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自主創新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_第1頁
江蘇自主創新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_第2頁
江蘇自主創新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_第3頁
江蘇自主創新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_第4頁
江蘇自主創新的現狀、特點及其發展趨勢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自中央提出建設創新型國家的方針后,江蘇和許多省提出了建設創新型省份的目標,據初步統計全國已有200多個都市提出要建設創新型都市。關于各省和都市建設創新型體系,中共中央和國務院關于實施科技規劃綱要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決定有明確要求:即“建設各具特色和優勢的區域創新體系”。經濟學人面對這些要求和需求,至少有三方面的任務:調查研究,從學理角度對“自主創新”現象作理論解釋和評論;配合政策研究,為解決現實問題提供一點思路性的對策建議;依照實踐,進行新的理論探討。本文第一、二部分,對我省自主創新的現狀、特點和建設創新型省的思路作一個初步綜合和點評。第三部分,是對區域創新體系問題進行的初步學術性探究。目的,是

2、為學會同仁研究自主創新能力問題提供一塊墊腳石。一、我省自主創新的現狀關于自主創新的評價指標。國家統計局設計的企業自主創新能力評價的指標,要緊是反映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技術創新活動、技術創新產出能力和技術創新環境四方面的狀況。潛在技術創新資源指標系列,反映人力資源存量和經濟資源存量狀況,目前要緊采納“工程技術人員數”、“工業增加值”和“產品銷售收入”等指標。技術創新活動指標系列,反映研發、技改、技術引進和推廣等環節的經費投入狀況,目前要緊是采納“科技活動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研發活動經費占產品銷售收入的比重”等指標。衡量技術創新產出能力指標系列,要緊是反映其各種要素產生的實際成效,目前要緊

3、是采納“申請專利數量占全國專利申請量比重”、“擁有發明專利數量占全國擁有專利量比重”、“新產品收入占產品銷售收入比重”等指標。衡量技術創新環境指標系列,要緊反映企業所處地域的信息化水平、市場競爭程度、政府部門的扶持和金融機構的支持等狀況,目前要緊是采納“財政資金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的比重”、“金融機構貸款在科技活動經費籌集額中的比重”等指標(新浪網,2006年3月)?,F在尚未見到國家統計局關于衡量區域自主創新能力的指標設計,我們那個地點參照衡量企業指標設計的原理和省統計局的分析資料,從區域和企業兩個層面,對我省自主創新狀況作一個初步的描述。區域層面,包括對全省、省轄市、要緊市和南北中三板塊和

4、開發區的情況,給出一個總體概念。企業層面的情況是實質性的,從與沿海部分省市比較的角度,提供一些數據資料(以下統計資料,凡未注明的都來自省統計局、省發改委和省科技大會,文中不再一一講明)(一)全省層面的狀況:在省區中居前列但絕對水平不高1.技術創新成果2004年全省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不達到2.35萬件和1.13萬件,分不比2000年增長2.81和1.76倍,總量分不占全國的8.43%和7.46%,居全國第三位。2004年全省共承擔國家基礎研究打算項目753項,其中光電功能晶體結構性能的研究等3個項目列入國家973重大基礎研究打算;一批重要科技成果獲獎(29項獲國家科技獎:國家自然科學獎4項、國

5、家技術發明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獎23項;189項成果獲省科技進步獎)。同時,愛護知識產權的社會環境明顯改善2004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達5899.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3.8%??偭空既珖?8%左右,居全國第二位。2005年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為7928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4.3%,比2000年提高了7.3個百分點;總體水平,正從加工裝配的低端逐步向基礎材料、關鍵元器件、產品研發設計等高端攀升。其中,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成為新經濟增長點,高新技術園區和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初具規模,部分高新技術產品群逐步形成優勢。2005年全省工業、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分不達到45.5%

6、和55%,比“九五”提高3.2個和1.5個百分點。2.技術創新活動2005年全社會科技活動經費支出617億元,是2000年的3.2倍。2004年全社會R&D費用由2000年的13.05億元增加到213.98億元,占全國的11.9%,總量居全國前列;R&D費用占GDP的比重,2004年為1.38%,低于全國的1.44%,更低于上海的2.29%;2005年為1.48%,比2000年提高0.63個百分點。2004年大中型企業中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總數的49.7%,比2003年提高近2個點,科技活動支出312億元,占全社會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的60.2%,比上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專利申請數3878件,占全

7、社會的16.8%,比上年提出1.5個百分點。3.潛在技術創新資源2005年全省有一般高校115所、在校生124萬人,都居全國第一。“十五”以來全省高校為社會輸送各類人才120多萬人。目前全省各類技術人員300多萬人,在我省工作的兩院院士有94位,研究生以上學歷、副高以上職稱的高層次人才22.5萬人,歸國留學人員3萬多人。2005年全省有各類科技機構3584個。2004年已建國家及省級高技術研究重點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公共技術服務平臺150個;已建國家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35個,博士后流淌工作站臺128個兩項的總量都居全國第一。有47個市縣區進入全國科技進步市縣行列;2所高

8、校進入國家“985工程”、11所高校進入國家“211工程”建設行列,國家重點學科達89個。2004年全省科技活動人員的絕對數達到33.53萬人,位居全國首位。比位于第二、三兩位的北京和廣東兩省分不多3.33和4.24萬人。4.技術創新環境2004年政府科技撥款26.79億元,是2000年的2.11倍,占地點財政支出的2.04。政府科技撥款中,科學事業費支出6.46億元,比2000年增長39.83;科技三項費用19.91億元,比2000年增長2.5倍。兩項支出分不占財政支出的0.49和1.52(第073期 江蘇省統計局 2005年12月05日)政府連續3年共安排17億元專項資金,支持具有自主知識

9、產權的重大科技成果應用和產業化。“十五”期間,組織實施各類研究開發項目共14000多個,總投資超過1000億元。實施科技創新示范工程。包括省制造業信息化示范工程、新材料產業技術創新示范工程、“三藥”科技產業示范工程等。其中,省醫藥企業獲得國家新藥證書207份。完成銷售額、實現利潤均居全國第一位。10月22日國家統計局首度公布創新專項調查報告,在各地企業對所在都市創新環境評價的綜合評分中,進入十強榜按分值高低排序依次是上海、杭州、青島、深圳、蘇州、北京、常州、煙臺、廣州、紹興。(中新網)。(二)都市層面的狀況:自主創新的差異十分明顯反映我省自主創新的狀況,需要進一步看自主創新能力區域的分布,以及

10、具有代表性的要緊都市的水平。1. 十三個省轄市的科技進步綜合評價 科技進步綜合評價得分科技進步環境科技投入科技產出科技促進可持續進展南京市94.369.9130.5031.5522.40無錫市90.9210.2326.6029.7924.30徐州市77.656.6627.3122.4821.20常州市87.839.3827.9428.2422.27蘇州市93.1410.0025.3033.8224.02南通市80.018.1226.0825.5020.31連云港76.136.7925.9824.1419.22淮安市69.766.5121.5422.1819.53鹽都市70.506.6221.2

11、724.0618.55揚州市78.637.7227.0124.8419.08鎮江 市85.348.4826.1228.4122.33泰州市79.617.4326.3625.1820.64宿遷市61.746.2818.0021.0716.39資料來源:江蘇省統計局統計分析資料第010期 2006年03月13日13個省轄市科技進步狀況大體可分為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層次,是綜合評價得分在90分以上的南京市、蘇州市和無錫市;第二層次,是綜合評價得分在80-89分的常州市、鎮江市和南通市;第三層次,是綜合評價得分在70-79分的泰州市、揚州市、徐州市、連云港市和鹽都市;第四層次,是綜合評價得分在70分以

12、下的淮安市和宿遷市。總的是科技進步水平差距較大,得分最高的市與得分最低的市,落差達32.62分。2.蘇錫寧在江浙滬六大都市中也位居前列目前,在江浙滬中,上海、蘇州、無錫、南京、杭州、寧波六個都市的自主創新水平相對較高,比較它們2004年的一些指標,能夠對那個層次的自主創新狀況有一個差不多概念。以下數據來源于國家統計普查資料:(1)企業研發實力,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支出,上海92.8億元、蘇州36.02億元、無錫32.17億元、杭州27.91億元、南京20.23億元、寧波13.70億元。六市研發投入總量占全國的20.2%,占江浙滬總量的66.7%。二其中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無錫為0.68%列第

13、一,南京0.65%列第二,其后依次為杭州、上海、蘇州、寧波。 (2)企業創新能力,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科技活動企業的比重,南京達16.4%列第一,其后依次為蘇州、寧波、杭州、無錫、上海。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投入的人力總量,排序為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三投入的人員素養(從事技術創新活動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排序為上海、蘇州、南京、無錫、杭州、寧波。四有創新活動企業平均投入的科學家和工程師,南京排第一。(3)企業技術創新成果,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進行新產品開發的經費支出排序,依次是上海、蘇州、無錫、杭州、南京、寧波。二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新產品產值排序,依次是上海、南京、蘇州、

14、寧波、無錫、杭州。南京新產品產值707.18億元占同口徑工業總產值比重高于其他五市(以上資料,引自陳幼英 吳紅梅“長三角都市企業創新能力排座次”,新華日報2006-03-24)3.區域分布:蘇錫寧常揚五市R&D投入占全省的74.3%普查公報公布,2004年我省研發投入超10億元的都市是:蘇州36億元、無錫32.2億元、南京20.4億元、常州15.2億元和揚州10億元,五市研發投入占全省的74.3%。顯然,我省研發投入水平較高的企業。要緊集中在工業基礎好,交通便利、能源、資金等資源有一定優勢和對外開放程度高的沿江地區都市。 附錄:廣東山東浙江的研發投入。廣東研發投入超10億元的都市,是深圳82.

15、8億元、佛山25億元和廣州20.1億元,都在珠三角,共127.9億元,占全省研發投入的78.4%。山東研發投入總量的51.2%,集中在青島41.4億元和濟南19.3億元。浙江集中在杭州28.1億元、寧波和紹興均為13.7億元,三市研發投入占全省總量的63%。(三)企業層面的狀況:在沿海省區不落后但總體狀況堪憂企業是區域自主創新的主體和微觀經濟基礎,企業層面的狀況我們通過與發達省區的比較來反映。1.與粵魯浙三省工業企業的比較要反映我省企業的自主創新的狀況,縱向同自己的歷史狀況比變化專門大,有宣傳價值但實際意義不多,略去。橫向同發達國家和地區比差距專門大,作為目標參照系,不作全面比較。現實可行的比

16、較,是瞄準廣東浙江和山東(直轄市不可比因素多,也略去)。省統計局利用全國經濟普查資料,對粵蘇魯浙是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自主創新的數據作了專門好的分析,本文引用這些資料對我省企業層面的自主創新現狀作一個介紹。(1) 企業R&D投入總量和強度比較2004年粵蘇魯浙企業R&D投入及強度情況 研發經費(億元)R&D/銷售收入比重(%)大中型企業研發經費(億元)強度(%)全國1104.50.56954.40.71廣東163.10.56147.60.75江蘇153.10.59137.00.77山東118.60.54112.20.76浙江88.10.4866.20.67資料來源:國家和各省已公布的全國第一次經

17、濟普查公報2004年,廣東、江蘇和山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究與進展經費支出為全國超過百億元的三個省份,加上浙江,四省企業研發投入占全國的47.3%,其中廣東占14.8%,江蘇占13.9%,山東占10.7%,浙江占8%。以廣東研發投入為基數,四省企業R&D投入比較系數為1:0.94:0.73:0.54。以R&D投入與銷售收入比重評價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江蘇占第一位。廣東、江蘇、山東大中型工業企業自主創新投入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但浙江中小企業研發創新活動較為活躍。研發強度在1%以上的行業,廣東有醫藥制造業和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2個行業;江蘇有煤炭開采和洗選業,醫藥制造業,石油和天然氣

18、開采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7個行業;山東有通信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橡膠制品業,煤炭開采和洗選業4個行業;浙江有醫藥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通訊設備、計算機及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3個行業。廣東、浙江要緊集中在高新技術行業領域,江蘇和山東要緊分布于本省的支柱產業和高新技術行業領域。(2)創新能力比較2004 年粵蘇魯浙企業創新投入情況 有科技創新活動的企業(家)有創新活動的企業平均投入人員(人)有創新活動企業平均投入創新費用(萬元)創新費用占銷售收入比重(%)新產品產值(億元)全國3292456729.61.1

19、2 3042廣東304957927.30.923222江蘇545442668.91.32923山東2205771104 .81.02277浙江641922283.70.882415企業技術創新活動。有科技活動的企業,浙江最高、江蘇第二。有科技活動企業占調查企業總數的比重,浙江、江蘇為15.5%、13.5%分不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6和1.6個百分點。山東、廣東分不為9.2%、8.8%,低于國家平均水平2.7和3.1個百分點。江蘇大中型企業中有科技活動的比重最高為49.7%,浙江次之44.4%。小型企業科技活動活躍度浙江最高13.2%,江蘇次之10.3%,廣東6.5%、山東6.1%?;涺攦墒∑髽I研

20、發創新能力的優勢集中在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人力和經費投入。工業企業技術創新活動人力投入總量,江蘇、廣東、山東和浙江分列一至四位。投入人員的素養即從事科技創新活動的科學家、工程師與全部人員的比例,分不為廣東64.6%、山東55.9%、江蘇53.9%、浙江53.7%。全年創新經費投入總量,江蘇364.8億元居第一,廣東投282.7億元、山東243.6億元、浙江182.1億元。企業科技活動經費內部支出占銷售收入的比例是推斷地區和企業科研創新能力的國際通用指標,江蘇為1.3%,高于山東、廣東、浙江。按照國際OECD標準應達到5%的差不多要求,粵蘇魯浙均有較大差距。從有創新活動的企業平均投入人員和經費的

21、強度指標觀看,山東、廣東明顯強于江浙兩省。江蘇、浙江企業創新屬于分散型投入機制,投入強度偏小。創新成果新產品研發情況。新產品開發經費支出的排序,江蘇居第一。但工業企業新產品產值,廣東3222億元居第一。浙江新產品產值占工業產品產值的比重高于其他三省。廣東新產品外向度高于其他三省??傮w上看,廣東、浙江新產品的競爭力強于江蘇、山東。(3)創新競爭力比較地區企業自主技術創新能力和成效,國際通用專利數度量。2004 年粵蘇魯浙工業企業專利情況 專利申請(件)發明專利(件)比重(%)全國645692045631.7廣東11728405334.6江蘇7110180025.3浙江9847270127.4山東

22、4884120224.6普查資料顯示,廣東兩項指標獨占鰲頭,浙江居第二位。它們發明專利擁有量占全國的比重也高于江蘇和山東,創新競爭力較江蘇、山東有一定優勢?;浱K魯浙四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自主技術創新活動已具有一定的規模優勢和各自的區域特點,但在改善、優化創新的社會環境、政策環境及市場環境、增強企業創新主體意識、加大企業創新投入強度,促進創新產學研環節的有效聯系和溝通、發揮高校、研究機構創新的智力優勢、促進創新成果轉化、降低創新成本和風險、切實提高技術創新效益等諸方面仍有許多值得加強和完善。(粵蘇魯浙企業自主創新能力比較 第004期 江蘇省統計局 2006年02月14日 )最近看到科技部信息研究所

23、、中國都市進展研究會聯合課題組提出的“中國都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附錄如下:附錄 中國都市創新能力評價指標體系要緊采納了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對都市創新能力進行評測。阻礙都市創新能力的因素要緊包括科技創新能力、新技術產業化能力和品牌創新能力三個方面。其中,科技創新能力是都市創新能力的原動力,新技術產業化是科技向生產力轉化的必要環節,品牌創新則是新技術產業化的永久體現。一、都市科技創新能力評價指標。包括科技創新投入能力、科技創新配置能力、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和科技創新產出能力等五種差不多能力??萍紕撔峦度肽芰Γ秘斄ν度搿⑷藛T投入、研究開發機構和企業的數量與質量等四個指標群來

24、測度;科技創新配置能力,從產學研合作、技術市場交易、汲取境外投資三個方面來測度;科技創新支撐能力,用創新基礎設施、創新中介服務、創新金融環境和創業活動程度四個方面來測度;科技創新治理能力,從政府財政投入和政策支持等幾方面來測度;科技創新產出能力,從科技產出、創新產品產出、創新經濟效率和經濟進展水平這四個方面來測度。二、新技術產業化能力評價指標。從科技投入、科技成果、進展環境、規?;洜I和經濟效益五個方面建立綜合評價指標體系。采納工業產業增長彈性系數這一指標,近似反映新技術產業的進展水平,以工業企業數量和每個工業企業實現的增加值、擁有的資產總額來反映新技術產業化的經營狀況和競爭實力。三、品牌創新

25、能力評價指標。從品牌建設投入能力、品牌進展環境和品牌競爭力三個方面對都市品牌創新能力進行評測。品牌建設投入能力,要緊包括都市關于科研方面的投入、科研隊伍的現狀、科研機構的數量及質量等方面的指標;品牌進展環境,要緊包括科技成果產出、都市基礎設施建設和都市經濟綜合實力等方面的指標;品牌競爭力,則包括品牌數量、知名品牌數量、品牌知名度等方面的指標。四、數據處理方法和評價結果初步分析。依照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初步評測結果看,都市的體制創新、治理創新在提高都市創新能力方面有重要作用。體制是都市創新的保障,要緊體現在適時的體制創新和適應經濟全球化和信息網絡化格局加快開放,為都市創新提供良好的外部環境。

26、體制創新是知識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和治理創新的基礎。在所有的創新之中,體制創新具有全局的關聯性,對其他創新具有顯著的推動作用。治理創新對技術創新和體制創新則有著巨大的整合作用。從技術創新的角度看,治理創新能夠降低技術創新過程中資源配置的不確定性,提高技術創新的效率。早先的技術創新獨立于企業之外,在研究機構和實驗室中進行,而現在則逐漸演變為在企業內進行,尤其在企業中設立獨立的研發(R&D)體系進行技術創新的內部化。從體制創新的角度看,與技術創新一樣,其也具有不確定性,只有當體制創新的預期收益超過其預期成本時,才有可能發生或實現。體制創新離不開治理的配合,離不開組織結構的適用性調整或變更,即離

27、不開治理創新。本次研究要緊采納了AHP法(主成分分析法)對都市創新能力進行評測??紤]到AHP法在對指標權重賦值上的缺陷,我們采納了主客觀賦權相結合的方法,即首先依照專家的經驗推斷,對指標變量在實際評估中的重要程度進行打分,分不給予權數,并依照確定的權數對標準化的樣本矩陣進行處理,得到一個新的數據表,再對新形成矩陣中的指標數據進行主成分分析,最終確定各指標的權重。這種方法從評估本身的意義對系統中重要變量給予更大的權數,使得重要指標變量的變差被相應拉長,因此在求主成分及確定指標權重時,這些指標得到更多的重視,從而使確定的指標權重更為理想。五、對我國縣級市的評價:江蘇昆山在縣級市創新能力評價中名列第

28、一。課題組運用所構建的指標體系,對我國縣級市(不包含縣和地級以上都市所轄區)分不進行了綜合評價。創新能力的前十強依次是昆山、江陰、張家港、常熟、諸暨、溫嶺、晉江、章丘、慈溪和樂清市。(2006-10-26光明日報網)2. 不同規模和不同所有制企業的自主創新差異 江蘇內外資企業。通過抽樣調查,關于消費品生產,25%的內資制造業企業生產最終消費品,而外資企業為33%;關于投資品生產,20%以上的內資企業生產投資品,而外資企業只有10%左右。關于制造業而言,投資性產品關于自主創新要求更高,因此,支撐江蘇制造業自主創新的要緊力量仍然是內資企業。調查中發覺,江蘇外向型制造業目前仍然以加工貿易為主,國際產

29、業鏈分工中處于較低端。在產品更新或升級換代過程中,內資企業普遍認為研究投入對提高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作用更大,而外資企業大多數是依靠母公司的技術創新。加快培育高新技術企業和民營科技企業。組織實施“江蘇省百家重點民營科技企業培育打算”進一步推動全省民營科技企業加快進展從企業規???,大型企業自主創新主導地位強于中小型企業。2004年大中型企業中設有研發機構的企業占總數的49.7%,比2003年提高近2個點,科技活動支出312億元,占全社會科技活動經費支出的60.2%,比上年提高了7個百分點。專利申請數3878件,占全社會的16.8%,比上年提出1.5個百分點。相對而言,中小企業抵抗風險的能力弱于大型企

30、業,持續自主創新能力低于大型企業,大型企業是地區自主創新的主體(發改委調查報告)。我省企業層面的自主創新狀況同沿海發達省區的企業比總體不落后,有些方面還位居前列。然而應該看到,我國沿海發達省區企業自主創新的總體水平不高;正如我們學會有同志指出的,目前相當多企業的狀態是“無力自主創新,無心自主創新,無意自主創新,無法自主創新?!?企業在自主創新問題上的這種心態、觀念、條件和環境使人擔憂。以上分析表明,我省各個層面自主創新狀況在全國省區的位置,與我省經濟進展、科技教育事業、人力資源和市場化改革等水平大致相稱,還得益于經濟社會歷史的良好基礎、比較優越的區位條件和某些改革開放優惠政策。處于目前如此的位

31、置是應該的和正常的,沒有理由盲目樂觀。應該看到,在我國自主創新總體水平不高的條件下,我省處于目前如此的位置,用宣傳的慣常話語講,同中央關于建設創新型國家的要求比、同“兩個領先進展”的要求比差距大,特不是同先進國家和地區比差距還專門大。應該有的是一種緊迫感和危機感。二、我省自主創新面臨的問題和對策思路經濟學人研究問題,經常面臨政策思維與學理思維的矛盾。既要有為現實服務、做好“參謀”的熱情,又要有堅持學理分析的客觀立場,不那么容易。面對江蘇“領先進展”的要求,必定要對“領先”遇到矛盾問題作“領先”研究。本文第二三部分,有一點如此的內容。(一)面臨的要緊問題和挑戰李源潮書記在全省科技大會上指出,“江

32、蘇是全國最早提出科技興省戰略的省份,從確立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的主體戰略,到實行科教優先的進展方針,科技進步對經濟社會進展的推動和支撐作用日益增強。但就科技自主創新成果及其產業化成效而言,江蘇科技總體上仍然大而不強,潛在優勢尚未充分發揮出來?!边@是推斷是實事求是的。1.挑戰背景:我國大陸尚沒有一個區域進入“全球46個技術中心序列”科技創新能力現狀,與世界先進地區和都市的差距,與聯合國開發打算署公布的2001年全球46個技術中心的地理分布能夠看出:得分 區域 國家或地區 16 硅谷,美國 12 劍橋,英國 9 昆蘭,澳大利亞15 波士頓,美國 12都柏林,愛爾蘭 9圣保羅,巴西15 以色列 11洛

33、杉礬,美國 8鹽湖城,美國15 斯德哥爾摩一基斯塔, 11馬爾默,瑞典 8圣菲,美國瑞典 11歌本哈根,丹麥 8格拉斯哥一愛丁堡,英國14 排列達勒姆 11巴伐利亞,德國 8薩克森,德國查珀爾希,美國 11弗蘭德斯,比利時 8索菲婭安蒂波利斯,法國14 倫敦,英國 11東京,日本 8仁川,韓國14 赫爾辛基,芬蘭 11新竹,中國臺灣省 8吉隆坡,馬來西亞13 奧斯汀,美國 10弗吉尼亞,美國 8坎皮納斯,巴西13 舊金山,美國 10泰晤士河谷,英國 7新加坡13 臺北,中國臺灣省 10巴黎,法國 6特隆赫姆,挪威13 班加羅爾,印度 10登一符騰堡,德國 4蓋扎萊,突尼斯12 紐約市,美國 1

34、0奧盧,芬蘭 4豪登,南非12 阿爾伯克基,美國 10墨爾本,澳大利12 蒙特利爾,加拿大 9芝加哥,美國12 西雅圖,美國 9中國香港特不行政區資料來源:UNDP人類進展報告(2001年)在聯合國開發打算署人類進展報告(2001年)公布的那個全球46個“技術創新和成就”地區或都市中,美國有13個中心、英國有4個,中國有3個但分不是臺北、新竹和香港,大陸地區或都市一個也沒有。而印度、馬來西亞和突尼斯卻各有1個。通過五到十年的努力,大陸地區應該有一兩個地區和都市進入那個序列。2、目前我省建設創新型面臨的一些約束(1)經濟整體進展格局和趨勢的約束。凡是以全省為目標的戰略、方針或決策(諸如教育強省,

35、文化大省,綠色大省,富民優先、環境優先等),都必須考慮全省整體經濟社會進展環境、格局和態勢的背景和條件。否則,宏偉目標只能是一個激勵人的口號。建設創新性省,要考慮的這種約束:轉變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面臨的巨大慣性,調整高能耗高污染企業面臨的產業結構巨大剛性,降低低技術含量勞動密集型產業比重面臨就業崗位增長緩慢的矛盾等等。是的,只有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才能全然解決這些問題,同時又只有扭轉這些格局和態勢自主創新能力才能有效提高。在初期,我們必須方法跨過那個矛盾循環的陷阱。(2)高層次人才短缺的約束。2004年全省科技活動人員的絕對數達到33.53萬人,位居全國首位。但科學家和工程師所占的比重為59.2%

36、,比全國平均水平低5.5個百分點。全省擁有R&D人員10.33萬人年(折合全時人員計算),僅次于北京位居全國第二,但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比重僅為74.2%,低于全國平均水平6.2個百分點。與京滬蘇浙魯粵對比,高層次創新人才的十分缺乏。其中一個重要緣故,是眾多跨國公司在我省設立研發機構,使本土研究機構和企業科技人才流失。(3)科技投入力度偏小的約束。2004年我省全社會R&D經費占GDP的比重為1.38%,2005年上升為1.48%,未達到我省1.5的小康目標。與北京、上海存在不小差距,2003年美國、日本和韓國的這一比重分不為2.6、3.15%、2.64,差距更大。(4)對外技術依存度過高的約

37、束。2004年我省對外技術依存度(技術引進經費與技術引進經費加上研發投入經費的比重)高達60%70%(技術引進費中還不包括專利使用費)。而日本的比例不到5、美國不到10,世界公認的20個左右創新型國家,目前這一比重在30以下。我省每年的固定資產投入約40用于設備,而設備投入中的大部分是用與進口特不是高端設備的進口。光纖制造設備100進口、高端醫療設備90100進口、集成電路85進口,作為強項的紡織品設備進口也達到70。(5)科技資源分散、基礎條件利用率低的約束。條塊之間、軍民之間科技項目重復,資金分散,產學研結合度低,資源難以集成??蒲匈Y料匱乏,科研設施重復購置,科技平臺使用效率不高。(以上二

38、三四五的資料來自省統計局,2006)(6)科教興省、人才強省戰略和科教優先進展方針實施和執行效果的約束。我省最早提出科技興省戰略,以后又相繼確立科教興省、人才強省的主體戰略和科教優先進展方針,然而實施和執行的效果不顯著。在這些方面仍然沒有消除“醒得早、起得遲、走得慢”的惰性。(二)自主創新差強人意的成因分析我省經濟進展、教育文化事業、人才集聚和對外開放程度的歷史起點高、現實基礎好。應該講,自主創新的需求和供給等客觀條件,差不多上最好的省區之一?,F狀差強人意,要緊應歸咎于制度性障礙和機制性障礙。從區域環境角度看,有粗放經濟增長的慣性、政績考核的導向和外資的“擠出效應”;從開發主體自身的角度看,有

39、研發體制和資金瓶頸、低技術產品的“傾銷效應”、和“第二財政”的替代作用等。那個地點只講講觀點,不展開論證。1. 粗放經濟增長的慣性我省保持了近30年年均兩位數的高速增長,使經濟實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顯著提高。真正對這種粗放型高速增長付出巨大代價有比較清醒的認識,也是近兩年的事。要把這種認識變為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實際效果,需要一個困難的過程。集近30年的“積存”,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方式、產業結構和運行機制,差不多適應這種粗放型高速增長同時駕輕就熟,形成了一個巨大的慣性。這種“適應勢力”,對自主創新、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有一種自覺不自覺的“排他性”不容小視。更況且,重構自主創新、集約型經濟增長方式的思維

40、和行為方式、產業結構和運行機制也的確困難。附錄:陳清泰談汽車行業SKD(半散裝件)倒程序開發模式。改革開放初期的政策導向是鼓舞技術引進,相關政策也比較完善。主觀愿望是希望企業在引進技術中完成技術學習過程,為自主創新奠定基礎。實際情況是對內自主創新的政策跟不上對外開放的節奏,沒有達到預期效果。與外資合資合作,有技術來源和新產品開發模式,省時省力少風險。汽車行業自引進桑塔納后,出現了由SKD(半散裝件)起步逐步國產化的倒程序的開發模式,當期就有回報。而汽車行業的自主開發,按1980年代中國的水平,從決定項目到投放市場大約要七年。這期間只有投入沒有產出,投入后還不明白產品的市場同意程度。兩種模式相比

41、,前者在規模擴展和經濟效益兩方面的吸引力都專門大。使專門多企業技術創新的激情消退,自主開發的夢想消逝,技術人員被冷落、技術隊伍失散,掉進了引進、再引進直至技術依靠的陷阱。奇瑞和吉利還在堅持創新,一個緣故是它們當時不是“國家隊”、不是國家批準的項目,沒有資格和外資談判,被逼上了創新之路(財經雜志總163期 2006.07.10 創新的陷阱)。2. 政績考核的導向關于那個問題已有專門多議論一般道理不再重復,而且政績考核的導向差不多開始調整?,F在需要研究,轉向科學進展的考核導向,面臨的新的制約。比如,對大量有嚴峻污染、高能耗和物耗產品和企業的搬遷、減產、停產甚至關閉,低技術含量產品、產業的升級,又將

42、遇到我國轉型中反復出現的“存量調整”困擾。即減少地區就業崗位和產出,如何及時彌補和替代,才不至于與突出就業的建設和諧社會的目標矛盾。 附錄:政府的速度和規模擴張偏好阻礙企業技術創新。陳清泰比較深入地概括和分析了這一現象。他指出,在市場經濟中,按道理,為了追求利潤和應對競爭追求創新是企業的本能,是企業自己“要創新”。但目前中國企業特不是國有企業,創新能力不足或者講創新動力缺失(有了資金情愿擴張規模不愿搞技術創新)。一個緣故是政府速度和規模擴張偏好的壓力,政府通過各種通道要求企業追求速度、規模和擴張。二是政府的稀缺要素配置權對企業的誘惑,企業只要從政府那兒獲得土地開發權、市場準入權、公司上市的原始

43、股、減免稅的優惠和進出口配額等,就能夠出小力穩賺鈔票。企業被各種政策機會牽著鼻子,沒有興趣、動力和資源搞技術開發。三是現行企業人事任命和考核制度與創新市場效果滯后期的矛盾。企業家面對年度考核的壓力、為取得使任命者中意的政績看重短期業績。最簡單的方法,確實是依靠擴大投資和引進擴張。在有限的任期內把大量資源投入創新,是冒阻礙短期業績和技術創新的風險為后任作嫁衣裳(見財經雜志總163期 2006.07.10 創新的陷阱)。3. 外資的“擠出效應”我省進展開放性經濟特不是引進外資取得的巨大成績和廣泛深刻的經濟社會效應,毋庸置疑。然而,關于引進外資對我國本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阻礙和作用一直有不同看法,那

44、個地點多介紹一個資料供參考。 附錄:對外資技術轉讓和技術溢出的不同認識引進外資對我國技術進步作用的第一個方面是技術轉讓,研究者一致認為,外商投資通過對其在華公司包括合資合作企業的技術轉讓,總體上使我國產業的技術水平有了顯著提高。然而,有研究者指出,由外資控股的我國企業獲得的多是產品生產或生產設備中的技術,而非開發設計技術和生產的核心技術,因此不能算作我國企業內生技術能力。引進外資對我國技術進步作用的第二個方面是技術溢出。研究者有明顯的不同認識。一般認為,外資的技術溢出要緊有四個渠道。一是后向和前向聯系,即為我國的供應商設立和客戶提供更高的技術標準以及產品質量操縱的經驗;二是人力資本流淌,外資企

45、業的高素養人才流淌到我國企業;三是競爭效應,外資企業進入增加了我國的市場競爭,促使我國企業加快技術進步;四是示范效應,即外資企業為我國企業提供了模仿的對象。研究技術溢出的一般方法,是在生產函數的框架下分析外資在行業經濟中所占比重與本地企業勞動生產率的相關性,數據只能通過企業問卷調查獲得。代表性成果,一是2002年江小涓對北京、上海、深圳、蘇州127家三資企業的調查;二是2003年王春法對北京、上海、蘇州、東莞近400家三資企業的調查。江的調查顯示,有58的樣本外資企業擁有本地供應商,其中又有69的外資企業通過提供技術支持、設立技術標準、參股、合作投資等方式對其我國供應商產生了阻礙,支持了后向聯

46、系效應觀點。王的調查則顯示,有一半以上的外資企業認為自己對中國技術進步和自主創新能力的貢獻一般,有20左右認為貢獻專門大,超過75的樣本企業認為與本地企業沒有技術上的聯系,超過23的樣本企業表示從未同時也不預備向本地企業提供技術支持。有研究通過回歸分析和統計分析認為,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專門不明顯,未能對我國內生技術能力的培育起到促進作用,證明我國實施的“以市場換技術”的戰略不成功。外資技術溢出效應不顯著的緣故,一是跨國公司大多只向子公司轉讓技術,并防止技術溢出以保持技術優勢。技術越先進越傾向于向控股合資企業或獨資企業轉讓。我國新建外商獨資企業占當年實際利用外資總額的比重,從1999年的 38.

47、6%提高到2004年的62.8%,原來占少數股權的外方也通過收購中方股權實現控股或轉為獨資企業。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外資企業在轉讓先進技術的保守傾向。二是外資企業本身進出口依存度高,阻礙了前后向聯系和競爭效應的發生。1999年以來,外商投資企業的出口依存度和進口依存度均在40以上, 2003年分不達到46和44,其中電子和通訊設備制造業外商出口依存度高達77。三是外資企業的吸引力強于本地企業,人力資本流淌效應不明顯。據蘇州市政府研究室在2004年組織的一次問卷調查,在華外資企業的研發隊伍人員流淌性低,少量研發人員流淌加盟本地企業的也專門少。四是外資企業在某些行業形成壟斷抑制了本地企業的創新活動

48、。國家工商總局2004年公布的一份報告顯示,本地企業所占的市場份額,軟包裝行業不足5,感光材料行業為15的。這種壟斷往往迫使本地企業退出市場,原有研發隊伍解體、人才流失。五是我國企業消化汲取引進技術的動力和能力不足。據商務部統計,包括三資企業的我國大中型工業企業用于消化汲取引進技術的費用占技術引進費用的比重,1997年到2003年平均為8,2004年上升到15.2,而日本韓國是7倍(以上資料和觀點,要緊參考呂剛的“外資未能促進中國內生技術能力的培育”)有一個新的趨勢應該看到。據商務部統計,跨國公司在華設立的研發中心差不多達到家。到年,我國引進技術的是由中國的外資企業引進的;每年多億美元的高新技

49、術進出口中,是由外資企業承擔的。把這一因素融入我國國家創新體系,關鍵在我國企業通過有效地學習和合作利用跨國企業投資帶來的技術溢出作用(中國加強自主創新須發揮跨國公司作用 新華網2006年03月18日 20:09:53)。筆者認為,針對以上情況,加大引進、消化再創新和集成創新的力度,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放大是外資的技術溢出效應。然而,核心技術依舊要緊依靠我國各種創新主體的原始創新。4. 研發體制和資金瓶頸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長期難以改變,另一個重要緣故是支撐集約型的科技創新成果供給不足。供給不足的直接緣故,是過渡性財政和金融體制造成的研發經費瓶頸。關于那個問題有關分析專門多,那個地點只引用一個數據:上

50、海、蘇州、無錫、杭州、南京、寧波差不多上全國經濟實力和競爭力比較強的都市,據統計2004年六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研發投入的強度都沒有超過1%,居第一的無錫僅為0.68%。而目前世界要緊發達國家制造業的這一指標為2.54.0%左右,講明我們的企業遠沒有成為研發投入主體。至于小型企業,有科技活動的比例專門小。(見新華日報2006年3月24日)5. 低技術含量產品的“低價效應”在引進外資和技術的初期,地點政府為了提高區域增長速度、企業為了提高“規模經濟”和市場占有率,偏好引進生產線和獲得“大訂單”。這是一個進展時期。然而,那個時期需要適時轉移。否則,就出現低端產品的產量迅速增加、產能明顯過剩以及市場的

51、低價競爭甚至“傾銷行為”。這種增長方式和銷售模式,首先是在國際市場上碰壁,其次在國內市場也將逐漸面臨困難。當地點政府和企業家的注意力、精力和資金是這種傾斜,客觀上就對自主創新產生了一種“擠出效應”。另一個緣故,是沒有平均利潤的產業環境對企業技術創新的阻礙。股市紅火,企業家就涌向股市,這比做產業賺鈔票快。房地產勢頭好,就往房地產業投鈔票。企業那兒賺鈔票更多、更快、更容易,就投向那兒,不顧自己的核心業務和核心競爭力。沒有平均利潤的產業環境,企業沒有動力搞創新。6.“第二財政”的替代作用在這一輪的城鎮化熱潮中,土地收入成為地點政府的“第二財政”。按照上海市社科院所做的調查,在長三角地區,農地征用價格

52、為37.5萬-45萬元公頃,農地一級市場出讓價格為210萬-525萬元公頃,二級市場價格為1125萬-2250萬元公頃。在一些地點土地價值幾十倍甚至上百倍地升值,地點政府因此獲益頗豐。2005年我國財政收入首次突破3萬億元,而同年作為地點政府預算外收入的土地出讓金收入就高達5500億元。預算內資金解決地點吃飯問題,而預算外資金成為地點政府進行都市建設擴張的要緊來源,土地違規案件也因此層出不窮。據一項調研,在專門多地點土地收入已占到地點財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其中土地直接稅收及由此帶來的間接稅收,占地點預算內收入的40%,而出讓金凈收入又占政府預算外收入的60%以上(2006年9月16日財經時報郭威

53、報道)。這種行為偏好,客觀上使企業稅收利潤作為財政收入來源的位置下降了。通過技術創新提高企業稅收利潤能力本來就比較困難,而土地增值則相對容易,面對這種誘惑自主創新專門容易被忽視。這也是轉型中特有的“擠出效應”。另外,還有一些具體制度和政策的阻礙。比如,進口關稅和價格制度阻礙技術創新的例證。深圳的一家醫療器械企業生產的危重病人監護儀能夠大量出口,但在國內銷售卻受到卑視,緣故確實是政府定價。醫院使用進口的監護儀每小時價費約20元,使用國內產品每小時價費約2元。醫院不買國內設備。還有,一些紡織機械等,進口整機免稅;國內企業自制其中部分零部件進口卻要上稅。(三)我省自主創新的要緊特點、比較優勢和進展趨

54、勢盡管存在諸多問題,我省總體上依舊具備了建設“創新型”的良好進展基礎和比較優勢。由原省發改委主任鈔票志新領銜的一份調查報告認為,“我省自主創新綜合水平處于全國前5名,整體上開始由要素驅動型經濟增長向創新驅動型增長的轉變,自主創新對經濟拉動作用越來越明顯,蘇南地區將領先進入創新導向型的經濟增長方式?!?. “四大四小”:空間載體及其承載經濟社會活動的特色李源潮書記在全省科技創新大會上強調,建設創新型省份要“從江蘇所處的進展時期和專門的省情特點動身”。我認為,我省一個專門的省情特點,確實是空間載體與其承載的經濟社會活動矛盾十分尖銳。集中表現為“四大四小”:人口大省同時又是國土小省的特點。十萬平方公

55、里承載7400多萬戶籍人口和每年幾十萬外來勞動人口,是全國人口密度最高的省區;經濟大省同時又是資源小省的特點。人均資源全國最少、單位國土面積提供的GDP總量在省區中全國最高、人均GDP總量居全國省區前列;工業大省同時又是資源環境承載力小省的特點。重化工業比重高、資源加工能力強、能源消耗量大,單位面積的污染負荷全國最重。同時又是江河湖泊覆蓋面高、水系縱橫交錯的平原地區,資源環境的承載力小而脆弱;科教事業和人才大省同時又是掌握核心技術的小省的特點。解決這“四大四小”矛盾的出路,確實是世界上那些空間載體小而經濟發達國家和地區的進展之路。比如,以色列、荷蘭、日本、韓國、新加坡和香港等?!耙揽扛咝录夹g和

56、先進產業來克服資源環境的約束,拓展結構調整的空間,提高資本的技術有機構成,加速進展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的新興產業,提高資源能源的利用效率和生態環境的承載能力,以產業結構的升級促進就業結構的優化。”(李源潮,2006)問題在于,我們需要多長時刻能走上那個進展之路。2.比較優勢:科教事業和人才、開放型經濟、產業集聚和高新技術產品群科教事業和人才的比較優勢。我省具有重視教育文化和培養人才的歷史傳統,本文前面例舉的數據講明目前科教事業的進展和人才培訓已位居全國前列。開放型經濟的比較優勢。通過近二十年的迅速進展,我省以確立了開放型經濟的比較優勢。首先,表現為利用外資的比較優勢。2000年全省實際利用外資6

57、6億美元,到2005年全省實際到帳外資猛增至131.8億美元,“十五”累計實際到帳外資586億美元,比“九五”增長88%。其中,從2003年起到帳外資連年超百億美元。13個省轄市實際到帳外資實現全面增長,今年上半年實際到帳外資85億美元,同比75.3%的增幅沖到了全國第一位。到去年底,全省外商投資企業已超過6萬家。目前全省累計外商直接投資到帳達到1030億美元。在數量迅速增加的同時,旗艦型外資項目也迅速增加,有260家世界聞名跨國公司在我省投資超過600個項目,總投資1億美元以上的外資大項目由2000年的幾十個增加到現在的270個。其中,以揚子石化巴斯夫有限公司總投資26.5億美元,金東紙業(

58、江蘇)有限公司總投資21.23億美元,海力士意法半導體有限公司總投資20億美元為代表。其次,表現為外貿的比較優勢。我省外貿依存度從2000年的44% 到2005年的102%,年均提高11.6個百分點,進入快速上升時期,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38.1個百分點(低于上海的167%和廣東的161.6%,高于浙江的65.8%和山東的34.1%)。其中,蘇南高達150.6%、蘇中為33.8%、蘇北為12.3%。蘇州的外貿依存度最高,達到了286%。再次,是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園區建設和生產基地的比較優勢。2005年全省開發區實現GDP4780億元,占全省比重26%,“十五”期間年均增長35%。200

59、5年完成地點一般預算收入328億元,進出口1607億美元,實際到帳注冊外資額94億美元,五年平均增長44.2%、47.8%和20.5%,占全省的比重分不為24.8%、71.5%和70.5%。開發區特不是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科技創新環境日趨優化、創新載體建設日益完善、自主創新能力逐漸增強、科技研發投入不斷加大、科技人才高地效應初顯和國際國內合作快速推進,不僅成為外商投資的密集區和高新技術產業集聚地,而且成為自主科技創新的重要區域??萍甲灾鲃撔碌捏w制和機制已形成良好基礎,具有獨特優勢。初步具備了中央對經濟技術開發區和高新技術開發園區“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為核心的二次創業”、“提高高新區對地區科

60、技、經濟和社會協調進展的輻射帶動能力”的定位要求(省外經貿廳課題組,發揮開發區自主創新功能的研究)。第四,是空間布局調整和產業集群、高新技術產品群的進展趨勢。M.P.費爾德曼在“區位與創新:創新、溢出和集聚的新經濟地理”中認為,區域進展應尋求區位與創新之間關聯,通過集聚經濟的“內在的交流和互動便利、搜索密度增加和協調合作提升促進知識溢出”促進知識溢出(2004,P376)。近三十年來,我省在都市化和開發區建設過程中,產業的空間布局得到調整和優化,在大格局上初步形成了沿江、沿滬寧線、沿東隴海線、沿海的布局。在各個局部形成了一批產業集群和高新技術產品群。首先,是沿滬寧線初步形成的信息產業帶、沿江新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