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民為貴(人教版高二選修優質公開課獲獎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現實中的意義 2、領悟孟子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的特點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這是學習文言文的基本方法,通過反復誦讀來領悟孟子散文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的特點。 2、討論法:討論孟子的“民本思想”在現實中的意義。 3、輻射法:立足本篇目,輻射本單元,涉及學過的孟子文章,全面了解孟子的政治主張、論辯藝術及其他。 【教學設想】 本課包括五則,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孟子的“民本思想”。 對每則的觀點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得民心者得天下”“天子不能以天下與人。”“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2、。”等都要熟讀、精思后結合現實進行分析。 因此,要在理解思想內容的基礎上,在掌握課文里出現的文言實詞、虛詞及文言句式的同時,著重全面、深刻地理解本章中涉及“民本思想”,分析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此外要結合前幾課,進一步領會孟子的論辯風格,品味孟子善用比喻、對比的語言特色。 【課時安排】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從前面孟子關于“愛民、養民、富民、教民”導入(結合“引入話題”) “愛民、養民、富民、教民”的前提是什么? 重民。 二、朗讀全文(在預習的基礎上) 三、整體感知(討論、提問、明確) 1、孟子為什么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因為國君和社稷都可以改立更換,只有老百姓是不可更換的。所以,
3、百姓最為重要。 2、“湯放桀,武王伐紂”是什么行為? “誅一夫”的行為,使推翻暴政的行為。 3、孟子.離婁上選章中孟子是怎樣論證“得天下”與“失天下”的?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仁得天下,不仁則失。 4、在“君權誰授”的問題上,孟子與萬章有什么不同?孟子的主張反映了什么思想? 萬章的看法:在禪讓制的時代,這一代的君權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與的。孟子的看法:天子個人并沒有權力把天下拿來授與誰,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這個權力。 5、“善政”與“善教”有什么區別? 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四、講讀第1則 1、“讀”與“釋” 2、譯文: 孟子說:“百姓最為重要,代表國家的土神谷神其次,國
4、君為輕。所以,得到民心的做天子,得到天子歡心的做國君,得到國君歡心的做大夫。國君危害到土神谷神,國家就改立國君。祭品豐盛,祭品潔凈,祭掃按時舉行,但仍然遭受旱災水災,那就改立土神谷神。” 3、討論: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的是王道思想還是民本思想? 孟子的基調是理想主義和樂觀主義,它反映了孟子的關于人性基本是善良的堅定信念。他的政治思想在很多方面與孔子非常相似,特別是孟子堅決主張君主應主要靠道德規范而不是武力來統治。但是比起孔子來說,孟子則更加堪稱為是一位“貴民之人。”天是通過人民的眼睛來看,天是通過人民的耳朵來聽”,這是他的最著名的論斷之一。 孟子強調一個國家最重要的成份是人民而不
5、是統治者。為民造福是一個統治者的職責,特別是他應該為他們提供道德指南和適宜的生活條件。 他所倡導的政府政策是:自由貿易;輕稅賦和保護自然資源;共享財富而不是弱肉強食;政府要為老弱病殘者提供福利。 孟子認為君主的權力是上天給的,一個君主如果不顧人民的幸福,就會失去上天賜給的統治權,而且理應被趕下臺。 但是一般說來,孟子倡導的那些觀點更加受到被統治者而不是統治者的歡迎。因此孟子的建議也未被當時的統治者采納,看來這并沒有什么值得大驚小怪的。但是這時期內他的觀點越來越為儒家學者和中國大眾所歡迎。 綜上所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的是民本思想。從“民為貴”這句話就可以看出是提倡“以民為本”,從
6、“君為輕”可以看出是與王道思想完全相反的觀點。 4、“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解讀 (1)“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這是孟子提出的一個重要思想,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后。 這是因為,有了人民,才需要建立國家;有了國家,才需要有個“君”。國家是為民眾建立的,“君”的位置是為國家而設立的。這里,輕重主次的關系是很清楚的,國家政治,一切以民為本。要說真有什么“天子”,那么民眾才是真正的“天子”。因為天的聰明,是通過民的聰明來表現的;天的視聽,是借助民的視聽來實現的。民眾的意愿,天總是順從的。可見民眾才是“天”的代表,是真正的“天之驕子”。 至于所謂“君”,則是民眾抬舉出來的
7、,“君者,舟也;庶人,水也。水則載舟,水則覆舟。”民眾有力量抬舉出一個君,也有力量把君推翻。君位本是為天下民眾設的,誰來做君完全應當由天下民眾決定。這是古今天下通行的道理。無論這個“君”叫做國王,叫做皇帝,叫做總統,叫做主席,都概莫能外。只不過在古代,人們尚未能設計出一套有效而完善的民主制度來落實這個道理,使之成為可以操作的程序,以致于這個道理在很多時候不能馬上兌現。但這并不說明這個道理本身不成立。實際上即使是在民主制度缺如的社會里,上述道理有時也會以各種形式自發地強行發生作用。只要看看歷史上無數昏君、暴君最終被推翻,身敗名裂的下場,就不難理解這一點。 民的地位不僅在君之上,而且在國家(社稷)
8、之上。因為國家的權力也是人民所賦予的,國家的利益應當是人民的根本利益的代表,所以從邏輯上來說,必須置民眾的地位于國家之上。孟子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堅持這個原則,可以防止少數政客假借”國家”的名義,侵害民眾的權力和利益。為“君”的如果真能認識到上述道理,就應當認真聽取民眾的意見,坦誠接受民眾的監督,關心民生疾苦,與民同樂。 (2)孟子說:“理想的政治,應確立如下原則:即“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民為貴”,是說人民的地位與權力,是至高無上,不可動搖的。一切政治權力與政治制度,從根本來說,都是來自人民、治于人民、為了人民。 “社稷次之”,社稷在古代指土地神和谷神,山川大地,五谷物產,乃
9、是養育人民,建立國家的物質基礎,當然十分重要。后來社稷就成了國家的代名詞。所以也可以說“社稷”就是國家。作為一個國家,當然要有制度,要有憲法。但制度也好、憲法也好,終究還是來自人民、為了人民的,所以社稷的地位次于人民。 “君為輕”,是說相對于民與社稷來說,君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君的地位與權力是民賦予的,沒有民就沒有君,君怎么可以與民相提并論呢?社稷是一個國家存在的基礎,很難設想一個國家可以既沒有山川大地,又沒有五谷物產,也沒有憲法制度。一個國家死掉個把國君,仍然不失為一個國家;若是沒有了社稷,國家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國君的地位也不能跟社稷相提并論。 (3)得到廣大人民的任命,才有資格做天子;得到
10、天子的任命,才可以做諸侯;得到諸侯的任命,才可以做大夫。可見一切政治權力,從根源上來說,都是來自于民眾。 君主如果危害到社稷,危害到國家的利益,就應該將他罷免、撤換! 在古代,對于土地神和谷神,祭祀的物品沒有欠缺,祭祀的時間也沒有耽誤,卻仍然發生干旱水澇等自然災害,就說明這個土地神或谷神不靈了。那就應當砸了它們的廟,毀了它們的神像和靈位,重新改造、撤換。 同理,如果某種思想、某種主義、某種理論、某種制度,用來治理國家,認真實行之后并不見效,那也要對它進行修正、改造乃至撤換。 五、作業: 閱讀、思考第2、3則,初步了解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礎是什么? 第二課時 一、提問導入 孟子“民本思想”的基礎
11、是什么? 二、朗讀第2、3則 三、講讀第2則 1、“讀”與”釋” 2、譯文: 齊宣王問:“商湯流放夏桀,周武討伐君主紂,有這樣的事嗎?”孟子回答說:“傳言中有這樣的事。”齊宣王問:“難道臣子可以妄殺君主嗎?”孟子說:“殺害仁德之士的人被稱作賊子,殺害義士的人被稱作殘,殘賊一類的人,被稱之為匹夫。只聽過誅殺匹夫紂,沒聽說過這是弒殺君主一類的事情。” 3、解讀: 這一則是儒家經典孟子中的一段千古名章。 它是什么意思呢? 齊宣王可能動了很久的腦筋想著怎么為難他的老師孟子,終于給他發現了一個反擊老師的漏洞。 他興沖沖的找著老師孟子,馬上就請教道:“老師,商湯把夏桀干掉了,周武王把商紂王干掉了,是不是有
12、這樣的事啊?”孟子是誰?不愧是千古名師,雖然不知道齊宣王想做什么,但發現這小子來者不善,馬上“狡猾”的回答道:“歷史書上是這么說的!” 好一個“于傳有之”啊!給自己留下無限的回旋空間!笨宣王卻沒有發現這點,馬上按照預定計劃發起總攻:“臣子殺死君王,下級殺死上級,這也可以?”(因為儒家有: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學說) 齊宣王以為自己這招是拿儒家的矛戳儒家的盾,自以為很高明啊!不過怎么高也沒有孟子老師高,因為孟子老師是守正不阿的!老師耐心的對齊宣王說:“侵犯仁愛的人是賊,侵犯道義的人是殘,擁有殘和賊這兩種品質的人叫一夫(獨夫民賊),我只聽說把獨夫民賊紂殺掉了,沒有聽說殺的是君王!” 4、中心:體
13、現了儒家思想中的君權合法有限性理論和革命性思想。 四、講讀第3則 1、“讀”與“釋” 2、譯文: 孟子說:“桀和紂失去天天下,是因為他們失去了人民;失去了人民,是因為失去了民心。得到天下是有辦法的:得到人民,就能得到天下;得到人民是有辦法的:得到民心,就得到了人民;得到民心是有辦法的:人民想要的就為他們聚集,人民討厭的不要給他們,如此而已。人民歸附于仁,就像是水向下流動,野獸奔向曠野一樣。所以為深水趕來魚的,是水獺;為樹林趕來鳥雀的,是鷂鷹,為湯武趕來百姓的,是桀和紂。如果天下的君主有愛好仁德的,那么諸侯都會為他趕來百姓。即使他不想稱王,也不可能了。現在想要稱王的人,就像是害了七年的病要用放置
14、了三年的陳艾來灸治一樣,如果平時不積蓄,那就一輩子得不到。如果不立志在仁上,就會終身憂愁受辱,直至死亡。詩經上說那如何能辦得好,不過相與落水一塊兒淹死罷了。說的就是這種情況啊。” 3、討論:(暢所欲言) 怎樣看待“天下民民心仁政”的關系? 例: (1)失去天下,首先是失去了民心,民心是什么?僅僅是要吃要穿嗎?民心就是人民大眾公認的、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范,以及社會公理!違背了社會行為規范,違背了社會公理,人民就不承認你這個統治者。而人民不承認你這個統治者,就會跑到他們認為好的地方、好的國家去。 因此,統治者想要得到民心,首先自己要遵守社會行為規范,遵守社會公理。而遵守社會行為規范,遵守社會公理
15、,就是施行愛民政策,仁愛對待人民,平等對待人民,不搞特權,即使在生活方式上也要有所節制,才能得到人民的擁護。 (2)一個是民心問題,一個是仁政問題。二者密切相關,相輔相成。 民心問題反映的是民本主義思想,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當然,還沒有上升到“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動力”的高度。 仁政得民心,不仁則失民心。為淵驅魚,為叢驅雀。壞人在無意中幫助了好人,惡成了促進歷史前進的動力。這里面所蘊含的,正是善與惡的歷史辯證法。 (3)小而言之,就是地區與地區之間,單位與單位之間,商家與商家之間,也同樣存在著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現象。 比如說人才“跳槽”,往往是由于原單位的領
16、導人失去了人才的信賴之心而發生的,這等于是這個單位的領導人主動把自己的人才驅趕到另外的單位去。 又比如說商家競爭,如果哪一個商家銷售假冒偽劣品,抬高物價,服務態度又惡劣的話,等于是把顧客驅趕到別的商家去,無意之中幫了自己競爭對手的忙。這里的道理是非常簡單的。只不過在實際生活與工作中,我們往往不知不覺地做了這種“為淵驅魚,為叢驅雀”的蠢事還沒有意識到罷了。如此說來,倒是有必要反省反省,看看我們自己是否做了那“為淵驅魚”的水獺或是“為叢驅雀”的鷂鷹。當然是但愿沒有的好了。 4、小結 孟子這段言論,總結了殷、紂失去天下是因為失掉了民心的歷史教訓;提出了得天下之道是得人民、得人民之道,而得民心、得民心
17、之道是與民所欲、棄民所惡的觀點;指出喜好推行仁德、仁政的君王自然會稱王天下,否則會終身不得天下,乃至憂愁受辱陷于死亡。 總之,孟子這段話,論述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千古不變的道理,充分表明了孟子主張仁政的思想。其中“得天下之道、得人民之道、得民心之道”對于今人來說有著重大的現實意義。 此文在論說方法上,層層推進,環環緊扣,間用比喻、對比,從而使論證無懈可擊。 五、作業: 閱讀、思考第4、5則,理解“君權誰授”的問題。 第三課時 一、復習導入 簡述“天下民民心仁政”的關系 二、朗讀第4、5則 三、講讀第4則 1、“讀”與”釋” 2、譯文: 萬章問:“堯拿天下授與舜,有這回事嗎?
18、” 孟子說:“不,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 萬章問:“那么舜得到天下,是誰授與他的呢?” 孟子回答說:“天授與的。” 萬章問:“天授與他時,反復叮嚀告誡他嗎?” 孟子說:“不,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 萬章問:“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是怎樣的呢?” 孟子回答說:“天子能夠向天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把天下授與人;諸侯能夠向天子推薦人,但不能強迫天子把諸侯之位授與這人;大夫能夠向諸侯推薦人,但不能強迫諸侯把大夫之位授一這人。從前,堯向天推薦了舜,天接受了;又把舜公開介紹給老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所以說,天不說話,拿行動和事情來表示罷了。” 萬章說:“請問:推薦給天,天接受了;公開介紹給老
19、百姓,老百姓也接受了。是怎么回事呢?” 孟子說:“叫他主持祭祀,所有神明都來享用,這是天接受了;叫他主持政事,政事治理得很好,老百姓很滿意,這就是老百姓也接受了。天授與他,老百姓授與他,所以說,天子不能夠拿天下授與人。舜輔佐堯治理天下二十八年,這不是憑一個人的意志夠做得到的,而是天意。堯去世后,舜為他服喪三年,然后便避居于南河的南邊去,為的是要讓堯的兒子繼承天下。可是,天下諸侯朝見天子的,都不到蕪的兒子那里去,卻到舜那里去;打官司的,都不到堯的兒子那里去,卻到舜那里去;歌頌的人,也不歌頌堯的兒子,卻歌頌舜。所以你這是天意。這樣,舜才回到帝都,登上了天于之位。如果先前舜就占據堯的宮室,逼迫堯的兒
20、子讓位,那就是篡奪,而不是天授與他的了。太誓說過:上天所見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見,上天所聽來自我們老百姓的所聽。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3、討論 君權誰授? 【提示】 (1)按照一般傳統的理解,在禪讓制的時代,這一代的君權是由上一代的天子授與的。這也就是孟子的學生萬章的看法。 可孟子卻作出了與傳統看法不一樣的回答,認為天子個人并沒有權力把天下拿來授與誰,而只有上天和下民(老百姓)才有這個權力。 很明顯,孟子是腳跨上下兩個方面,一只腳跨在上天,有“君權神授”的神秘色彩;另一只腳卻跨在民間,有“民約論”的味道。而他的論述,則正好是在這兩方面尋求溝通的橋粱,尋找“天意”與“民意”的結合點。 (2)所謂“
21、究天人之際”,研究天與人的關系,這是中國古代哲學家、思想家探討的核心問題,而孟子在這里的探討,是從政治、君權的角度來進行的,也算是一個重要的課題。 事實上,孟子在這里的分析論述,與其說強調“天”的一方面,不如說強調“民”的一方面更為貼切。就以他所分析的舜的情況來看,舜之所以最終“之中國,踐天子位”,完全是因為“天下諸侯朝覲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訟獄者,不之堯之子而之舜;誆歌者,不誆歌堯之子而慪歌舜”。所以,與其說是“天授”,不如說是“民授”。他最后所引太誓上的兩句話:“天視自我民視,天聽自我民聽。”不也一方面說明了“天人之際”的密切聯系,另一方面說明了“天意”從根本上說還是來自“民意”嗎? 可
22、見,孟子的政治學說里的確怎么也抹不掉“以民為本”的思想。 4、小結 君權誰授? 從根本上來回答,是民授而不是神授、天授,當然更不是哪個個人所授,即便你是偉大如堯,也沒有那樣大的權力。 三、講讀第5則 1、“讀”與”釋” 2、譯文: 孟子說:“仁德的言語不如仁德的聲望那樣深入人心,好的政令不如好的教育那樣贏得民眾。好的政令,百姓害怕(違背)它;良好的教育,百姓樂于接受它。良好的政令只能聚斂到百姓的財富,良好的教育能贏得民心的擁護。” 3、解讀 法家重政令法治,儒家重教育德治;政令法治治人,教育德治治心:治人人畏,治心心服。以儒者的眼光來看,心服才是真服。因此,法治是不得已而為之,德治才是根本所在
23、。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這是德治。 “嚴厲打擊刑事犯罪活動。”這是法治。 德治法治雙管齊下,天下才能大治。 這是我們今天的看法。是不是有點亦儒亦法的味道了呢? 4、探究創新/ 孟子的“民本思想”與現在“以德治國”的方略是一致的嗎?二者有什么區別嗎?請結合歷史原因與現實條件談談你的理解。 【提示】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其德治思想的社會政治依據,性善論是其德治思想的理論基礎,仁政論是其德治思想的歸宿,但孟子的德治思想與當代的以德治國又有根本區別,民本思想進步性表現在“民貴君輕”和對“天、神、鬼”觀念的突破,因此它在歷史上對統治階級治國安邦起到極大的作用。孟子的民本思想及德治思想對今天貫徹以德治國的方
24、略具有一定的啟迪作用。今天的“以德治國”的方略可以說是對古人進步思想的延伸與發展。無論是什么時代,每一個當權者都應該善待百姓,因為只有百姓安,才能天下安,只有百姓富,才能天下興。 四、作業 熟讀全文。 預習樂民之樂,憂民之憂 附 1、民為貴選文1、2、3則解讀 孟子有一個簡單、樸素而又深刻的思想,就是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所以“民為貴”。 選文1記載了孟子“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著名論斷。指出諸侯國的國君是可以重立的,如果他危害土神谷神;土神谷神也是可以重立的,如果它們得到了適當的祭祀,可是國家還是遭受旱災或者水災。但是庶民是不可動搖的。 在現實社會中,庶民之上有高高在上的大夫
25、和國君,可是他們存在的最終依據則是“得乎丘民”。在我國古代,孟子這種民貴君輕的思想是很有震撼性的。書中類似內容曾經慘遭刪削,也可以看出它的獨特意義。 選文2是齊宣王和孟子的一番對話。 齊宣王問“商湯流放夏桀,周武王討伐殷紂,有這事嗎”,孟子毫不回避書冊之中記載了商湯流放夏桀、武王討伐殷紂的事。 于是齊宣王又問:“臣弒其君,可乎?”對孟子來說,這個問題真是咄咄逼人。因為在儒家思想中,君臣父子秩序是不可以被侵犯的。而另一方面,孟子把商湯看成是“以德服人”的代表;對于周武王的德行,孟子也是高度肯定的,曾說堯和舜實行仁義是根于本性,商湯周武王實行仁義是身體力行。 一方面強調君臣父子秩序,一方面又肯定流
26、放夏桀的商湯和討伐殷紂的周武王,這樣孟子面對齊宣王,似乎就陷入了自相矛盾的境地。 看孟子怎么回答:“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他首先做了一個出人意料的界定:賊害仁的人叫賊,賊害義的人叫殘。賊害仁和義的人(也就是賊和殘)叫做獨夫。由于夏桀、殷紂殘害仁義,商湯、周武王誅滅夏桀和殷紂,就只不過是誅滅了殘暴無道、眾叛親離的獨夫而已,不存在以臣弒君的問題。 這一回答,又機智,又銳利,又深刻。 選文3和選文1、2的內涵其實是相通的。 孟子認為,要想贏得百姓的心其實很簡單:百姓想要的東西就設法為他們積聚,百姓厭惡的東西就不要加在他們身上,如此而已。而這樣做也便
27、是仁。 孟子接下來用“猶水之就下、獸之走壙、為淵驅魚、為叢驅爵、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等比喻,說明國君如果平時不踐履仁、不施行仁政,那么終身都有喪失天下人民的隱憂和恥辱,以至陷于被誅殺或者逃亡的境地,并引用經典來作印證“這樣怎么可能有好結果呢?只會相繼都掉進水中被淹。” 思考與練習解題思路 一、搜集有關資料,討論:孟子“民貴君輕”“誅一夫”的思想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里的思想意義和實際境遇。 【提示】 開放式討論。 一個很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朱元璋對孟子及其思想的態度,可參閱下文: 朱元璋認為:“若非天生人君以育之,又何言斯民之有哉?” 專制君主的絕對權威是絲毫不能侵犯的。他興辦教育,并以儒學為教育的基本內容,為的是收所謂“禮教明于朝庭,而后風化達于四海”之效,其根本目的乃是為了維護君主專制統治。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數據分析與商業智能的關系的試題及答案
- 軟件設計師考試筆試技巧試題及答案
- 小學生道德判斷能力的培養計劃
- 企業靈活創新與戰略風險轉變的實質考核試題及答案
- 幼兒園創意手工活動計劃
- 財務報表中隱含的信息分析計劃
- 福建省南平市劍津片區2025屆八下數學期末監測模擬試題含解析
- 學生自我管理與反思計劃
- 2024年臺州溫嶺市箬橫鎮中心衛生院招聘真題
- 2024年陜西工運學院輔導員考試真題
- 輸血法律法規知識培訓課件
- 環衛工人安全知識培訓課件
- 2024螺旋錐體擠土壓灌樁技術標準
- 部編本語文四年級全冊各單元教材解讀
- 人工流產患者術后護理
- 電子生產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制度
- (完整版)總局關于發布醫療器械分類目錄的公告(2017年第104號)新版本醫療器械分類目錄2018版
- 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驗收技術資料統一用表(2024 版)
- 康復醫學科治療技術操作規范2023版
- 磷酸鐵及磷酸鐵鋰異物防控管理
- 大學生創業計劃書:燒烤店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