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與答案_第1頁
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與答案_第2頁
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與答案_第3頁
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與答案_第4頁
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與答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一一、解釋(每題 6 分,共 30 分)1、以意逆志2、發憤著書說3、妙悟說4、六義說5、無我之境二、簡答(每題 10 分,共 30 分)1、試述詩大序的主要詩學觀點。2、試析文心雕龍的理論結構。3、試述唐宋文道觀的異同。三、論述(每題 20 分,共 40 分)1、試述孔子“興觀群怨”說的理論內涵,并指出王夫之對此說的發展創新表現在哪些方面。2、試述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的理論內涵。后世還有哪些文論家提出過類似觀點?試述之。答案要點:一、解釋(每題 10 分,共 30 分)1、以意逆志:是孟子提出的深刻理解作品的方法。 “逆”,此處即為“求”的意思; “志”,指作者所表達的思

2、想感情; “意”的理解歷代有分歧,舊注指說詩者之意,近代指作者之意,兩者實際很難分開。所謂“以意逆志” ,是指解說作品時,不要抓住其中片言只語而望文生義,也不應對某些夸X修飾作機械理解,而應當著眼于作品的實際,把握作品的全篇內容, 加上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探索作者的志趣傾,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2、發憤著書說:是司馬遷最重要的文論命題。憤,指作為創作動力的“怨憤” ,司馬遷指出“憤”是作家“意有所郁結”的情緒狀態,即心理受壓抑而不得伸展的狀態。作家怨憤郁結, “不得通其道”,從而借創作發揮疏通,以恢復心理平衡。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揭示了“憤”是作家創作的心理動力,以“憤”為創作動力,其作品具有較高的

3、品質和質量。3、妙悟說:是嚴羽提出的學詩的重要方法。妙悟原為佛語,指佛理高深莫測,不可言傳,因而認識佛理不能靠邏輯推理或語言文字的解說,只有心領神會的方式才能進行。嚴羽認為學詩與學佛相似,詩歌意境空靈虛幻,變化無方,只可意會不可言傳,對詩境的把握同樣只有通過“悟”才能實現。4、六義說:詩大序對詩經的詩體與藝術手法的歸納。六義指風、雅、頌、賦、比、興。前三者指詩體,后三者指創作手法。5、無我之境:王國維將“境界”分為“有我之境”與“無我之境”二類。無我之境指審美主體把自己的意趣隱藏于客觀事物之中,使客體表現上看不出主體的主觀情感色彩。二、簡答(每題 20 分,共 40 分)1、試述詩大序的主要詩

4、學觀點。(1)情志統一論對詩歌本質認識的深化。(2)止乎禮義儒家詩學的思想規X(3)諷諫教化對詩歌社會政治作用的強調(4)詩有六義儒家政教化詩體觀的體現2、試析文心雕龍的理論結構。(一)文之樞紐總原則(創作的原則,評價的標準)(1)依據什么指導創作:原道、征圣、宗經文章根源于道,圣人文章體道,以圣人之經為文章標準。(2)對不合道的著作的態度:正緯事豐奇偉,辭富膏腴,無益經典而有助文章。(3)怎樣解決文學演變:辨騷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執正馭奇。(二)論文敘筆(1)論文:明詩至諧隱十篇,有韻之文。(2)敘筆:史傳至書記十篇,無韻之筆。(三)剖情析采(1)創作論:神思總術二十篇( 物色提

5、前)(2)批評論:時序程器四篇3、試述唐宋文道觀的異同。唐:強調文道并重,文從字順,務去陳言;宋:古文家文道觀與唐基本相同;道學家文道觀重道輕文,認為作文害道。三、論述( 30 分)1、試述孔子“興觀群怨”說的理論內涵,并指出王夫之對此說的發展創新表現在哪些方面。興:意謂詩歌對于人們思想情感有啟發感染作用,可以引起聯翩的想像。 想象力 觀:指通過詩歌可以考察社會狀況、政治得失、人民愿望,還包括賦詩者的品性、志向等。 觀察力 群:指詩歌可使人們借以交流思想,促進感情融洽,起到協和群體的作用。例:孔子與學生間便是這么一個群體。 親和力 怨:意謂詩歌可以抒寫不滿,疏導人情。 “怨刺上政”,批判現實作

6、用,但要求“怨而不怒” 。當然“怨”情并不限于政治方面??鬃訌?“用詩” 角度方論, 其“興觀群怨” 全面地總結了文學的社會功能和作用。 但其實精神卻接觸到詩歌的一些本質特征,如詩歌的抒情性、感染力和認識作用、社會效果等。因此對后世的文學理論批評生了深刻的影響。其中“興” “怨”側重于個體心靈的情感抒發功能; “觀”“群”側重于群體審美時詩歌所表現的社會教化功能。王夫之的“興觀群怨”說改造和發展了前人的見解,對詩歌的本質和功能作了更為全面、系統的闡述。這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指出“興觀群怨”四者都是“情”的表現。盡管它們的表現形態不同,但它們的共同本質都是“情” ,是人們在各自的社會生

7、活實踐中(事父、事君、草木鳥獸等)所觸發的形形色色的感情的具體表現,這就深刻地闡明了詩歌的社會本質。其二、王夫之還指出,興、觀、群、怨四者并不是各自獨立無關的,而是相互聯系、相互補充的:興中可觀,觀中有興,群而愈怨,怨而益群,四者的配合使作品更具有藝術感染力量。其三、對“興觀群怨”作雅俗得失之辨。這就不是一般地講“興觀群怨”的社會本質和社會功能,而是對“興觀群怨”作審美價值的判斷。其四、詩人的創作與讀者的閱讀鑒賞都與“興觀群怨”緊密相關??傊?,在王夫之看來, “興觀群怨”是一個有機的整體,它們互為配合,相得益彰,極大地增強了詩歌的藝術感染力,故而不同的讀者可以根據各自不同境況、經歷來接受這種藝

8、術感染。2、試述司馬遷的“發憤著書”說的理論內涵。后世還有哪些文論家提出過類似觀點?試述之。(1)出處“發憤著書” 是司馬遷最重要的文論命題。 太史公自序 云:“夫詩書隱約者, 欲遂其志之思也。 昔西伯拘羑里, 演周易;孔子厄陳、蔡,作春秋 ;屈原放逐,著離騷 ;左丘失明,厥有國語 , 詩三百篇,大抵賢圣發憤之所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結,不得通其道也。 ”(2)內涵憤,怨憤,指作為創作動力的“怨憤” 。司馬遷指出“憤”是作家“意有所郁結”的情緒狀態,即心理受壓抑而不得伸展的狀態。作家怨憤郁結, “不得通其道”,從而借創作發揮疏通,以恢復心理平衡,所以,司馬遷對“發憤著書”的心理機制作了較深的探索

9、和闡發。(3)意義其一,揭示“憤”是作家創作的心理動力;其二,以“憤”為創作動力,其作品具有較高的品質和質量;其三,“發憤著書”具有與儒家“溫柔敦厚” 、“中和”不同的美學品格。(4)后來文論家相似觀點:韓愈:不平則鳴;歐陽修:窮而后工;李贄:不憤則不作;金圣嘆:怨毒著書;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二一、解釋(每題 10 分,共 30 分)1、直尋2、熟參3、尊情二、簡答(每題 20 分,共 40 分)1、試述下段文字所表達的文學思想。子夏問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 何謂也?”子曰: “繪事后素。 ”曰:“禮后乎?”子曰: “起予者商也!始可與言詩已矣。 ”2、簡述文心雕龍中“文之樞紐”

10、各篇的理論內涵及相互聯系。三、論述( 30 分)孟子有“養氣” “知言”之論,曹丕有“文以氣為主”之言,韓愈有“氣盛言宜”之說,X勰文心更有養氣一篇。試述各家文論觀點之內涵,并比較各家所論“氣”之異同。答題要點:一、名詞解釋1、直尋:鐘嶸詩品序 :“觀古今勝語,多非補假,皆由直尋。 ”(1)直尋:即直抒胸臆,不需用典。 “寓目輒書”;(2)內容:提倡自然之美,反對聲律、用典等; (3)直尋說揭示詩歌創作中藝術思維的三大特征:直接性,形象性,契合性。2、熟參:嚴羽滄浪詩話 ?詩辨,妙悟的重要條件,熟參前代優秀作品,從而領會創作技巧,把握創作規律,提高藝術修養。3、尊情說:龔自珍長短言自序 :“情

11、之為物也,亦嘗有意乎鋤之矣,鋤之不能,而反宥之,宥之不已,而反尊之。 ” (1)尊情:就是要求尊重人的自然真率的思想感情;反映到文學創作上,就是心無成念,一無拘束,情之所至,自由馳騁,強調創作要完全尊重作者當時的真情實感,并充分表達好這種感情。 (2)尊情說的主要特征: A 強調抒發衰世怨情, B 提倡在“自尊其心”的基礎上寫真情, C強調“完”的美學原則, D推崇莊騷浪漫主義藝術風格。二、簡答1、論語 ?八佾:“子夏問曰: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為絢兮。何謂也?子曰: 繪事后素?!边@是以繪畫先要有好的質地,而后才可施以五彩為喻,來說明作品的必須先有好的內容,然后才有可能進行修飾和加工。2、

12、文心雕龍之“文之樞紐” :(1)原道、征圣、宗經A、本乎道:文章是道的表現,道是文的本源。B、師乎圣:圣人文章體道;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向圣人學習創作;C、體乎經:圣人之經是各文體之源;為文學作品的思想和藝術樹立了標準。(2)正緯、辨騷A、執正馭奇:酌奇而不失其貞,玩華而不墜其實。B、唯務折中:奇正兼采,華實相扶。三、論述1、孟子“知言養氣”說本來論述的是關于道德修養的問題,后經文學批評家引申發揮,遂成為“文氣”說的先導。所謂“養氣”,是指一種道德修養。孟子所言“浩然之氣” ,是指人們經過道德的修養所達到的博大而崇高的精神狀況,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由義與道凝聚而成的凜然正氣。 “知言養氣”

13、合起來理解就是,一個人經過養氣而具備了浩然之氣,就能夠知言,即具備正確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2、曹丕典論論文所論之氣,指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稟賦、個性氣質;曹丕論為文之氣,尤其強調創作個性的獨特性及不可改變性,強調作家獨特個性對于作品風格的決定性意義。3、韓愈“氣盛言宜” :A,氣盛:氣指作者的精神狀態,氣盛指對于所說之事持理自信,情感強烈,深思熟慮,胸有成竹這樣一種精神狀態; B,言宜:氣盛則遣物造句時聲調之抑揚,句式之長短,便能自然合宜; C,方法:“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 、書之源”,強調的是道德學識的修養。4、養氣:保持精神和心態的從容不迫。 “氣”:精神、神氣。

14、討論怎樣醞釀文思。心和氣暢理融情暢文思開通。強調勤學,但又不可強求。 養氣篇即強調作家在創作時須保持精神和心態的從容不迫。由于個體不同,其文思有利有鈍,但只要順應自然,注重養氣則可順利由物到情,亦即進入到構思這一創作的內化過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三一、名詞解釋( 20 分)1、文質彬彬2、得意忘言3、繪事后素4、詩有六義二、簡答( 40 分)1、簡述曹丕“文氣”說的主要內涵。2、簡述X勰在文心雕龍 ?知音中提出的正確批評方法。3、簡述李漁閑情偶記中論戲曲結構的主要觀點。三、論述( 40 分)1、試論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的主要內涵。后世有哪些文人提出過類似觀點,請列舉不少于二個并略作闡釋。2、“

15、氣”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X疇,但在不同時代、不同理論家處其意義往往有較大差異,試舉出三家不同觀點進行比較。答題要點:一、名詞解釋1、論語 ?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原意質指質樸,文指文采。文質彬彬指仁義道德修養與禮儀文化修養兼備。而在“繪事后素”之喻中仁為質素,禮為文采。故后世批評家常將文質引伸指文章的內容與形式。 “文質彬彬”表現孔子文質并重,要求的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2、雜篇 ?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筌與蹄是人們用來獲取魚或兔的工具,并不能等同于魚

16、與兔;語言文字可以幫助人們“得意” ,但并不就是意,所以人們要真正理解文藝作品的意思, 就不能拘泥于語言文字本身, 而要通過語言文字所具有的象征與暗示的作用去理解文藝作品的意思。這就要求讀者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從有限的語言文字中去領悟無限的“言外之意” 。3、“繪事后素”之喻中仁為質素,禮為文采。故后世批評家常將文質引伸指文章的內容與形式。 “繪事后素”表現孔子肯定質的決定作用,先質后文。4、詩大序重教化的儒家詩學思想也體現在對詩體的論述中。序中將周禮的“六詩”說改為“詩有六義” ,即風、賦、比、興、雅、頌。詩大序只解釋了風、雅、頌三種詩體

17、,認為風詩以一國之事為內容;雅詩寫“天下之事” ;頌為贊美詩。三、論述1、孟子“知言養氣”說本來論述的是關于道德修養的問題,后經文學批評家引申發揮,遂成為“文氣”說的先導。所謂“養氣”,是指一種道德修養。孟子所言“浩然之氣” ,是指人們經過道德的修養所達到的博大而崇高的精神狀況,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由義與道凝聚而成的凜然正氣。 “知言養氣”合起來理解就是,一個人經過養氣而具備了浩然之氣,就能夠知言,即具備正確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2、曹丕典論論文所論之氣,指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稟賦、個性氣質;曹丕論為文之氣,尤其強調創作個性的獨特性及不可改變性,強調作家獨特個性對于作品風格的決定性意義。3、

18、韓愈“氣盛言宜” :A,氣盛:氣指作者的精神狀態,氣盛指對于所說之事持理自信,情感強烈,深思熟慮,胸有成竹這樣一種精神狀態; B,言宜:氣盛則遣物造句時聲調之抑揚,句式之長短,便能自然合宜; C,方法:“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 、書之源”,強調的是道德學識的修養。4、養氣:保持精神和心態的從容不迫。 “氣”:精神、神氣。討論怎樣醞釀文思。心和氣暢理融情暢文思開通。強調勤學,但又不可強求。 養氣篇即強調作家在創作時須保持精神和心態的從容不迫。由于個體不同,其文思有利有鈍,但只要順應自然,注重養氣則可順利由物到情,亦即進入到構思這一創作的內化過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三一、名詞解釋(

19、 20 分)1、文質彬彬2、得意忘言3、繪事后素4、詩有六義二、簡答( 40 分)1、簡述曹丕“文氣”說的主要內涵。2、簡述X勰在文心雕龍 ?知音中提出的正確批評方法。3、簡述李漁閑情偶記中論戲曲結構的主要觀點。三、論述( 40 分)1、試論司馬遷“發憤著書”說的主要內涵。后世有哪些文人提出過類似觀點,請列舉不少于二個并略作闡釋。2、“氣”是中國古代文論中的一個重要X疇,但在不同時代、不同理論家處其意義往往有較大差異,試舉出三家不同觀點進行比較。答題要點:一、名詞解釋1、論語 ?雍也:“子曰: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原意質指質樸,文指文采。文質彬彬指仁義道德修養與禮

20、儀文化修養兼備。而在“繪事后素”之喻中仁為質素,禮為文采。故后世批評家常將文質引伸指文章的內容與形式。 “文質彬彬”表現孔子文質并重,要求的是內容和形式的完美統一。2、雜篇 ?外物“筌者所以在魚,得魚而忘筌。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忘言之人而與之言哉! ”筌與蹄是人們用來獲取魚或兔的工具,并不能等同于魚與兔;語言文字可以幫助人們“得意” ,但并不就是意,所以人們要真正理解文藝作品的意思, 就不能拘泥于語言文字本身, 而要通過語言文字所具有的象征與暗示的作用去理解文藝作品的意思。這就要求讀者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自己的生活體驗、知識積累,展開聯想和想象

21、,從有限的語言文字中去領悟無限的“言外之意” 。3、“繪事后素”之喻中仁為質素,禮為文采。故后世批評家常將文質引伸指文章的內容與形式。 “繪事后素”表現孔子肯定質的決定作用,先質后文。4、詩大序重教化的儒家詩學思想也體現在對詩體的論述中。序中將周禮的“六詩”說改為“詩有六義” ,即風、賦、比、興、雅、頌。詩大序只解釋了風、雅、頌三種詩體,認為風詩以一國之事為內容;雅詩寫“天下之事” ;頌為贊美詩。三、論述1、孟子“知言養氣”說本來論述的是關于道德修養的問題,后經文學批評家引申發揮,遂成為“文氣”說的先導。所謂“養氣”,是指一種道德修養。孟子所言“浩然之氣” ,是指人們經過道德的修養所達到的博大

22、而崇高的精神狀況,表現出來的是一種由義與道凝聚而成的凜然正氣。 “知言養氣”合起來理解就是,一個人經過養氣而具備了浩然之氣,就能夠知言,即具備正確鑒賞文學作品的能力。2、曹丕典論論文所論之氣,指表現在文學作品中的作家的自然稟賦、個性氣質;曹丕論為文之氣,尤其強調創作個性的獨特性及不可改變性,強調作家獨特個性對于作品風格的決定性意義。3、韓愈“氣盛言宜” :A,氣盛:氣指作者的精神狀態,氣盛指對于所說之事持理自信,情感強烈,深思熟慮,胸有成竹這樣一種精神狀態; B,言宜:氣盛則遣物造句時聲調之抑揚,句式之長短,便能自然合宜; C,方法:“不可以不養也,行之乎仁義之途,游之乎詩 、書之源”,強調的是道德學識的修養。4、養氣:保持精神和心態的從容不迫。 “氣”:精神、神氣。討論怎樣醞釀文思。心和氣暢理融情暢文思開通。強調勤學,但又不可強求。 養氣篇即強調作家在創作時須保持精神和心態的從容不迫。由于個體不同,其文思有利有鈍,但只要順應自然,注重養氣則可順利由物到情,亦即進入到構思這一創作的內化過程。中國文學批評史試卷三一、名詞解釋( 20 分)1、文質彬彬2、得意忘言3、繪事后素4、詩有六義二、簡答( 40 分)1、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