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1_第1頁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1_第2頁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1_第3頁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1_第4頁
燭之武退秦師-導學案1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不得用于商業用途燭之武退秦師(共三課時)目標平臺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用法。2、了解左傳這部編年體史書的基本情況及其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Forpersonaluseonlyinstudyandresearch;notforcommercialuse3、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4、學習古人再國難當頭,不計個人安危得失、顧全大局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點:1、了解和掌握文中的文言實詞和虛詞的意義用法。2、掌握文言句式,理解文章的脈絡。教學難點:1、理解高超的勸說藝術。2、賞析人物形象,把握塑造人物形象的技巧。(一)預習案一、教材輔讀1、關于左轉左傳是我國第一部敘事詳

2、細的編年史著作,相傳為春秋時魯國史官左丘明所作。他以孔子修訂的魯史春秋的順序,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四十五年間的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我國先秦歷史的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也稱春秋左氏傳左氏春秋,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左傳突出的特點就是善于描寫戰爭和記述人物辭令,記事條理清楚,詳略得當,寫人簡潔生動。傳”是注釋或解釋經義的文字。2、史書體例TOC o 1-5 h z(1)、編年體:以年代為線索編排有關歷史事件,如左傳。(2)、國別體:以國家為單位分別記敘歷史,如戰國策。(3)、紀傳體:通過記敘人物活動反映歷史事件,如史記。(4)、紀事本

3、末體:以事件為主線,將有關專題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創于南宋的袁樞,如他的通鑒紀事本末。另外補充:斷代史:記錄某一時期或某一朝代的歷史,如漢書。通史:不間斷地記敘自古及今的歷史事件,如史記。3、了解背景秦、晉圍鄭發生在公元前630年。此前,鄭國有兩件事得罪了晉國。其一、公元前637年,晉公子重耳在齊國居五年后,離開齊國。經曹、宋路過鄭國。鄭國大夫叔瞻勸鄭文公要以禮待重耳,鄭文公卻以諸侯亡公子過此者眾,安可盡禮!”為由,不聽叔瞻勸告,對重耳不禮。其二、公元前632年4月,晉楚爭霸中原,戰于城濮。當時,鄭國處四戰之地,無險可據,又自覺曾無禮于重耳,因此,戰前鄭文公曾到楚國慫恿楚成王出兵作戰。結果城濮之

4、戰中,楚敗,鄭文公內心恐懼,又派人九到晉國請罪求和。但最終沒有感化晉國,于是,晉文公兩年之后發動了這場戰爭。4、整體感知A、加強誦讀。要求讀準字音,讀清句讀。B、疏通文意。要求翻譯全文,字字落實。二、預習檢測1給下列加線的字注音秦軍氾()南共()其乏困秦伯說(),與鄭人盟微夫()人之力不及此2、找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無能為也已()秦伯說,與鄭人盟()失其所與,不知(夜縋()而出若不闕()秦使杞()子、逢()孫戍之共其乏困()失其所與,不知()3、說明下列句中加線詞語的古今義行李之往來若舍鄭以為東道主微夫人之力不及此。亦去之4、找出下列句中活用的詞,說明是何種活用,并解釋含義晉軍函陵,秦軍氾南()

5、與鄭人盟()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5、指出下列句子的特點佚之狐言于鄭伯晉軍函陵夫晉,何厭之有?6、解釋課文中下列單音詞朝亡厭夕危師越國以鄙遠()唯君圖之()夜縋而出()7、細讀課文,用原文回答下列問題晉、秦兩國為什么圍攻鄭國?鄭伯是怎樣說服燭之武的?燭之武用哪些實事和事理說服秦伯的?其中哪一點是關鍵晉文公為什么不愿向秦軍進攻?預習檢測答案(略)(二)探究案探究點一:文本解讀1、研讀第一段,明確:秦晉圍鄭的原因是什么?(表面原因無禮于晉,且貳于楚。根本原因稱霸擴張的需要。)交代圍鄭的原因和駐軍位置有何作用?(說明這次圍鄭主要是晉國想報復鄭國,從而擴大其勢力,而秦、鄭之間并沒有直接的利害沖突,那

6、么秦國是可以爭取到晉國一邊的;且兩國軍隊分地駐扎,那么鄭國有機會單獨與秦國接觸,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成功地離間秦、晉提供了條件。因此開篇交代圍鄭的原因和駐軍位置這就為下文燭之武智退秦師的成功埋下了伏筆。)2、研讀第二段,明確:(1)佚之狐為什么對燭之武勸退秦師這么有把握?這對刻畫燭之武形象有何作用?(因為佚之狐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他非常了解燭之武的外交才能;佚之狐對鄭、晉、秦三國的形勢有充分的洞察力和預見性。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2)文章寫燭之武在使命面前,先“辭”后“受”,有什么作用?(這段文字看似閑筆,卻有重要作用:先“辭”一是交代了燭之武的境況,是一個不被重用的老臣,心有不滿

7、。二是委婉地批評鄭伯不能用人。而先“辭”后“受”則點明燭之武深明大義、通情達理、忠誠愛國的品質。)(3)分析鄭伯形象。(A、善于納諫: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B、勇于自責: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C、精于言辭: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伯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同燭之武后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說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3、研讀第三段,明確:(1)“夜縋而出”說明什么?(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2)燭之武是如何勸退

8、秦師的?首先坦言知亡,避其銳氣,以退為進。“秦晉圍鄭,鄭既知亡矣”。其次闡明利害,亡鄭利晉,動搖秦君。先假設亡鄭有益于秦,那就滅了我們鄭國,接下來分析分析亡鄭利晉不利于秦:“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秦在西,鄭在東,中間隔著晉國,秦要跨越晉國,把鄭國的土地納入自己的版圖,作為自己的邊邑,這是很難辦到的。“亡鄭”之后,鄭國的土地不為秦所得,反為晉所有,結果是“鄰之厚,君之薄也”,從而提醒秦國不可“亡鄭以陪鄰”。再次替秦著想,舍鄭利秦,以利相誘。“若舍鄭以為東道主,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君亦無所害。”舍鄭”,就是放棄攻打,不滅鄭。這是燭之武從正面向秦穆公提出的建議。鄭國在秦國的東方,以此可作為“東

9、道主”,那么秦國使者往來,遇到資糧不足,鄭國便可盡地主之誼,給予供給,讓秦有利可圖,得到實惠,這有什么不好呢?然后引史為例,晉君不可信,挑撥秦晉。20年前,晉公子夷吾流亡時,秦穆公接夷吾入秦,然后幫助他返回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惠公,所以說,“君嘗為晉君賜矣”。當時,夷吾曾許諾把晉的焦、瑕二邑給秦國,作為酬謝。但他早上渡過黃河回國,晚上就修建工事,與秦國對抗。晉君如此忘德背信,如若與之共事,決不可能共享其成,利益均分。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系這一角度,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系。最后推測未來,闕秦利晉,勸秦謹慎。現在晉國把鄭國當做它東邊的疆界,而它進一步擴張的野心

10、不會就此打住,如果它今后不削減秦國,它在哪里獲取它貪求的土地。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3)燭之武的游說藝術。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為進。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第三步,替秦著想,以利相誘。第四步,引史為例,挑撥秦晉。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坦言知亡,避其銳氣:鄭既知亡矣。)亡鄭只對晉有利:鄰之厚,君之薄也。)舍鄭會對秦有益:君亦無所害。)君之所知也。)唯君圖之。)4)如果我們要說服一個人,應注意哪些方面?首先態度要好,不能讓對方反感。其次善于根據說服對象和說話環境采用合適的語氣。再次勸說前要充分了解對方的情況,了解對方的心理,找到突破點。另外要巧用對比手法,陳述利

11、弊,讓對方舍棄原來的想法,接受你的更有利的觀點。(5)燭之武從臨危受命到智退秦師呈現給我們的是一個什么形象呢?A、志士: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于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于言辭,以至于以“老矣,無能為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系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為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B、勇士: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C、辯士:燭之武在

12、到了秦營之后,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后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后,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系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系;并且用發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并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所以說

13、,課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于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五、研讀第四段,明確:晉文公最后以哪三條理由退兵?你認為哪點最重要?“不仁”“不知”“不武”三條理由。“不仁”只是一個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果真講“仁義”,當初就不會發兵攻鄭。“不知”才是實質。“不知”就是不理智。理,就是缺少對現實情況的客觀分析,對動武后果缺少冷靜判斷。“以亂易整,不武”,勝負之數,難以意料。晉的退兵,說到底,也是一個“利”字起作用。探究點二:情節結構1、概括本文的情節。開端(第1段):秦晉圍鄭發展(第2段):臨危受命高潮(第3段):智退秦師結局(第4段):晉師撤離2、本文在

14、展開故事情節上有何特點?(1)文章篇幅雖然短小,故事情節卻有頭有尾,層次井然。(具體分析見上)(2)波瀾迭起,曲折有致。秦晉圍鄭,形勢危急;關鍵時刻,佚之狐力薦燭之武,并斷言“師必退”,此為一波。但是當鄭伯去請燭之武時,卻遭到他的拒絕,此為二波。此時鄭伯趕緊認錯:“是寡人之過也。”并指出:“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燭之武深明大義,不計私怨,捐棄前嫌,依然應命。此為三波。燭之武利用黑夜,秘密出城會見秦伯,并說服秦伯退兵;可是晉大夫子犯主張襲擊秦軍,形勢又緊張起來,此為四波。最后,晉文公分析形勢,決定撤兵,鄭國轉危為安。探究點三:寫作特點1、伏筆與照應課文雖短,但在敘述故事時,卻能夠處處注意伏筆與

15、照應。請指出文章注意伏筆與照應的地方。在交代秦晉圍鄭的原因時,說是“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說明秦、鄭并沒有多大的矛盾沖突,這就為下文燭之武說退秦師埋下了伏筆。“夜縋而出”,照應了開頭的“秦晉圍鄭”,“國危矣”的有關內容。“許君焦、瑕,朝濟而夕設版”和“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又照應了上文秦、晉雖是聯合行動,但貌合神離,既沒有駐扎在一起,彼此的行動也不需要通知對方,這就為秦、鄭聯盟提供了條件。2、波瀾起伏(分析見上)3、詳略得當本文主要是表現燭之武怎樣說退秦師的,所以重點放在燭之武的說辭上。對退秦師的前因后果,只做簡略交代。在燭之武“夜縋而出”的前后,鄭國君臣和百姓是怎樣焦急地等待燭之武的消息,

16、秦國君臣又是以怎樣的場面和驕橫態度接待這位即將亡國的使臣,作者都一字未提,而是集中筆墨塑造燭之武的形象,從而做到繁而不雜,有始有終,層次井然。探究點四:虛詞總結1以以其無禮于晉(因為,連詞)敢以煩執事(拿,用,介詞)越國以鄙遠(表順承,連詞)焉用亡鄭以陪鄰?(表順承,連詞)若舍鄭以為東道主(把,介詞)2而(表轉折,連詞今急而求子(才,連詞,表順承)夜縋而出(表修飾,連詞)若亡鄭而有利于君(表順承,連詞朝濟而夕設版焉。3焉(語氣詞,表陳述(疑問副詞,為什么)子亦有不利焉。焉用亡鄭以陪鄰?若不闕秦,將焉取之(疑問副詞,怎么能)且焉置土石(疑問代詞,哪里)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代詞,之)永之人爭奔走焉

17、(兼詞,于此)4其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代詞,指代行李”越國以鄙遠,君知其難也(代詞,指代那件事”失其所與,不知(代詞,自己的)吾其還也(證據助詞,還是,表商量)5之公從之(代詞,代佚之狐的建議)是寡人之過也(的)行李之往來(放在主謂之間,取消句子獨立性)何厭之有(賓語前置,有何厭之)(三)訓練案一、基礎訓練題1、下列加點字的讀音全對的一組是()A、秦軍汜(sI南夜縋(zhu1而出佚(y)之狐B、共(gmg)其乏困若不闕(ju論秦許君焦瑕(xi(&C、秦伯說(yu杞(qD子楊孫戍(sh之D、逢(fng)孫微夫(fQ人之力不及此失其所與,不知(zh)2、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一項是()A

18、、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貳:兩個B、晉軍函陵軍:駐軍C、焉用亡鄭以陪鄰陪:增加D、以亂易整,不武易:替代3、找出通假字無能為也已共其乏困秦伯說,與鄭人盟失其所與,不知4、下列加點詞語與現代漢語意義相同的一項是()A、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B、若舍鄭以為東道主C、以其無禮于晉,且貳于楚也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5下列加點詞語沒有活用的一項()A、晉軍函陵,秦軍汜南B、越國以鄙遠C、既東封鄭D、鄭既知亡矣6、句式與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項是()A、佚之狐言于鄭伯曰B、何厭之有C、若亡鄭而有益于君D、以其無禮于晉參考答案1、C2、A3、“已”通“矣”;“共”通“供”;“說”通“悅”;“知”通“智”4、C5、D

19、6、B二、能力提升題閱讀下面文章完成712題。介之推不言祿晉侯賞從亡者,介之推不言祿,祿亦弗及。推曰:“獻公之子九人,唯君在矣。惠、懷無親,外內棄之。(晉文公賞賜跟從他逃亡的人,介之推不談爵祿,爵祿也沒有輪到他。介之推說:“獻公的兒子九人,只有國君在世了。惠公、懷公沒有親人,國內外都厭棄他們。)天未絕晉,必將有主。主晉祀者,非君而誰?天實置之,而二三子以為己力,不亦誣乎?(上天沒有斷絕晉國的后嗣,一定會有君主。主持晉國祭祀的人,不是國君是誰?實在是上天立的他,而那幾個人以為是自己的功勞,不是騙人嗎?)竊人之財,猶謂之盜。況貪天之功以為己力乎?下義其罪,上賞其奸,上下相蒙,難與處矣。”(盜竊別人

20、的財物,還叫他做小偷,何況竊取上天的功勞當作自己的功勞呢?下面的人贊美他們的罪過,上面的人獎勵他們的欺詐,上下相互欺騙,就難以和他們相處了。”)其母曰:“盍亦求之?以死,誰懟?”對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他的母親說:“何不也去請求爵祿?就這樣死了,怨誰?”介之推回答說:“明知是錯誤而效法它,罪過更要加重了。而且我發出過怨言,不吃國君的俸祿。”他的母親說:“也要讓國君知道這件事,怎么樣?”)對曰:“言,身之文也。身將隱,焉用文之?是求顯也。”其母曰:“能如是乎?與女偕隱。”遂隱而死。(介之推回答說:“言語,是身上的裝飾品。身子將要隱藏,哪里還

21、要用盲語去裝飾它?這樣做,就是為了顯露自己了。”他的母親說:“能夠象你說的這樣去做嗎?我和你一塊兒隱居。”于是母子倆隱居到死。)晉侯求之不獲,以綿上為之田。曰:“以志吾過,且旌善人。”(晉文公尋找他沒有找到,就以綿上作為介之推的封地,說:“以此銘記我的過失,并且表彰善良的人。”)(選自左傳?僖公二十四年7、句子中加點的詞的解釋,不正確的是()A、外內棄之棄:厭棄B、不亦誣乎誣:荒謬C、焉用文乎文:文飾,動詞D、以綿上為之田田:田地8、較下列兩組句子中加點的字的意思,判斷正確的是()祿亦弗及、罪又甚焉、盍亦求之、焉用文之A、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不同B、兩個亦”字相同,兩個焉”字也相同C、兩

22、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也不同D、兩個亦”字不同,兩個焉”字相同9、母曰:能如是乎?”句中的是”指代的是()A、上下相蒙,難與處矣。B、不食其食,身將隱C、介之推不言祿D、尤而效之,罪又甚焉10、對介之推讓祿一事的分析,最確切的一項是()A、本篇介之推不居功自傲的態度和在榮譽地位面前的謙讓精神。B、介母三次設問,表明她是一個關心兒子但并不愿違背兒子意愿的人。C、本篇頌揚介之推母子不求賞賜,不圖浮名的品行。D、晉侯是個卑鄙小人,可共患難,不可共富貴。11、對文章寫介母三次設問的目的,判斷不正確的是()A、誘導兒子追求名利。B、考驗兒子是否堅決隱退。C、使文章曲折跌宕。D、寫介母是個深明大義教子有方人。12、將文中畫線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下義其罪,上賞其奸。譯文:臣子們把罪惡看作是正義的行為,國君卻對奸詐給以獎賞。尤而效之,罪又甚焉。譯文:明知是罪過,卻要去仿效,罪就嚴重了。以志吾過,且旌善人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