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千人糕 教案+反思(2課時)_第1頁
6、千人糕 教案+反思(2課時)_第2頁
6、千人糕 教案+反思(2課時)_第3頁
6、千人糕 教案+反思(2課時)_第4頁
6、千人糕 教案+反思(2課時)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2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Word文檔,下載后可任意編輯 6、千人糕 教案+反思(2課時)6千人糕本課的題目叫“千人糕”,實際上,“千人糕”就是外形普通、口感平常的米糕,文中為了強調普普通通的米糕的制作材料、生產過程需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才能完成,稱之為“千人糕”。課文共11個自然段,主要通過爸爸和孩子之間3組對話來展開敘述。第15自然段是第一組對話,主要寫“千人糕”名字的來由。一聽到“千人糕”這個名字,孩子想到“千人糕”有兩個特點:一是覺得“特別大”,二是味道很“特別”。結果孩子發現并不大,味道也跟平常吃的一樣,并不特別。“笑了”“這就是平常吃過的米糕嘛!”反映了孩子內心的想法,對“千人糕”不以為然。第69自然段是第二

2、組對話,寫千人糕的制作過程。孩子認為很簡單,就是米粉加糖做成的。爸爸告訴他這樣一塊普通的糕點,其實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經過很多道工序才能做成,最后才能送到人們的餐桌。這組對話以爸爸說為主,對孩子心理的變化起到了關鍵性作用。第10、11自然段是第三組對話。爸爸的總結性發言揭示了這篇課文的主旨。“仔細想了想”“的確”等詞句表明孩子終于明白了什么是“千人糕”,他贊同爸爸的觀點,覺得“千人糕”名副其實。課文語言樸實,平中見奇,表達比較有特色。一是題目“糕”前冠以“千人”,使其變得富有懸念,易激起讀者的閱讀欲望;二是以人物對話為主展開敘述,爸爸循循善誘,孩子心領神會,爸爸關愛孩子,孩子深受教育,很有情趣

3、。課文配有一幅跨頁插圖,教材第19頁的前半幅插圖,圖中有稻谷的圖片和種子的圖片,稻谷有的可以挑出來作為種子來種地,有的去殼加工成大米,再磨成米粉,成為米糕的原料。圖中還有甘蔗和甜菜的圖片,這兩種是熬糖的主要原料。最右側的是人們熬糖的過程。第20頁的后半幅插圖,有米糕做好以后的圖片,以及包裝、運輸、銷售的情景圖。整幅插圖呈現了米糕做成的主要過程。通過這幅插圖,可以很直觀地感受米糕制作的每個環節、每道工序都關系到許許多多人的勞動,有助于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米糕的來之不易。教學目標1通過借助漢語拼音、結合上下文、聯系已認識生字和生活經驗等多種方式,會認“糕、特”等生字,會寫“能、桌”等生字,讀準多音字

4、“的”,正確讀寫“也許、桌子”等詞語,積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詞語。2試著默讀課文,通過借助圖畫說出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體會“千人糕”制作背后蘊含的道理。3通過聯系自己的生活,舉例說說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重點難點教學重點能借助圖畫說出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教學難點能聯系自己的生活,舉例說說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教學策略1字詞教學二年級下學期的學生已有了一定識字量,具備了一些獨立識字的能力,教學時可引導學生借助拼音、結合上下文、聯系已認識生字和生活經驗等多種方式自主識字。文中出現的一些多音字是本課的讀音難點,如:好奇、磨成粉、種稻子、種子、的確、應該。教學時可先將多音字歸類出示,

5、學生在正確朗讀的基礎上,掌握音義對應關系,從而在具體的語境中據義定音。在指導學生讀準字音時,將難讀準的字音歸類指導認讀,如:翹舌音“蔗、汁、桌”;平舌音“菜、算”;鼻音“能”;邊音“勞”。在理解字詞時,可根據字形字義的特點巧妙理解字詞的意思,豐富學生的字詞積累。在理解“的確、銷售”時,可找它們的近義詞“確實、出售”來理解;“糕、粉、糖、蔗、菜、汁”均出自文中事物的名稱,可在學生認識事物時指導識記,將識字和認識事物相結合;“熬”的四點底是由“火”演變而來,可以讓學生結合文章插圖來理解,通過觀察插圖,了解熬糖需要的工具有木鏟、大鍋等,在熬制的過程中需要加熱,不斷攪動。將課文與插圖有機結合,有助于學

6、生認識文中出現的事物,將詞語進行分類整合,指導學生進行識字。在指導寫字時首先應讓學生鞏固字音,然后指導學生識記字形,接著觀察生字的結構,指導關鍵筆畫在田字格中如何正確地書寫,落實筆畫的穿插避讓。本課要求書寫的生字中,“能、味、甜”是左右結構,“桌、買、具、菜、勞”是上下結構,“甘”是獨體字,教師可以進行分類指導。如,“菜”和“勞”偏旁相同,結構上有相似之處,可以通過比較,指導書寫。有些字的筆畫、筆順容易寫錯,如“能、具”,教學中要重點指導。2朗讀指導本課對話較多,教學時,在讀正確、讀流利的基礎上,教師應采用多種方式指導學生朗讀,通過朗讀促進對課文的理解。(1)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對話,體會情感變化

7、。例如,“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問”,這是孩子第一次聽爸爸提起“千人糕”時產生的疑問,說明孩子對“千人糕”很感興趣。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此句,教師通過反饋評價指引學生讀,如:“你讀出了疑問。”“讀中感受到你對千人糕很感興趣。”“這樣讀,說明你想弄明白什么是千人糕。”讓學生知道有疑問、想弄明白就是“好奇”。最后讓學生讀出好奇的語氣。再如,“孩子急忙嘗了嘗,笑了:這就是平常吃過的米糕嘛!您給我買過。”朗讀時要注意提示語“笑了”,以及句中的語氣詞“嘛”。孩子為什么會笑?原來孩子嘗了爸爸所說的千人糕后,感覺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就是以前吃過的米糕而已,太普通了。“嘛”后面是感嘆號,語氣要上揚一點兒

8、。指導學生要把孩子不以為然的語氣讀出來。(2)指導分角色朗讀。文中爸爸和孩子有3組對話,可以讓學生分角色朗讀。朗讀時,可以借助文中提示語、標點來體會心情,注意讀出不同身份人物的不同語氣。孩子從最初的“好奇”到“不以為然”,直至最后“恍然大悟”“心服口服”,心理變化很大,朗讀時要富有變化。爸爸從始至終,為解開孩子的疑惑娓娓道來,耐心十足,朗讀時,要穩重、平靜。(3)繼續學習默讀。二年級上冊教材第七單元和第八單元中,已提出“默讀課文,試著不出聲”的要求。本課練習中再次提出默讀要求時,去掉了“試著不出聲”。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回顧默讀要求: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繼續進行默讀的練習。3理解運用根據

9、文本特點,建議以讀為主線來組織教學。初讀課文,可以從課題入手,引導學生根據課題質疑,帶著問題默讀課文。學生初讀課文后,引導學生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么,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然后細讀課文,抓住爸爸與孩子的3組對話,讀讀議議。最后,在讀懂課文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課后練習第二題,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需要經過很多人的勞動,如“千人衣”“千人筆”“千人餅”,讓學生明白每一項勞動成果都需要很多人的辛勤付出,正是“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教育學生要珍惜勞動成果。課前準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課時安排2課時第一課時課時目

10、標1會認“糕、特”等生字,會寫“能、桌”等生字,讀準多音字“的”,正確讀寫“也許、桌子”等詞語,積累由“糕、粉”等生字拓展的詞語。2學習默讀課文,初步認識“千人糕”。教學過程板塊一揭示課題,激趣導入1揭示課題,導入新課。(1)板書“糕”字。(2)提問:同學們認識這個字嗎?怎么記住它呢?(3)揭示課題。課件出示“糕”的字源。米字旁表義,古體字形像米粒,表示用米等糧食制成的。“羔”表聲,小羊,甲骨文的字形像羊在火上,表示烤全羊。“糕”指用面粉、米粉、豆粉等制成的食品。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見過或吃過的糕點。指名回答。(提示:蛋糕、雪糕、糕點)教師引出課題并板書:千人糕。2引導思考,激發興趣:你們吃過千人

11、糕嗎?猜一猜,千人糕是什么樣的糕?板塊二初讀課文,識記字詞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教師課件出示自讀要求并巡視指導。(1)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拼音讀準字音,并畫出生字詞,注意把課文讀通順。(2)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詞語。(3)邊讀邊想:千人糕到底是什么樣子的?為什么叫“千人糕”呢?2識字教學。(1)教師課件出示帶拼音的生字,指名學生認讀。糕o特t嘛m買mi粉fn糖tn蔗zh汁zh菜ci熬o算sun銷xio勞lo的d確qu應yn(2)教師引導學生識記生字。教學“糕、蔗、汁、糖”時,可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或借助圖片來識記。通過出示“米糕、甘蔗、果汁、水果糖”的圖片,讓學生聯系生活實際說說哪些是自

12、己見過或嘗過的,說說它們的樣子、味道,幫助學生加深認識。教學“菜”“銷”“粉”可以通過形近字比較、熟字換偏旁等方法:將“菜”與“采、踩、彩”、“銷”與“削”、“粉”與“份”進行比較識記。教學“特”“的”,可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聯系具體語境識字。“特別”一詞在文中兩次出現,可以聯系句子學習,用換詞等方法比較異同;“的確”一詞,結合課文,讓學生明白在文中是“非常肯定”的意思,也可以說一說與“的確”意思相近的詞語,如“確實”,進而理解意思,加深識記。教學“熬”,可引導學生利用形聲字的特點識記:上邊的“敖”表音,下邊“灬”表義,“灬”是由“火”演變而成的,把蔬菜等加水放在文火上久煮為“熬”。教學“算”“

13、勞”,通過組詞識記:如“算術”“勞動”。教學“買”,可通過字理識字:通過演示“買”字的演變,幫助學生識記。“買”,造字本義:用網兜裝貝,到市場購物。金文、篆文承續甲骨文字形。隸書將篆文的“網”簡化成“四”。教師課件出示易錯警示。“蔗、汁”是翹舌音;“菜、算”是平舌音;“應該”一詞中“應”讀第一聲,是后鼻音;“勞”的聲母是邊音;語氣詞“嘛”讀輕聲;“的”是多音字,在“的確”一詞中讀“d”。在學生認讀識記本課生字后,去掉拼音,開火車讀。3寫字教學。(1)課件出示本課生字。能桌味買具甘甜菜勞(2)引導學生觀察本課要求會寫的生字的結構:其中,“能、味、甜”是左右結構,“桌、買、具、勞、菜”是上下結構,

14、“甘”是獨體字。(3)引導學生觀察漢字構字部件在田字格中擺放位置的比例:“味、甜”兩個左右結構的字都是左窄右寬。“能”字左右基本相等。“桌、買、勞、菜”是上窄下寬;“具”是上寬下窄,可以對比書寫。(4)教師課件出示書寫指導,引導學生看重點筆畫,注意關鍵筆畫的穿插避讓,把字寫端正。“能”左右均等,右邊部分的“匕”要先寫撇,再寫豎彎鉤,層疊的兩個“匕”是上小下大。“桌”上窄下寬,首筆豎宜短,寫在豎中線上。“買”橫鉤略窄,下橫稍長,撇、點穩重。“具”上部略窄,橫畫間距相等,底橫伸長。“甘”上橫宜長,兩豎略向內收,內橫居中。“勞”上部“冖”要托上蓋下,“力”橫折鉤略向左斜。(5)學生書寫,教師巡視指導

15、,提醒學生保持正確的坐姿和握筆姿勢,繼續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6)出示本課詞語中要求掌握的詞語,指名讀,交流識記方法,對易讀錯的詞語進行警示。也許桌子平時難道味道就是加工種子農具甜菜工具勞動經過(7)開火車輪讀生詞。板塊三指導朗讀,理解對話1默讀課文,整體感知。(1)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寫了關于“千米糕”的哪些內容?(2)引導學生用“先然后最后”的句式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3)指名回答,教師補充。課文先寫爸爸告訴孩子什么是“千人糕”;然后寫爸爸和孩子探討“千人糕”制作的勞動過程;最后寫孩子理解了什么是“千人糕”。2品讀課文,讀好對話。(1)默讀第15自然段,思考:從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孩子對“千人

16、糕”的好奇?(2)學生匯報交流。(3)讀課件出示的句子。句段1:“爸爸,什么是千人糕?”孩子好奇地問。句段2:孩子想:這糕要很多很多人才能做成,一定特別大,也許比桌子還大吧?句段3:難道它的味道很特別嗎?引導學生站在文中孩子的角度去想象他腦海里出現了什么樣的畫面,抓住“好奇”“特別”等詞語指導朗讀,讓學生知道“對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覺得新奇而感興趣”就是“好奇”,最后讓學生讀出好奇的語氣。句段1是孩子第一次聽爸爸提起“千人糕”時產生的疑問,說明孩子對“千人糕”很感興趣。可以讓學生反復朗讀此句,教師通過反饋評價指引學生讀。句段2和句段3是孩子聽爸爸解釋什么是“千人糕”后,心里進一步產生的疑問。第一

17、句朗讀時語氣相對平和,第二句朗讀時語氣要相對強烈一些。教學中要重點指導學生讀好兩個“特別”。第一句中的“特別”是非常、十分的意思,讀出重音,且語速稍慢,第二句中的“特別”在句中是與眾不同的意思,可和第一個“特別”比較讀。指三名學生讀,教師評價指導。(4)同桌交流討論:孩子對“千人糕”的態度有什么變化?(教師課件出示句段4)句段4:孩子急忙嘗了嘗,笑了:“這就是平常吃過的米糕嘛!您給我買過。”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孩子為什么會笑?原來孩子嘗了爸爸所說的“千人糕”后,感覺并沒有什么特別之處,就是以前吃過的米糕而已,太普通了。抓住提示語“笑了”,以及句中的語氣詞“嘛”,感受孩子的態度從原來的好奇變成了不以

18、為然。指導學生朗讀:“嘛”后面是感嘆號,語氣要上揚一點兒。指導學生要把孩子不以為然的語氣讀出來。(5)師生分角色讀第15自然段。3教師小結:這節課我們了解了原來“千人糕”就是普通的米糕,那“千人糕”是怎么做出來的呢?我們下節課繼續討論。練習設計完成本課對應的字詞書寫訓練。第二課時課時目標1試著默讀課文,借助圖畫說說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2聯系自己的生活,舉例說說勞動成果的來之不易。教學過程板塊一復習舊知,品讀課文1教師對本課的生字詞進行聽寫。2學生自行校對和訂正,教師巡視,對發現的問題進行再次指導和強調。3過渡:上節課我們知道了千人糕是需要很多人才能做成的糕。那千人糕是怎么做成的呢?這節

19、課我們就來一起學習。4學生默讀課文第69自然段,交流讀懂了什么。(1)引導學生回顧默讀要求:不出聲,不動唇,不指讀。(2)指名交流,說說自己讀懂了什么。5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補充米和糖在生產、加工方面的信息,幫助學生初步理解“千人”在課文中的特殊意思。(1)了解生產米所需的勞動。(教師課件出示句段1)句段1:爸爸說:“是啊,大米是用農民種的稻子加工出來的。農民種稻子需要種子、農具、肥料、水”引導學生抓住句段中的省略號,表明此處還有很多工序沒有被列舉出來,讓學生進行想象補白,想想爸爸還有哪些話沒有全部說出來。出示第19頁的插圖,讓學生直觀感受第8自然段中“種子、農民種稻子”的樣子。出示“種植水稻

20、”的圖文資料,了解“耕地、播種、育苗、移栽、灌溉、施肥、防蟲、收割”等勞動過程。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所見所聞,一邊想象一邊說說農民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辛勤勞動的情景。引導學生思考種稻子所需要的種子、農具、肥料、農藥等是從哪里來的,從而感受生產米的過程包含了許多人的勞動。提問:了解了米的生產過程,你想說什么?教師指名回答。(提示:米的生產過程需要很多人的勞動,我們要珍惜糧食)(2)了解熬糖所需的勞動。(教師課件出示句段2)句段2:爸爸接著說:“糖呢,是用甘蔗汁、甜菜汁熬出來的。甘蔗、甜菜也要有人種。熬糖的時候,要有工具,還得有火”鞏固、理解生字“熬”。理解“熬”指的是長時間地煮。出示甜菜、甘蔗圖,引

21、導學生認識這兩種植物。學生認讀由生字“菜”和“蔗”拓展的詞語“菜地、菜市”“蔗糖、蔗農”。出示教材第19頁“熬糖”圖片,讓學生直觀感受“甘蔗汁、甜菜汁”熬出糖來的勞動過程,關注熬糖的工具。關注省略號:想一想,要做成糖,除了例句中寫的,還需要哪些人的勞動?引導學生思考甘蔗、甜菜是怎么變成甘蔗汁、甜菜汁的,工具是怎么來的,用什么生火等,從而感受熬糖的過程包含了許多人的勞動。(3)了解包裝、運輸、銷售的過程。(教師課件出示句段3)句段3:“就算米糕做好了,還得要人包裝、送貨、銷售,這些又需要很多人的勞動。”教師課件出示教材第20頁的插圖,幫助學生直觀感受米糕做好后還需要經過“包裝、送貨、銷售”才能送

22、到人們的餐桌上。結合圖片,引導學生了解“包裝”的意思是“在商品外面用紙包裹或把商品裝進紙盒、瓶子等”;“銷售”的意思是“賣出(商品)”。對照插圖,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米糕包裝、送貨、銷售的情景。提問:這個過程容易嗎?你從哪些詞語體會到的?圈畫出這些詞語。(提示:“就算、還得、又”)指導朗讀:重讀“就算”“還得”“又”,突出勞動的繁雜。板塊二借助插圖,體會不易1借助插圖,復述來歷。(1)教師出示教材第19頁、20頁插圖,引導學生感受米糕從原料到餐桌經歷的整個過程。(2)小組交流討論:說說米糕是經過哪些勞動才做成的。(課后第一題)(3)小組代表回答,教師相機引導。米糕是由米和糖制成的。先生產、加工米和

23、糖制作成米糕,再經過包裝、送貨、銷售,最后經過我們購買,米糕才會到我們手里。2理解過程,體會不易。(1)教師范讀第10、11自然段。提問:現在你明白為什么叫它“千人糕了”嗎?(2)學生自由回答。(提示:一塊普通的米糕,需要經過很多很多人的勞動,才能擺在我們面前,所以稱之為“千人糕”)(3)教師引導學生比較詞語“平常”和“平平常常”:“平平常常”比“平常”在程度上要深些,強調了千人糕普普通通、極為常見。(4)引導學生根據前后文,理解“的確”的意思是“確實”。(5)引導學生抓住“的確應該”,說明孩子覺得千人糕的名字名副其實,贊同爸爸的話。因為一塊看似普通的糕,需要很多人付出勞動,所以稱得上“千人糕”。(6)討論、交流:如果你是文中的孩子,現在吃著米糕,還會覺得它很平常嗎?你會想到什么?(提示:想到這塊米糕里包含了很多人的勞動)(7)師生合作讀第10、11自然段。板塊三聯系生活,拓展延伸1交流:生活中還有哪些物品需要經過許多人的勞動。(1)學生與同桌交流。(2)全班交流匯報。(3)課件出示衣服、文具、日用品等圖片。2引導學生根據“千人糕”的制作過程,說說我們穿的衣服的由來。(1)出示“種棉花、摘棉花、紡紗、織布、服裝加工、銷售”的圖片。(2)借助圖片,同桌交流:我們穿的一件普通的衣服經過哪些人的勞動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