階段質量評估(一)_第1頁
階段質量評估(一)_第2頁
階段質量評估(一)_第3頁
階段質量評估(一)_第4頁
階段質量評估(一)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27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一三單元)(45分鐘 100分)一、選擇題(本大題共10小題,每小題4分,共40分)1.(2010長沙高二檢測)公元前431年,雅典和斯巴達之間爆發戰爭。根據當時雅典的政治體制,作出應戰決定的是( )A.公民大會B.五百人會議C.元老院D.陪審法庭【解析】選A。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公民大會是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雅典公民討論戰爭、媾和及選舉等重大事務的場所。2.梭倫改革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階級基礎的改革措施是( )A.使公民大會成為國家最高權力機關B.鼓勵發展工商業C.以財產多寡劃分雅典公民的等級D.頒布“解負令”【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現象的分析、理解能

2、力。梭倫改革鼓勵發展工商業,提倡節儉,反對奢侈,有利于獲得人身自由的平民階級的穩定,為雅典民主政治的形成打下了牢固的階級基礎。3.(2010福州高二檢測)英國歷史學家約翰索利說:“如今有個趨勢,人民懷念她的民主制度,并將其視為所有現代民主制度的源頭。”這里的“她”是指( )A.斯巴達B.雅典C.羅馬共和國D.羅馬帝國【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雅典是民主政體的發源地,是古代民主思想與實踐的搖籃,近代西方啟蒙學者和資產階級革命家提出的三權分立和民享、民有、民治的思想,便來自于雅典。4.(2010長春高二檢測)春秋時期,齊國“相地而衰征”和魯國“初稅畝”的實質是( )A.

3、根據土地數量的多少收稅B.按田質好壞征收賦稅C.按公田數目向耕者收稅D.逐步承認土地私有【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雖然二者實行變法的主要目的是增加政府收入,但實際上都是承認土地私有。5.商鞅實行變法,法成而身死,最能說明( )A.變法損害了統治者的長遠利益B.變法的曲折性C.專制王權的隨意性D.商鞅在變法中沒有處理好人際關系【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任何改革與變法都不是一帆風順的,而是曲折的,甚至還要付出生命。6.北魏孝文帝主動推行漢化政策的實質是( )A.提高少數民族的素質B.緩和與漢族地主的沖突C.適應農耕文化的需要D.抵制北方游牧民族侵擾【解析

4、】選C。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實行漢化措施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為更好地實施其他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環境。這也是高考常考的知識點之一。關于這一措施,一方面要掌握其漢化的主要內容,另外要掌握這一措施本身的作用以及對其他改革的影響。注意,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漢化措施實際上是接受漢族的先進文化,即學習適應農耕文化。7.王安石變法改革科舉考試的內容,廢除以華而不實的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要求考生參加經義策論的考試。可以看出王安石變法( )A.主要是解決財政問題B.選拔人才更注重實用性C.否定了科舉制度D.根除了“恩蔭”選官的弊端【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依據

5、材料中的關鍵信息“廢除以華而不實的詩賦詞章取士的舊制”可知B項符合題意。8.教皇克萊芒八世說:“它極為可憎,它給予每一個人以信仰自由,而這是世間最有害的事情”。“它”是指( )A.奧格斯堡宗教和約B.九十五條論綱C.南特敕令D.三十九條信綱【解析】選C。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1598年,法國國王頒布南特敕令,宣布在法國全境有信仰新教的自由。因此,南特敕令在基督教國家中第一次賦予每個人以信仰自由的權利。9.(2010莆田高二檢測)馬丁路德、加爾文和亨利八世宗教改革的共同影響包括( )確定了“教隨國定”的原則建立了以國王為首腦的教會否定了羅馬教廷的權威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A. B

6、. C. D.【解析】選D。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教隨國定”是德國宗教改革的結果;建立以國王為首腦的教會只符合英國,故排除。10.(2009江蘇高考)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的相同點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學的結合B.批判羅馬天主教的愚昧統治C.堅持國家權力高于教會D.設計了未來理想的社會制度 【解析】選B。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分析、辨別能力。文藝復興反對教會蒙昧主義,宗教改革反對天主教會的精神獨裁和腐敗,啟蒙運動要求擺脫封建專制統治和教會壓迫,故知B項為正確答案。二、非選擇題(本大題共4小題,第11題19分,第12題8分,第13題18分,第14題15分,共60分)11.(20

7、10上海模擬)看圖并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伯里克利胸像是希臘第一尊傳世的政治人物肖像雕刻,原作是青銅的,此為羅馬復制品。公元前430年,由于伯里克利對內推行民主治邦,對外實行軍事移民,擴大版圖,聚斂財富,在希臘人民中聲望日隆。這尊肖像的原作就制作于此時,作者據說是著名的克里特島雕刻家克列休拉斯。這件雕像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他的身上了。作為肖像藝術,這尊胸像的臉部刻畫雖具有一定的理想化因素,但也展示了這位政治家的風貌,現藏于倫敦大英博物館內。材料二 史書上還提到他作風正派,富而不驕,權而不腐,人們說他在雅典只知有一條路,那就是通向公民大會的會場。在用人上,這位政治家十分重視人才而不依賴于神明。

8、因而在希臘,凡提到民主的政治與盛期的文化藝術,不能不與他的名字聯系在一起。材料三 “我們的政治制度不是從我們鄰人的制度模仿得來的。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范,而不是我們模仿任何其他人的。我們的制度之所以被稱為民主政治,是因為政權是在多數公民手中,而不是在少數人手中。”伯里克利(1)根據材料一,你能否確定歷史上的伯里克利的相貌?理由是什么?(5分)(2)根據材料一、二,歸納伯里克利“聲望日隆”的原因。(8分)(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雅典民主政治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雅典民主政治真的如伯里克利所說的那樣完美嗎?(6分)【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題由材料一中關鍵信息

9、“伯里克利胸像是當時著名的克里特島雕刻家克列休拉斯制作”進行回答。第(2)題依據材料一、二歸納、概括。第(3)題根據材料三及所學知識回答。答案:(1)能,因為作者是他同時代的著名藝術家。(2)他作風正派,對內推行民主政治使雅典達到鼎盛階段,重視人才和文化藝術,促進希臘繁榮;對外擴張,聚斂財富,使之強盛。(3)全體公民決定政治大事,依法治國,一切公職人員都由民主選舉產生,但有局限性,不是所有的人都是公民。12.(2010上海高考)公元前399年,經過抽簽的方式,雅典從自愿報名的候選者中隨機選出501人,組成陪審團,負責審判蘇格拉底。在規定的時間內,蘇格拉底為自己作了辯護。陪審團經過兩輪投票,以多

10、數票判其死刑。1 000多年后,一位學者寫道:“這是雅典和它所象征的自由的黑色污點。自由的一個社會里,怎么可能發生對蘇格拉底的審判呢?雅典怎么會這么不忠于自己呢?”請回答:(1)蘇格拉底案發生于雅典的什么時代?(1分)(2)在下列的候選名單中,誰有資格入選陪審團?(1分)(3)通過蘇格拉底案,你如何評價雅典的民主制度?(6分)【解析】本題通過審判蘇格拉底和蘇格拉底最終被判死刑這則材料,重點來考查雅典的民主政治。通過材料可知兩點:一是時間公元前399年;二是蘇格拉底。從而可知第(1)題發生于什么時代。第(2)題考查陪審法庭的組成,由成年男性公民組成。第(3)題一定注意題干,“通過蘇格拉底案”,如

11、何評價,一定要結合題干,全面評價,切忌脫離題干硬生生的答結論。答案:(1)古典時代(或接近的意思)。或雅典全盛時期其他答案:公元前399年或公元前4世紀初(2)40歲雅典男性公民(3)答案1:從材料中提煉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質特征。(6分)蘇格拉底最終被判處死刑表明,民主政治可能產生多數人的暴政。蘇格拉底一案的審判過程顯示,程序公正并不必然表示結果公正。答案2:未結合材料,但能指出雅典民主制的本質特征。(5分)雅典民主制容易導致權力的濫用。答案3:能合理運用材料,從兩方面作出判斷。(3分)好的地方在于,進行了抽簽、自愿報名、辯論、兩輪投票;不好的地方在于,只有雅典成年男性公民能夠參與。雅典民主制度

12、是積極合理的,因為其程序嚴格規范;同樣也存在弊端,因為并非所有人都有權參與。答案4:僅從單方面作出判斷,并有1個以上理由或事實說明。(2分)答案5:只作簡單判斷。(1分)13.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商鞅 (宋)王安石 自古驅民在信誠,一言為重百金輕。 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材料二 “大有三冗,小有三費,以困天下之財三冗不去,不可為國。”王安石材料三 近代梁啟超稱王安石變法是“中國史上最有名譽之社會革命”。請回答:(1)王安石和商鞅有什么共同點?(6分)(2)材料二中所說的“三冗”具體指什么?(4分)(3)對王安石變法的評價,清代以前的人一般都認為是“禍國殃民”,最終導致北宋亡國。而材

13、料三給予了高度首肯,對于這兩種觀點,你認為哪一種更合理?為什么?(8分)【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材料的分析、理解能力。第(1)題依據王安石與商鞅二人在改革中的行動、貢獻及材料一歸納、概括;第(2)題由教材知識回答;第(3)題主要結合王安石變法的積極作用進行判斷并分析其理由。答案:(1)具有改革家的膽略與氣魄,有一定遠見,力圖排除阻力,立志變法圖強。 (2)冗官、冗兵、冗費。(3)梁啟超的觀點是合理的,王安石變法雖然有用人不當和危害百姓的現象,但不可否認他改革變法的勇氣與精神,也要看到所取得的一定的效果。王安石變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是進步的。14.(2010福建四校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

14、題:材料一 他主張基督教貴族“應該發號施令,從此不準任何俸祿再落入羅馬手中,并且以后一切委任都不得從羅馬領受,所有教士職位都應該脫離那暴虐的教皇。”“上帝的道不是用什么行為,而是單用信才能領受愛慕的。因此,既然靈魂為它的生命與義需要的只是信,那么,靈魂稱義顯然單是因信,而不是因任何行為。”吳于廑、齊世榮世界近代史材料二 宗教改革的起因當中有一個原因,即是圣經只能由圣職人員閱讀。一般信徒無法閱讀到圣經在宗教改革的運動中,一項中國的科技發明,為這一運動的推動帶來了重大的影響。維基百科宗教改革(1)材料一反映的實質是什么?他闡述了怎樣的宗教改革理論?(7分)(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一項中國的科技發明”是什么?為什么它會推動宗教改革運動的發展?(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