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精品)_第1頁
2021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精品)_第2頁
2021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精品)_第3頁
2021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精品)_第4頁
2021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精品)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0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02021 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 部編版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全冊教案1.社 戲【教學目標】 1概括主要事件,學習圍繞中心選材、敘事詳略得當的寫法。掌握相關文學、文化常識. 2體會敘述、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 3通過分析人物形象,感受童真童趣以及勞動人民的純樸善良、友愛無私美好品質。 4理解傳統民俗的價值和意義,體會作者對美好童年生活的回憶和眷念之情。【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欣賞“社戲”視頻。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東方的歌劇,是華夏兒女心中的國粹。它就是戲曲。從戲 曲中我們能欣賞到唱腔的音韻美、臉譜的繪畫美、服裝的造型美。今天我們一起隨著魯迅走進

2、舊 時的江南水鄉感受當地的民俗活動 “社戲”吧。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介紹作家作品及背景1社戲知識簡介。“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一種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中每年所演的“年規 戲”。簡單地說,凡一村或幾村合伙出錢,為祭神而演,大家都可看的戲便是“社戲”。2吶喊簡介。本文選自吶喊。吶喊是魯迅 1918 年至 1922 年所作的短篇小說的結集,作品真實地描 繪了從辛亥革命到五四運動時期的社會生活,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社會矛盾,對中國舊有制度及 部分陳腐的傳統觀念進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比較徹底的否定,表現出作者對民族生存濃重的憂患意 識和對社會變革的強烈愿望。 這部小說集于 1923 年 8

3、月由北京新潮出版社出版, 集中有 狂人日 記藥明天阿 Q 正傳等十四篇小說。3背景簡介。社戲寫于 1922 年 10 月,當時社會黑暗,農民痛苦,使作者喚起心中保留的一塊凈土 平橋村。那里有外祖母的慈愛,也有淳樸善良農民的撫愛,更有熱情能干小伙伴的友愛。那里 還有一片可以擺脫封建教育和封建倫理觀念的自由天地。作者熱愛農村,熱愛勞動人民,熱愛農 村孩子,向往美好自由的生活,他把這種思想感觸完全融于作品之中。魯迅在童年時代,曾隨母親到農村居住過,間或和許多農民親近。社戲取材于自己的童年 生活, 采用回憶的形式, 用第一人稱寫就。 但已不是作者的自傳, 而是在生活基礎上的藝術概括, 所以不能把“我”

4、看成就是魯迅。原文寫了“我”二十年來三次看戲的經歷:兩次是辛亥革命后 在北京看戲,一次是少年時代在浙江紹興小村看社戲。課文節選的是看社戲部分。4文體簡介。本文是一篇小說。小說是以刻畫人物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 社會生活的一種文學體裁。目標導學二:把握線索,概括文章事件1本文的線索是什么?圍繞這個線索課文寫了哪幾件事?仿照 “夏夜行船”這樣的四字短語 概括。明確: (1)線索: 看社戲。 (2)七件事: 隨母歸省; 釣蝦放牛; 戲前波折; 夏夜行船;1船頭看戲;月夜歸航;六一送豆。2上述哪些事是詳寫?哪些事是略寫?作者為什么這樣寫?明確:詳寫的是,略寫的是。因為文章主要

5、內容是看社戲,所以看社戲前的 波折、夜航去看社戲途中、去趙莊看社戲、看社戲后歸航偷豆等詳寫;其他情節略寫。3“文似看山不喜平”。作者在“看戲”這部分沒有平鋪直敘,而是寫得起伏有致。如寫看戲 前的三次波折、三次轉機。請同學們在書上找出來,并思考這樣寫的好處。明確:三次波折:叫不到船;不準和別人去;外祖母要擔心。三次轉機:八叔的船回來了;小伙伴們與“我”同去;雙喜寫包票。好處:筆法曲折,文氣搖曳,為看社戲做好充分的鋪墊;初步表現小伙伴的熱情、能干 等特點,尤其是雙喜。目標導學三:體會多種表達方式綜合運用的表達效果1作者在敘述事件的過程中,運用了描寫、抒情、議論等多種表達方式,例如本文的景物描 寫和

6、人物描寫都非常有特色,請分別找出來并分析其表達效果。明確:景物描寫:“兩岸的豆麥和河底的水草所發散出來的清香,夾雜在水氣中撲面的吹 來;月色便朦朧在這水氣里。”這里從嗅覺、觸覺、視覺角度寫兩岸的景物和月色,描繪了一幅水 鄉月夜美景圖。“淡黑的起伏的連山,仿佛是踴躍的鐵的獸脊似的,都遠遠地向船尾跑去了, 但我卻還以為船慢。”運用比喻的修辭手法,以動寫靜,表現了“我”去看社戲時急切、激動的心 情。人物描寫:“母親送出來吩咐要小心的時候,我們已經點開船,在橋石上一磕,退后 幾尺,即又上前出了橋。”運用“點”“磕”“退后”“上前”這些動作描寫表現小伙伴們駕船熟練 敏捷技巧、勤勞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戲時愉快

7、的心情。“阿發一面跳,一面說道, 且慢,讓我來 看一看罷。他于是往來的摸了一回,直起身來說道, 偷我們的罷,我們的大得多呢。”通過對 阿發的動作、語言的描寫,表現了他善良淳樸、憨厚無私。2文章在記敘的過程中并不是平鋪直敘的,而是滲透渲染著“我”的心情,請概括“我”看 戲前后過程中的心情變化。明確:看戲前的波折:盼望難過、沮喪歡喜急切、激動看戲中感受:高興、愉悅失望看戲后歸航偷豆:輕松愉快教師總結:敘述、描寫、議論、抒情等多種表達方式,往往是綜合運用,穿插使用的。描寫 可以使文章更生動飽滿,議論可以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使文章的中心更加突出。抒情分為直接 抒情和間接抒情兩種,間接抒情是一種寓情于事

8、、寓情于景、寓情于理表達方式,這種把強烈的 感情滲透在敘述、描寫、議論之中,使感情同記人、敘事、寫景、狀物、議論融合在一起而自然 流露出來。我們寫作文也要注意靈活運用多種表達方式。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上節課, 我們學習了小說社戲的故事情節和表達方式。 這節課讓我們一起來看看 社戲 中提到的人物的形象,品味童真童趣,體會作者的思想情感。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分析言行,概括人物性格1這篇小說人物眾多,誰是貫穿始終的人物?誰是本文的主要人物?明確:貫穿始終的人物: “我”;主要人物:雙喜。2結合雙喜的言行分析其性格特點。明確: (1)當“我”看社戲受到波折時,雙喜大悟似的提議表現雙喜聰明。 (2)

9、當外祖母 擔心都是孩子時,雙喜大聲打包票表現雙喜反應靈敏,考慮周到,善解人意,辦事果斷。 (3) 看戲時雙喜分析鐵頭老生不翻筋斗的原因表現雙喜聰明、 細心。 (4)歸航偷豆時征求豆主人阿 發的意見表現雙喜考慮事情周到;雙喜以為再多偷,阿發的娘知道是要哭罵的表現雙喜2考慮周到;吃完豆,雙喜所慮的是用了八公公船上的鹽和柴,并考慮好對策表現雙喜考慮事 情周到。 (5)雙喜送“我”回到家, “都回來了!那里會錯。我原說過寫包票的!”表現雙喜做 事有始有終。 (6)雙喜回答六一公公的問話表現雙喜反應靈敏。小結:雙喜是一個聰明、機靈、善解人意、考慮周到、辦事果斷的“好孩子頭”。3六一公公是怎樣的一個老人?

10、你是從哪些地方看出來的?明確:六一公公是一個寬厚、 善良、 淳樸、好客、熱誠的老人。從以下方面可以看出: “雙 喜,你們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罷?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壞了不少。”證實雙喜他們是否偷 了豆,重在指責他們踏壞了莊稼表現六一公公善良、寬厚、愛惜勞動果實。“六一公公看 見我,便停了楫,笑道, 請客? 這是應該的。”還問“迅哥兒,昨天的戲可好么?”“豆可 中吃呢? ”表現六一公公淳樸、好客。六一公公夸自己的豆好:“我的豆種是粒粒挑選過的。” 表現六一公公好強。 六一公公送豆給母親和“我”吃表現六一公公淳樸、 好客、 熱誠。4阿發和桂生在偷豆一節中表現出了哪些性格特點?明確:阿發憨厚、無

11、私。桂生機靈、勤快。目標導學二:揣摩語句,感受童真童趣本文的語言生動、簡練、幽默,處處蘊含著童真童趣,仔細揣摩文中相關語句段落,體會作 者表達的情感。(1)總之,是完了。到下午,我的朋友都去了,戲已經開場了,我似乎聽到鑼鼓的聲音,而且 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明確: “是”加重語氣,三個“了”表達了“我”無可奈何的心情。想象聽到鑼鼓聲,更加突 出“我”對看社戲的渴望心情。(2)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輕松了,身體也似乎舒展到說不出的大。明確: “輕松”“舒展”與上文的沮喪、失望形成鮮明對比,從而突出了“我”歡喜輕快的心 情。(3)我不喝水,支撐著仍然看,也說不出見了些什么,只覺得戲子的臉都漸漸的有些

12、稀奇了, 那五官漸不明顯,似乎融成一片的再沒有什么高低。明確: “支撐”真實地寫出了“我”的困倦,但“我”卻“仍然看”,反映了“我”既覺得無 趣,又不甘心就此回去的心理。(4)品評“偷豆”一節,感受小伙伴們的天真純樸。明確: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看出: “偷”中凝結著小伙伴們誠懇待客的熱情; “偷”中跳動著 小伙伴們純潔無私的心; “偷”中反映著小伙伴們周到細致、天真純樸的天性。“偷”,一改一般意 義上的“殘酷、自私、遭人唾棄性”,而成為一種熱情的、無私的、天真質樸的“偷”,“偷”出了 情趣, “偷”出了歡樂。目標導學三:拓展對比,探究思想情感1“真的, 一直到現在, 我實在再沒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

13、, 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戲了” 這句話怎樣理解?明確:這句話作為小說的結尾意味深長。其實那夜的戲并不怎么好看,那夜吃的豆也是普通 的羅漢豆,作者懷念那夜的戲和豆,實際上是懷念平橋村的樸實、勤勞、聰慧的小伙伴們和有趣 的生活。 “我”對這段往事的回憶,表達了“我”對美好生活的追求。2對比社戲原文開頭部分對作者成年后在劇場看中國戲的兩段經歷,體會作者通過寫不 同的看戲經歷,表達了一種怎樣的情思?資料鏈接:魯迅作品社戲在結構上分為兩部分,前一部分主要寫“我”在北京看過的兩 次戲,一次是在北京的戲院,戲院里嘈雜、擁擠、混亂的環境讓“我”非常的厭惡。另一次是募 集水災捐款,因為捐款的方式是買戲票,因此機

14、緣巧合的又看了一次戲,但卻遭遇尷尬,沒有看 完便離了場,兩次看戲給“我”的感覺都是不好的。第二部分主要寫了“我”兒時在趙莊看戲的 感受和經歷。明確:地點不同:都市和鄉村;心情不同:沉重壓抑與輕松自在。通過前后鮮明的對比,表 達了對故鄉的風景、人情美的懷念,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3【教學后記】2.回延安【教學目標】 1朗讀品味詩歌,了解“信天游”這種民歌形式,體會本詩的語言藝術特色。2抓住關鍵句,學習這首詩是如何恰當運用比喻、夸張、排比等修辭方法的。3整體把握文意,體會詩歌字里行間所深寓的感情,培養學生熱愛革命圣地延安、熱愛生活 的情感。【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播放民歌山丹丹開

15、花紅艷艷“一道道的那個山來喲一道道水,咱們中央噢紅軍到陜北山丹丹的那個開花喲紅艷 艷,毛主席領導咱打江山。”聽著這首熱烈歡快、膾炙人口的歌曲,我們會想起什么呢?對,我們會想起黃土高原,會想起黃土地上樸素的勞動人民,會想起革命圣地延安。老 一輩的革命家呀,都對延安懷有深切的情感。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其中的一位賀敬之,走進 他的詩歌,去看看他與延安有著怎樣的情誼。二、教學新課1作者及作品背景。賀敬之,詩人,劇作家,山東嶧縣人, 1940 年到延安,進入魯迅藝術學院文學系學習, 1945 年與丁毅合作創作了富有我國民族特色的新歌劇白毛女,1946 年離開延安,去華北根據地工 作,新中國成立后長期從事文

16、藝創作和文藝領導工作,有詩集并沒有冬天 朝陽花開 放歌 集等。 1956 年,詩人回到闊別已久的延安,再見曾經生活多年的革命搖籃,魂牽夢繞的第二故 鄉,一時感觸萬千,心潮澎湃,于是寫下了這首激情洋溢、膾炙人口的政治抒情詩。2民俗文化知識簡介。信天游,也叫“順天游”,是流行于陜北的一種民歌,兩行一節,上下句押韻,一節一韻,詩 行錯落有致,讀來高亢悠遠。有的一節表達一個簡單獨立的意思,有的幾節構成一組,表達比較 復雜的意思。信天游形式自由,常用來抒情,亦可敘事。多運用比興手法,貼切、自然,增強了 詩的音樂性;聯想豐富,奔放熱烈。目標導學一:品讀詩歌,概括內容1反復朗讀詩歌,把握全詩的感情基調,并在

17、朗讀的過程中思考,文本的五個層次各應讀出 怎樣的感情。明確:全詩的感情基調熱烈、歡快、親切、昂揚;各層次應讀出的感情色彩:第一層: 激動、跳躍;第二層:深厚;第三層:真摯、親切;第四層:熱情、明快;第五層:激越、昂揚。2用簡潔的語言概括每一層的內容。明確:第一層:抒寫回延安的激動心情及與親人相會的場景;第二層:追憶當年延安的戰斗 生活;第三層:描繪與親人歡聚一堂的盛況;第四層:喜看延安新風貌;第五層:歌頌延安的光 輝歷史,展示繼續革命的征程。目標導學二:品讀詩歌,深入體會情感探究:這首詩生動形象,熱情奔放,意蘊深刻。作者通過高超寫作技巧表現出自身對延安最 濃烈的深情,請同學們分小組進行探究活動

18、,說說作者通過哪些寫作技法表現哪些情感。1擅用動詞表達情感。4在第一節中, 作者離別延安已達 10 年之久, 日日夜夜都想念她。 現在回來看望她, 正所謂“近 鄉情更切”,越是接近,心情越是激動。但作者卻說“心口呀莫要這么厲害地跳”,一個“跳”字 便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想盡快看到延安的心情。除此之外,作者擅用一系列動詞表達自己的情感, 如“抓”黃土、“貼”心窩等動作, 形象表現了詩人見到延安時的激動情景。 而“雙手摟定寶塔山” 中的一個“摟”字,則寫盡了作者對延安的懷念之情。 “唱”“笑”“招”更有擬人的色彩,渲染了 歡樂的氣氛。最后一個“撲”字,則更加洗練,表情達意更加強烈、準確。2善用修辭表達

19、情感。如第二節中,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是絕好的比喻,詩人如羊羔一樣吮吸著乳汁,眼望著媽 媽。是延安母親的乳汁養育了詩人,是延安的小米飯使詩人成長。詩句活脫脫寫出了延安熱火朝 天的大生產運動,而詩人正為能投身于其中倍感自豪。第三節中,綜合運用了夸張、比喻的手法。如“一口口的米酒千萬句話,長江大河起浪花”, 話題由延安而飛越千山萬水,內容從全國形勢到長江、黃河洶涌澎湃。由延安看到全中國,由10 年前想到今天可喜的變化。第四節中,主要運用整齊排比句,使延安欣欣向榮的新姿躍然紙上。 “千萬條腿來千萬只眼, 也不夠我走來也不夠我看!頭頂著藍天大明鏡,延安城照在我心中”諸句,綜合運用了夸張和比 喻的修

20、辭,表達自己游覽延安新城的興奮和喜悅。延安煥然一新,詩人無限感慨,贊美之情溢于 言表。3選取延安獨有的風俗民情表達情感。在第三節中,詩人通過描寫延安鄉親對詩人盛情接待的情景來表達熾熱感情。寫親人歡聚的 場面時,突出描寫了燒熱的炕、地上生起的木炭火,有地方特色的食物,既親切又真實地寫出延 安人民爭先恐后看望詩人的情景。其次,詩歌描寫老、中、青三代人與詩人的對話,突出了親人 歡聚的情景。4運用帶有鮮明地方色彩的語言表達情感。詩中的棗園、窯洞、寶塔山、糜子等帶有延安的地方色彩;詩中所采用的信天游,是陜北的 一種民歌形式;詩中“登時”“莫要”“幾根根”等,取自陜北方言。詩中景物的描寫、形式的采 用以及

21、全詩的遣詞造句,都帶有鮮明的地方色彩,使詩的內容與形式達到了和諧統一,同時也借 此看出了作者對延安的深厚感情。目標導學三:理解“信天游”在文中的體現1請同學們結合以前學習詩歌的經驗, 說說本文在形式上與以前學過的現代詩相比有何特點。明確: (1)格式上每兩句一節,有時一節就表現一個意思,有時多節共同表示一意。(2)節內押韻,未必全然押韻,也可能存在隔句押韻的情況。(3)兩句一節的詩中,善用比興手法,通常為上句起興作比,下句點題,基本上是即興之作。2試結合詩歌內容具體分析“比興”這一特點。明確: (1) “樹梢樹枝樹根根,親山親水有親人”,以“樹”起興,比喻詩人和延安以及延安 的父老鄉親的血肉關

22、系。(2) “羊羔羔吃奶眼望著媽,小米飯養活我長大”,以“羊羔吃奶”起興,喻延安對詩人的養 育之恩。(3) “白生生的窗紙紅窗花,娃娃們爭搶來把手拉”,上句起興,又兼有描寫環境的作用。小結: 回延安采用了“信天游”形式,運用了多種修辭手法,讀起來讓人激情澎湃。詩人 以赤子之心歌頌了養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從中我們感受到了詩人跳動著的脈搏對“母 親”延安的那份永不泯滅的真情。全詩除了真切的情感構成了詩的輻射源外,就是詩人對陜北風 土人情的意象組合描寫,更增添了作品的生活氣息和鄉土美感。目標導學四:拓展延伸,深刻體會文本感情材料一:從 1935 年到 1948 年,以延安為中心的陜甘寧邊區,是中

23、共中央的所在地。材料二: 1945 年 4 月,毛澤東在“七大”工作方針 中指出: “陜北是兩點: 一個是落腳點, 一個是出發點。”延安,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落腳點,是奪取全國勝利的出發點。材料三: “花籃的花兒香,聽我們唱一唱,唱一呀唱;來到了南泥灣,南泥灣好地方,好地呀5方”一首南泥灣早已家喻戶曉,人人都會哼唱上兩句。而作為中共中央在陜北的重要活 動之一,正是因為有了南泥灣的大生產,才有了革命軍民的情誼。材料四: 正在抗戰時期, 賀敬之到了延安, 抗戰的殘酷教育了他, 并使他走上了革命的道路。 在延安, 賀敬之進入魯藝, 與丁毅執筆創作了白毛女,也創作了南泥灣等經典歌曲的歌詞。 在延安,賀

24、敬之還主動請求到前線去,但沒有被批準。朱德總司令聽說后,親自接見他們,鼓勵 他們說: “你們的思想是很好的, 但是延安后方也需要人。”1945 年日本投降, 實踐毛主席 講話 和講演精神的魯藝大批師生,走向了新的“大魯藝”。就在此時,賀敬之參加了以艾青為團長的華 北文工團,東渡黃河,走向了廣大的華北解放區70 年后,再次回顧往事,賀敬之說,最使他 心潮難平和深思無已的不是平凡的個人經歷,而是身心所系的偉大時代,那個時代的當時、后來 和未來。結合上述材料,并結合詩歌內容,以“賀敬之與延安”為話題,嘗試寫一篇小文章。【教學后記】3.安塞腰鼓【教學目標】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文章基調,感受安塞腰鼓

25、的恢宏氣勢。2體會文中短句及排比句的特點,品味文章的節奏美、詩意美。3理解文中一些句子的深刻含義,深入體會作者所歌頌的生命力量。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請觀看一段安塞腰鼓視頻。 (見光盤)剛剛欣賞的是有著“天下第一鼓”美稱的安塞腰鼓。這 節課,我們學習陜北作家劉成章的散文安塞腰鼓,讓我們一起去感受雄渾、壯闊、旺盛的生命 的場面和磅礴的力量。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朗讀課文,整體感知1讀課文。(1)教師范讀或放錄音,學生聽讀,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調。(鏗鏘激越的朗讀能深深感染學生,許多無法用語言表達的感情可通過讀來悟出。 ) (2)指導朗讀。例段一:第 7 段明確: 本段描寫安塞腰鼓表演開始時那種

26、壯闊、 豪放、 火烈的場面, 贊頌了那股噴涌而出的、 不可扼制的生命力。 因此,“發狠了, 忘情了, 沒命了”三個短句要讀得簡潔有力; “驟雨一樣 強健的風姿”這組排比句要用急促的、富有跳躍性的節奏,來表現腰鼓場面的豪放、火烈、動力 十足; 最后,“多么壯闊、 多么豪放、 多么火烈”,要讀出對腰鼓場面, 對人的生命力的贊美之情。例段二:第 25、26、27 段明確:寫腰鼓表演達到了高潮,要把短句“愈捶愈烈!”的三次反復和一切都在“交織! 升華!”讀得簡潔有力、鏗鏘激越,使人體會到:腰鼓表演達到高潮,人的生命力被盡情釋放,生 命的一切在這釋放中得以超脫和升華。第一部分是鼓聲響起之前, 用中速,

27、也不乏力量。 中間部分是鼓聲響起來, 語調就應該激越、 高昂。鼓聲落,要讀出悠遠寂靜、若有所思的情緒,語速稍慢。(3)學生組內自主朗讀,體會作品的情感、語調,然后推薦代表,比賽朗讀。62知內容。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好一個_的安塞腰鼓”的句式對安塞腰鼓進行評價。 可填詞、 短語、句子;最好用文中的內容。(學生各抒己見,可能有如下一些答案: “壯闊”“豪放”“火烈”“有力”“元氣淋漓”“驚心動 魄”“奇偉磅礴”“一捶起來就發狠了, 忘情了, 沒命了”“容不得束縛, 容不得羈絆, 容不得閉塞” “每一個舞姿都使人戰栗在濃烈的藝術享受中, 使人嘆為觀止”“好一個痛快了山河、 蓬勃了想象 力”等等。

28、 )3明結構。說明: 文章按“鼓響前、 腰鼓表演、 鼓聲止”可分成三大部分。 第二部分為文章的主體部分, 分別從四個角度來展示腰鼓舞的藝術魅力,且這四個角度的分水嶺都是一句話。學生會很快找出: “好一個安塞腰鼓!”明確:這是文章內容與結構上的核心句。目標導學二:精讀文章,品味語言1尋美點。布置分組朗讀, 分組進行尋找美點比賽。用“_美,你看(聽)”的句式或用“_ 好,好在_ ”這一句式進行評點。 (可以從詞、句式、修辭、寫法、結構等方面進行評點, 說得越多越好。可能會出現的以下答案)蓄而待發的后生美,你看,他們的身后是一片高粱地。他們樸實得就像那片高粱。咝溜溜 的南風吹動了高粱葉子,也吹動了他

29、們的衣衫。他們的神情沉穩而安靜。火烈的舞蹈場面美,你看,百十個斜背響鼓的后生,如百十塊被強震不斷擊起的石頭,狂 舞在你的面前。 驟雨一樣, 是急促的鼓點; 旋風一樣, 是飛揚的流蘇; 亂蛙一樣, 是蹦跳的腳步; 火花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激越的鼓聲美, 你聽, 百十個腰鼓發出的沉重響聲, 碰撞在遺落了一切冗雜的觀眾的心上, 觀眾的心也驀然變成牛皮鼓面了,也是隆隆,隆隆,隆隆。擊鼓的后生美,你看,后生們的胳膊、腿、全身,有力地搏擊著,疾速地搏擊著,大起大 落地搏擊著。變幻的舞姿美,你看,每一個舞姿都充滿了力量。每一個舞姿都呼呼作響。每一個舞姿都 是光和影的匆匆變幻。從用詞方

30、面說:“緊貼在他們身體一側的腰鼓,呆呆的,似乎從來不曾響過”一句中“呆呆的”用得好, 好在它用擬人手法形象地寫出了安靜時安塞腰鼓的狀態。“茂騰騰的后生”“咝溜溜的南風”中的“茂騰騰”“咝溜溜”用得好,好在疊詞的運用使 語言親切富有韻味。“這腰鼓,使冰冷的空氣立即變得燥熱了,使恬靜的陽光立即變得飛濺了,使困倦的世界 立即變得亢奮了”中反義詞用得好,好在它們對比強烈,更能突出安塞腰鼓的特點。從句式上說:“一捶起來就發狠了,忘情了,沒命了”中“發狠”“忘情”“沒命”用得好,好在它們語 意層層遞進,語勢步步增強。“交織!旋轉!凝聚!奔突!輻射!翻飛!升華!”這些短句用得好,好在它們使文章語句 鏗鏘,氣

31、勢強勁,突出了安塞腰鼓的豪放美。“但是”與“看”獨立成段好,好在它們特別引人注目,自然完成畫面由靜到動的急轉。從修辭上說:文章中排比用得好, 好在形式多樣的排比增強了語勢, 更突出了安塞腰鼓恢宏磅礴的氣勢。“驟雨一樣,是急促的鼓點;旋風一樣,是飛揚的流蘇;亂蛙一樣,是蹦跳的腳步;火花 一樣,是閃射的瞳仁;斗虎一樣,是強健的風姿”寫得好,好在比喻使對象更加形象具體,從而 鋪排出一系列異彩紛呈的畫面。文中的反復用得好,好在使語言節奏明快,形象深刻清晰。7從寫法上說:“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馬鳴風蕭蕭!使人想起:千里的雷聲萬里的閃!使人想起:晦 暗了又明晰,明晰了又晦暗,爾后最終永遠明晰了的大徹大悟

32、”寫得好,好在它使人產生了豐富 的聯想和想象,增加了文章的內涵。“耳畔是一聲渺遠的雞啼”寫得好,好在“以聲寫靜”,更加突出了鼓聲止后的寂靜。文中開頭的靜態描寫寫得好, 好在它為文章后面寫動做鋪墊, 使文章靜中蘊動, 動靜結合, 充滿畫面美。目標導學三:美讀訓練,明確主題1可以模仿合唱的形式。 第 14 段和第 2830 段由女生朗讀。 第 527 段中的主體部分由 老師朗讀。其中,抒發贊美之情,音調最高亢的第 13、17、22、24 段,由男生朗讀。2本文所要表現的主題是什么?畫出文中高度概括安塞腰鼓所宣泄的生命力量的一句話: “容不得束縛, 容不得羈絆, 容不得 閉塞。是掙脫了、沖破了、撞開

33、了的那么一股勁!”明確:歌頌激蕩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洋溢著一種陽剛之美,表現要沖破束縛、阻礙的強烈 渴望。總結:有人這樣形容道: “安塞腰鼓表演起來有股能勁,揮槌有股狠勁,踢腿有股蠻勁,跳躍 有股虎勁,轉身有股猛勁,全身使出一股牛勁,看了叫人帶勁,聽了給人鼓勁,實實在在足勁!” 劉成章寫的安塞腰鼓是一首生命和力量的贊歌。腰鼓自身,就是人類生命力量的凝聚,能最 充分、最徹底地表現生命的陽剛之美,作者傾注了全部的熱情與筆力歌頌。既有對陜北高原土地 和土地上生命的贊美,又有對我們這個從沉睡中覺醒、邁著雄健的步伐,不斷走向繁榮的偉大祖 國的禮贊!【教學后記】4.燈 籠【教學目標】1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

34、思想感情,領會散文優美的意境。2品味文章精當的語言,把握文章的線索及作用,學習文章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的寫 作手法。3加強對傳統文化的熱愛之情,品味傳統文化中寄寓的愛國之情。 【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提到燈籠,我們或聯想到春節張燈結彩的喜慶,或想起宮廷戲中穿梭在紫禁城的點點燈火。 在電燈尚未出現和普及的時代,燈籠是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紐帶,記錄著親 情,抒寫著繁華,以及對往昔歲月的懷念讓我們走進吳伯簫散文名篇燈籠 感受一下那個 特殊時期的作者情懷。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了解作者,了解傳統“燈籠”文化1作者簡介。吳伯簫(19061982),原名熙成, 當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

35、家。 于 1938 年 4 月投奔革命圣地 延安,進入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學習。曾擔任邊區政府教育廳中等教育科科長。新中國成立后 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長兼總編輯。82燈籠文化。大紅燈籠作為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 至今仍在中華大地流傳著。在中華民族悠久的歷史中, 扮演著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著中華民族燦爛的文化,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如今,紅 燈籠更是風行全國,制作更加精美。在中國人眼中,紅燈籠象征著闔家團圓、事業興旺、紅紅火火,象征著幸福、光明、活力、 圓滿與富貴,所以人人都喜歡。每逢重大節日、良辰喜慶之時,全國許多城鎮的街道、商店、公 園,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門口,都會掛起圓圓

36、的大紅燈籠。到了夜晚,一盞盞燈籠 點亮,紅光四射,顯得隆重熱烈、喜氣洋洋。目標導學二:整體感知,把握內容1請同學們自己默讀課文,并思考文章為什么以燈籠為題。明確: “燈籠”是文本的線索,作者正是通過描寫有關燈籠的事情以表達自己的情感。2找到文本圍繞“燈籠”記敘事情的段落,并說說圍繞“燈籠”具體寫了哪些事。明確:第段,挑燈迎祖父回家,聽祖父講進京趕考的掌故;第段,母親接過紗燈,遞給 消夜食品;第段村頭紅燈高照,慰藉孤行客;第段元宵節看燈;第段,進士第的官銜燈高 照朱門;第段,紗燈上描紅;第段,由宮燈、唱詞聯想漢獻帝;第 B11 段,聯想到“挑燈看 劍的名將”,表達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3由

37、上述分析可知, 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 諸此記憶從不同方面表現了燈籠對 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義,請你做簡要說明。明確:有文化上的:在紗燈上描紅,愛的是那份雅致;對宮燈的想象,體驗的是深長的歷史 況味。有情感上的:挑著燈籠,迎回祖父,長幼情篤;接過紗燈,上下燈學,母子情深;跟著龍燈 跑個半夜,伴著小燈入夢,綻放著飛揚的青春;族姊遠嫁,進士第的官銜燈映照著褪色的朱門, 是對歲月滄桑的感慨;引述歷史上保家衛國的名將,表達自己做“燈籠下的馬前卒”的誓愿,是 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目標導學三:結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讀愛國情感探究:作者抒寫了他關于燈籠的一些記憶來表現燈籠對自己乃至民族的意義,但第B

38、11 段 卻跳出回憶,而去寫了想象虛構的事情,作者這樣安排有何意義?“唉,壯”作者為何發出 這樣的感慨,文本最后一個自然段的意義是什么?請結合材料鏈接作簡要分析。材料鏈接: 1931 年 9 月 18 日夜,日本侵略者在精心安排下,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九一 八”的炮火不僅震碎了壯麗的祖國河山,也擊破無數文士的美好幻想,這其中就包括吳伯簫。然 而,國民黨政府竟然采取“不抵抗”政策,這讓他十分憤懣,憂心如焚,怒火中燒,骨鯁在喉, 不吐不快。于是,他在從事教育工作的同時,堅持業余寫作,舒解一腔積郁。他在這一時期的散 文, 常常回蕩著愛國主義的激越旋律。 即使在回憶童年生活的篇章里, 這一旋律也時

39、常跳躍而出。 燈籠正是這個時期回憶主題的文章。明確:結尾虛寫追慕古代名將挑燈看劍、塞外點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業績,是為后面的直抒 胸臆做鋪墊: “你聽,正蕭蕭班馬鳴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唉,壯,于今燈籠又不夠 了。應該數火把,數探海燈,數燎原的一把烈火!”幾句皆借燈籠表達自己濃烈的愛國主義情懷, 此時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憶,而超脫出來,表達悲壯激越的家國情懷,表現出自己要同時代 共呼吸的擔當精神。目標導學四:賞析文本,體會文本寫作特色特色一: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在回憶的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寫作特征,而能達到寓情自然的目的,還在于作者 擅長綜合運用多種表達方式。請結合文本,分

40、析作者綜合運用的表達方式及其作用。明確:以第段和第B11 段為例,第段寫“我”去接祖父和祖父講故事是記敘,“燈籠還在 院子里亮著嗎?那種熙熙然庭院的靜穆,是一輩子思慕著的”,是抒情。第B11 段“正蕭蕭班馬鳴 也,我愿就是那燈籠下的馬前卒”是抒情,其他的句子主要是描寫。多種表達方式的綜合運用, 既創設了感人的意境,又抒發了強烈的情感。9特色二:結構嚴謹請同學們再讀課文,分析開頭兩段和結尾一段的作用。明確:開頭兩段由小孩子喜歡火,三家村的往事,既寫出人們對光明的渴望,又自然引出下 文對有關燈籠往事的回憶;結尾一段又由燈籠聯想到“燎原的一把烈火”,再用一“壯”字,再次 升華中心,贊頌蓬勃發展的中國

41、革命。可見,文本前兩段與結尾聯想的兩段緊密聯系,中間諸段 落俱為回憶,不可不謂作者之為文獨具匠心,巧設結構。小結:燈籠這篇散文, 回憶了作者與燈籠有關的往事, 寄寓著豐富的情感。 文章以小見大, 融記敘、抒情、描寫于一體;語言自然樸素、清新練達,既樸實平易又生動傳神,娓娓而談,侃 侃而論,有著無窮的藝術魅力,是我們學寫散文的典范。【教學后記】5.大自然的語言【教學目標】1篩選課文主要信息,了解物候知識和物候學的研究意義。2明確說明對象,理清說明順序,分析說明方法。3品味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形象的說明語言。4積累物候知識,培養重觀察、講實證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提示:教師

42、展示有關物候圖片或者視頻)春夏秋冬,斗轉星移,草木榮枯,候鳥去來,大自然豐富多彩的物候現象與人類有著緊密的 關系。大自然仿佛會說話似的,會告訴我們許多有關氣候的信息,使我們更好地生活、生產。那 么,我們如何來看待物候現象呢?它又是怎樣一回事呢?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大自然的語言, 共同探討大自然的奧秘。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資料助讀,了解文學、文化常識1人物介紹。竺可楨(1890.3.71974.2.7),中國卓越的科學家和教育家,當代著名的地理學家和氣象學 家,中國近代地理學的奠基人。他從1936 年 1 月 1 日至逝世,對每天的天氣與物候均有記載,共 300 余萬字。一生在氣象學、氣候學、

43、地理學、物候學、自然科學史等方面的造詣很深,是中國 物候學的創始人。2事理說明文。定義:以分析事物的因果關系、介紹科學道理為主的說明文。也就是說,事理說明文主要回 答“為什么”的問題。事理說明文與事物說明文的區別:事物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具體事物通過對具體事物的 形狀、構造、性質、特點、用途、方位、類別、功能等作客觀而準確的說明,使讀者了解、認識 這個或這類事物。事理說明文的說明對象是某個抽象事理將抽象事理的概念、成因、關系、 原理等說清楚,使讀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這個事理“為什么是這樣”是其主要目的。目標導學二:篩選信息,明確說明對象1本文的說明對象是什么?明確:說明對象是“物候”和“物候

44、學”。2本文 13 段是怎樣將“物候”這一科學概念一步步引出來的?明確:第 1 段,以生動的寫景筆調,寫出了一年四季不同的自然現象。文章并不提“物候”10二字,而從常見的自然現象寫起,完全符合人們由淺入深、從現象到本質這一認識過程。雖然還 沒有接觸到“物候”的概念,卻讓讀者知道了物候的種種現象。為進一步說明物候做了鋪墊。第 2 段,第一句是全段的中心,說明了“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同農事安排的關 系。第 3 段,在前兩段的基礎上,直接點明物候和物候學的內涵。首先點明“物候”就是上文所 介紹的種種自然現象,然后從古代到近代,從起源到發展,從知識到科學,介紹了“物候學”的 形成及其功用。3

45、文章為什么采用大自然的語言為題呢?用了什么修辭手法?有何作用?能否改為“物 候與物候學”? (引導學生逐步思考)明確:用了擬人手法。 “大自然的語言”其實是“物候現象”的形象化的說法,富有情趣和吸 引力,引起讀者的好奇心和閱讀興趣。不能,因為“物候與物候學”是專業術語,不易理解,無 法很好地吸引讀者的注意力。4研究物候學有什么意義?明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 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目標導學三:理清思路,把握說明順序1劃分段落層次,理清全文思路。明確:第一部分(第 13 自然段):引出什么叫物候和

46、物候學。第二部分(第 45 自然段):說明物候觀測對農業的重要性。第三部分(第 6 10 自然段):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第四部分(第 11 12 自然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2這四部分內容之間有沒有內在的聯系?明確:第一部分描述現象,由表及里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學。第二部分做出解釋,話題轉 到農業上,與文章結尾形成了照應。第三部分推究原因,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是文章 的主體部分。第四部分闡明意義,再次突出“大自然的語言”,與第一部分照應。全文條理分明, 主要按從現象到本質的說明順序介紹物候學,通俗易懂,給人以深刻的印象。3小組討論: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能否顛倒說明的順

47、序?明確:不能。因為四個因素的影響程度大小不等。由大到小,由主到次,依次排列,有條有 理。緯度、經度、高下的差異都是空間因素,古今的差異則是時間因素,從空間到時間又是一種 條理。 對四個因素的解說由一個設問句引出, 接下來用 “首先”“第二”“第三”“此外”等連接詞, 使這一部分層次清楚。4研究物候學的五個意義又能否顛倒說明的順序?明確:不能。 “首先”“對于安排,確定”“還可以利用”“也可以利用”“為了便利” 五層意思,有重有輕,有主有次。教師小結:無論是全篇、某部分之間,還是某一段落內部之間,本文在說明順序的安排上都 十分講究,說明極富條理性。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上節課我們一起理清了本文的

48、層次內容, 這節課我們學習本課的重點說明文的語言特色, 揣摩本文的精彩句段。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精讀片段,分析說明方法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主要是舉例子、作比較和打比方等。你能找出來并說說表達效果嗎?明確:生甲:舉例子。如說明物候對農業的重要性時,舉出了1962 年由于沒有注意根據物候 觀測播種花生而受損害的實例。又如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一般人可能會認為近海地區的 氣溫比同緯度的內陸地區暖和,而事實上近海地區的春天反比內陸地區寒冷,舉一例讀者可能會11認為是偶然性,所以連舉兩例,足以使人信服了。生乙:作比較。如說到緯度的差異對物候現象來臨的影響時指出: “早春三四月間,南京桃花 要比北京

49、早開 20 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 10 天。”生丙:本文還多處運用打比方的方法。本文中往往把一些巧妙的比喻同擬人融為一體,使事 物的特征更加突出。 如“杏花開了, 就好像大自然趕快種谷子”這兩個分句, 就很富表現力。目標導學二:揣摩語言,品析表達效果1分析課文內容,說說第一自然段的語言特點和它的表達效果。明確:生甲: “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是擬人的手法,再用“冰雪融化,草木萌發,各 種花次第開放”具體描述大地“蘇醒”時的樣子,一片春色撲面而來。生乙:燕子是“翩然歸來”,輕捷、灑脫、活潑伶俐的小燕子的形象一下子就浮現在眼前。用 “不久”“于是”由春自然轉入夏。而秋的

50、標志是“果實成熟”,是“葉子漸漸變黃”。生丙:作者在描寫葉子變黃的狀態時,用“簌簌”描寫風吹落葉的聲音,寫出樹葉紛紛飄落 的動態, 有聲有色, 使人感到秋天的肅殺。 此外, “北雁南飛”“田間草際的昆蟲”“銷聲匿跡”“衰 草連天”等詞語,寫出冬天即將到來時的蕭索、清冷。這一切都是為了“迎接風雪載途的寒冬”, 又是擬人的手法。這里面的“載”,是充滿的意思,恰當地描寫了風雪飄落的程度,寫出了風雪交 加、旅途的艱難,可謂一詞寫盡整個冬景。生丁:作者用“年年如是,周而復始”八個字概括這一段的四季更替情況,點明四季變化循 環往復的自然現象是帶有規律性的,既以多姿多彩的畫面激起閱讀的興趣,也以生花妙筆設置

51、懸 念,為下文說明大自然的語言做了有力的鋪墊。教師小結:作者在寫四季時,既抓住了各季節不同的特征,又力求在寫法上有變化,詞語豐 富,句式多樣,并恰當地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使文章顯得形象生動。2下列句中的加點詞語能否刪掉?為什么?(1)古代流傳下來的許多農諺就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明確:不能刪掉。 “許多”在范圍上加以限制,如果去掉意思就變為所有古代流傳下來的農諺 都包含了豐富的物候知識,那樣就不符合實際。 “許多”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2)北京的物候記錄, 1962 年的山桃、杏花、蘋果、榆葉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 比 1961 年遲十天左右,比 1960 年遲五六天。明確: 不

52、能刪掉。 “左右”表約數, 意思是比 “十天”稍多或稍少, 如果刪去, 就成了剛好“十 天”,這樣反而與實際情況不符合。 “左右”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3)所以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如大連緯度在北京以南約 1。明確:不能刪掉。 “約”表估計,因為不能確定,只能用表估計的語言。如果去掉,與實際情 況不符。 “約”體現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目標導學三:拓展延伸,進行個性表達本文是一篇事理說明文,也是一篇極有價值的科普文。文章告訴我們:科學就在身邊,科學 距離我們并不遙遠。讓我們零距離接觸科學,從而熱愛科學。1收集幾則農諺,說說它們包含的物候知識。明確: “清明前,開秧田”是根

53、據節氣確定“開秧田”的時間。“柳毛開花,點豆種瓜”是根據物候現象安排“點豆種瓜”的時間。“雨中聞蟬叫,預告晴天到”是根據物候現象“雨中蟬叫”預測天氣情況。“麻雀囤食要落雪”“豬銜草,寒潮到”“螞蟻壘窩要落雨”“魚跳水,有雨來”“燕子低飛要 落雨”“癩蛤蟆出洞,下雨靠得穩”“龜背潮,下雨兆”“蚯蚓爬上路,雨水亂如麻”“雞遲宿,鴨 歡叫,風雨不久到”是根據動物的行為預測天氣情況。2學完本文,我們知道:物候觀測與農業生產息息相關,也與我們的生活、生存密切相關。 那么,我們應怎樣去保護大自然,去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呢? (結合實際,暢所欲言。【教學后記】126.阿西莫夫短文兩篇【教學目標】 1了解科技說

54、明文的特點及本文條理清楚、層次分明地說明事物的邏輯順序。2比較分析兩文的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 默風趣的特點。3學習作者運用豐富的科學知識、 敏銳的科學眼光深入探索未知的精神, 激發自主探索的興 趣,養成科學的思考方法。【教學過程】第一課時一、導入新課長期以來,人們試圖解釋地球上陸地和海洋的起源,曾提出各種各樣的假說。現在,地質學 家們普遍認為,在 2 億年前,地球上所有的大地都是連在一起的,后來由于某種原因,這塊超級 古大陸一分為二,繼而又四分五裂,相繼形成了北美洲和亞歐大陸、南極洲、非洲、南美洲、大 洋洲、新西蘭和印度次大陸。這就是在地質學上曾引起

55、一場深刻革命的大陸漂移學說。 1986 年, 阿根廷南極研究所的專家在南極發現的恐龍化石, 就為這一學說提供了有力證據。這是為什么呢? 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美國著名科普作家和科學幻想小說家阿西莫夫的兩篇科普短文。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比較說明對象和說明角度1從課文注解得知,這兩篇短文在原書中編排在一起,同在地球科學新疆域的章節里, 請問這兩篇短文在內容上有什么聯系?請談談自己閱讀的初步印象。明確:兩篇短文都談到了恐龍的滅絕,都證明了“不同科學領域之間是緊密相連的。在一個 科學領域的發現肯定會對其他領域產生影響”這一觀點,都運用科學發現相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 究。2讀課文,比較分析兩篇短文的說明

56、對象和說明角度。明確: 恐龍無處不有,說明對象是“地殼在進行緩慢但又不可抗拒的運動”這一理論,或 “板塊構造”理論。說明角度是通過南極洲恐龍化石的發現來證明“板塊構造”理論。被壓扁的 沙子,說明對象是“恐龍的滅絕”,說明角度是通過“被壓扁的沙子”來探討恐龍滅絕的原因。目標導學二:比較說明思路恐龍無處不有的說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 1 段,這兩句話是全篇行文的 邏輯基礎。第二部分為 27 段,介紹恐龍無處不有是因為大陸在漂移。 2、3 段介紹南極和地球 其他大陸上都發現有恐龍化石, “說明恐龍確實遍布于世界各地”;4、5 段寫這一發現引起了作者 的深入思考, 作者沒有把思維定格在恐龍

57、本身的研究上, 而是“把這個發現與南極大陸聯系起來” 考察; 6、7 段作者思有所獲, “是大陸在漂移而不是恐龍自己在遷移”。第三部分為 8 12 段,簡 明介紹板塊學說, 并說明每個大陸都有恐龍化石的原因。 第四部分為 13 15 段, 再次聚焦南極恐 龍和其他生物,確證這一推斷的正確性。總之,全文從現象到本質,逐層推進,表現了思維的開 放性和嚴密性。被壓扁的沙子的說明思路:全文分四部分。第一部分為第 1 段,引出說明對象。第二部 分為 26 段,探討恐龍大滅絕,介紹兩種學說“撞擊說”和“火山說”,揭示研究這一問題的重 要意義。第三部分為 7 11 段,解釋斯石英的成因,重點說明其性質,為排

58、除“火山說”提供科 學依據。第四部分為 12 17 段,依據科學理論,進一步斷定有斯石英的地方肯定發生過撞擊,而 且肯定沒有發生過火山運動,從而得出結論,恐龍滅絕的原因是撞擊。13總結:兩文都體現了作者思維的開放性和嚴密性,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利用科學發現相 互佐證來進行科學研究, 打開了一扇又一扇新的窗戶, 我們不禁為作者道好稱奇, 科學需要激情, 需要創新!第二課時一、導入新課在初步把握文章內容的基礎上,這節課我們重點揣摩語言,感受作者獨特的語言風格。二、教學新課目標導學一:補充說明的作用1請同學們在文中找出這四句話,你發現了什么?(1)如果看一張地圖, 并假定把非洲和南美洲拼合在一

59、起, 你就會看到它們拼合得多么天衣無 縫。(2)萬一某天某個星體要撞擊地球,我們也許會知道如何來避免這種撞擊。(3)即非常純的沙子。(4)你也可以在真空中對金剛石加熱,從而把它恢復到原始碳的狀態,但誰愿意這樣做呢? 明確:這些句子是作者在行文中放在括號里的補充說明文字。2這些括號中的句子分別有什么作用?請加以說明。明確: (1)這一句補充說明了大陸漂移學說的一個最顯而易見的證據, 即南美洲與非洲海岸線 驚人的吻合。 (2)這一句看起來有調侃的意味,但并非無稽之談。星體撞擊地球雖然極為罕見,但 在地球的歷史上確實發生過。作者作這樣的假設, 意在強調天文學研究的現實意義。 (3)這是對“二 氧化硅

60、”的解釋,一方面指出“二氧化硅”即沙子的學名,易被人理解接受;另一方面也強調只 有非常純的沙子才能稱得上“二氧化硅”,一般的沙子都含有雜質。 (4)這一句起類比說明的作用, 以金剛石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為普通的碳,類比斯石英經過高溫加熱可以變成普通的沙子,把事 理說得簡明透徹,通俗易懂。這些補充說明的文字化高深的科學概念為平易的介紹,化嚴密的科學論證為幽默詼諧的類比 說明,表現了本文語言簡明精練、邏輯性強、幽默風趣的特點。同學們應在今后的說明文寫作中 學習、借鑒。目標導學二:比較思維推理過程3請學生寫出恐龍無處不有 被壓扁的沙子兩文的思維推理過程。明確: 恐龍無處不有:在南極洲的冰天雪地中發現了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