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對皮膚毒性作用_第1頁
藥物對皮膚毒性作用_第2頁
藥物對皮膚毒性作用_第3頁
藥物對皮膚毒性作用_第4頁
藥物對皮膚毒性作用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3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關于藥物對皮膚的毒性作用第一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皮膚吸收的過程皮膚(skin) 由表皮和真皮兩層組成,兩層緊密結合,使皮下組織與深部的組織相連,故有時將皮下組織作為皮膚的一部分;此外,皮膚還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神經和附屬器官。第二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1.皮膚的結構 第三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1)表皮 復層鱗狀上皮;分基底層、棘層、顆粒層、角質層(掌部位為五層,即在角質層和顆粒層還可見到透明層) ;沒有血管分布(2)真皮 致密結締組織;分乳頭層和網織層;含豐富的毛細血管、淋巴管、神經末梢和附屬器官等結構;藥物皮內注射部位。第

2、四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3)皮下組織 疏松結締組織;含大量脂肪組織;藥物皮下注射部位 (4) 皮膚附屬器官 汗腺、皮脂腺、毛囊等第五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第六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2.藥物經皮膚的吸收途徑(1)經表皮屏障吸收途徑(為主)(2)經皮膚附屬器官吸收途徑第七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經表皮屏障吸收分兩相:(1)滲透相 透過表皮。大多數藥物通過簡單擴散透過表皮角質層,故脂溶性物質容易通過。第八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2)吸收相 進入真皮毛細血管。擴散速度主要取決于藥物的水溶性和血流量以及組

3、織液和淋巴液的流動速度。 因此,只有同時在脂、水中易溶的藥物,才易通過皮膚進入血液。第九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二、藥物對皮膚的毒性類型1.原發性刺激(1)改變皮膚結構的損傷 如強酸強堿(2)藥物性皮炎 如阿司匹林、磺胺類、巴比妥類 臨床表現:僅限于直接接觸部位,邊緣清楚第十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3)皮膚色素沉著 如肼和硫酸二甲酯、二甲基亞砜、 丙稀腈 化合物通過皮脂腺和毛囊途徑進入真皮第十一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2.致敏作用(1)皮膚過敏反應 屬于遲發型變態反應,潛伏期大約20天; 臨床表現皮膚損傷不一定局限于直接接觸部位,可以廣泛

4、地、對稱地發生,邊緣不清; 藥物如氯丙嗪、磺胺類、青霉素、普魯卡因等第十二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2)皮膚光敏反應 1)光毒性反應 藥物吸收的紫外光能量在皮膚中釋放,導致皮膚損傷。 癥狀:刺痛感、紅斑、水腫、水皰、大皰,脫屑、色素沉著。 發病急,病程短,消退快,病變主要在表皮。 如氯丙嗪、熒光染料第十三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2)光變態反應 遲發型變態反應,藥物吸收光能后呈激活態,并以半抗原形式與皮膚中的蛋白結合,形成藥物蛋白結合物(完全抗原),經表皮的朗格漢斯細胞傳遞給免疫細胞,引起過敏反應。病情反復發作,病變部位主要在真皮。 如灰黃霉素、去甲霉素第十

5、四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3.經皮膚吸收產生全身中毒反應 藥物降低皮膚的屏障作用,增加皮膚通透性,使皮膚充血,皮膚粘度增高,加速皮膚吸收,引起全身中毒。 如有機磷脂類藥物第十五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4.藥疹皮膚粘膜炎癥性反應。皮膚發紅、發癢并呈對稱分布。磺胺類、對氨基水楊酸鈉、青霉素、水楊酸鈉鹽、呋喃唑酮、苯妥英、苯巴比妥等第十六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5.皮膚癌(1)電離輻射(X射線和紫外線)(2)熱輻射(3)化合物:砷劑、焦油衍化物皮膚癌在我國的發病率很低,但在白色人種中卻是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第十七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

6、2年6月人類不同膚色的形成,氣候起了主導作用。白種人則形成于高緯度的寒帶地區。如北歐寒冷地區,光照少,云氣多,沒有強烈的太陽輻射,體內無法產生保護身體的色素。第十八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般認為,在他們形成過程中,首先是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由于氣候較寒冷,陽光稀弱,紫外線弱,因此,人的皮膚一般顏色淺淡白色。這種較淺白色的膚色卻易于吸收微弱的紫外線,有利于身體發育。鼻梁較高,鼻子孔道長,可以使吸入的冷空氣預先“溫暖一下”。 第十九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一、皮膚吸收的過程1.皮膚的結構2.吸收途徑3.吸收分相:1)滲透相;2)吸收相二、藥物對皮膚的毒性類型本

7、章小結第二十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腫瘤的治療科學家揭示癌細胞能量來源 美國研究人員發現,癌細胞生長能量源自機體回收利用蛋白質的過程。小鼠實驗顯示,阻斷這一過程,腫瘤開始萎縮,癌細胞幾乎不再轉移。 這項研究有助開發治癌新藥,關鍵是如何有選擇地抑制機體回收利用蛋白質。第二十一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細胞自噬最新研究顯示,癌細胞以加快細胞自噬方式獲取能量。細胞自噬是機體一種重要防御和保護機制,是把受損、變性或衰老的蛋白質以及細胞器運輸至溶酶體,繼而消化降解的過程。溶酶體不僅是垃圾箱,更像小型回收站。在那里,細胞殘骸轉變成能量。癌細胞似乎知道如何優化這一進程,以獲

8、取所需能量。 第二十二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改變基因耶希瓦大學愛因斯坦醫學院發展分子生物學教授安娜庫埃沃改變基因,阻斷這一回收利用進程,癌細胞隨即停止分裂,大部分死亡,還把這種方法運用于小鼠,結果小鼠的腫瘤顯著萎縮,幾乎完全停止轉移。” 這項研究所獲結果由最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志發表 第二十三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青蛙皮膚提取物可治療癌癥 英國貝爾法斯特女王大學的藥劑師們近日在青蛙和蟾蜍皮膚中發現可遏制腫瘤擴散、最終可能導致腫瘤被扼殺的蛋白質。研發人員表示,他們已經在老鼠身上進行了試驗,結果證明定時向老鼠體內注射取自青蛙皮膚的蛋白質可以減緩腫瘤中血管

9、的生長速度。第二十四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蜘蛛毒液治療乳腺癌 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分子生物研究所的大衛威爾遜博士在過去兩年中收集了近10只弗雷澤島漏斗網蜘蛛的毒液。 威爾遜博士接受采訪時表示,經過上百萬年的進化,蜘蛛的毒液中包含某些特定功能的分子:“這些分子能針對某些特定的區域產生作用,而我們希望其中一些分子能幫助我們消滅癌細胞。” 第二十五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抗體療法許多癌癥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即癌細胞表面有一種名為“EpCAM”的蛋白。不久前,一種可攻擊“EpCAM”蛋白的抗體被發現。奧地利因斯布魯克癌癥研究中心的科學家運用免疫組織化學法,通過抗體染色來標注相關的蛋白,對2000多個癌組織樣品展開分析。結果發現,與其他癌癥類型相比,現有的抗體療法更適用于乳腺癌、腎癌、肝癌和膀胱癌。第二十六張,PPT共二十八頁,創作于2022年6月以癌治癌 紐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