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人教版-_第1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人教版-_第2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人教版-_第3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人教版-_第4頁
高中地理知識點總結人教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高中地理必背考點自然地理部分第一單元 地圖專題1.經度的遞變:向東度數增大為東經度,向西度數增大為西經度。2.緯度的遞變:向北度數增大為北緯度,向南度數增大為南緯度。3.緯線的形狀和長度:互相平行的圓,赤道是最長的緯線圈,由此往兩極逐漸縮短。4.經線的形狀和長度:所有經線都是交于南北極點的半圓,長度都相等。5.東西經的判斷:沿著自轉方向增大的是東經,減小的是西經。6.南北緯的判斷:度數向北增大為北緯,向南增大為南緯。 7.東西半球的劃分:20W往東至160E為東半球,20W往西至160E為西半球。8.東西方向的判斷:劣弧定律(例如東經80在東經1的東面,在西經170的西面)9.比例尺大小與圖示

2、范圍:相同圖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圍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圍愈大。10.地圖上方向的確定:一般情況,“上北下南,左西右東”;有指向標的地圖,指向標的箭頭指向北方;經緯網地圖,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11.等值線的疏密:同一幅圖中等高線越密,坡度越陡;等壓線越密,風力越大;等溫線越密,溫差越大12.等高線的凸向與地形:等高線向高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谷,向低處凸出的地方為山脊。13.等高線的凸向與河流:等高線凸出方向與河流流向相反。14.等溫線的凸向與洋流:等溫線凸出方向與洋流流向相同。第二單元 地球運動專題1、天體的類別: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衛星、星際空間的氣體、塵埃等。

3、2、天體系統的層次:總星系銀河系(河外星系)太陽系地月系3、大行星按特征分類:類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遠日行星(天、海)。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遠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晝夜更替。(2)無大氣,故月球表面晝夜的溫差大,隕石坑多,無聲音、無風,(3)月球表面有山脈、平原(即月海)、火山。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穩定的光照條件、安全的宇宙環境、適宜的大氣和溫度、液態水。6、太陽外部結構及其相應的太陽活動: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陽風)。 7、太陽活動-黑子(標志)、耀斑(最激烈),太陽黑子的變化周期11年。 8.太陽活動的影響:黑子-影響氣候,耀斑-電離層-無線電通訊,

4、帶電粒子流磁場磁暴9、太陽輻射的影響:維持地表溫度,促進地球上水、大氣、生物活動和變化的主要動力。太陽能是我們日常所用能源。10.自轉方向:自西向東,北極上空俯視呈逆時針方向、南極上空俯視呈順時針方向速度:線速度(由赤道向兩極遞減至0) 角速度(除兩極為0外,各地相等)周期: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太陽日(24時,晝夜更替周)意義:晝夜更替不同經度不同的地方時水平運動物體的偏移(北右南左)11、晨昏線:沿自轉方向,黑夜向白天過渡為晨線,白天向黑夜過渡為昏線(晨昏線上太陽高度角為0度)。 12、晨昏線與經線:晨昏線與經線重合-春秋分;晨昏線與經線交角最大-夏至、冬至13、時間計算:所

5、求時間已知時間區時差 途中時間 14、時區經度/15(若不整除,則四舍五入) 區時差時區差 15、世界時:以本初子午線(0)時間為標準時,也稱為格林尼治時間,也是零時區的區時。16、日期分割:零點經線往東至日界線(180)為地球上的“今天”,往西至日界線為“昨天”。17、日界線:自西向東越過日界線(不完全經過180經線)日期減一天,自東向西越過日期加一天。18、衛星發射基地的區位選擇:自然因素(氣象條件需要天氣晴朗地球自轉的初速度:取決于緯度和地勢地形平坦開闊);人文因素(地廣人稀,交通便利,符合國防安全需要)。太原:技術力量強;酒泉:大陸性氣候,晴天多;西昌緯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南文昌:緯

6、度低,發射初速度大;海運便利。19、公轉速度:1月初-近日點速度快,7月初-遠日點速度慢;意義:晝夜長短的變化 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的更替五帶的形成20、公轉與自轉形成了黃赤交角(2326):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晝夜長短和正午太陽高度的變化-四季黃赤交角存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氣壓帶風帶的季節移動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的形成五帶的劃分界線:南北回歸線之間為熱帶、回歸線極圈之間為溫帶、極圈極點之間為寒帶若黃赤夾角變大,熱帶和寒帶變大,溫帶變小;若黃赤夾角變小,熱帶和寒帶變小,溫帶變大若黃赤交角為零,太陽永遠直射赤道,全球晝夜平分,地中海氣候、熱帶草原氣候消失。21、正午太陽高度變化

7、規律:由直射點向南北兩側遞減正午太陽高度的計算=90(直射點與所求點的緯度間隔)夏至日北回歸線以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 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南回歸線以南地區正午高度角一年中最大值,北半球一年中最小值。南北回歸線之間的地區-有兩次直射機會-兩次最大值= 5 * GB3緯度越高,正午太陽高度角越小,樓房間距越大。22、晝夜長短的時間分布:太陽直射點在哪個半球,哪個半球晝長夜短,北半球夏季,太陽直射點在北半球,北半球的晝長夜短。太陽直射點向哪個半球移動,這個半球的晝就漸長,北半球6月22日晝最長,12月22日最短。南北回歸線之間晝長最大值與正午太陽高度角最大值不在同一天出現,如海口市。

8、23、晝夜長短的緯度分布:北半球夏半年,晝長夜短,越向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北京上海廣州北半球冬半年,晝短夜長,越向南白晝越長(日出越早日落越晚)。如海口廣州上海, 24、晝長=日落時間日出時間;晝長=24小時夜長日出時間12:00晝長/2(或0: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出時間是6:00日落時間12:00晝長/2(或24:00夜長/2);赤道上的點的日落時間是18:00 25、地球是個不發光、不透明球體晝夜現象出現地球自轉的球體晝夜更替(自轉速度周期影響晝夜溫差變化)地球傾斜的公轉的球體直射點的移動、正午太陽高度、晝夜長短的變化四季五帶26、典型的季節現象地理現象時間季節北半

9、球夏半年北半球冬半年地球公轉七月初,遠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慢一月初,近日點附近,地球公轉角速度、線速度最快正午太陽高度6月22日左右,北回歸線以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南半球達最小12月22日左右,南回歸線以南地區達最大,赤道及北半球達最小晝夜長短晝長夜短,北極圈以內出現極晝晝短夜長,北極圈以內出現極夜等溫線陸地等溫線均向北凸出陸地等溫線均向南凸出,海洋相反氣壓帶、風帶隨太陽直射點北移隨太陽直射點南移雪線雪線上升雪線下降北印度洋洋流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順時針流動受東北季風的影響,洋流呈逆時針流動我國的降水夏李風影響,降水多冬李風影響,降水少我國的河流內流河因高溫導致冰雪融水多,外

10、流河受夏季風影響,大部分河流進入汛期,東北地區分春汛、夏汛大部分進入枯水期,秦嶺淮河以北的河流有結冰期,部分河流有斷流現象我國的季風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海洋的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全國大部分地區受來自大陸的冬季風影響,寒冷少雨我國的農業生產全國普遍高溫,農作物進入生長期,作物熟制自南向北由一年三熟逐漸過渡到兩年三熟至一年一熟北方大部分地區農作物處于越冬期,南方熱帶地區水熱充足,可生產反季節蔬菜、瓜果氣象災害旱澇(華北春旱、長江伏旱)、暴雨、臺風(表現:強風、暴雨、風暴潮)寒潮、沙塵暴、干旱、暴雪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較多較少第三單元 大氣專題1、對流層的特點:隨高度增加氣溫降低;大氣對流運動(12

11、km)顯著;天氣復雜多變。2、平流層的特點:隨高度增加溫度升高;大氣平穩,以水平運動為主,有利于高空飛行。3、大氣的熱力過程:太陽輻射-地面增溫-地面輻射-大氣增溫-大氣(逆)輻射-大氣保溫4、大氣對太陽輻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5、太陽輻射(光照)與天氣、地勢關系:晴朗的天氣、地勢高空氣稀薄,光照越強;我國太陽能的分布青藏高原最高,四川盆地最低。 6、大氣的保溫效應:強烈吸收地面長波輻射,并通過大氣逆輻射把熱量還給地面。7、氣溫與天氣:白天多云,氣溫不高(云層反射作用強);夜晚多云,氣溫較高(大氣逆輻射強)。8、氣溫的垂直分布:對流層氣溫隨高度的增加而遞減9、氣溫的水平分布:緯度分布

12、:緯度越高,氣溫越低,我國熱量最豐富的地區:海南島海陸分布:夏季陸地海洋,冬季海洋陸地;氣溫高的地方,等溫線向高緯凸出,反之,氣溫低的地方,等溫線向低緯凸出。10、氣溫年較差:影響因素:海陸熱力性質;地表植被水分狀況;云雨多少。變化規律:內陸沿海,大陸性氣候海洋性氣候,裸地草地林地湖泊,晴天陰天。11、熱力環流的性質特點(1)水平方向相鄰地面熱的地方垂直氣流上升低氣壓(氣旋)陰雨 (2)水平方向相鄰地面冷的地方垂直氣流下沉高氣壓(反氣旋)晴朗(3)垂直方向的氣溫氣壓分布:隨海拔升高,雖然氣溫降低,但是空氣變稀,氣壓降低。(4)來自低緯的氣流暖濕 (5)來自高緯的氣流冷干(6)來自海洋的氣流濕

13、(7)來自大陸的氣流(離陸風)干(8)兩種性質不同的氣流相遇鋒面陰雨、風12、水平方向氣壓與氣溫:近地面,氣溫高,空氣膨脹上升,地面形成低壓;反之,氣溫低,近地面的空氣收縮下沉,地面形成高壓。13.風的形成:大氣的水平運動叫風,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等壓線愈密風速愈大。14、風向:(1)風向風的來向;(2)根據等壓線的分布確定風向:以右圖為例畫A點的風向及其受力= 1 * GB3確定水平氣壓梯度力的方向:垂直于等壓線并且由高壓指向低壓= 2 * GB3確定地轉偏向力方向:與風向垂直,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3 * GB3近地面受磨擦力(方向與風向相反)的影響,風向與等壓線斜交15

14、、高空大氣的風向是氣壓梯度力和地轉偏向力共同作用的結果,風向與等壓線平行;近地面的風,受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磨擦力的共同影響,風向與等壓線之間成一夾角。16、鋒面與天氣(冷暖不同氣團作水平運動并相遇)冷鋒過境雨區在鋒后,出現雨雪、降溫天氣。 過境后,氣壓升高,氣溫驟降,天氣轉晴;暖鋒過境雨區在鋒前,多為連續性降水。 過境后,氣溫上升,氣壓下降,天氣轉晴。17、影響我國天氣的主要鋒面是冷鋒:如我國北方夏季的暴雨、冬季我國的寒潮、冬春季節出現的沙塵暴。18、氣壓系統與天氣(同一氣團作垂直運動):氣旋(低氣壓)垂直氣流上升,天氣陰雨。反氣旋(高氣壓)垂直氣流下沉,天氣晴朗;19、三圈環流及氣壓帶

15、風帶:三圈環流(垂直分布)畫出右面三圈環流循環圖氣壓帶、風帶(水平分布)畫出右面氣壓帶、風帶分布圖 (“北撇南捺”)= 3 * GB3長城考察站紅旗向西北飄,窗口要避開東南方向;黃河考察站紅旗向西南飄,窗口要避開東北方向。20、氣壓帶和風帶的移動:隨太陽直射點的移動而移動。移動方向:就北半球而言,大致是夏季北移,冬季南移“南亞撇 東亞捺”21、季風環流:海陸“南亞撇 東亞捺”夏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低壓,太平洋上形成夏威夷高壓;冬季:亞洲大陸上形成亞洲高壓,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壓。22、東亞、南亞季風環流:(如右圖)東亞:夏季東南風,冬季西北風;主要由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引起。南亞:夏季西南風,冬

16、季東北風,由風帶和氣壓帶季節移動和海陸熱力性質差異共同作用形成。23、我國的旱澇災害、雨帶的移動與副熱帶高壓的強弱有密切關系。雨帶的移動春末(5月),雨帶在華南(珠江流域)(華北春旱,東北春汛) 夏初(6-7月),雨帶移到長江中下游地區 -梅雨(準靜止鋒) 7-8月,雨帶移到東北和華北,長江中下游 進入“伏旱”(反氣旋) 9月,副高南退,北方雨季結束,南方進入第二個雨季。北方雨季開始晚結束早,雨季短;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雨季長= 3 * GB3旱澇災害副高北移速度偏快(夏季風強),造成北澇南旱副高北移速度偏慢(夏季風弱),造成北旱南澇.我國水旱災害發生的根本原因是:夏季風的強弱和進退的早晚。

17、24、氣候形成因子:太陽輻射、大氣環流、下墊面、人類活動25、判斷氣候類型的步驟:判斷南北半球,判斷熱量帶,判斷雨型。 熱帶的四種氣候類型:各月均溫在15度以上,降水不同,氣候類型差異較大熱帶雨林氣候(常年受赤道低壓影響,終年高溫多雨)熱帶沙漠氣候(常年受副高或來自陸地的信風影響,終年高溫少雨)熱帶季風氣候(南亞地區,冬季盛行東北風,為旱季,夏季刮西南季風,6-9月為雨季)熱帶草原氣候(赤道低壓移來時,是濕季,信風移來時為旱季,農業活動在雨季播種,旱季收割)亞熱帶氣候類型:冬季最冷月均溫在0度以上,全球只有兩種氣候類型:地中海氣候:除南極洲外,其他各洲都有分布,在南北緯3040大陸的西岸,位置

18、在西風帶和副高之間,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亞熱帶季風氣候:冬季-偏北風-低溫少雨,夏季-夏季風-高溫多雨。溫帶氣候類型:除海洋性氣候外,冬季最冷月均溫以0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在南北緯40-60大陸西岸(地中海氣候高緯一側),終年受西風控制,終年溫和多雨溫帶季風氣候:分布在北緯35-55大陸東岸(亞熱帶季風的高緯一側),受冬季風影響,寒冷干燥,受夏季風影響,高溫多雨。溫帶大陸性氣候:全年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日較差大、年較差大,降水稀少,降水主要在夏季。26、大陸性與海洋性氣候的不同特點(以北半球為例分析):大陸性氣候氣溫的日較差、年較差大,氣溫最高月在7月,最低氣溫在1月。年降水量少。海洋性氣

19、候日較差、年較差小,最熱月在8月、最冷月在2月,年降水量較多。27、主要的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洪澇、干旱、臺風、寒潮、大風沙塵、大(濃)霧、高溫低溫等因素直接造成的災害。臺風旱澇災害寒潮發生的時間夏秋季節春夏秋秋末、冬季、初春發源地熱帶洋面或副熱帶洋面蒙古、西伯利亞影響地區我國東部沿海地區除西部一些沙漠地區外的全國范圍除青藏、云貴、海南外的廣大地區天氣變化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暴雨、大暴雨或特大暴雨大風、雨雪、凍雨28、主要的大氣環境問題:全球變暖(溫室效應CO2)、臭氧層破壞(氟氯烴消耗O3)、酸雨(SO2、NO2)29、溫室效應大量燃燒礦物燃料大氣中CO2增加大氣逆輻射增強濫砍濫伐森林光合

20、作用減弱CO2相對增多大氣逆輻射增強大氣逆輻射增強溫室效應氣溫升高全球熱量帶分布發生變化經濟結構發生調整(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緯受損,高緯受益,使適宜種植業生產地域縮小,糧食減產。)= 4 * GB3極地冰山融化,沿海地區海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區地下水水質變壞。30、綠化的環境效益:通過光合作用保持大氣中O2和CO2的平衡,凈化空氣;綠化植物和防護林可以調節氣候、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城市綠地的作用是吸煙除塵、過濾空氣、減輕污染、降低噪音、美化環境第四單元水環境1、水循環:按其發生領域分為海陸間大循環、內陸循環和海上內循環。水循環的主要環節有: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徑流。它的重要意義在于:

21、使淡水資源不斷補充、更新,使水資源得以再生,維持全球水的動態平衡。2、陸地水體的相互關系:以雨水補給為主的的河流其徑流的變化與降雨量變化一致:a地中海氣候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風氣候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溫帶海洋性與熱帶雨林氣候河流流量全年變化小;以冰雪補給為主的河流其徑流變化與氣溫關系密切:冰川融水補給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最大.河流水地下水之間可相互補給,湖泊對河流徑流起調蓄作用。3、我國河流補給的差別:我國東部河流以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東北春季有積雪融水)我國西北地區河流以冰雪融水補給為主(夏汛型,冬季斷流)4、海水等溫線的判讀:判斷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洋流流向和

22、海水等溫線凸出方向一致:高溫流向低溫是暖流,反之是寒流。5、影響海水溫度因素太陽輻射(收入)、蒸發(支出)、洋流6.洋流的形成:定向風(地球上的風帶)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動力,風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類型。07.洋流的分布(畫一畫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圖)0中低緯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順時針方向、南半球呈反時針方向。北半球中高緯逆時針方向洋流圈南半球4060度海區形成西風漂流= 4 * GB3北印度洋形成季風洋流,冬季逆時針,夏季順時針。8.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影響氣候(暖流增溫增濕,寒流減溫減濕)影響海洋生物漁場影響航海= 4 * GB3影響海洋污染9.世界主要漁場:北海道、北海、紐芬蘭漁場-寒暖流交匯;秘

23、魯漁場上升流10.海洋漁業集中在大陸架的原因: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浮游生物繁盛,魚餌豐富。11.海洋災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災害: 海嘯和風暴潮。12.海洋環境問題指源于人類活動的海洋生態破壞: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第五單元陸地環境1、地球的內部圈層:地殼(地表到莫霍界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2、巖石圈范圍包括地殼和上地幔頂部(軟流層之上)3、巖石成因分類:巖漿巖(噴出巖和侵入巖)、沉積巖(層理構造、有化石)、變質巖。 4、地殼物質循環:巖漿冷卻凝固巖漿巖外力沉積巖變質變質巖熔化巖漿5、地質作用:內力作用(地殼運動、巖漿活動、地

24、震、變質作用)外力作用(風化、侵蝕、搬運、沉積、固結成巖) 6、地質構造的類型:褶皺(背斜、向斜),斷層(上升巖塊地壘、下沉巖塊地塹)7、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原因:外力侵蝕(在外力侵蝕作用之前背斜成山、向斜成谷)背斜頂部受張力,容易被侵蝕成谷地;向斜槽部受到擠壓,巖性堅硬不易被侵蝕反而成為山嶺。8、地壘-廬山、泰山;地塹-東非大裂谷、河平原和汾河谷地。 9、地質構造對人類生產活動的影響:背斜(儲油)、向斜(儲水)、大型工程選址,應避開斷層10外力作用與常見地貌:流水侵蝕溝谷、峽谷、瀑布、黃土高原的千溝萬壑的地表、溶洞(喀斯特地貌)彎曲的河道-凹岸侵蝕,凸岸沉積(港口宜建在凹岸)流水沉積山麓沖積扇

25、、河口三角洲、河流中下游沖積平原風力侵蝕風蝕溝谷、風蝕洼地、蘑菇石、風蝕柱、風蝕城堡等= 4 * GB3風力沉積沙丘、沙壟、沙漠邊緣的黃土堆、黃土高原;11、陸地環境的整體性:陸地環境各要素(大氣、水、巖石、生物、土壤、地貌)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相互滲透,構成陸地環境的整體性。例如我國西北地區各環境要素都體現出干旱特征。12、陸地環境的地域差異有:由赤道到兩極的地域分異(熱量)-緯度地帶性= 2 * GB3從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水分)-經度地帶性山地的垂直地域分異(水分和熱量)-垂直地帶性13.影響山地垂直帶譜的因素:山地所處的緯度;= 2 * GB3山地的海拔;陽坡、陰坡;= 4 * G

26、B3迎風、背風坡。14、影響雪線高低的因素(雪線是指冰雪存在的下限的海拔高度) 主要影響因素有兩個:一是0等溫線的海拔(陽坡、陰坡);二是降水量的大小(迎風、背風坡15、非地帶性因素:海陸分布、地形起伏、洋流影響等。例如我國西北地區的綠洲。16、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滑坡和泥石流。兩大地震帶是:環太平洋帶、地中海喜馬拉雅帶。我國多地震的原因是:我國位于兩大地震帶中。地質災害的防御:提高建筑物抗震強度;實施護坡工程,防止滑坡和崩塌;保護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第六單元 季節知識專題學習好季節知識的關鍵:北半球與南半球季節相反,即北半球與南半球在同一時間處于不同的季節。= 2 * GB3太陽直射點

27、的位置、移動方向;晨昏線與經線和晝夜的位置關系;晝夜長短的變化;北半球的四個重要節氣: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一、四季的判斷天文方面:從光照圖上判讀: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晨昏線與經線和晝夜的位置關系;晝夜長短的變化;從天文現象上判讀:地球在公轉軌道上的位置;極晝、極夜、極光的出現的半球。氣候方面:氣團活動;鋒面活動;特殊天氣的產生;氣溫中心的變化;氣壓中心的盛衰;季風(東亞、東南亞、南亞、澳大利亞北部等)方向的變化;干濕季節;等溫線的彎曲;氣壓帶的斷裂等。河海方面:河流汛期;河流補給;河流封凍、解凍的時期及冰期、凌汛的出現;季風洋流等。生物方面:草木枯榮,

28、開花結實,動物遷徙、繁殖等農業方面:作物生長、黃熟、收摘;植樹;漁汛;山地牧場的放牧;黃淮海平原的水鹽運動特征;澳大利亞墨累達令盆地的農事活動等。其他方面:雪線升降;登山佳期;極地考察;海岸曬鹽二、常考的季節現象北半球春季的地理事物或現象:東北地區河流的春汛(季節性積雪融水) 黃河在一年中第一次出現凌訊;江南姑娘采茶正忙(雨前茶最好) 華北平原出現春旱,長城以北種春小麥;我國北方出現大風或沙暴天氣 長蘆鹽場忙于曬鹽(雨季未到,氣溫高,蒸發大)北半球夏季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尼羅河處豐水期 塔里木河水位最高的時期(冰川融化)北印度洋的洋流順時針流動(沿岸海水向東流) 我國低溫中心在青藏高原馴鹿自針葉

29、林帶遷向苔原帶 天山牧民在森林帶以上的草場放牧(夏季牧場)北極考察最佳時期(極晝現象) 大陸等溫線向北凸出地中海沿岸國家炎熱干燥 好望角、開普敦沿海風浪大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伏旱天氣 亞洲低壓勢力強盛南部沿海地區物體影子有時朝南 北半球熱帶草原區和季風區正值雨季喜馬拉雅山的雪線升高 地球公轉速度最小時期(七月初,遠日點)我國南方賽龍舟我國東部沿海地區有臺風、暴雨襲擊南亞、東南亞、我國西南地區吹西南風 東亞季風區盛行東南風潘帕斯草原一片枯黃(南半球熱帶草原)北半球秋季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太陽直射點向南移動,地球公轉速度居中華北平原種冬小麥,棉花收摘一場秋雨一場寒 我國秋高氣爽,北雁南飛香山紅葉,北半

30、球溫帶森林(東岸35N、西岸40N以北)開始落葉北半球冬季的地理事物或現象:地球位于近日點附近(一月初)北半球大陸高壓強盛,大洋低壓強盛南極考察最佳時期北半球晝短夜長,北極極夜、極光途徑北印度洋西行的船只順風順水澳大利亞袋鼠繁殖旺盛我國常遭寒潮影響好望角、開普敦一帶炎熱干燥大陸等溫線向南凸出 我國秦淮以北河流有結冰現象(冰期、冰層)高中地理記憶知識要點人文地理部分第七單元 人口與城市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3、人口發展模式:人口發展模式人口特點原始型(“高高低”)極高的死

31、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傳統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尼日利亞)過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現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4、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布:全世界屬于“過渡型”,正處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人口一億以上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

32、拉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階段 人口問題發展中國家增長減緩階段過渡模式過渡型人口壓力大發達國家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 2 * GB3承受人口經濟壓力最大的國家是兒童與老年人比重大的國家。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農村的原因: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突出6、人口遷移遷出區: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發達國家的城市中心區。人口遷移遷入區:發達國家西歐、北美、西亞(中東),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7、環境人口容量:即環境承載力,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人口消費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地域

33、開放程度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適度規模,一般要小于環境人口容量。9、城市化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進程:發達國家特點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發展趨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原因?)發展中國家特點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發展不合理(個別大城市畸形發展)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根本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過度集中)城市化問題解決途徑:(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措施)a.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c.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10、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工業化是推動城市化促進力量。我國區

34、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工業化、城市化;溫州模式小商品經營個私企業工業化、城市化;蘇南模式大城市擴散鄉鎮企業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邊貿發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資源開發促進城市化發展的東北模式。11、城市地域結構功能區地位分布特點商業區占地小大多呈點狀或條帶狀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之地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工業區占地較大分布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河流的下游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趨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住宅區占地最廣分布在最大風頻的上風向、河流的上游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12、不同等級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務種類和服務范圍城市等級服務范

35、圍職能種類服務級別城市數目相互距離高級城市大多高少遠低級城市小少低多近第八單元 人類的生產活動與地理環境1、農業的分類:按生產對象分類:種植業、畜牧業、林業、漁業、副業按投入多少分類:粗放農業(靠天吃飯);密集農業(勞動密集與資金密集型)按產品用途分類:自給農業;商品農業(考慮市場需求量,主要在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一些地區)2、農業的主要區位:自然區位因素有:氣候、地形、土壤、水源 社會經濟區位因素有:市場、交通運輸、政策3、農業地域類型:水稻種植業(自給農業,機械化水平低、商品率低、科技水平低、水利工程量大、單產高)商品谷物農業(商品農業,生產規模大、機械化水平高、商品率高) 大牧場放牧業

36、(地廣人稀,交通便利)乳畜業(靠近市場)混合農業(對市場的適應性與靈活性) 4、我國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與優勢:南方:水土流失(水熱充沛) 華北:土地鹽堿化、春旱、夏澇(光照充足)東北:熱量不足(土壤肥沃、耕地面積廣) 西北:水資源缺乏(光照充足)5、我國農作物分布:東耕西牧;南蔗北菜;南稻北麥(冬小麥秋種夏收華北平原,春小麥春種秋收東北平原);茶葉氣候濕潤的酸性土壤(江南丘陵); 溫帶水果-蘋果、梨、桃 = 6 * GB3商品糧生產基地:洞庭湖平原、鄱陽湖平原、江漢平原、蘇皖北部平原、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河西走廊、南疆、寧夏平原(太湖平原、成都平原、珠江三角洲已不再是商品糧基地)= 7 * G

37、B3商品棉基地(熱量充足、光照強):江漢平原、長江下游濱海沿江平原、冀中南、魯西北和豫北平原、黃淮平原及南疆等6、原料指向型工業:甜菜或甘蔗制糖廠、水產品加工廠、水果罐頭廠、新疆的紡織廠市場指向型工業:啤酒廠、家具廠、印刷廠、飲料廠、食品廠、玻璃廠、歐美在中國建芯片廠(汽車廠)動力指向型工業:煉鋁廠、有色金屬冶煉、火電廠、水電站廉價勞動力指向型工業:紡織廠、普通服裝廠、電子裝配廠、包帶、制傘、制鞋廠技術指向型工業:集成電路(芯片)、衛星、飛機制造廠、精密儀表7.有污染的工業企業應布局在常年盛行風的下風向,或位于最小風頻風的上風向;布局在河流的下游。8、傳統工業區(豐富的煤、鐵資源):德國魯爾區

38、、美國東北部工業區、我國東北工業區。9、新興工業區(企業規模小或技術水平高):意大利新興工業區、美國的“硅谷”、日本的北九州等10、產業轉移的原因-選擇最佳區位(資源原料供給、勞動力素質、工資水平、市場需求、環境容量、國家政策),降低生產成本,擴大銷售市場。發達國家工資水平不斷提高、傳統工業區環境壓力日益沉重,發展中國家工資水平較低、基礎設施和投資環境明顯改善。11、產業轉移的方向:英國德國美國日本東南亞、拉丁美洲、我國沿海(進一步內地)12、產業轉移的影響:產業轉移促進產業的國際分工與合作,促進區域產業結構調整和經濟發展。對于轉移國來說,可以實現產業升級,但也可能會導致失業人口的增加;對于接

39、受國來說,可以促進經濟發展,但也可能會帶來嚴重的環境污染。13、促使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設分廠的原因是:廉價的勞動力、廣闊的市場、低廉的地價。如跨國公司在中國建芯片生產廠、汽車廠,是因為中國擁有龐大的市場(不是因為中國的廉價勞動力和土地)。14、珠三角地區工業化得以迅速發展的原因:發達國家和地區產業轉移的契機;對外開放的優惠政策;東南沿海、毗鄰港澳臺,靠近東南亞的優越位置;勞動力豐富廉價的優勢條件;= 5 * GB3僑鄉15、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過程中問題:對外資吸引力下降,產業升級面臨困難,發展后勁不足。珠三角地區產業基礎(輕工業為主)先天不足; 科研實力比不上長三角地區;市場腹地不夠廣闊; 工

40、資和地價水平提高;= 5 * GB3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生態環境問題日趨嚴重16、珠三角地區工業化過程中措施:調整產業結構,發展重工業和裝備制造業;勞動密集型產業向電子信息產業升級。加強各城市的分工與合作,構筑大珠三角洲城市群;推動泛珠三角區域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協調發展;加強規劃和管理,改善投資環境和生態環境。17、五種現代運輸方式的特點鐵路:運量大、運速快、運價較低、連續性好;公路:靈活性好,但運量少,適于短途運輸;水運:運量大、運價低,運速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管道:連續性好、運量大,投資大、靈活性差。空運:運速快,但運量小、運價高;18、港口區位:河港要布局在河寬水深(侵蝕岸一側

41、)地方;海港要布局在水深(等高線密集處)、泥沙淤積少、風浪小、地形平坦處。19、商業中心區位:市場最優原則,要求位于城市的幾何中心;交通最優原則,要求位于市區環行路邊緣或市區邊緣的高速公路沿線。第九單元 區域可持續發展專題一、我國重要地理分界線:1、秦嶺淮河:一月0C等溫線,2、大興安嶺:400mm降水量線、半濕潤與半干旱、農區與牧區、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 二、我國的區域差異:三、主要的區域特征1、高原盆地青藏高原(冰川凍融地貌,光照強、熱量不足,河谷農業);內蒙古高原(風力地貌,荒漠化);黃土高原(風力沉積、流水侵蝕地貌,水土流失)云貴高原(流水溶蝕地貌,喀斯特地形、多峰林、溶洞,多地震

42、、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5 * GB3塔里木盆地(風力地貌,光照強、溫差大,水分不足,綠洲農業,荒漠化)= 6 * GB3四川盆地(流水地貌,光照弱、熱量足,紫色土)2、平原丘陵-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開闊,沃野千里);華北平原(旱澇、鹽堿、風沙)、長江中下游平原(湖泊淤積、恢復生態植被、退田還湖);江南丘陵(水土流失、紅壤、紅色荒漠)3、我國資源的分布:南方:水能、有色金屬與鐵;北方:煤、石油、鐵;西北:石油、天然氣; 青藏:太陽能、地熱能、水能四、資源跨區域調配原因:自然資源分布的不均衡與社會資源分布的地域差異水資源的跨流域調配南水北調:能源資源的跨區域調配西氣東輸和西電東送、北煤南運。西氣東輸經過的自然帶:溫帶荒漠帶、溫帶草原帶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