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抒寫的期待?在“詩以言志”的抒寫方式中,作者是當然的言說者,而作者之所以作詩,是出于傾訴的需 要。那么,詩人期待著誰來傾聽他的言說呢 ?詩經與屈騷都是中國早期的詩歌創作。詩經中有文人的怨憤之詩 ,也有民間的隨時歌唱,屈原則明言自己是“發憤而抒情”的,那么,對于傾聽與理解的期待,就作者的創作動機而 言,屈騷應該比詩經更鮮明。但是,兩相比較就會發現,在詩經中,大多數詩文的表達都明 確地指出了詩人所期待的傾聽對象,如“言告師氏,言告言歸”(周南?葛覃),如“叔兮伯兮, 倡予和女”(鄭風??兮 ),如“家父作誦,以究王”(小雅?節南山),如“文王在上,以昭于天” (大?雅?文?王)等等,而屈原的作品
2、卻不是這樣。?讀屈騷,除九歌具有祭祀的意義而以神靈為指向之外,無論是離騷這樣的巨制 ,還是九章一類的短篇,都在述說著“我”的遭遇,傾訴著“我”的不平,卻既沒有出現“我”以 外的傾訴對象,也沒有明確的傾訴指向,反倒是不斷地在感慨自己“愿陳志而無路,退靜默而莫余知 兮,進號呼又莫余聽”(惜誦),無可告訴,也無人理解。于是“陳辭重華”的意旨也就以不同 的形式多次出現。天問一篇,全部以問題構成,首起一個“日”字,揭舉出“我”就是那奔泄而出的一百多個問題的發問者,而所問的對象,卻是天,故而題日天問。重華是大神,與天同列,因此, “陳辭重華”其實與“問天”是同一旨意。司馬遷作屈原列傳,極度同情屈原的遭遇,
3、深切理解屈原的感情,對屈原的指天而呼印象深刻,因而議論說:“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 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疾痛慘怛,未嘗不呼父母也。”呼天而作訴說,不會有回答。 因此,呼天者本來就沒有期待回應 ,因此,呼天的意義只是返回初始,返回自身。述說而不是為了 期待聆聽,言說而不是為了期待理解,傾訴只是為了傾訴,這是人在疾痛慘怛不能自已之時的自我反觀。?由此來看屈騷的抒寫,就是一種純粹的言說,因為沒有對傾聽者的期待而具有自我對話的 性質。?二、遠逝以自疏?屈原忠心耿耿,懷抱圖強之志,馳騁先驅,忘我奔走,卻因“造為憲令”之事與上官大夫等 釀出沖突,讒言造禍,惹怒懷王而被疏放。
4、頃襄王即位,更被放逐,趕出了朝廷。由此,屈原的內 心充滿了憤怨:“信非吾罪而棄逐兮,何日夜而忘之。”(哀郢)朝廷已不可留,憤怨又不可忘, 他當作何選擇呢?春秋以后,宗主政治體制中的各國都程度不同地出現了人才的外流,打破氏姓宗族的君臣關系,最終推動了世襲的貴族任官制度的瓦解。而這種人才外流的現象,以楚國為最。楚國早期流出的人才,都是出身于世官的卿士大夫,其數量之多,當楚令尹問“晉大夫與楚孰賢” 時,蔡聲子的回 答是“其大夫則賢,皆卿材也。如杞梓、皮革,自楚往也。雖楚有材,晉實用之”(左傳?襄二十六 年)。楚國這些外流的卿士大夫,或是被逼出逃,如伍子胥之吳;或是自求逸樂,如申公巫臣為娶夏 姬而得罪
5、楚王,遂逃奔于晉;則楚國的世官大夫不得意于本國而出流于外,在春秋時期就已經是相當普遍的現象了。到了屈原所生活的戰國時代,新興的士人正是憑借游說而獲取官職,通過各國之間的流動而傳名于天下。田子方那“視去國如脫屣”的大言 (戰國?策?魏?策),不僅表現了土人 傲視王侯的品格,也說明此時人才在各國之間流動的頻繁與求職的容易。因此,當屈原憤怒自己無辜而遭放逐之時,他完全可以遠效楚臣前輩而出流于外,消除維護宗姓國家的顧慮;或是近取時下盛行的周游列國,去“擇君而仕”,實現自己的抱負。?實際上,屈原也確實考慮過離開楚國的問題,而且,這是他所面對的所有問題中最令他困擾的問題。在離騷中,他一問靈氛,再問巫咸,都
6、是為了解決是否應當“勉遠逝而無狐疑”的 困惑。在經過了上天入地的尋找,在聆聽了靈氛和巫咸的指示 ,在反復思考了楚國的現狀之后 ,屈 原做出了決定:“吾將遠逝以自疏。” ?但是,屈原并未“遠逝”。雖然有楚臣前輩的出走,雖然有時下士人的擇君,屈原卻是至死 也不曾離開楚國。那么,他的“遠逝”,就不是現實空間的出走,而是精神世界的遠離。 而要在 生活的空間里做到精神的“遠逝”,首先就要在心理上超越現實 ;而心理的超越端賴于人的自覺 ,這就是屈原所說的“自疏”。因此,當屈原決定“遠逝”之時,他必須先做到“自疏”。只有做到了 “自 疏”,他才能實現“遠逝” 。?三、自疏而建構的對話世界 ?“自疏”是一種態
7、度,即堅持自我的信念而自覺地與現實保持疏離。?在屈原白眼中,楚國的現實不堪忍受。不但是君主昏庸:“憎慍之修美兮,好夫人之?慨。”(哀呈E)讒妒公行:“眾女嫉余之蛾眉兮,謠琛謂余以善淫。”而且是倒黑為白,是非不分:“背 繩墨以追曲兮,競周容以為度。”而且是惡濁盛行,芳草變質:“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為茅。” 雖然人之好惡各有不同,難以求其一概,但是,“唯此黨人其獨異”。因此,他宣告:“寧濫死以流 亡兮,余不忍為此態也。”(離騷)“濫死”是一種“遠逝”,“流亡”也是一種“遠逝”。當屈 原還沒有將“溫死”付諸行動時,當他不能效法前輩或時人的 “流亡”而出走楚國時,當他決定以“自疏” 來保持與現實的
8、距離時,在這樣一個污濁木It行的世界里 ,屈原是極端孤獨的。孤獨的心靈需要情感 的渲泄,需要精神白撫慰,需要價值的認肯。“惜誦而致愍兮,發憤而抒情”,通過自我的訴說而釋放 積郁,安慰心靈,探求出路,在這一意義上,可以說屈原的全部創作就是經由“自疏”而建構的屬于自己的世界。他就在這個世界里與自己對話,與現實保持疏離。?在作品中,屈原不斷地吟唱著:“何離心之可同兮,吾將遠逝以自疏”(離騷),“矯茲 媚以私處兮,愿曾思而遠身”(惜誦),“世溷濁而莫余知兮,吾方高馳而不顧”(涉江,“獨 煢煢而南行兮,思彭咸之故也”(思美人),“獨隱伏而思慮”、“聊逍遙以自恃”(悲回風),表達 著堅守自我的決心,展示出
9、拒絕與俗世同流的姿態 ,抒寫著“自疏”與“自恃”的思考。?雖然楚國的現實是 “?以盈室”,“戶服艾以盈要”,但在屈原的世界里,遍地都是芳香的 花草。在這里,他“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步余馬于蘭皋兮,馳椒丘且焉 止息”;在這里,他“?木根以結?兮,貫薜荔之落蕊”,“制芟荷以為衣兮,集芙蓉以為裳”。于是屈原 的人格更高貴,精神更純粹,“芳菲菲而彌章”(離騷)。徜徉在這芬芳的世界里,更見得那充 盈著臭草惡花的現實世界之污濁。而這里的花草,正是因為與現實的隔離而避免了變異的危險,保持著純然的本質,散發著濃郁的芳香。判然獨立的屈原雖不容于世俗,卻在這構建的芬芳世界里找到了自己的休憩之地,使
10、自己的人格追求獲得認可。?雖然楚國的現實是“各興心而嫉妒”,“忽馳鷲以追逐”,但在屈原的世界里,古圣前賢, 濟濟一堂。在這里,他頌揚商湯、周文而堅定了賢明政治的信心,回顧呂望、寧戚而看到了君臣遇合、共創大業的希望;在這里,他瞻望彭咸而感受剛毅正直的力量 ,由此而深受鼓舞,嘆息伍子、介 子而知道堅守忠貞的價值,由此而增添了勇氣。穿行于歷史的時空,屈原更加執著于自己的追求 ,更加鄙視那些“專佞以慢?”“干進而務入”的小人。高唱著“何方圓之能周兮,夫孰異道而相安”,雖不周于今日之人的屈原,卻在這構建的高尚世界里找到了知音與伴侶,使自己的政治品行獲得認肯。?于是,孤獨的屈原不再孤獨,無可告訴的屈原找到
11、了傾聽的對象,而從內心里獲得了精神的提升。他奔行于天地之間,驅使著神靈,尋求著神女。在現實中處處碰壁、 時時滯礙的屈原,通過“自疏”而贏得了心靈的自由,在這樣一個屬于自己的世界里,他考問著現實中的種種無理 ,檢討自己的所有行為,追問歷史的最終價值,由此而反觀自己,進行著感情的清理與生命意義的探求。?四、“自疏”與“不容自疏”?沉浸在“自疏”的世界里,苦苦地思索,被逐的屈原游走在楚國的土地上 ,顏色憔悴,形容 枯槁。他問天,何以如此?他問鄭詹尹,當何去何從?他問自己,一切從何開始?又當如何結束?屈 原向自己問了無數個問題,而所有的問題都靠結到一點:“這世界為什么竟是這樣 ?”在天問 中,他從天地
12、開辟、自然變化、人類歷史一直問到楚國發生的事件;在離騷中,他從自己的家世、才干、追求一直說到現實遭遇的種種不平;在惜誦中,他質問“竭忠誠以事君兮,反離群而贅?”;在哀郢中,他呼號“皇天之不純命兮,何百姓之震愆”;在涉江中,他嘆息“陰陽易 位,時不當兮”;在懷沙中,他悲傷“重華不可?兮,孰知余之從容”。或是回顧歷史而作探問, 或是直面現實而作反詰,屈原所憑以提出疑問的依據是純粹的道德理念,而這些道德理念,自古相傳,人人認可,因此,結論其實就在問題之中,當屈原發問之際,答案已在他的心里。?他歷數既往的人事,既倡言“皇天無私阿兮,覽民德焉錯輔”,又感嘆“鶯鳥之不群兮,自 前世而固然”。他剖白自己的心
13、跡,既作激情的宣布:“忽奔走以先后兮,及前王之踵武”,“豈 余身之憚殃兮,恐皇輿之敗績”;又作委屈的指斥:“心純?而不泄兮,遭讒人而嫉之”,“何貞臣之無 罪兮,被離謗而見尤”。他分析楚國的現狀,既憤慨于“戶服艾以盈要兮 ,謂幽蘭其不可佩”,又絕望 于“覽察草木其猶未得兮,豈?美之能當”。故而“忠不必用兮賢不必以”這一沉痛的結論,屈原本來就很清楚。他反思自己的求索,標舉彭咸、接輿、桑扈、伍子、比干等歷史人物 ,也就指明了自己的 出路:“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那么,求索與追問的意義又何在呢 ?當屈原決心“遠逝以自疏”之時 ,他是以“自疏”來實現“遠逝”,而不是通過“遠逝”而實現“自疏
14、”。因此,屈原的“自疏”是一種心理狀態上的出走,用拒絕俗世來堅守自我。他的抒寫是“發憤以抒情”,是“結微情以陳詞”,是“介眇志之所惑兮,竊賦詩之所明”。屈原之所以必 須抒寫,不是不期待傾聽與理解,而是出于自我清理的感情需要。?屈原愛楚國,而且愛得激烈,愛得深切。正是這份愛,使他不顧騫騫之患,使他臨危而忘身,使他遭遇了打擊卻不能改變自己的理念。也正是這份愛,使他清醒地知道應該出走卻不能出走,使他明白楚國已經無望卻不能放棄。于是他選擇了 “自疏”。依然是這份愛,使他以“自疏”為堅守,以訴說內心的焦慮來挑戰強大的現實壓力,而讓自我獲得一種釋放。因此 ,所有的問題都不是問題,只有是否放棄這份愛而離開楚
15、國才是癥結之所在。而這又恰恰是他選擇“遠逝以自疏”的理 由:可以“自疏”,但是,不可以出走。?盡管所有的問題,本身就是答案,但是,在“自疏”的求索與追問中,屈原明白了,不要說出走,他連“自疏”都做不到,因為他對楚國愛得太激烈,太深切,楚國就是他的生命。?在屈馬!中,“自”是一個出現頻率很高的構詞因素,“自疏”、“自恃”之外,還有“自救”、“自忍”、“自強”、“自適”、“自明”、“自察”、“自息”等等,表現了屈原在憤怨于現實而又拒絕 妥協之時致力于從主觀上去超越現實的種種努力。“自疏”本是屈原在極度痛苦之中而選擇的一條自我超越之路,而在痛苦的反復思考與追問之后 ,他明白了,真正的超越是超越自我。
16、無論楚國的現實多么令 人憤慨,無論這世界多么令人絕望,為愛楚國,他愿將生命付出而無怨無悔。 于是,屈原不僅超越了 現實,也超越了自己的怨憤,用他的生命。?司馬遷說懷沙是屈原的絕筆。文末的高唱:“萬民之生,各有所錯兮。定心廣志,余何畏懼兮。” 知死不可讓,愿勿愛兮。明告君子,吾將以為類兮。”不僅僅是殉情而死的宣告,而 且“兮”字置于句末,詞調/長,表達了一種思慮澄明之后的平靜 ,一種決心下定之后的從容。 屈騷 那經“自疏”而進入的自我對話,結束于“不容自疏”的抉擇。司馬遷雖然也感慨“以彼其材,游諸侯,何國不容,而自令若是(史記卷八四,但他是真正理解屈原的感情的,故而從離騷中 拈出了 “自疏”二字,為屈原作傳而稱他是“死而不容自疏”。?(作者單位:湖北大學文學院)?屈原曾經被楚懷王委以重任,“入則與王圖議國事,以出號令,出則接遇賓客,應對諸侯”, 但是他不久就失去了這樣重要的政治地位,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水污染治理設施更新改造工程項目可行性研究報告(僅供參考)
- 現代農業技術進階
- 《跟著小九學簡譜》(教學設計)-2024-2025學年人教版(簡譜)(2024)音樂一年級上冊
- 9《楓樹上的喜鵲》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二年級下冊語文統編版
- 小暑節氣解析
- 冀美版七年級下冊14 欣賞建筑之美教案設計
- 2025年春滬科版數學七年級下冊教學課件 9.2.2 第2課時 分式的加減
- 17《中華民族一家親》(教學設計)2023-2024學年統編版(五四制)道德與法治四年級下冊
- 人教版四年級下冊活動1 編輯加工文檔第7課 繪制圖形很便捷教學設計及反思
- 高級顧問聘用協議書范例
- 2024國家能源集團新疆哈密能源化工有限公司社會招聘11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糖尿病飲食與護理
- 2025年天津市河東區中考一模歷史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停送電培訓課件
- 《基于STM32的智能水質檢測系統的設計》9400字(論文)
- 無線網絡施工方案
- 公路養護員工安全教育培訓
- 重慶大渡口區公安分局輔警招聘考試真題2024
- 醫療護理技術操作規程
- 2025年教師國際交流合作計劃
- 水泥廠危險源辨識及風險評價表 (一)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