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2021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27.物質科學人類生存的地球_第1頁
精品解析2021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27.物質科學人類生存的地球_第2頁
精品解析2021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27.物質科學人類生存的地球_第3頁
精品解析2021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27.物質科學人類生存的地球_第4頁
精品解析2021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27.物質科學人類生存的地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精品解析2021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27.物質科學人類生存的地球登錄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2020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27.物質科學-人類生存的地球一、單項選擇題1“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丹霞地貌主要由水平或平緩的層狀紅色砂巖構成,從巖石的成因分析,砂巖屬于()A巖漿巖 B沉積巖 C變質巖 D無法確定【答案】B【考點】巖石的類型【解析】【分析】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和天然玻璃組成的,具有穩定外形的固態集合體。【解答】砂巖有明顯的層狀結構,因此屬于沉積巖;故答案為:B。2某同學課外做了一個趣味實驗,模擬火山噴發。實驗模型如圖所示,將實驗藥品倒入火山模型內,模型

2、內沒有動靜,慢慢注入水,兩者就會劇烈反應,紅色氣泡開始從“火山口”噴涌而出,如同火山噴發。下列關于火山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火山是地殼運動的劇烈表現形式B火山往往發生在板塊內部C紅色的氣泡模擬的是巖漿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結構中的地幔D熾熱的熔巖流噴出后將逐漸冷卻,形成巖石,此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凝固【答案】B【考點】凝固與凝固現象;火山【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種常見的地貌形態,由地下熔融物質及其攜帶的固體碎屑沖出地表后堆積形成的山體。【解答】A、火山噴發是內力的作用導致;故A正確;B、火山一般發生板塊交界處;故B錯誤;C、巖漿來自軟流層,主要是地幔處;故C正確;D、熾熱的熔巖呈液態,而形成巖石是

3、固態,由液態到固態,是凝固的過程;故D正確;故答案為:B。3世界上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A板塊的內部 B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C大陸內部 D大洋沿岸地帶【答案】B【考點】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解答】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所以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或者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故答

4、案為:B4(2019七上蕭山月考)2018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其主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對我國而言,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下列避震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 在室外的人應迅速躲在建筑物的墻腳或屋檐下B在樓底的人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的地帶避險C在高樓層的人可選擇浴室等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險D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答案】A【考點】地震的預報和防范【解析】【分析】地震來到時,千萬不要慌張,沉住氣冷靜采取應對措施,不能坐電梯,也不能往高建筑地跑,應當遠離高電壓地區,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解答】A、地震到來時不要到高大建筑物、水壩、

5、高壓電線旁躲避,A符合題意。B、在樓底的人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的地帶避險主震過后,迅速有序地撤離教學樓,在房間里要及時關閉電源,熄滅爐火等,在室外要到比較開闊的平地處躲避,B不符合題意。C、在高樓層的人可選擇浴室等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險當地震來臨時,要保持冷靜,就近暫時躲避,躲在衛生間的墻角下,或躲在床鋪底下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空間,C不符合題意。D、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在教室,應迅速用書包護住頭部,躲在課桌下、抓緊桌腳,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2019七上蕭山月考)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應很好地認識它。下列有關地球的敘述錯誤的是()A地球的圈層結構由

6、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殼B地殼運動是由地球內力引起的C火山和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D全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答案】D【考點】地球內部的結構;地殼變動的證明;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結合地球的圈層結構來解題; 地殼運動是由于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根據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題;火山和地震也是屬于地殼運動。【解答】A、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A不符合題意。B、地殼運動是由內應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

7、等,B不符合題意。C、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或擴張、相對上升或下降的運動,使地表出現海陸變遷以及火山、地震的發生。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一致,C不符合題意。D、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6(2019七上長興月考)如圖是我國西北沙漠地區常見的一種地貌,形成該地貌的主要外力因素是()A風力 B冰川 C流水 D生物【答案】A【考點】地形變化的原因【解析】【分析】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堆積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表現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冰斗和角蜂(歐洲的地貌大多受

8、到冰川的作用),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通常分布在石質海岸)。【解答】圖中所示的是風蝕作用形成的風蝕城,屬于外力作用。故答案為:A7(2019七上長興月考)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下列關于板塊學說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地殼被劃分為六大板塊B六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C兩大板塊碰撞一定形成山脈D地球上的火山、地震現象主要發生在各大板塊的內部【答案】B【考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板塊運動的特點:1.在板塊內部,地殼運動穩定;2.在板塊

9、邊緣地帶,地殼運動活躍,成為火山、地震活動的多發地區。【解答】A、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因此不是地殼被劃分為六大板塊,A不符合題意。 B、地球巖石圈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斷裂構造帶分割形成六大板塊,根據巖石圈的組成(軟流層以上的地幔部分與地殼構成巖石圈)判斷,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B符合題意。C、板塊碰撞會形成:地震、火山噴發、陡峭的山峰等,所以不一定形成山脈,C不符合題意。D、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

10、火山、地震,所以不是發生在各大版塊內部,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8(2019七上天臺月考)下列各種自然現象中,不能反應地殼運動信息的是()A斷層 B褶皺C火山 D風蝕蘑姑【答案】D【考點】地殼變動的證明【解析】【分析】火山噴發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這叫做斷層。巖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解答】A、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巖體就會破裂。

11、巖體發生破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這叫做斷層。B、地殼運動中的水平運動,運動方向為地殼物質,水平位移,巖層表現為巖層彎曲隆起,或斷裂張開。運動結果為出現巨大的皺褶山脈、裂谷、海洋。C、地殼運動是由于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應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C不符合題意。D、風蝕蘑菇,指在風沙強勁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巖石水平節理、層理很發達,易被風蝕成奇特的外形。特別是一塊孤立突起的巖石如果下部巖性較軟,經長期侵蝕,可能會形成

12、頂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稱為風蝕蘑菇,因此不能反應地殼運動信息,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2019杭州)下列現象能支持“地殼是在不斷變動”這一觀點的是()A B C D【答案】A【考點】地殼變動的證明【解析】【分析】地殼運動即地質運動,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構和表面形態就在不斷發生變化。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解答】地殼不斷變動是內力的作用;(1)高山的巖層中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是內力作用;故(1)符合;(2)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是內力的作用;故(2)符合;(3)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是內力的作用;故(3)符合;(4)風蝕的巖石,是風力的作用,即外力的

13、作用;故(4)不符合;故答案為:A。10據統計,2018年全球共發生六級以上地震119次,與2017年相比,地震活動明顯增強。下列關于地震的認識正確的是()A地震帶均勻分布在全球各處B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C發生地震時迅速進入室內搶運物品D現在已經能對地震做出及時、準確的預報【答案】B【考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解析】【分析】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解答】A、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和邊緣地帶,其

14、分布是不均勻的;故A錯誤;B、地殼運動是由于地球內力所致,而地震是內力導致的現象之一;故B正確;C、發生地震時要遠離建筑物;故C錯誤;D、地震的預測還不無法做到準確、及時的預報;故D錯誤;故答案為:B。二、填空題11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單位:米)(1)寫出C處的地形名稱 。(2)A點和B點的高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3)一位登山運動員要想登上山頂,可以分別從A,B點出發,則從 點出發會容易些。【答案】(1)陡崖(2)相等(3)A【考點】地形圖【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解答】(1)由圖可知,C處

15、等高線重合,因此C處地形是陡崖;(2)由圖可知,A、B處于同一條等高線上,因此A點和B點的高度相等;(3)從A點出發,路線的等高線稀疏,坡度小,更容易攀登,而從B點出發,路線經過的登高較密集,坡度較陡,攀登難度較大;故答案為:(1)陡崖;(2)相等;(3)A。12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1)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A火山和地震B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2)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地帶,根據板塊構造理論,若干年后,紅海的面積將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答案】(1)B(2)變

16、大【考點】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解答】(1)A、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力作用導致的,常發生在板塊交界處,可以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A錯誤;B、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流水帶來的泥沙的堆積而成,不可以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B正確;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高山曾經是海洋,由于板塊的擠壓形成的,可以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C錯誤;(2) 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地帶,則紅海的面積會變大;故答案為:(1)B;(2)

17、變大。13某班同學在學習“板塊的運動”時,用紙張和書本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課桌上有一本書和一張紙。如圖甲用手擠壓書本,觀察書本發生了什么變化?如圖乙用手向兩側撕拉紙張,觀察紙張發生了什么變化?實驗中的紙張(書本)代表了地球上板塊,圖甲實驗反映了板塊的 運動(填寫“擠壓”或“張裂”)。圖乙實驗反映運動在地球上會產生 現象(填寫“隆起形成山脈”或“形成新的海洋”)。【答案】擠壓;形成新的海洋【考點】實驗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

18、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解答】讀圖可知:圖甲實驗反映了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這一運動會形成山脈,圖乙實驗反映了板塊的張裂拉伸運動,板塊的張裂拉伸運動會形成新的海洋。故答案為:擠壓;形成新的海洋14(2019七上蕭山月考)讀“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完成下列各題。(1)寫出B、C代表的部位名稱。B ;C 。(2)山坡CF比山坡DF (填“陡”或“緩”)。(3)通常,地勢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約0.6。若C地氣溫為10,則E地氣溫為 。【答案】(1)峭壁;山谷(2)緩(3)8.2【考點】地形圖【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

19、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解答】(1)B為峭壁,數條高程不同的等高線相交一處時,該處的地形部位為陡崖,陡崖就是懸崖峭壁。C處是山谷,因為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2)山坡CF比山坡DF緩,因為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3)通常,地勢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約0.6。若C地氣溫為10,C地地勢高為300m,因為E地地勢高為600m,則E地氣溫為10-30.6=8.2故答案為:(1)峭壁;山谷(2)緩(3)

20、8.215(2019七上蕭山月考)根據2圖回答問題:(1)寫出各點經緯度A. ;D. 。(2)四點中位于東半球、南半球的有 (3)在D處發現了一塊巖石里面有古生物化石,那么這塊巖石屬于我們學的三類巖石中的哪一類? 。【答案】(1)東經20度、北緯20度;東經60度、南緯45度(2)CD(3)沉積巖【考點】經緯網;巖石的類型【解析】【分析】東經是東經度的簡稱,自0經線又名赤道(本初子午線)向東度量的經度,叫東經度,簡稱 東經。符號E 南緯,是指地球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在南極和赤道之間的半個地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古生物化石,地質學專業術語,指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并賦存于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

21、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從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的緯度。符號為N,自北緯090。【解答】(1)由于東經是東經度的簡稱。自0經線又名赤道(本初子午線)向東度量的經度,叫東經度,因此經緯度A為東經20度、從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的緯度。符號為N,自北緯090,就是北緯,因此A點為北緯20度;因為南緯,是指地球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所以D點為東經60度、南緯45度。(2)、因為東半球是地球上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20W-160E)的區域。 南半球在南極和赤道之間的半個地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所以四點中位于東半球、南半球的有C、D。(3)、在D處發現了一塊巖石里面有

22、古生物化石,那么這塊巖石屬于沉積巖,因為沉積巖中有一種叫做生 物沉積巖,生物沉積巖是由生物體的堆積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貝殼、珊瑚等大量堆積,經過成巖作用形成的。一般認為,地球大氣中的含碳量之所以相對其他行星如金星要低,就是因為被石灰巖等沉積巖固定。形成石灰巖的碳和鈣都能在生物系統中循環。故答案為:(1)東經20度、北緯20度;東經60度、南緯45度(2)CD(3)沉積巖16(2019七上長興月考)某同學利用鋁盒、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地球板塊運動的實驗(如圖)。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1)該實驗模擬的板塊運動形式為 (選填“碰撞”或“張裂”)

23、。(2)下列地理現象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有()A東非大裂谷的增大 B喜馬拉雅山不斷升高C紅海不斷擴張 D大西洋的形成【答案】(1)張裂(2)A;C;D【考點】地殼變動的證明【解析】【分析】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把板塊組合而成。全球有六大半塊,一般來說,板塊的內部比較穩定,版塊之間有的張裂拉伸,有的碰撞擠壓。【解答】(1)實驗中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由此可知該實驗模擬的板塊運動為張裂作用,板塊邊界為生長邊界。(2)A、下列地理現象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是東非裂谷帶的形成,因為東非大裂谷是由于板塊張裂形成的,A符合題意。B、喜馬拉雅山不斷升高是因為其位于印度

24、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碰撞擠壓地帶,所以不是張裂,B不符合題意。C、紅海受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拉伸將擴大,形成新的大洋,C符合題意。D、大西洋處在美洲版塊和亞歐版塊之間,所以大西洋形成的原因就是美洲版塊與亞歐版塊張裂拉伸,海水涌灌,就形成了大西洋,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C、D17(2019七上天臺月考) 1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構造理淪的發展主要有: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1)三種學說發展的先后順序: (填序號)。(2)以下可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 。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

25、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泳,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拼合,且兩岸大陸上的巖層和構造很相似。大陸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動力無法確定。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沒有完全吻合,很多巖層沒有連續。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溫暖濕潤的植物茂盛區。【答案】(1)(2)【考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理論基礎上,又根據大量的海洋地質、地球物理、海底地貌等資料,經過綜合分析而提出的學說。因此有人把大陸漂

26、移說、海底擴張說和板塊構造說稱為全球大地構造理論發展的三部曲。板塊構造學說是近代最盛行的全球構造理論。【解答】(1)關于地球構造理淪的發展主要有: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三種學說發展的先后順序:.(2) 大陸漂移說認為,地球上所有大陸在中生代以前曾經是統一的巨大陸塊,稱之為泛大陸或聯合古陸,中生代開始分裂并漂移,逐漸達到現在的位置。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泳,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這說明這些動物曾經在同一片土地繁殖后代,比如鴕鳥,由于大陸漂移的關系,導致一片土地分裂,而鴕鳥不能跨越大西洋,那后代又是怎么在距離那么遠的兩地相

27、隔呢,因此可以說明大陸漂移說,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拼合,且兩岸大陸上的巖層和構造很相似,說明曾經的土地是拼合的,是因為大陸漂移才會分裂,那么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拼合,大陸漂移說就成立了,.大陸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米所需要的巨大動力無法確定,該項說的無法確定,那么就不支持大陸漂移說證據。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沒有完全吻合,很多巖層沒有連續,說的是兩片地區并沒有曾經拼合,所以不支持大陸漂移說。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溫暖濕潤的植物茂盛區,冰天雪地的南極洲為何有大量的煤礦,植物等被埋入土中,經長期復雜變化形成了煤,所以煤

28、礦的產生與植物有關,那么以前南極洲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溫暖濕潤的植物茂盛區,由于大陸漂移的緣故才變成了現在的冰天雪地的南極洲,因此支持大陸漂移說。故答案為: 18(2019舟山)非洲的尼奧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氣體。1986年8月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層湖水變涼而下沉,下層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氣體從水中逸出,并沿著山谷向下擴散,導致山腳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據以上信息回答:(1)非洲有大量的火山分布,火山是 的表現之一。(2)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氣體從水中逸出,是由于液體壓強隨深度的減小而 ,導致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減小。(3)逸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沿著山谷向下擴散,是由于二氧

29、化碳具有 的性質。【答案】(1)地殼運動(2)減小(3)密度比空氣大【考點】影響液體壓強大小的因素;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及用途;火山【解析】 【分析】(1)火山噴發是一種奇特的地質現象,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地球內部熱能在地表的一種最強烈的顯示。是巖漿等噴出物在短時間內從火山口 向地表的釋放。(2)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大而增大,減小而減小;(3)由于重力作用,密度大的物質向下運動,密度小的物質向上運動。【解答】(1)火山噴發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2)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氣體從水中逸出,是由于液體壓強隨深度的減小而1減小,導致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減小。(3)逸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沿著山

30、谷向下擴散,是由于二氧化碳具有密度比空氣大的性質。故答案為:(1)地殼運動;(2)減小;(3)密度比空氣大.19(2019湖州)某校學生于6月14日至17日在我國甘肅敦煌研學,研學時拍攝了駱駝在沙漠中行進的照片,如圖所示。(1)形成圖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2)研學期間當地晝夜長短的特點是 。(3)駱駝的耳孔內布滿絨毛,睫毛長而密,可以防止風沙的進入。駝峰中的脂肪分解能供給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水分。這些結構和生理特點是長期 的結果。【答案】(1)風力(作用)(2)晝長夜短(3)自然選擇(選擇)【考點】生物進化的理論;地形變化的原因【解析】【分析】(1)影響地形的外力因素有:風力、冰川、流水、生

31、物等;(2)根據6月份甘肅的晝夜長短的特點進行解答;(3)駱駝能夠適應沙漠的環境的生理結構和特點是自然選擇的結果。【解答】(1)沙漠地形的形成的外力因素是風力(作用);(2)6月份甘肅的晝夜長短的特點是晝長夜短;(3)駱駝適應沙漠環境的生理結構和特點是自然選擇(選擇)的結果;故答案為:(1)風力(作用);(2)晝長夜短;(3)自然選擇(選擇)。在線組卷平臺(zujuan.)自動生成 1 / 1登錄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2020年中考科學一輪復習27.物質科學-人類生存的地球一、單項選擇題1“色如渥丹,燦若明霞”, 丹霞地貌主要由水平或平緩的層狀紅色砂巖構成,從巖石的成因分析,砂巖屬于()

32、A巖漿巖 B沉積巖 C變質巖 D無法確定2某同學課外做了一個趣味實驗,模擬火山噴發。實驗模型如圖所示,將實驗藥品倒入火山模型內,模型內沒有動靜,慢慢注入水,兩者就會劇烈反應,紅色氣泡開始從“火山口”噴涌而出,如同火山噴發。下列關于火山的說法不正確的是()A火山是地殼運動的劇烈表現形式B火山往往發生在板塊內部C紅色的氣泡模擬的是巖漿主要來自地球內部結構中的地幔D熾熱的熔巖流噴出后將逐漸冷卻,形成巖石,此過程中發生的物態變化是凝固3世界上火山地震帶主要分布在()A板塊的內部 B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C大陸內部 D大洋沿岸地帶4(2019七上蕭山月考)2018年5月12日是我國第十個全國防災減災日,其主

33、題是“行動起來,減輕身邊的災害風險”。對我國而言,地震是危害最大的地質災害。下列避震措施中,不合理的是()A 在室外的人應迅速躲在建筑物的墻腳或屋檐下B在樓底的人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的地帶避險C在高樓層的人可選擇浴室等不易塌落的空間避險D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5(2019七上蕭山月考)地球是人類的家園,我們應很好地認識它。下列有關地球的敘述錯誤的是()A地球的圈層結構由地心到地表依次是地核、地幔、地殼B地殼運動是由地球內力引起的C火山和地震主要發生在板塊交界處D全球地殼分為六大板塊6(2019七上長興月考)如圖是我國西北沙漠地區常見的一種地貌,形成該地貌的主

34、要外力因素是()A風力 B冰川 C流水 D生物7(2019七上長興月考)板塊構造學說是1968年法國地質學家勒皮雄與麥肯齊、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種新的大陸漂移說,它是海底擴張說的具體引伸。下列關于板塊學說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地殼被劃分為六大板塊B六大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C兩大板塊碰撞一定形成山脈D地球上的火山、地震現象主要發生在各大板塊的內部8(2019七上天臺月考)下列各種自然現象中,不能反應地殼運動信息的是()A斷層 B褶皺C火山 D風蝕蘑姑9(2019杭州)下列現象能支持“地殼是在不斷變動”這一觀點的是()A B C D10據統計,2018年全球共發生六級以上地震119次,與2017年

35、相比,地震活動明顯增強。下列關于地震的認識正確的是()A地震帶均勻分布在全球各處B地震是地殼運動的表現形式之一C發生地震時迅速進入室內搶運物品D現在已經能對地震做出及時、準確的預報二、填空題11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單位:米)(1)寫出C處的地形名稱 。(2)A點和B點的高度 (填“相等”或“不相等”)。(3)一位登山運動員要想登上山頂,可以分別從A,B點出發,則從 點出發會容易些。12人們在“大陸漂移說”和“海底擴張說”的基礎上創建了一種新的地球構造理論板塊構造學說。(1)下列現象不能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的是 。A火山和地震B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2)紅海位

36、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地帶,根據板塊構造理論,若干年后,紅海的面積將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13某班同學在學習“板塊的運動”時,用紙張和書本做了一個實驗。實驗:課桌上有一本書和一張紙。如圖甲用手擠壓書本,觀察書本發生了什么變化?如圖乙用手向兩側撕拉紙張,觀察紙張發生了什么變化?實驗中的紙張(書本)代表了地球上板塊,圖甲實驗反映了板塊的 運動(填寫“擠壓”或“張裂”)。圖乙實驗反映運動在地球上會產生 現象(填寫“隆起形成山脈”或“形成新的海洋”)。14(2019七上蕭山月考)讀“等高線地形圖”(單位:m),完成下列各題。(1)寫出B、C代表的部位名稱。B ;C 。(2)山坡C

37、F比山坡DF (填“陡”或“緩”)。(3)通常,地勢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約0.6。若C地氣溫為10,則E地氣溫為 。15(2019七上蕭山月考)根據2圖回答問題:(1)寫出各點經緯度A. ;D. 。(2)四點中位于東半球、南半球的有 (3)在D處發現了一塊巖石里面有古生物化石,那么這塊巖石屬于我們學的三類巖石中的哪一類? 。16(2019七上長興月考)某同學利用鋁盒、海綿、蠟燭、水等材料設計了一個模擬地球板塊運動的實驗(如圖)。實驗中發現蠟燭加熱區的水流上升,兩塊海綿向左右兩側方向運動。(1)該實驗模擬的板塊運動形式為 (選填“碰撞”或“張裂”)。(2)下列地理現象與該模擬實驗原理相似的有

38、()A東非大裂谷的增大 B喜馬拉雅山不斷升高C紅海不斷擴張 D大西洋的形成17(2019七上天臺月考) 1個科學假說的形成需要證據的支持。在新證據不斷發現的過程中,原有假說不斷被解釋、支持或修正,并形成新的假說。關于地球構造理淪的發展主要有:板塊構造學說,大陸漂移說,海底擴張說(1)三種學說發展的先后順序: (填序號)。(2)以下可作為大陸漂移說證據的是: 。大西洋兩岸的非洲和南美洲的很多動物有親緣關系,如兩岸都有鴕鳥,而鴕鳥不會飛,更不會游泳,所以無法跨越大西洋。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基本拼合,且兩岸大陸上的巖層和構造很相似。大陸是由堅硬的巖石組成的,要撕裂它并在水平方向移動幾千米所需要的巨大

39、動力無法確定。大西洋兩岸的大陸輪廓沒有完全吻合,很多巖層沒有連續。南極洲上有大量的煤礦,表明現在冰天雪地的南極洲,以前的地理位置一定是溫暖濕潤的植物茂盛區。18(2019舟山)非洲的尼奧斯湖是火山口湖,湖底溶有大量含二氧化碳的火山氣體。1986年8月21日,大量的降水使上層湖水變涼而下沉,下層湖水上涌,二氧化碳氣體從水中逸出,并沿著山谷向下擴散,導致山腳的大量居民窒息死亡。根據以上信息回答:(1)非洲有大量的火山分布,火山是 的表現之一。(2)湖水上涌后,溶解的二氧化碳氣體從水中逸出,是由于液體壓強隨深度的減小而 ,導致了二氧化碳的溶解性減小。(3)逸出的二氧化碳氣體沿著山谷向下擴散,是由于二

40、氧化碳具有 的性質。19(2019湖州)某校學生于6月14日至17日在我國甘肅敦煌研學,研學時拍攝了駱駝在沙漠中行進的照片,如圖所示。(1)形成圖示地形的外力因素主要是 。(2)研學期間當地晝夜長短的特點是 。(3)駱駝的耳孔內布滿絨毛,睫毛長而密,可以防止風沙的進入。駝峰中的脂肪分解能供給生命所需的能量和水分。這些結構和生理特點是長期 的結果。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B【考點】巖石的類型【解析】【分析】巖石是由一種或幾種礦物和天然玻璃組成的,具有穩定外形的固態集合體。【解答】砂巖有明顯的層狀結構,因此屬于沉積巖;故答案為:B。2【答案】B【考點】凝固與凝固現象;火山【解析】【分析】火山是一種常

41、見的地貌形態,由地下熔融物質及其攜帶的固體碎屑沖出地表后堆積形成的山體。【解答】A、火山噴發是內力的作用導致;故A正確;B、火山一般發生板塊交界處;故B錯誤;C、巖漿來自軟流層,主要是地幔處;故C正確;D、熾熱的熔巖呈液態,而形成巖石是固態,由液態到固態,是凝固的過程;故D正確;故答案為:B。3【答案】B【考點】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解析】【分析】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研究,又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其中太平洋板塊幾乎全部是海洋,其余板塊既包括大陸,又包括海洋,海洋與陸地的相對位置是不斷變化的。【解答】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

42、,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所以世界上主要火山地震帶分布在板塊邊緣地帶或者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故答案為:B4【答案】A【考點】地震的預報和防范【解析】【分析】地震來到時,千萬不要慌張,沉住氣冷靜采取應對措施,不能坐電梯,也不能往高建筑地跑,應當遠離高電壓地區,保護自己的人身安全。【解答】A、地震到來時不要到高大建筑物、水壩、高壓電線旁躲避,A符合題意。B、在樓底的人應迅速跑到室外開闊的地帶避險主震過后,迅速有序地撤離教學樓,在房間里要及時關閉電源,熄滅爐火等,在室外要到比較開闊的平地處躲避,B不符合題意。C、在高樓層的人可選擇浴室等不易塌落的空間

43、避險當地震來臨時,要保持冷靜,就近暫時躲避,躲在衛生間的墻角下,或躲在床鋪底下等空間小、不易塌落的空間,C不符合題意。D、無論在何處躲避都要盡量用棉被、枕頭、書包或其他軟物體保護頭部,在教室,應迅速用書包護住頭部,躲在課桌下、抓緊桌腳,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5【答案】D【考點】地球內部的結構;地殼變動的證明;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結合地球的圈層結構來解題; 地殼運動是由于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根據板塊構造學說來解題;火山和地震也是屬于地殼運動。【解答】A、地球的內部結構為一同心狀圈層構造,由地心至地表依次分化為地核、地幔、地殼,A不符合題意。B、地殼運動是由

44、內應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并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B不符合題意。C、板塊之間相互碰撞或擴張、相對上升或下降的運動,使地表出現海陸變遷以及火山、地震的發生。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與板塊交界地帶一致,C不符合題意。D、板塊構造學說認為: 全球巖石圈分為六大板塊,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6【答案】A【考點】地形變化的原因【解析】【分析】流水侵蝕作用常常形成溝谷(v型)、瀑布和峽谷;風力侵蝕作用形成風蝕蘑菇和風蝕洼地;堆積形成沙丘和沙垅(風力作用一般在干旱半干旱地區表現顯著)冰川地貌常有冰川U谷、刃脊、

45、冰斗和角蜂(歐洲的地貌大多受到冰川的作用),海蝕地貌常有海蝕崖、海蝕穴、海蝕柱、海蝕平臺和海蝕拱橋(通常分布在石質海岸)。【解答】圖中所示的是風蝕作用形成的風蝕城,屬于外力作用。故答案為:A7【答案】B【考點】從大陸漂移學說到海底擴張學說;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板塊運動的特點:1.在板塊內部,地殼運動穩定;2.在板塊邊緣地帶,地殼運動活躍,成為火山、地震活動的多發地區。【解答】A、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地球巖石圈是由板塊拼合而成的,全球主要有六大板塊,因此不是地殼被劃分為六大板塊,A不符合題意。 B、地球巖石圈不是一個整體,而是被斷裂構造帶分割形成六大板塊,根據巖石圈的組成(軟流層以上

46、的地幔部分與地殼構成巖石圈)判斷,板塊漂浮在“軟流層”上,B符合題意。C、板塊碰撞會形成:地震、火山噴發、陡峭的山峰等,所以不一定形成山脈,C不符合題意。D、地球表面形態處于永不停息的運動與變化之中,地質學家經過長期的研究,提出了板塊構造學說,認為全球由六大板塊組成,一般來說板塊內部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地帶,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所以不是發生在各大版塊內部,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8【答案】D【考點】地殼變動的證明【解析】【分析】火山噴發是地殼運動的一種表現形式,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

47、移,這叫做斷層。巖層在形成時,一般是水平的。巖層在構造運動作用下,因受力而發生彎曲,一個彎曲稱褶曲,如果發生的是一系列波狀的彎曲變形,就叫褶皺。【解答】A、地殼運動產生的強大壓力或張力,超過了巖石所能承受的程度,巖體就會破裂。巖體發生破裂,并且沿斷裂面兩側巖塊有明顯的錯動、位移,這叫做斷層。B、地殼運動中的水平運動,運動方向為地殼物質,水平位移,巖層表現為巖層彎曲隆起,或斷裂張開。運動結果為出現巨大的皺褶山脈、裂谷、海洋。C、地殼運動是由于地球內部原因引起的組成地球物質的機械運動。地殼運動是由內應力引起地殼結構改變、地殼內部物質變位的構造運動,它可以引起巖石圈的演變,促使大陸、洋底的增生和消亡

48、;并形成海溝和山脈;同時還導致發生地震、火山爆發等,C不符合題意。D、風蝕蘑菇,指在風沙強勁的地方,如果露出地表的巖石水平節理、層理很發達,易被風蝕成奇特的外形。特別是一塊孤立突起的巖石如果下部巖性較軟,經長期侵蝕,可能會形成頂部大于下部的蘑菇外形,稱為風蝕蘑菇,因此不能反應地殼運動信息,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9【答案】A【考點】地殼變動的證明【解析】【分析】地殼運動即地質運動,地殼自形成以來,其結構和表面形態就在不斷發生變化。巖石的變形、海陸的變遷以及千姿百態的地表形態,都是地殼變動的結果。【解答】地殼不斷變動是內力的作用;(1)高山的巖層中發現海洋生物化石,是內力作用;故(1)符合;(2

49、)峭壁上巖層斷裂的痕跡,是內力的作用;故(2)符合;(3)采石場上彎曲的巖層,是內力的作用;故(3)符合;(4)風蝕的巖石,是風力的作用,即外力的作用;故(4)不符合;故答案為:A。10【答案】B【考點】地震;地震的預報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帶的分布【解析】【分析】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期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解答】A、地震帶主要分布在板塊的交界處和邊緣地帶,其分布是不均勻的;故A錯誤;B、地殼運動是由于地球內力所致,而地震是內力導致的現象之一;故B正確;

50、C、發生地震時要遠離建筑物;故C錯誤;D、地震的預測還不無法做到準確、及時的預報;故D錯誤;故答案為:B。11【答案】(1)陡崖(2)相等(3)A【考點】地形圖【解析】【分析】用等高線表示地面起伏和高度狀況的地圖。在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地面越高,等高線條數越多。【解答】(1)由圖可知,C處等高線重合,因此C處地形是陡崖;(2)由圖可知,A、B處于同一條等高線上,因此A點和B點的高度相等;(3)從A點出發,路線的等高線稀疏,坡度小,更容易攀登,而從B點出發,路線經過的登高較密集,坡度較陡,攀登難度較大;故答案為:(1)陡崖;(2)相等;(3)A。12【答案】(1)B(2)變大【考點】板塊構造學

51、說的要點【解析】【分析】板塊構造學說是在大陸漂移學說和海底擴張學說的基礎上提出的。根據這一新學說,地球表面覆蓋著內部相對穩定的板塊(巖石圈),這些板塊確實在以每年1厘米到10厘米的速度在移動。【解答】(1)A、火山和地震是地球內力作用導致的,常發生在板塊交界處,可以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A錯誤;B、長江三角洲平原的形成是流水帶來的泥沙的堆積而成,不可以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B正確;C、高山上有海洋生物化石,說明高山曾經是海洋,由于板塊的擠壓形成的,可以用板塊構造學說解釋;故C錯誤;(2) 紅海位于非洲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張裂地帶,則紅海的面積會變大;故答案為:(1)B;(2)變大。13【答案】擠

52、壓;形成新的海洋【考點】實驗探究的其他思想方法;板塊構造學說的要點【解析】【分析】全球大致劃分為亞歐板塊、非洲板塊、太平洋板塊、印度洋板塊、美洲板塊和南極洲板塊六大板塊,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中一般來說,板塊內部地殼比較穩定;板塊與板塊交界的地帶,地殼比較活躍,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塊交界地帶。【解答】讀圖可知:圖甲實驗反映了板塊的碰撞擠壓運動,這一運動會形成山脈,圖乙實驗反映了板塊的張裂拉伸運動,板塊的張裂拉伸運動會形成新的海洋。故答案為:擠壓;形成新的海洋14【答案】(1)峭壁;山谷(2)緩(3)8.2【考點】地形圖【解析】【分析】在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高四

53、周低則為山頂;兩山頂之間相對低洼的部位為鞍部;等高線閉合且等高線數值中間低四周高則為盆地;等高線向海拔低處凸為山脊;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解答】(1)B為峭壁,數條高程不同的等高線相交一處時,該處的地形部位為陡崖,陡崖就是懸崖峭壁。C處是山谷,因為等高線向海拔高處凸為山谷。(2)山坡CF比山坡DF緩,因為等高線密集,坡度陡,等高線稀疏,坡度緩。(3)通常,地勢每升高100m,氣溫下降約0.6。若C地氣溫為10,C地地勢高為300m,因為E地地勢高為600m,則E地氣溫為10-30.6=8.2故答案為:(1)峭壁;山谷(2)緩(3)8.215【答案】(

54、1)東經20度、北緯20度;東經60度、南緯45度(2)CD(3)沉積巖【考點】經緯網;巖石的類型【解析】【分析】東經是東經度的簡稱,自0經線又名赤道(本初子午線)向東度量的經度,叫東經度,簡稱 東經。符號E 南緯,是指地球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在南極和赤道之間的半個地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古生物化石,地質學專業術語,指是人類史前地質歷史時期形成并賦存于地層中的生物遺體和活動遺跡,包括植物、無脊椎動物、脊椎動物等化石及其遺跡化石。從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的緯度。符號為N,自北緯090。【解答】(1)由于東經是東經度的簡稱。自0經線又名赤道(本初子午線)向東度量的經度,叫東經度,因此經緯度A為東經2

55、0度、從地球赤道平面向北量度的緯度。符號為N,自北緯090,就是北緯,因此A點為北緯20度;因為南緯,是指地球赤道以南的點的緯度,所以D點為東經60度、南緯45度。(2)、因為東半球是地球上西經20以東,東經160以西(20W-160E)的區域。 南半球在南極和赤道之間的半個地球,赤道以南為南半球,所以四點中位于東半球、南半球的有C、D。(3)、在D處發現了一塊巖石里面有古生物化石,那么這塊巖石屬于沉積巖,因為沉積巖中有一種叫做生 物沉積巖,生物沉積巖是由生物體的堆積造成的,如花粉、孢子、貝殼、珊瑚等大量堆積,經過成巖作用形成的。一般認為,地球大氣中的含碳量之所以相對其他行星如金星要低,就是因為被石灰巖等沉積巖固定。形成石灰巖的碳和鈣都能在生物系統中循環。故答案為:(1)東經20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