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古代喪葬習俗“喪葬”在中國古代一直就有著獨特的習俗,關于中國古代喪葬習俗方式是怎樣的呢?中國古代喪葬習俗又有哪些,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吧!中國古代喪葬習俗方式喪葬,指辦理喪事和埋葬死者。它是舉彳丁喪事,讓死者有歸宿,生者有悼念等相關事宜的儀式。是人類特有的感情。喪葬以祭祀、緬懷等感情為基礎,民間喪葬形式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形式。各地興起、承續、發展、積累而成的喪葬文化和習俗。喪葬既成文化,與傳統的孝道祭祖、死者為大、思想感情有關,目的是前傳后教而約定俗成。也就是說,對死者毫無感情,就不可能產生喪葬。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不斷進步,殯葬制度的改革,長期形成的喪葬形式也在不斷注入新的內容。老人逝
2、世,俗說“歸家”、“過身”、“過背”、“老掉”。入殮,俗說“入棺”、“收殮”。安葬,俗說“過山”、“出葬”。辦喪事,俗說“做白喜事”或做“喪事”。入殮、出殯、安葬都要請堪輿擇“吉日、吉時”和安葬的“風水寶地”。入殮:事前孝子孝孫穿孝服由吹鼓樂師導引到平時吃水的井里或塘里用水桶取少量水,丟幾個銅錢或鎳幣到井里或塘里,俗稱咲水”。將買回的水為死者洗澡,俗稱。抹三下”。在縣城,買水之前,由吹鼓樂師導引殯葬人員抬著空棺到街上游一趟,俗稱“游材”。入殮后到出殯前靈堂要點長明燈,棺材頭部還要加一盞油燈,俗稱“點腦頭火”。富人死后,棺材要停入在廳堂數月至數年,俗稱“存枋”。窮人死后,只要日子相合,擇日即葬。
3、出殯:滿堂皆白,事前要祭奠,俗稱“燒香”,先兒孫后親朋按輩分大小依次燒香磕頭。祭奠后,兒孫及兒媳孫媳等要跪在棺材前一餐飯,俗稱“食材飯”。食材飯時,要請一至二位“命好福好”的人主持斟酒盛飯,酒斟二巡,飯盛二次量少。隨意食菜,每碗吃一點。主持人要說些吉利話。出殯時,孝子孝孫要加穿粗麻衣、草鞋、系草繩,持孝杖棍。送葬隊伍,由持引魂竹的引路,此人負責丟引路紙。接著是持旌旗的、抱靈牌的、樂隊、祭軸、花圈、送葬的親朋、靈柩、子孫。行至村外交通道口處“謝孝”,由孝子孝婦等跪向送葬的親朋叩首。謝孝后,孝子才孫扶柩至墳前,把草鞋、孝棍、花圈等丟在墳地上,即參加筑墳。墳筑好后,有喝彩、撒糧米習俗。出殯的當天晚上
4、請道士念經一至七天,超度亡靈,俗說“做歸山燈”。第二天,孝女、孝婦等穿孝服,首次上墳,俗說“攔山神”、“扌羅兩朝”。辦喪事:對內親要派專人報喪。親朋好友要先送禮,再參加吊祭、送葬、吃飯。喪飯兩餐,一葷一素,入殮時食素,俗說“歸棺飯”、“齋飯”;出殯時食葷,俗說“出葬飯”。舊時安葬后,有的孝子還會晝夜在靈堂或墳前守護一段時間,俗說“守孝”。中國古代喪葬習俗有哪些葬法葬法是指遺體安葬的方法。如土葬、火葬、水葬、天葬、崖葬等。1、土葬,是我國古代通用的形式,不僅漢族以土葬為主,古代匈奴、突厥、回紇等民族也以土葬為主要葬式。方法是用棺木盛尸,挖葬穴,將棺木深埋于土中,并以丘為標記。土葬的墓穴形制多樣,
5、最常見的是長方形土坑,也有“亞”字形的,腰坑放殉葬者及陪葬品。地下筑室墓穴多為皇宮、貴族使用,棺木放于室中。土葬與農業發展有關,農業地進步及與此相關的親土、戀土、入土為安意識支撐并推動了土葬的發展,成為漢民族的代表葬法。中國古代有女媧持黃土造人的神話傳說,人們普遍認為人既由土而成,死后還應回到土中去。而民間傳說中的陰曹地府,也與土葬是相一致的。苗族有多次采取“復葬”的方法,即一次土葬后待棺木朽爛后再備新棺,裝骨復葬,俗稱“翻尸”,直至撿不出尸骨為止。回族依照宗教禮俗,至今還沿用土葬。到客家人居住的梅縣地區旅行的外地人,常常被那些建于山腰或筑于田野的一座座形狀奇特的墳地所吸引。在漢民族中,客家人
6、的喪葬習俗和墳地建造很有特點,他們實行二次拾骨葬。客家人素有重孝道、敬祖先的傳統。他們對治喪安葬禮的習俗特別重視。年過花甲的老人,身體尚健,晚輩便要為之準備其死后穿著的壽衣、用物和棺材。老人看著用大杉木制作的棺材,為自已過世之后有了長眠的臥具和歸宿而欣慰。他們一高興,精神愈發健旺,身板更加硬朗。不過,生老病死終究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規律。當老人病危彌留之際,兒孫要依俗將他抬至上廳堂,放在臨時支搭起來的木床上,鋪席置枕,日夜守護伺候。待老人咽氣去世(客家人俗稱“過身”),遺屬立即下跪痛哭,并從河里提回清水為之洗臉、擦身、穿上壽衣,在族人的幫助下,遺屬在上廳堂設靈堂,并四出向親友報喪。親友聞訊立即前來
7、吊唁,遺屬舉行隆重的家祭。最后選擇吉日,在吹鼓手的哀樂聲和飄飄揚揚的銘旌、挽幛中,出殯送葬。四名壯漢抬著靈柩,送到附近山上事先挖好的墓穴里埋葬。因客家人多住山區,死者皆葬于山上,于是俗稱安葬死者為“還山”。與別地安葬逝者要堆墳、立墓碑不同,客家人第一次只是草草埋葬死者,既不起塋,也不豎墓碑,而是在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后,再舉行隆重的改葬儀式。就是民俗學家所稱的“二次拾骨葬,”或日“二次葬”。遣屬擇定改葬的風水寶地后,便于農歷八月初一(福建有的地區是大寒前后)請來安葬師傅,在焚香祭奠之后便掘墓開棺。若見土色黑濕,遺骸將靡,即在油紙雨傘的遮蓋下,一一撿拾遺骨,并用山茶油拭擦干凈。此謂把長眠地下的先
8、人“牽起來”。隨后,將遺骨按人體的結構,屈肢裝人俗稱“金盎”的缸狀陶甕里。這叫”撿金”。最后,將寫有死者姓名、生卒年月日的盆形圓蓋,反扣在金盎上,用磚塊,三合土等砌建永久性的墳地,客家人稱之為“做地”。客家墳地,大多依山勢斜坡而筑,后高前低,前后合圍,其形狀宛若羅圈形的靠背椅。對此,有人認為,將逝者安葬其中,好似讓祖先安坐在向陽背風的安樂椅上,甚為安詳穩當。有人則認為,客家墳地的構筑,酷似客家民居圍龍屋:碑石后面安葬了“金盎”的穹隆形墳室,圍龍屋的“上廳堂”;碑前及碑側左右筑造的插香燃燭的蠟燭庵,似圍龍屋的左右“橫屋”;碑前擺放供品的祭臺,猶如圍龍屋前面的“曬坪”;墳前挖筑的半圓形墓塘,宛若圍
9、龍屋前的池塘;而墳后筑造的半圓形墳頭,正像圍龍屋背后的“后龍山”,是象征承接“龍脈”之處。由此可見,客家人繼承著“人死靈魂在,事死如事生”的古老觀念,并因此煞費苦心地長眠地下的先人,設計了酷似其生前居住的圍龍屋狀的墳地。值得一提的還有碑石的謚稱。依照慣例,男性墓主稱“公”,女性墓主則尊為“孺人”。孺人本是古代對大夫、官員的母親或妻子的尊稱,而客家婦女不論貧富貴賤,死后皆稱為孺人。據說,南宋末年,元兵追捕幼帝趙昊時,幸得一群打柴的客家婦女機智地救下了趙昊。為表彰這一“功績”,特許客家婦女死后皆謚稱為“孺人”。關于客家人二次拾骨葬的由來,有人認為,這與客家人本為中原居民,后因躲避戰亂而不斷的南遷有
10、關。他們不論遷往何處,必由男子用陶罐裝上祖先遺骨同行,待定居后再擇地另行安葬,以免遠徙他方,無法返回故里祭墳。其實,二次撿骨葬是中華民族的古老葬俗之一。戰國時期的列子及隋書等史籍,都記載了古代荊楚地區的一些二次撿骨葬習俗。近代以來,東北鄂溫克、達斡爾、赫哲族的一些獵人從及薩滿死后,常用樺樹皮或葦席包裹遺體,放置在木架或高高的樹杈上,待兩三年之后,尸體腐爛了,再撿拾遺骨,裝棺埋葬。而南方的廣西壯族,廣東、廣西瑤族,云南苗族以及福建、浙江畬族,都有二次撿骨葬習俗。先用棺木土葬死者,過了三年、五年或更長時間后,挖墓開棺,先從腳骨開始依次往上撿骨,并順序裝入陶甕,蓋上圓蓋,再修永久性墳地埋葬。至于用陶
11、罐陶甕為葬具埋葬死者,其歷史就更為久遠了。考古發掘資料表明,6000多年前的西安半坡人,已用陶甕來埋葬未成年死者。而本為中原居民的客家人,卻一直傳承著6000年前的古老葬俗。客家人行二次葬時,還看重是否能為祖宗墳塋覓得風水寶地,并認為這對子孫后代的興旺發達關系甚大。所謂風水寶地,據說要義有三:一是要有龍勢,即山嶺的脈絡,發脈雄壯,奔騰有勢,落頸俊秀靈活,結基豐實、寬敞。龍勢主人丁興旺。二是要有局,即對景羅列各峰,灣環回托,或旗或鼓,或印或案,皆應為基地所用。局主功名。二是要有水,即基地前面有對逆的江河,但江水又不是直沖基地,而是水口回環帶水。水主財路。為此,從前行二次葬時,將先入遺骨裝入金盎,
12、若找不到吉地,便把金盎寄放于山間巖穴或田頭地坎,以待日后安葬。這種暫時寄存“金盎”,俗稱“寄巖子”。對客家人的二次葬,社會賢達和有識之士,早已有過批評。今天,安居樂業的客家人,不再遷徙流離了。為此,摒除舊俗,推行火化等殯葬改革顯得十分重要。2、火葬,是將尸體裝殮后,用火焚化,保存骨灰。此葬法先行于少數民族。后漢書載:“羌人死則燒其尸”。南史林邑傳記:“死者焚之中野,謂之火葬”。隋書中的赤土傳、石國傳都有縱火焚尸習俗的記載。佛教傳入我國以后,佛教徙實行火葬,對漢族產生了影響,漢族在宋代已有了火葬習俗,宋史禮志中曾有記載。江南一些地方建有“化人亭”,專門用來進行火葬。元代,火葬更為盛行。據馬可波羅
13、游記載,京、冀、晉、江、浙、巴蜀等均有“人死焚其尸”之俗。由于火葬與儒家禮教不合,因此元、明、清三朝都有禁止漢族火葬的法令。火禁在漢族中較為少見,只是在少數民族中沿襲。直到現在,雖然政府倡導火葬,但民間仍不習慣,總以為土葬安生。城市的安葬習俗已徹底得到了改變,大多實行火葬。這里既有政府法令的效用,環境的限制,也有人們信仰習俗轉變的因素。農村,特別是經濟落后的地方,要完全實行火葬還要有一個過程。1956年4月27日,中央在中南海懷仁堂召開會議,會議休息時,秘書遞給毛澤東主席一個折子,折子的內容是倡導實行火葬的。倡議書曰:“實行火葬不占用耕地,不需用棺木,可以節約裝殮和埋葬的費用”倡議書提出國家機
14、關人員如贊成火葬可在后面簽名。毛澤東看完折子后,連聲稱好,并第一個簽了名。時參加會議的有15人簽了名。1958年2月,任第一機械工業部部長的黃敬去世后,按本人意愿實行火花。他是第一個實行火化的高級干部。I960年6年1日,國家領導人林伯渠(中央政治局委員、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第一個接受火葬。黨和國家領導人、高級干部帶頭實行火葬,使火葬在全城市得以實施。3、水葬,在我國不普遍,康藏地區有此葬法。人死后,由喇嘛誦經,然后投入江河中,也有的盛于木匣中,到江河急流處打碎木匣,沉尸于江河中。沿海地區有將棺木置于海灘,利用潮漲沖入大海而水葬的。水葬也用于處理特殊死亡,如四川大渡河沿岸的漢族,過去對得傳染病而
15、死的人實行水葬。云南傣族對暴死、難產死、兇死者實行水葬。由于水葬污染水域,各朝各代都力求革除。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的思想、觀念有了很大變化。1988年4月26日,廣東率先舉行海葬儀式,一艘大船載著420盒先人骨灰,在導航輪引導,海軍軍艦的護送下駛向珠江口外海域,在哀樂聲中家屬們把骨灰撒向大海。整個儀式嚴肅穆。新式海葬由于經濟、衛生、方便、具有紀意義,在城市,特別是沿海城市逐漸得到了推廣。4、天葬,又稱露天葬、鳥葬、風葬。少數民族中這種葬法最多。隋書契丹傳載:“父母死,以其尸置于小樹之上,經三年后,乃取其骨而焚之”。唐書肅慎傳有“秋冬死者,或以其尸捕貂,貂食其肉,多得之”的記載。藏族多實行天葬,人
16、死后,請喇嘛念經,擇定送葬日期。送葬時,用牛馱尸到天葬場后,先把尸體放在葬臺上,然后在葬臺附近燒松柏香堆,濃煙升起,通知神鷹到來,神鷹習慣見煙飛來尋食。此時,操持天葬者將尸體從背面剖開。如果死者是僧徙,下刀時,先在背肉上劃個有宗教意義的花紋。接著剖腹、取出內臟、切肉、剝去頭皮、割掉頭顱,把肉切成小塊,堆放一旁,再搗碎骨頭,攔以糌耙,捏成一團。然后先把骨團喂鷲鷹,再喂其肉。如果骨頭沒喂家,得再一塊不剩地揀起,燒成灰,撒向四方。總之,要一點不剩地把死人處理掉,這樣,死者就“升天”去了。天葬場周圍山上的鷲鷹,除了吃尸體以外,不傷害任何幼小動物,被稱之為“神鳥”,受到藏族人的保護,獵人絕對不能捕殺。藏
17、族人把尸骨喂神鳥,神鳥吃完后飛到高山之巔屙屢,這樣死者便可投胎到高貴人家。5、樹葬,也稱風葬。東北鄂溫克人實行樹葬,人死后,將尸體包裹后掛于樹上或放在支起的木架上,任憑風吹日曬,待皮肉爛掉后拾骨埋葬。6、崖葬,也稱巖葬,流行于西南少數民族中。此葬法是將棺木安放在通風的巖洞里,有的安放在洞中的木架上,洞口用草木遮掩。懸棺葬是利用天然崖洞或絕壁上的平臺,有的在峭壁上鑿孔打樁,將棺木放在上面。福建、云南、四川、貴州等地的少數民族中曾流行縣棺葬。當地俗稱“掛巖子”。懸棺葬是中國古代南方一些民族的葬俗,其中以福建懸棺葬的年代最為久遠,大約在夏代之前,距今已有3000多年。由于年代久遠遺留下來的懸棺已不多
18、見,只在武夷山的千仞絕壁上還能看到一處虹橋板。懸棺遺跡最多的是四川珙縣麻糖壩。這種喪葬禮制的產生和形成,是與當地人民的靈魂信仰、祖先崇拜分不開的。米用懸棺安葬死者,是為了保護好死者,使他不受侵犯。把死者懸葬在臨江河的絕壁上,可以使死者繼續用他的智慧和權威,保護和監視他的子孫和臣民。7、復合葬,是采用多種形式的葬儀。北史高東傳記有將死者下半身埋于地下,而上半身不掩,是風葬與土葬的結合。北史林邑傳記載了先火葬后水葬的葬儀。有些民族和地區采用火葬,大多也是先火葬后土葬,如土族、藏族等多用此復合葬法。網上紀念此外,還有親人分食尸體的腹葬,不給死者穿衣的裸葬,以及藥物存尸等。藥物存尸應該說不屬于葬法,而
19、是處理尸體的古法。埃及的木乃伊即是,我國西藏高僧多用此法,即用特制香料涂身,存于甕中,俗稱肉身喇嘛。葬式即遺體安葬的姿勢。人死后埋葬的姿勢各種各樣,這不僅與葬法、葬具有關,也與宗教信仰相關。在各種葬式中,比較普遍的是平躺身軀,仰面朝天,四肢并攏伸展的平躺式葬法。這種葬法有便于死者與世人交流和讓死者平穩安睡之意。我國北方進行土葬時,死者的頭向北,腳朝南。墓穴中隨葬的衣飯罐置于腳邊,便于死者坐起就餐。同時墓門也置于南邊(死者腳的朝向),利于死者外出。在平躺式葬法中,有屈肢狀的,多為女性或奴隸、侍從,表明女子對男子的依附和屈從,奴隸、侍從對主子的侍奉。俯身式葬法,多是出于對鬼靈的恐懼和防御所用。云南
20、拉祜族認為,死者如采取仰身葬,會使其他人死亡,因此他們將死亡者俯首側身埋葬,有的火葬也采取俯身式,將死者俯身架起,下面放柴火焚燒。古代有豎棺而葬的,死者取站立姿勢。印度洗骨二次埋葬,死者也取站立姿勢,即將尸骨洗凈,按從腳至頭的順序放入陶罐,象征直立。屈體側身葬,為側身、屈肢,右手枕頭下。這種葬法的含義有二,一是回復胎兒的狀態。二是捆綁以防死者靈魂搔擾。所謂讓死者回復胎兒狀態,意思是怎樣來到人世,又怎樣離開人世,并有讓死者盡快投胎轉生之意。舊時,俗固族在人死后尸體未僵之前,把腿和臂的關節收攏,合掌,用帶子把尸體捆成胎兒狀,謂之圓寂。云南獨龍族的屈肢葬是為了讓死者環火而眠。屈體葬除側身臥之外,還有
21、坐、蹲的形態。西藏的門巴族,人死后尸體捆成胎兒狀,雙手交叉于胸前,采取蹲式將尸體安放在屋內。下葬時,把尸體蹲放在圓形墓坑內,坑頂填土壘石,納西族支系摩梭人也采用此葬法,他們認為這樣安葬死者靈魂能重新投胎降臨人世。臺灣高山族安葬死者,是在死者的床下挖一深圓坑,將其蹲放坑中,象征死者與活著的家人一起在屋里生活。該族人吃飯、烤火多取蹲姿,死后也是如此,其含義為“視死如生”。祭文葬制指喪葬的規制。如單身葬或合葬,獨立建墳或氏族、家族建墓地,喪葬的等級等。單身葬是最原始、最通行的規制之一。由于人是一個一個地死去。安葬時也只能一個一個地安葬,這是自然規律。但是后世由于種種原因,單身葬逐漸失去了它的位置。合
22、葬是隨著一夫一妻制的確立而出現的。它是指因婚姻關系,死者合葬在一起,如夫妻合葬、夫妻妾合葬。詩經中的王風大車有“死則同穴”的詩句,說明春秋戰國時代已有合葬。合葬的流行是在漢代,樂府詩焦仲卿妻有:“兩家求合葬,合葬華山旁”的記述。夫妻共同生活,一般不會同時而亡,當一方死亡下葬時,就需要空出左或右的空位,以待日后合葬。黃土高原地區盛彳丁合葬,夫婦中一人死去后先入墳,另一人去世后,將墳重新挖開,按男左女右位置并棺,棺上橫搭一紅布帶,意為死后仍結同心。合葬反映了人們生前為夫妻,死后亦做夫妻的愛情觀念,甚至生前未能成婚,死后也要合葬為夫妻。另一方面,合葬又體現了宗教思想及夫權觀念。封建時代,婦女是沒有獨
23、立的身份和地位的,妻妾只是丈夫的附屬品。生是丈夫的人,死是丈夫的鬼。妻妾只有與丈夫合葬,才能最后確定家族、社會身份。家族墓地是我國持續久、影響大的墓地型制,在中國歷史上占主導地位。其特點一是對婚姻關系的接納,墓地接受婚姻配偶入葬,并且多為合葬。二是按男性計算世系,排列墓次。相同輩分的死者墳墓排成一列,后代同輩的死者按左長右少的秩序依次排列,整個墓地墓向統一,墓式一致。家族墓地不僅是安葬死者的地方,而且是家族的財產,如同家廟、祠堂一樣,神圣不可侵犯。如有侵犯必將引起糾紛,甚至械斗。祭文大全葬具指裝盛死者遺體遺骨(骨灰)的器具。如棺、槨、骨灰盒等。中國各民族對于死者大多將遺體遺骨盛放在一定器具內進
24、行安置。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所使用的葬具,呈現出不同時代、民族和地方的特色。就葬具的質料而言,從古至今,大約有木、石、陶瓷、金屬、合成材料等。木質葬具歷史悠久,且十分普及。形狀一般為長方形,也有獨木狀、船狀的。本棺先秦時期已經出現,禮記檀弓上記載:“有虞氏瓦棺,夏后氏既周,殷人棺槨。”棺槨實際上是內棺外槨,棺是直接盛尸體的,槨是包在棺外的大棺材。有的槨是用石片壘成的,古人多是棺槨并用,后世有錢人也是棺槨并用,貧窮人家只能用棺,甚至連棺材都買不起。棺槨的裝飾、棺材的用料有許多講究。裝飾一般用漆畫上各種不同的圖案,如福、祿、壽三星等,棺頭中心畫一圓壽字,圍繞著五只蝙蝠,謂之“五福捧壽”
25、,棺的兩側畫“八仙慶壽”或“二十四孝圖”,棺尾畫蓮花荷葉,謂之“腳此蓮花”。棺木的用料,最一般的是榆木、柳木、稍好些的是松木、柏木,再好的是杉木、樟木。第七十六代衍圣公孔令貽過世,棺材是從福建運來的,內棺為紫杉木,外槨為大柏木,棺內鋪金蓋銀,還要放許多殉葬珍寶,外槨繪五龍捧圣,并蓋頭鳳尾大紅綢子棺罩,十分講究。上品棺木金絲楠四獨板材,大蓋、兩幫、下底都用整板,最為名貴。舊時的北京每口需要千元(銀元)。香杉四獨板的棺材,每口要五六百元。此類棺木,多為一品官員享用。官宦世家、富賈巨商以使用黃柏、紅柏的棺材為多,其價值也在二三百元上下。做棺材的木料有其固定的成例,不能隨便使用木料。俗語有:“桑、皂、
26、杜、梨、槐,不進陰陽宅”,就是說,這些木料既不能用來給活人蓋房子,也不能給亡人做棺木。但后世由于木料缺乏,也就沒有那么多講究了,桑木、栗子木、柴木等都使用了。甕棺、陶棺,是用陶土制成的,也是原始、古老的葬具。新石器時代陶器成為普及的器具,此時,甕棺已出現了。但當時的燒陶工藝尚未普遍燒制大甕,因此甕棺多用于掩埋嬰兒幼兒,或用于二次撿骨葬。漢代以后,出現了木棺形的陶棺,但因燒制困難,且成本高,未能普及。石棺、石槨,歷史也很久遠。有的用整塊大石鑿成凹形棺箱和平面棺蓋。有的先挖梯形土坑,然后在坑底鋪或豎上石板,放入尸體后,蓋上石板。有的用石塊壘砌成石寶、石墓。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用巨石壘墓,石塊最重的
27、達到7噸。石墓中安葬的死者,少由七八人,多則十幾人。埃及的金字塔也是石墓葬,這說明石制葬具在世界喪葬禮俗中占有重要地位。金屬葬具是金屬冶煉、鍛制技術發展之后出現的,有鐵制的、銅制的、金制的。金制棺槨十分昂貴,非一般人能享用。鐵制棺槨易生銹,未能發展起來。銅質葬具較為發展,但因原料少,價格高,不及木棺、石棺普及。銅制葬具有銅棺、銅鼓、銅釜等。1964年,云南發現一座木槨銅棺,棺壁與棺頂共用7塊銅塊,可拆可拼。我國廣西、貴州的少數民族流行銅鼓葬。除以上葬具外,我國歷史上還存在過玉棺、瓦棺、碗棺等。現代有水晶棺,木質、石質、玉質、合成材料制成的骨灰盒。追悼詞隨葬品、冥器隨葬品在傳統葬禮中標志墓主的身
28、份、地位。中國古代禮制對隨葬品有所規定,隨葬品要與死者生前身份、地位相應,超過了級別為“逾制”。隨葬品的出現與人們的社會意識、宗教信仰相關,孝及靈魂不死觀念的深入人心,使人們普遍存有厚待死者、希望死者在冥間生活得更好的意識,而隨葬品正是這種意識的產物。歷代厚葬死者之所以普遍也源于此。最早死者的隨葬品多是生活用品,如糧食、工具、家畜家禽等。人們認為死者雖死猶生,他還要像活人一樣生活,因此應該讓他帶去生活必需品。后來,人們把死者供養起來,不讓他們勞作,隨葬品由生活必需品漸漸變成了奢侈品,如金銀玉器、布帛綢緞、家具、物品、書畫玩器、貨幣也成為隨葬品,供死者花銷。然而“人死如燈滅”的事實,對人們意識的
29、漸變是明顯的,既然人死后早要成為黃土,隨葬品就未必要用實物,于是出現了仿制的象征性的隨葬品。人們稱這為明器(冥器、社火)。古代的明器多為實物模型,用竹、木、陶木、布帛、錫箔紙等制作。宋代,紙做的明器逐漸流行。一般來說,實物模型明器可用于隨葬,也可焚燒,紙做的明器焚燒于墳頭。冥器分為兩類,一類是實用的,另一類是象征物。實用明器包括衣食住行,如盤碗、衣帽、被褥、床桌、車馬、書童、侍女、房屋、院落等。象征物是人們觀念的產物,最具代表性的是聚寶盆和搖錢樹。搖錢樹東漢墓葬中已有發現,樹是銅制的,植于陶質的的座上。銅樹枝葉上鑄有神話傳說人物和吉祥圖像,枝上掛有銅錢,樹下還有用竹竿打錢的小人。后世的搖錢樹多
30、以木、錫箔紙等制成,形似樹木。聚寶盆是在一個基座止豎立一個橢圓形的盆,裝飾華麗。關于聚寶盆歷史上還有個傳說。元朝末年,江蘇吳縣個姓沈名富字仲榮的小農,名雖叫“富”,其實家無資財,連他妻子手上戴的一個銀手鐲,還是娘家帶過來的陪嫁。但是沈富心地善良,見有捕殺烏龜青蛙的,總是上前勸阻,或買下來放生。有一天晚上,沈富在睡夢中遇見了上百個穿青衣的兒童,向他祈求救命。次日清晨出門,見一漁翁抓了上百只青蛙,正待剖殺。沈富頓生感悟,忙傾囊中所有買了下來,隨手放入門前的池塘里。當夜,池塘里蛙聲一片,喧鳴達旦,吵得沈富一晚上睡不安。到了天明,即去池塘邊,準備驅趕。待走近前一看,只見上百只青蛙全圍聚在一個瓦盆邊,鼓
31、噪不已,這可是從未見過的怪事。驚異的沈富彎腰把瓦盆拿回屋里,當洗臉盆用。一天,沈富的妻子用這個瓦盆洗濯,偶然將手上的銀鐲掉進了盆里。頓時,瓦盆中聚生出滿滿一盆銀鐲,驚得她喘不過氣,忙叫丈夫來看,沈富把一盆銀鐲傾去,又讓妻子把頭上的銀簪取下來扔進盆中。一轉眼,滿滿一盆銀簪聚生在夫婦倆的眼前。原來這是一個聚寶盆啊!沈富和妻子驚喜萬狀。從此,沈富用盆聚生金銀,買田造房,資巨萬萬,富甲東南,史稱元朝末年“江南第一富家”(蓬軒別記)。本人也從吳縣移居金陵,據五雜俎記載,當時的后湖即今玄武湖)就是他家的花園。那時的習俗,稱富豪為“萬戶”,沈富就被叫做“沈萬戶”,又因其行三,而后又被稱作“沈萬三”了。沈萬三
32、致富成名時,朱元璋興兵攻下金陵,不久便建立明朝,以金陵為國都,號稱南京。這位開國皇帝又嫌南京規制狹窄,決定擴建。可是大亂方定,國家府庫虛乏,上哪兒去弄這么多錢呢?有人獻策:沈萬三富可敵國,可以叫他捐資擴城。于是朱元璋把沈萬三召來,同他約定,整個國都擴建改筑工程,一分為二,東南的一半由沈負擔,西北的一半由國家負擔。皇上乾綱圣斷,沈萬三敢不遵旨嗎?再說他有取之不盡,用之還生的聚寶盆在,也不愁完不了工程。一場歷史上罕見的官民分建京都的浩大工程開始了。從洪武二年(1369)九月起手,到八年(1375)九月竣工,整個工程進行了7年之久。臨到沈萬三包干的南面城垣快建成時,出了件怪事:那座按設計構有三道甕城
33、四門貫通、寬達118米,縱深128米的正門城堡,屢建屢倒,怎么也筑不成。誤了工期就是忤旨,忤旨可是要砍腦袋的呀!沈萬三急得要上吊。他妻子說:“都道軍師劉伯溫前知六百年,后知六百年,為何不去向他請教?”沈萬三一拍后腦勺:“嗨,怎么我就沒有想到?”裝上滿滿一車珠寶,沈萬三到軍師府來求計了。劉伯溫掐指一算道:“你家有個聚寶盆,是十年前一群青蛙從水怪那里借來與你報恩的。如今水怪要討還此盆,所以在南門下挖窟與你作對。你把聚寶盆埋在城墻下,門即可筑成。”沈萬三一聽,臉色都變了,忙趴在地上磕頭。然后便照軍師所教,掘地埋盆。嗨,真靈!巨大的塊堡順利筑成。從此,南京的正南門就叫“聚寶門”,這也就是至今常有老南京
34、把中華門喚作聚寶門的來歷。聚寶門矗起了,沈萬三有過一個聚寶盆的秘密也就傳開了。天下有多少人朝思暮想,欲再弄一個呀?于是畫餅充饑,繪成聚寶盆圖案:堆金聚寶的盆上,站一童子,頭上有“黃金萬兩”的合體字,手執一面書有“日進斗金”的令旗,四周繪以八寶如意等物,所要表達的愿望,不言而喻。此圖又稱黃金萬兩或日進斗金。搖錢樹有用不完的錢,聚寶盆有使不完的東西,要什么有什么,對于死者來說是最好的物品。現代,農村、城鎮送葬的明器追趕潮流,花樣翻新,有彩電、冰箱、收錄機、摩托車等。有的還為死者準備了城市戶口本、醫療證、工作證,讓死者在另一世界里農轉非、工轉干,享受相應待遇。已逝名人作品欣賞趕尸舊俗漢族民間傳統觀念
35、認為葉落歸根,生是故鄉人,死是故鄉的鬼。如若客死他鄉,總想把尸體運回故鄉,而各種各樣的招魂引尸歸家之俗正好適應了這種觀念。過去貴州等地交通不便,沿海地方的人到貴州謀生死了之后,很難把尸體運回,于是產生并流行一種趕尸的怪俗。1987年5月采風雜志上有所記載。趕尸人利用機械力學中的有限自由度支點原理,利用貴州溫濕的氣候,以及從貴州向沿海地區的下坡地勢,趁死者死后不久,大腿關節尚有20度左右的自由度,從而形成兩個有限自由度交支點。再在兩個死尸的腋下用竹桿固結起來成為一整體,從而變成一個具有四個絞支點的行走體,將它放在斜坡頂端,順著坡勢往下,便會左右搖擺著往下坡行走。趕尸人給尸體穿上寬大的黑尸布,便可
36、趕著尸體走出山區,將尸體送回家鄉安葬。趕尸人總在夜間行走,雞嗚時在早已聯系好的小店休息,尸體立于客店門后,第二天晚上再接著趕路。趕尸人手持小陰鑼開道,夜間路人聽到鑼聲要回避,且不能偷看,如若偷看便會被拖入行尸行列中。湘西也有趕尸的習俗,趕尸人是穿著道袍的法師,與其說是趕尸不如說是領尸。因為法師是在尸體前引路,尸體由草繩聯系起來,頭戴著高筒氈帽,額上壓著幾張畫著符的黃紙,跟著法師行走。湘西為什么會有趕尸營生呢?因為湘西沅江上游一帶地方貧窮,窮人多到川東、黔東山區做小販,采藥或狩獵為生。由于山中瘴氣很重,惡性疾病經常流行,生活環境極差,死去的漢人大多無錢,而死后還鄉埋葬的觀念在漢族中根深蒂固,而在
37、數百里甚至上千里的山路上難以使用車輛或擔架將尸體運回家鄉,于是出現了趕尸還鄉的習俗。死后世界人死后的世界在佛教道教的影響,浸染之下形成發展起來的。在民間的信仰中,死后的世界主要指陰曹地府,但同時還有天堂、仙境。舊時挽聯常有。瑤池添座”、“蓬島歸真”、“蓬山鶴史”一類的詞句,這里的“瑤池”、“蓬島”、“蓬山”都是仙境。傳說瑤池在西方昆侖山上,是西王母居住的地方。蓬島、蓬山代指蓬菜三山,是東海的仙山,是八仙經常居處之地。瑤池、蓬島皆為仙人所居之處。人們幻想死后羽化登天,得道成仙,便將其作為死后的世界。天堂是玉皇大帝管轄的地方,常有人成仙登天來到這里,比如奔月的嫦娥、紅樓夢中的金陵十二釵。也有被從天
38、上貶謫下凡,投胎轉世的,如西游記里的天蓬元0豬八戒,還有鏡花緣里的百花仙子。正是由于這種升遷謫降,人們設壇作醮,禮懺拜禱,希望死后升入天堂,天堂便成了死后的世界。仙境、天堂這類死后世界具有濃厚的道教色彩。然而入土為安的傳統觀念中,死后升入仙境、天堂遠不如來世到陰曹地府報到的影響深入和廣泛。關于陰曹地府,我國古代的稱呼有二陰間、冥府、幽冥、泰山、蒿里、南山、豐都等。陰曹地府的觀念產生較早,在漢代的鎮墓文中已有“上天蒼蒼,地下茫茫;死人歸陰、生人歸陽;生人有里,死人有鄉”的說法。東漢阮隅的七哀詩有對陰曹地府的描繪:“冥冥九泉室,漫漫長夜臺。”唐代李白詩句:“下笑世上士,沉魂此豐都。”豐都作為陰曹地
39、府所在地,始于唐宋。后經歷代修建,寺觀廟宇達75座,塑造了數以千計的道、佛、儒各家神像,千姿百態,惟妙惟肖。凡人間的訴訟、法庭、監獄、酷刑等,應有盡有,構成一套完整的幻想的陰間政府,號稱鬼國京城幽都。西游記有唐太宗被控入陰司遇豐都判官崔玨保駕,才得以重返人間。聊齋志異描定了豐都御史。說岳全傳有何立在豐都地獄看見秦檜受罪。豐都作為鬼國,天下人死后,靈魂都要到這里報到,接受陰間政府的發落,安排來世。虔誠的人生前要買好一種叫路引的護照,據說人死時焚燒,幽靈手持路引,可以順利進入鬼國。民間流傳,善良的人死后來到鬼國,可以平安轉回人世,享受榮華富貴。有罪的人死后來到鬼間,則被打入十八重地獄,磨子推,據子
40、鋸,下油鍋,最后打回陽世變牛變狗,甚至發配到丟沙坡永世背沙。張船山的詩豐都山對豐都鬼國做了生動形象的描繪:“死人大笑生人哭,浪指豐都作地獄。鑿山起殿山為縮,殿中沉沉暗如櫝。人來驚拜僧天燭,閻羅怖人悍雙目。鬼卒猙獰頭有角,長枷大扭堆成屋。鋸聲轔轔火聲爆,刀鋸鼎鑊恣享剝。九州茫茫人鬼畜,一山收之無不足。”免費創建網上紀念館葬送儀程(一)初終人之生死是自然規律,“福壽康寧固人令所欲,死亡、疾病亦人所不能無”。中國民間習俗,凡50歲以上者因老、病而亡、為壽終正寢。這種正常死亡的老人稱“老喜喪”,其喪事多被當作喜事來辦,只是色調為白。正常死亡,家人已有準備,壽材壽衣早就預備好了。彌留之際,親屬要為死者沐
41、浴、穿衣。穿衣之所以在此時完成,一是人死后尸體僵硬,不好穿戴,二是民間認為咽氣前不穿戴好,是光著身子走,親人會感到內疚和遺憾。臨終前的另一習俗是挪地方,古禮叫“易簀”。據禮記載,曾子病危,兒子及弟子都守侍在跟前,童子見曾子鋪著別人送給他的與其級別不符的簀(竹席),提出看法,于是曾子命兒子起易簀,席剛換好,曾子就咽氣了。后來人們又把死稱作“易簀”。人臨死前挪地方,或稱換床,是怕死者留戀初終的地方,陰魂附于某處或某種器物上,不走不散。以致滋擾家宅。由于各地習俗不同,換床因地而異。福建沿海是將其移至祠堂,安徽合肥是將其從房中移至廳前,山東是將其移到正屋明間的靈床上,陜西山西一帶是移到門板上,北京是將
42、其移到從木杠房租來的吉祥板(靈床)上。初死之時,古禮有“屬纊”,是用新蠶絲、棉花試死者有無鼻息。而后是復禮一一招魂,家人到房頂或高坡,朝祖先發源地呼喊死者的名字,叫他回家。復禮是親屬希望死者魂歸的禮儀。給亡人穿戴壽衣,古代稱殮“衣尸為殮”。按儒家定制,衣殮分兩次進行,三日給亡人穿常服,謂之小殮,五日給亡人穿官服,謂之大殮。后世多以衣殮為小殮,棺殮為殮。且衣殮一次完成,并不待三日至五日。亡人之壽衣古代有定制,儀禮土喪禮對死者臉上蓋的、手中握的、腳上穿的、身上裹的、蓋的系的,甚至尺寸、顏色、樣式、圖案都有記述。在歷史傳承上,喪服總的特點是官民有別,官的喪服也有品級差別。如清代王公大臣死了,須按自身
43、品級穿戴,蟒袍、補褂、內衣都是絲綢的,內絮棉花,頭戴無花翎的紅珊瑚豆的頂子,腳穿粉底朝靴。民間普通男壽衣為藍寧綢袍子、紅青寧綢馬褂,洋縐小棉襖、棉褲、內衣是白布褲褂,白布棉襪、寧綢青靴子。女壽衣以時裝為多,棉袍、小棉襖、棉褲、白布棉襪、尖口鞋。壽衣無論內外衣,一律不用鈕扣,因為“鈕子”與“扭子”諧音,只釘帶子,取“帶子”一后繼有人之意。衣料多用綢子不用緞子,因為“緞子”與“斷子”諧音。壽衣件數必須是單數,避免重喪。亡人穿的衣鞋必須是布衣、布鞋,不能穿皮衣、皮鞋,原因是避免亡人下世脫生為身上有毛、腳上有蹄的畜類。如果死去的為女子,講究的為其戴首飾,頭發上有簪子,耳朵上有耳環、耳墜,手腕上有鐲子,
44、手指上戴戒指。質量分為純金、鍍金的、包金的、銀的等,視經濟情況而定。衣殮中的鋪與蓋,一律稱“衾單”,不能叫“被子”,因為“被”與“背”同音,俗話說“背興”就是不幸。貴族用九鋪九蓋,次之七鋪七蓋、五鋪五蓋。平民用三鋪三蓋已經是不錯了。講究的最后一層是鋪白蓋黃,謂之鋪金蓋銀,認為這樣死者到陰間就有福可享了。人死后含物的禮俗古已有之,古人曰:“以玉實死者口謂之含”。后漢書禮儀志載:“帝崩,口含以珠”。歷代帝王、貴族均用此禮。清代帝王、貴族去世者,以紅線穿大珍珠,填在口內,紅線另一頭系在亡人衣襟帶子結上。古代,有以紅紙包生米填于亡人之口。民間,有將紅紙包茶葉放于亡人口中的。東北滿族人死后多含乾隆制線。
45、衣殮之后,亡人的老伴或年長的婦女,要把亡人的枕頭撕開一個小口,放于靈床之下,曰:“紅門早開”,意思是家里的婦女將來生育順利,并對死者超生有促進作用。為了防止尸變(詐變),要將亡者的雙腿用麻繩拴住,并在亡人的胸口上放一本皇歷,上壓一塊鏡子和一個秤砣。家里養的貓、狗要拴好,以免觸及尸體發生尸變。這些俗信,目的是讓家人精心守靈,不要懈怠。初終指人剛死,老北京稱之為“倒頭”,頭既倒,身亦亡也。此時,在靈床前要設臨時供案,上邊放長明燈(倒頭燈),給亡人在陰間照明。擺一碗倒頭飯,上插三根秫秸棍,每個棍頂插一小面球,稱之為“打狗棒”。飯上還有三個小烙餅,叫打狗餅,讓亡人在陰間路上用,以防野狗沖撞。焚香供飯后
46、,家人要跪于地上,高聲舉哀,并燒倒頭紙。有錢人家則于大門外焚燒紙糊的車、轎,讓亡靈上車、上轎。當日或次日,還要請僧、道圍著靈床念經、轉咒,曰“倒頭經”。和尚一般用9人一13人。漢族家里死了人要在門外挑錢紙,既向外界報喪,又為亡人招魂。通常挑錢紙的張數與亡人的歲數一致,一張代表一歲。(二)報喪報喪指喪家向親戚好友鄰里報告死訊、喪期、葬期。古人認為“親遭兇變慘禍”,應火急遍告親戚好友,并且要禮儀周全,不能“匿喪不報”,否則是最大的違禮、失禮。報喪有口頭的,也有持訃文報喪的,后世以登報形式發訃告。民間多是口頭報喪,即由孝子親自前往報喪。報喪時孝子要穿孝服,到親戚家,不能進門,有人來接,無論長幼都要叩
47、首。漸江一帶報喪,報喪人要備一把雨傘,倒挾腋下,到了親友家門外將雨傘頭朝下,柄朝上放在門外,親友家人要備一碗氽雞蛋給報喪者吃,俗稱報生不空手,報死無空口。廣西寧明以鳴炮三響報喪。西南少數民族用吹竹號報喪,以號聲多少表示死者身份。毛南族報喪有兩次,第一次是報素喪,孝男手中點支香,帶些紙錢、1斤酒、3斤黃豆,向舅家報喪,在舅家吃一頓素飯。第二次是報葷喪,出殯當天清晨殺豬宰牛時,割下幾斤肉,再取些內臟,外加1斤酒,帶紙、香去舅家報喪,向舅家稟明出殯時辰。正式訃聞又稱訃告、赴告,世家大族多用訃告,平民百姓僅以口報。訃聞是大折子,有白色、淡煙色、黃色的,折面僅有“訃”字,里面為正文,正文有固定格式及文辭
48、,無標點符號。舊時多出于士大夫之手,措詞考究。如孔子第76代孫孔令貽過世時,長子年幼,由孔府當差長班發訃告:民國九年敬稟者陽十一八陽十二衍圣公孔諱令貽號燕庭于歷月日丑時薨于太仆寺街圣公府正寢茲擇定歷夏九十六夏十十七十八月日受吊送庫日午時發引運柩回典特此報聞二十六二十長班叩稟至親好友,接到訃告之后,要及時趕赴喪家參加喪葬活動。紀念名人(三)棺殮棺殮,即將亡人遺體殮入棺木,是正式入殮,一般稱大殮。從此亡人一生功過,就此定論,即蓋棺定論,入殮時,親屬都要在場,尤其是直系親屬要守候在側,親視含殮。古代講究三日人殮,由于不合實際,沒能傳承下來。清末民初,都在三天之前吉時進彳丁。據說,亡人遲遲不入殮會躺在
49、靈床上數頂棚上的緣子,于家宅不利。入殮時,由亡人家屬親自動手,長子抱頭,次子抱腰,三子抱膽無次子、三子,由長孫、次孫代之)。近親提千金帶(亡人衾褥下的白布帶)和墊褥四角。如果死者是家長,他的上邊再無長輩,便將棺木停在正房。尸體入棺,按規矩是先入腳,后人頭,表示立進,而非躺著進去。尸體放好后,要將死者常用的東西或喜歡的物品放入棺內,作為殉葬物。金銀財寶也包括在內,意思是亡人忙碌了一輩子,不能空著手走。另外,為了避免重喪(百日之內再死人)要在棺內放上鎮物,有的是小鏡子,有的是木牌,有的放五谷、生鐵、雞血、雀青石等。鎮物放妥后,要給亡人去掉絆腳絲,以便讓亡人在陰間走路,同時棺內空隙用鋸末包或棉絮填充
50、嚴實,以防尸體在出殯時移位。開光是亡人長子用茶盅盛凈水,以新棉球蘸水擦試死者眼目,好讓亡人瞑目。也有人認為這樣做死者下世才不會瞎眼。有的人家還要擦試亡人的鼻、耳、嘴,并念念有詞:凈凈眼,眼觀六路;凈凈耳,耳聽八方;凈凈口,越吃越有。”這是對亡人來世的祝愿。此時,在場的親屬要往棺內探視,與死者做最后的訣別。而后,由孝子們將棺蓋的子蓋插上,長子用力將開光的鏡子或水碗摔在地上,孝子、親屬大哭。最后,由木工房伙計蓋上大蓋,釘上一個木楔,留兩個木楔。棺木不釘死,一是候死者還陽,七日之內等死者復生。二是備后來親屬開棺瞻謁遺容。辭靈釘棺時,親屬們要哭喊親人躲釘。至此,大殮禮成。在少數民族中,死者入殮前進要行
51、沐浴。毛南族人死后,孝子們要到水井或山塘邊,投錢幣于其中,買一大碗水,摻入米草堿,用白布沾水男左女右自上而下象征性地抹三次。壯族死者咽氣后,孝男由師公或道公帶著到河邊取水,師公念經,孝男向河中投幣,以小甕取水,回家溫熱,加入柚子、柑子葉,親手為死者沐浴洗尸。洗尸用的水不能亂潑,如果有人踩著洗尸的水,據說腳會開裂。洗尸用的木盆或木槽,使用后要送到房外較遠的地方,家里的人不能撿回來,否則會不吉利。有的地方為男性死者剃發,女性死者梳頭,用柑葉水將死者全身洗凈,然后合上眼皮。(四)成服穿孝、戴孝,謂之成服。舊時穿、戴孝要按周禮傳下來的定制和當時社會公認的禮俗遵禮成服。成服遵從的禮是周秦時代已基本定制的
52、五服制。五服制規定了與死者關系的親戚應該穿何種喪服,服喪多長時間。通過不同的喪服可以看出親族關系的遠近親疏。儀禮喪服篇把孝服分為五等,即斬衰、齊衰、大功、小功、緦麻,謂之五服。在歷史的長河中,五服制在傳承中雖有變異,但兩千多年基本保持了原有的定制。最重的孝服是“斬衰”,也作“斬衰”。古代孝服上身叫“衰”。“斬”是孝服不緝邊,這里不說剪裁,而說斬是為表示哀痛。兒子、兒媳、未出嫁的女兒為父,母穿孝,重孫為祖父,祖母穿孝,妻子為丈夫穿孝,均用“斬衰”禮制。“斬衰”孝服用最粗的本色生麻布做成,其樣式因地區不同稍有差異。舊時,北京地區男人頭戴口帶底式的白布孝帽子,上邊綴有棉球,長子釘一個,次子釘兩個,三
53、子釘三個。南方人戴三木梁冠,用竹皮做成三道木梁,上邊帶有紗布簾。身上穿大白孝袍子、大領、無鈕絆,只釘飄帶,下擺不縫邊。孝袍里邊為灰布襯衣,腰間束白布孝帶。腳穿青布鞋,繃上粗白布。婦女用麻花包頭,即用粗白布擰成麻花,捻成圈,套在頭上。妻子為丈夫穿孝,麻花包頭上還有白棉球五個。親喪守制為三年,百日脫下大孝服后,仍穿本年白孝服(灰衣、白鞋、青布帽頭白疙瘩頂)。次年穿灰素服(灰衣、青鞋、青布帽頭青疙瘩頂)。第三年穿青素服(青衣、清鞋、青布帽頭青疙瘩頂)。次重孝服為“齊衰”,用本色粗生麻布制成,剪斷處縫邊。孫子、孫女為祖父,祖母穿孝,重孫重孫女為曾祖父、曾祖母穿孝,用“齊衰”禮制。孫子孝帽上釘紅棉球,長
54、孫釘一個,次孫釘兩個。孫子媳婦帶三花包頭,插一個小紅福字。未出嫁的孫女用長孝帶子在頭上圍一個寬箍,結于頭后。孫子、孫女孝袍的肩上釘有紅布一塊,男左女右。孫子、孫女(未嫁者)為祖父、祖母服喪一年;為曾祖父、曾祖母服喪五個月;為高祖父、高祖母服喪三個月。在此期間,穿素衣白鞋。稍輕孝服是“大功”,用本色熟麻布做成,面料比“齊衰”稍細。為伯叔父、伯叔母、堂兄弟、未嫁的堂姐妹、已嫁的姑姐妹,及出嫁的女兒為母親、叔伯父、兄弟服喪九個月。次輕孝服為“小功”,用較細本色熟麻布制成。為從祖父、從祖母、堂伯叔父母、未嫁祖姑、已嫁堂姐妹、兄弟之妻。從堂兄弟、未嫁從堂姐妹,及外親為外祖父母、母舅、母姨服喪五個月。服喪
55、期間穿孝袍、孝帽,不一定束孝帶,不繃白鞋。最輕孝服為“緦麻”,用細熟麻布做成,近現代用白布制做。為曾祖父母、族伯父母、族兄弟姐妹、未嫁族姐妹,及外姓中為表兄弟、岳父母服喪三個月。一般只穿袍,無孝帽、不束孝帶。為殤者服孝從大功開始,8歲-19歲未定婚男女死亡日殤,不滿8歲而亡者不穿孝服。遠親及朋友的孝服,多由喪家準備。朋友感情深主動穿孝服來吊唁,喪家遞給孝帶。近親,喪家遞粗布孝帶,遠新及朋友,遞白布孝帶。遠親及朋友的孝服只在舉行喪禮時穿戴,亡人下葬后,就地除服(脫下孝服)。(五)接三接三又叫迎三、送三,是指上界神、佛對亡靈的接引。民間傳說,人死三天,他的靈魂到陰曹地府的望鄉臺上去探望,與家人做最
56、后的訣別,家人為了不使亡人墮入地獄,不做餓鬼、畜生,便舉行隆重的祭祀,并請僧,道為死者誦經免罪,做些身后功德,叩請神、佛來接亡靈,升天得道或托生個好去處。所謂接三是讓神、佛將亡靈接走,所謂送三是亡人家屬送親人上西天,實際上是一個儀式的兩個方面。送死者上西天,要有車馬,這種車馬是紙扎的,并且要按規制做。貴族扎大鞍車、官橋、坐騎、樓庫。一般民眾扎轎車、箱子等。婦女亡故,尤其是難產而死的加糊牛、雞罩。據說婦女一生糟蹋水太多,如果閻王爺罰她喝臟水,好讓牛替她去喝。因坐月子而死的婦女加糊雞罩。說是月子病的死鬼是大血蛋,大廟不收,小廟不留,弄個雞罩好把自己扣起來。僧人圓寂扎九品蓮臺,道士羽化扎仙鶴。民國以
57、后有扎汽車、馬車、洋車、三輪車、自行車的。接三要設鼓樂于門前吹打。接三的鼓樂分兩種,一種是官鼓大樂,俗稱“官吹兒”:通常是號筒一對,官鼓兩對,嗩吶、海笛各一對,跟鑼一面,大、小疙瘩鑼各一面,九音鑼一面。用11人-13人不等。另一種是1921年以后興起的“花吹兒”,俗稱“怯吹兒”。以嗩吶、海笛、笙、九音鑼等樂器為主,有的還要加上大鐃、大鈸等打擊樂器。其吹奏的樂曲多以市面上流行的各種小曲,如蘇武牧羊、孟姜女哭長城、打新春、探親調、小放牛打花巴掌等。官吹兒、花吹兒有早上鼓、午上鼓之分。“上鼓”是開始在喪居門前奏樂吹打。早上鼓是上午9點左右在喪居門口擺好大鼓鑼架,開始吹奏。午上鼓是接近中午時開始吹奏。
58、如果喪家白天有和尚念經,一般在上鼓時吹奏一通就可以了,以后有吊唁的人來為之傳報,無吊唁的就不再吹奏了。如若喪家白天無和尚念經,鼓樂手們則三四十分鐘吹打一次,吹打時間長短,取決于喪家給賞錢的多少。賞錢多,由吹打起勁且勤。如請的是花吹兒,喪家還可以隨意點曲,只要是流行或曾經流行過的曲子都可以點吹。花吹兒,只在喪家門前吹奏,不到靈前給吊唁的人吹奏。在靈前吹奏的是官鼓大樂或清音鑼鼓。規模較大的送三行列有如下內容:(1)官鼓大樂前引,一律官吹官打,很少用花吹兒。器樂有拉號一對,官鼓兩對,嗩吶兩對,海笛一對,跟鑼一面。(2)清音,漢族用此樂。器樂是橫笛兩對、笙一對,小鑼一面。(3)氣死風燈和手罩子,是最大
59、的引路燈和開路燈。雇8名燈夫在紙活前邊執燈前導,以示隆重。(4)紙活,有馬車、官轎、坐騎、杠箱或墩箱。(5)番(喇嘛),身穿黃袍,披紅哈達,頭戴黃秋帽,手持法器。(6)尼(尼姑),身穿灰袍,加披紅緞金線方田紋的袈裟,分別手持磬、木魚、鐺、手鼓等。(7)道(道士),身穿藍袍,加披彩色緞繡法衣,有紅、藍、綠、豆青、白、菊黃每色一對,繡青云、白鶴、靈芝、八仙器物圖案等。(8)居士,身穿青袍,加披紫色縵衣。法器有磬、鐺、擦鍋、手鼓等。(9)送三親友,舉香、提燈分兩行而行。(10)孝屬及攙扶孝屬的至親、長子執挑錢紙,父死用左手執,母死用右手執,表示領魂。滿族人長子捧酥油“巴拉面”捏的燈、塔。(11)禪(
60、和尚),身披青袍,有的加披紅緞金線方田紋的袈裟,手持鐺、鍋、鼓等法器。盛大的送三儀式,番、尼、道、居士、禪最低為七眾,一般為九眾、十二眾。1916年袁世凱死后,在中南海辦道場,番、道、禪各十五眾。1940年吳佩孚死后,辦道場用番、尼、道、禪各一百零八位。接三的重要儀俗之一是放焰口。焰口是口吐火焰的餓鬼,“放”有兩層含義,一是解放餓鬼,二是向被解放出來的餓鬼放賑。通過掐訣、念咒給他們滅罪,開咽喉,施食放賑,使之各得飽滿,然后升天、轉世托生。焰口分禪口和音樂焰口,禪焰口以僧眾念經為主,敲打鐺、鍋、法鼓、木魚等。音樂焰口是在禪焰口基礎上加笙、管、笛、九音鑼等吹奏樂接三放焰口除了佛教的瑜伽焰口外,也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入股幼兒園協議書3篇
- 出國學習保函3篇
- 西師大版第四單元 三角形認識三角形教案
- 合伙投資公司股權協議書范本3篇
- 傳媒行業入職勞動合同3篇
- 導演聲明原創風格的視覺探索3篇
- 半導體行業股東權益承諾3篇
- 紹興市文旅集團招聘考試真題2024
- 2024年湖南信息學院后勤處招聘筆試真題
- 河南洛陽師范學院招聘考試真題2024
- 精細化工產品公司企業經營戰略方案
- 缺血缺氧性腦病詳解課件
- 自動打鈴控制器plc課程設計
- 最新司法鑒定程序通則課件來源于司法部司法鑒定局
- 北師大版一年級英語下冊期中測試卷
- 冠狀動脈CT解剖詳解
- 檔案學概論重點知識梳理
- 地下連續墻鋼筋籠起重吊裝專項施工方案
- 單值和移動極差X-MR控制圖
- 進口產品委托代理合同協議書范本
- 變壓器容量與母排選型配合表81035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