則的確立: 醒腦開竅、滋補肝腎為主,疏通經絡為輔。二、針刺輸穴的選擇: 選擇有開竅啟閉的腦穴,以陰經穴為主,陽經穴為輔。三、針刺手法的確立: 在進針方向、針刺深度、施術手法方面作了重大創新。醒腦開竅針刺法的特點一、針刺法則的確立:陰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1。好發年齡以40歲以上多見。上肢拘急:曲池、外關治法:活血祛瘀,滋陰通絡治法:活血化瘀,化痰通絡陰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1。誘因:病發多有誘因,病前常有頭暈頭痛,肢體麻木,力弱等先兆。發病6個月后即進入后遺癥期。石學敏院

6、士1972年創立的中風病針灸治療方案。上肢拘急:曲池、外關癥狀: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舌強語蹇,偏身麻木,頭暈目眩,舌暗淡,苔白膩,脈弦細國內外數十家醫療機構廣泛應用,為中風病患者創造了更優越的治療方案。吞咽困難:舌三針概 述中成藥:小活絡丸、解語丹方 義診 斷癥狀:以神志恍惚,甚至昏迷,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強語謇,偏身麻木為主癥。 方 義 內關穴為八脈交會穴之一,通于陰維,屬厥陰心包經絡穴,有養心安神、疏通氣血作用水溝穴百會為督脈、手足陰陽之合穴。督脈起于胞中,上行入腦達巔,瀉人中可調督脈,開竅啟閉、健腦寧神。三陰交穴為脾經、肝經、腎經交會穴,有補腎滋陰生髓作用。陰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1。 方

7、 義醒腦開竅針刺法組方主方1 腧穴組成:主穴:雙側內關、水溝,患側三陰交副穴:患肢極泉、尺澤、委中風池完骨翳風配穴:根據合并癥的不同,配以不同的穴位 主方2 腧穴組成:主穴:印堂/上星透百會、雙側內關患側三陰交副穴及配穴同主方1。醒腦開竅針刺法組方主方1 配 穴一辯證加減:氣虛血瘀:氣海、關元,或針 后加灸陰虛陽亢:太沖、太溪痰瘀痹阻脈絡:豐隆、血海 配 穴一辯證加減:二癥狀加減 吞咽困難:舌三針 上肢拘急:曲池、外關 手指屈伸不利:合谷透勞宮合谷透三間 下肢肌肉萎縮:足陽明經排刺。 足內翻:陽陵泉、丘墟透照海 言語不利或失語:金津玉液點刺放血、咽后壁點刺/上廉泉 口角歪斜:地倉透頰車承漿眼瞼

8、下垂:陽白。太陽攢竹魚腰脫證:灸神闕、氣海、關元耳鳴耳聾:聽宮、聽會;二癥狀加減 吞咽困難:舌三針主方1的操作手法 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1.0寸,采用 提插捻轉結合的瀉法,施手法1分鐘;繼刺水溝,向鼻中隔方向斜刺0.30.5寸,采用雀 啄手法(瀉法),以流淚或眼球濕潤為度。再 刺三陰交,沿脛骨內側緣與皮膚呈45斜刺, 針尖刺到原三陰交的位置上,進針0.51.0寸,采用提插補法;針感到足趾,下肢出現不自主的抽動,以患肢抽動3次為度。主方1的操作手法 先刺雙側內關,直刺0.5極泉穴:原穴沿下移2寸的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術者用手固定患肢肘關節,使其外展,直刺進針0.50.8寸,用提插捻轉,患者有手麻脹并抽動的感覺,以患肢抽動3次為度。尺澤穴:屈肘為內角120術者用手托住患肢腕關節,直刺進針0.50.8寸,用提插捻轉法,針感肘關節傳到手指或手動外旋,以手動3次為度。委中穴:仰臥位抬起患肢取穴,醫生用左手握住患肢踝關節,以醫者肘部頂住患肢膝關節,刺入穴位后,針尖向外15,進針1.01.5寸,用提插瀉法,以下肢抽動3次為度極泉穴:原穴沿下移2寸的心經上取穴,避開腋毛,術者用手固定患風池:針向喉結,進針22.5寸,采用小幅度(小于90)、高頻率(大于120轉/分)的捻轉補法13分鐘,禁提插手法。翳風、完骨的操作同風池。中風后遺癥期的治療課件主方2的操作手法 先刺印堂,刺入皮下后使針直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