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共8篇)第1篇: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薦高中生物必修一教案薦生物的分類教案薦高中生物薦初二生物薦高中生物全冊教案集(全)教案1 全下第2篇: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一、作為老師,教材是必須要了解掌握的,但是,教材對于老師來說只是一個承載知識的工具,而不能作為教學的依賴。我認為,教材就好比一池水,要站在高處去看才能覺得清澈見底,也就是說,要站在一個比教材更高的角度去把握教材。作為一名教師的第一步就是研究教材,不僅是研究所教年級的教材,還要把整個中學階段的教材都要研究,首先要知道在整個初中階段,生物課程都需要學生掌握些什么知識,知識體系
2、是怎樣安排的,學生在每一個學習階段需要學習哪些知識,那些能力需要得到培養和提高等等。在我的教學中,通常我都是把教材中的知識通過自己的安排糅合成一個一個專題,然后再根據學生的具體學情合理安排教學進度。并且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穿很多的活動,例如一些課堂小游戲、調查、競賽等等,讓學生在輕松的學習氛圍中掌握知識。二、扎實嚴謹,聯系實際在生物課堂教學中,要切實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規律等基礎知識的教學,在具體教學中,要搞清生物要領的形成過程,講清生物概念的定義、含義及特性等,有時要通過舉例、作圖等手段讓學生加深對抽象生物要領的理解。對生物規律的講解中,要注意引導學生通過分析、概括、抽象、推理、歸納等思維活動得
3、出結論,同時要講清生物規律的適用條件和范圍及生物規律中各生物量之間的關系,必要時對其相關的概念規律要加以比較區別,消除學生對生物概念規律的模糊感。三、創設生動的教學活動情景,激發動點。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如果我們能在活動的起始階段多著筆墨,多動腦筋,使創設的教學活動情景具有針對性、趣味性、創造性,活動中常會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每節課,我會更改電腦桌面背景,將生物科技成果與生物科學家作為桌面,通過猜一猜、聽一聽、講一講,動一動活動,極大吸引學生興趣,調動學習積極性,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引發很多疑問,讓學生真正動起來,課堂也真正活起來。此外,我們還充分利用媒體資源,教師課前
4、收集大量科技錄象片:如基因、克隆人、病毒、試管嬰兒、吸煙、吸毒的危害、人體奧秘等等,穿插在相關的課堂教學中,也為生物活動教學開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提供了條件。總這近幾年來,我在教學中,注意了讓學生在學習生物學知識、培養生物學能力的同時,有意識地對學生滲透了一些學習生物的基本方法,本學期我仍堅持以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重點,加強教學常規管理,深化課堂教學改革,認真落實課程計劃,落實教學改革措施,大力推進素質教育,從而爭取提高教學質量。免責聲明:除正式文件通知外,好研網所有文章及所有評論只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好研網及海南省教育研究培訓院任何觀點,所有文章文責自負,若有任何
5、非法及不當信息,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在第一時間作出相應的處理。第3篇: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教學過程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并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比一比哪小組列出的動物名稱最多(注意區分生活環境)。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布成果。 請同學們區分哪些是水中游的、哪些是地上跑的、哪些是天上飛的。進一步由魚、蝦、蟹、蚌、螺、鱷、鯨等等好多種動物可以生活在水中,引入課題水中生活的動物。設計意圖:活躍氣氛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動物的多樣性,明確學習內容。2、魚的形態特征。提到水中生活的動物,最熟悉的是魚。 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
6、紙上畫。結合學生的板圖(魚),引導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征。學生進行分析、列述。如:體形為梭形,減少水中運動阻力 體表有鱗片,保護身體 具鰭,用于游泳設計意圖:通過親自繪畫,認識魚的一般特征,有利于自主學習,鍛煉表現能力。3、認識不同的魚鰭。觀察實物活鯽魚,結合課本圖示,分組認識魚的外部形態,進一步討論區分魚鰭位置和數量。小組代表修補板圖突出尾鰭、背鰭、胸鰭、腹鰭、臀鰭的位置。另外老師進一步介紹魚體的頭、胸、腹劃分。設計意圖:互動合作,對整體初步認識。4、觀察討論不同的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播放視頻資料,結合實物觀察魚游動時尾鰭、胸鰭、背鰭、腹鰭、臀鰭的動作,討論各自所具有的作用。設計意圖:培養觀
7、察能力、鍛煉推理思維能力。5、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在科學探究過程中,有些問題單憑觀察難以的出結論的。就比如直接觀察,難以區分不同的魚鰭在游泳中的作用。這時就需要通過實驗來探究辨別某鰭的作用。事實善于雄辯。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案。如: 捆扎某個魚鰭,看有什么異常;剪去某個魚鰭,通過魚失常表現推斷; ?設計意圖:鍛煉交流參與、推理思維能力。6、介紹模擬實驗。同學們提出思路時,很容易由預習而引入模擬實驗,借此介紹:在難以直接拿研究對象作實驗時,有時用模型來做實驗,即模仿實驗對象制做模型,或者模仿實驗的某些條件進行實驗,這樣的實驗叫做模擬實驗。隨即請同學們對科學研究中模擬實驗舉例(
8、航天器研究、汽車抗撞擊鑒定、消防演習等等)。設計意圖:學習科學研究新方法。7、各組制定方案探究。對常用的方法討論,分析各法利弊優缺點,制定本組實驗方案,由預想結果推斷結論,準備課下進行探究實踐。設計意圖: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實踐能力。教學環節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2、魚的形態特征3、討論證實魚鰭在游泳中作用的探究思路教師活動1、并列出知道的動物名稱。2、請一位同學到黑板前做板圖:畫一條魚(簡筆畫即可),其他同學在紙上畫。3、組織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實驗預設學生行為1、學生先在小組內交流匯總,列舉數量最多的組在班上公布成果。2、學生分析所展示魚的特征3、學生據自身經驗,提出實驗方
9、案。板書設計設計意圖1、活躍氣氛的同時,使學生了解動物的多樣性,明確學習內容。2、通過親自繪畫,認識魚的一般特征,有利于自主學習,鍛煉表現能力。3、鍛煉交流參與、推理思維能力。1、魚類的運動2、魚類的呼吸方式3、魚類的主要特征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學生自我評價1、能否認真聽老師講課 a能 b經常 c偶爾 d不能2、遇到我會的問題能否主動舉手 a能 b不能3、遇到問題能否善于思考 a能 b不能4、小組合作學習時能否提出自己的看法 a能 b不能5、對于本節課所學知識是否掌握 a是 b否6、綜合練習是否獨立完成 a是 b否教學反思第4篇:生物教學與反思作為一名生物教師,除了本身重視插圖的教學效果,講課
10、時注意使插圖和教學掛圖、黑板畫進行有機聯系外,還要從多方面來指導學生重視和正確對待插圖,充分利用插圖來提高課堂的學習效率。在教學中,要注意到上新課、復習、考試幾個環節中都能給予學生一定的刺激和強化、正確引導學生處理好插圖和正文的關系。在教學過程中主要可采用以下幾點措施:1、當使用教學掛圖、模型、標本等直觀教具時要求學生在自己的教科書插圖中找出相應的知識點,如講授蝗蟲的形態時,可分發蝗蟲浸制標本,先觀察然后教師使用仿真模型講解。學生邊看邊聽,最后利用課本中蝗蟲的形態圖來歸納總結蝗蟲的形態特征,如身體分部、附肢特點、外骨骼等,并進一步分析昆蟲綱在分類學上的地位。這樣就使實物、模型和書中插圖緊密呼應
11、,課堂氣氛活躍,集中注意力,提高識記能力,利于學生牢固記憶。2、注意授課時插圖地位,每節課都用一定的時間來講解插圖,教師要學生重視書中的插圖,指導學生學會利用插圖,對于圖文并茂或以圖代文的內容,更要提醒學生分析插圖,利用圖解來分析課文。如要學生在閱讀課文時參看插圖;或者先看插圖,了解自己對插圖的理解程度,并解決忘掉的部分,然后再看課文。此外,學生還可以把關鍵性的插圖用簡單的線條轉繪到筆記本上。久而久之,使學生對文中配圖的印象不斷加深,從而自覺或不自覺地都能對插圖給予相應的重視。3、復習時,以一定份量把教科書前后插圖進行綜合分析、排列、對比,可以采用縱向比、橫向比、同類比或異同比等多種形式的比較
12、,找出其內在的聯系,如脊椎動物內容學完,就可以把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和哺乳類心臟結構圖、腦結構圖等進行綜合比較,找出其異同點,從而加深各類群在進化歷程中地位的理解。這樣在復習時密切做到圖文相結合,可進一步強化插圖作用。4、生物實驗在生物教學中比重較大,在學生完成實驗后在填寫實驗報告單時,要求學生除了能表達實驗步驟、操作過程、觀察結論外還要求學生學會生物繪圖,如用顯微鏡觀察洋蔥表皮細胞的實驗,不但要正確完成操作,準確找到理想的目標,并要把觀察圖形準確畫下來。長久養成良好習慣,不但能重視插圖作用,還能培養對科學態度的認真、嚴謹。教學反思教學反思一文第5篇:初中生物實驗教學設計與反思初中生物實
13、驗教學設計與反思“生物學是一門實驗科學,觀察和實驗是學習生物科學的基本方法”。努力創造條件,結合學生心理、生理特點,完成大綱、教材規定的課堂實驗教學,培養學生的能力,發展智力,提高學生素質,提高生物教學質量,是我們生物教師的責任。下面結合自己經過多年的初中生物實驗課教學實踐,談幾點體會。一、明確實驗目的,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讓學生明確實驗目的,自覺地產生動手實驗的內部動機,實驗效果就會很好。但有的學生認為上實驗課好玩,缺乏科學態度,有的學生學習目的不明確,給實驗課組織教學帶來一定困難。因此實驗前除要求學生明確教材上的實驗目的外,還要明確該實驗在生產、生活等方面的實際應用。如上顯微鏡使用一課時,提出
14、醫生對貧血、癌癥等疾病的診斷,除看、問、查以外,還要通過化驗,用顯微鏡、電子顯微鏡等對病人患病部位的細胞組織等進行病理診斷,才能得出結論。沒有科學手段會使病人誤診,嚴重時會危及生命,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同時介紹顯微鏡在工、農、醫學方面的廣泛應用,以此激發學生學習動機,樹立科學態度,提高學習興趣,這樣有利于克服組織教學難的問題。二、指導學生掌握實驗步驟,規范操作實驗步驟是學生動手規范操作的要領,只有理解、掌握才能規范操作,實驗才能成功。因此實驗前指導學生預習,將實驗步驟由繁化簡,抓住每一步的關鍵詞語串通于實驗步驟之中可以收到好的實驗效果。如顯微鏡使用過程中的“三個一”:一、安放距桌邊一掌(5-7
15、);二、對光要目(目鏡)物(物鏡)通光(通光孔、光源)一直線,光強用平面鏡,光弱用凹面鏡;三、觀察時標本對孔正中距離物鏡一厘米,視野中出現標本顏色或雜質時觀察目標即將到位,微調粗旋鏡升降,細旋校象清晰,找不到目標時緩緩移動玻片標本即可找到。教師規范操作一步,邊講該步的注意事項,邊讓學生模仿操作一步,教師巡視,及時表揚規范操作快而且準確的學生。糾正錯誤操作,如用左眼觀察時,糾正學生用右眼觀察或閉著右眼的習慣,轉動轉換器時,糾正扳物鏡的錯誤操作。這樣學生很快對好光,觀察到標本在視野中的圖象。用完顯微鏡擦干凈外表。轉動轉換器,把物鏡偏兩旁,放回鏡箱原處。制作臨時裝片的實驗,先將擦滴取展蓋染的實驗步驟
16、寫在黑板上,讓學生看書了解每一步的涵義,圈上關鍵的詞語,教師再講每一步的涵義及注意的問題,邊操作邊叫學生模仿操作。然后強調注意事項。滴一滴清水,太多易外溢,太少易出現氣泡。取材薄而透明透光易觀察,展平防重疊,輕蓋防氣泡。氣泡與細胞的區別,氣泡圓邊厚黑,中間亮白,輕壓變形。這樣學生很快掌握步驟、要領,在顯微鏡下觀察到自己制作臨時裝片中的細胞,認識細胞壁、細胞質、細胞核(細胞膜緊貼細胞壁,在光鏡下看不見),然后繪出細胞結構圖。這樣學生就達到了實驗的目的要求,興奮不已,終生難忘。第6篇: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要求初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要求生物學是一門以科學技術為手段的實驗科學,強調生物科學知識在生活
17、中的運用,強調科學知識在社會生產和生活中的應用,重視技術教育,使科學知識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強調科技的價值取向,培養學生科學的價值觀,重視對全體受教育者的素質教育,強調參與,培養學生處理信息、解決問題的決策能力,將知識、學生、社會進行了有機的結合。這符合了生物學的教學特點,教學中如果能將STS深刻理解,合理運用,將會使學生的能力的到極大的提高!一、教學目標:(一)知識與能力1、理解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概念,概括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2、通過“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活動,能認識動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不可缺少的成員。(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在探究過程中發現問題、積極討論,在相互交流過程中獲取知識
18、。(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讓學生能夠區分植食動物、肉食動物、雜食動物,認識動物在食物圈中的消費者,建立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概念,認識到動物對植物生活的積極作用。 通過小組內的互助與組間的比賽,培養合作意識與競爭意識。二、教學重、難點的確定 教學重點1、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2、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 教學難點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關鍵點:本節學生是否理解食物鏈的組成是學習本節的關鍵點,先分析與討論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反映的是什么生物現象,(主要弄明白是捕食現象還是食物鏈)這樣既能突出重點,同時也有助于突破本節的難點。三、教學過程、趣味教學,吸引注意力(課前經聯系,帶學生參觀了白水江保護
19、局動植物館,讓學生對動植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由幾個學生分別扮演的植物、老虎、小兔、樹各自都說自己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大。其他同學觀看并思考老師提出的問題“到底誰的作用大”,請作出判斷并說出理由。2、不斷向學生提出問題,促進知識理解 圖片展示一大森林的情景,讓生思考:若把一個大森林看成一個體系,其內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之間是什么關系? 在這個森林生態系統中有哪些成份? 各類生物的營養方式是否相同?各類生物發揮的作用是否相同?動物食性有什么不同,可以將動物分為哪幾類?3、經典諺語討論,折射生物學知識觀看“螳螂捕蟬,黃雀在后”的錄像,學生觀看后思考并小組討論諺語“螳螂捕蟬,黃雀在后”反映了什么生物現象
20、。通過討論和教師的點拔下,學生明白這個諺語只是反應了捕食現象,而不是一條食物鏈。設計意圖:明白森林中動植物品種繁多,初步掌握動植物的生活習性,對食物鏈的學習打下感性基礎。食物鏈的概念是本節的學習重點,學生對食物鏈中的吃與被吃的關系容易明白,但對食物鏈的組成必需要有生產者,一定是從生產者開始的卻很茫然,通過對錄像的觀看,分析討論,在肯定與否定中學習了食物鏈的概念。、比一比,誰做得又快又好。(1)東壩中學處在白水江林區的一角,并與國家級白水江自然保護區相連。展示由我深入林區親自拍攝的一森林生態系統圖,由學生分析并正確寫出該森林生態系統有幾條食物鏈組成。以小組為活動單位,組員完成之后互相評價,完成的
21、又好又快的同學課堂作業成績記上,并代表小組進行發言。在寫食物鏈的過程中讓學生發現食物鏈的組成中離不開動物,食物鏈的長短與動物的食物關系,從而認識動物是食物鏈的組成成分,突破本節的難點。 (2)展示另一生態系統圖,學生思考下列問題:此生態系統中各種生物的相對數量關系如何?哪個最多,哪個最少? 如果有人大量捕殺鷹,哪一種生物的數量可能會發生變化?發生怎樣的變化?如果大量捕殺蛇,其他生物的數量會不會發生變化? 這幾種生物是什么關系?如果狐和蛇大量遷出,會不會影響該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為什么?設計意圖:通過嘗試讓學生明確,食物鏈只由生產者和消費者兩種成分組成,它們之間只是吃與被吃的關系,食物鏈的起點
22、總是生產者,食物鏈之間的相互關聯也就形成食物網;如何正確書寫食物鏈。學生嘗試分析食物鏈中某種生物的增減會引發其他生物怎樣的變化,樹立生命現象是運動的,是相互聯系的觀點。、嘗試建立食物鏈與食物網,培養探究意識 組織同學按小組整理課前要求完成的記錄材料,按小組進行建立“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活動,并布置討論題目:人類作為生態系統中的一員,在食物網中的地位有什么特點?我們應該注意什么問題?(人類在生態系統中扮演消費者的角色,人類的生活離不開周圍的生物,因此,我們要保護我們周圍的生物。)營養物質以及能量沿什么途徑進行流動的?(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是沿著食物鏈和食物網流動的)。設計意圖: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
23、提高,許多家庭遠離了臉朝黃土,背朝天的情景,在享受物質文明的同時,我們的孩子接觸大自然的機會也漸漸失去,每天吃著香噴噴的大米飯,卻不知道來自水稻的大有人在。課后讓學生記錄自己一天的食物與之相關的生物,是將課堂延伸到課外,將生物知識溶入日常生活中,這也是新課標的要求之一:滲透思想。從自己的食物中建立食物鏈,明白我們人類是處于食物鏈的最高位置,是屬于消費者,明白保護生物的環境是如何重要。、小結本節知識最后分鐘時間由學生回憶并口述本堂課他們學習了什么生物知識,在學習上有什么樣的收獲,評比表現最好的小組。三五分鐘時間由學生總結一節課的主要內容,是對學生口頭表達能力的培養,也是學生對一堂課反思的總結,也
24、是教師了解一堂課的教學效果的很好反饋。四、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課前充分準備,趣味性較強,生動地讓學生掌握動物是生物圈中的消費者,動物是食物鏈的結構成分。理解食物鏈與食物網的概念,概括動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通過“建立食物鏈和食物網”的活動,能認識動物和植物都是食物鏈和食物網中不可缺少的成員。應當說,使學生在輕松愉快中學到了知識,明白了保護大自然,保持生態系統中食物鏈的平衡的重要性,使學生樹立科學的生態價值觀。不足之處是無法將學生帶到森林,通過親身發現并體會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現實關系會更好。也就是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身邊的環境和資源。第7篇: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新陳代謝與酶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新陳
25、代謝與酶高中生物教學設計與反思新陳代謝與酶【學習目標】1知道酶的發現過程。2理解酶的性質(主要是高效性、專一性、酶需要適宜條件的特性)。3用實驗探究酶的高效性、酶的專一性。【學習障礙】1理解障礙(1)如何理解酶與新陳代謝的關系?(2)如何理解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特性?(3)如何理解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2解題障礙(1)用酶的作用特性去解釋和說明一些生物學現象。(2)解影響酶的催化作用因素的圖表題。(3)解有關的實驗設計題。【學習策略】 1理解障礙的突破(1)用“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等觀點理解新陳代謝與酶的關系。生命系統既是一個需要維持穩態的系統,又是一個瞬時就會發生一系列合成、分解的運動著的系統
26、,這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新陳代謝中的各種化學反應是在溫度、酸堿度等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的,這些化學反應不能在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條件下進行,可是又要迅速、高效地進行反應,怎樣實現生命系統的這種功能?因此就必須有一種結構或物質存在,來行使其功能。這就是生物催化劑酶。生物體內的物質代謝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如人體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經過變化成為人體自身的組成物質,組成物質又經過氧化分解成為代謝的最終產物而排出體外,這些過程中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生物化學反應。據估計,人體細胞內發生化學反應的頻率約為幾百萬次/min。這么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夠在平常的溫度、壓力下迅速順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正
27、因為這樣,生物體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拿人體來說,體內血液中的紅細胞更新的速度通常為200萬/s以上,大約60 d左右全部紅細胞要更新一半;肝臟和血漿中的蛋白質,大約10 d左右要更新一半;皮膚、肌肉等組織中的蛋白質,大約150 d左右要更新一半。人在一生(按60年計算)中與外界環境交換各種物質的數量,大約水為50000 kg,糖類為10000 kg,脂質為1000 kg,蛋白質為1600 kg。物質交換的總重量大約相當于人體重量的1200倍,而實際上現在人類的壽命已經大大超過60歲了。所有這些復雜的代謝活動,只有在酶的參與下才能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迅速有序地進行。因此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過程,
28、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所組成的反應網絡,這就是功能與結構的和諧統一。(2)用“遷移法”來幫助理解酶的特性。酶是生物催化劑,因而它既有與一般催化劑相同的性質,也有與一般催化劑不同的特點。酶和一般催化劑的共同點是:第一,酶在催化反應加快進行時,在反應前后酶本身沒有數量和性質上的改變,因而很少量的酶就可催化大量的物質發生反應。第二,酶只能催化熱力學上允許進行的反應,而不能使本來不能進行的反應發生。第三,酶只能使反應加快達到平衡,而不能改變達到平衡時,反應物和產物的濃度。因此,酶既能加快正反應進行,也能加快逆反應進行。酶促反應究竟朝哪個方向進行,取決于反應物和產物的濃度。酶與一般的催化劑相
29、比又有其特點,最突出的是它的高效性和專一性。 生物化學理論的遷移A用“酶的中間產物學說”來理解酶的高效性酶具有強大的催化能力,酶的催化能力遠遠超過化學催化劑。例如,碳酸酐酶能夠催化下面的反應: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經知道的催化反應速度最快的酶之一。每個碳酸酐酶分子催化CO2水合作用形成相同數量的H2CO3的速度通常為610個/s。碳酸酐酶催化上述反應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應速度快10倍。如果沒有這種酶,CO2從組織到血液,然后再通過肺泡呼出體外的過程只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進行,遠遠不能滿足生物體生存的需要。酶具有這樣強大的催化能力,可以用酶的中間產物學說來解釋:酶在催化某一底物(被酶催化的物質)時,
30、先與底物結合成一種不穩定的中間產物,這種中間產物極為活潑,很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變成反應物,并且放出酶。按照中間產物學說,酶促反應(需酶催化的反應)可以寫成下式:57 B用“酶的誘導契合學說”來理解酶的專一性:酶具有高度的專一性,這就是說,一種酶只能作用于一種底物,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酶的這種高度的專一性,可以用“誘導契合學說”來解釋:酶對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著嚴格的選擇,酶和底物結合時,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種與底物互補的形狀存在,而是在受到誘導之后才形成互補的形狀。這種方式如同一只手伸進手套之后才誘導手套的形狀發生變化一樣。底物一旦結合上去,就
31、能誘導酶蛋白的空間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絡合物,這就是科學家們普遍支持的“誘導契合學說”(見下圖)。底物的結構和酶的活動中心的結構的這種互補形狀,使酶只能與對應的化合物契合,從而排斥了那些形狀、大小不適合的化合物,這就是酶作用的專一性。 用來說明酶專一性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的學說還有“鎖和鑰匙學說”,見本節教材復習題二圖示,在此不再贅述。(3)用“內外因法”來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受溫度、pH影響的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用此方法可以找出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酶起催化作用所需條件雖然不象一般催化劑那樣苛刻,如要求高溫、高壓
32、,但它還是需要一些特定的環境條件的。這些條件就是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外因,主要是溫度與pH;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內因是由酶本身的性質蛋白質所決定的。我們主要研究其外因。溫度:酶的催化效率又稱酶的活性或活力。酶促反應與普通的化學反應一樣,一般說來,環境溫度升高,酶的活性隨之提高,但不是無止境的。隨著溫度升高,酶的穩定性也越來越低,表現為酶的活性急速喪失。某種酶在某一溫度下能表現出最大的活性,這個溫度稱為該種酶的最適溫度。就大多數酶來講,最適溫度在40左右,溫度繼續升高,酶的活性會顯著下降,以致完全喪失催化能力。這是因為酶是一種蛋白質,蛋白質加溫到7090就會變性沉淀,如雞蛋清在開水里一煮就凝固成白色固體
33、一樣。各種酶能忍受高溫的限度不同,絕大多數酶在6070的溶液中即受到很大破壞。酶的活性隨溫度變化的示意圖如下圖。 酸堿度(pH):酸堿度對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種酶在不同的pH下活性不同,如上圖。二是各種酶的最適pH不同,過酸或過堿都會降低酶的活性。例如胃蛋白酶在酸性(pH15)環境下活性最高,胰蛋白酶在微堿性(pH8)環境下活性最高,大部分酶在中性環境下活性最高。例1在酶法生產葡萄糖時,pH先調到6,后調到45。這是因為最初以一種淀粉酶溶液為原料時,該酶的_,繼后以糖化酶繼續作用,該酶的_之故。解析:用“內外因法”解。各種酶的最適pH不同,據題意,催化淀粉最終水
34、解成葡萄糖最先需要淀粉酶后需要糖化酶, pH先調到6,后調到45,可見這分別是兩種酶的最適pH。答案:最適pH為6 最適pH為45 2解題障礙的突破(1)用“系統化”和“具體化(對號入座)法”來解有關酶的特性的問題。按系統化方法將酶的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如下圖。具體化(對號入座)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例2能夠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A淀粉酶 B分解酶 C水解酶 D蛋白酶解析:用“系統化”和“具體化(對號入座)法”解。題目告訴我們
35、這主要是考查酶的功能特性,根據我們已建立的上述知識網絡將問題對號入座,很明顯題目具體是考查酶的專一性的特點,淀粉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麥芽糖;分解酶是具有分解作用的所有酶的總稱;水解酶是催化有機物與水作用形成各類分解產物的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等;蛋白酶是只能水解蛋白質的酶。唾液淀粉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的特點。因此,促使其水解的酶只有蛋白酶。 答案:D 例3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時間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再保存,甜味會保留較長一段時間,請回答:(1)放一段時間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_。 (2)沸水浸泡一段時間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較長時間
36、的原因是_。(3)通過上述實驗可以證明_。解析:用“系統化”和“具體化(對號入座)法”解。玉米的甜味是由某些單糖引起的,放一段時間后甜味便降低,顯然是單糖減少的緣故;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再保存,甜味會保留較長一段時間,即單糖減少的速度明顯減慢,單糖這種變化與溫度有關,綜合分析,不難看出這是酶的作用。答案:(1)在酶的作用下,單糖分解或轉變成淀粉 (2)高溫使酶失活,抑制了單糖的分解或淀粉的合成 (3)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溫度的影響,高溫可使酶失活(2)先用“圖文轉換法”,再用“層析綜合法”來解圖表類問題。在解圖表類問題時,先進行圖文信息轉換,再對其分析。具體分析時,用“層析法”來找出
37、變量間的因果關系。例4下圖表示溫度對酶的催化效率的影響曲線。請據圖回答:(1)曲線中的AB段表明_。(2)曲線中的B點表示_。(3)曲線中的BC段表明_。(4)曲線總體說明_。解析:用“圖文轉換法”、再用“層析綜合法”來解。本題首先必須看懂曲線圖中兩個變量溫度與催化效率之間的因果關系。然后可以將此圖層析為三段:在AB段,曲線向上,說明隨著溫度的上升,催化效率加快,說明酶的活性隨溫度的上升而上升;曲線最高點B,就是酶的最適溫度;BC段,曲線下降,說明酶的活性隨溫度的上升而下降,溫度過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最后,綜合整個圖上的信息,說明酶的催化效率受溫度的影響。答案:(1)在一定的溫度范圍內,酶的
38、催化效率隨溫度的升高而升高 (2)酶作用的最適溫度 (3)如果溫度在達到酶作用的最適溫度后繼續升高,酶的催化效率就會下降 (4)酶的催化效率受溫度的影響(3)用“求異思維法”來解實驗及設計實驗的問題。所謂“求異思維法”(或稱差異思維法)是從兩個場合的差異中尋求原因的方法。為了應用“求異思維法”來找出現象的原因,必須有兩個場合,即所研究的現象出現的正面場合和所研究現象不出現的反面場合。在這兩個場合中,其他情況都相同,只有一個情況在正面場合中出現,而在反面場合中不出現,那么,這個情況就是被研究現象的原因或部分原因。這種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實驗中的具體體現主要就是單因子變量及對照實驗的原則。解這類題一定
39、要在實驗操作的基礎上去充分體會實驗的原理及方法,由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也可用“求異思維法”來找出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從而掌握實驗及設計實驗的方法。例5 在編號為14的4支試管內各注入10 mL 3%過氧化氫溶液,1號試管作為對照,在2號試管內迅速放入新鮮豬肝12小塊,3號試管內放入一枚銹鐵釘,4號試管內放入煮熟豬肝12小塊,根據實驗現象回答下列問題:(1)立即出現大量氣泡的試管為_號,這種氣泡是什么氣?_。產生大量氣泡的原因是_。(2)4號試管內有什么變化?_。理由是_。(3)2號和3號試管內都能產生氣體,就產生氣體的速度和數量不同,說明原因。_。解析:用“求異思維法”解。此題的設計就是本著
40、求異法的邏輯原理將課本中的實驗進行延伸,增設了兩個實驗,1號試管作為對照,只在試管中加入10 mL 3%的過氧化氫溶液,結果沒有任何現象發生;2號試管加入10 mL 3%的過氧化氫溶液和新鮮豬肝12小塊,結果產生氣泡(O2);兩種場合,其他情況都相同,只有一個因素不同,那就是2號試管加了新鮮豬肝,導致產生O2,即產生O2的原因就是豬肝中的過氧化氫酶的作用;這就是從兩個場合的差異中尋求原因的方法。這其中就體現了單因子變量及對照實驗的原理。同理,3號試管內放入10 mL 3%的過氧化氫溶液和一枚銹鐵釘,銹鐵釘是為了提供Fe,Fe作為催化劑也是將過氧化氫分解成水和O2原因;4號試管內放入10 mL
41、3%的過氧化氫溶液和煮熟的豬肝12小塊,煮熟的豬肝中的過氧化氫酶受高溫的影響,酶的結構被破壞從而失去活性,這樣過氧化氫不被分解,沒有任何現象發生。2號試管與3號試管相比,產生O2的速度不同,2號試管含有過氧化氫酶,能將過氧化氫迅速分解產生大量的O2,而3號試管內的Fe是一般的無機催化劑,雖然能分解過氧化氫,但反應速度很慢,2號和3號試管相比說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高效性。 答案:(1)2 O2 新鮮豬肝內的過氧化氫酶迅速催化過氧化氫,將其分解,產生大量O2 (2)沒有 煮熟豬肝細胞內的過氧化氫酶被破壞,失去活性 (3)酶(或過氧化氫酶)的作用具有高效性。點評:此實驗將銹鐵釘代替氯化鐵,體現了實驗材
42、料選擇的多樣性,并且銹鐵釘方便易得,所以這也是實驗中可取方法,實驗中我們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一些經濟、方便的實驗材料,當然這應以不影響實驗結果為原則。另一方面,本題的實驗變量還可以擴展,但總體上應該注意單因子變量和對照。【同步達綱練習】1在不損傷植物細胞內部結構的情況下,下列哪種物質適用于去除細胞壁A蛋白酶與脂酶 333B纖維素酶與果膠酶C鹽酸D淀粉酶 2在唾液淀粉酶催化淀粉水解的實驗中,將唾液稀釋十倍與唾液原汁催化效果基本相同,這說明了什么?_。3下圖分別表示胃蛋白酶、唾液淀粉酶、胰蛋白酶在酶濃度一定時,溫度、pH對酶反應速度的影響,請根據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A中,a點所對應的溫度稱_,
43、a點到b點曲線急劇下降,其原因是_。(2)將裝有唾液淀粉酶與淀粉糊的甲、乙兩試管分別放入10和75水浴鍋中,20 min后取出轉入37的水浴鍋中保溫,兩試管內反應分別應為:甲_,乙_。(3)圖B中,c點表示_。(4)在丙試管中裝入胰蛋白酶與淀粉糊,且將溶液的pH調整至9,而后放入37的水浴鍋中保溫20 min,試管內的反應為_,說明_。4為了驗證pH對唾液淀粉酶活性的影響,做如下實驗。操作步驟:在15號試管中分別加入05%淀粉液2 mL。加完淀粉液后,向各試管中加入相應的緩沖液3.00 mL使各試管中反應液的pH穩定在5.00、6.20、6.80、7.40、8.00。分別向15號試管中加入0.
44、5%唾液1 mL,然后放入37恒溫水浴中。反應過程中,每隔1 min從第3號試管中取出一滴反應液,滴在比色板上,加1 滴碘液顯色,待呈橙黃色時,立即取出5支試管,加碘液顯色并比色,記錄結果。結果見下表:表中“”表示藍色程度。請回答:(1)實驗過程中為什么要選擇溫?_。37恒 (2)3號試管加碘液后出現橙黃色,說明什么?_。(3)如果反應速度過快,應當對唾液做怎樣的調整? _。(4)該實驗得出的結論是什么?_。5下圖是小麥淀粉酶在不同溫度下的催化效率變化曲線,試根據圖回答:(1)在35時,小麥淀粉酶的催化效率_。(2)在_和_時,催化效率都降為0,但在再回復到35時,僅_的催化效率恢復,表明_。
45、【同步達綱練習】參考答案1解析:用“系統化和具體化(對號入座)法”來解。細胞壁的化學成分主要是纖維素和果膠。答案:B 2解析:用“系統化和具體化(對號入座)法”來解。題目中的唾液稀釋液和唾液都含有淀粉酶,都能催化淀粉水解成葡萄糖和麥芽糖。區別在于,稀釋后的效果仍和唾液原汁的效果基本相同。由于唾液中的淀粉酶具有高效性的催化作用,稀釋只是使酶的濃度有所下降,但只要酶存在,它就具有高效的催化作用,所以,它們催化效果基本相同,應答酶具有高效性。答案:酶具有高效性3解析:先用“圖文轉換法”、再用“層析綜合法”來解。本題首先必須看懂曲線圖中幾個變量之間的關系。曲線的升降與反應速度的快慢有關。酶活性的強弱,
46、與所催化的反應速度密切相關,酶活性越強所催化的反應速度就越快。因此通過本題,可以幫助我們加深對酶的特性的理解。A圖,三種酶所催化的反應與溫度的變化相關,在0至30之間,曲線向上,說明隨著溫度的上升,反應速度加快,說明酶的活性隨溫度的上升而上升;約在30至38之間是酶的活性最強的時候,其中曲線最高點a,就是酶的最適溫度;以后,曲線下降,說明酶的活性隨溫度的上升而下降,溫度過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因此甲、乙兩試管分別放入10和75水浴鍋中,20 min后取出轉入37的水浴鍋中保溫,兩試管內反應分別應為:甲試管反應速度加快,而乙試管無催化反應。B圖,三種酶的曲線分布有所不同,表明三種酶的最適pH是不
47、同的。胃蛋白酶的最適pH為2左右,唾液淀粉酶的最適pH為7左右,胰蛋白酶的最適pH為9左右。所以,c點表示胃蛋白酶的最適pH為2左右。雖然丙試管中胰蛋白酶所處的pH、溫度都是最適值,但它不能催化淀粉的分解,這說明酶具有專一性。答案:(1)酶的最適溫度 溫度過高,酶的活性受到抑制 (2)試管反應速度加快 試管無催化反應 (3)胃蛋白酶的最適pH為2 (4)無催化反應 酶具有專一性4解析:用“求異思維法”來解。求異思維在實驗中主要體現在單因子變量的原則上,pH是實驗變量,酶的活性是反應變量,要排除其他變量的干擾,設法找出變量間的因果關系,從而得出正確答案。答案:(1)37是唾液淀粉酶起催化作用的最
48、適溫度,只有在恒溫的條件下,才能排除溫度因素對結果的干擾(2)淀粉已完全水解(3)提高唾液的稀釋倍數(4)唾液淀粉酶的最適pH在6.8左右,高于或低于此pH時,酶活性逐漸降低,酶的活性受pH的影響5解析:先用“圖文轉換法”,再用“層析綜合法”來解。答案:(1)最高 (2)0 100 A 低溫不會破壞酶的結構,當溫度恢復時,酶的活性能夠恢復;高溫破壞了酶的結構而使其失活,不能再恢復生生物物全下套冊教教案案薦高中生物全冊教案集(全)第8篇:八年級生物生物的變異教學設計與反思 2八年級生物生物的變異教學設計與反思南康市圩下中學張華云一、教材分析本節課選自人教版八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二章第五節的生物的變
49、異本節課是在學生們學習了生物的遺傳后,對基因決定生物性狀有所了解的基礎上所進行的知識的延伸。并為下一節生物的進化奠定了理論基礎,因此,本節課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探究答案,并能最終解決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自然科學的熱愛之情。基于對教材啊分析和課標的理解,我確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重點:1.了解生物變異的原因。2.舉例說明遺傳變異的在實踐中的運用。難點:探究花生兩個品種的變異實驗。二、學情分析八年級的學生活潑好動,思想活躍,好奇心強,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因此教師在設計教學活動時要充分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鼓勵學生動手動腦,培養探索精神。(知識儲備方面)學
50、生已對生物的生殖發育,生物的性狀以及決定性狀的因素有所了解。但對生物變異方面還知之甚少,因此,教師應從生活實際出發,引導學生去發現變異的存在,并進一步探究變異的原因。三、教學目標結合教學內容及八年級學生的認知結構及其心里特征,我制定以下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1.理解變異的概念及影響因素。 2.了解遺傳變異在實際生活中運用。 3.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步驟。過程與方法: 1.通過實例引導學生發現變異的存在及變異的普遍性。2.以花生果實大小變異為例,引導學生提出問題、作出假設、探究答案、得出結論并進行交流,培養他們的實驗探究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學習、了解生物的變異及原因使學生逐漸認識到自然
51、界的奇妙力量,使學生具有初步的環保意識。2.通過探究性實驗使學生樂于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創新意識,并培養其團隊合作精神。為了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本節課知識,我選擇下面的教法學法。五、教學過程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大小不同的花生課時安排:一課時。下面我將從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觀察材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觀察實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質自主學習、課外拓展、增長見識四個方面來展開新課。1.創設情境,激發興趣、導入新課為了引發學生們的好奇心,使學生對這節課有直觀的認識,我設計了這樣的導入:“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再過幾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洛陽牡丹花會了
52、,洛陽牡丹以其花朵碩大、品種繁多、花色奇絕而聞名天下,已知洛陽牡丹有9大色系,10種花型,1000多個品種。同樣是牡丹,同學們知道其千姿百態,姹紫嫣紅的原因嗎?帶著這個問題,讓我們開始今天的新課“生物的變異”這樣的導入從學生們熟悉的花卉入手,進而過渡到生物學知識,引起學生們的好奇,激發求知欲,調動學習興趣,符合心理學上的認知規律。 2.觀察材料、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為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并能夠具有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合作精神,我將這樣來開展以下的教學活動。“同學們,看看這些圖片,菊花有不同的品種,玉米的果穗也多種多樣,綿羊的體型千差萬別,即使是果蠅的眼睛也有紅白之分。這些都是與生物的變
53、異有關的。變異:即親子間和子代個體間的差異。變異是普遍存在的。那么,我們大家都愛吃的花生是不是也存在變異呢?這里有些花生,現在發給大家,大家觀察以下他們有什么不同呢?對,它們有大有小,形態各異,但是不是外殼大的花生籽粒就一定飽滿呢,外殼小的就籽粒就一定小了?其實,定義花生的大小是要通過它們籽粒的大小平均值來衡量的。同學們還按八人一小組,按照課本提示分組探究一下這兩種花生到底哪一種才是真正的NO.1。等會兒每一組要匯報自己的探究結果”。等探究實驗完畢之后我還要提出以下幾個問題:“同學們:我們一起想一想,為什么有的花生能長大,而有的花生不能長大呢?是不是把小的花生種在肥沃的土壤中也能長成大的花生呢
54、?”通過共同討論使學生認識到變異是由環境改變和遺傳物質的改變引起的;并使他們了解哪些變異是可遺傳的,哪些變異是不可遺傳的。這樣的課堂設計真正地做到了還課堂給學生,充分展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以學生為主體的理念。充分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符合課標中對學生“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發展”的要求。 3.觀察實例、分析原因、弄清本質為了讓學生弄清處變異的本質和遺傳變異原理在培育新品種方面的應用,我采用談話法,詢問學生自己與父母、兄弟姐妹間性狀特征和他們身邊動物、植物上下代間性狀特征等問題,使他們進一步認識變異是普遍性;并以多媒體為媒介,向他們展示一些例如高產奶牛、高產抗倒伏小麥、太空椒等圖片
55、,并讓學生討論,分析原因,最終使學生弄清楚“變異是環境和遺傳物質發生改變而引起的”這一本質問題。這樣的教學設計培養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完善了其思維的完整性,激發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使他們認識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一偉大論斷。 4.自主學習、課外拓展、增長見識為了讓學生了解更多關于生物變異的知識,我會鼓勵學生在課外查閱相關的書籍和網站,并向他們推薦相關的參考資料。并以“了解利用遺傳變異原理培育新品種的其它方法”作為課后作業,讓學生自主學習,達到增長見識,開闊眼界的目的。六、板書設計第五節生物的變異一、生物的變異現象二、探究一種變異現象: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問題:花生果實的大小是由于品種不
56、同嗎?假設:不同品種的花生果實大小(平均值)是由品種的特性決定的。 結論:大花生的平均值大,小花生的平均值小,這是由于品種的不同(基因有差異)決定的,但同一品種的花生果實大小還受環境的影響。1、變異的類型及原因:a.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改變引起的b.不遺傳的變異:遺傳物質沒有改變,是由環境改變引起的2、生物性狀與基因和環境間的關系:表現型(性狀)=基因型(基因組成)+環境七、教學反思:這節內容雖然知識點不多,但是有些抽象。而且實驗不好處理,再加上生物技術的應用,所以在處理上有些困難。現代教育家羅思菲爾德早就指出:“教師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是材料的提供者。教師的任務是為學生設計學習活動,給學生提
57、供自學和探討的機會。”所以“教”的含義不是我們如何把教案設計的井井有條,而是看教師為學生設計的學習活動是否合理有效。這還要包括使用多媒體教學手段,為學生創設愉悅的學習情景等。在整個教學活動中,要充分體現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展示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師生關系。所以我的一切活動都為學生準備。曾經以為課上只要充斥游戲或歌曲或比賽,氣氛熱烈就是亮點,但經過不斷的積累,我逐漸明白,只有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學生的認知規律,讓學生最后在教師的幫助下樂于學習,能獲取成就感,并學有效果才是真正的亮點。一堂簡單的流暢的看似平常的課,但學生能在教師的幫助下潛移默化的學習知識并形成能力;自然的過渡,并且
58、每一步都在為最后的教學目標作鋪墊,這才是一節課最大的亮點。(一)成功之處。1、導入,我覺得用全家福情境導入,比較有親切感,而且在情感上與學生產生共鳴,容易引起學生興趣,使學生盡快進入學習狀態。2、試驗設計,在處理實驗上我做了大量的整合和改動,用圓規做卡尺減少誤差,便以學生測量;分工上本著每位學生都動起來的原則,合理利用時間,實驗快速完成;在設計曲線圖上我認為用序號為橫軸,以長度為縱軸更能說明種內差異與種間差異,事實證明這樣更有利于學生理解;問題設計上,我把課本中的大問題改成了梯度小的小問題,讓學生易于解決樂于解決,學生體驗到了成功的喜悅,使之更有信心解決下面的問題和學習;3、學生評價,我遵循了
59、生生、師生、和小組評價的原則,師生評價,適時給予鼓勵,增加學習信心;小組評價,加大小組間的競爭,提高了學生的斗志。生生評價,學生推選表現最佳個人,這樣使學生鍛煉心智,遵循公正公平的做人原則。各種評價的實施讓學生在競爭與合作中學習與提高,個個那么靈動積極,課堂氣氛有序而高漲,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使學生在我的生物課上感受到:“生物課很好玩,生物課長見識,生物課不難學”。真正做到教與學的統一,師生從心理到情感不斷交流,角色互動,既有相對獨立性,又密切聯系合作。使上生物課成為學生最喜愛的事情。4、傳遞知識用于實踐才有價值的理念,并適時進行愛國教育,培生養學正確的價值觀。(二)遺憾與不足上完這節課總感覺
60、到許多不足和遺憾。布盧姆說過:“人們無法預料教學所產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圍,沒有預料不到的成果,教學也就不成為藝術了。”教學是一門藝術,“教然后而知困”,不斷發現一個陌生的我,從而促使自己不斷拜師求教,書海尋寶,提高自己,創造一個嶄新的自己。(三)教法學法本著課程標準中對學生“能夠在探究能力、學習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有更好發展;能夠在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等方面等方面得到提高”的要求,以及我對課程標準的理解,我采用了:1.多媒體教學法。可以創造逼真的教學環境、動靜結合的教學圖像、生動活潑的教學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2.討論法.圍繞“花生果實大小的變異”和“影響變異的因素”這些核心問題,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甲方原因解除合同協議
- 留學中介員工合同協議
- 2025至2030年中國線路干擾抑制器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純氧激活美顏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紅外線收縮爐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直接耐曬黃染料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電腦動像字幕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玫瑰嫩白滋養面膜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激光測長機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至2030年中國活水源保濕霜數據監測研究報告
- 2025年山西焦煤集團公司招聘筆試參考題庫含答案解析
- 新媒體營銷(第三版) 課件全套 林海 項目1-6 新媒體營銷認知-新媒體營銷數據分析
- 廣州市房產買賣合同范本
- 2024年03月徽商銀行社會招考筆試歷年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3年云南師范大學實驗中學招聘考試真題
- 大學物理(二)知到智慧樹章節測試課后答案2024年秋湖南大學
- 2022年安徽省二級消防工程師《消防技術綜合能力》考試題庫(含真題、典型題)
- 大學體育與健康 教案全套 武術散打 第1-16周
- 手術患者液體管理
- 醫院耗材管理制度耗材
- TSGD7002-2023-壓力管道元件型式試驗規則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