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養殖技術資料_第1頁
蜈蚣養殖技術資料_第2頁
蜈蚣養殖技術資料_第3頁
蜈蚣養殖技術資料_第4頁
蜈蚣養殖技術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藥用蜈蚣養殖技術注明: 凡是 網上流傳 水泥板 這種 立體養殖 均屬我場 養殖戶. 這是我場發明的立體養殖方法,非傳統方法(瓦片養殖),該方法不僅專業,而且創新,一平方米可養大條蜈蚣500-800條, 對蜈蚣產卵和生活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從而實現了真正意義上的高密度養殖. 這是我場室外大棚內的圖片.該圖片展示了我場發明的室外養殖新方法:在養殖蜈蚣的同時還可以種植反季節蔬菜,或者是花,這些都可以.此圖片為我場室外養殖大棚的三分之一. 這是我場發明的水泥板.用專用模具一次性完成.凡是我場養殖戶均免費提供模具,干濕度表,抓蜈蚣的工具等,前來考察者均免費提供食宿群居的小蜈蚣們正在一起休息蜈蚣媽媽帶著一

2、部分孩子出來吃飯了.小蜈蚣吃飛蛾(當時小蜈蚣在爬在墻上捕獲了一只飛來的飛蛾)這是我場已經孵化出的小蜈蚣正在覓食的圖片此圖片是蜈蚣產下的卵(當時我場工作人員在管理蜈蚣時不小心驚動了正在產卵的蜈蚣媽媽,受到驚嚇的蜈蚣媽媽棄卵逃跑)此圖是蜈蚣在產卵時,我們給它的近身照,可以清晰的看到,蜈蚣媽媽抱著剛產下的卵蜷縮成一團此圖是蜈蚣在我場發明的水泥板上產卵.該圖片可以看出蜈蚣利用我們這種養殖方法蜈蚣的產卵率與孵化率有多高了!.室外養殖池內的一角,一條母蜈蚣正在菜上面嬉戲這是我場在室外養殖池內照到的(當時晚上工作人員夜間巡視的時候發現了一條蜈蚣在外面脫皮)蜈蚣蛻完皮后并迅速離開圖中是油炸大蜈蚣(看了半天也累

3、了吧,在這里打個小廣告:蜈蚣主要用作中藥材,現在在食品,比如市場上有人炸著吃;工藝品;金龍魚的飼料,這些都需要蜈蚣.銷售面廣了.)好了.休息一下,接下來我們將展示我場的干品蜈蚣的圖片.這可是很重要的哦!這些是我場部分干品蜈蚣圖片尊敬的朋友:當你成為一名養殖蜈蚣專業戶時,我基地全體員工替你們感到萬份高興,高興的是你們抓住了養殖藥用蜈蚣的機會,為自己開辟了一條簡單而切實可行的發財之路。養殖藥用蜈蚣投資少,成本低,收獲大,而且老,少,婦孺皆能養殖。它不受條件的限制,可家養,可戶外養,可池養,可盆養。而且由于資源被破壞,藥用蜈蚣減少,出口量加大,因而蜈蚣銷路一直很好,所以,養殖藥用蜈蚣是一條致富的好路

4、子。我基地是華中地區研究、開發藥用蜈蚣的一個老基地?,F將我們十幾年潛心學習、研究的一些養殖經驗匯編成冊,以供廣大養殖愛好者借鑒。本基地常年培養養殖蜈蚣的專業技術人員,并提供優良的蜈蚣品種。如果你的養殖過程中遇到難題,也可以隨時和我們聯系,我們會竭誠為你服務。祝你們早日致富。目錄一、幾種主要的養殖方式介紹 11幾種主要的養殖方法 12引種 63種蜈蚣飼養管理 84種蜈蚣的繁殖 115幼蜈蚣的飼養管理 126育成期蜈蚣的飼養管理 137冬眠期蜈蚣的管理 168蜈蚣的冬養 16二、天敵防除 171鼠類 172螞蟻 17三、疾病防治 181綠僵菌病 182消化道炎癥 203蜈蚣咽喉部潰瘍病 214粉螨

5、病 225寄生線蟲病 23四、被蜈蚣咬傷的處理 231咬傷后的癥狀 232處理措施 23五、黃粉蟲的養殖24一、蜈蚣的人工養殖1、幾種主要的養殖方式介紹目前,養殖蜈蚣的主要飼養方式有箱養法、缸養法、池養法。無論哪種方式,都是以蜈蚣的生物學特性為依據,根據自身的經濟條件與經營目標而設計,下面是這幾種養殖方式的介紹:1箱養法(1)箱的制作。簡易的制作方法是用纖維板加厘米厚的木條釘成長、寬、高分別為100厘米、40厘米、50厘米的板箱,箱的頂蓋不用纖維板而是用方格的窗紗,既利通風透氣,也利于防逃。另一種方式是:先釘一個高2030厘米,寬3040厘米、長度因地制宜得淺木槽,槽的上口四角及中間豎起多根長

6、約10厘米的小木條,然后,用特定網眼的紗網圍繞這些小木條在木槽的上方釘一個蚊帳式的網罩,在面向操作一面的網罩上留下多個操作門。將幾個這種木槽放在長度與之匹配的多層木架上,組成立體多層養殖槽,這樣既節省空間,充分利用養殖舍的面積,又利于蜈蚣棲息處的通風換氣。同時,由于木料的吸濕作用,有利于維護飼養土的濕度。另外,這種結構還特別適用于冬季溫室養殖。(2)飼養土堆放與內部布局。箱養法的飼養土堆積厚度為難10厘米厚,同時,每個養殖箱配備若干塊弧形瓦片,將瓦片洗干凈并吸足水分,4-5片一疊地放置在箱內壁四周,并使疊放的瓦片每層之間用厚約2厘米的海綿條墊起,供蜈蚣棲息。箱的中間不放瓦片,這里是蜈蚣攝食與活

7、動的場所。該養殖法的優點是:設備制作簡單,布置方便,靈活性大,節省空間,而且可以搬動轉移。缺點是:飼養土難以保持穩定的濕度,受環境影響大,很難維持蜈蚣所需最適宜生態環境,只適合養殖商品蜈蚣。2缸養法用于養殖蜈蚣的缸可以是玻璃的或是瓦缸。缸的體積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一般以底面直徑為首50厘米、高30厘米左右為宜。在缸底先鋪上一層粗砂石,再在沙石上鋪一層厚約10厘米的飼養土,再地飼養土上缸內壁邊緣疊放弧形瓦片,中間則留出蜈蚣活動與攝食的空曠地。瓦片疊放的厚度不限,但以最上塊瓦片的上層面低于缸口10-15厘米為宜。疊堆的瓦片層與層之間,墊以厚約2厘米的海綿條,缸口還要蓋以紗網,防蜈蚣外逃。作為長遠發

8、展的蜈蚣養殖者,缸養法只應是權宜之計或因地制宜的小規模養殖。缸養法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其通風透氣差,底部易于積水,容易滋生霉菌,使蜈蚣發生綠僵菌病,應特別注意控制飼養土的溫度,并適時更換飼養土。3池養法這是大多數蜈蚣養殖者所采用的一種方法。隨著技術的進步,池養法從池的構造到池內布局都在不斷改進。池養法:分室內池養與室外池養兩種。室外池養無需建造房舍,成本低廉,也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生態條件,抓住蜈蚣的最佳生長發育季節,快速促進蜈蚣的生長繁殖。室內池養法則有利于管理,同時有利于人工營造蜈蚣最佳生態條件,延長蜈蚣的生長期,縮短冬眠非生產期,還有利于控制天敵與病害,最大限度地提高生產率。室內養殖應

9、因地制宜利用簡易房舍為主。但無室內、室外池養,池的構造與內部布局基本相公相似。(1)池的建造池的地點選擇:養殖蜈蚣的池選擇任何地勢對室內養殖都有來說不是特別重要,而對于室內養殖者來說則很重要。在室外,建造蜈蚣養殖池的地點應在向陽的坡地,既可以避免雨水蓄積,又可以避免秋冬季節北風吹打。池的建筑:用于養殖蜈蚣的池為長方形水泥構造池,池的大小與排列,應根據養殖場地或房舍來合理布局,而且養殖種蜈蚣,小蜈蚣與大蜈蚣的池應公別建造,以免在養殖過程中互相串擾而致大吃小。池的四周用磚側立砌起,高約50厘米的圍墻,圍墻的內壁盡量用水泥撫平。在池內的上緣鑲嵌一圈寬為1015厘米的玻璃,或貼上1015厘米的塑料透明

10、膠,表面貼平整,保持光滑,以防蜈蚣外逃,防止蜈蚣用復雜的腹足攀爬逃跑。池底的鋪設。池底可用水泥鋪底抹平,也可用磚直接鋪在池底土面上,然后磚與磚之間得接縫可用水泥灌漿封嚴。兩者各有優缺點,水泥鋪底建造比較方便,養殖后捕捉蜈蚣也較容易,但水泥鋪底透水性較差,在給飼養土加濕時如操作不嚴格,易造成飼養土積水。另外,水泥鋪底也不利于飼養土與池下土之間的水、氣交流。用磚鋪底則較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一方面磚地吸水性強,同時又能將其吸入的水分以蒸汽的形式蒸發出來,因而對調節飼養土與環境濕度極有好處;另一方面,其滲入性與透氣性很好,這有利于飼養土與池下土之間的水分交換與氣體交換,使寒冷的季節地熱能夠上升,提高飼

11、養土的溫度,而炎熱的季節,涼爽的地下可以吸收飼養土中地熱量,使飼養土不至于溫度過高。使用磚鋪底也有其缺點:一方面,用水泥漿彌合磚縫時,易因疏忽而留下縫隙,蜈蚣可通過這些縫隙鉆入池地下底土層中,這容易造成蜈蚣受害或捕捉困難;另一方面,由于磚的透氣性強,其內部的微小空間大,在長期濕潤的條件下,容易滋生各種微生物,其中就包括病原微生物。蜈蚣棲息床的建造。池養法中常用的蜈蚣棲息床有兩種:一種是堆土式棲息床:另一種是磚碼型棲息床。最簡單的棲息床就是直接由飼養土堆積,因而又叫堆土式棲息床。即在養殖池底2/3的地面上鋪一層厚10-15厘米飼養土,上面再放上瓦片,另1/3的地面則是蜈蚣的活動場所。瓦片為弧形瓦

12、,并采取拱面朝上的方向,層層疊加,層與層之間的兩邊墊以厚約2厘米的海綿條。瓦片之間也可采用肩搭肩的方式排列,在它們的搭接處,墊以海綿條。使互相疊加的地方保持約2厘米的距離,以利蜈蚣棲息。瓦片的上表面高度應比池壁口緣低15厘米以上,不得超過內壁玻璃(或塑料透明膠)的下邊緣。以免蜈蚣以此為梯逃逸。磚碼型棲息床,是指用磚按一定的方式堆碼構成的蜈蚣棲息床,磚與磚之間保留一定的縫隙作為蜈蚣的居所與鉆爬通道。磚碼型棲息床有三種形式:全臥式棲息床、臥-立式棲息床、屋頂型棲息床。a全臥式棲息床:該種棲息床由磚全部平臥放堆積,同層的磚與磚之間保持-1.0厘米縫隙,層與層之間的磚縫呈交錯狀態碼放,一般可碼放6-7

13、層,最上一層縫隙口,放上多片海綿,以供調節濕度與蜈蚣飲水,該種棲息床的優點是:能有效地保持蜈蚣周邊小環境干凈,減少病原菌侵襲,無需用飼養土,操作更為方便,管理更容易,但缺點則是,耗磚量大,成本高,由于磚的系水性差因而難于維持穩定的濕度環境。b臥-立式棲息床:該種棲息床是在池底平鋪一層磚,磚與磚之間仍需保持1厘米左右的縫隙,然后在此層磚上再直立排放一層磚,直立的磚之間也保留1厘米左右的縫隙,立磚頂上再蓋一層臥磚,臥磚上再放些海綿。該種棲息床與全臥式棲息床相比,磚縫間的透風性相對好些。但缺點是,由于立磚間的縫隙過于高長,蜈蚣在其間棲居時沒有安全感而常常龜縮不出,取食活動少,生長發育遲緩,而且棲息床

14、的面積過小時,還有倒塌的危險。c屋頂型棲息床:該種棲息床的基本結構是外圍用磚碼成人字型階梯,中間出飼養土填充,有的則用與磚的規格一致的土坯填碼而成。其建造過程是,先在池的中心堆放飼養土,然后沿池的長軸方向,兩邊離池壁分別10厘米處,各碼一排磚,磚的長軸與池的長軸垂直,然后修整飼養土,使第二層磚平放第一層磚上,且向池的中間錯位半截,以后依此類推,直到兩邊的磚在中間會合。從而構成“八”形階梯就行。但需注意磚與磚之間、磚與土坯之間及土坯與土坯之間應保持1厘米左右的縫隙,以供蜈蚣棲息與活動。該種棲息床是現行用得較多的模式。其優點是保溫。保濕性能較好,操作方便,蜈蚣在此種棲息床中生活舒適,活動正常。缺點

15、是建造稍顯麻煩。有時,室內養殖者為節省空間,或便于冬季升溫養殖,常將蜈蚣養殖池建成立體多層結構。建造時應注意每兩層間的間距應保持40-50厘米以上,且池面不宜過寬,盡量保證池內通風透氣。透光性良好,以防止霉菌滋生。(2)飼養土的制作。飼養土既是蜈蚣棲居、生活、繁殖的場所,也是蜈蚣逃避各種不利因素的“避風巷”,因而對蜈蚣非常重要。蜈蚣對飼養土的土質沒有很高的特殊要求砂土、壤土都可以,但飼養土必需疏松、潮濕,而且要保溫、保濕性能好。所以飼養土最好是較為疏松的壤土,粘土最好不要用作飼養土,因其易于板結、噴水后濕度在土粒間分布不均勻,嚴重影響蜈蚣在其內的活動。常用的飼養土是反復耕作過的菜園地,其制作過

16、程為:在長時期末噴灑過農藥化肥的菜園內,挖取土質疏松、肥沃地段的表層土,將其打碎(一般質量較好的菜園土只需用鋤、棒輕敲即可敲成顆狀),撿出其中的爛葉、石塊、瓦牌子等雜物,放于暴烈的太陽下,反復翻曬2-3天,直到曬干,這樣既便于貯存,又能殺除土中可能含有的天敵卵或病原菌,曬干后即可貯存備用。臨用前,根據所需用量與濕度要求,準備好相應重量的水和噴霧器,將土薄攤在地上,一邊翻動一邊用噴霧器將水均勻地噴于土中,然后裝池。在室內養殖的情況下,飼養土一經調節好濕度裝池后,其濕度不會有很大的變化,如果需要大幅調節已入池的飼養土的濕度,可以采用攤薄飼養土,對表層均勻噴水或開窗通風的辦法來增減飼養土的濕度。正常

17、情況下,一般每年春天,蜈蚣剛從冬眠中“蘇醒”時更換飼養土一次,平時,若因清除糞便丟失了少量飼養土時,可適量補充,如遇發生疫病,蟻害或螨害時,應及時更換飼養土。飼養土在池中的鋪墊厚度因季節不同而有所差別,一般春秋季節為10厘米左右,而夏天則減到5厘米,到冬季應加厚到15厘米。(3)飲水設施:飲水也是蜈蚣的生命活動之一,因此。蜈蚣養殖場內一定要設置供水設施,常用的供水設施為塑料淺盤或飲水盤。飲水盤最好埋于飼養土中,或嵌于活動場的地面下,其盤口與飼養土表面或活動場所的地平面,于方便蜈蚣尋覓和飲水。有些飼養場的飲水設施,是在養殖池內沿池壁底部向下挖成一圈水溝,溝底與溝壁用水泥抹平,以防漏水,溝的上口與

18、蜈蚣活動場地地平,溝寬為10-20厘米,溝深10厘米,溝內經常保持有足夠的清潔水。由于蜈蚣無法涉水過溝,因而這種溝既可滿足蜈蚣飲水的需要,又可防止蜈蚣外逃。此外,還可用比較致密的海綿,吸足清水之后,放于蜈蚣的活動場或瓦片上供蜈蚣飲水。(4)投料設施:蜈蚣的餌料常常是一些活的小動物,而且飼喂時還要將其切斷,這些餌料動物在被蜈蚣攝食前可能遺留下一些粘液、糞便及多汁的軟組織等玷污飼養土或運動場,而且這些東西很難清理,又易引起病原微生物的繁殖,因此給蜈蚣投餌時常常要設置餌料盤,與飲水盤一樣,蜈蚣的餌料盤也可以是塑料淺盤,可埋設于飼養土中或“鑲嵌”于活動場內,其盤口與飼養土表面或活動場的地平面平,也可用

19、薄木板或者硬而又壓實的紙板作餌料盤。(5)供熱保溫設施:對于準備周年生產的養殖者來說,冬季升溫是必需考慮的問題,因此,在建筑養殖設施時,應考慮給溫設施。同時,為了節省空間和最大限度地提高熱量的供給效率,建議養殖池最好建成立體多層次結構,(如立體架多層飼養槽式結構等),這樣,懸空的養殖池(槽)其飼養土與舍內空氣的同步加熱就變的更為容易。供熱設施可采用地龍式、火龍式等。條件許可時還可以因地制宜地使用鍋爐暖氣等供熱,如果采用地龍或火龍,最好在養殖池的兩邊,沿池的長軸方向各設置一條(套)或幾條(套),以保持池內溫度均勻。同時,飼養池的空中,飼養土中及飼養土的底部中心最好多設置一些溫度計等。如用暖氣片加

20、熱,最好暖氣片放置在房舍的長軸兩邊墻壁旁,同時,房舍的保濕性能必順好。(6)供濕設施:蜈蚣場地的供濕包括兩個方面:一個空氣供濕,一個土壤供濕,對于室外養殖者來說,土壤濕度是最需要關注的問題,常常在場地建筑上就需要考慮這個問題。主要從飼養池底的滲水、飼養土的噴水與排水以及通風等幾個方面來控制飼養土的濕度,而室內養殖者飼養土的濕度則可用噴水、灑水設施、滲水、排水設施等。這里特別需要關注的冬季室內加溫養殖者,由于室內室外溫度差較大,室內空氣與飼養土之間的溫差也大,這使飼養土的水極易揮發,因此,保持飼養土的濕度就很難,在建筑室內立體養殖池時,最好在飼養池(槽)的底部增加供濕設施。2、引種1、引種蜈蚣所

21、需要把握的幾個原則(1)根據醫藥部門有關藥用蜈蚣的標準引種。不是所有的蜈蚣都具有藥用開發價值,醫藥部門對蜈蚣的收購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我國古籍藥典中就規定了少棘才是藥用蜈蚣的正品,而且,還將少棘蜈蚣中“頭足赤”的類群列為上品,對成材的蜈蚣的體尺也有一定的規定,如規定加工成藥材的原動物,體長為100-110毫米,經加工過程中竹片的牽拉后,藥材長度達到140毫米等。按照這個要求,我們養殖藥用蜈蚣的首選應該是少棘蜈蚣,而且還應該盡量選擇其中頭部,步足都呈紅色或接近紅色的類群,其成體體長至少達到100毫米以上。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這些標準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后來的藥典便將少棘蜈蚣、墨江蜈蚣等幾

22、個大體形各類的蜈蚣也列入藥用蜈蚣種類中。隨著人們對蜈蚣研究的不斷深入,今后可能會有更多藥用價值的蜈蚣種類被發現或者被引進,同時,隨著現代動物繁育技術在蜈蚣養殖中的應用。今后人們還可能培育出新的蜈蚣品種,在條件許可,能完全人工控制養殖小環境的情況下,養殖成功也是很有可能的,關于蜈蚣的異域引種養殖,目前正在開展廣泛的研究已有成果,全國許多區域中都有成功的報導,因此,養殖者引種前, 一定要盡可能多地了解準備引種的蜈蚣對環境生態條件需求的嚴格程度,本地區氣候生態特征以及自己能夠創造養殖小生態的能力,同時還應掌握該種蜈蚣目前已養殖成功的區域等。另外,引種時應遵循先近后遠的原則。當地有養殖成功者就在當地引

23、種,實不得已才到遠方去引種。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外,可能在其它方面有很強的優點,如生長速度快、生產周期短、個體大等。但對于藥用蜈蚣養殖者來說,首先應該考慮提這些種或品種的藥用價值,要弄清它們是否已被醫藥部門接受或有無可能被醫藥部門接受。其次才能考慮它們的其它性能,如生長速度、生產周期、對環境條件的需求、飼養難度等。(2)根據本地域生態氣候條件引種,每一種蜈蚣都只在一定的地理緯度區域分布,也只能適應相應地域中的報導候條件,一旦被引入另一種生態區域,其生長、繁殖等生命活動就有可能發生障礙,藥用成分也有可能發生變化。同時還應掌握該種蜈蚣目前已養殖成功的區域等。另外,引種時應遵循先近后遠的原則,當地有養殖

24、成功者就在當地引種。當然,如前所述,隨著科技進步與現代育種技術在蜈蚣養殖中的應用,今后可能會有許多新的更優秀的蜈蚣種或品種被發現,對于這些新的品種不能錯失機會。2引種季節原則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引種,立夏前后引種時種蜈蚣尚未產卵,而又到了臨產的時期,雌蜈蚣是否懷卵容易看出,如果鑒別準確,種蜈蚣引回后較短時期內就可能產卵,這有利于加快養殖速度。秋冬時節引種,能掌握蜈蚣的過冬,恒溫養殖技術,開春前小蜈蚣產出,立夏則處于生長狀態。3種蜈蚣的優劣鑒別鑒別種蜈蚣的優劣主要從其外觀與行為上,外觀上:作為種用的蜈蚣身體應完好無損,不得斷肢,體節傷殘等。體色要光亮鮮艷,不得粗糙暗淡無光澤。應符合種類的種質特征要

25、求,如少棘蜈蚣的種質特征是:成體體長為11厘米左右,頭部與第一體節背板為金黃色,步足黃色,尾足上只有2-3個棘等。引種少棘蜈蚣至少應該選擇符合這些特征的個體。另外,最好還應該選擇其中頭部與步足顏色比較深,接近紅色的個體。因為它們更符合藥用要求。種用蜈蚣的年齡最好已達四足齡,進入成體。,既進入繁殖年齡,在繁殖季節將到時引種,應能看出雌蜈蚣腹部明顯膨大。4種蜈蚣的年齡鑒別鑒別蜈蚣的年齡對選種也非常重要,因為蜈蚣最適宜的繁殖胎次為頭胎,過小的蜈蚣尚未性成熟,無法產卵,太大的蜈蚣有可能是已繁殖過一胎或二胎,以后便不再具有旺盛的繁殖力的一些老態龍鐘的個體,因此,選擇種蜈蚣一定要學會識別年齡,到目前為止蜈

26、蚣的年齡鑒別還只能從體長大小來鑒別。因此,引種蜈蚣前,必須了解所要引入種類的生長發育年齡與體長體重水間的關系,由測定的體長數據反推其年齡。各種蜈蚣都有自己的年齡與體長對應關系的資料,如正常生長下的少棘蜈蚣,一齡時體長為5厘米,二齡7厘米,三齡9厘米,四齡11厘米,五齡12厘米,六齡13厘米。四齡的蜈蚣即為成體蜈蚣,具有繁殖能力,因此,引種少棘蜈蚣的體長最好達到12厘米左右。5種蜈蚣的雌雄鑒別達到性成熟后種蜈蚣的雌雄個體從外形上區別很小,只有細心反復觀察才能作粗略判斷。雌性頭部扁圓呈餅狀,雄性頭部稍隆橢圓,雌性軀體較大,軀干部較寬,腹部肥厚。雄性體型小,軀干部窄,腹部緊縮薄瘦等。在臨近繁殖時節,

27、雌性蜈蚣活動量少,反應遲鈍。而雄性蜈蚣活動頻繁,動作靈活。當然鑒別蜈蚣性別最直接而又較準確的方法還是翻看其腹面的生殖孔,看有無生殖肢或幾丁質化的陰莖,雌性蜈蚣無該兩個器官,而雄性蜈蚣則有一對生殖肢或幾丁質化的陰莖(多棘蜈蚣除外)。3、種蜈蚣的飼養管理1、種蜈蚣到場后飼養者必須準備好的工作(1)必須已經準備好了多個養殖池,以供引回的蜈蚣進行分級養殖。由于蜈蚣有互相殘殺的習性,尤其當它們受到嚴重驚擾后更易發生互相襲擊的情況,因此,應將它們大小分開養殖。(2)養殖池中,必須已經建好了蜈蚣的棲息床,種蜈蚣的棲息床最好由飼養土堆成,飼養土則已經經過暴曬消毒,并已調節好了含水量。(3)飼養土上的瓦片、海綿

28、、活動場地等已經消毒,準備妥當。(4)種蜈蚣的飼料也已準備好。有些蜈蚣供種場同時配套養殖了餌料動物,如黃粉蟲、蚯蚓、蠅蛆、蝌蚪等,并可以配套贈予引種者。引種者應要求其供給一定量的餌料動物,以保證種苗引回后能喂一段時間,并有部分留種擴繁。蜈蚣引回的第一夜,要用海綿吸足5%-10%的葡萄糖水放入暫養器具中,讓蜈蚣吸吮,糖水中還可兌少量奶粉或攪成糜狀的蛋黃等,以利蜈蚣恢復體力。(5)在臨產卵的季節引種蜈蚣最好還應先準備少量的“單間產房”,“單間產房”可以由罐頭瓶或其他筒狀物制成,具體制作方法將在后面的內容中詳述。以便臨產蜈蚣引回后即能安靜、安全地產卵孵化。(6)萬一以上準備工作都來不及做好,剛引回的

29、種苗,可放于多個缸、臉盆或其它容器中暫養,在這些容器底部鋪上5-8厘米厚的飼養土,土上再放些濕海綿等。2、種蜈蚣的飼養管理要點(1)種蜈蚣的放養密度:處于交配期的種蜈蚣,尚未肯定雌蜈蚣已受精時,必須合群養殖,以便雌雄蜈蚣求偶交配,此時放養密度應為300-500條/平分米,確定一條,分出一條,單獨養殖,此時密度就無多大意義了。(2)餌料與投餌,種蜈蚣一旦進入繁殖,就需消耗大量的體能與營養物質,并且43天的時間內不食不飲。因此,在其繁殖產卵之前,必須供給質優量足的餌料,并且應多種鮮活餌料搭配,以便蜈蚣儲備足夠的營養物質,供生殖細胞的發育與孵卵期間的消耗。種蜈蚣常用的餌料有蚯蚓、蠅蛆、蝌蚪、黃粉蟲等

30、,這些餌料比較容易捕捉或比較易于飼養,投喂蚯蚓和蠅蛆時應將它們切斷并用拍打的方式擠出肝中的食物、糞便等污物,用水稍稍清洗,蝌蚪則可整條飼喂。喂這些餌料量最好投放于餌料盤內,以免這些餌料體內的污物流入飼養土或活動場,長久積累而致養殖池滋生病原菌。投餌量應在實踐中慢慢摸索,因為每只蜈蚣并非每天都攝食,而是每飽餐一頓后2-3天內不再取食。但不可能所有的蜈蚣都在同一天取食另外的2-3天都不取食,因此每天都得投喂,每天投餌量不一定一樣多,只能根據經驗確定,如見頭天投喂的餌料全吃光,則第二天略增加一些,如發現有剩余餌料,則于第二天白天拿出,第二天晚上投料時略減一些,另外,蜈蚣的取食還與天氣有很大關系,天氣

31、悶熱、狂風、氣溫陡降等時,蜈蚣很少取食,此時應考慮減少投喂量。而微風習習、氣濕宜人及下暴雨前夕或暴雨過后,種蜈蚣的攝食量都會增加,此時可考慮增加投餌量。(3)悉心觀察。觀察蜈蚣是一件較麻煩的事情,由于蜈蚣在有光線時很少外出活動或者立即逃向無光的地方,而且種蜈蚣又不能采用翻挖飼養土或者經常性揭開棲息床的辦法觀察,否則,對其造成突發性驚擾,易出現各種問題,如正在抱卵的雌蜈蚣會吞食卵團,群起斗毆,還會引起消化不良等異常生理現象。比較有經驗的養殖都有如下幾種觀察種蜈蚣的方式:一是用手電筒觀察,盡量將手電筒的光圈縮小,在蜈蚣的活動期在其活動場地進行搜尋式觀察,二是采用可調燈,其外涂以綠或藍色,每晚定時開

32、燈觀察,且觀察時間不得太長,每次5-10分鐘,燈的亮度由小到大緩慢調節,調到能看清蜈蚣的活動既可。另外,白天也可偶爾翻一下飼養土的海綿、瓦片等棲居所,觀察躲藏天該處的蜈蚣。觀察蜈蚣主要側重于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蜈蚣的健康狀況,蜈蚣的健康狀況可以通過其運動情況、體表色澤取食情況等判斷出來。凡發現蜈蚣行動滯呆,體肢癱軟,身體僵硬或體表色澤異?;虬l生異常附著物等情況,則應立即捉出來詳細檢查,以判斷是否是病態或者是何種病態。二是蜈蚣的繁殖情況,蜈蚣的交配行為一般比較隱秘,如觀察中發現交配的種蜈蚣,則待其交配完畢后,將雌蜈蚣捉出,放入專用“產房”中飼養,因為該蜈蚣此后一生中無需再與雄蜈蚣交配便可產出受精卵

33、。另外,在觀察中如發現腹部明顯膨大,且厚的雌性蜈蚣也應立即捉檢查,如腹部富有彈性、有力且精神正常,則預示著該雌蜈蚣巳進入臨產狀態,應將其放入專用“產房”飼養等待產卵。三是有無敵害驚擾,如養殖池中有無螞蟻侵入、有無鼠害活動等。(4)注意調控溫、濕度。種蜈蚣飼養舍的溫度最好保持22-32度之間,空氣相對濕度應控制在60%-70%,飼養土濕度維持在15%-20%.在溫度變化較劇烈的冬春及秋冬時節,要注意維持飼養舍的溫度相對穩定,采用開關門窗。在棲息床上加蓋稻草等方法,有條件時,還可開啟供暖設施,以維持室溫的穩定,夏季氣候炎熱時,應經常在飼養室內撒冷水降溫,減少飼養土的厚度至5厘米厚,增加飼養土的濕度

34、至20%左右。短時間空氣濕度過高,對種蜈蚣似乎無太大影響,只是在氣壓較大而感覺閉悶時,蜈蚣外出活動才會減少。攝食減少,但如空氣濕度長時間過大,則飼養土容易產生一種難聞的霉味,致使種蜈蚣逃跑欲望強烈,有時甚至白天都大量爬出飼養土外,而且此種上情況下蜈蚣也極易生病。此時應注意充分開啟通風設施,但如溫度過低,非得關閉門窗時,應在飼養室內放一些干燥劑,如堆放曬枯的松土,堆放硫酸鈣等,但最好不要堆放石灰粉,以免造成弱性浮塵,加速病原菌的繁殖。(5)經常性檢查飼養池,防止蜈蚣外逃。蜈蚣由于腹足較多,且其足尖的攀爬能力很強,只要飼養池壁上有一條垂直的粗糙的劃痕,蜈蚣即可沿此劃痕爬出池外,造成大量逃逸,因此,

35、在管理蜈蚣時,一定要經常檢查養殖池內壁上部貼的光滑透明膠是否仍完好光滑,有無劃痕,接口是否嚴密平整,四角是否出現皺折等。如若內壁上部的防逃設施是鑲嵌的玻璃,則也必須檢查玻璃與玻璃之間的接口是否粗糙,玻璃有無破損缺落,四角是否嚴密合攏。如果玻璃表面粘有粘滯性灰塵或污物也應及時清除,以免構成蜈蚣逃逸的“扶梯”。(6)供給足夠的飲水。蜈蚣 除需要采食足夠的食物外,還需要飲水。因此,飼養蜈蚣,在投喂飼料的同時也要供給足夠的飲水。供給飲水的方式很多,有些是結合蜈蚣防逃設施在蜈蚣活動場的外圍建一圈水溝,在溝內貯備足夠量的清潔水,每3-5天換水一次,換水的同時應將水溝洗干凈。至于飲水的溫度,到目前為止,尚未

36、發現飲水的溫度對蜈蚣的健康帶來嚴重影響的現象。供給蜈蚣飲水也可以用水盤,但水盤最好嵌于地下,上口與活動場的地表平,而且方便移動 ,并應多設幾處。也可與食盤同放,或者用多槽的塑料盤,嵌入地下,一個槽中裝食物,另一個槽中裝飲水。要注意每天清洗盤子,換水,以免因蜈蚣取食時將食物中的粘液殘渣帶入水中污染飲水。(7)搞好清潔衛生。平常養殖室內走廊、池壁、門窗應經常性清掃。養殖室內不要堆放家什雜物。走廊內還可定期用無氣味的冰毒水消毒,以盡量減少病原菌繁殖的機會。4、種蜈蚣的繁殖關于蜈蚣的人工技術,到處目前為止,尚未見有諸如人工催產、人工受精。人工孵化等方面的技術報道,更無此類技術應用于生產中。蜈蚣的繁殖還

37、只能靠自然交配,自然產卵,自然孵化并育仔。下面介紹蜈蚣在繁殖階段應重點注意的一些問題。首先,在未確定雌蜈蚣是否已與雄蜈蚣交配過,體內是否已儲備有精液的情況下,雌蜈蚣與雄蜈蚣應合群飼養,以給它們交配的機會,雌雄比例最好定為4:1,可采用循環雜交配種。其次,通過精心觀察,發現已交配過或進入臨產狀態的雌蜈蚣,應將它們及時捉出,放入單間飼養。所謂單間,其制作非常簡單,最簡單的是制作是用玻璃瓶和罐頭瓶,內鋪1/32/3的飼養土,上蓋塑料蓋,并在蓋上打上許多小孔,每瓶放一只雌蜈蚣。也可以采用廢棄的鐵皮罐頭筒,除去底部,將該罐頭筒一端插入已鋪有8厘米左右的飼養土的臉盆等容器中,或直接插入飼養池的飼養土中,并

38、保證下口緣緊貼池底,其內飼養土厚約58厘米,筒的上部蒙上窗紗。這樣構成了單間孵化巢,每個孵化巢中放入雌蜈蚣一條。這種單獨的孵化巢,有利于雌蜈蚣在內安靜地產卵孵化,免受其他蜈蚣的干擾。實驗證明,使用單間孵化巢比不用單間孵化巢,蜈蚣的產卵率大大提高。把雌性種蜈蚣放入單間孵化巢之后,在產卵的時期內,不宜供給充足的食物。其所供飲水可用小海綿粘附于孵化巢的筒壁,每天用滴管對海綿滴水,至海綿含水飽和。飼料則可用小紙片盛放,投放于飼養土上,每天更換紙片,并觀察其采食情況。一旦710天所投食物都未被蜈蚣動過,這說明雌蜈蚣可能已經鉆入飼養土中產卵,正在孵化,此時應停止投食與供水。雌蜈蚣孵卵與育仔時間約為45天左

39、右,在此期間,它不食不飲,專心致志地執行其撫育后代的任務。此期間需要特別注意的是:盡量保持環境安靜,盡量不要在飼養室內突然開關強烈的燈光,盡量不要搬運蜈蚣和孵化巢,盡量防止蜈蚣等小蟲進入孵化巢,盡量維持環境條件,如溫度、濕度等的相對平衡??傊M量不要對孵化期的雌蜈蚣施加突發性刺激與驚擾,否則,雌蜈蚣會立即吞食自己的卵團或幼子,造成孵化失敗。5、幼蜈蚣的飼養管理1及時與母蜈蚣或種蜈蚣群分離前面已述及蜈蚣的胚胎孵化到20天左右時,即已具備了初步形狀,包裹它們的卵膜已破裂,胚胎的身體已經外露。按高等卵生動物的標準,此時應算完成了孵化過程,但蜈蚣則不然,從卵膜中伸出的蜈蚣幼體仔蜈蚣,還必須在母親的懷抱

40、中再度過20天的時間,這一時間叫育仔期。在此期間,雖然母蜈蚣并不給它們提供溫度、濕度等孵化條件,也不給它們提供營養物質、飲水等生長發育條件,更未發現仔蜈蚣與母體之間有何血肉聯系,但如果將此時的仔蜈蚣強行剝離母體,則它們就會很快死亡這可能是因為:此時的仔蜈蚣體表的防御性外殼還未形成,體內的免疫系統也未發育完整,母蜈蚣將它們抱于懷中時,會經常不斷地在仔蜈蚣團的外表面舔舐,其唾液中含有的殺菌物質在它們的外表面形成了一層防護膜,因而它們得以生成與繼續發育。仔蜈蚣在育仔期中繼續完成其胚胎發育過程,完成三次蛻皮,逐漸將卵黃吸入體內利用。當仔蜈蚣各個系統已發育完整,外形上與成體蜈蚣已基本相似,體色由剛破卵膜

41、時的米白色變成蛋黃色時,仔蜈蚣即爬出母體的懷抱,在母體周邊活動,母蜈蚣也開始自由活動此時,仔蜈蚣即進入了幼蜈蚣階段,它們已具備了捕捉食物、尋覓飲水、逃避敵害等方面的本能,可以離開母體獨立生活。由于此時母蜈蚣身體極度衰竭,急需營養,當受到突然刺激時,容易咬食身邊的幼蜈蚣。如在群養情況下,其他蜈蚣也易侵害剛下地的幼蜈蚣,因此要及時將幼體蜈蚣分出來。如孵化時,母蜈蚣住的是單間“產房”,則此時只需將母蜈蚣從“產房”中取出即可。如果母蜈蚣采取的是群養共池的辦法孵化,則可采取引誘法將幼蜈蚣從飼養土中誘出,然后轉移出來。具體做法是:利用幼蜈蚣喜群集、愛吃甜食的習性,用幾塊清潔的、鉆有若干小洞的人造海綿,在含

42、有葡萄糖、奶粉的溶液中浸泡片刻,然后在傍晚放入蜈蚣池的活動場,幼蜈蚣會爬往海綿吃食和休息,次日晨,將海綿用鑷子輕輕夾起,移到準備好的養殖器中,將其內的幼蜈蚣抖落出來。2幼蜈蚣的初期飼養剛離開母體的幼蜈蚣雖然已初步具備了生活處理能力,但畢竟還比較細嫩。所以我們常常將當年孵出的蜈蚣放在較小的容器(如塑料盆、玻璃缸等)中,飼養到第一個冬眠期的到來。每個直徑約米的塑料臉盆可放養23窩同時出生的幼蜈蚣。在盆內鋪上5厘米左右的飼養土,土上再疊放34層吸足了水份的瓦片,供蜈蚣棲息,瓦片上再放一些海綿,供蜈蚣飲水,飼養土的中央放一塊或數塊小塑料板,用于喂食。將多個這樣的飼養容器擺放于空飼養池的飼養土上,以防止

43、幼蜈蚣在逐漸長大的過程中外逃。初期幼蜈蚣的飼料以蛋黃和牛奶較好,蛋黃攪成糜狀后直接投放于塑料板上,而牛奶則需要先溶于水,再以小海綿吸飽和,然后將小海綿置于塑料板上,每天更換一次。要特別注意清洗塑料板與海綿,當發現海綿發出腐臭味時,應更換。半個月之后,應逐漸減少蛋黃、牛奶喂量,同時飼喂蚯蚓等其他餌料。3溫、濕度控制幼蜈蚣的溫度應盡量維持在2530度之間,這在南方地區不算難題,因大多數幼蜈蚣離開母體時,正值炎熱季節。只有那些較晚出生的幼蜈蚣,其離開母體時適逢氣溫多變的秋季,應小心控制飼養土的溫度。幼蜈蚣飼養土的濕度,應維持在20%25%,為防止底部積水,應在飼養容器的底部較低處用針或小釘刺一些小眼

44、以利滲漏。4供給充足的飼料和飲水幼蜈蚣的飼料應以多汁、柔軟的動物飼料為主,蚯蚓和蝌蚪是幼蜈蚣較喜歡吃的餌料,投喂蚯蚓時,應選擇與蜈蚣身體粗細相近的個體,將其切成小段,投于塑料板上。而蝌蚪則可直接投喂,也可將其除掉內臟剁成肉泥再喂。幼蜈蚣的飲水主要由吸水海綿提供。5搞好冬眠前的過渡當幼蜈蚣在小器皿中飼養2個月后,它們出生后的第一個冬季也即將到來,此時幼蜈蚣也完成了獨立生活后的第一次蛻皮,進入第二次蛻皮。應將所有的幼蜈蚣進行一次清理,按大小與蛻皮進度分群,放入不同的養殖池或養殖槽中進行飼養,此時飼養池的飼養土一定要疏松,飼養舍內的溫度要保持相對穩定,以利幼蜈蚣順利進入冬眠期。6、育成期蜈蚣的飼養管

45、理幼蜈蚣經過第一次冬眠期后,即已具備了大范圍覓食、飲水、潛伏等活動的能力,此時便以進入了育成期。蜈蚣的育成期比較長,要經過至少3個冬季,完成67次蛻皮,這需要養殖者有堅定的、持久的耐心。此期間飼養管理要點如下:1放養密度育成期蜈蚣的放養密度伸縮比較大,應根據蜈蚣的大小、飼養舍的生態條件、餌料來源的豐富等確定。一般情況下,剛度過一個冬眠期的小蜈蚣每平方米可放養4000條以上,以后隨著蜈蚣的蛻皮長大,其密度相應降低,到5厘米長(完成第三次蛻皮)后,密度降為25003000條/平方米。如果采用多層立體池(槽)養殖,空間小,飼養室又陰暗、潮濕,通風性能差,則放養密度應小些。相反,飼養舍內空氣清新、冬暖

46、夏涼,放養密度可適當大些,則放養密度可適當大些。隨著小蜈蚣的長大,蜈蚣的不合群性也越來越明顯。飼養環境不好,往往導致蜈蚣之間互相干擾,互相傷害。因此隨著蜈蚣的長大,應經常性的調整密度,每蛻皮1次,應使單位面積上的飼養數量下降15%20%,經過34次的調整后,密度即可以相對穩定下來。2餌料投喂育成期的蜈蚣餌料比較豐富,凡野生情況下蜈蚣能攝食的動物都可以作為此期餌料。常用的品種有:蚯蚓、蠅蛆、蝗蟲、蚱蜢、蛙類、黃粉蟲等等。應掌握好喂料量,既不能飼喂過多,浪費飼料,造成污染,也不能經常斷檔,以名蜈蚣因饑餓而相互殘殺。曾有資料介紹:可以采取在飼養土中添加一些動物碎雜肉骨來引誘一些小動物,供蜈蚣攝食。我

47、們認為這不可??;因為這些下腳料不僅會引來餌料動物,更容易引來天敵與蟲害,得不償失。室內養殖時用此法,更不會有何收效。3大小分群應結合飼養密度的調整進行經常性分群,同一池中應盡量飼養年齡相同、個體差異不大的蜈蚣。另外要注意,同齡期的幾窩蜈蚣最好放入同池內飼養,不得無故將同一窩的蜈蚣隨機分配到各個池中養殖,因為我們觀察到蜈蚣間的相互干擾與殘殺往往發生于不同窩的蜈蚣之間,而同窩內發生的較少。每次分群時,只將一些蛻皮遲緩、個體特小、體質較差的蜈蚣挑出分池飼養,而健康強壯、生長快的蜈蚣仍留在原池飼養。4悉心觀察觀察生長期的未成年蜈蚣可以用短期開燈的方法進行。觀察時間選擇在晚上10點左右,此時大多數蜈蚣都

48、從飼養土中爬出,在飼養土表面或活動場上覓食、飲水、游動。此時可以觀察它們的活動能力、身體發育情況、健康狀態,以及是否進入蛻皮期等。每次觀察時間不可太長,燈光也不可太強,也不必每天觀察,當察覺到蜈蚣群出現某些異常情況,或氣溫突然變化,或推測蜈蚣進入了蛻皮期,或實行了某些新措施之后,都應及時觀察群的反應,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如發現蜈蚣騷動不安,天亮后還有大量蜈蚣不回飼養土中,則應考慮飼養土是否出現了異常,是否需要更換。如發現蜈蚣受驚或殘食處于蛻皮期的蜈蚣,則應考慮是否密度過大,或環境中是否存在不安靜的因素。發現病蜈蚣時應及時處理是否下降過快、投喂時間與喂食量是否正確等。5注意調節溫、濕度二齡以上的未

49、成年蜈蚣對溫、濕度要求與種蜈蚣基本相似,由于本期時間特別長,此期間外部氣候變化多,需要養殖者有足夠的耐心與專心。6注意防逃、防止敵害侵入、搞好環境清潔衛生。這幾點在種蜈蚣的飼養管理中已經敘述,在此不再重復。7適時采收與留種當蜈蚣生長到第五齡時,絕大多數蜈蚣都已達到了藥用蜈蚣的體長標準而且都已進入了性成熟期。也有人認為:蜈蚣在第四年的夏秋季節,即已性成熟,并且大部分已經交配,雌蜈蚣體內已儲備了足夠的精液。但根據我們對200多條四齡雌蜈蚣的解剖,組織觀察結果,并未發現此期間雌蜈蚣體內儲有精液.所以我們認為蜈蚣的性成熟與交配季節應在第五年春夏出蟄之后,此時也正是商品蜈蚣的最佳采收期。此時,最好將整個

50、飼養池進行一次全面的清理,將所有的蜈蚣都清理出來,放于若干個容器中,從中挑選出個體肥大、健康強壯、體表色澤鮮艷、活動力強的蜈蚣,并將1:4的雌雄比例選好雄、雌蜈蚣作為種用,其余的蜈蚣可以作為商品采收,進行初加工等處理。7、冬眠期蜈蚣的管理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每年11月份蜈蚣即已進入冬眠期,此時蜈蚣外出活動逐漸減少,攝食量也逐漸減少,并逐漸向飼養土的深層進發,在適當的土層中建造自己的冬眠窩。溫度進一步下降時,蜈蚣則完全進入冬眠狀態,不食不動。此期間的飼養管理如下。1喂食根據其攝食情況逐漸減少喂料食,并最好在飼料中摻拌具有助消化功能的酶制劑、酵母片等,以免造成消化不良。2防止飼養的溫度大起大落進入冬

51、眠初期,最好每天夜晚關閉門窗,在溫暖的中午短時間開啟門窗。氣溫變化過猛時,可采用采用適當加溫的方式以抵消影響。蜈蚣完全進入冬眠后,也應防止飼養舍降溫太多。在雪天冰凍季節,應絕對避免飼養土結冰,可在飼養,土上鋪蓋稻草,加蓋泡沫板等保暖物體。3保持濕度盡管冬眠期間的蜈蚣生理代謝功能低,但由于冬季空氣干燥,尤其加熱的飼養舍內空氣更為干燥,飼養土的水份容易揮發,容易造成冬眠蜈蚣周邊小環境過于干燥而使體內水份散失,從而造成冬眠蜈蚣的枯竭,因此冬眠期間應密切注意飼養土濕度的調整,應維持飼養土的濕度在15%20%。4防止鼠害入侵因冬眠蜈蚣無任何抵抗與逃避能力,容易遭受鼠害襲擊,因此,飼養舍應密閉門窗,并在老

52、鼠可能通過的出入口設置防鼠器具,嚴防老鼠鉆入飼養土。5冬眠結束時的管理當蜈蚣即將從冬眠中蘇醒時應及時拉掉飼養土表層的鋪蓋物,以免蜈蚣醒后鉆入其中。同時做好飼養舍的清潔衛生,對運動場、投飼器具、飲水設施等統統進行徹底消毒,作好下一年的飼養準備。8、蜈蚣的冬養由于蜈蚣是變溫動物,每年必須有半年的冬眠時期這使得蜈蚣的生產周期大大延長。近年來,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蜈蚣的養殖效益,也為了盡快將該項養殖業推向集約化工廠化生產的水平,不少地區開展了蜈蚣冬養試驗,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績。實驗證明:在全人工控溫、控濕等條件下養殖蜈蚣可以使蜈蚣從孵出到成品的時間由原來的4年縮短為5個月,縮短了近3倍的時間??偨Y現有資

53、料,我們認為,冬季溫室養殖蜈蚣必須把好以下幾個關鍵技術:1濕度控制這是冬季加溫養殖的主要技術關鍵,由于飼養舍內外氣溫溫差大,地溫與室內溫差也大,因此空氣對流嚴重,容易使水份蒸發,尤其飼養土可以保持濕度20%25%,空氣相對濕度應調節在70%左右。保持濕度的主要設施為:噴霧器、草簾或麻袋吊于養殖池的上方,并經常性保持濕潤。對飼養土的供濕則靠向土表面噴水,水向下滲透,讓蜈蚣自由選擇適宜區域棲息。另外,由于冬養蜈蚣多采用立體多層次養殖池或養殖槽進行養殖,對上層的養殖池或槽更應注意這一問題。2溫度控制供暖是冬養蜈蚣的必要條件。冬天溫室養殖蜈蚣應保證室溫控制在2532攝氏度,并要特別注意不能使空氣溫度暴

54、升暴降。否則會使蜈蚣因消化不良和代謝紊亂而大批死亡。供熱設施主要有:(1)煤爐加導煙管,最好準備兩套,以免換煤時造成溫度陡降。(2)燒炕加地龍或火龍。這種方式水泵燃料較多,但對北方冬季有燒炕習慣的地區來說這則可以與燒炕習慣結合起來進行。在設計冬養舍時可以考慮這一點。(3)暖氣片。對有暖氣供應或有工業余熱的養殖者來說,這是一個較便得的條件,因為這種方式較安全、衛生,而且方便。3餌料供應蜈蚣冬養養殖,餌料供應是一個較困難的問題,因為在冬季,蜈蚣的餌料動物絕大多數也正處于冬眠之中,很難尋覓或捕獲。解決這個問題只能靠配套養殖餌料動物,或入冬前選用專用場地儲備餌料動物。二、天敵防除野生蜈蚣的天敵很多,有

55、蟾蜍、蛙類、鼠類、夜行鳥類、某些爬行類、蟻類等,但在人工養殖尤其是室內養殖的情況下,只有鼠類、蟻類能構成直接威脅,而其他類在室外養殖時才會構成一定威脅。(一)鼠類在蜈蚣大量外出活動的夜間,如果有一只老鼠竄入正在覓食的蜈蚣群中,則會發生一場“遭遇戰”,此時老鼠不一定能取勝,往往會落荒而逃或成為蜈蚣聚餐的佳肴。但是,如果蜈蚣處于蛻皮期或處于冬眠期,此時老鼠竄入養殖池鉆入飼養土中則會吃食大量蜈蚣,造成巨大的損失。因此,鼠害是蜈蚣的第一大危害,防除鼠害主要做好以下工作:(1)養殖舍的門窗,不得有破損,墻壁不得有與外界相通的磚洞,如發現門窗破損或有磚洞及根邊有地洞,應立即檢查室內是否已竄入老鼠,同時補好

56、這些破損與洞口,門與墻壁、地面之間的縫隙要小,不得能容納老鼠拱入,人離開飼養舍時應隨手把門關嚴,窗戶應安裝防鼠網。(2)飼養舍不得堆放家什、雜物、不給老鼠藏身之處,以便偶然老鼠闖入時能及時發現。(3)有條件時,最好在每個飼養池上加蓋防鼠鐵絲網,以防從屋頂竄入的老鼠進入飼養池中。 (4)發現飼養舍內有老鼠應及時捕殺。(二)螞蟻少量的螞蟻與健壯的蜈蚣遭遇時,它們會避而遠之,但當蜈蚣蛻皮時或孵出的幼小蜈蚣,則常常成為大群螞蟻的攻擊對象,螞蟻攻擊蜈蚣時,先是少量的螞蟻用它們的上顎鉗住蜈蚣的步足,使其行動不方便,然后大群螞蟻群一起爬向蜈蚣身上較軟的皮膚處,將蜈蚣叮咬致死.蜈蚣卵更是螞蟻向往的美味佳肴,因

57、此,處于孵化中的雌蜈蚣是螞蟻的主攻對象,而此時的雌蜈蚣又常常因體力衰竭而處于半冬眠狀態,這使螞蟻更易得逞.因此,孵化池更需防止螞蟻侵入.防止螞蟻危害,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1)飼養室周圍以及室內走廊要經常清掃,保持清潔衛生,攜帶飼料或其他物品進出時應仔細,不得在地上遺留螞蟻喜食的汁液或餌料動物尸體、飼料等,以免逗引螞蟻.(2)在飼養池的池外四周或池內沿池壁墻腳四周建一圈水溝,溝內經常性灌滿水,這樣既可防止蜈蚣外逃,也可防止螞蟻爬入養殖池內。(3)添加或更換飼養土時,新進入池中的飼養土不得有螞蟻或蟻卵存在,一是要選擇無螞蟻活動的區域的泥土制作飼養土地老天荒是如果懷疑飼養土被螞蟻或蟻卵污染,可

58、將飼養土放于火中烤干,再用清水調節含水量。(4)平常要仔細檢查飼養舍或池內是否已有螞蟻侵入,一旦發現螞蟻侵入,則應立即消滅。消滅螞蟻可采用下述方法:對于飼養舍內、飼養池外螞蟻窩,可用3%的氯丹粉撒入蟻窩及其周圍,殺死螞蟻。對于飼養池內螞蟻可用食物誘殺,螞蟻特愛甜食、蒸煮過的骨頭等,可將這樣物品,白天堆放于飼養池內,并點投放,每23小時處理一次,往往可以大量誘殺螞蟻。蜂蜜、硼砂、甘水、水按1:1:1:10的比例攪拌均勻,用微火加熱熔化,放于紙上,投入飼養池內的活動場中,也可大量誘殺螞蟻。生石灰、植物油、鋸木屑,按1:1:5的比例攪拌均勻,圍繞飼養池周圍撒一圈,可以防止螞蟻進入池內。除上述鼠類與螞

59、蟻外,雞也會危害蜈蚣,雞若進入飼養池,會扒開飼養土啄食蜈蚣,因此也應防止它們竄入。三、疾病防治(一)綠僵菌病綠僵霉病又叫黑斑病,綠霉病。本病由一種綠霉菌寄生在蜈蚣體表引起發病,多發生于6月中旬到8月底的高溫潮濕的季節,此時也是各種霉菌生長最旺盛的季節。當飼養舍通風透光能力差,舍內溫度過大時,由于飼養管理人員的喂食、觀察等活動或投喂飼料直接將綠霉菌帶入飼養舍或接觸蜈蚣身體上,在蜈蚣體表大量繁殖,而致蜈蚣發病,此病特別多發于當年出生的幼年蜈蚣。1發病癥狀初期在發病蜈蚣的胸板(也叫腹板)或兩個體節折疊的皮膜上,或附肢的關節皮膜上出現黑色或綠色的小斑點,這便是霉菌在此寄生后,菌絲放射出的孢子。此時,菌

60、絲已在蜈蚣體壁大量繁殖,病蜈蚣體表失去光澤,隨著病菌,進一步擴散、繁殖,病蜈蚣出現附肢僵硬、難于爬行、行動呆滯遲緩、離群且常常天亮也不歸窩。同時,不食不飲、逐漸枯瘦、腹面完全變黑,而后死亡。死亡的蜈蚣多在飼養土表面、活動場或瓦片上。由于發病過程中,霉菌孢子可彈射于空氣中或遺落于飼養土上或運動場上,當被健康蜈蚣粘上后又可在它們身上生長繁殖,引起病變,因而本病傳播速度快,常常引起當年出生的幼年蜈蚣成批死亡大蜈蚣出現部分死亡。2防治(1)平時加強管理。飼喂蜈蚣的食盤、水盤、各種用具應經常性刷洗,在高溫梅雨季節,這些用具最好還經常用對蜈蚣無害的消毒藥品進行消毒。(2)調節好飼養舍空氣的相對溫度及飼養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