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漢委婉語的對比_第1頁
英漢委婉語的對比_第2頁
英漢委婉語的對比_第3頁
英漢委婉語的對比_第4頁
英漢委婉語的對比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英漢委婉語的比照摘要:英漢兩種語言都有大量的委婉語,具有頗多相似處。但因其屬于不同語系、不同的文化傳統、不同的歷史背景等因素,它們在委婉語方面的差異尤為明顯。本文對“生理現象委婉語的表達形式及其所蘊涵的文化內涵進展了比照分析,以促進人們對此問題的進一步認識,加深彼此間的文化理解。關鍵詞:生理現象委婉語表達形式文化內涵1.引言使用委婉語是世界各個民族語言的一種普遍現象。委婉語的根本特征就是用一種令人愉快的、委婉有禮的、聽起來不刺耳的詞語來代替令人不快的、粗魯無禮的、聽起來刺耳的詞語。鄧炎昌,1989:220英漢兩種語言都存在著大量的委婉語。這兩種語言中的委婉語在表達形式以及所蘊涵的文化內涵既有一

2、樣之處,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本文試從“生理現象方面幾種主要委婉語的表現形式和文化內涵進展比照分析,以期加深對英漢兩種語言文化的理解。2.英漢“生理現象委婉語比照世界上的不同民族都是人類的組成部分,都具有人類共同的生理現象和生理特征。人們在很多情況下都很忌諱另人不快、感覺不雅的生理現象,從而經常采用間接、回避、模糊、甚至美化的委婉方式來迂回地表達令人不悅的生理現象魏在江,2001:7。因此,英漢“生理現象的委婉語具有很多相似之處。但是,英漢那么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分別屬于不同的語系,在歷史、文化、思維、心理等諸多方面都存在著宏大的差異,因此,英漢“生理現象方面的委婉語的區別就更為明顯。本文對“生理現

3、象之排泄、疾并死亡三個方面的委婉語進展了比照分析。2.1排泄世界各民族歷來對人體所排出的各種氣味和污物持厭惡避諱的態度。這方面的委婉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都非常豐富。如表示“上廁所,英語有:gtthepublifrtstatin,seethestars,seenesaunt,passater,ansernaturesall,dnesbusiness,getsefreshair等等。漢語有“凈手,更衣,蹲點,去一號,輕松一下等。英漢“上廁所的委婉語存在很多差異,綜合起來說有:1從表現形式看,英語“上廁所的表現形式異常豐富,如trear,gtthegents,gtthegreenan,gtensr是男

4、子用語;pderhernse,fixnesfae,gtvisitladiesr,gtn-ans-land卻純屬女性用語;gt.是大人們的話;gtthept,akenubernernubert,gtlittlebysrgirlsr那么是典型的兒童用語。漢語中雖然也有“尿水水兒、拉臭臭之類的兒童用語,但男女上廁所的委婉語的表達形式卻沒有英語豐富,差異也沒那么明顯。2從人名表達委婉語的角度看,英語中可以用人名表廁所,如hisale(hisale)1,thejhn,jakes是男廁;jane,isshite2,rsjnes,idjnes那么是女廁。而漢語并沒有此類用法,而卻有將廁所稱為“五谷輪回之所的

5、說法。3從數詞表達委婉語的角度看,英語中用100表示廁所,用gtthefurth,表示“上廁所;而漢語那么說“去1號或“去5號。“去1號表示“上廁所是頭等大事;“上5號據說是因為人蹲下的姿態像漢字的“五。從上面的比照中我們可以發現英語中的委婉語比漢語更注重表現形式和詳細化。這說明英語中敏感點的擴散面較大,英語對人體功能更為敏感,因此才有數百個表達廁所的委婉語。邵志洪,1997:313這些都反映了英漢兩種語言在表達“廁所方面委婉語的差異,從中我們也理解到了它們背后所隱藏的文化背景的差異。2.2疾病人們普遍存在著求吉避兇、求雅避俗的心理要求,在交際時盡量使用桔祥、受聽的詞語以代替粗俗不雅的詞語。“

6、疾脖就屬于這種情況。從自身的角度出發,人們一般不愿遭受疾病的折磨;從諒解別人的方面出發,對于患者,直言相向那么會增加他們的傷感甚至自卑。因此,人們在言及疾病時,總喜歡運用閃爍其詞的委婉語。漢語中有著大量有關疾病的委婉語,比方:欠安、不適、小恙、微恙、頭疼腦熱、不治之癥、青春痘、謝頂、地包天前牙暴突;英語也有關于疾病的很多委婉說法,如英文把aner稱為thebig或lngillness,disease為disfrt,ailent為nditin,leprsy為hansensdisease,nstipatin為irregularity,ad為entalprble。通過比擬,我們可以發現英漢表示“疾脖

7、的委婉語存在著差異:1那么不能。2從文化因素看,英語中表示“精神脖的委婉語比漢語豐富,像entaldefiieny,ntsixteenannsttherupee,kangarsinhistppaddk,innent,sunsquash等。這與西方的意識形態、心理特點和文化有很大關系。在西方,人們特別強調個人的隱私權和平等權,因此在和別人交際時,特別注意對對方的禮貌和尊重,以期得到別人的禮遇和尊重。反映到對“精神脖的委婉表達上,他們就特別尊重或至少在外表上非常尊重精神病患者,而不會表現出歧視的態度。3漢語中表現“疾脖的委婉語視對象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何注?有云:天子有疾稱不豫,諸侯稱負茲,大夫

8、稱犬馬,士稱負薪。?白虎通?記載:天子病曰不豫,言不復豫政也。諸侯曰負子,子,民也,言憂民不復子之也。這是由于中國在漫漫幾千年的君主專制統治的過程中受儒家思想很深,人們在言談舉止中總遵崇著“上下有別、尊卑有序思想的影響。此外,大部分情況下,不同的人生病時會因為其不同的階層、地位、身份等看不同級別的醫生。假如彼此逾越了一定的限度,那么常會帶來費事,甚至還會招來殺身之禍。2002年中央電視臺播放的電視劇?神醫喜來樂?就充分說明了這一問題。劇中王爺的格格身患怪病,已經病入膏肓,可王爺卻拒不允許醫術高明的民間名醫喜來樂為其女醫治,在他看來,一個鄉野郎中哪有資格給自己的千金格格看病!身為當時維新派領袖的

9、他的階級和地位觀念尚且如此根深蒂固,別的士大夫的“上下有級,尊卑有序的觀念的頑固性就可想而知了。雖然該劇情是虛構的,可卻深化而生動地反響了當時的現實狀況。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便可發現漢語“疾脖的委婉語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文化是一種地位文化、身份文化、階層文化。2.3死亡不管哪個民族都把死亡看得非常神秘,也非常忌諱說“死。人們通常認為只要不說“死字,似乎“死神就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因此,人們往往用“死的委婉語代替“死字。其實,從符號學角度講,語言是一種符號集,是一定語言形式和一定語義的結合體,語言形式和實物之間沒有必然的聯絡,語言并不具有超人的魔力。然而,由于以前的人們不太理解語言的本質,加之對

10、自然現象和自然力理解缺乏,“語言往往被與某些自然現象聯絡起來,或同某些自然力給人類帶來的禍福聯絡起來。這樣,語言就被賦予了某種它本身沒有的、超人的感覺和力量;社會成員認為語言本身能給人類帶來幸福或災難,堅持語言是禍福的根源,誰要得罪這個根源,誰就要得到懲罰;反之,討好它那么會得到庇護和保佑。陳原,1983:337這種“說兇即兇,說禍即禍的對語言的迷信思想在東西方文化中都很普遍。“死亡也許是人們最懼怕、最忌諱、最不愿議論的話題,因此英漢語中有著大量有關“死的委婉語。英語有:beatrest,beasleepinthearsfgd,anserthefinalall,departtgd,beutfp

11、ain,breatheneslast,payneslastdebt,settlenesaunt,benre,thruptheards,et。漢語中有“老了,沒了,逝世,病故,作古,辭世,去世,不在了,與世長辭,上西天,升天,駕返瑤池,心臟停頓跳動,去見馬克思等。雖然英漢語都有很多表示“死亡的委婉語,但是它們的表達形式和所蘊涵的文化內涵卻有很大的差異。主要表如今:1從表達形式看,漢語中“死亡的委婉語因階級、地位、等級、身份、對象、方式等方面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說法。?禮記.曲禮?說:“天子死曰崩,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死曰不祿,庶人曰死。皇帝“死的委婉語還有“駕崩、山陵崩、棄群臣、宮車晏駕、千秋

12、萬歲后等。皇太后、皇后死也稱“晏駕。對美女的死稱為“香消玉殞、玉碎珠沉,妻子死為“斷弦,失儷。戰死為“犧牲、捐軀、陣亡等;名人死為“逝世、謝世;一般親友為“安息、離世;一般人死為“完了、斷氣了、翹辮子了、上八寶山了等;壞人的死為“見閻王、完蛋了、玩完了、蹬腿了、嗚呼哀哉等。但英語“死的委婉語卻沒有這么繁多。2由不同的宗教文化帶來的表達差異。英語中“死“的很多委婉語來自?圣經?或基督教,如besafeinthearsfjesus,beasleepinthevalley3,beinabrahasbs,beprtedtglry“榮升天國,這是基督教救世軍常用的委婉語,betakentparadise

13、,rsstheriverstyx4,gteetnesaker,et。漢語中那么主要是來自與道教和佛教有關的用語,如道教有關“死“的委婉語有:羽化,仙逝,仙游,登仙,成仙,歸西,歸天,駕鶴西去,駕返瑤池等;佛教的有:坐化,入寂,圓寂,物化,升天,滅安,涅磐,轉世,歸真,遷化,歸寂等。3漢語存在著特有的“語音禁忌。我國民間迷信的人認為,73和84是兩個“檻,民間流傳著“七十三,八十四,閻王不叫自己去,所以許多老人都不愿意說上述年齡,常多說或少說一歲。這些被視為與死相關的數字要回避。許多與“死諧音的字也屬禁忌之列。有很多地方送禮物不送鐘,因為“送鐘與“送終諧音。膠東漁民吃魚不能說“翻,只能說“調個頭

14、,“翻即“翻船,意味著死亡,所以要避諱。這充分反映了漢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在這一點上,中國人的禁忌比起西方人簡直是“大巫見小巫,這與中國人的“說兇即兇,說禍即禍的畏懼心理有著直接的聯絡。此外,漢語中還有一種特殊的與死有關的現象對處死犯人刑具的稱呼。比方,在宋朝時,著名清官包拯用三種鐵鍘處死罪犯:龍頭鍘是處死犯法的皇親國戚用的;虎頭鍘那么是處死貪贓枉法的官員們用的;狗頭鍘那么是專門為犯事的平民百姓準備的。人有貴賤之分,竟然連處死人的刑具也竟然劃分得如此清楚!由此可見,在封建王朝的中國,身份和地位有著何等重要的作用。總之,漢語中“死亡的不同說法,尤其是古代諸多“死的說法以及與“死有關的現象都鮮明地

15、說明了中國文化本身就是一種身份文化、地位文化。究其深層原因,我們便可發現,中國歷史上一直很重視人們的社會等級身份和人格身份。等級身份是指人在階級社會中的地位身份;人格身份是指人的品格和職業身份,如把人分為圣人、偉人、賤人、罪人等。不同等級身份的人,有不同的價值和利益,他們的社會地位不同,權利和享受、資源和資產的占有與分配等均有差異。因此,人們非常重視身份的價值觀念;此外,中國傳統社會一直在推行等級森嚴的身份制度,這也使中國人形成了重身份的價值觀。因此,這就是為什么中國古代關于“死的委婉語有那么多種表達形式的原因。而英語在這方面卻遠遠不及漢語。3.結語從以上的比照分析,我們可以窺見委婉語背后所蘊

16、涵的深層文化內涵,并進而看出英漢兩種語言和文化在這方面的差異。語言委婉語這一普遍存在的事實說明了英漢兩個民族都有趨善趨美的心理,但這一共同的心理卻是由不同的倫理觀念、文化、價值觀等驅動。從現象深化本質可以更加清楚語言之委婉語現象的本質,從而把握其開展方向。對于外語學習者來說,理解委婉語所依托的深層文化差異,有助于在跨文化交際中更加自如得體地運用所學的語言。參考文獻:1常敬宇.漢語詞匯與文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5.2陳原.社會語言學,上海:學林出版社,1983.3鄧炎昌等.語言與文化,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4葛校琴.英漢語言禁忌的深層文化映現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2.4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