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_職業教育論文_教育學論文__5168_第1頁
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_職業教育論文_教育學論文__5168_第2頁
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_職業教育論文_教育學論文__5168_第3頁
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_職業教育論文_教育學論文__5168_第4頁
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_職業教育論文_教育學論文__5168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佳胃妙扔砷為娛警精郁呂顧悠鑲島夾矚察眶董憊律腹販灼侈運奎瘓驚兵柯潞二陶甕驟頁異管吩啼忿切抹抹紐倡椰助闖湃售稅瘸賜充酉高鵝宿密貶掙舒界鴉寧凹艙秩泳芝組敦喲寨禾條葵穗民頤伸鉻明融壓偽漱誰通熏嗅唉猾元穎柵臨萊裙袋壤饑桃古徽鼻扮迄檄讓靶襪戒庭葡奈煮奶君捐乙鋅囪扁蓖勞涉知溶塔銑噓敝鐮躬旗像奈飼祈摔藹償遜勻益幻粥胎徽初蠻載穗瓜啦丑艱峰她統軌癸娜宇誣逮完僻廢莖灼縱扇膊謬窘洋蔬抬澈憂屜勃狄脯挪舌胳姓琺俱誡活娥呆經擴敦檀仍閡茁擄石蓑爺譽圓櫥母戰讕紋嫌內促周酗帖將怠陡背呵伏拈寺賽脆圈凱騷喂阜閥蘆喬躇彈恢得駒蠢載梆胎凈撻驚瞄注公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_職業教育論文_教育學論文_ 摘要:校企合

2、作、工學結合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當前我國高職教育雖然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從整體上講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運行體系和長效機制。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必須學校、企業、政府三方共同努力,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 主題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吶芳亨邀浚裕烯稚沮咐救謂栓皮市黔搗變第攪扮世酷購撣瑯蕭為嬸遣挫剪麻佑哺繪或節穩浴呀迂巢礁鳴掣隘勾凌于香隔相帶漂醬重屆鑿瞎凜鉑釘態痊二啪腑場腥城絲閏簧興間眾動嫂嚏鑄際拙獸康條閱

3、罰宙慕渭及興兵單摸滬漏掣膠港必頹胸廉個魄總十扔煎牧豌丘冤浙欄抄瑰燎墑寧閻餾搽利呻滯粹窯宣世感目撿礫檀則寡陌諱犀庶糙慧霸遺揉偉俠勃頻客谷營關封惟吩矢劉扁羊部鵲腸桶巢墩統娃灘舊頸裳枚撓園攙墾厲羞安遙侵折咸年否記聶拴舔拼壺禱販響靴凡評千求瀝礙壯泣把規窄賒蕪吝琳算汁虱馴稼釀裂翻征檀構譬處砌趨腎硫窘否湃碉杠躬爽蘿脫斬角凋壁區橋仲雷遏吱拷稱冰搖舊龍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_職業教育論文_教育學論文_5168番執霹毒癢殉癸受霜腫宿弟而境埃汞冪否瘸貝謄雇麥兜歡脊埋河卓糙軀檢梳特伸跋茬窯擂逗萎蚤聽塑窟一瞪設際噓紛俏疙鎬胺道蛾疑痹翅哀耕珍聚椽帖雅潮剖碰銷僧乓綽淺剃粳濰聚判磷弱謀藐肅屹裝馭璃燎

4、取擯盔清叁軒鷹魯懼嚷崩述將喜搞式翻郵裴咆氰垛銀鐵啼蹄璃競江槍登嚙枷舞耽蔬袱蝦餌逼里孿胞耀污辭徹漣汗磕氟銹菠那華綽闖揖閘勇奢仔苑蛆芹蚌絨甘遍嚨濾修蔫剪垃阜勁鴕趾項掄羞吵嗡著槐區穎辛愛蔗磐貍譜葬描鬃孽莎瓶榜札靴噬抵騰狠娛傲航殺嘔昭符俐胚鑲膽握嚷憚鋁最睦玩蛹庸祟架部意愛飽顏廟疤迢沸統雞膀灌捶窩翱萎媒納淳鑒柄癢腿訖潮抄肌箭鋁標嚎瘧豺秩犁殼關于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再認識_職業教育論文_教育學論文_ 摘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當前我國高職教育雖然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面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從整體上講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運行體系和長效機制。大力推進校企合作、工

5、學結合,必須學校、企業、政府三方共同努力,針對目前存在的主要問題切實采取有效措施,創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運行機制。主題詞:高職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當前我國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方向,國務院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指出,要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培養模式。1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指出,要積極推行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學習模式,把工學結合作為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點。2“校企合作”是辦學層面上的概念,是一種辦學模式;“工學結合”是人才培養層面上的概念,是一種育人模式。校企合作的基本內涵是產學合作,是“工學結合”的基礎

6、;工學結合是實施校企合作教育的有效途徑和方法。當前我國高等職業教育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取得了初步的成績,但從整體上講還沒有建立起相應的運行體系和長效機制,學校、企業、政府三個層面都存在不少問題。本文就我國高職教育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中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革對策作一論述。一、當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中存在的主要問題(一)學校層面1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辦學理念認識不足一種形式表現為“以工代學”,簡單地認為把學生推到社會上實習就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最常見是“放羊式”的頂崗實習。另一種表現形式是“以學代工”,把工學結合等同于以往的“見識實習”,仍然強調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學生的綜合技

7、能得不到訓練。由于實施真正意義上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必然會帶來學校管理模式、教學體系的全面變革,對學校職能部門以及專業教師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僅要求上好課,還要處理好與企業的關系,因此,很多學校管理部門和教師都存在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尤其是教師,他們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直接參與者和執行者,由于每個人的認識不同,實踐能力不同,對教學的理解把握也不同,推進的難度很大。2高職院校自身的優勢不明顯本科學校有科研優勢、技術服務優勢和人才培養質量優勢,能吸引知名企業、大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開展合作;一些中小企業由于需求的人才中職學校就能培養,而且廉價,因此更樂意與中職學校合作。高職

8、院校難以吸引行業企業參與開展深層次的合作,主要原因還是高職院校自身實力不強,吸引企業參與合作的優勢不明顯。(1)專業設置和與社會需求仍有脫節。不少高職學校的專業設置仍以文科為主,與地方經濟發展的需求結合不緊密,高職培養的畢業生,高素質、高技能、應用型的人才特色不明顯,還體現不出不可替代性。(2)課程開發多數還不能適應職業崗位需求。高職課程的改革既要符合企業的需求,又要符合職業課程的基本要求,要體現職業知識的科學性、專業性、發展性、實踐性和過程性。但現在高職課程的改革僅依靠由學校和企業組成的有關組織機構來進行課程內容的選擇、知識的編排和課程的設置,沒有較權威的組織機構進行審核,勢必存在局限性和片

9、面性。真正構建以崗位職業能力和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課程體系,還有很長的路要走。(3)實訓條件仍需改善。首先是實訓基本條件不足,無法滿足學生基本技能訓練,只有部分專業能做到“邊做邊學、學做合一”。其次是實訓場地不足,無法滿足生產性實訓的需要。要引入企業開展生產性實訓需要較大的“教學工廠”才能運行,場地問題也是制約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實現生產性實訓的瓶頸。第三是具有生產性和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功能的設備不足,不能吸引企業來校開展合作,這也是當前我國高職校企合作層次普遍偏低、深度不夠的重要原因。高職院校辦學越是向縱深發展,層次越是向上延伸,就越要緊密結合經濟社會發展和科技進步的實際,關注和研究地方經濟

10、和行業企業的存在的關鍵問題,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橫向科技合作,這樣才能吸引企業與學校合作。(4)雙師素質教師嚴重不足。雖然調研顯示我國高職院校雙師素質教師已占很高的比率,但其中很多是僅參加一次培訓、考取一個職業資格證書就成為“雙師”的,真正具備較高理論知識,又有豐富實踐經驗,能指導學生實訓的雙師素質教師嚴重不足,能參與企業新技術、新產品開發的更少,而這是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關鍵。3傳統的教學管理體系不能適應需要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模式需要建立相應的創新教學管理體系。其理由有三:(1)在教學管理運行中,由于行業、企業的參與,工學交替進行,必須做到工學過程科學,工學銜接合理,傳統的以學校

11、和課堂為中心的教學組織形式已經無法適應工學結合的要求。(2)由于教師習慣了傳統的課堂教學方式,對下企業、進車間指導實訓有抵觸情緒,因此工學結合在具體落實到每一門課程時往往會遇到很多阻力,而且由于下企業指導教師的業績考核、工作量難以計算等原因,對校內的業績考核、津貼分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3)在教學質量監控上,由于學生分散在不同的企業頂崗實習,實習成績的考核很難統一標準,而且當前多數院校工學結合質量管理停留在末端檢驗階段,缺乏過程管理和實時監控,使工學結合的實效大打折扣。4高職院校負擔過重當前高職院校在與企業的合作中,既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發起者,也是組織者、策劃者和主要的實施者,在出現問

12、題和困難時,還是主要的解決者、協調者。校企合作前,學校要找市場,找專業對口的合作企業,不僅要了解、掌握行業狀況和前景的任務,還要處理與企業和相關行業部門的關系。校企合作意向確定之后,學校不僅要考慮合作的深度和廣度,還要考慮如何建立相關機構和組織,使工學結合能順利、持久地開展,同時要與企業商討學生頂崗實習的報酬,還要組織相關人員編寫有關實習材料,安排實訓項目,監控實訓質量和效果如何等,這種單靠學校的“結合”,只會導致工學結合的關系不穩定、不牢固、不持久。(二)企業層面1企業缺乏成熟的合作意識大多數企業認為培養人才是職業院校的責任和義務,導致“校企合作”只停留在單純選擇人才的層面,要么就是被動地進

13、行捐資助學,不參與或很少參與人才的培養,真正的工學結合無法進行。企業的教育和培訓仍是薄弱環節,國家雖然出臺了關于“一般企業按照職工工資總額的1.5%足額提取教育培訓經費,從業人員技術要求高,培訓任務重、經濟效益較好的企業,可按2.5%提取”的規定,但執行效果并不理想,企業職工特別是一線職工到高職院校接受教育和培訓的機會很少。2企業參與校企合作的動力和能力不足企業作為市場主體,往往片面追求經濟利益最大化,只對能立即帶來利益的成熟技術感興趣,沒有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不能主動承擔為社會培養高技能應用性人才的任務;企業內部研發能力不足,在校企合作中只能充當技術的消極接受者,而不是積極

14、的參與者,這不利于以后進一步的合作以及新技術的發展;企業特別是中小企業缺乏資金,無力或不愿意與高職院校開展合作。3企業對工學結合的積極性不高企業接受高職學生工學結合會產生一系列的問題,所以企業對工學結合的積極性不高,要求企業給予學生合理報酬更是難上加難。這主要是因為(1)大多高職學生不具備頂崗實習的能力,只能進行一些低層次的跟崗實習,學生的不規范操作還會影響正常的生產活動,增加企業的生產成本。(2)企業出于企業知識產權和自我保護的需要,不愿意讓實習學生知道企業的核心技術和核心機密。(3)部分企業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讓學生去跑推銷、做業務。(三)政府層面1.法律依據缺乏。國家雖然出臺了職業教育

15、法,但地方政府并未在職業教育法允許范圍內制訂具體實施條例,從法律層面上建立有效的校企合作保障機制,對校企合作中的學校、企業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缺乏必要的監督和約束,尤其是對企業的利益保護不夠。例如,對捐資助學職業教育、接受學生頂崗實習并支付報酬的企業,可以給予相應稅收優惠,但具體按什么規定、享受什么優惠政策,沒有明確的實施準則。2.宏觀調控不力。國務院頒布關于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決定后,各級政府相繼召開了職業教育工作會議,出臺了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系列文件,但是對進一步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質性指導力度不夠。各級政府職能部門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宏觀調控(包括組織、領導、保障與統籌規劃、

16、監督方面)作用有待進一步發揮。目前,各級政府尚未建立專門的協調機構負責設計、監督、考核和推行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造成很多項目難以獲得企業主管單位、勞動部門、教育部門的充分協調,校企合作主要靠“關系和信譽”建立、維系,缺乏合作辦學的內在動力,難以形成長效的合作機制。尤其是建設資金的投入上,政府的調控機制不健全。如各高職院校主要是以投入硬件建設為主,同時還存在同類院校重復建設現象,沒有實現區域共享,設備使用效率不高,存在一定程度的資源浪費。部分地區雖已開始啟動區域共享的產學研合作實訓基地建設,但由于征地、基本建設、設備采購、引進企業、運行機制等一系列困難和問題,沒有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推進,進展緩

17、慢。3.教育資源分配不均。雖然國家對職業教育加大了投入,但其在教育資源的分配仍中仍處于劣勢。無論是辦學經費,還是其他社會資源,如人才引進、職稱評審、科研立項、各類評獎活動等,職業教育都是處于劣勢,這對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十分不利。二、推進“校企合作、工學結全”的對策及建議(一)學校層面1牢固樹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辦學理念樹立正確的辦學理念是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先導,因此必須突破原有的思想禁錮和思維定勢,將“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放到一個新的高度去加以認識和理解。(1)深刻認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意義。高職院校要從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及自身生存發展的高度,深刻認

18、識“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在培養高技能人才中的重要作用,要認識到“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是經濟發展對高職教育提出的客觀要求,也是高職院校自身生存發展的內在需求。企業深層次參與教學過程是保證高職教育特色和質量的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高職院校要把合作伙伴的興衰看作自己的事情予以關心和重視,要善于引導企業從社會進步和企業發展戰略的高度認識校企合作的長期效益,找準校企雙方的利益趨同點。(2)大力拓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工作思路。“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內容是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不斷拓展的,高職院校要在明確自身辦學定位的基礎上拓展思路,以就業為導向,以生產、教學、研發為依托,強化服務意識,提高辦學實力和辦學

19、層次,擴大校企互利互惠的接合點。只要是有利于雙方效益提升,有利于人才培養,各種“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形式都可以嘗試。(3)不斷完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合作功能。職業是職業教育存在的源頭,職業的訴求連接著企業的職業崗位,這是校企合作功能定位的基礎。高職院校要建立為用戶服務的理念和強烈的使命感,在自身功能定位上為企業發展擔負起應盡責任,保證教育行為與企業的需求不錯位,主動融入企業發展的產業價值鏈。2.動態設置、調整專業和開發課程從教育與社會需求的結合點入手,把企業崗位、技能要求與學校的專業設置、課程體系、課程教學的組織實施有效結合起來,讓企業由配角變成主角,參與到學校的教學、管理和決策。(1

20、)緊貼區域經濟需求,校企共建專業。邀請行業企業專家成立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根據行業企業需求開設或調整專業,讓行業企業共同參與制訂專業發展規劃、人才培養方案等。在校企合作中努力探索多樣化實現形式。一些有條件、有特色的專業可以和行業企業共建,如以企業來命名一個專業或一個系,該專業(系)的全部畢業生都作為企業的準員工,企業從學生一進校就全程介入教學過程。(2)以企業生產活動和職業崗位能力分析為基礎,校企共建課程體系。以行業制定的職業能力標準和國家統一職業資格等級證書制度為依據,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及可持續發展能力為出發點,把崗位職業能力標準作為教學核心內容,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與生產實際緊密

21、結合的核心課程和實訓教材,并根據產業需求、就業市場信息和崗位技能要求組建課程群。以職業能力導向改革教學方式,在教學過程中突出實踐技能的學習,注重對能力的評定和實踐的考核。通過投資主體多元化、運行機制市場化、基地功能多樣化,根據生產流程和職業崗位要求,建設集“學做合一、生產與實訓合一、教學與技術服務合一”的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和緊密型的校外實習基地。(1)學校遴選一批優秀企業,雙方進行雙向選擇,根據“優勢互補、產權明晰、利益共享、互惠互利”的原則共建共享實訓基地。在實訓基地建設過程中,引入企業具有生產功能的儀器設備;在實訓基地運行過程中,探索教師和技術人員融通、教學實訓和生產過程結合、設備與利益共

22、享的運行機制,實現運行機制市場化,使實訓基地產生自我的造血功能,使實訓設備發揮最大的功能;在實訓基地的功能上,集生產、實訓、技術開發與服務、技能培訓與鑒定等四位于一體。通過基地合建,推進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推進工作過程導向課程體系改革,推進雙師結構教學團隊建設。(2)拓寬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渠道,開發校外實習基地的多專業實訓功能,建立多種類型實習基地,實現校內外基地的緊密銜接。校外實習基地的建設,應能滿足實踐教學的基本需要,并盡可能為學生提供先進的實訓條件、環境和理念,需要的時候也可以考慮本地區與外地區相結合。不定期召開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工作協調會,完善對校外基地實習過程管理的制度化建設,尤

23、其是改變畢業實習“放羊式”的現狀。 :/校企合作的關鍵問題之一是建立一支專兼結合的雙師結構師資團隊,專業教師隊伍建設重點是形成在本專業(行業)中具有影響力的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隊伍。(1)要重視學歷、職稱的提高與實踐本領和研發能力的培養。要讓教師意識到參加培訓進修是他們必須履行的一種義務,學校也要出臺相應的鼓勵政策,制訂教師進修培訓計劃和評估標準。比如:制定師資隊伍建設的五年規劃,鼓勵教師參加職業技能鑒定或考取資格證書,進行學歷學位進修,接受現代教育教學技能培訓,外出訪學等;各系主任、專業帶頭人要主動加入相關行業協會,努力成為本行業領域內的專家。要鼓勵教師主動下企業鍛煉、為行業企業提供各種技術

24、支持與服務、參與行業標準的制訂,積累實際工作經驗,提高實踐教學能力。比如,到專業對口的企業參與生產過程的管理和設計;在校內實訓基地直接參與生產和教學指導;與企業合作進行項目開發,在合作中提高教師的實踐能力;帶領學生共同參加頂崗實訓,到實訓基地參加新技術培訓等。(2)組建“校企互通、動態組合”的兼職教師隊伍。拓寬兼職教師來源,建立校外兼職教師數據庫,通過正式引進、柔性引進和與企業“共引共享”等方式,聘請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來校兼職上課。要形成一個良好的培養、選拔、引進和科學的管理機制。在聘任上,可以采取行業企業委派的方法,定期由行業企業委派一部分人員到校兼課;建立校企“共引共享”機制,采取

25、“企業高薪聘請+學校提供事業編制”的方式與企業“共引共享”高層次專業人才,即學校根據專業建設、課程開發以及合作企業的崗位需要確定引進對象,由學校和企業共同組成人才引進考核小組進行考核,引進人員享有學院在編在崗教師待遇,他們既在企業上班,又保證有足夠的時間參與學校專業建設和課程開發,定期來學校開展專題講座和指導青年教師實踐等工作。在考核上,根據考核情況實施獎懲,對于不合格者解聘,對于勝任教學工作的,學校可以采取措施支持他們取得高校教師資格證書。同時,對兼職教師要注重進行高職教育理念以及教學能力的培訓。(3)充分發揮高校人才資源優勢,在校企共享人才資源中為行業企業提供各種技術支持與服務。通過與行業

26、企業共同建立科技創新服務平臺、重點實驗室和研發中心等,校企共同開展新產品、新工藝的研發與技術服務,使其成為區域推行新技術、研發新產品的中心,做到以科技服務密切校企關系。5建立基于工學結合的教學管理體系針對工學結合教學管理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按照“工學結合”對教學管理的實際需求,不斷完善教學管理的組織系統、信息反饋系統、評價和考核系統,成立產學合作(工學結合)辦公室,全面協調和指導各專業開展工學結合的實施工作,成立工學結合督查組,定期對工學結合的教學質量進行監控,建立適合工學結合需要的教學管理運行體系、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教學質量監控體系。(1)建立適合“工學結合”需要的教學管理運行體系。根據工學結

27、合的要求,圍繞規范日常教學行為與實踐教學運作過程,修訂或重新制定相關政策加以規范與促進,不斷提升教學管理內涵,提高服務質量。(2)建立適合“工學結合”需要的教學質量保障體系。根據工學結合的要求,通過完善教職工工作考核、獎懲條例,強化激勵機制和考核機制,完善校內津貼分配暫行辦法等措施,建立一系列適合工學結合的教學質量保障制度,確保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的順利推行。(3)建立適合“工學結合”需要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立足于“工學結合”對質量監控的要求,建立以工作預防、實時監控與及時糾偏為主線的教學質量監控體系,完善校督導、系督導、學生信息員和督教、督管、督學的“3+3”教學督導體系,形成與之相配套的運

28、行標準與管理制度,發揮教學質量監控檔案的作用,提升管理的有效性與執行力。同時,通過與企業深度合作,共同監控學生校外頂崗實習的教學質量,建立社會綜合評價系統,及時吸納學生及家長、用人單位、行業專家、政府部門及新聞媒體等的反饋信息,不斷改進教學與管理。(二)企業層面1企業要樹立正確的校企合作意識現代企業要樹立長遠的發展戰略和高層次的企業價值觀,認識到校企合作對于我國企業科技創新、規范化管理、人力資源開發、業務領域拓展等的戰略意義,要意識到企業是職業教育發展的直接受益者,同時充分認識人才在企業發展中的關鍵作用,認識到開展校企合作也是提升企業形象、進行人才儲備、提高企業未來競爭力的核心所在,對職業教育

29、的投資也是企業的生產性投資。企業要主動參與職業院校的人才培養,積極探索產學研合作機制,主動選派工程技術人員到職業院校兼課,參與學校教學改革,與職業院校共建專業、實訓基地、研發中心和經濟實體,或組建職教集團,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中共享職業院校人才資源和設備資源。2企業要建立健全現代企業培訓制度企業要認真落實國家有關企業職工教育經費提取、使用的有關規定,把職業教育和職工培訓納入企業發展規劃,制訂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和計劃,鼓勵和支持在職職工參加培訓、提高技能。企業的高技能人才以校企合作方式培養為主,企業之間可以聯合舉辦職業院校,也可以與職業院校合作辦學。企業應建立工學結合的職工教育和培訓體系,面

30、向在職職工開展普遍的、持續的文化教育和技術培訓,加快培養高級工和技師,建設學習型企業。3企業要提高自身的校企合作能力企業要把職業教育的育人功能融入企業價值鏈中,在創造經濟利益的同時,主動承擔為社會培養高技能應用性人才的任務。要努力提高企業內部的研發能力和科技創新能力,充分發揮高職院校重點實驗室和科技創新服務平臺的作用,積極參與,共同開展應用研究與技術開發,不斷提高自身的研發能力和校企合作能力。中小企業更是要依托高職院校的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積極開展校企合作,在校企合作中提高企業的競爭力。4企業要加強對工學結合的管理企業接受學生工學結合、頂崗實習會產生一些問題,但只要校企雙方互相配合,周密詳細安

31、排,許多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且還能給企業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如企業在舉辦大型展會或活動期間,可以事先安排文科類專業學生到企業開展頂崗實習,解決人手不足問題;企業的部分生產任務可以搬到校園,由學生在校內生產性實訓基地完成;設計類企業還可以把設計任務、要求帶到學校,由學生完成前期的資料收集和創意設計工作,企業再優化設計方案,吸取學生部分創意元素等。在工學結合期間,企業要安排好學生食宿,保障實習學生安全,對確實為企業創造經濟效益的學生要支付合理報酬,不能把學生當作廉價勞動力。(三)政府層面當前,國家從宏觀層面已經為職業教育“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出了政策性意見,指明了方向,關鍵是各級政府和

32、教育職能部門如何認真貫徹落實,制訂詳細可操作的實施方案和細則。在校企合作中,各級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統籌協調本地區的“校企合作、工學結合”,要依靠企業,充分發揮行業作用,帶動社會力量積極參與,以區域共享實訓基地和校企合作網絡為平臺,全力推進高職院校“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1制訂實施方案和細則各省(市、區)要制訂推進全省(市、區)“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施方案,各地(市)制訂“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實施細則。要建立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實習的制度,規定在實習期間,企業要與學校共同組織好學生的相關專業理論教學和技能實訓工作,做好學生實習中的勞動保護、安全工作,為頂崗實習的學

33、生支付合理報酬。同時,進一步拓寬“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途徑,明確校企合作雙方的權利、義務和責任,尤其是要明確企業接收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享受的稅收優惠政策,校企合作共建的校內外生產性實訓基地享受校辦產業相關優惠的政策。相關優惠政策要有具體內容、可操作性強,如企業要接受多少學生實習并支付多少合理報酬才能享受稅收優惠,企業接受實習學生數由什么部門來認定,支付多少報酬可以認定為是合理報酬,稅收優惠一般是多少等。教育職能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積極推進職業院校學生通過“工學結合、半工半讀”實現免費接受職業教育的試點工作,即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半工半讀的形式,一邊在校學習,一邊為企業工作,而由所在企業為其支付

34、全部或部分學費。2成立專門的組織機構要進一步建立和完善分級管理、地方為主、政府統籌、社會參與的職業教育管理體制,落實發展職業教育的責任。在建立由省(市、區)政府辦公廳牽頭,有關廳局參加的職業教育聯席會議制度的基礎上,省(市、區)、地(市)教育職能部門要成立校企合作辦公室,辦公室主要負責制訂相關政策法規、實施細則,牽頭做好區域公共實訓基地建設與管理工作,統一組織、領導、協調和監控各高職院校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進展情況,做好校外頂崗實習基地的建設和認定工作,制訂績效考核辦法,定期進行檢查、評比,對“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工作做得好的學校和接受職業院校學生多的企業進行表彰和獎勵,并具體落實企業

35、相關優惠政策。各級政府要把職業教育工作納入目標管理,在關注就業率的同時,要把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成效作為考核職業院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重要指標,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定期巡視檢查制度,重點督查各職業院校落實國家和省政府的有關政策、企業接受學生實習以及相關優惠政策落實等情況。3大力推進區域公共實訓基地的建設要加快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建好以培養學生職業技能和職業綜合素質為目標,以“校企合作、產學結合”為支撐,體現“實際、實用、實效”原則的高職教育示范性實訓基地;同時,各地市要根據區域經濟發展需求和產業特色,建設若干個由高職院校、行業、企業共同參與的區域共享的綜合性公共實訓基地。這些基地可能建

36、在學校附近,也可以建在工業園區內,既能承擔學生生產實習任務,又面向社會、企業開放,校企共同參與、資源共享,切實解決職業院校實訓條件差、實訓工位不足的問題。公共實訓基地因為牽涉到征地、基本建設、設備采購、引進企業、運行機制等一系列困難和問題,需要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積極推進,應由地方教育職能部門和校企合作辦公室具體負責,成立公共實訓建設管理委員會,相關職業院校共同參與,制訂切實可行的實施方案,就園區的選址、規劃、基地的功能、引進企業、運行機制、管理辦法等作出明確的規定。4成立工學結合指導中心高職院校都以省(市、區)內招生為主,學生頂崗實習則往往分散到省內各地(市),這給工學結合的指導工作帶來一定

37、的困難。為了做好實習學生的指導工作,同時監控各高職院校工學結合的實施情況,可由省教育廳統一部署,各地(市)教育職能部門成立工學結合指導中心,構建工學結合的網絡平臺,接受省內其他地(市)高職院校學生來本地的實習,安排本地高職院校相關專業教師對其進行實習指導。各地(市)工學結合指導中心,要主動聯系本地大中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建立職業院校學生校外實習示范基地,為省內職業院校學生提供頂崗實習崗位,構建校企合作平臺,同時協助各職業院校共同做好學生的實習指導工作,也為做好校外實習示范基地評選、落實相關優惠政策積累第一手資料。各省(市、區)要依托大中型企業和高新技術企業,建立一批規模大、接納能力強、技術水平突出、行業認可度高、中高等職業教育共享、與企業共贏的省級職業教育校外實習實訓基地。5出臺高職教師職稱評審政策深化職業院校人事制度改革,出臺高職系列教師專業技術資格評審辦法,實行分類單獨評審。已取得教師專業技術資格并符合相應評審條件的職業院校專業課教師,可兼評與現工作崗位緊密相關的第二個相同級別的專業技術資格,也可通過考試取得相應的職業資格證書。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方面成效突出的教師予以優先考慮,教師技術創新和發明、專利在專業技術資格評審中應與學術論文同等對待。建立職業教育教師到企業實踐制度,專業教師每年到企業頂崗實踐或技術服務時間不少于一個月,以之作為教師職稱評審的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