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文化”與文學的命運_第1頁
“大眾文化”與文學的命運_第2頁
“大眾文化”與文學的命運_第3頁
“大眾文化”與文學的命運_第4頁
“大眾文化”與文學的命運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群眾文化與文學的命運關鍵字:群眾文化文學的命運知識階層隨著商品經濟與現代化的群眾傳播媒介的迅猛開展,“群眾文化問題日益受到當今知識階層的關注。在電影、電視、錄像帶、錄音帶以及觸目皆是的通俗讀物面前,文學如何安排自身呢?是匯入“群眾文化之流還是保持自己高品位的精神品格?當代文學面臨著困難的抉擇。欲在理論上為這種抉擇提供一種可靠的價值根據,就不能不對“群眾文化諸特性以及當代知識階層的歷史使命有一個清醒的認識。一、“群眾文化的歷史必然性在西方社會,“群眾文化成為一個被普遍關注的理論問題是本世紀三、四十年代的事。法蘭克福學派以社會批判為使命,他們批判的主要對象之一便是群眾文化。在他們看來,所謂“群眾

2、文化就是那種通過群眾傳播媒介普及于社會群眾之中的通俗文化。這種文化有明顯的商業(yè)性質,是一種純粹的消費品,因此,它不再是一種個體的精神創(chuàng)造而成為“文化工業(yè)的產品被批量消費出來。文化墮落為商品,因此不再有超越性和社會批判性,它僅僅滿足著人的低層次的精神需求。法蘭克福學派的學者們對“群眾文化是深惡痛絕的,因為在他們看來,這種文化以其特有的娛樂性、普遍性和強迫性使人們忘記了自己的社會責任,安于現狀,從而起到一種“社會水泥,即穩(wěn)定現存社會秩序的惡劣作用。即使在審美意義上,“群眾文化也使人誤入歧途,喪失了真正的審美興趣,僅僅滿足于感官刺激和虛幻的享受。在我國,“群眾文化受到理論界的注意是近幾年的事。隨著商

3、品經濟的開展,至少在城市居民中,法蘭克福學派所鞭撻的那種文化消費現象已普遍存在了。流行歌曲、室內劇、通俗文學占據著大多數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主要領域。于是那些承當著社會使命與文化使命的知識分子開場優(yōu)慮了:長此以往,高層次的精神文化必將無立身之處了。當然,也有一些將使命感、主體性、價值建構視為迂腐或曰“新保守主義的知識分子,早已認同于“群眾文化,投入其洪流之中去“俯仰自得了。那么,應該如何對待“群眾文化呢?首先,我們必須成認“群眾文化的歷史必然性,即它不管在客觀上迎合了什么人的口味,起到了什么消極作用,就其發(fā)生而言,卻不是任何人的主觀意志所決定的。文化雖為人的精神活動的產物,但它亦如社會歷史的開展

4、一樣,實又有其自身規(guī)律。大體說未,任何一種文化都經歷著由俗到雅由雅到俗的轉化過程。在中國古代“詩三百的作品大多本是民間歌謠,是最通俗的東西,漢代以后“詩三百獲得了經的地位于是漸漸成了最“雅的東西。在審美興趣上,先泰西漢的文學創(chuàng)作根本上還保存著古樸自然的風格,到了侵二者彼此照應,相得益彰,終于一層一層魏晉六朝,由于士人階層演變?yōu)槭孔澹闪嗽诘貏內チ宋膶W藝術的高雅外衣,使之成為赤經濟、政治、文化上都享有特權的貴族化士裸裸的賺錢工具。可以說,“群眾文化標志著人,于是“雅就成為這個時代主要文學價值物質向精神的成功、肉體向靈魂的成功、文明取向了。唐宋之時,士人階層不再以士族子弟向文化的成功。為主體,于是

5、就開場消解六朝的“雅。詩歌上在成認“群眾文化歷史必然性的前提的“新樂府運動、文章上的“古文運動都是下,我們應如何對它做出價值評價呢?在我看對六朝雅化追求的反動。但唐宋士人階層雖來,“群眾文化是有其彌足珍貴的偉大意義,失去了政治、經濟上的貴族地位,卻在精神文對此,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看。第一,“群眾文化上仍竭力維持自身的特權,故而他們對六化的出現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文化革命,它朝詩文雅的追求的消解并不徹底。只是到了使社會群眾成為精神文化價值觀建構的積極明代中葉以后,隨著商業(yè)的興隆,士人階層中參與者。商品經濟將文化推向市場,使價值規(guī)涌進大批商人子弟,而士人本身也多有經商律成為文化建構的制約力量,這外表

6、上看是者,故而漸漸改變了對商業(yè)的歧視態(tài)度,這就文化的“異化,是個體創(chuàng)造精神的隱沒,但實導致整個精神文化領域出現了世俗化傾向。際上,這是將精神文化的裁決權由少數精英戲劇文學與白話小說的興隆本身就說明了這知識分子轉交給社會群眾。這樣,社會群眾便一點。在西方也大抵如此。古希臘的神話、史間接地參與了“群眾文化的消費過程。在這詩也都是起于民間的精神產品。中世紀以后,個意義上說,西方承受美學與讀者反響批評貴族知識分子將文學引向了“雅的路子。其的出現正是適應了“群眾文化的開展進程根本標志是以拉丁文為書面語言。文藝復興的。第二,“群眾文化以其普及性、廣泛性而之后,西方文學開場了世俗化過程。從但丁提獲得前所未有

7、的宏大的社會影響力。這是以倡民族語言開場,經歷了悲喜劇,現實主義小往任何形式的通俗文學都無法比較的。因此,說的轉換過程,文學才從上流社會轉向民間。“群眾文化具備成為文化普及、建構和推行本世紀“群眾文化的出現可以說是文學某種社會價值觀的主要方式的潛在可能性。藝術世俗化趨勢的進一步展開。它的產生反第三,“群眾文化確實極大地豐富了社會大映著商品經濟與科學技術對精神文化的雙重眾的精神生活,使他們在緊張勞作之余獲得入侵。商品經濟在物質利益的宏大牽引下所了輕松愉快的精神享受。這也是以往任何一向披靡,無孔不入。即使歷來被人們視為高雅種藝術形式都無法比較的。由此看來,對“大純潔的藝術殿堂,也無法抵御商品經濟的

8、浸眾文化做“法蘭克福式的批判是失于偏激入。這恰如在巴爾扎克筆下的文質彬彬,舉止的。高雅的貴族們無法抵御滿身銅臭,舉止粗俗,然而,法蘭克福學派的憂慮并非無的放滿嘴大蒜味兒的資產階級爆發(fā)戶的進攻一矢,“群眾文化,確實有其消極的一面。這主要樣。商品經濟以強力將文學藝術拉向市場,給表如今以下方面。第一,“群眾文化是以消費它套上價值規(guī)律的枷鎖。在利潤的誘惑面前,為特征的。而文化消費本身又是以消遣為特“高雅就變得一文不值了。與此同時,現代化征的。因此,“群眾文化一般都缺乏沉重感、的科學技術也向文學藝術領域浸透過來,它悲劇感。它的制作者不敢去撞擊消費者的心與商品經濟的聯手進攻,更使文學藝術只有靈,不敢加重他

9、們的心靈負擔,當然也就更不束手就范。現代化的群眾傳播媒介使商品化愿意喚起他們的社會責任感。它使消費者在了的精神文化可以獲得高額利潤,而商品經淺吟低唱中沉睡,在虛無飄渺的英雄事跡與濟又使精神文化不能不承受科學技術的入人為的論理糾葛中掉下幾點不關痛癢的眼淚,這樣,氣群眾文化就悄悄地消解了人們對現實的批判意識與清醒認識。第二,“群眾文化為在最短時間內獲得最大經濟效益,不得不粗制濫造,這樣就不可防止地誤導著消費者的審美興趣。它盡管力求把戲翻新,卻往往始終停留于低程度的審美層次上,至于那些靠強化感官刺激力度來維持消費廣度的作品就更是等而下之了。第三“群眾文化以其商品性特征瓦解著知識階層的獨立意識,它使那

10、些精神文化的承當者不再有超越社會、標準社會的追求,不再有終極價值關心,而是刻意俯就社會群眾的審美興趣。那么該如何對待這洶涌澎湃的“群眾文化潮流呢?這就不得不涉及到在當前商品大潮中知識階層如何擺正自己位置的問題。二、知識階層的歷史使命自古以來,知識階層從來就是社會精神文化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與傳承者。中國文化的現代轉型問題,如何對待“群眾文化的問題,從根本上說,其實是當代中國知識階層如何認識自身、安排自身的問題。中國當代文化走向問題、當代文學與“群眾文化,的關系間題,從根本上說也就是當代中國知識階層選擇怎樣的社會角色的問題。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極有必要借鑒中國古代知識階層的古老傳統。中國古代的知識階層士

11、人階層在社會上的地位非常特殊,他們既不是一般平民百姓,又不是社會統治階層;他們既是社會政治序列的后備軍與參與者,又大都出身平民,與下層勞動人民有千絲萬縷的聯絡。是什么使這個階層既不向于統治階層,又不同于平民百姓的呢?不是繹濟地位,也不是政治地位,而是文化地位。以君主為核心的統治階層看重士人階層也正是油于他們擁有文化知識,可以用為工具。然而,文化本身具有超越性特征,它使士人階層不僅擁有知識而且獲得獨立意識與主體意識。士人階層在承當文化創(chuàng)造文化的過程中,根據自身社會處境,建構起帶有烏托邦性質的社會價值觀。他們在自己的價值觀的支撐下,不甘j以僅僅成為君權的工具,相反,他們要標準君主,按自己的理想塑造

12、君主形象。所謂“士志于道,“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等等,其中的“道即是士人階層的社會價值觀,是他們用以與君權所代表的“勢、“儉相抗衡的精神力量。但是,士人階層的精神力量卻始終無法戰(zhàn)勝君權代表的政治力量,士人階層的社會理想,無論是小國寡民,是兼愛尚同,還是大同小康,都從來沒有實現過。士人階層也就始終處于做工具還是做社會價值建構者的二難選擇之中。事實是,他們在現實政治生活中大抵不能擺脫做工具的命運,而在精神文化領域,又大方激昂地充當社會價值的建構主體,由于歷史從來沒有給他們提供一種使精神價值轉化為現實價值的有效機制,故而他仰價值建構就始終停留在精神層面上,他們的獨立意識,全體

13、精神也只是在精神文化中才顯現出來。他們所能做的一是沉醉于詩辭、歌賦、琴棋書畫中以尋求心靈的自由,一是格守前人典籍或闡發(fā)微言大義,或嚴守師法、家法在章句,訓話上用工夫,一是沿著統治者安排的仕進之途去追求功名利祿,此三者均與士人階層重新安排社會秩序的初衷南轅北轍。只是到了晚清,由于西方文明的壓力和刺激,再度興起的經今文學才打破了傳統的義理章句之學,試圖以“托古改制的方式尋求一種在政治上使中華民族強盛起來的新途徑。“康梁變法標志著古代士人階層尋找使自己社會價值觀與主體精神實現為現實價值的政治機制的努力。然而維新派卻仍然像他們的前輩一樣,將一切希望都寄托于君主這就使“百日維新再一次印證了士人階層政治力

14、量的臣乏。“五四知識分子可以說是古代士人階層的現代延伸,他們更多地承受了西方文化的價值觀清醒認識到了傳統文化的弊端,并欲以徹底拋棄傳統文化的方式來到達社會變革的目的。但他們那種沉重的歷史使命感卻是對古代士人階層主體意識的直接繼承。“五四知識分子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那就是他們天真地以為,只要拋棄了傳統文化,一個嶄、新的世界就會微笑著出如今他們面前。他們沒有意識到,傳統文化是無法拋掉的,西方的價值觀是無法被直接移植過來的。于是在各種披著新外衣的傳統權力面前,他們只有繳械投降了。建國以后,極左思潮憑借政治力量給知識分子以宏大壓力,他們不僅不再有自己的獨立意識,而且在經濟,政治、文化地位上,也不再可以

15、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新時期以來,在消解極左思潮的影響中,知識分子漸漸清醒過來,他們?yōu)樯鐣倪M步,為改革開放做出了宏大努力。他們意識到,重新建構社會價值觀、建構足以與現代化進程相適應的精神文化、進步國民的文化素質乃是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同時,他們也意識到,傳統文化并非洪水猛獸,西方文化亦非靈丹妙藥,要建立新型的現代文化就必須在承受西方文化精華的根底上完成傳統文化的現代轉型。十幾年來出現的“尋根熱、“文化熱、“國學熱其實都是知識階層這種心態(tài)的反映,同時也證明了他們主體意識的覺悟。但是,在商品大潮中,由于社會分配的不合理,腦體倒掛等現象的嚴重存在,知識分子的心理受到極大刺激。尤其是人文知識分

16、子,他們既無賺錢的資本,又不受到社會的重視,于是陷入極度的心理失衡之中。這樣的現實境遇一方面將他們推向實用主義,一方面又造成他們的內心緊張與焦慮。實用主義使他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如何在詳細社會聯絡中找到最正確生存狀態(tài)的關心上;內心緊張與焦慮使他們甘于在“群眾文化中尋求慰藉。二者都從內在方面消解著知識分子原有的超越意識、主體精神與社會責任感。知識分子能不能構成一個相對獨立的社會階層,能不能作為一個整體來標準、引導社會價值觀,這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尺度。自“五四以來,中國社會總是在封建權力、極左思潮的左右下步履維艱,難以迅速開展,與知識分子始終未能構成一個具有強有力的社會階層有直接關系。當前的改革開放

17、正為知識分子形成一種相對獨立的社會力量提供了契機。商品經濟的開展顯然給知識分子的心理造成一定壓力但真正可以賦予知識分子以相對獨立性和主體性的卻只有商品經濟的深化開展。這似乎是一個悖淪,但實際上卻是無可爭辯的事實。因為商品經濟以其特有規(guī)律消解了任何個人意志的社會牽引力,而正是這種個人意志常常是使知識階層失去話語權利的主要因素。因此,面對商品經濟大潮,知識階層絕不應痛心疾首,更不應吞沒其中而放棄超越意識,他們應該一方面置身其中,促進其深化開展,一方面又超乎其外,積極建構與商品經濟相適應的社會價值觀。商品經濟愈是深化開展,價值規(guī)律愈是浸透于方方面面,一套符合社會群眾利益的價值標準就愈是必要。而這種價

18、值標準只有在知識階層的積極建構中出現。這就是說,知識階層肩負著在商品大潮中憑借自己所承當的文化知識和社會責任感去標準、塑造社會精神相貌的重任。要完成這一任務,知識分子就必須首先進展自我標準、自我塑造、完成人格的自律自足,如此才能在金錢至上、人欲橫流的情況下保持其獨立意識與超越精神。“群眾文化是商品經濟與現代科學技術一向文化“侵入的產物。它的出現本身即已證明著個人意志對文化之牽引力的弱化:而它的品位那么直接決定于社會群眾的普遍素質。面對商品經濟,知識階層有某種物質上的失落感;面對“群眾文化,他們又產生某種精神上的失落感似乎目己文化承當者的角色被取代了。實際上“群眾文化消解掉的并不是知識階層的文化

19、主體性,而是個人意志對文化的裁決權。因此知識階層不應將“群眾文化的出現視為自身文化話語權利的喪失恰恰相反,他們應把“群眾文化當做自己進展價值觀建構的有利形式。他們除了繼續(xù)探究高層次的文化奧秘之外,應以更多的力量去關注“群眾文化,使之在商業(yè)性,消費性的范圍內,獲得某種價值標準。在具有社會使命感的知識階層的積極參與干預之下,“群眾文化就可以將社會批判精神融入娛樂性之中,從而成為對社會群眾的精神狀態(tài)具有良性作用的積極文化。三、“群眾文化與文學今日知識階層如何處理文學與“群眾文化的關系的問題,本質上是如何在以商品經濟為主導的社會現實中尋找自身位置的問題。知識階層要安身立命就不能無視商品經濟大潮,文學要

20、存在下去也不能無視“群眾文化之流。知識階層只有立足于商品經濟的開展,根據社會的現實需要才能建構起實在可行的社會文化價值觀,才能不流于烏托邦式的夢想;文學也只有立足于“群眾文化,根據社會群眾的審美興趣,才能創(chuàng)造出為社會認可的作品,才能擺脫孤芳自賞的命運。這就是說,知識分子必須放棄對精神貴族地位的追求與維護,必須從現實出發(fā),從自身社會境遇出發(fā),充分發(fā)揮主體精神去完成自己的歷史使命;文學必須進入“群眾文化之中,憑自身固有的審美品格去豐富、進步“群眾文化。在商品經濟的沖擊下,那種安坐書齋不問世事的知識分子形象已難于維持;在“群眾文化的浸透下,那種不顧群眾審美興趣的高雅文學也漸漸失去立身之地。這種現象雖使許多人痛心疾首,但我們卻不能否認它標志著一種社會的進步。知識分子的自我形象應改變,傳統的文學觀念也應改變。只有當知識階層真心地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