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平、汶上北朝摩崖刻經訪碑記_第1頁
東平、汶上北朝摩崖刻經訪碑記_第2頁
東平、汶上北朝摩崖刻經訪碑記_第3頁
東平、汶上北朝摩崖刻經訪碑記_第4頁
東平、汶上北朝摩崖刻經訪碑記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 6 -東平、汶上北朝摩崖刻經訪碑記張穎昌東平、汶上有北朝摩崖刻經多處,散見于山林。山東博物館碑帖庫房有“大空王佛”巨幅拓片,筆畫壯碩,氣象駭人,然頗難展觀一睹全貌。且文字立挺于天地之間,深藏于山林之遠,呼吸吐納間已與歲月共老,已與其間所蘊含的厚重磨礪混沌交融,決難剝離。而拓片將文字移至庫房、展廳,與之相對,總覺隔膜甚遠,遠足仰觀之念與日俱深,遂前往觀之。洪頂山摩崖刻經于2022年5月25日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洪頂山海拔368米,有大洪頂、二洪頂之分。經文刻在二洪頂西麓“凹”字形山谷南北摩崖的石壁上,谷內茅溪泉長流,泉西有地平坦而開闊,接東平湖,一望山色湖

2、光,松風漫谷。崖上有刻經、佛名、銘贊、題名、題記共22處?!按罂胀醴稹彼淖指?1.3米,寬3米,斜倚山勢縱向而下。立于摩崖腳之下,匍匐仰觀,但見山勢隆起,崖壁崚嶒,愈顯巍峨之勢。青天白云為襯,山風漫漫,寧靜悠遠。一千五百年的距離一瞬間被拉近到眼前,此際與古人凝眸晤對,真切感受到文字帶給人的巨大震撼,這是何等的機緣?!胺稹弊指?米有余,寬3米有余?!按罂胀醴稹蹦ρ聲E意味頗深,據云:“大”可通天,“空”則成性,“王”如日月,“佛”則弗人亦人,臨石觀之,當非虛言。鎮江焦山“瘞鶴銘”被譽為“大字之祖”,我亦曾臨石拜觀,然其字徑不過10余厘米,與“大空王佛”相較,大小相差何止百倍!故“大空王佛”為“大

3、字鼻祖”當屬名副其實。如此壯碩巨大的字跡,為書法史首創。仰觀尚且不易,當時又是如何書寫于崖壁之上的呢?很顯然,單字面積逾10平方米,又處于崖壁之上,書寫難度極大,考慮到當時毛筆的形質,直接書丹的可能性極小。細審書跡筆畫,應是以雙鉤方式先鉤出字的外輪廓,再以刀鑿深刻于崖壁之上。大書深刻,鑿入崖壁,與天地山林一體,其意千載傳揚,永不磨滅。這巨大的書跡所承載的是崇高的信仰,更彰顯出信念的力量?!按罂胀醴稹迸c同時期散刻于山東各地的摩崖刻經,都是為了宣揚佛法,唯其書之大,才足以承載;唯其刻之深,才足以久傳。文字所承載的信仰之力,只有在天地山林之間,在特定的時空場景當中,才能以如此震撼人心的方式完美地呈現

4、出來?!按罂胀醴稹边B同其他北朝刻經,綿延于山東地區,自成體系。要完成如此浩大的“工程”,絕非一人之力可以做到,這需要一個有共同信念的群體來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經年累月,崎嶇于山林溝壑,飽經酷暑嚴寒、風霜磨礪,這又需要何等的愿力來支撐!關于書寫人,目前比較一致的觀點是北朝僧人安道一。他所生活的時代,儒、釋、道沖突不斷。北魏太武帝滅佛后百余年,建德三年(574年)五月十五日,北周武帝為解決朝廷所急需的兵源與財力,下詔“禁佛、道二教,經書、佛像盡毀,并令沙門、道士還俗為民。并禁諸淫祀,禮典所不載者,盡除之”。一時間,北周境內“融佛焚經,驅僧破塔寶剎伽藍皆為俗宅,沙門釋種悉作白衣”。建德六年(577年

5、),北周滅北齊后,針對繼續發展的佛教實體,推行滅佛政策,毀寺4萬,強迫300萬僧尼還俗,使寺院占有的大量人口向國家納稅服役,給當時的佛教發展帶來了沉重打擊。從目前考古證據推斷,安道一最初即是在東平一帶開始刻經。相距不遠的平陰縣洪范池鎮二股山,也有“大空王佛”摩崖刻經,在“佛”字兩側分別有“比丘僧太、道颙、僧安一、程伯仁”等題記,可知安道一只是刻經人之一,石刻的左上方有“河清元年造”字樣。此處刻經為北齊武成帝河清元年(562年)所刻,這是全國已知最早的刻經紀年,早于北周武帝下詔禁佛12年,可見安道一僧眾的刻經之舉最初是為了宣揚佛法。后又經歷了北周武帝滅佛之難,深感“縑竹易銷,皮紙易焚”,故將佛經

6、“刻在高山”,以期“永留不絕”。應該說,此后安道一和僧徒信眾們輾轉于各地山中,將佛經大書深刻于石崖之上,在傳法之余更多了一層護佛的信念。司里山海拔107米,又名棘梁山,南臨古運河。山雖不高,但山體上遍列佛像千余尊,時間跨越自北齊至唐宋的數百年,也是真正意義上的“千佛山”。諸佛像中最高者為北齊一佛二弟子像,高近10米,堪稱“中原北齊第一像”。山上刻有諸行無常偈摩訶般若經明咒品大般涅槃經憍陳如品等。諸行無常偈位于主峰東南角的下端,北齊皇建二年(561年)造像題記旁,被造像題記工程所破壞,僅余“無滅滅”3字,字徑逾15厘米。依照與題記的關系可推知,諸行無常偈的書刻時間要早于皇建二年,當然又比平陰“河

7、清元年造”刻經題記的時間要更早了一些,由此可知這一地區的刻經活動要遠早于北周武帝滅佛,其意在宣揚佛法。摩訶般若經位于主峰東崖壁之上,大部分已被宋代造像所破壞。主峰之東12米的摩崖石壁上,刻大般涅槃經憍陳如品節選,楷書34行,行11字,書風已有隋人特點,可證此地刻經活動亦延續了數十年之久。東平與汶上雖地處兩市,然地域相連,交通方便,次日所到即為汶上水牛山。此地周邊百里出產銹石,采礦產業發達,大型采礦場隨處可見。水牛山摩崖石刻,位于汶上縣白石鎮小樓村東南約1公里的水牛山南麓山洞右側。摩崖背后山體已不見,代之以采礦的深坑,其深處已逾百米。摩崖刻字處為一長方形磨光石面,已做圍欄保護。石長2米,寬1.5

8、米,計6行52字為文殊般若經節字,曰“舍利佛汝問云何名佛云觀佛者不生不滅不來不去非名非相是名為佛如自觀身實相觀佛亦然唯有智者乃有知耳是名觀佛”??探涀舟E尚清晰,樸茂蒼勁、圓融開張,與山石一體,更見蒼厚。詳審其書跡,亦為北齊人風貌。(宣統)再續汶上縣志古跡志著錄此石刻云:“太白山巔文殊碑,俗稱鐘繇書,非也。光緒初年碑亭倒塌,于碑側露題名一行,云主衛立將軍東陽平太守羊中、羊用,奉朝請羊叔子書經。然此石佛經為晉羊祜書也。地去泰安羊流店叔子故里百里而近,理亦或然。詳其字體不類北魏齊周,純系隸書變楷神氣。洞口石壁上字大方六七寸許,其體亦然,神更飄逸?!贝颂幩埔匝蚴蠟榻浿鳎苒谄涮┥窖蚴辖鹗贾幸嘌裕?/p>

9、因碑石剝蝕,今可辨者惟“經主威將軍兗州東陽平太守羊鐘、郡曹東邑人奉朝請羊善、邑人羊萬歲”諸字,其余名氏已殘缺。關于此碑的書寫時代,清汶上志斷為晉羊祜書,然題名中之羊叔子結銜稱為“奉朝請”,羊祜各傳均未載其曾官此職,故書經之羊叔子或別為一人。經主、書經人均為羊氏,可知水牛山刻經當為佛教興盛之時,經主雇人書經刊刻。此為當地望族宣揚佛學之一例,與安道一等僧眾護經之舉已屬兩類,亦可見當時當地佛教發展的狀況和書經群體構成的不同。據目前發現可知,北朝時期摩崖刻經分布廣泛,在河北省的響堂山、中皇山,河南省的鱉蓋山以及山東的泰山、徂徠山、鄒城玉山、汶上水牛山、東平洪頂山、平陰縣等處均發現北朝刻經,而平陰縣洪范

10、池鎮摩崖刻經的發現最為晚近,填補了西起河北響堂山,東到山東泰山、嶧山等的中軸線上中間無刻經的空白。這些刻經地域相連,書風相近,考其源流,大致為一系。在中古寫本時代,中國的書寫文化是以文人書法為核心的,文人書法又以南朝士人書法為正脈,強調筆法的傳承與書寫的流變。南北朝政權的分裂、審美風尚的不同導致了南北書風的差異,但這一差異亦并非截然可分。一是,南北書風的交流融合在很長一段時期內進行著,南朝流變的文人書風也一直在影響著北地。二是,書寫功用、書寫載體的差異也造成了南北之別?!岸酢币幌档臅诧L流在南朝得以延續,并牢牢占據著中國書法文化的主流地位;北朝書法則保留著較多古質的因素,刻石紀銘的書寫功用也顯然重于南地,從而導致了書風面目的差異。東平、汶上地區是北齊刻經活動的策源地,也是山東地區摩崖刻經的重要保存地。山東地區摩崖刻經地域相連、淵源有自,體現出書跡流傳體系的完整性,具有彌足珍貴的史料價值和藝術價值。作為歷史文化遺存,其意義更體現在當下與傳承。保護歷史文化遺存,使之久傳于后世,是當代人的歷史責任,有許多細致、繁雜的文保工作需要我們去展開。隨著北朝時期刻經實用功用的逐漸弱化,附著于文字之上的藝術價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