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 PAGE PAGE 10工程光學仿真試驗報告(1)楊氏干涉模型楊氏雙縫干涉試驗裝置如圖 1 所示: S 發出的光波射到光屏上的兩個小孔 S1 和SS1S2 分別發散出的光波是由同一光D1.1 楊氏雙縫干涉SPS1S2 發出的光波在該點疊加產生的光強度為:I = I1 + I2 + 2 I1 I2 cos(11)S1S2 兩個縫I1 = I2 =I0(12)= 2(r2 r1)/(13)(1-3)(14)(15)可得(16)因此光程差:(17)則可以得到條紋的強度變化規律 強度分布公式:(18)clear;Lambda=650;設定波長,以Lambda表示波長Lambda=Lambda*1e-
2、9;d=inputd離d=d0.001;Z=0。5;設定從縫到屏幕之間的距離,用Z表示yMax=5Lambda*Z/d;xs=yMax;%設定y方向和x方向的范圍產生一個一維數組ys,Ny是此次采樣總點數ymax到ymax,采樣的數組命名為ys%此數組裝的是屏幕上的采樣點的縱坐標fori=1:NyNy次計算L1=sqr((ys(i)d/2).2+Z2; L2=sqrt(ys(i)+d/2).2+Z2;屏上沒一點到雙縫的距離L1和 Phi=2*pi*(L2-L1)/Lambda;%計算相位差(i:)=4cos(Phi/2).2; end結束循環NCLevels=255;確定使用的灰度等級為255
3、級色)subplot(1,4,1),image(xs,ys,Br); %用subplot創建和把握多坐標軸colormap(gray(NCLevels));%用灰度級顏色圖設置色圖和明暗subplot(,4,2,plot(B(:),ys); 把當前窗口對象分成2塊矩形區在第2塊區域創建新的坐標軸把這個坐標軸設定為當前坐標軸然后繪制以( b (: )title (3)仿真圖樣及分析,ys)為坐標相連的線a2mmc6mmb)4mmd)8mm1.2I夠看到條紋變亮。二、楊氏雙孔干涉試驗1、楊氏雙孔干涉2P同時到達波峰(或波谷)的位置, 疊加后振幅達到最高, 2.1 楊氏雙孔干涉表現為干涉波的亮點;
4、反之, 當 P 處處于一個球面波的波峰以及另一個球面波的波谷時候,疊加后振幅為零,變現是暗紋.S1(2-1S2(2-2 dDS1S2為(2-3)(24)則兩束光疊加后(25)干涉后光強(26)clear;Lambda=632*10(9);波長,以Lambda表示波長d=0。001;設定雙孔之間的距離D=1;設定從孔到屏幕之間的距離,用D表示A1=0。5;雙孔光的振幅都是1A2=0。5;yMax=1;設定y方向的范圍xMax=yMax/500;%設定x方向的范圍N=300;%采樣點數為Nys=linspac(-yMax,yMax,N;%Y方向上采樣的范圍從ymax到 方向上采樣的范圍從-xmax
5、到xmaxfori=1:Nforj=1:N%對屏幕上的全部點進行循環計算,則要進行NN次計算r(i,j)=sqrt(xs(i)-d/2)2+ys(j)2+D2); r1和r2E(ij(A1/r(i,j))exp(2pi1jr1(ij/LambdaS1的光的波函數發出的光的波函數E(i,j)=E1(i,j)+E2(i,j);的波函數(i,j)=conj(E(i,j)*E(i,j);%疊加后的光強end NCLevels=255;確定使用的灰度等級為255級image(xs,ys,Br); %仿真出圖像colormap(hot); titl(干涉圖樣及分析1)轉變孔間距對干涉圖樣的影響d=1mmd
6、=3mm2.2 轉變孔間距對干涉的影響d中干涉條紋增加,條紋變細,條紋間距變小。2)轉變孔直徑的影響2。3 孔直徑對干涉的影響強變大,可以看出,干涉條紋變亮。3、平面波干涉(1)干涉模型它們在屏上干涉疊加,這是平面波的干涉。兩束平行波波函數為:(31)(32) (3-3)垂直方向建立縱坐標系,y(34)A1A2clear;Lambda=632。8;設定波長Lambda=Lambda1e9; t=input兩束光的夾角; 設定兩束光的夾角 A1=input光一的振幅;設定1光的振幅 A2=inpu(光二的振幅;設定2光的振幅 yMax=10Lambda;xs=yMax;X方向和Y方向的范圍N=1
7、01;%設定采樣點數為Nys=linspace(-yMax,yMax,N);%Y方向上采樣的范圍從ymax到ymaxfori=1:N循環計算N次phi=y(i)sin(t/2;%計算光程差 B()=A12+A22+2sqrt(A12A22)cos(2piphi/Lambda);計算光強NCLevels=255;確定使用的灰度等級為255級Br=BNCLevels/6;%定標:使最大光強(4.0)對應于最大灰度級(白色)subplot(1,4,1),image(xs,ys,Br); %用subplot創建和把握多坐標軸colormap(gray(NCLevels);用灰度級顏色圖設置色圖和明暗s
8、ubplo(1,4,2),plot(B(,ys); 把這個坐標軸設定為當前坐標軸%然后繪制以(b (: ) , ys)為坐標相連的折線干涉圖樣及分析1)轉變振幅比對干涉圖樣的影響a)振幅比1:1b)振幅比1:2圖3。2不同振幅比的干涉圖樣由圖3.21:1變成1:22)轉變平行光夾角對干涉圖樣的影響a)兩束光夾角60度b)兩束光夾角90度圖3。3平面波不同夾角的干涉圖樣是兩束平行光夾角為60度和90度的干涉條紋,由于夾角不同,光程差不同,轉變疊加后光波波峰波谷位置,因此干涉明條紋和暗條紋的位置和間距不同。4、兩點光源的干涉干涉模型如圖4。1,S1和S2是兩個點光源,距離是d.兩個點光源發出的光波
9、在空間中相遇發S2與屏距離是z,S1 S1圖4。1 點光源干涉和S2的距離可以表示為(41)(42)則(43)(4-4)其中A1和A2分別是S1、S2光的振幅。干涉后的光為(4-5)因此干涉后光波光強為clear;(46)Lambda=650;Lambda=Lambda1e9;A1=2;%設定S1光的振幅A2=2;設定S2光的振幅 d=inpu(輸入兩點光源距離;設定兩個光源的距 z=5;%設定S2與屏的距離xmax=0。01向的范圍ymax=0.01;設定y方向的范圍N=200;采樣點數為Nx=linspace(-xmax,xmax,N;X方向上采樣的范圍從xmax到xmax,為xy=lin
10、spaceymax,ymax,N;%Y方向上采樣的范圍從-ymax到ymax,為yfori=1:Nfork=1:N對屏幕上的全部點進行循環計算,則要進行NN次計算l(i,k)=sqrt(z2+y(k)*y(k)+x(i)*x(i;計算采樣點到S2的距離 E1(i,k)=(A1/l1(i,k))exp(2pi*1j。l1(i,k))/Lambda;S1復振幅E(i,k)=(A2/l2(i,k)*exp(2pi*1j。l2(i,k))/Lambda);S2復振幅E(i,k)=E1(i,k)+E2(i,k); %干涉疊加后復振幅(i,k)=conj(E(i,k)).E(i,k; endendNcle
11、vels=255;255級Br=B*Nclevels%定標imag(x,y,Br; colormaphot;title (3)干涉圖樣及分析轉變點光源的間距對干涉圖樣的影響a)d=1mb)d=2mc)d=3m圖4。2轉變點光源間距的干涉圖樣圖4。2是依據圖4.1仿真干涉出的圖樣,S1和S2之間距離分別為1m、2m、3m,由d的距離變小。5(1)干涉模型S1所在處為原點建立平面直角坐標系,平面上任意一點到S1、S2的距離是(51)圖5。1 平面兩點光源干涉(52)發出的都是球面波,可表示為(53)(54)式中A1和A2分別是S1、S2的振幅。干涉疊加后的波函數為(55)因此干涉后光波光強為(5-
12、6)clear;Lambda=650;%設定波長Lambda=Lambda1e-9;A1=0。08;光的振幅A2=0.08;設定S2光的振幅設定兩個光源的距離xmax=0.3; 設定x方向的范圍ymax=0.3;%設定y方向的范圍N=500;采樣點數為N名為x方向上采樣的范圍從-ymax到ymax,采樣數組命名為yfori=1:Nfork=1:N%對屏幕上的全部點進行循環計算,則要進行NN次計算r1(i,k)=sqrt(y(k)*y(k)+x(i)*x(i));計算采樣點到S1的距離%計算采樣點到S2的距離。r1(i,k))/Lambda);%S1復振幅E2(,k)=(A2/r2(i,k))*
13、exp(2*pij。*r2(i,k)/Lambda);%S2 (i,k)=E1(i,k)+E2(i,k;干涉疊加后復振幅 B(i,k)=con(E(i,k)。*E(i,k;干涉后光強endend%結束循環 255級Br=B*Nclevels/4;定標 imag(x,y,Br;colorma(hot; );(3)干涉圖樣及分析1)聚散性對干涉圖樣的影響a)會聚b)發散圖5。2聚散性對干涉的影響的條紋,并且強度從中心向四周減弱,光源的聚散性對干涉圖樣沒有影響。 2)轉變兩光源間距對干涉的影響a)d=4umb)d=8um圖5。3兩光源間距對干涉的影響5.3可以看出,視野中條紋漸漸多了。隨著間距變小,
14、干涉條紋寬度變小,條紋間距變小.6、平行光與點光源干涉圖6.1圖6。2圖6。3(1)平面波和球面波干涉如圖,三幅圖都是點光源和平行光的干涉,平面光入射的角度不同。平行光與點標為(x,y)的一點與點光源的距離是(6-1)由點光源發出的光波表示為(6-2)平行光可以表示為(6-3)式中表示平行光與屏的夾角.兩束光發生干涉疊加后,干涉光復振幅(64)則光強clear;(6-5)Lambda=650;長,以Lambda表示波長Lambda=Lambda*1e9;變換單位A1=1;%設定球面波的振幅是1A2=1;設定平面波的振幅是1xmax=0。003;%設定x方向的范圍ymax=0。003;設定y方向
15、的范圍t=input輸入角度;%設定平行光和屏的夾 z=1;設定點光源和屏的距離N=500;%N是此次采樣點數x=linspace(xmax,xmax,N);%X方向上采樣的范圍從xmax到ymaxy=linspaceymax,ymax,N; Y方向上采樣的范圍從ymax到ymaxfori=1:NNN次計算fork=1:Nl1(i,k)=sqrt(y(k)*y(k)+x(i)*x(i)+z2);表示屏上一點到點光源的距離E(i,k)=(A1/l1(i,k)exp(2*pij。l1(i,k)/Lambda);復振幅的復振幅E(i,k)=E1(i,k)+E2(i,k);屏上點的振幅(i,k)=co
16、nj(E(i,k。E(i,k);屏上每個采樣點的光強Nclevels=255;%確定使用的灰度等級為255級Br=B*Nclevels/4;%定標:使最大光強(4.0)對應于最大灰度級image(x,,Br;干涉圖樣colormap(hot);%設置色圖和明暗(3)仿真圖樣及分析平行光入射角度對干涉圖樣的影響a)b)c)圖6。4平行光入射角度對干涉的影響圖6.4分別是平行光與屏夾角為9045135度的狀況,斜入射與垂直入射相以看出,斜入射135度的平行光與點光源干涉,干涉圖樣中心是暗斑。7、平行光照射楔板5mmn=1.5;N=1.5a2=axes(Position,0.3,0。15,0.5,0
17、。7);a2=axes(Position,0.3,0。15,0.5,0。7);定位在繪圖中的位x,y=meshgrid(linspace(0,0。01,200;將 5mm5mm 區域打散成h=tan(alfa)*x+H;h=tan(alfa)*x+H;%玻璃厚度DeltaDelta(2hn+L/2;%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In=0.5+(cos(Delta*pi*2/L))/2;imshow(In)生成灰度圖圖7.2 圖7.2 =630nm ,=pi/20000=430nm,=pi/20000=430nm,=pi/20000=630nm,=pi/300
18、00圖7。3圖7.4可見增大波長或者減小楔角會使干涉條紋間距加大.牛頓環L=63L=6310(-9R=3;%波長630nm曲率半徑3Ma2=axes(Position,0。3,0。15,0。5,0.7);%定位在繪圖中的位置x,y=meshgrid(linspac=meshgrid(linspac(-0.0050.005,200)5mm5mm200200r2=(x。2+y。2);r2=(x。2+y。2);矩陣 h=R-sqrt(R2r2)Delta=2h+L/2r2 為各個點距中心的距離2空氣薄膜厚度光程差In=0.5+(cos(Deltapi2/L))/2;In=0.5+(cos(Delta
19、pi2/L))/2;imshow(In)%生成灰度圖=630nm ,R=3M圖7。5圖7。6=630nm ,R=3M圖7。5圖7。6=430nm,R=3M=630nm,R=10M圖7。7圖7。8增大波長或者增大球的曲率半徑會使牛頓環半徑增大.增大波長或者增大球的曲率半徑會使牛頓環半徑增大.(3)圓柱曲面干涉L=630*10L=630*10(9R=3;(Position0.3,0。15,0。5,0.7;%定位在繪圖中的位置x,y=meshgri=meshgri(linspac(0.0050005205mm5mm200200200r2r2(x。2+0*y。2;r22矩陣矩陣h=R-sqrt(R2r
20、2)h=R-sqrt(R2r2)%空氣薄膜厚度Delta=2*h+L/2Delta=2*h+L/2%光程差光強分布(按比例縮小到0-1)0-1)imshow(In)%生成灰度圖=630nm=630nm ,R=3M圖7。9圖7.10=430nm ,R=3M=430nm ,R=3M=630nm,R=10M11圖7.11圖7。12可見增大波長或者增大圓柱底面的半徑會使干涉條紋變寬.可見增大波長或者增大圓柱底面的半徑會使干涉條紋變寬.(4)任意曲面L=630*10(-9);R=3;%波長L=630*10(-9);R=3;%波長630nm005,005,。005,2005mm5mm200*200h=sin(r23000)h=sin(r23000)Delta=2h+L/2%空氣薄膜厚度光程差In=0.5In=0.5(cos(Deltapi2/L)/2;imshow(In)曲面函數:z=sin3000(x2+y2)圖7.13圖7。148、等傾干涉平行平板干涉圖8。1圖8。28。1,SPP(8-1)其中光程差(82)光程差越大,對應的干涉級次越高,因此等傾條紋在中心處具有最高干涉級次。(83)N2,其角半徑記為則(84)上式表明平板厚度 h 越大,條紋角半徑就越小。條紋角間距為(85)表明靠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寶馬汽車銷售基礎培訓
- 北師大版八年級數學下冊【期末滿分押題】夯實基礎培優卷(輕松拿滿分)(考試版)
- 發熱病人中醫護理
- 2024中鋁國際貿易集團有限公司面向社會公開招聘人員13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七年級生物上冊 2.4.1生物的分類方法教學設計 (新版)濟南版
- 全國閩教版初中信息技術七年級上冊第二單元第5課《電子表格數據的統計》教學設計
- 人教版初中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冊 1.1 我的家在哪里 從社區看我家 教學設計
- 九年級化學上冊 第五章 燃料 5.3 二氧化碳的性質和制法教學設計 (新版)粵教版
- 人教部編版八年級歷史上冊 第七單元 第24課 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 教學設計
- 短期培訓畢業交流會
- 新時代勞動教育教程(高職)大學生勞動教育全套教學課件
- 皮膚科學皮膚炎癥與感染
- 煤層氣開發第7章煤層氣集輸
- 《夏洛特煩惱》完整版劇本(上)
- 2023年超星爾雅公共關系禮儀實務課后答案
- 紅樓夢講書演講稿(18篇)
- 施工總平面布置圖范本
- 巖土工程勘察服務投標方案(技術方案)
- DB23T 2331-2019 雨露大麻干莖
- 阻燃防火服裝防護性能研究
- 零工派工單(可用)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