礦井防突計劃_第1頁
礦井防突計劃_第2頁
礦井防突計劃_第3頁
礦井防突計劃_第4頁
礦井防突計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28晴隆縣中田煤礦局部綜合防突措施2010.3.2一、礦井概況 (一)、區域水文地質概況中田煤礦位于中營向斜南東翼,區翼地處貴州高原西南部,發育脊狀山,同向坡,反向坡等構造剝蝕山地地貌,也發育溶丘、洼地、峰叢、溶斗、伏流等剝蝕、溶蝕巖溶地貌。區域地表水屬珠江流域北平盤江水系新民河支流。出露巖層主要為碳酸鹽巖和碎屑巖兩類,地下水類型主要為巖溶裂隙溶洞水和基巖裂隙水。 碳酸鹽巖中富含巖溶裂隙溶洞水,所在地層為二疊系下統茅口組、棲霞組、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三疊系中統關嶺組。由于碳酸鹽巖分布面積廣,分布區多屬裸露及半裸露的基巖山區,地表巖溶洼地、落水洞、溶斗、巖溶潭、巖溶大泉等較發

2、育,地下局部發育溶洞、暗河,大氣降水容易通過地表大量的負地形滲入巖溶裂隙、管道、暗河,巖層中賦存著豐富的巖溶水,富水性強。 碎屑巖中含基巖裂隙水,所在地層為二疊系上統龍潭組、長興、大隆組、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第一段、第二段。由于碎屑巖靠近地表時風化作用較強,風化裂隙較發育,含風化裂隙水,深部發育構造裂隙地段,含構造裂隙水為主,碎屑巖區地下水運動受地形、地貌、巖性、構造控制,富水性總體較弱,主要依靠大氣降水補給,受地勢影響,一般為近源補給、就近排泄。 區域內巖溶水和碎屑巖裂隙水均以大氣降水作為主要補給來源,地下水動態隨季節變化明顯,一般每年5月中、下旬地下水流量、水位開始回升,69月為最高值,其間

3、出現23次峰值,1012月份進入平水期,水位、流量開始逐漸遞減。 由于區域內含煤地層龍潭組上覆地層長興組、大隆組、飛仙關組碎屑巖隔水性較好,一般龍潭組上部煤層與上覆的永寧鎮組、關嶺組等中強巖溶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系較弱,巖溶裂隙溶洞水對煤礦床開采影響較小; 龍潭組下伏地層峨眉山玄武巖組火山巖的隔水性也較好,一般龍潭組下部煤層與下伏的茅口組、棲霞組等強巖溶含水層之間水力聯系也較弱,巖溶裂隙溶洞水對煤礦床開采影響也較小,只有當導水斷層或其他導水通道溝通上覆、下伏含水層與礦床水力聯系時,這些含水層才會成為礦井的主要充水水源,從而威脅到煤礦床的開采。(二)礦區地層水文地質特征 根據巖性組合,巖層富水性和可

4、采煤層賦存空間因素,自下而上將礦區內及周邊地層含水性簡述如下:1、二疊系中統棲霞組、矛口組(P3q+m)出露于礦區外。為灰、深灰色中厚層狀、厚層狀石灰巖、燧石灰巖。厚度大于500米,含巖溶水,富水性、透水性強,為強含水層。2、二疊系上統峨眉山玄武巖組(P3) 深灰、灰綠色,風化后呈黃褐色、紫灰色塊狀玄武巖、玄武質火山角礫巖,組厚250400米,平均300米,出露于礦區外,含少量裂隙水,富水性、透水性均弱,可視為隔水層。3、二疊系上統龍潭組(P3l) 灰色薄層狀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及泥質粉砂巖,灰色中厚層狀細砂巖及生物巖,含煤4050層,組平均厚481.63米根據含煤情況及化石特征,全組分四段,從

5、下至上為:第一段:(P3l1)主要為灰、深灰色薄層狀粉砂巖、粉砂泥質巖、中厚層狀石灰巖、細砂巖,上部有不穩定煤層12層。段平均厚85.88米。地表未見泉點。 第二段:(P3l2)以灰、淺灰色薄層狀粉砂巖、泥質粉砂巖、中厚層狀細砂巖及煤層為主,段平均厚121.69米。地表未見泉點。第三段:(P3l3)以灰、淺灰色薄層狀粉砂巖、泥質粉砂巖、中厚層狀細砂巖夾灰色中厚層狀泥質灰巖及薄煤層,段平均厚121.69米。地表未見泉點。 第四段:(P3l4)以灰、淺灰色薄層狀粉砂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中厚層狀細砂巖夾石灰巖及煤層。段平均厚161.58米。地表未見泉點。 4. 二疊系上統長興、大隆組(P3

6、c+d)由淺灰色泥巖、粉砂巖、泥質灰巖組成,含薄煤12層。厚度77米。調查時地表發現泉點2個,流量0.014L/S、0.061L/S。含裂隙水,富水性中等,為中等含水層。 5.三疊系下統飛仙關組(T1 f)由石灰巖、泥質灰巖、鈣質粉砂巖及泥巖組成,厚550m。按巖性分兩段:第一段:(T1f1):綠灰色薄層狀粉砂巖、泥質粉砂巖夾薄層細砂巖、鈣質泥巖及少量薄層泥灰巖。厚110米。地表未見泉點。含少量裂隙水,富水性較弱,為弱含水層。 第二段:(T1f2)主要為紫色泥巖、粉砂巖、細砂巖夾薄中厚層狀石灰巖,一般厚度440米,按巖性分為四亞段: (1)第一亞段(T1f2-1):為紫色、灰黃色粉砂巖、細砂巖

7、夾少量鈣質粉砂巖。一般厚度130米。地表未見泉點。(2)第二亞段(T1f2-2):為紫色粉砂巖、細砂巖夾少量鈣質粉砂巖。斜交層理,一般厚度110米。地表未見泉點。(3)第三亞段(T1f2-3):為紫色泥巖及水平層理泥質粉砂巖,一般厚度80米。地表發現泉點1個,流量0.039L/S。(4)第四亞段(T1f2-4):下部為紫色泥巖,夾少量鈣質結核,上部為黃綠色鈣質泥巖和薄層泥質灰巖。一般厚度90米。地表未見泉點。 飛仙關組第二段:(T1f2)含少量裂隙水,總體上富水性較弱,為弱含水層。6、三疊系下統永寧鎮組(T1 yn) 為灰色薄中厚層狀石灰巖。區內僅永寧鎮組(T1 yn1)出露,厚度不祥。 本組

8、含巖溶裂隙水,富水性、透水性強,為強含水層。7、第四系(Q):主要為沖積、殘積、坡積砂土層,分布于礦區緩坡、溝谷及洼地帶,厚度010米。地表出露泉點5個,流量0.0140.168L/S,含較豐富的孔隙水,直接受大氣降水控制。總體上富水性、透水性較弱,為弱含水層。(三)滑坡水文地質特征 區內中部及東礦界附近有滑坡三處,滑坡體巖性主要為粉砂質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巖等,覆蓋于龍潭組第四段、長興、大隆組、飛仙關組第一段地層之上,滑坡體最厚達30米。滑坡體巖層裂隙發育,其內及邊緣未見泉點,富水性、透水性較弱,為弱含水層。(四)斷層帶水文地質特征礦區位于中營向斜南東翼南段,地層近東西走向,傾向北或北西,

9、傾角1540度.一般2030度.地層傾角沿走向變化不大,順傾向深部為1829度,剖面上表現為輕微波狀起伏,未見次一級褶曲,礦區總體形態為一單斜構造,地層傾角平緩.礦區內發現大斷層3條(F1;F2;F4),鉆孔查明深部小斷層5條(F25;F26;F27;F30;F31),均為正斷層,地層斷距10148米。現分述如下:F1斷層:位于區內中部,呈NESW走向,走向長度4100m,礦區內延伸長度1500m,傾向NW,傾角2855 ,最大斷距在C13507孔一帶,為125148m,為正斷層.F2斷層:位于區內南部,呈NESW走向,走向長度650m,傾向NW,傾角2866 ,地層斷距在5097m,為正斷層

10、.F4斷層:位于區內南部,呈NESW走向,走向長度2000m,礦區內延伸長度700m,傾向NW,傾角3065 , 地層斷距在1560m,為正斷層.F25斷層:于103鉆孔龍潭組(p3l)下部發現,呈WN走向,走向長度約370m, 傾向N, ,地層斷距約10m,為正斷層.F26斷層:于203鉆孔龍潭組(p3l)上部發現,呈WN走向,走向長度約250m, 傾向N, ,地層斷距約8m,為正斷層.F27斷層:于205鉆孔龍潭組(p3l)上部發現,呈WN走向,走向長度約460m, 傾向N, ,地層斷距約1015m,為正斷層.F30斷層:于501鉆孔龍潭組(p3l)下部發現,呈NESW走向,走向長度約58

11、0m, 傾向NW, ,地層斷距約10m,為正斷層.F31斷層:于503鉆孔龍潭組(p3l)上部發現,呈NEESWW走向,走向長度約300m, 傾向NW, ,地層斷距約14m,為正斷層. 礦區斷層易造成強含水層與煤層拉近或直接造成礦井突水,發育于以塑性巖石為主的含煤地層中的小斷層也具有微弱的含水、導水性能,但當井巷穿越斷層時,由于周圍巖層的風化節理裂隙較發育,有利大氣降水的滲入,井巷可能發生滲水、淋水和涌水現象。需注意預防。(五)小煤礦、小(老)窯水文地質特征本礦為新建礦井,其礦界范圍無原有小煤礦。距本礦東礦界約200米,有已關閉停采的天源煤礦。天源煤礦采空區有積水,煤層頂板有出水,水量約24m

12、3/d,雨季72m3/d。本礦在開掘主、副、風井巷道時,主、副井巷道中有出水點各1處,流量分別為0.014L/S、0.061L/S。礦區內有老窯20個,少部分老窯坑道無水,大部分老窯煤層頂板滴水或局部淋水,巷道及采空區有積水。主井口北東約19米處1號老窯據調查,巷道有積水,煤層及頂板出水,流量共約0.138L/S。(六)充水因素分析充水水源地表水礦區屬珠江流域北平盤江水系新民河支流,新民河最低點695米,位于礦區北東外約7km,為礦區最低侵蝕基準面。地表水主要受大氣降水及地形控制,礦區內小沖溝發育,溝水動態變化大,季節性變化十分顯著,雨季暴漲,枯水季流量較小或干枯,礦區地表水流入新民河(最大流

13、量1906.16l/s),然后匯入北盤江。本礦準采標高大部分位于最低侵蝕基準面以上,新民河對本礦層煤開采無影響。礦區沖溝地表水是開采淺部或深部煤層的直接充水水源。(七)井田水文單位劃分礦井涌水量儲量核實報告提及涌水量資料,估計礦區坑最大涌水量為128.3m3/d,正常涌水量為51.32m3/d,礦井在進行正常生產時必須進行涌水量的實測,以便指導生產。水文地質類型根據礦井水文地質規程分類,本礦井水文地質條件屬二類二型。鄰近礦井和小窯涌水和積水情況以及廢棄的礦井、小窯老塘積水情況:區內煤礦開采歷史長遠,小煤窯分布較廣,在礦區南部煤層露頭附近有零星的老窯,規模小,主要以斜井方式開采,大氣降水極易在老

14、窯中匯集,形成老窯積水,據調查所知的老窯均存在一定的積水。天源煤礦距東部邊界200m,煤層頂板出水水量為24m3/d,雨季出水量為72m3/d,在采空區附近采煤時,要注意探放水工作,防止采空區積水的突然涌出,另外,還要注意在巷道中尚未查清的斷層可能切穿上下含水層對開采的影響。因此礦山應掌握本礦區范圍內和鄰區范圍內的采空情況,在掘進和回采過程中,隨時要注意探放采空區水,防止透水事故的發生。礦井必須在井田邊界留設足夠的防水煤柱,且堅決不能破壞該煤柱。隨著采空面積的增大,上覆含水層的裂隙水進入采空區形成老空水,在開采老空區本層下部煤層時要注意老空水涌入工作面。生產中必須查清本礦區和鄰區范圍內的采空區

15、的開采范圍和積水情況,留設足夠的防水煤柱,防止水災事故的發生。(八)煤層頂、底板礦區內主要含煤地層為龍潭組(p3l):為灰色薄層狀粉砂巖、砂質泥巖及煤層為主,全層厚度481.63m。含煤地層二疊系下統龍潭組共含煤4050層,煤層總厚度45m ,含煤系數為9.3%。 據原“詳終”報告:紅巖井田可采煤層為13層(1號層在井田內不可采)。可采煤層總厚度過22.59m,現分述如下:1號煤層:采用厚度0.240.54m,平均厚度0.35m,屬不可采煤層.2號煤層:薄煤層,結構較簡單, 厚度0.230.99m,平均厚度0.68m,煤層厚度變化不大,總的趨勢是由東向西變薄,僅北部203,205孔一帶可采,無

16、夾石,頂板為粉砂巖,屬不穩定煤層.4號煤層:塊狀顆粒狀,薄中厚煤層.全層厚0.932.85m,平均厚度1.64m,結構較簡單.頂板為粉砂巖北厚南薄,有12層夾矸,屬穩定煤層,全區可采.5號煤層:中厚煤層.礦區內全厚1.123.95m,平均厚度1.67m,局部夾矸12層,大部分為單一煤層,結構較簡單.頂板為粉砂巖夾薄層黑色泥巖,底板為泥巖或粉砂質泥巖.煤層北西部較薄,局部異常增厚,屬較穩定煤層,全區可采.7號層煤:薄中厚煤層.全區厚0.664.77m,一般0.81.1m,結構較簡單,大部為單一煤層,局部含一層夾矸,頂板為粉砂巖,底板為泥巖或粉砂質泥巖.煤層北西部厚南東薄,屬不穩定煤層.8號層煤:

17、 薄中厚煤層.全區厚0.462.88m,一般1.80m,結構較簡單,大部為單一煤層,局部含一層夾矸,頂板為粉砂巖夾薄層細砂巖,底板為泥巖.煤層層位穩定,厚度變化較大,東厚西薄,屬較穩定煤層,大部分可采.10號煤層: 薄中厚煤層.全區厚0.791.73m,一般1.17m,結構較簡單,大部為單一煤層,局部含一層夾矸,頂板為粉砂質泥巖或粉砂巖,底板為泥巖.煤層層位穩定,厚度變化不大,南厚北薄,屬較穩定煤層,區內可采.14號煤層:塊狀顆粒狀,薄厚煤層.全區厚度0.925.94m,平均3.54m.結構較復雜,夾15層夾矸,夾矸厚0.040.39m.頂板為粉砂質泥巖,底板為泥巖,間接底為細砂巖,中部較薄,

18、局部見異常點,屬穩定煤層,全區可采.23號煤層: 薄中厚煤層.全區厚度0.722.78m,平均1.49m.結構較簡單,大部夾1層夾矸,夾矸厚0.050.36m.頂板為粉巖,底板為泥巖或粉砂質泥巖,煤層南東較薄,屬較穩定煤層,大部分可采.24號煤層: 薄中厚煤層.全區厚度0.593.19m,平均1.63m.結構較簡單,大部為單一煤層,局部夾12層夾矸,夾矸厚0.030.58m.頂板為粉砂質泥巖,底板為泥巖或粉砂巖,煤層北厚南薄,屬較穩定煤層,大部分可采.25號煤層: 薄中厚煤層.全區厚度1.423.44m,平均2.41m.結構較簡單,大部為單一煤層,局部夾13層夾矸,夾矸厚0.030.42m.頂

19、板為粉砂質泥巖,底板為泥巖,間接底板為細砂巖,煤層層位穩定,煤層厚度變化不大,全區可采.26號煤層: 薄煤層.全層厚度0.291.21m,平均0.82m.結構較簡單,大部為單一煤層,局部夾1層夾矸,夾矸厚0.040.25m.頂板為粉砂質泥巖或細砂巖,底板為泥巖,煤層厚度變化較大,總的厚度趨勢是由東向西變薄,屬于不穩定煤層.28號煤層: 塊狀顆粒狀,薄中厚煤層.全區厚度0.892.74m,平均3.98m. 平均2.26m局部為單一煤層,局部夾13層夾矸,夾矸厚0.050.39m.頂板為細砂巖,底板為泥巖或粉砂質泥巖,煤層較穩定,煤層厚度東厚西薄,全區可采.29號煤層:薄中厚煤層.全區厚度0.66

20、2.74m,平均1.47m.局部為單一煤層,局部夾12層夾矸,夾矸厚0.110.45m.頂板為黑色泥巖,底板為泥巖或粉砂質泥巖,煤層較穩定,煤層厚度中,西薄,全區可采.本礦采用斜井開拓方式,現有井簡數目3個,主斜井作為全礦原煤運輸及進風用。布置在礦區中部10#煤層底板中;井口標高1180.975m,井底標高1074m;坡度260000,副斜井也布置在礦區中部10#煤層底板中,作礦井排矸及進風用;井口標高+1180.077m,坡度260000,掘進242m,井底標高為+1074m,開一甩車場至+1074水平;煤層自燃傾向性: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實驗室檢測鑒定報告,8#、10#煤層屬自燃煤層( = 2

21、 * ROMAN II級)煤塵情況:根據貴州省煤田地質局實驗室鑒定結果,井田內8、10#煤煤塵有爆炸危險性;其它層煤塵爆炸危險性不清。二、防突工作的組織措施(一)、成立防突工作領導小組組 長:李志銳成 員:葉興海、張開前、楊運德、鄧吉羽、杜書強防突辦公室設在總工辦。(二)、分工職責如下:礦長負責對防治突工作的全面管理,解決防突所需的人力,財力,物力;分別每月進行防突專題研究;安排、布置,抽查其執行情況。確保抽、掘、采平衡,保證防突工作的實施。礦井應設置防突管理機構,建立健全防突管理制度和各級崗位責任制。礦技術負責人負責編制、審批、檢查防突工作規劃、計劃和措施,審查上報防突方案,編制礦井瓦斯地質

22、圖,提交采掘工作面臨近未保護區通知單,審查防突資料,建立防突檔案,摸索礦井防突規律抽查其執行情況。并收集所有防突資料,填寫防突工作面的預測結果和效果檢驗報告單的申請,交礦負責人審批后才準組織防突生產活動。礦井技術負責人應根據實際狀況和條件,制訂區域綜合防突措施和局部綜合防突措施。礦井的各職能部門負責人對本職范圍內的防突工作負責;區(隊)、班組長對管轄范圍內防突工作負直接責任。防突人員對所在崗位的防突工作負責。礦安全部門負責對防突工作的監督檢查。1、張開前、楊運德、鄧吉羽三位同志負責防突措施的開展工作的具體現場管理,并測定和記錄探孔內的鉆屑量和K1指標組合值。2、由葉興海同志負責對防突儀器的維護

23、保養和檢測工作,。3、由楊運德、鄧吉羽等同志負責現場防突面的預測孔、檢驗孔、措施孔的鉆探工作。4、由張開前、席少增、余建成等同志負責防突點的通風、支護、瓦斯安全監測監控和填寫防突牌板,并控制允掘進尺 ,嚴禁突破安全屏障。5、組織防突工作人員,送煤炭專業部門進行防突知識培訓學習,接受新的知識,為防突工作開展創造優越的條件。三、突出危險性預測(一)、區域突出危險性預測本礦首采工作面回采巷道尚未形成,根據防治煤與瓦斯突出規定的要求,本礦在新水平或新的采區開拓或準備時,需進行煤與瓦斯突出區域預測。(二)、局部綜合防突措施包括下列內容:1、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2、工作面防突措施3、工作面措施效果檢驗4、

24、安全防護措施(三)本礦采用綜合指標法預測1)、在巖石工作面向突出煤層打3個測壓鉆孔,測定煤層的瓦斯壓力。2)、在打測壓孔的過程中,每米煤孔采取一個煤樣,測定煤的堅固性系數(f),將兩個測壓孔所測得堅固性系數最小值加以平均作為煤層軟分層的平均堅固性系數。3)、將堅固系數最小的兩個煤樣混合后,測定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標(p)。煤層區域性突出危險性,可按D和K值確定:D=(0.0075H/f-3)(P-0.74)0.25。當兩括號內數為負數時,均為突出。K值=p/f。式中 D煤層的突出危險期性指標; K煤層的突出危險期性指標; H開采深度,米 P煤層瓦斯壓力; P軟分層煤的瓦斯放散初速度指標; f軟

25、分層煤的平均堅固性系數。本礦無實測數據,參照下表所列臨界值,確定區域突出危險性D和K預測煤層區域突出危險性的臨界值如下表 煤層的突出危險性綜合指標D煤層的突出危險性綜合指標K無煙煤其它煤種0252015注:如果D=(0.0075Hf-3)(p-0.74)式中兩個括號內的計算值都為負時,則不論D值大小,都為突出威脅區域。(四)、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在突出煤層中的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視為突出危險工作面。1、在突出煤層的構造破壞帶(斷層、褶曲、火成巖侵入)。2、煤層賦存條件急變化的區域。3、采掘應力迭加區域。4、在工作面預測過程中出現噴孔、頂鉆等動力現象和有突出預兆。(五)石門揭煤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

26、采用鉆屑指標法進行預測工作面突出危險性。1在石門工作面距煤層最小垂距為510米時,至少打兩個直徑為4250的預測鉆孔,在其鉆進煤層時,用13的篩子篩分鉆屑,測定瓦斯解吸指標K1值。2、預測方法:見煤后用WTC瓦斯參數測定儀進行測定最大鉆屑量Smax值和瓦斯解吸指標K1值,當大于下列表臨界值時,該工作面為突出危險工作面。反之為不突出危險工作面,當測定為無危險時,每預測循環應保持2米的預測超前距。(六)煤巖掘進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1、在煤巖掘進工作面打2個直徑42,孔深810米的鉆孔,鉆孔應盡量布置在煤巷的同一軟分層中布置。810M24M12 1、巷道 2、鉆孔2、在打眼過程中,用WTC防突儀進行

27、檢測每個孔的最大鉆屑量Smax和解吸指標K1值,預測煤層掘進工作面突出危險性,當測定結果最大鉆屑量Smax值大于或等于6/m,或解吸指標K1值等于或大于0.5 ml/g.min,說明有突出危險,反之為無為突出危險,當預測為無突危險時,每次循環,應留2米的預測超前距。用鉆屑指標法預測煤巷掘進工作面突出危險性的臨界值最大鉆屑量Smax:解吸指標K1值:危險性/mL/mml/g.min1/265.40.5有突出危險 6 5.4 0.5無突出危險(七)、采煤工作面突出危險性預測1、采煤工作面按防突預測方案進行,沿采煤工作面每隔15米布置一個預測鉆孔,孔深8米,直徑42,采用WTC防突儀檢測突危險性,當

28、確定為不突出時每次循環應留2米的預測超前距。2、當預測為突出危險時,應在采面走向方向布置小眼密集排放孔進行預排,孔徑42,間距為1m一個,孔深8m,然后在工作面仍按預測的方法進行效果檢驗,當確定為不突出時,每次應留2米的預測孔超前距。當確認為有突出危險時,應減少措施孔的間隙,增加排放瓦斯時間,且無突出預兆方可在保留5米預測孔距的前提下,執行安全防護措施后進行正規循環作業。四、工作面防突措施(一)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本礦采用WTC防突儀進行檢查瓦斯壓力。當檢測無突出危險時,可采取保留2米的安全屏障,上好安全措施,防護措施后,進行揭煤工作。1、施工防突措施的區(隊)在施工前,負責向本區(隊)職工貫徹

29、并嚴格組織實施防突措施。2、采掘作業時,應當嚴格執行防突措施的規定并有詳細準確的記錄。由于地質條件或其它原因不能執行防突措施的,施工隊必須立即停止作業并報告礦調度室,經礦井技術負責人組織有關人員到現場調查后,由原措施編制部門提出修改或補充措施,并按照原措施的審批程序重新審批后方可繼續施工;其它部門和人不得改變已批準的防突措施。3、突出煤層的采掘工作面每班必須設專職瓦斯檢查工并隨時檢查瓦斯;發現有突出預兆時,瓦檢員有權停止作業,協助班組長立即組織人員按避災路線撤出并報調度室。(二) 局部防治突出措施1 、石門揭煤當預測有突出危險時,開始揭煤直到揭開全部煤層為止。在工作面布置3個措施孔,孔徑用42

30、擴大鉆頭,深度以打透煤層進入頂(或底)板0.2m為準,控制范圍前方和巷道輪廓線外5米。在措施孔打好后8小時或待瓦斯排放無威脅時進行措施效果檢驗,方法是在措施孔之間布置2個檢驗孔,沿巷道四壁布置4個,孔徑42,深度為10米,用WTC防突儀進行檢查,當檢測值有突出危險時,重新布置措施孔進行循環。當檢測無突出危險時,可采取保留2米的安全屏障,上好安全措施,防護措施后,進行揭煤工作。當工作面煤厚在0.3米以下可不經預測,采取震動性放炮揭開煤層。揭煤時,工作面的炮眼布置與掘進巖巷方式相同,但周邊眼間距按0.40.5米布置,深度1.52米,炮眼直徑42,裝藥量比正常時工作面掘進時增加30%,用水炮泥封孔,

31、其長度大于0.6米。放炮前,撤出全礦井下人員,在通往井下的兩個井口設置警戒,放炮母線用煤礦專用“一線兩芯”的銅芯線,用絕緣膠布綁好,切斷通往揭煤工作面的風機電源以外的電源,在井口外專用放炮器啟爆,放炮后至少等足30分鐘或待余煙吹散,井下無異常時,佩帶自救器和干粉滅火器等進入檢查,符合安全規程規定的條件才準向機電設備供電。探眼、預測鉆孔布置如上圖:2、煤巷掘進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當預測為突出危險煤層時,采用超前鉆孔,地質條件變化劇烈地帶用42的鉆孔,一般情況下用75120的鉆孔,上山掘進用4275的鉆孔較為合適,其鉆孔超前于掘進工作面的距離大于8米 = 2 * GB3 鉆孔應盡量布置在軟分層中,

32、超前鉆孔的控制范圍仍然控制在巷道斷面輪廓線外24米的位置(包括巷道斷面內的煤層)。 = 3 * GB3 鉆孔數目應根據鉆孔的有效排放半徑確定,我礦采用35個。開鉆前,首先將工作面兩幫及迎頭用木板背實,加強安全防護措施。3、采煤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當預測為突出危險時,應在采面走向方向布置小眼密集排放孔進行預排,孔徑42,間距為1m一個,孔深8m,然后在工作面仍按預測的方法進行效果檢驗,當確定為不突出時,每次應留2米的預測孔超前距。當確認為有突出危險時,應減少措施孔的間隙,增加排放瓦斯時間,且無突出預兆方可在保留5米預測孔距的前提下上安全防護措施后進行正規循環作業。五、效果檢驗:(一)、石門揭煤工作

33、面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檢驗1、本礦石門揭煤措施執行后,采用鉆屑指標法檢驗措施效果.檢驗孔數為4個,其中石門中間一個,并位于措施孔之間,其它位于石門上部和兩側.如檢驗結果的各項指標都在該煤層突出危險臨界值以下,則認為措施有效;反之,措施無效。2、檢孔平行布置于措施孔中間,孔長不少于8m,檢驗方法和鉆孔法預測相同。3、經檢驗屬突出威脅且無其它突出預兆,應留不少于5m的超前距,方可采取安全防護措施組織生產。4、經檢驗仍具有突出危險,必須繼續實施排放措施和延長排放瓦斯時間,經檢驗為突出威脅且無其它突出預兆,方可采取安全防護措施組織生產。(二)、預抽煤層瓦斯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檢驗1、預抽煤層瓦斯,對預抽瓦斯防治突出效果的檢驗在煤巷掘進時進行,采用鉆屑指標法進行措施效果檢驗.探眼布置示意圖2、煤巷掘進工作面防治突出措施的效果檢驗(1)實施超前鉆孔時必須保證有不少于16小時的排放時間,并應對排放效果進行檢驗。(2)措施效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