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習_第1頁
2020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習_第2頁
2020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習_第3頁
2020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習_第4頁
2020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習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3頁未讀 繼續(xù)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2020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習2020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習南岐人之癭 明 劉元卿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不良,凡飲之者輒病癭,故其地之民無一人無癭者。及見外方人至,則聚觀而笑之曰:“異哉,人之頸也,焦而不吾類!”外方人曰:“爾壘然凸出于頸者,癭病之也,不求善藥去爾病,反以吾頸為焦耶?”笑者曰:“吾鄉(xiāng)之人皆然,焉用去乎哉!”終莫知其為丑。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歸納寓意南岐人之癭 明 劉元卿南歧在秦蜀山谷中,其水甘而翻譯 南歧這個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 這個的水甜卻水質不好 喝的人都會患上頸瘤病 所以這里的人都沒有不得頸瘤病的 當看到有外地人來 這里的人們就會聚在一起看并且笑話說:外地人的脖子細得不

2、像我們 外地人說:你的脖子隆起是得了病!你去尋找藥來祛除你的病 還說我脖子細?笑的人說:我們鄉(xiāng)里的人都這樣!不要去治的!始終也不知道自己的不好!翻譯 南歧這個地方在四川的山谷中 這個的水甜卻不識姜菱者 楚人有生而不識姜者,曰:“此從樹上結成。”或曰:“從土里生成。”其人固執(zhí)己見,曰:“請與子(你)以十人為質,以所乘驢為賭 。” 已而(后來)遍問十人,皆曰:“土里出也。”其人啞然失色,曰:“驢則付汝,姜還樹生。” 北人生而不識菱者,仕(做官)于南方,席(宴席)上啖(吃)菱,并(連同)殼入口。或(有人)曰:“啖菱須去殼。”其人自護(袒護)所短(缺點),曰: “我非不知,并殼者欲以清熱也。”問者曰:

3、“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f那)姜生于土而曰樹結,菱生于水而曰土產,皆坐(因為)不知故也。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歸納寓意不識姜菱者 楚人有生而不識姜者,曰:【注釋】質:作證。 賭:賭注。【譯文】 有個生來不知道生姜的楚國人,說:“這東西是從樹上結成的。”有人說:“從土地中長成的。”那個人頑固地堅持自己的看法說:“請允許跟你用向十個人(質 疑)作證。用(我)所騎的驢作為賭注。”后來到處問了十個人,都說“(生姜是從)土地里長出來的”。那個人沉默不語改變神色,說:“毛驢就交給你,(可 是)生姜還是樹上結成的。” 有個生來就不知道菱角的北方人,(他)在南方做官,在宴席上吃菱角

4、,連同殼吃進嘴里。有人說:“吃菱角得去掉外面的殼。”那個人袒護自己的缺點,說:“我 不是不知道,連同殼一塊吃想用來清熱啊。”問的人說:“北方也有這種東西嗎?”回答說:“前山和后山,什么地方沒有!” 那姜生在土里卻說是樹上結成的,菱角生在水里卻說是在土里產出的,都是因為無知的緣故。【注釋】質:作證。 賭:賭注。【譯文】 盲子道涸溪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兢兢握固,自分失手,必墜深淵。過者告曰:“毋怖,第放下即實地也。” 盲子不信,握楯長號。久之,力憊,失手墜地,乃自哂曰:“嘻!蚤知即實地,何久自苦耶!” 夫大道甚夷,沉空守寂,執(zhí)一隅以自矜嚴者,視此省哉!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歸納寓意盲

5、子道涸溪 有盲子道涸溪,橋上失墜,兩手攀楯,【注釋】道:取道,過 2.楯:欄桿上的橫木。3第:只要 4 哂shn:嘲笑5 涸:水干 6自分:料想7.沈:通“沉”,沉溺,拘泥 8.道:走,走過。9.省:醒悟,反省。 10怖:害怕。11墜:掉。 12蚤:通“早”。13.憊:疲乏 14.矜嚴:矜持嚴整15.固:辛苦【注釋】翻譯 有個盲人經過一條干涸的小溪,在橋上突然失手墜落。他兩手攀住欄桿,膽戰(zhàn)心驚地抓得緊緊的,自己料想只要一旦失手,一定會墜入深淵。過路的人告訴他說“別害怕,只管放手,下面就是實地了。”盲人不相信,握緊橋欄大聲呼號。過了一會兒,力氣漸漸用盡了,便失手墜落在地上,于是他嘲笑自己說:“嘻

6、!早知道就是實地,何必長時間為難自己呢!”大道理(其實)很平實,陷在空想之中,執(zhí)著而矜持自負的人,看看這個故事該醒悟啊?翻譯啟示要敢于嘗試,不要被自己憑空設想的困難所嚇倒。走出思維的局限,戰(zhàn)勝自己,才能獲勝。不要固執(zhí)己見,要善于聽從別人的意見,并仔細分析,冷靜地做出判斷,如同文中的盲人一般不聽取意見,冥頑不靈,只會徒增笑料罷了。啟示獅貓斗碩鼠 萬歷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害甚劇。遍求民間佳貓捕制之,輒被啖食。適異國來貢獅貓,毛白如雪。抱投鼠屋,闔其扉,潛窺之。貓蹲良久,鼠逡巡自穴中出,見貓,怒奔之。貓避登幾上,鼠亦登,貓則躍下。如此往復,不啻百次。眾咸謂貓怯,以為是無能為者。既而鼠跳擲漸遲,

7、碩腹似喘,蹲地上少休。貓即疾下,爪掬頂毛,口齕首領,輾轉爭持,貓聲嗚嗚,鼠聲啾啾。啟扉急視,則鼠首已嚼碎矣。然后知貓之避,非怯也,待其惰也。彼出則歸,彼歸則復,用此智耳。噫!匹夫按劍,何異鼠乎!翻譯文中加橫線的句子歸納寓意獅貓斗碩鼠 萬歷間,宮中有鼠,大與貓等,為譯文: 明朝萬歷年間,皇宮中有老鼠,大小和貓差不多,為害極為嚴重。(皇家)從民間找遍了好貓捕捉老鼠,都被老鼠吃掉了。恰好有外國進貢來的獅貓,渾身毛色雪白。把獅貓投入(有)老鼠的屋子,關上窗戶,偷偷觀察。貓蹲在地上很長時間,老鼠從洞中出來巡視,見到貓之后憤怒奔跑。貓避開跳到桌子上,老鼠也跳上桌子,貓就跳下來。如此往復,不少于一百多次。大

8、家都說貓膽怯,以為是沒有能為的貓。過了一段時間,老鼠跳躍動作漸漸遲緩,肥碩的肚皮看上去有些氣喘,蹲在地上稍稍休息。貓隨即快速跳下桌子,爪子抓住老鼠頭脖子,口咬住老鼠脖子,輾轉往復爭斗,貓嗚嗚的叫,老鼠啾啾的呻吟。急忙打開窗戶查看,老鼠腦袋已經嚼碎了。大家這才明白,獅貓開始時躲避大鼠,并不是害怕,而是等待它疲乏松懈啊!敵人出擊我便退回,敵人退下我又出來,獅貓使用的就是這種智謀呀。 唉!那種不用 智謀,單憑個人血氣的小勇的人,和這只大鼠有什麼不同呢?譯文:【注釋】1.萬歷:明神宗年號(1573-1620)2輒:總是3.逡巡:這里形容大鼠探頭探腦的樣子4.不啻:不只5.齕:咬【本文主旨】 本文通過記

9、敘貓鼠相斗,說明了寧斗智不斗力的道理。敵疲我打,后發(fā)制人,是克敵制勝的一種重要策略【中心】 獅貓能夠戰(zhàn)勝大鼠,因為它隨時注意到斗爭的條件,知道對方勢盛,不可力斗,故意示人以弱,一 味閃避;待到對方筋疲力盡,時機來了,才全力出擊,向其要害爪口并施 , 終 於咬碎老鼠的頭部。這說明了做事要運用智謀,不能單憑意氣、勇力做事。【注釋】牧豎m sh 兩牧豎入山至狼穴,穴有小狼二,謀分捉之(2)。各登一樹,相去(3)數十步。少頃(4),大狼至,入穴失子(5),意(6)甚(7)倉皇(8)。豎于樹上扭小狼蹄耳,故(9)令(10)嗥(11);大狼聞聲仰視,怒奔樹下,號(12)且(13)爬抓。其一豎又在彼(14)

10、樹致(15)小狼鳴急;狼輟聲(16)四顧(17),始(18)望見之,乃(19)舍此趨彼(21),跑(21)號如前狀。前樹又鳴(22),又轉奔之。口無停聲(23),足無停趾(24),數十往復(25),奔漸遲(26),聲漸弱(27);既而(28)奄奄(29)僵(30)臥,久之不動。豎(31)下(32)視之(33),氣已絕(34)矣(35)。牧豎m sh 兩牧豎入山至狼穴,【譯文】 兩個牧童走進山林里(恰好)走到一個狼窩前,窩里有兩只小狼,(兩個牧童)謀劃著各抓一只。(他們又)各自爬上一棵樹,兩棵樹相距幾十步遠。過了一會兒老狼回來了,它鉆進狼窩一看,小狼不見了,神情很慌張。一個牧童在樹上又是扭小狼的

11、腳,又是揪它的耳朵,讓它哀號;老狼聽到小狼的叫聲,仰頭看見了(牧童和小狼),憤怒著沖到樹下,一邊嚎叫一邊連爬帶抓(著樹干想爬上去)。(這時)另一個牧童也在另一棵樹上欺負得小狼急促地哀號起來;老狼(聽到了它的嚎叫)停下四周張望,才遠遠看見另一棵樹(上的小狼和牧童),它放棄這棵樹奔跑向另一邊,(它)奔跑嚎叫像剛才一樣。第一棵樹上的小狼又叫,它又回身奔向第一棵。口中叫個不停,腳下奔跑不止,來來回回跑了幾十趟,跑得漸漸慢了,叫聲漸漸弱了;不一會兒,(就累得)奄奄一息,直挺挺地倒在地上,過了許久,便一動不動了。牧童爬下樹一看,老狼已經斷了氣。【譯文】牧豎,又名牧豎捕狼,短文,收錄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一書。牧

12、豎,即牧童。該文是精煉與生動的典范。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與勇氣、狼的急迫焦躁與疲于奔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 這篇短文告訴我們,對于像狼一樣的壞人,我們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從愛護動物的角度看,倆牧童的行為屬惡作劇。過于殘忍,不值得提倡。牧豎,又名牧豎捕狼,短文,收錄在蒲松齡聊齋志異一書。(1)選自聊齋志異。作者蒲松齡,字留仙,號柳泉居士,山東淄川(現在山東省淄博)人,清代文學家。牧豎,牧童;豎,童仆。(2)謀分捉之:商量好每人捉一只小狼謀:謀劃,商量。分:分別。(3)去:距離。(4) 少頃:片刻,一會兒。(5)入穴失子:進到窩里,發(fā)現孩子(兩只小狼)丟了。(6)

13、意:神情,神態(tài)。(7)甚:程度副詞,“很”。(8)倉皇:慌(9)故:所以。(10)令:使。(11)嗥(ho):吼叫(12)號(ho)大叫。(13).且:并且。(14) 彼:另外的。(15)致:導致,致使。(16)輟聲:停止了叫聲。(17)四顧:四面張望。(18)始:才。(19)乃:于是。(20)舍此趨彼:離開這只小狼奔向那只小狼。趨:跑向。(21)跑(po):同“刨”,獸用前爪刨地。(22)前樹又鳴:前樹上的小狼又叫。(23)口無停聲,足無停趾:嘴里不停地嗥叫,腳不停地奔跑(24)趾:通“止”,停止。(25)數十往復:倒裝句,“往復數十”意為“來來往往不下數十次(26)遲:遲緩,緩慢。(27)

14、弱:微弱。(28)既而:不久。(29)奄奄:氣息微弱的樣子。(30)僵:僵硬。(31)豎:筆直。(32)下:向下。(33)之:代詞,文中代指母狼。(34)絕:斷。(35)矣:語氣詞,表示語氣“了”。2020年高考語文文言文總復習閱讀提示這篇小小說堪稱精煉與生動的典范。不到二百字的篇幅,牧童的智慧與勇氣、狼的急迫焦躁與疲于奔命,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給人以身臨其境的感覺。狼雖是兇殘的動物,但狼所表現出的母愛令人感動。兩牧童利用狼的母愛天性而殺害狼未免過于殘酷。不管是人類還是動物,母愛永遠是偉大的。本文記敘了兩個牧童捉小狼除大狼的故事,表現了兩牧豎的機智和勇敢。本文哪兩點表現了牧童的機智? 1、 捉

15、住小狼,分工爬到樹上。2、 使小狼叫,讓大狼來回奔跑,并使大狼累死。牧童的做法太殘忍,狼也愛他的小狼啊,之所以老狼會累死,是因為這無私的母愛啊,這是一種無聊的殘忍。文中的牧童和童區(qū)寄傳中的區(qū)寄都善于利用對手的心理和弱勢,用智慧戰(zhàn)勝對手閱讀提示螳螂捕蛇螳螂捕蛇形容只要方法得當,敢于斗爭,就能以弱制強。比喻只要摸清了敵人的短處,找到它的弱點,抓住要害,充分發(fā)揮自己的長處,就能夠戰(zhàn)勝強者。 螳螂捕蛇(清)蒲松齡張姓者,偶行溪谷,聞崖上有聲甚厲。尋途登覘,見巨蛇圍如碗,擺撲叢樹中,以尾擊螳螂捕蛇螳螂捕蛇形容只要方法得當,敢于斗爭,就能以弱制強。樹,樹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

16、大疑。漸近臨之,則一螳螂踞頂上,以刺刀攫(音:ju)其首,顛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視額上革肉,已破裂云。選自聊齋志異【解釋】形容只要方法得當,敢于斗爭,就能以弱制強。樹,樹枝崩折。反側傾跌之狀,似有物捉制之。然審視殊無所見,大譯文有個姓張的人偶然在溪谷邊行走,忽然聽到山崖之上有很大的聲音。他在找尋登上山崖的路徑探看,看見一條身圍如碗的大蛇。大蛇在樹叢灌木中搖擺撲打,用它的尾巴擊打著柳樹,柳枝都被它弄折了。看蛇那翻來覆去滾動跌打的情狀,好像有什么東西捕捉并制服了它,然而姓張的人仔細觀察,并沒有發(fā)現什么東西,于是他非常詫異。慢慢地走近,從上向下看那條蛇,才發(fā)現原來有一只螳螂在那條蛇的頭頂上,正用刺

17、刀一樣的前足割蛇的頭,無論大蛇如何翻滾,那螳螂就是跌不下來。過了很久,蛇終于死了。姓張的人再看時,蛇頭上的皮肉已經被割破了。譯文覘:察看,窺視。 圍:此處指蛇的身圍 。 擺撲:扭動摔打。 狀:樣子 大:很,非常。 殊:極、很,完全 。非常。 反側傾跌:形容蛇掙扎的樣子。 則:是。 據:占據 。攫(ju):鉗制,用爪抓取,這里是刺入的意思。攧(dian):通“顛”。跌、摔。 竟:終于。聞:聽見。 其:它的。 臨:接近。去:離開。 尋:找尋。 革肉:皮肉。近:附近。 審:仔細。云:句末助詞。覘:察看,窺視。 圍:此處指蛇的身圍 。 擺道理只要摸清了敵人的短處,找到它的弱點,抓住要害,充分發(fā)揮自己的

18、長處,使弱者也可戰(zhàn)勝強者,取得最后的勝利。(供參考:以己之長攻敵之短,便能克敵制勝,弱者也能戰(zhàn)勝強者.)道理【寓意】1.因為如果某一種生物若沒有自己的天敵和自己是其它動植物的天敵,那么久而久之,便會失去生存的能力。2.揚長避短,才能取得勝利。【啟示】(1).等候時機是很重要的,在沒把握的時候不應該過度消耗能力,而后抓到合適的機會就要一舉拿下 ;(2).弱者如果能抓住機會,那么弱小者也可以戰(zhàn)勝強大者【寓意】鐘響磬鳴 洛陽有僧房中磬子,日夜輒自鳴 。僧以為怪,懼而成疾。求術士百方禁之 ,終不能已。曹紹夔素與僧善。夔來問疾,僧具以告。俄擊齋鐘,磬復作聲。紹夔笑曰:“明日設盛饌,余當為除之。”僧雖不信

19、紹夔言,冀或有效,乃力致饌以待。紹夔食乞,出懷中錯,鑢磬數處而去,其響遂絕。僧問所以,紹夔曰:“此磬與鐘律合,故擊彼應此。”僧大喜,其疾便愈。鐘響磬鳴 洛陽有僧房中磬子,日夜輒自鳴 。僧以【譯文】 洛陽一座寺院的僧房中有只磬,不論白天黑夜,無人敲擊,動不動就自己發(fā)出聲響,僧人又 奇怪又害怕,以致因此嚇出病來,他請了許多江湖術士,用盡了種種辦法,想來制止磬鳴, 但都無濟于事。有個名叫曹紹夔的人,素來與僧人友好。他前來探望僧人的病情,僧人把染病的原因告訴了 他。不一會兒,寺里正好敲擊齋鐘,磬又自己響起來。曹紹夔頓時明白過來,笑著對僧人說 :“請明天擺下盛宴,我來為你制止它自鳴吧!”僧人雖然不大相信

20、他的話,但還是抱著一線希望,就盡自己的力量準備了豐盛的宴席。第二 天,曹紹夔吃完飯后,從懷里掏出一把銼刀,將磬銼了幾處就走了。從此,這只磬便不再自 鳴了。僧人去詢問原因,曹紹夔說:“您的這只磬和寺院的鐘固有頻率相同,所以那邊敲鐘就能引 起磬的共鳴。”僧人聽了十分高興,病也馬上好了。【譯文】 洛陽一座寺院的僧房中有只磬,不論白天黑夜,無人敲擊【釋義】磬:古代打擊樂器。鐘被敲響后,磬就自鳴了。比喻事物之間有內在聯系。【典故】唐韋絢劉賓客嘉話錄記載:洛陽一寺院里的磬常常自鳴,僧侶為此憂患成疾。其友知此事后,用銼將磬銼了幾處,磬從此不再自鳴。用現代的理論解釋,當為共振現象。【道理】比喻事物之間有內在聯

21、系【釋義】磬:古代打擊樂器。鐘被敲響后,磬就自鳴了。比喻事物之阿留傳阿留者,太倉周元素家僮也。性癡呆無狀,而元素終蓄之。嘗試執(zhí)灑掃,終朝運帚,不能潔一廬。主人怒之,則帚擲地,曰:“汝善是,何/曷煩我為?”元素11或他出,使之應門;賓客雖稔熟者,不能舉其名。問之,則曰:“短而肥者,瘦而髯者,美姿容者,龍鐘而曳杖者。”后度悉不記,則闔門拒之。家蓄古尊、彝、鼎、敦數物,客至出陳之。留伺客退,竊叩之,曰:“是非銅乎?何黯然黑若是也?”走取沙石,就水滌磨之。短榻缺一足,使留斷木之歧生者為之;持斧鋸,歷園中竟日。及其歸,出二指狀曰:“木枝皆上生,無下向焉。”家人為之哄然。舍前植新柳數株,元素恐為鄰兒所撼,

22、使留守焉。 留將入飯,則收而藏之。其可笑事率類此。元素工楷書,尤善繪事。一日,和粉墨,戲語曰:“汝能是乎?”曰:“何難乎是?“遂使為之,濃淡參亭,一若素能,屢試之,亦無不如意者。元素由是專任之,終其身不棄焉。 傳者曰:樗櫟不材,蘄者不棄;沙石至惡,玉人賴焉;蓋天地間無棄物也。矧靈于物者,獨無可取乎?阿留癡呆無狀,固棄材耳,而卒以一長見試,實元素之能容也。今天下正直靜退之士,每不為造命者所知;遲鈍疏闊者,又不為所喜。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當其材,則廢棄隨之。于戲!今之士胡不幸,而獨留之幸哉阿留傳阿留者,太倉周元素家僮也。性癡呆無狀,而元素終蓄之【注釋】1.蓄:容留。2.終朝:整個上午。3.竊叩:

23、私下敲打。4.青銅器因年代久遠,顏色變暗并有綠銹,但不可磨滌,否則青銅器就會失去文物價值。5.參(cn)亭:參互和均勻。6.樗櫟chl:都指無用的木材。7.蘄:通“祈” 。8.矧:況且 。9.造命者:指當權執(zhí)政者。10.于戲:同“嗚呼”。11.有時。 率:大體上。譯文文中“何煩我為?”中的“為”做疑問語氣詞用,相當于“呢”譯文:阿留,是太倉人周元素的家僮。生來癡呆沒有作為,但周元素一直收養(yǎng)著他。主人曾讓他負責打掃,(他)整個早晨揮舞掃帚,沒能掃干凈一間屋。主人沖他發(fā)怒, (他)就將掃帚摔在地上,說:“你會做這事,為什么要麻煩我呢?”周元素有時到別的地方去,讓他照看門戶;來的賓客即使是熟悉的,(

24、他)也不能說出名字來。問他,他就說:“又矮又胖的,瘦長有胡子的,長得很好看的,老態(tài)龍鐘拄著拐杖的。”后來的想想都記不住,就干脆關起門拒不接待。(周元素)家里收藏有古尊古彝古鼎古敦等多件古董,客人來了就拿出來陳列一番。阿留等客人走了,偷偷敲一敲,說:“這不是銅吧?為什么這樣深黑?”跑去拿來沙石,就著水又洗又磨起來。矮榻缺了一只腳,(周元素)要阿留砍一根樹的分枝做個榻腳;(阿留)拿著斧頭鋸子,在園子里走了一整天,等他回來了,(只見他)伸出二根手指比劃著說:“樹枝都向上生長,沒有朝向下邊的。”家人因此哄堂大笑。房子前新栽了幾株柳樹,周元素擔心鄰居家的小孩搖動它,就讓阿留守護著。阿留要進屋吃飯,就將柳

25、樹拔出來收藏了。阿留可笑的事情,大概諸如此類。周元素善于楷書,尤其擅長繪畫。有一天,(他)和好顏料,開玩笑似地對阿留說:“你能干這個嗎?”阿留說:“對于這事,有什么難的呢?”于是(周元素)就讓他畫起來,(只見他)色彩的濃淡,調和得參互均勻,完全像是素來就會。多次讓他調色,也沒有不如意的。周元素從此專門要他調色,終生用他,沒有廢棄。作傳者說:樗櫟不成木材,但砍柴人并不嫌棄;沙石非常難看,但雕刻匠們需要它;大概天地間沒有可以完全拋棄的東西。況且比其他生物靈巧的人,偏偏就沒有可取之處嗎?阿留癡呆無比,本來不過是可棄之材罷了:最終卻因為一技之長被任用,實則是(因為)周元素能夠容人。如今天下那些正直清靜

26、的人才,常常不被當權者所了解:不聰明而又迂闊的人,又不被他們所喜歡。能夠了解并且喜歡的人,使用他們時又不能適合他們的才能,接著就棄用他們。唉!如今的人才為什么不幸,而只有阿留幸運呢?【注釋】習題8、對下列句子加點詞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性癡呆無狀,而元素終蓄之 蓄:收養(yǎng)B、客至出陳之 陳:陳列C、元素工楷書,尤善繪事 善:善于D、能知而且喜矣,用之不能當其材 當:適合9、下列各組句子中,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組是A、元素恐為鄰兒所撼,使留守焉為國者無使為積威之所劫哉B、其可笑事,率類此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無悔矣,其孰能譏之乎C、走取沙石,就水滌磨之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D、留

27、將人飯,則收而藏之盛以錦囊,負前而驅,及凱旋而納之10、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A、本文選取了“執(zhí)灑掃”“應門”“滌磨古玩”“斷歧生之木”“守新植柳樹”等五個典型事例,通過語言、行動等描寫,刻畫出阿留“癡呆無狀”的特點,人物個性鮮明,呼之欲出。B、周元素是一個寬厚仁慈、知人善任的官宦形象。他對待“癡呆無狀”的家僮阿留,不是鄙棄,而是寬容,看到阿留繪畫“濃淡參亭,一若素能”,就“專任之”,“終其身不棄焉”。C、本文敘議結合,先敘述阿留雖“癡呆無狀”,但由于具有一技之長而得到主人終身“專任”的故事,然后就此展開議論,指出“天地間無棄物”,應該取其所長,而不必求全責備。D、作者在議論

28、中,將今士之不幸與阿留之幸、周元素用人與造命者用人分別作了對比,感慨當時的執(zhí)政者不能知人善任,致使“正直靜退之士”得不到重用。答案:8、C善:擅長。9、D“而”均作順接連詞。(A項兩個“為”,前一個介詞,表被動;后一個動詞,“治理”。B項兩個“其”,前一個代詞,“他的”;后一個副詞,表反問,“難道”。C項兩個“之”,前一個代詞,代“器具”;后一個助詞,取消句子獨立性。)10、B“官宦形象”,文中無此信息;“濃淡參亭”指“和粉墨”。習題水喻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十五而能沒矣。夫沒者豈茍然哉?必將有得于水之道者。日與水居,則十五而得其道。生不識水,則雖壯,見舟而畏之。故北

29、方之勇者,問于沒人,而求其所以沒,以其言試之河,未有不溺者也。故凡不學而務求其道,皆北方之學沒者也。(選自蘇東坡集)水喻南方多沒人,日與水居也。七歲而能涉,十歲而能浮,【譯文】南方能潛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七歲能步行過河,十歲能在水面浮游,十五歲就能潛水了。那些能潛水的人,難道只是偶然做到這樣的嗎?(他們)必定是懂得水性的。天天跟水打交道,十五歲就能掌握水性了。生來就不識水性的,即使到了成年,看見船也害怕。所以北方勇敢的人,向能潛水的人請教,打聽他們能夠潛水的原因,按照他們的話到河里試驗,沒有不淹死的。所以凡是想不通過下水刻苦實踐而只掌握潛水理論的人,他的結果和北方潛水的人是一樣的。【譯

30、文】南方能潛水的人很多,天天跟水打交道。七歲能步行過河,【注釋】(1)沒人:善于潛水的人。沒,潛入水中。(2)日:每天。(3)涉:蹚水,步行過河。(4)茍然:偶然。(5)道:方法。(6)得:掌握。(7)畏:害怕。(8)以:按照。【注釋】【中心句】 故凡不學而務求其道,皆北方之學沒【啟示】 這個故事告訴了我們實踐出本領的道理,只懂得理論而不去實踐是沒有用的。【中心句】工之僑獻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而玉應。自以為天下之美也,獻之太常。使國工視之,曰:“弗古。”還之。工之僑以歸,謀諸漆工,作斷紋焉;又謀諸篆工,作古窾焉。匣而埋諸土,期年出之,抱以適市。貴人過而見之,易之以百金,獻

31、諸朝。樂官傳視,皆曰:“希世之珍也。”工之僑聞之,嘆曰:“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而不早圖之,其與亡矣。”7-10遂去,入于宕之山,不知其所終。工之僑獻琴工之僑得良桐焉,斫而為琴,弦而鼓之,金聲字詞注釋工之僑:名字叫做僑的技藝工人。是虛構的人物。良桐:上等桐木,即梧桐,青桐,木質理疏而堅,是制作古琴的好材料。桐,桐木,制古琴的材料。斫(zhu):砍削。弦而鼓:裝上弦彈奏。弦、鼓,都是名詞作動詞用。弦:琴弦。這里作動詞用,裝上弦。鼓琴,指彈奏古琴。金聲而玉應:發(fā)聲和應聲如金玉碰撞的聲音。天下之美:天下最美的(琴)。美:美琴,形容詞作名詞用。太常:太常寺,祭祀禮樂的官署。使:讓。國工:最優(yōu)

32、秀的工匠,這里指樂師。弗:不。謀:謀劃。諸:兼詞,之于。篆工:刻字的工匠。刻字多用篆體字。古窾(kun):古代的款式。窾,同款,款式。匣:裝在匣子里。期(ji)年:第二年;滿一年。適:到去。貴人:大官。易:換,交易。樂官:掌管音樂的官吏。 傳視:大家傳遞看著。 希:同“稀”,稀世:世上少有。 悲哉世也:這個社會真可悲啊。 豈:難道。 獨:只。 莫:沒有什么。然:如此。其:大概,表推測的語氣副詞 其:代詞,代指工之僑珍:珍寶。字詞注釋【譯文】工之僑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彈奏起來,發(fā)聲和應聲如金玉之聲。他自己認為這是天下最好的琴,就把琴呈現給太常寺(的主管人);讓優(yōu)秀的樂師

33、來看,樂師說:“(這個琴)不古老。”于是便把琴退還回來。 工之僑拿著琴回到家,跟漆匠商量,把琴身漆上殘斷不齊的花紋;又跟刻工商量,在琴上雕刻古代的款式;把它裝在匣子埋在泥土中。過了一年挖出來,抱著它到集市上。有個大官路過集市看到了琴,就用一百兩黃金買了它,把它獻到朝廷上。樂官們傳遞著觀賞它,都說:“這琴真是世上少有的珍品啊!” 工之僑聽到這種情況,感嘆道:“這個社會真可悲啊!難道僅僅是一把琴嗎?不是這樣的啊!世上的事情沒有不是這樣的。如果不早做打算,就要和這國家一同滅亡了啊!”于是離去,至宕冥附近的山,不知道他最終去哪兒了。【譯文】工之僑得到一塊上好的桐木,砍來做成了一把琴,裝上琴弦文章是劉基

34、郁離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遭遇,揭露了社會上評價、判斷事物優(yōu)劣僅憑外表,而非考究內在品質的現象,告誡人們切不可被表象所迷惑、蒙蔽。文末“悲哉世也!豈獨一琴哉?莫不然矣”的感嘆是值得人們深省的,其寓意至今還能給人以啟迪與警戒。感悟主旨判定一個事物的好壞,應該從本質上進行鑒定,而不是從外表來下結論。只有本質上好的東西,才能滿足我們的需求,否則,再華麗的外表也只能作為擺設,起不到任何作用。同時,我們在實際生活中應該學會變通地適應環(huán)境,只有這樣,才能具備生存的基本條件。文章是劉基郁離子中的一篇寓言。文中以工之僑二次獻琴的不同【作品賞析】 工之僑第一次獻琴,琴雖好卻遭到貶抑被退了回來

35、。琴不僅是“良桐”所制,而且“金聲而玉應”,材質、音質俱佳,因此制作者對它的評價是“天下之美”。雖然如此,這架琴經過太常寺主管人的手,又經優(yōu)秀樂師們的鑒定,終被退回,而理由只有“弗古”二字。這樣的理由是很可笑的。 工之僑第二次獻琴,因為琴經過偽裝,又是由貴人獻上,竟得到極高的評價。文章比較詳細地敘述工之僑偽裝古琴的經過,先請漆工繪制“斷紋”,再請刻字工匠刻上“古窾”,然后裝在匣子里埋在地下,過了一年才拿出來。這說明工之僑把這件事做得很精心。獻琴的方法也很巧妙,他不直接去獻,而“抱以適市”,讓別人重價買了去獻,結果真的得到了極高的評價,成了“希世之珍”。表面上看寫的是琴的遭遇,實際上是寫人。作者

36、借工之僑偽造古琴試探索世風的機智,諷刺了元末一幫缺乏見識,不重真才實學而只重虛名的虛偽之人,其寓意是十分鮮明而深刻的。文中“弗古,還之”與“世之珍也”的對比,很好地表現了當時敗壞的社會風氣,進一步諷刺了鼓勵人們弄虛作假的封建統(tǒng)治者。人們不要一昧地追求新事物,被事物的外表所吸引,而不在乎事物的內在。【作品賞析】晏子諫殺燭鄒 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詔吏殺之。晏子曰: “燭鄒之罪有三,請數之以其罪而殺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數之公前,曰:“燭鄒,汝為吾君主鳥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鳥之故殺人,是罪二也;使諸侯聞之,以吾君重鳥輕士 ,是罪三也。”數燭鄒罪已畢,請殺之 。公曰:“勿殺,

37、寡人聞命矣。”晏子諫殺燭鄒 景公好弋,使燭鄒主鳥而亡之。公怒,【譯文】齊景公喜歡捕鳥,讓燭鄒管理那些鳥。不久,鳥飛走了。齊景公十分生氣,下令想讓官吏殺了他。晏子說:“燭鄒有三條罪狀,請讓我將他的罪狀一一列出加以斥責然后殺掉他。”齊景公說:“好的。”于是召見燭鄒,晏子在齊景公面前列數他的罪行,說:“燭鄒!你是我們君王的養(yǎng)鳥人,卻讓鳥逃跑了,這是第一條罪行;讓我們君王為了一只鳥就要殺人,這是第二條罪行;讓諸侯聽到這件事,認為我們的君王看重鳥而輕視手下的人,這是第三條罪行。”把燭鄒的罪狀列完了,晏子請示殺了燭鄒。景公說:“不用處死了,我明白你的指教了。”2【譯文】注釋弋:(y)帶有繩子的箭,用來射鳥

38、;系著繩的箭,此處名詞作動詞,指用弋射;此處指捕鳥 使(使燭鄒主鳥):命令,派遣(上級對下級)。使(使吾君、使諸侯):致使,讓。 是:這。 故:原因,緣故。景公:姜姓,呂氏,名杵臼。春秋后期齊國國君,齊靈公之子,齊莊公之弟。好:愛好,喜愛。 燭鄒:齊景公的一個臣仆。 主:掌管,主管,負責管理;也可翻譯成“養(yǎng)”。詔:詔書,皇上的命令或文告。這里指下令。數(sh):歷數;列舉 重:重視,以為重。 輕:輕視,以為輕。聞命:接受教導。命:命令,這里指教導。亡:丟失,逃跑,讓逃跑了,這里指讓鳥逃走了。 以(以吾君重鳥):認為。以(以其罪而殺之):按照。 以(以鳥之故):因為。士:商、西周、春秋時最低級的

39、貴族階層;讀書人。前:前面。 畢:結束。 而:連詞表承接;連詞表并列。 汝:你。 諫:規(guī)勸罪三:三條罪狀。古代漢語中數詞作定語常常放在中心詞后。下文的“罪一”“罪二”用法相同。是:這。 欲(召吏欲殺之):想 請:請求注釋齊景公因燭鄒沒有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向齊景公委婉地列舉了燭鄒的三條罪狀,本意并不是讓齊景公殺了他,而是婉轉地提醒他,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齊景公聽了晏子的話后改變了主意,沒有殺燭鄒。文章體現了晏子的說服技巧和高超的語言技巧,展現出他在權威面前鎮(zhèn)定冷靜,能言善辯,機智勇敢的精神。本文選自晏子春秋(外篇)晏(yn)子春秋(又名晏子使楚)是記敘春秋時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晏嬰言行的一

40、部書。齊景公因燭鄒沒有管好鳥而要殺他,晏子向齊景公委婉地列舉了燭鄒文章寓意1. 揭露當時的帝王統(tǒng)治者重鳥輕人的殘暴本質,頌揚晏子的能言善辯與機智、正直的精神。2. 人與人交流需掌握適當技巧,在勸誡指正別人時也應做到趨利避害。3. 勸阻他人也要講究方法,有時應學會避其鋒芒,就會有事半功倍的效果。4.晏子不是直接勸阻,而是間接委婉地提醒齊景公殺了燭鄒會影響他的聲譽,從而使他改變了主意。文章寓意 齊桓公好服紫齊桓公好服紫是中國古代的一則寓言故事,出自韓非子,講的是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齊國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說明老百姓對偶像或權威人物的審美取向是非常趨同的。本文以生動的實例說明了“上有所好

41、,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誡人們,作為領導人或具有社會影響的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須謹慎,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影響,否則將造成嚴重的后果。 /view/2841.htm好服紫,一國盡服紫。當是時也,五素不得一紫。桓公患之,謂管仲曰:“寡人好服紫,紫貴甚,一國百姓好服紫不已,寡人奈何?”管仲曰:“君欲止之,何不試勿衣紫也?謂左右曰:吾甚惡紫之臭(xi:氣味)。于是左右適有衣紫而進者,公必曰:少卻!吾惡紫臭。”公曰:“諾!”于是日,郎中莫衣紫;其明日,國中莫衣紫;三日,境內莫衣紫也。 /view/28【譯文】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整個都城的人都穿紫色的衣服。正在那個時候,5匹生絹也換不到一匹紫色的布。齊

42、桓公對此十分憂慮,對管仲說:“我喜歡穿紫色的衣服,紫色的布料很貴,整個都城的百姓喜歡穿紫色衣服的風氣不消失,我該怎么辦呢?”管仲說:“您想制止這種情況,為什么不試一下不穿紫衣服呢?您可以對身邊的侍從說:我非常厭惡紫色衣服的氣味。在這時,侍從中有穿紫衣來晉見的人,你就說:“稍微退后點,我厭惡紫色衣服的氣味。”齊桓公說:“好。”從這天開始,沒有侍衛(wèi)近臣再穿紫色衣服了;到第二天,城中也沒有人穿紫色衣服了;第三天,國境之內沒有人再穿紫色衣服了。【譯文】注釋1.齊桓公:春秋時齊國國君,春秋五霸之一,姜姓,名小白。2.服紫:穿紫色的衣服。 3.服:穿。 4.國:都城。5.五素不得一紫:五匹生絹換不到一匹紫

43、色的(絹)。素:未染色的絹(絲織品)。6.患:以.為患,為憂7.管仲:字夷吾,春秋時齊國的丞相,助齊桓公稱霸。8.臭(xi):氣味。9.左右:身邊的近臣。10.郎中:官名,侍衛(wèi)近臣,此處泛指宮中官員。11.其明日:(到了)第二天.。12.甚:很。13.卻:退。14.好:喜歡。15.進:晉見。16.惡(w):厭惡。17.服:把作為衣服(名詞活用為動詞)。18.國:國都,都城。19.境內:國境內。20.少:稍稍。21.衣:穿衣服。22.適:正好。注釋【歸納總結】齊桓公喜歡穿紫色的衣服,齊國都城里的人便都穿紫色的衣服,說明老百姓對偶像或權威人物的審美取向是非常趨同的。本文以生動的事例說明了“上有所好

44、,下必甚焉”的道理,告誡人們,上行下效。作為領導人或具有社會影響的公眾人物,其一言一行必須謹慎,必須充分考慮社會影響,否則將造成嚴重的后果。臭不讀chu,讀xi,意思是氣味。【歸納總結】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記載孔子和弟子路過泰山時,遇到一名身世凄慘的婦女的故事。當地虎患嚴重,可就是因為有苛刻的暴政,所以她和親人寧愿一直住在這里,以至于后來竟有多人被老虎咬死,只剩下她一人對著墳墓哭泣。全文以敘事來說理,深刻揭露了封建暴政對人民的殘害。后來從這個故事中引申出了“苛政猛于虎”的成語,意思就是反動統(tǒng)治者的暴政比吃人的老虎更加可怕。【解釋】:政:政治。統(tǒng)治者的苛刻統(tǒng)治比吃人的老虎還要

45、兇惡暴虐。苛政,指統(tǒng)治階級對人民進行殘酷壓迫剝削的統(tǒng)治,包括政令、賦稅等。1苛政猛于虎禮記檀弓下中有苛政猛于虎一文,記載孔原文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2)。使(17)子路問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有憂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18)!”夫子曰:“何為不去也?”曰:“無苛政。”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于虎也。”原文譯文孔子路過泰山腳下,有一個婦人在墓前哭得很悲傷。孔子扶著車前的橫木聽婦人的哭聲,讓子路前去問那個婦人。子路問道:“您這樣哭,像是有非常傷心的事。”(婦人)接著說:“沒錯,之前我的公公被老虎咬死了,后來我的丈夫又被老虎咬死了,現在我的孩子又死在了老虎口中!”孔子問:“那為什么不離開這里呢?”(婦人)回答說:“(這里)沒有殘暴的政令。”孔子說:“學生們記住這件事,殘暴的政令比老虎還要兇猛可怕啊!”譯文【注釋】(1)哀:很傷心。(2)夫子式而聽之:夫子:古代對師長的稱呼,這里指孔子。式:通”軾“,指車前的扶手橫木,這里用作動詞,意為扶著軾(3)子路:孔子的弟子,名仲由,字子路。(4)壹似:壹:確實。壹似:確實像,很像(5)重有憂:有非常傷心的事。(6)而曰:婦人接著說。(7)舅:當時稱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