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翻譯理論中國最早譯事關于不同民族的交往的書面記載,在我國始于公元前21世紀到公元前16世紀之間的夏代。 “夏后即位七年,于夷來賓。少康即位三年,方夷來賓。”冊府元龜外臣部朝貢關于翻譯活動的明確記載,始于公元前11世紀的周代的周公攝政時期。“象胥,掌蠻夷閩貉戎狄之國使,掌傳王之言而喻說焉,以和親之。若以時入賓,則協其禮與其言辭傳之。”周禮秋官“中國、蠻、夷、戎、狄五方之民,言語不同,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譯” 禮記王制山戎、犬戎、東山皋落氏、姜戎、白狄、赤狄、戎蠻子、鮮虞反舌,夷語與中國相反,故曰反舌。舌人,能達異方之志,象胥之職也。象胥、寄、象、狄鞮、
2、象寄、鞮譯、舌人、譯、翻、翻譯。中國最早譯事中國翻譯史上的幾次高潮一、東漢到北宋時期的佛經翻譯二、明末清初的西方自然科學著作的翻譯三、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的翻譯活動,特別是甲午戰爭后的西學翻譯四、五四運動到新中國成立的翻譯活動五、新中國成立之后的翻譯活動一、東漢到北宋時期的佛經翻譯佛教的創立及特點佛經翻譯的發展過程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佛教的創立及特點佛教創立于公元前六世紀到五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釋迦牟尼世界上成熟最早的一神至尊教。教義: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依賴一定的條件而存在。2、因果報應是必然的。佛教的傳入時期“及開西域,遣張騫使大夏。還,傳其旁身有毒國,一名天竺,始聞有浮屠之教。”魏書釋老
3、志佛經翻譯的發展過程佛經翻譯從東漢桓帝(公元147年167年)末年安世高譯經開始,魏晉南北朝(220581)時有了進一步的發展,到了唐代(618905)達到極盛,北宋(9601126)時已經衰落,元(12061341)以后則是尾聲了。安世高:西域安息人,安息國的太子,將王位讓與叔叔,出家修道,后到達洛陽,譯出許多經綸。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翻譯佛經的力量:1、從西方來中國的僧侶。2、西行求法求經的中國僧侶。安世高、支謙、道安、鳩摩羅什、慧遠、僧睿、僧祐、彥琮、玄奘、道宣、贊寧。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一)支謙:字恭明,原為月支人。漢獻帝(189-200)末年,避亂入吳,深得孫權的賞識。佛經翻譯的代表人
4、物(一)天竺言語,與漢異音。云其書為天書,語為天語。名物不同,傳實不易。將炎雖善天竺語,未備曉漢。其所傳言,或得胡語,或以義出音,近于質直。仆初嫌其辭不雅。維祗難曰:“佛言,依其義不用飾,取其法不以嚴。其傳經者,當令易曉,勿失厥義,是則為善。”座中咸曰:“老氏稱: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書不盡言,言不盡意。明圣人意,深邃無極。”是以自偈受譯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飾。法句經序法句經序在中國譯論史上的意義 1、首次提出譯事之不易。 2、反映了早期“質派”的譯學觀點。 3、說明我國譯論從一開始便深植于傳統文化土壤之中。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一)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二)道安 (312385):又名
5、釋道安,俗姓衛,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18歲出家,因其形貌黑丑,初時未受到重視。但由于他的博聞強記,數年后,他的師傅改變態度,讓他受具足戒,并準許他出外參學。 “五失本”、“三不易”的翻譯思想 。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二)“五失本”:翻譯佛經在五種情況下會失去本來面目:(1)經文乃外語,其詞序相對漢語來說是顛倒的,漢譯時改而遵從漢語語法和漢語詞序;(2)經文原文風格質樸,而漢人喜歡文采,為迎合廣大漢語讀者,對譯文進行修飾,變成有文采的篇章;(3)經文原文的論述,往往不厭其煩,尤其是頌文部分,更是反復再三,翻譯時被刪減;(4)經文在長行之后,另有偈頌復述,內容重復,有時是五百字,有時達一千字,
6、在翻譯時也被刪去;(5)經文中講完一事便告一段落,要轉述別的事時,又先重復前面的內容,這些重復的話也被刪除。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二)“三不易”:有三件事決定了翻譯并非易事:(1)“圣人”本是按照當時的習俗來說法的,現在時代不同了,要改古適今,很不容易;(2)“圣人”的智慧本不是凡人所能比得上的,而要把千年前古代圣哲的微言大義傳達給后世的淺俗之眾,很不容易;(3)釋迦牟尼死后,他的大弟子阿難等人出經時尚且反復斟酌,兢兢業業,而今過了近千年,卻要平凡人以他們現在的理解來傳譯原文的意思,更談何容易。 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三)鳩摩羅什(344-413):后秦僧人,漢語名字是“童壽”,祖籍天竺,本人出生
7、于西域龜茲(今新疆庫車一帶),十幾歲就便因為精通佛經而出名。是我國古代著名的譯經大師。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三)天竺國俗,甚重文藻,其宮商體韻,以入弦為善。凡覲國王,必有贊德見佛之儀,以歌嘆為尊。經中偈頌,皆其式也。但改梵為秦,失其藻蔚,雖得大意,舒隔文體,有似嚼飯與人,非徒失味,乃令嘔穢也。 節選自出三藏記集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四)佛教翻譯史上,做出最偉大貢獻的是鳩摩羅什和玄奘兩人,而玄奘尤為突出,因為玄奘開創了中國譯經史上的新風格、新局面。唐代的佛經翻譯,實際上集中在貞觀至貞元年間,即從公元627805年。佛經翻譯的代表人物(四)玄奘(600-664):通稱三藏法師。俗名陳祎,今河南人。十三
8、歲出家。唐太宗貞觀三年(629),從長安出發,西出敦煌,四年后輾轉到達印度那爛陀寺,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長安。玄奘在印度學習了十三年,其成就遠遠超過當時印度一般學者的水平,參加過四場大辯論,受到大小乘人的一致推崇。大乘:公元一世紀形成的佛教派別,教義自稱可以普渡眾生以達菩提涅磐的彼岸而成正果。小乘:早期佛教的主要流派,大乘教徒認為他教義繁瑣,不能普渡眾生,因此貶之為小乘。上乘:大乘,借指事物高超。上乘之作。下乘:小乘,借指事物平常,不突出。寫出大唐西域記二十年間,玄奘共主持譯出經論75部,1335卷。玄奘譯經的質量最高。“自前代以來,所譯佛經,初從梵語倒寫本文;次乃回之,順同此俗;然后避
9、筆人觀理文句,中間增損,多墜全言。今所翻轉,都由奘旨,意思獨斷,出語成章。詞人隨寫,即可披玩。”續高僧傳玄奘對翻譯理論也作了深入的研究。(一)譯文應盡量做到忠實于原文且通順流暢。 (二)提出五不翻原則:秘密故、含多義故、無此故、順古故、生善故(神秘語、多義詞、中國沒有的物名、久已通行的音譯、為宣揚佛教需要的場合)。玄奘的翻譯技巧:補充法、省略法、變位法、分和法、譯名假借法、代詞還原法。(三) “譯場”應不斷完善。對翻譯工作的組織和翻譯人才的培養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玄奘的譯場的分工:1、譯主 2、證義 3、證文 4、度語 5、筆受 6、綴文 7、參譯 8、刊定 9、潤文 10、梵唄11、監護
10、大使景教、摩尼教的翻譯景教:基督教的一個支派摩尼教:又稱明教,波斯人摩尼所創,以巴比倫古教為本,參以基督教再加上東方思想,提倡善惡二元論。在明末清初的第二次翻譯高潮中,中國人譯者中最著名的有徐光啟、李之藻、楊廷筠、王徽、馮應京、李天經等人。他們的主要譯著和有影響的譯著,不是“圣教”類著作,而是西方科技類著作。除徐光啟等中國士大夫介紹西洋科學外,外國傳教士利馬竇、湯若望等人在翻譯引進西學以及將中國文化介紹到國外都作出了巨大貢獻。二、明末清初的翻譯活動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一)徐光啟(1562-1633):字子先,號玄扈,上海吳淞人。是最早將翻譯的范圍從宗教以及文學擴大到自然科學技術領域的大
11、翻譯家。他關心國家命運,希望發展科技、強國富民,是一位杰出的愛國科學家,和科學文化運動的領導者。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一)徐光啟的翻譯思想:1、求知、求真理。2、抓重點,抓“急須”,能夠從哲學方法論角度著眼。3、想要超越前人和外國人,就必須對對方的語言等進行徹底的了解,在此之前必須先學會翻譯。徐光啟與利馬竇合作翻譯了歐幾里得的幾何原本。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二)李之藻(15651630),字我存,又字振之,號涼庵居士,又號涼庵逸民,浙江仁和(今杭州)人,明代天文學家、翻譯家。 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二)1613年,李之藻寫了請譯西洋歷法等書疏一文,論述了西方學者之所以能在十四
12、個方面超出中國的原因,分析了翻譯科技書籍的必要性,提出了應翻譯西洋歷法、水法、算法、測望、儀象、日軌、萬國圖志、醫理、樂器等科學書籍以供我學習為我所用的主張。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三)魏象乾:字健莆,漢族,雍正、乾隆時人。繙清說共1600來字。言簡意賅,見解深刻。論述了翻譯的原則、標準,以及初學翻譯者如何入門與提高等問題。夫所謂“正”者,了其意,完其詞,順其氣,傳其神,不增不減,不顛不倒,不恃取意,而清文精練,適當其可也間有增減、顛倒與取意者,豈無故而然歟?蓋增者,以漢文之本有含蓄也,非增之,其意不達;減者,以漢文之本有重復也,非減之,其辭不練。若夫顛倒與取意也,非顛倒則捍格不通,非取意
13、則語氣不解。此以清文之體,有不得不然者, 然后從而變之,豈恃此以見長哉?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四)傳教士的翻譯活動,主要以傳教為宗旨,但同時也介紹西方學術,促進了科學文化的交流。傳教士一般都有譯著,除宣傳宗教的書籍之外,其中有關科學的占120種左右,涉及天文學、數學、物理學、機械工程學、采礦冶金、軍事技術、生物學、世界地圖、語言學、文學、經院哲學、神學及其他宗教文獻。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四)利馬竇,字西泰,意大利人。使天主教在中國取得了合法地位,首創了中西結合翻譯介紹西方科技文獻的歷史。葡華字典。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四)湯若望,德國人。除修歷外,他還協助制造火炮,并傳入西
14、方光學知識。明末清初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四)南懷仁,比利時人。治天文歷法。一、大膽假設明末清初產生我國翻譯史上第二次翻譯高潮,而且出現一種有趣的現象:不是以往的我國學者去國外求學,而是西方傳教士主動向我國輸入西學,形成了耶穌會士與中國士大夫相結合的翻譯高潮。假設:意識形態這只看不見的手作用其中。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一、大膽假設意識形態:在一定經濟基礎上形成的、人對于世界和社會的有系統的看法和見解,哲學、政治、藝術、宗教、道德等是它的具體表現。意識形態是上層建筑的組成部分,在階級社會里具有階級性。現代漢語詞典翻譯作為一種跨語際和跨文化交際行為,從一開始就不可避免地打上了意識形態的烙印。明末清
15、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一、大膽假設文學和翻譯活動的控制因素有兩個:一是由評論家、書評撰寫者、教師、翻譯家組成的專業人員,二是能促使或阻止文學和翻譯活動的權力擁有者,即人或機構贊助人一本譯著的產生,譯者不僅要尋求贊助人的支持,還要迎合主流詩學,選擇適時的原本,采取適當的策略才能完成譯本。意識形態不僅影響譯者的翻譯動機,影響譯本的取材,而且影響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二、歷史背景歐洲: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海外掠奪、宗教“反革運動”中國:明朝、宦官專權、政治腐敗、科技學術落后、士大夫渴望通過會通中西哲學、宗教、科學,達到富國強兵并與想象中的樂土般的西方競爭形式:傳教士口譯或初譯,中國人
16、筆受或潤飾數量:譯著300余種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二、歷史背景代表人物:利瑪竇、湯若望、羅雅各、南懷仁、 徐光啟、李之藻、魏向乾、楊廷筠、王 微、馮應京譯著領域:天文學、數學、物理學、機械工程學、軍事技術、生理學、醫學、生物學、輿地學、語言學、文學、經院哲學、神學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三、意識形態對翻譯活動的影響1.意識形態對翻譯動機的影響學術傳教,抬高天主教的地位肇慶、世界地圖、王泮山海輿地全圖、華夏中心、普世性、世界唯一“真教”1600年春,徐光啟+利瑪竇、“海內博務通達君子”、科學興國、振興大明、幾何原本雜議“此書為用之廣,在此時尤所急需”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三、意識形態對翻譯
17、活動的影響2.贊助人的作用憲宗成化年(1477) 閉關鎖國政策1580:意大利人羅明堅 廣州 貿易1583:利瑪竇 做中國皇帝的順民(指歸附外族侵略者或新統治者的人),買通宦臣馬堂萬歷二十九年(1601):北京、神宗,報時自鳴鐘、萬國圖志、西琴、天主圖像、珍珠鑲嵌十字架、三棱玻璃柱。“嘉其遠來,假館授粲,給賜優厚”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三、意識形態對翻譯活動的影響3.尊重主流詩學利瑪竇規矩:穿儒服、認同中國風俗禮儀,“敬孔子、祭祖”:“敬其為人師范,盡孝思之誠”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三、意識形態對翻譯活動的影響4.意識形態對譯本取材的影響幾何原本:(1)引起士大夫的歡迎, (2)使士大夫看
18、到西方人如何盡心研究學術,怎樣尋求確實的理由去證明李之藻:呼吁崇禎帝(1610-1627-1644)修改歷法,指出除天文學之外,西方的水法、算法、測量、儀象、日晷、萬國圖志、地理、醫理、幾何原本都值得翻譯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三、意識形態對翻譯活動的影響5. 意識形態對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的影響中士曰:萬物既有所生之始,先生謂之天主,敢問此天主誰生歟?西士曰:天主之稱,謂物之原。如謂有所由生,則非天主也。物之有始有終者,鳥獸草木是也 ; 有始無終者,天地鬼神及人之靈魂是也。天主則無始無終,而為萬物始焉,為萬物根柢焉。無天主則無物矣。物由天主生,天主無所由生也。翻譯策略:歸化法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
19、因分析三、意識形態對翻譯活動的影響5. 意識形態對譯者采取的翻譯策略的影響祭如在,祭神如神在。Worship as though the deity were (present); worship the deity, as though He were present.Worship was at first paternal. To worship the Supreme Being, is to worship him without, i.e. everywhere, not in the temple merely.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四、結論:意識形態操縱翻譯活動的始終意識形態
20、對翻譯的影響無處不在:西方傳教士想方設法在中國得到贊助人(皇帝)的許可和支持,以傳教為宗旨,積極與中國上層社會的士大夫結交,身穿儒服,尊重主流詩學(儒學),以學術傳教為策略,進行翻譯活動。中國士大夫以引進西方先進科學達到強國之目的,與西方傳教士結交,有選擇地對西方著作進行翻譯,給中國社會各個領域尤其是科技領域帶來了先進的理論,開啟民智,形成了近一二百年的翻譯高潮。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課外閱讀書目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馬祖毅:中國翻譯簡史,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7.王東風:一只看不見的手論意識形態對翻譯實踐的操縱.中國翻譯,2003(5).
21、明末清初翻譯高潮成因分析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簽訂了馬關條約一部分滿漢統治者和染有資本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要求聯合起來抵御外侮,變法自強。“要救國,只有維新,只有學習外國”,所以在維新時期非常重視翻譯。三、鴉片戰爭到五四運動前的翻譯活動江南制造局翻譯館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一)辜鴻銘、蔡元培、王國維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一)馬建忠(1845-1900),別名乾,學名馬斯才,字眉叔,祖籍江蘇今鎮江。精通英語和法語,懂希臘語和古拉丁文。翻譯思想:1、提出“善譯”的標準。 2、提議創辦“翻譯書院”。 嚴復(1853-1921),福建侯官(今閩侯)人,字又陵、幾道。先后寫過論世變
22、之亟、原強、辟韓等鼓吹變法的文章。天演論(T. Henry Huxley, 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原富(A. Smith,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法意(Montesquieu, Spirit of Law)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二)嚴復是我國翻譯史上明確提出翻譯標準的人。天演論: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此在譯者將全文神理,融會于心,則下筆抒詞,自然互備。至原文詞理本深,難于共喻,則當前后
23、引襯,以顯其意。凡此經營,皆以為達,為達即所以為信也。易曰:“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譯事楷模,顧信達而外,求其爾雅。.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二)譯事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易曰:“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之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 Translation has to do three difficult things: to be faithful, expressive and elegant. For a tra
24、nslation to be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is difficult enough, and yet if it is not expressive, it is tantamount to having no translation. Hence expressiveness should also be requiredThe Book of Changes says that rhetoric should uphold truthfulness. Confucius says that expressiveness is all that matte
25、rs in language. He adds that if ones language lacks grace, it will not travel far. These qualities, then, are the criterion of good writing and , I believe, of good translation too. Hence besides faithfulness and expressiveness, a translator should also aim at elegance.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三)康有為(1858-1927)
26、,廣東南海人。字廣廈,號長素,又號更生。變成法、通下情、慎左右萬木草堂公車上書使才館強學會、譯書局上海強學會 譯印圖書、刊布報紙、開大書藏、開博物館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四)梁啟超(1873-1929),子卓如,號任公,又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維新運動中的政治家、思想家,百科全書式的學者。梁啟超在翻譯評論和翻譯史的研究方面作出了重大的貢獻。奏請推廣學校,設立譯局、報館折:設藏書樓、創儀器院、開譯書局、廣立報館、選派游歷欲求知彼,首在譯書。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四)論譯書使天下學子,自幼咸習西文,取西人有用之書,悉譯成華字。擇當譯之本、定公譯之例、養能譯之才。中國見敗之道有二:始
27、焉不知敵之強而敗,繼焉不知敵之所以強而敗。始焉之敗,猶可言也;被直未知耳。一旦情見勢迫,幡然而悟,奮然而興,不難也。昔日本是也。尊攘論起,閉關自大,既受俄、德、美劫盟之辱,乃忍恥變法,盡取西人之所學而學之,遂有今日也。 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四)譯書有二蔽,一曰徇華文而失西義,二曰徇西文而梗華讀。 凡譯書者,將使人深知其意,茍其意靡失,雖取其文而刪增之,顛倒之,未為害也。然必譯者之所學與著書者之所學相去不遠,乃可以語于是。 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四)對佛教翻譯和明清之際的科技翻譯進行過研究,寫出翻譯文學與佛典、佛典之翻譯、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林紓(1852-1924);福建人。原名
28、群玉,字徽,又字琴南,號:“畏廬居士”、“冷紅生(楓落吳江冷)”。不懂外文,但是,在近三十年的時間里,與別人合作翻譯介紹了英、美、法、俄、日、西班牙、比利時、挪威、希臘等國183種小說,所譯字數達1300萬。魯濱遜飄流記(Robinson Crusoe)海外軒渠錄(Gullivers Travels)塊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黑奴吁天錄(Uncle Toms Cabin)賊史(Oliver Twist)。維新時期翻譯活動的代表人物(五)林紓的翻譯思想:(一)翻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二)譯文要忠實于原著。(三)譯名應統一。林紓的譯作一般運用的翻譯方法是意譯:意譯的增飾、意
29、譯的刪削與撮譯、夾注的運用。康有為:“譯才并世數嚴林”嚴復:“一名之立,旬月躑躅”林紓:“耳受而手追之,聲已筆止,曰區區四小時,得文字六千言” 四、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的翻譯活動翻譯事業空前發展和波瀾壯闊的時期。五四運動開始了用白話文翻譯的時代,其范圍急劇擴大,由科技著作擴展到哲學、社會科學著作的翻譯,由小說擴展到詩歌、劇本、文藝理論的翻譯,翻譯作品開始為普通人接受。代表人物:胡適、林語堂、魯迅、瞿秋白、郭沫若、茅盾等。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時期翻譯活動代表人物(一)胡適(18911962),安徽績溪人,原名胡洪騂 ,字適之,他是我國現代著名學者、詩人、歷史家、文學家和哲學家。胡適的翻譯思想主要
30、體現在以下3個方面:(一)提出了翻譯西洋文學名著的兩條方法:一是只譯名家著作,不譯第二流以下的著作,二是全用白話翻譯。(二)主張翻譯應努力做到明白流暢。(三)翻譯文章時,譯者有“三重責任”。 林語堂(1895-1976):原名和樂,筆名語堂。福建龍溪人。從小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對英語和西方語言學造詣很深。論翻譯:1. 林語堂將翻譯作為一種藝術看待。認為翻譯藝術依賴以下三個條件:第一是譯者對原文文字上及內容上透徹的了解;第二是譯者有相當的國文程度,能寫清順通達的中文;第三是譯事上的訓練。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時期翻譯活動代表人物(二)2.第一次明確地提出討論翻譯需研究其文字及心理問題。 3.提出了翻
31、譯的三條標準:忠實,通順,美。4.提出“忠實”可分為四等,即“直譯”、“死譯”、“意譯”、“胡譯“。5.提出好的翻譯應該是以句為主體的“句譯”,而不是以字為主體的“字譯”。6.提出了關于翻譯的“忠實標準”的四項意義。 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時期翻譯活動代表人物(二)清末民初翻譯界的情況:混亂魯迅觀點介紹:(一)翻譯的目的有兩個:一是為革命服務,二是供大家參考。(二)主張“以信為主,以順為輔”。(三)以直譯為主,以意譯為輔。(四)復譯很有必要。(五)反對亂譯,提倡翻譯批評。 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時期翻譯活動代表人物(三)梁實秋(19031987),著名文學評論家、散文家、翻譯家。曾與徐志摩、聞一多
32、創辦新月書店,主編新月月刊。后遷至臺,歷任臺北師范學院英語系主任、英語教研所主任、文學院院長、國立編譯館館長。代表作有雅舍小品、雅舍談吃、看云集、偏見集、秋室雜文、長篇散文集槐園夢憶等。譯有莎士比亞全集等。主編有遠東英漢大辭典。趙景深(19021985):祖籍四川宜賓,生于浙江麗水。1922年秋任新民意報社文學副刊編輯,并任文學團 體綠波社社長,編過微波、蚊紋、綠波周報等刊物,并向鄭振鐸編 的兒童世界、文學旬刊投稿。1923年加入文學研究會。1924年秋到湖南第一師范任 教。1925年回上海,任上海大學教授。1927年 任開明書店編輯,并主編文學周報。1930年開始任北新書局總編輯,直至195
33、1年。1930 年還曾主編現代文學,并任復旦大學教授。1942年曾主編戲曲。解放后一直在復旦大學任教。1924年翻譯了安徒生的童話皇帝的新衣、火絨匣、白鵠等,是較早把安徒生作品介紹給中國讀者的翻譯家。以后還翻譯了俄國作 家契訶夫、屠格涅夫等人的作品。 楊晉豪(19101993)字壽清,號青濤。筆名楊非、楊光政。江蘇奉賢(今屬上海市人。1928年考入南京中央大學政治系。1930年參加中國共產黨。1932年被捕,1933年進北新書局任編輯,曾主編出版消息半月刊、小學生半月刊。30年代連續四年編輯中國文藝年鑒。1946年,出版中國出版界簡史,是今人撰寫的第一本中國出版史。建國后,在上海第二紡織學院任
34、講師。1957年調上海師范學院任教,1993年12月24日逝世。著有現階段的中國文藝問題、中國出版界簡史等10多種,譯有社會科學概論、藍腰帶等。瞿秋白(1899-1935):江蘇常州人。翻譯了托爾斯泰、果戈里、契訶夫等人的作品,是我國最早直接從俄文翻譯俄國文學作品的譯者之一。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時期翻譯活動代表人物(四)翻譯應當把原文的本意,完全介紹給中國讀者,使中國讀者所得到的概念等于英俄日德法.讀者從原文得來的概念,這樣的直譯,應當用中國人口頭上可以講出來的白話來寫。嚴又陵譯須“信達雅”,文必“夏殷周”,用一個“雅”字打消了“信”和“達”古文的文言怎么能夠譯得“信”,對于現在的、將來的大眾
35、讀者,怎么能夠“達”!翻譯可以做到又信又順。五四運動到新中國建立時期翻譯活動代表人物(四)五、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翻譯活動新中國成立以后的翻譯事業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新中國成立起到十年動亂之前,第二個階段為十年動亂之后。這一階段,我國翻譯研究有著如下特色:第一,對翻譯的原則、標準和方法等基本問題作進一步的討論;第二,新時期翻譯研究注意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相結合,吸取其他相關學科的新成果,比如王佐良就曾把文體學研究和翻譯研究結合起來;傳神說出現。第三,新時期的翻譯研究對各種具體的、專門的、以前被忽視的翻譯工作進行了較深入的探討,比如科技翻譯、機器翻譯、翻譯教學、口譯和同聲傳譯等方面;第四,
36、這一時期更加注意介紹和引進國外翻譯研究的各種成果,也更重視對我國歷代翻譯經驗的總結;第五,我國譯學界正式提出建立翻譯學,第一,對翻譯的原則、標準和方法等基本問題作進一步的討論郭沫若:主張以嚴復的“信達雅” 作為翻譯的標準。“三條件不僅缺一不可,而且是在信達之外,愈雅愈好”,“雅不是高深或講修飾,而是文學價值或藝術價值比較高”(1955年)一元標準論:信()二元標準論:忠實和通順三元標準論:正確、通順、易懂;信、達、得體;準確、簡明、通順;信、達、切。劉重德(19142008 ):河南滑縣人,1934年考入北京大學外語系,師從梁實秋、朱光潛等名家是中國翻譯協會副會長、湖南省翻譯協會會長、湖南師大
37、外國語學院教授,是我國翻譯界、外語界德高望重的老前輩。有不少譯作及翻譯論著第一,對翻譯的原則、標準和方法等基本問題作進一步的討論試論翻譯的原則:(一)翻譯的過程可以分為三個步驟。(二)提出“信、達、切”三字翻譯標準。即(1) 信保全原文意義;(2) 達譯文通順易懂;(3) 切切合原文風格。信:to be faithful to the content of the original.達;to be as expressive as the original.切:to be as close to the original style as possible.第一,對翻譯的原則、標準和方法等基本
38、問題作進一步的討論翻譯的文藝學派:郭沫若:“翻譯是一種創造性的工作,好的翻譯等于創作,甚至還可能超過創作有時候翻譯比創作還要困難。創作要有生活體驗,翻譯卻要體驗別人所體驗的生活。”(1954年)茅盾:“文學的翻譯是用另一種語言,把原作的藝術意境傳達出來,使讀者在讀譯文的時候能夠像讀原作時一樣得到啟發、感動和美的感受。”卞之琳、余光中、曹靖華等都認為文學翻譯在某種意義上是文藝的再創造。第二,新時期翻譯研究注意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相結合許淵沖(1921 ):筆名:x.y.z,江西南昌人。自1951年起,歷任北京、張家口、洛陽等地外國語學院英文法文教授,1983年起任北京大學國際文化教授,載國內外
39、出版中、英、法文文學作品50本,有很多翻譯理論專著、譯著等。1999年曾被提名為諾貝爾文學獎候選人。創造性地總結出“美化之藝術”五字經,即“三美”、“三化”和“三之”翻譯理論 第二,新時期翻譯研究注意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相結合美化之藝術,創優似競賽“三美”指的是“意美、音美、形美”;“三化”指的是“等化、淺化、深化”;“三之”翻譯指的是“知之、好之、樂之”。“三美”是文學翻譯的本體論,“三化”是方法論,“三之”是目的論,“藝術”是認識論,總起來說,就是“美化之藝術”。第二,新時期翻譯研究注意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相結合兩種文字在翻譯時存在三種態勢,即優勢,均勢,劣勢。譯者要化劣勢為優勢,充分
40、發揮優勢。優勢競賽論人類文化就在不斷的競賽中不斷前進 第二,新時期翻譯研究注意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相結合翻譯的美學流派傅雷(1908-1966):字恕安,上海南匯人。從二十年代起,他就開始致力于法國文學的翻譯介紹工作。數十年的奮發不輟和比較全面的、良好的藝術 修養,使他的譯作達到近乎爐火純青的境界,在中國當代翻譯界享有很高的聲譽。“從效果而論,翻譯應當象臨畫一樣,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第二,新時期翻譯研究注意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相結合 傅雷的“神似說”主要包括三點:(1)理解和領悟原作,透徹了解原作的精神和全部細節;(2)把所了解的和體會到的意思在譯入語中忠實而生動地表達出來;(3)既
41、要傳達原作的內容,又要做到與原文氣息貫通,保持原作的風格。第二,新時期翻譯研究注意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相結合錢鐘書:字默存,出身于1910年,江蘇無錫人。當代中國的大學者,名震國際的大智者。林紓的翻譯:化境說。文學翻譯的最高境界是“化”。把作品從一國文字轉化成另一國文字,既不能因語文習慣的差異而露出生硬牽強的痕跡,又能完全保存原作的風味,那就算得入于化境。徹底和全部的“化”是不可實現的理想 第二,新時期翻譯研究注意從新角度出發,與新學科相結合黃龍(1925 )安徽潛山人。金陵大學研究生畢業。黃龍通曉英、日、德、法、俄、拉丁多種語言,翻譯過不少作品,1988年出版了翻譯學,是大陸第一部標明“翻
42、譯學”的專著,是他在翻譯理論與實踐方面幾十年心血的結晶。譚載喜(1953 ):湖南省漣源市人。留學碩士、博士,深圳大學教授、香港城市大學教授。英語學科跨世紀學術帶頭人,現為中國譯協翻譯教學與研究委員會委員、中國英漢語比較研究會常委會委員、深圳外語學會副會長。出版著作12部,論文數十篇,共三百萬字。代表作品有奈達論翻譯、西方翻譯簡史,幸運的吉姆、新編奈達論翻譯、翻譯學及其論文必須建立翻譯學、從篇章學看翻譯與語義對比、論比較譯學、中國翻譯與西方翻譯等。第五,我國譯學界正式提出建立翻譯學許鈞(1954 ):筆名文沛。浙江衢州人。1975年畢業于解放軍南京外語學院法語專業。現為南京大學法國語言文學教研
43、室主任,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江蘇分會會員,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翻譯工作者協會會員,法國翻譯家協會名譽會員,南京青年翻譯家協會會長,江蘇省比較文學研究會理事等。出版著作15部,400余萬字。黃振定:湖南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博士生導師,博士。認為翻譯活動是藝術性與科學性的統一,翻譯理論也是藝術性與科學性的統一。代表著作是翻譯學:藝術論與科學論的統一。第五,我國譯學界正式提出建立翻譯學西方翻譯簡史六次高潮第一次高潮:公元前四世紀到三世紀中葉希臘文舊約全書(Septuagint)奧德賽(Odyssey)將希臘戲劇作品譯為拉丁語,或用拉丁語改編希臘戲劇,使古希臘文學得以傳播和繼承。第二次高潮:公元4
44、世紀至6世紀之間。與基督教的發展密切相關。將希伯來語和希臘語的圣經譯為拉丁語。第三次高潮:公元11至12世紀之間。基督徒與穆斯林對彼此的文化感興趣。從阿拉伯語譯為拉丁語。西班牙成為歐洲的學術活動中心。第四次高潮: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翻譯活動深入到宗教、思想、政治、哲學和文學等眾多領域。德國的宗教改革領袖馬丁 路德將圣經譯為民眾喜聞樂見的德語,為現代德語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圣經欽定本(King James Version)對現代英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第五次高潮:十七世紀下半葉到二十世紀上半葉文學作品的翻譯古典文學作品,近代和當代的文學作品第六次高潮: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翻譯的
45、規模、翻譯研究的深度和廣度均令人矚目。翻譯不再只限于宗教和文學領域,而是迅速深入到科技、教育、藝術、商業、旅游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發展了機器翻譯。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一)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公元前106公元前43),古羅馬政治家、雄辯家和哲學家。公元前63年任執政官,他的主要貢獻在于將希臘哲學思想通俗化,使人容易接受。他也是西方翻譯史上最早的翻譯理論家之一,對翻譯有精辟的論述。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一)And in so doing, I did not hold it necessary to render word for word, but prese
46、rved the general style and force of the language.Therefore, I did not have to make a word for word translation but rather a translation that reflects the general stylistic features (genus) and the meaning (vis) of the foreign words. 1、將翻譯的基本方法分為兩類,即“解釋者”式翻譯和“演說家”式翻譯。2、前者是詞語對應即直譯,是缺乏技巧的表現。應當辟免逐字死譯;后者
47、是具有譯者創作性質的意譯或活譯,應當提倡。3、翻譯應該做到風格對等。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一)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二)賀拉斯(公元前65-8年),古羅馬時期的著名政治家、抒情和諷刺詩人、文藝批評家、翻譯家。對歐洲古典主義文學理論影響很大。比西塞羅更加明確無誤地表達了其反對逐詞對譯和墨守成規的觀點 。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二)Material in the public domain will never become your private property if you do not waste your time going around in worn-out circles, an
48、d do not be a literal translator, faithfully rendering word for word from the Greek, and do not be merely an imitator thereby getting yourself into a hole from which either good conscience, or the laws of the work itself, will forbid you to climb out.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三)奧里利厄斯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是古羅馬帝國
49、基督教神學和教父哲學的重要代表人物。 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三)1、譯者必須具備三個條件:(1)通曉兩種語言;(2)熟悉所譯題材;(3)具有一定的校勘能力。2、根據譯本讀者的要求,選用不同的風格。3、翻譯的基本單位是詞。4、圣經翻譯必須依靠上帝的感召 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四)圣哲羅姆(St. Jerome, 347?-420) 是早期西方基督教會四大權威神學家之一。圣哲羅姆既是出色的翻譯家,又是頗有卓見的翻譯理論家。在西方古代的翻譯家當中,以圣哲羅姆所采用的翻譯方法最為系統和嚴謹。他提出了切實可行的翻譯原則。 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四)(一)翻譯不能始終字當句對,而必須采取靈活的原則。(二)
50、應區別對待“文學翻譯”與“宗教翻譯”。 (三)正確的翻譯必須依靠正確的理解。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五)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是德國神學家、辯論家、社會學家和翻譯家,是宗教改革運動的領袖。馬丁路德先后將希臘語版的新約圣經和希伯來語版舊約圣經譯成德語并分別于1522年出版和1534年翻譯出版。 古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五)1、主張用大眾的語言進行翻譯2、主張翻譯應該使用意譯的方法。3、主張翻譯的七原則。4、翻譯必須集思廣益。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一)約翰德萊頓(John Dryden,1631-1700)是英國著名詩人、劇作家、文學評論家、翻譯家和翻譯理論家,英國
51、古典主義創始人,也是英國第一位“桂冠詩人”。德萊頓的翻譯實踐與翻譯理論研究均達到了17世紀英國翻譯史上的巔峰。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一)(一)翻譯是一門藝術。(二)強調原作者是主人。(三)翻譯分為三類:逐詞(metaphrase);釋譯(paraphrase);擬譯(imitation)。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二)喬治坎貝爾(George Campbell 1719-1796):蘇格蘭阿伯丁的馬利舍爾學院院長,對希伯來語有很深入的研究。1789年出版了四福音的翻譯與評注(A Translation of the Four Gospels with Notes) 的譯著,專門討論了翻譯的原則問題
52、。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二)翻譯的三原則: 1、準確地再現原作的意思。 2、在符合譯作語言特征的前提下,盡可能地移植原作者的精 神與風格。 3、使譯作像原作那樣自然流暢。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三)泰特勒( 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英國愛丁堡人,在愛丁堡大學就學并在該校任歷史學教授。他最為翻譯界所知的是論翻譯的原則(Essay on the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三)“好的翻譯”的定義: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in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
53、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lat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三)三條翻譯原則:1、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54、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2、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 3、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四)馬修阿諾德(Matthew Arnold, 1822-1888),是英國維多利亞時代的優秀詩人、文學評論家、教育家和翻譯家。論翻譯荷馬史詩(On Translat
55、ing Homer,1861)再論翻譯荷馬史詩:答弗朗西斯紐曼(Last Words on Translating Homer: A Replay to Francis W. Newman, 1862)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四)阿諾德的翻譯思想:(一)翻譯荷馬必須首先弄清荷馬的特點。(二)要保留荷馬的基本特征。(三)譯詩必須具有詩人的洞察力。(四)譯詩必須譯得像詩。(五)譯作必須具有與原作相同的感染力。(六)檢驗相同感染力的是學者而不是讀者。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四)Homer is rapid in his movement, Homer is plain in his words and
56、style, Homer is simple in his ideas, Homer is noble in his manner, Cowper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slow in his movement, and elaborate in his style; Pope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artificial both in his style and in his words; Chapman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fantastic in his ideas; Mr
57、 Newman renders him ill because he is odd in his words and ignoble in his manner. All four translators diverge from their original at other points besides those named; but it is at the points thus named that their divergence is greatest.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五)倫敦大學拉丁語教授紐曼(F. W. Newman 1805-1897)論翻譯荷馬作品的理論與實踐:答
58、馬休阿諾德(Homeric Translation in Theory and Practice: A Replay to Matthew Arnold,1861) 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五)紐曼的翻譯思想:(一)荷馬是古人,譯時必須再現他是古人。(二)衡量譯作的標準主要是一般讀者而不是學者的反應。(三)翻譯是一種折中,原作越杰作,譯作越不能與之相比。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六)夏爾巴托(Labbe Charles Batteux,1713-1780)是法國藝術哲學奠基人、文藝理論家、美學作家、法國皇家學院的哲學教授,是18世紀法國乃至整個歐洲最富影響的文學理論和翻譯理論家之一。 近代西方翻譯代
59、表人物(六)論文學原則從一般語言技巧的角度來探討翻譯原則 ) 永遠不改變語序;) 不改變思想的順序;)不改變句子長度;)不改變連詞;)不改變副詞位置;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六)保留對稱句形式;)保留思想的亮點;) 保留修辭格;)保留格言形式(以格言譯格言);10)避免解釋性的意譯,除非不解釋無法使意思明白;11)只有必要時才可改變原文的風格。 近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七)約翰沃爾夫岡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是德國詩人、美學家、劇作家、小說家和評論家、翻譯家。以散文譯詩翻譯可以分為三種類型:(1)文化傳播式翻譯(informative tr
60、anslation)(2)改編式或模仿式翻譯(adaptation /parodistic translation)(3)逐行對照式翻譯(interlinear translation)現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一)西奧多賀拉斯塞弗里(Theodore Horace Savory,1896- ) 著名動物學家、蜘蛛專家,英國倫敦動物學會會員,也是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 翻譯的藝術(The Art of Translation):對翻譯的歷史、翻譯的分類、翻譯的性質、翻譯的原則和方法、古希臘羅馬作品和圣經的翻譯、科技翻譯等問題都進行了深刻的論述。 現代西方翻譯代表人物(一)(一)翻譯的性質和原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洗衣機行業未來發展與市場潛力深度解析
- 推動產教融合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 保障校園食品安全的有效措施與執行方案
- 雙11的活動策劃方案
- 測量應聘簡歷內容
- 班主任如何引導學生自我反思計劃
- 班級共建共享的理念推廣計劃
- OA工作流系統操作培訓大綱
- 幼兒園科學實驗活動設計計劃
- 小企業主的財務管理技巧計劃
- 員工食堂就餐協議書
- 創傷緊急救護知識課件
- 醫院單位單位內部控制自我評價報告
- 湖北省第十屆湖北省高三(4月)調研模擬考試數學試題及答案
- 2025年03月廣東深圳市光明區科技創新局公開招聘專干5人筆試歷年典型考題(歷年真題考點)解題思路附帶答案詳解
- 內蒙古通遼市科左中旗實驗小學2025屆數學三下期末質量檢測試題含解析
- 定額〔2025〕20號 定額管理總站關于發布2024年電力建設工程裝置性材料綜合信息價的通知
- 高溫急救知識培訓
- 學前教育學 課件 第1、2章 緒論;學前教育的目標、內容的方法
- 2025北京豐臺高三一模物理試題及答案
- 江南美術遺產融入美育的數智化路徑探索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