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五種語法分析現代漢語語法的五種分析方法是語法學基礎里很重要的一個內容,老師上課也會講到,我在這里把最簡略的內容寫在下面,希望能對本科生的專業課學習有所幫助詳細闡釋中心詞分析法、層次分析、變換分析法、語義特征分析法和語義指向分析的具體內涵:一.中心詞分析法: 分析要點: 1分析的對象是單句;認為句子又六大成分組成主語、謂語(或述語)、賓語、補足語、形容詞附加語(即定語)和副詞性附加語(即狀語和補語)。這六種成分分為三個級別:主語、謂語(或述語)是主要成分,賓語、補足語是連帶成分,形容詞附加語和副詞性附加語是附加成分;作為句子成分的只能是詞;4分析時,先找出全句的中心詞作為主語和謂語,讓其他成分分
2、別依附于它們;5分析步驟是,先分清句子的主要成分,再決定有無連帶成分,最后成分。標記:附加一般用來分隔主語部分和謂語部分,用標注主語,用標注謂語,用標注賓語,用()標注定語,用標注狀語,用標注補語。因其清晰明了得顯示了句子的主干,可以一下子把握住一個句子的脈絡,適合于中小學語文教學,對于推動漢語教學語法的發展作出了很大貢獻。還可以分化一些歧義句式。比如:五個人一組。(1)(2)五個人一組。五個人一組。總結:中心詞分析法可以分化一些由于某些詞或詞組在句子中可以做不同的句子成分而造成的歧義關系。局限性:12如:在一個層面上分析句子,層次性不強;對于一些否定句和帶有修飾成分的句子,往往難以劃分;走。
3、不走。必須清除。清除。3.如:一些由于句子的層次關系不同而造成的歧義句子無法分析;放大了一點兒。咬死了獵人的狗。二.層次分析:含義:在分析一個句子或句法結構時,將句法構造的層次性考慮進來,并按其構造層次逐層進行分析,在分析時,每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這種分析就叫層次分析。先生認為,層次分析不能簡單地將其看作是一種分析方法,而是應當看做一種分析原則,是必須遵守的。(可以說說為什么)層次分析實際包含兩部分內容:一是切分,一是定性。切分,是解決一個結構的直接組成成分到底是哪些;而定性,是解決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之間在句法上是什么關系。基本精神:1嚴格按照 進行分析; 23承認句子或句法結構在構造上
4、有層次性,并在句法分析上的構造層次進行分析時,要明確說出每一個構造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分析時直接成分之間的語法結構關系,不管間接成分之間的語法結構關系或句法結構中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優越性:1如:注意到了句子構造的層次性;他剛來便宜他了 來他剛便宜他了2.如:有效地分化了歧義句,幫助更好地理解句子;放大了一點兒。_1_21-2主謂關系 3()43-4述賓關系5-6述補關_5_6_系放大了一點兒。_1_21-2主謂關系_3_43-4述補關系 5 65-6述補關系3發現新的語法現象,揭示新的語律;如:的 (a)父親的父親1父親的父親父親的父親 2 (b)12按(a)切分,意思是“祖父的父
5、親”,即曾祖父;按(b)切分,意思是“父親的祖父”,也是指曾祖父二者意義一樣。到底哪種是正確的劃分方法呢?如果要表達:老師的孩子的姐姐的 2 同學岳父的侄子就只能:1通過,會發現類似“N 的+N 的+N”,由指人的名詞自相組合而成的偏正結構有極強的規律性,按照(a)來劃分是合理的。而“父親的父親的父親”出現(a)(b)均可的現象則是一種巧合,這就類似于:1*7+31*7+37+3*17+3*1=7+31*107+310*1=10101010(正確的運算)(不正確的運算)(正確的運算)(不正確的運算)注意問題:(可以叫切分的原則)12切分句子不能根據語感和語音停頓;每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
6、分,如果不是單詞,則必須能在別類句法結構中在現;如:很有辦法 2_1_3.每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它們之間組合所依據的規則在語言中必須有普遍性;如:喝啤酒2 1 4一層面上切分所得的直接組成成分,彼此組合起來,在意義上必須跟原先結構所表現的意思一致。局限性:1它只能揭示句法結構的構造層次和直接組成成分之間的顯性語法關系,即語法結構關系,不能揭示句法結構所隱含的語義結構關系:如:我在房頂上發現了他。_1_23 4_4 5 6 () 7 由此并不能看出,是“我”在房頂上,還是“他”在房頂上,亦或是“我”和“他”都在房頂上。2如:木頭層次分析對有些現象只能做出描述,并不能做出解釋:桌子質量
7、/桌子質量羊皮領子大衣領子大衣三變換分析法:產生:在語言中存在著大量的由于句中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不同而造成的種種有意思的現象,特別是歧義現象。要揭示這種隱含在句子里邊的實詞與實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就得尋求新的分析方法,因此,變換分析法產生。原則:1作為一個合格的變換,一定得形成一個變換矩陣;在變換矩陣中,左邊作為原句式的一個個實例,形式必須相同,2語法意義也必須一致;3在變換矩陣中,右邊的作為變換式的一個個實例,形式必須相同,語法意義也必須一致;4變換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即每一橫行作為原句式的實例和作為變換式5的實例,其共現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必須保持一致;矩陣中每一橫行左
8、右兩側的句子,即每一橫行作為原句式的實例和作為變換式的實例,二者在語法意義上的差別一致。作用:1變換分析法最直接的作用是可以有效地分化歧義句式;如:咬死了獵人的狗咬死了獵人的狗(a)12(b)1_2_ (a):動詞把+補語(了)+名詞 1+的+補語(了)動詞+補語(了)名詞 1+的+ 名詞 2+咬死了獵人的狗把獵人的狗咬死了(b):動詞+補語(了)+名詞 1+的+名詞 2是+指量名 2動詞+補語(了)+名詞是那條狗咬死了獵人咬死了獵人的狗2.變換分析的運用更有助于把語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的語律;:雙賓結構的遠賓語不能有表示占有領屬關系的偏正結構充任;:現代漢語里不用“被”“給”一類字的受事主語
9、句有一個特點,即受事主語不能是人稱代詞;:使用程度副詞“還”的“比”字句,除了表示比較外,還能表示比擬;而使用程度副詞“更”的“比”字句則不可以;:表總括的程度副詞“都”,強調表示“都”后面所說的性狀或情況適用于它所指向的某個集合中的每一個局限:。可以分化歧義句,但是不能解釋造成歧義的原因。如:樓上演著戲。樓上坐著人。這兩句話同屬于“名詞處所+動詞+著+名詞”的句式,詞類的序列相同,構造層次和結構關系也相同,但卻表達不同的語法意義。四語義特征分析法:產生:由于變換分析的局限,并不能解釋為什么句子格式相同詞類序列相同,構造層次相同,每一層面的直接組成成分之間的語法結構關系相同,卻會產生歧義,才采
10、用語義特征分析法來解決問題。如上述: 經過分析,樓上演著戲。(a)樓上坐著人。(b)可以發現,雖然兩句都屬于“名詞處所+動詞+著 +名詞”的句式,動詞表示的語法意義卻不相同:式:名詞處所+式:名詞處所+動詞+動詞+著+名詞著+名詞動詞表示活動,表動態動詞表示存在,表靜態所以(b)類動詞都有“使附著”的意味,這樣就可以搞清楚歧義的產生了。關于語義特征:語義特征原是語義學中的概念,指的是某個次在意義上所具有的特點。分析和描寫詞的語義特征,主要有三個目的:從某個特定的角度對某一個語義類進行再分類;凸顯同屬于一個語義類的不同詞語之間的差異;用來區別看似同義實際并不同義的詞。語法學中所講的某一小類實詞的
11、語義特征是指該小類實詞所特有的、能對它所在的句法格式起制約作用的、并足以區別于其他小類實詞的語義內涵或語義要素。這里有兩層含義: 1如果離開具體句式,單純從詞匯角度概括一些詞的語義特點,那不一定有句法上的價值; 2某些實詞是否具有某種語義特征,只有結合具體的句法格式才能確定并概括得到。因此,語法研究中的“語義特征”,是著眼于分析、概括處于同一句法格式的各個實例中的同一關鍵位置上的實詞所共有的語義特征。關于語義特征分析:所謂語義特征分析,是指通過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個實例中處于關鍵位置上的實詞所具有的共同的語義特征,來解說表這些實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獨具特色、之所以能與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區別、之所以
12、只允許這一部分詞語進入而不允許那一部分詞語進入的原因。語義特征分析為進一步分化同形句式,為根據句法研究的需要對同一類實詞劃分小類,提供了更為可靠的句法、語義依據,因此語義特征分析無疑使語法研究朝著形式和意義相結合的方向邁出了可喜的一步。五語義指向分析:關于語義指向和語義指向分析:語義指向,按其狹義的理解,是指句中某個句法成分與哪一個成分之間有語義關系,即只是指舉重的某個成分在語義上跟哪個成分發生最直接的關系。如:他熱熱地炸了一盤花生米。他高高興興地炸了一盤花生米。他脆脆地炸了一盤花生米。(a)(b)(c)(a)(b)(c)三句的格式完全相同,表面上看,他們彼此的差異只是具體作狀語的詞不同;可在
13、語義上,各句的狀語在語義上所直接聯系的成分是不同的(a)中“熱熱地”指向謂語動詞“炸”,(b)中“高高興興地”指向施事主語“他”,(c)中“脆脆地”指向賓語成分“花生米”。通過分析句中某一成分的語義指向來揭示、說明、解釋某種語法現象,這種分析就稱為“語義指向分析”。需要考慮1:前指還是后指?所謂“前指還是后指”是說那句法成分在語義上是指向它前面的句法成分還是指向它后面的句法成分。如:我和他先后去廣州參加一個會。指前我先后去過廣州和福州。指后我和他先后去過廣州和福州。指前/指后 重點專題整理關于“了”字指向句內成分還是句外成分?如:我很好。謂語“好”指向句內成分“我”他被客氣地邀請進了會議室。狀
14、語“客氣地”在語義上指向句外成分指向名詞性成分還是謂詞性成分?如:我才做。(a)我才做第二道題。(b) 我才做三道題。(c)我才做完。(d)以上四個句子,副詞“才”都做狀語,且都為后指,但各自的語義指向卻不同(a)中副詞“才”指向謂詞“做”;(b)中副詞“才”指向謂詞 “做”的受事名詞性成分“第二道題”;(c)中副詞“才”指向數量成分“三 道”;(d)中副詞“才”指向表示行為動作結果的謂詞“完”。 4指向施事,還是受事,還是工具,還是處所,還是其他?如果某個成分是屬于指向名詞性成分的,就得考慮那個成分是指向施事,還是受事,還是工具,還是處所,還是別的什么。如:砍光了。(a)砍累了。(b)砍鈍了
15、。(c)這三個述補結構其補語都是指向名詞性成分的 各自的語義指向卻是不同的(a)的補語“光”指向“砍”的受事;(b)的補語“光”指向“砍”的補語施事;(c)的補語“光”指向“砍”工具。語義指向分析的作用:語義指向分析結實了句法成分在語法上和語義上的,指明了句法成分之間,特別是間接的句法成分之間語義上的種種聯系,從而可以比較合理地解釋句法結構和語義結構之間復雜的對應關系。1可以進一步幫助分化歧義句式:如:他有一個女兒,很驕傲。 他有一個女兒,他很驕傲。 他有一個女兒,他女兒很驕傲。 2為解釋某些語法現象提供了一種新的角度如:砍光了。砍累了。 砍鈍了。3提出了一些新的研究課題,引起的思考,從而有助
16、于開闊語法研究的思路,將語法研究引向深入1、“了”的分布:用于句尾(語氣詞)用于句中,動詞、形容詞后(動態助詞)用于句末,但前面是謂詞性詞語(語氣詞+動態助詞)2、語氣助詞“了”的功能:“了”作為語氣詞的時候,總的來說有幾點意義1)表示出現新情況:語氣助詞“了”用于一個句子的末尾,一般來說,全句整體傳達一個新信息,而一般的句子信息通常在句末。告訴對方出現了變化、新情況時,往往有特別的目的,比如引起注意、提醒、勸告、建議、引出問題、評論,有特別的針對性。2)事態變化的實現并繼續。3)表示肯定的語氣,有成句、篇章的功能。在陳述句尾:“了”表示對已然事實的確定和推斷。如:問題早已發生了。在疑問句和感
17、嘆句尾:“了”加強對新情況的疑問和感嘆。如:你讀幾年級了?在祈使句尾:“了”起煞尾作用。與動態助詞“了”具有同樣的語法意義,即表示動作狀態的實現事情從未發生到發生:上課了,快進教室!動作由未完成到完成:今天的作業寫完了。動作由進行到停止:他一看見我,就站住了。事物的性質、狀態發生了變化:蘋果熟了。意愿、能力發生了變化:他又想去了。時間、季節、數量的更迭變化:秋天了。5)語氣助詞“了”不直接表時間,但使用語氣助詞“了”的句子通常也表示發生在過去、現在或現在的動作、狀態。如:昨天我頭疼了。就離開這個城市。看,這開了,開了!等你的病好了,6)表肯定語氣,有成句、篇章的功能。程度副詞作補語的形容詞謂語
18、句:今天熱死了。某些形容詞作謂語或結果補語的句子中,加上“了”以后形容詞都表示不合某種標準,語氣助詞“了”也是不可少的:錢你給多了。這雙鞋大了一點兒。3、語氣助詞“了”的句子的結構特點。1) 語氣助詞“了”可以出現在其他語氣助詞以及正反疑問句的“沒有”、“是不是”等之前。如:你看見了嗎?十五年過去了,五個孤兒成長得怎么樣了呢?上課了沒有?這個孩子長高了是不是?語氣助詞“了”可以出現在主語、賓語的末尾,這時主賓語一定是由謂詞性成分充任的。如:老栓聽見兒子不再說話了,料他安心睡了。病好了就好,不然叫人多著急呀!在并列的兩個分句中,只有一個句末用一個語氣助詞“了”,它管轄前面兩個分句。我不頭疼也不咳
19、嗽了。4、動態助詞“了”的功能:總的來說意義是表動作行為的發生和狀態的出現,或完成。動作動詞與動態助詞“了”:表示動作的發生。如:看了一個多小時了。(動作發生+持續)我看了。(動作結束+完成)會剛開了一天,還要開五天。(動作結束+未完成)。總的來說,“了”只關心動作的發生,至于動作的持續、完成等意義是由動詞以及上下文、語境等提供的。狀態動詞與動態助詞“了”:不表示動作,而表示一種狀態的出現。如:他已經累了三天了。(狀態已經出現+持續)他的臉紅了一陣子,又白了,白了一陣子,又紅了。(狀態結束) 3)結束性動詞與動態助詞“了”:表示動作發生并結束、完成。如:鄰居家的老狗死了兩天了。4)有些動詞后面
20、加上動態助詞“了”表示動作對受事者產生某種結果(如“破壞”“”),與某些結果補語或趨向補語所表示的意義相同,只是在所表示的結果方面,更籠統些。如:小妹剛才不打了一個。他買這本書花了兩塊錢。5)在句中,動詞或形容詞后:“了”表示動作或性狀的實現,即已成為事實,或表示完成狀態,指明動作已經完成。如:他去了。6)在句尾,前面是謂詞性詞語時:“了”兼有語氣詞和動態助詞兩種作用。如:花兒紅了。5、動態助詞“了”與時間的關系:敘述動作的發生或狀態的出現,不直接表示動作發生的時間,但用“了”的句子一般都有一個表示動作發生時間或狀態出現的時間詞語,如果沒有時間詞語,所表示的時間就是說話時間。如:他昨天看了一個
21、。你看,孩子點著了一跟火柴,多!6、動態助詞“了”的結構特點:1)動態助詞“了”是敘述動作行為發生或狀態出現的,所以敘述句里一般有一個表示動作行為發生的確定的時間的時間詞語,這個時間詞語有時在上文出現,有時就是說話的時間。如:我向的酒杯乜了一眼。2)一個獨立的簡單句中如果有了“了”,動詞后有賓語時,賓語一般要有數量詞等定語。如:下午他們還請看了各種的表演。昨天參觀了一個工廠。3)謂語動詞后有賓語時,“了”位于賓語前。如:昨天上午看了一個。如果謂語動詞后面有結果補語,“了”位于結果補語后。如:他這個隊上有名的小變成了小老鼠。如果謂語動詞后既有簡單趨向補語又有賓語,賓語表示抽象事物或為存現賓語時,
22、“了”位于補語與賓語之間。如:十月一聲 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列主義。去山東的大道上,走來了一老一小。賓語如果表示一般事物,“了”有兩種位置:學校給他們拍來了一份電報/學校給他們拍了一份電報來。4)謂語動詞后有復合趨向補語又有賓語時,“了”有三種位置:他從書包里拿出了一本書來。他從書包里拿出來了一本書。他從書包里拿了一本書出來。7、動態助詞“了”的否定形式:若否定動作的出現或完成時,就在謂語動詞前加上副詞“沒”,但不能再用動態助詞“了”。如:昨天沒參觀工廠。8、關于動態助詞“了”的使用:1)當敘述一個動作行為或狀態在某一時刻已經發生或出現時,就要在表示這個動作的動詞或表示狀態的動詞、形容詞后用動態
23、助詞“了”。如:十月的一天上午,兒園。參觀了一個幼當敘述一個動作發生或完成后出現了另一種動作或情況時,第一個動詞表示的動作發生,成為第二個動作發生的時間或條件,這時第一個動詞后一般要用“了”。如:聽了老人的話,他的心情非常激動。后續句中有動態助詞“了”或語氣詞“了”時,前面的動態助詞“了”一般可以省去。如:他站起來開門迎了出去。大會并通過了今年的生產計劃。4)動詞后有結果補語或趨向補語時,只要句子中有一個成分可以顯示出動作狀態已發生、已出現,句子中的“了”就可以省去。一天,仿佛黑夜起一道閃電,他突然想起(了)先生。放下,飛馳起來,仿佛又回到(了)南南出生的那戰火紛飛的歲月。主語為第三人稱時,有
24、時也可以省去動態助詞“了”。如:昨天他給我一本書,那本書很有用。在直接引語前后的動詞后不能用“了”。如:狼在口袋里喊:“先生,可以放我出去了。”堅決地回答:“我死也不投降!”間接引語一般也不用“了”。如果動詞后有動量補語,后面再接直接引語,這時動詞后應用“了”。如:他喊了一聲:“抓小偷!”就追了上去。7)兼語句、連動句的第一個動詞后一般不能用“了”。如:進學校七個月以后才使他略微有些異樣。坐火車來到了。只有表示第一動作完成后才發生第二個動作,第一動詞不是“來”或“去”時,連動句的第一動詞后才可以用“了”。如:聽完了非常生氣。8)賓語為動詞、動詞短語、主謂短語等謂詞性詞語時,謂語動詞后不能用“了
25、”。如:大隊決定從今年起為老人辦養老院,為孩子辦托兒所。謂語為“進行”、“作”等動詞時,其賓語雖然是謂詞性的,但仍能用“了”。如:代表們對這個問題進行了熱烈的。9、兩個“了”的連用:句子中如果只用動態助詞“了”時,一般表示動作行為的發生。如:我買了二十本書。如果動態助詞后有時量補語,謂語動詞為動作動詞,后面又沒有后續句時,時量補語表示動作持續的時間,全句一般表示動作已完成,不再繼續進行了。如:這本書我看了三天。我在住了五年。如果后面還有后續句,可以表示動作持續一段時間后不再進行,也可以表示動作還要繼續進行下去。如:這本書我看了三天,才看了一半,還得看三天。如果句中包含時量補語,謂語動詞為“吃類
26、”以及其他結束性動詞時,時量補語表示動作已完成多長時間。如:他吃了藥不到一個小時就吐了。3) 句中既用動態助詞“了”又用語氣助詞“了”時,數量補語和時量補語表示已完成的數量或持續的時間,如果沒有后續句,隱含的意思是動作還要繼續進行下去。如:館買了三十本字典了。(還要買)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或有后續句時,也可以表示動作不再進行。如:甲:你等了多長時間了。乙:我等了你兩個小時了。動詞為結束性動詞時,全句表示到說話時動作已完成多長時間或已完成多少數量,一般不涉及動作是否還要繼續進行。如:我吃了藥已經一個小時了。今天他吃了三次藥了。(可能還要吃一次,也可能不吃了)4)“我早就報了名了”中的“了”是動詞后
27、綴,句尾“了”是語氣詞,句尾不帶語氣詞“了”,則沒有把這件事跟現在聯系起來,加上語氣詞“了”則跟現在聯系起來。如:我去了年了。五10、相關試題:1)比較他在住了 10 年和他在住了 10 年了的不同。(07 年)住了 10 年”表示他曾經在住了 10 年了”表示他曾經在“他在“他在住過,但是現在已經不在住,并且現在一直還在了。住著。兩句話只相差一個字,即 2)比 1)的句尾多了個“了”字,意義卻有所不同,這可以從“了”字的分布和功能方面來解釋。“了”有兩種分布位置,當出現在句中動詞或形容詞后面的時候,就是動態助詞,表示動作行為的出現、完成,狀態的實現;當出現在句末的時候,就是語氣助詞,表示新情
28、況的出現,事態變化的實現或繼續,成句和篇章的肯定。并且,句末的“了”是將已經實現的動作、行為、狀態與現在聯系起來。因此,2)句比 1)句多了一個句末語氣助詞“了”,則表示所發生的狀態與現在的聯系,也就是現在還在持續,所以它所表達的意思就是“現在還在住”。比較他 3 年前結過婚和他 3 年前結了婚的差異。(07 年)比較“他理了個發”和“他理發了”以及“他理了發”的不同。(06 年)“他理了個示“理發”這一動作的完成。“他理發了”表示“理發”這一動作的完成,并且對現在狀態的影響,即突出現在的狀態。“他理了發”是一個不自足的句子,通常后面要跟一些內容。4)比較“他去了”和“他去了一趟”的不同。(0
29、5 年)5)比較“我 8 點就來了”和“我 8 點才來”。其中一個句子有“了”,另一個不能出現“了”。這說明“了”在句法形式上特征?你能再列舉出其他類似的情況嗎?“了”有時候可以出現也可以不出現,請列舉出這樣的例子。(05 年)時間、空間范疇和認知理論中的時間、空間順序一、跟名詞有關的時間范疇意義1、 時點、時段:前者具有定位性,即表示某個較具體的時間,時點提供的一般是事件發生的背景;后者具有歷程性。即表示某個有過程的時間,時段表示動作耗費的時間。根據時間順序原則,先有背景,后有動作,先有動作,后有耗費時間,因此,以下句子的差別可以說明這個問題:我明天去/我去明天;我學習了兩個小時/我兩個小時
30、學習。2、 時點和時段的排列順序:上休息了兩天/去年病了兩個月(賓語雖然是時段,但是所表示的時間一定要比主語表示的時間短,反之不成立)3、 時間詞的組合順序:相對絕對(如:今天周期不連續元素連續元素不連續一/明天中秋節/今年春節)周期連續4、 偏正結構中,表示時間范圍大的,時間范圍小的在后:上古先秦;聯合結構則要求兩個時間詞必須屬于同一個系列,并且遵循時間發展的順序,因此兩個時間詞中間有時還可以加上“和”等:前年、去年和今年二、跟動詞有關的時間范疇意義:跟動詞相關的時間意義首先是動作行為發生時間的先后順序意義,漢語的動詞性結構中如果涉及到兩個以上的動作行為,則結構的語序則需要根據“時間順序原則
31、”來安排,即時間上先發生的動作行為,后發生的動作行為在后:小猴子跳在馬背上/小猴子在馬背上跳;在黑板上寫字/在黑板上擦字、把黑板上的字擦了/把黑板上的字寫了。三、跟名詞有關的空間范疇意義:漢語中的處所詞所表示的空間處所可以從“形狀”和“方向”兩個角度看:“形狀”指某個物體所占據的空間的形狀顯示出來的空間特點,主要通過方位詞組(NP+F)中的方位詞 F 作為確認值來確定:城墻上插著一面/端線邊樹立著牌/地板上鋪著羊毛地毯;“方向”是指某個物體所面對的方向顯示出來的空間特點,主要通過方位詞組(NP+F)中的名詞 NP 作為參考點來確定:房子東邊有棵樹/東邊有棵大樹(根據說話人的位置為參考點)四、跟
32、動詞有關的空間范疇意義:1、 三個例子:1)(在)汽車上看書/書看在汽車上2)(在)靶子上射箭/箭射在靶子上3)(在)黑板上寫字/字寫(在)黑板上三組例句都有一個動詞(看/射/寫),另外加兩個名詞,其中一個表示受事的名詞(書/箭/字),另一個是處所詞(汽車上/靶子上黑板上),三組例句的區別僅僅在于處所詞在動詞前后的位置不同。1)的動詞是非 VF 類動詞結構,也就是不能帶處所詞賓語的動詞結構;2)、 3)是 VF 動詞結構,即可以帶處所詞賓語的動詞結構,只不過其中 2)中的處所詞只能在動詞后當賓語,3)中的處所詞還可以跑到動詞前。非 VF 結構表示的處所義是“事件發生處所”,VF2)結構表示的處
33、所義是“事物趨向處所”, VF3)動詞結構表示的處所義是“物體存在處所”。這也都說明不同類動詞和處所詞組合就會產生不同的處所意義:“看”這樣的非 VF 動詞結構只能表示處所甲義,而處所詞只有出現在這種動詞前邊才能具有這種意義;“射”這樣的 VF2)動詞結構卻只能表示處所乙義,處所詞只有出現在動詞后邊才能具有這種意義;“寫”這樣的 VF3)動詞結構則表示處所丙義,而處所詞出現在動詞前后都可以有這種意義。只不過由于在表示處所丙義的結構中處所詞可以分別出現在動詞前后,這樣出現在動詞前時就可能跟處所甲義交叉,出現在動詞后時有可能跟處所乙義交叉,這也就是為什么“寫”這樣的動詞有歧義。五、時間和空間的認知
34、范疇:1、時間和空間是最基本的認知范疇,語言中語句的順序實際上就是跟時間的順序有密切的關系,這種聯系可以表述為:句法成分的排列順序先后順序。它們所表達的實際狀態或事件發生的2、對于漢語這種缺乏形態的語言,似乎就更加注重語句順序和時間順序的一致性,比如漢語中大量的動補結構就都遵循時間順序原則,即動作結果在后,如:打破、聽懂、看見、累得走不動了。再如當漢語的兩個句子或謂詞結構由“再”、“就”、“才”這樣的時間副詞聯接起來的時候,前一部分表示的事件發生的時間總是在后一部分表示的事件發生的時間之前。比如:我吃過飯你再給我打。工作一結束他就來了。你給他錢他才給你書。漢語狀語和補語在句中的位置大多是如此,
35、比如:他比我高。/他高比我。小猴子在馬背上跳。/小猴子跳在馬背上。漢語還可以從時間角度認為兩個句子具有不同的“預設”:他把黑板上的字寫了。/他寫字寫在黑板上。 他把黑板上的字擦了/他擦字擦在黑板上。六、:1、比較他跳在地板上和他在地板上跳差異,并嘗試得出結論.(07 年)2、“坐車到路”和“到路坐車”的異同。(05 年)3、“在黑板上寫字”和“字寫在黑板上”二者詞語完全相同,但是意義不同,請分析說明處所位置對語法意義的制約,以及對“字”的語境意義的影響。(05 年)關于定指和不定指一、相關知識點:1、 漢語的句子一般已知信息,新信息在后,也就是一個句子通常是從已知信息開始,而把新信息放在后邊。
36、所謂已知信息主要指聽話人可以把它與同類事物區分開來的信息,所以是定指的。漢語的句子一般從已知信息開始,也就是一般從定指的名詞開始,因此句首通常采用“指代詞+名詞”、代詞、專有名詞等形式。例如: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湯氣的面,他會整天精神不振。 如果這些地方都吃膩了,他們也結伴遠行,每人雇上一輛黃包車。2、 但是實際語言中,不是每一個句子都有已知信息,可能全句都是新信息,開頭也必然是新信息。比如敘述句就可能以新信息開頭,這時通常用“有”字句。例如:從前有一個老人,住在大森林里。這里動詞“有”放在新信息“一個老人”的前邊,使新信息不處于句首的位置,是符合漢語一般句子的構造的。3、 但是漢語的句子也可以以
37、表示不定指的名詞開頭。例如:突然一個人站了起來,要求發言。4、 新信息一般放在句子的后半部,放在動詞后,是不定指的,最常見的是“數量詞+名詞”形式。例如:眼睛一睜,他的頭腦里便跳出一個念頭。賓語的位置上也可以有表示已知信息的定指的詞語,如專有名詞、代詞、“指代詞+名詞”等。例如:我剛才看見了。5、 漢語里的定指具有前置傾向,所以:草坪上坐著/坐在草坪上。二、有定和無定是指講名詞性詞語在句子里的指稱性質的。句子中的共知信息為有定成分,非共知信息為無定成分。性。有定和無定,既要看到靜態規律,也應看到動態句子中的靈活有定無定是有靜態規則的。一般認為“人稱代詞、專有名詞、這那”(量詞)名詞”(如“這個
38、人”)是有定的,“一(量詞)名詞”(如“一個人”)是無定的,“光桿普通名詞”(客人)在動詞前時有定的,在動詞后是無定的。這可以看作是詞語在動態句子抽象概括出來的一般規律,即靜態規律。有定和無定在具體的句子中是靈活的。靜態的有定無定在動態的句子里并非固定不變。這表現在:一方面靜態中具有無定性的詞語可以轉化為有定成分。比如“一/幾(量詞)名詞”(一個人、一只手)這樣的詞語靜態中是無定的,但在動態的話語里借助于語境也有可能表有定的。例如:03 級 50 個學生,不知是沒原因,今天上數學一個人都沒來。把一只手支在頭上,似乎在思考著什麼問題。“一個人”和“一只手”靜態孤立地看是無定的,但在例里“一個人”
39、指稱的是“03 級的 50個學生”,里“一只手”指的是“明確的,所以都是有定的。”;“一個人”和“一只手”在這樣的語境里所指是十分另一方面靜態中的有定性詞語也可以轉化為無定成分。比如專有名詞和“這那(量詞)名詞”組合在靜態中是有定的,但在動態的話語里借助于語境也有可能表無定的。例如:甲:“不見了,你看到沒有?”乙:“村里有好幾個,你說的是哪個啊?”甲:(對著乙突然說出,或自言自語)“這個人壞透了!”乙:(乙聽到后作出反應)你說的這個人是誰啊?專名“”和“這個人”靜態孤立地看是有定的,但在例和里,受話者不知所指究竟是何人,對受話人而言都是無定的。確定漢語中一個名詞性成分在句子里是有定的還是無定的
40、,靜態詞語的有定無定是重要的參考,但最決定還是要看語境。脫離篇章語境,有定與無定往往很難確定,語境作為參照框架在動態句子里制約著一個名詞性成分有定、無定。三、:1、比較:門口站著一個人把那張桌子搬過來我買了一輛自行車門口站著那個人 把一張桌子搬過來我買了那輛自行車如果把“這(那)X”叫做“有定成分”,“-X”叫做“無定成分”,根據上述例子,你能得出關于有定和無定在句法分布方面的什么初步結論?(05 年)2、“草坪上坐著幾個人”和“坐在草坪上”都合格,而“草坪上坐著”不合格。比較這三種結構合格條件上的差異,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06 年)同義詞辨析一、同義詞辨析的幾種角度:1、理性意義方面的差
41、異:1)范圍大小。如:糧食食糧 時代時期 事件事變事故2)程度輕重。如:改良語義側重。如:堅定-堅決(前者側重“定”,后者側重“決”)愛惜-愛護(前者側重“惜”,后者側重“護”)具體與概括也就是與集合。如:人-人類 山-山脈 槍-2、附加意義方面的差異:評價不同:褒、貶、中性語體區別:口頭語體、語體、通用語體3)理據差別:-客廳 摩登-現代 傀儡-玩偶4)搭配差異:語義關系不同愛戴-愛護-關心語能不同聰明-智慧 必須-必需 用詞不同改善-改正 擔負-擔任二、同義詞辨析的幾種方法或步驟:1、下定義的規則:被定義對象=與平行相關概念之間的差別+最直接的上位概念。例如:人是有語言、會創造工具并使用工
42、具的高等動物。“人”是被定義項,“有語言、會創造工具并使用工具”是人與其他動物之間的差別,“高等動物”是最鄰近的上位概念。2、義素分析和語義場理論三、:1、比較造成引起致使的異同.(07 年)2、比較“以后”“之后”和“今后”的差異(06 年)3、比較“交換“交流和“交往”的異同。(05 年)語義指向問題分析(重點問題)一、語義指向的實質:語義指向關系專門指一個成分跟另外兩個或多個成分中的某一個具有“相關”,即確定某個詞語跟結構內出現或可能沒在結構內出現的哪個其他詞語“相聯系”。“語義指向分析”其實就是要在“相同的句法結構關系”中發現“不同的語義結構關系”,或者說是通過辨認句法結一種。分之間的
43、不同聯系來確定可能存在的多種語義結構關系中的二、漢語需要采用語義指向分析的原因:漢語缺乏形態變化,漢語的語法實際上是一種“意合”語法,語義結構和句法結構不一定意義對應,所以漢語研究時不能只考慮形式或只考慮意義,必須兩者一起抓。三、語義指向分析的作用:分化一些難以分化的歧解釋某些句法結構形式的變換條件四、語義指向的幾種類型和特點:釋某些句法結構形式的語法意義、1、動詞和名詞之間的支配性語義指向關系:動詞和名詞的語義指向關系主要就是指在同一個結構中某個動詞與多個可能聯系的名詞性成分中的一個相聯系并實現其中一種語義關系。(單焦點指向、多焦點指向)2、多個動詞和多個名詞之間的選擇性指向關系:如果結構中
44、包含多個動詞和多個名詞,就還要涉及到動詞與名詞的選擇,即確定多個動詞各自可能與結構中哪個出現或未出出現的名詞相聯系。(動詞的類別造成、結構的形式造成)3、動詞與名詞之間存在的特征性指向關系:一般說一個動詞和一個名詞聯系不會有不同的語義指向,但有時名詞或動詞會因為不同的位置條件或組合條件而那么動詞跟名詞也就有了某些搭配選擇的限制。不同的語義特征,1)動詞所支配名詞的上位語義類相同,但是這些名詞的下位語義特征不同,或者說是名詞的語義次范疇不同,這就影響了動詞跟這些名詞之間的搭配選擇。例如:(在)汽車上看書/書看在汽車上(在)靶子上射箭/箭射在靶子上(在)黑板上寫字/字寫(在)黑板上真正原因是三種結
45、構各自動名語義關系的次范疇類型有區別,也就是說在這些例句中方位詞組所表示的處所并非只有一種意義。不同的動詞要求聯系不同語義特征的處所名詞。 2)不同的動詞組合本身具有不同的特征意義,這就使得不同的動詞可能跟名詞具有不同的特征語義關系,這也就影響了動詞跟這些名詞的搭配選擇。修好了修壞了挖深了晾干了買大了剪短了洗干凈了挖淺了切薄了三個例句分別表示結果的實現、結果的偏離、結果的實現或偏離3)“V 著 A”結構:主謂結構、狀中結構、連謂結構4、修飾語和中心語之間指派性語義指向關系:主要是指在同一個結構中修飾語與多個可能聯系的中心語中的一個相聯系并實現其中一種語義關系的情況。5、“V 好 N”結構:完成
46、、地做某件事、修飾賓語移位、指向理論中的“把”字句變換一、移位:1、把字句中的 NPb 并不是一開始就出現在“把”后的,必須特定類動詞允許主語向動詞后面的賓語位置移位,并當它重新移回動詞前邊時才能加“把”。A、幾個犯人跑了 B、跑了幾個犯人 C、把幾個犯人跑了2、把字句中的 NPb 也不是一開始就出現在“把”后的,只有特定的動補詞組允許主語向動補后賓語位置移位,并當它重新移回動詞前邊時才能加“把”。A、好多人都病倒了 B、病倒了好多人C、把好多人都病倒了3、“得”字前后各有一個動詞結構 A、我愁得大病了一場B、愁得我大病了一場C、把我愁得大病了一場的并合句。4、NPb=簡單句、動結式和得字式中
47、由動詞或結構決定可以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謂語的主語 NP;以及動結式中由結構決定可以強制或后移并再次前移的補語的主語 NP。此規則可變換成:當且僅當“名詞n”可能是可能多重移位,“名詞 n”就=NPb。并合結構中后項結構的主語,并且在表層結構中二、指向:什么樣的成分可以進入“把”后把字句,決定于補語形容詞跟主語名詞或賓語名詞的語義指向關系,只有補語指向什么成分,什么成分才能或者就能跑到“把”后邊構成把字句。A、B、喝光了酒把酒喝光了C、這瓶酒就把喝光了A、喝醉了酒B、把酒喝醉了C、這點酒就把喝醉了三、:1、比較下列格式打球打累了*把籃球打累了把籃球打破了打破了籃球喝酒喝醉了*把酒喝醉了把酒喝光了喝
48、光了酒買書買回來了把書買回來了買回書來了寫字寫錯了把字寫錯了寫錯了字通過比較可以得出什么結論?(06 年)關于“著、了、過”問題一、時態助詞主要表示的是“體”,而不是“時”。“時”與“體”是一對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語法范疇。“時”可以分為“過去”、“現在”、“將來”等,“體”可以表示一般、進行、實現、經歷等。比如,“著”表示進行體,既可以是現在的進行,也可以是過去進行或將來進行。如:現在他們正開著會,你可千萬別進去。那天下午他們正開著會,有個委員暈倒了。明天上午十點他們正在開著會,我怎么好進去。二、“了”加在表示性狀的動詞或性質形容詞之后,不是表示完成,而是表示性狀的實現。如:他懂了不少道理。他
49、已經死了很久了。父親頭發白了不少,還瘦了很多。三、“過”表示經歷態,表示過去有過某種經歷。如:游覽了。(已實現)游覽過。(有某種經歷)他當過班長。(暗示現在不是班長,著眼點是過去)他當了班長。(暗示現在成為班長,著眼點是現在)“過”也可以用在形容詞之后,表示過去有過某種狀態。如:生孩子后,她胖過一陣子。四、“著”既可以表示動作正在進行,也可以表示狀態正在持續。如:他正穿著新衣服呢!(動作進行) 他穿著一身新衣服。(動作遺留狀態的持續)五、:1.比較他 3 年前結過婚和他 3 年前結了婚的差異.(07 年)變換方法的運用一、目的:分化用層次分析法無法分化的歧義句式。如:山上架著演著京戲二、具體實
50、例:1、“山上架著 ”首先用變換方法分析一下兩個句子:A 戲臺上擺著鮮花(名詞 L+動詞+著+名詞語) B 戲臺上演著京戲(名詞 L+動詞+著+名詞語)1)假設表示A 義的為 A 式,表示 B 義的為 B 式2)A 式可變為 C 式:名詞+動詞+在+名詞 L3)“A 式”:名詞 L+動詞+著+名詞語“C 式”:名詞+動詞+在+名詞 L/臺上坐著團/臺上A1 臺上坐著團 A2團坐在臺上B1 C1 B2 人站在門口 C2 對聯貼在門上門口站著人門上貼著對聯4)“A 式” “C 式”“B 式”可變為 D 式:名詞L+正在+動詞+名詞語“B 式”:名詞 L+動詞+著+名詞語“D 式”: 名詞L+正在+
51、動詞+名詞語A1 臺上演著京戲 A2 臺上正在演京戲B1 C1爐子上煮著粥南邊架著橋 B2 爐子上正在煮粥 C2 南邊正在架橋7)“B 式” “D 式”8)但是,“A”不能換成“D”,“B”不能換成“C”9)因此,A 式:“山上架著B 式:“山上架著” C 式:“ 架在山上” D 式:“山上正在架 ”2、咬死了獵人的狗 把獵人的狗咬死了/是那條狗咬死了獵人3、的是他 他/搬遷方案的是他三、變換分析的客觀依據:句法結構的相關性;1、造成相關性的原因:語言表達要求細致而又經濟的原則致使語言中同一個意義可以用不同的句法格式來表達,從而造成語言中存在大量的同義格式;語言中要表達的意義是無限的,而表達意
52、義的句法格式又是有限的,要用有限的格式來表達無窮的意義,就致使同一種句法格式可以表示多種意義,從而使語言中存在大量的歧義句法格式;包含相同語義結構關系的不同句法結構之間總是存在著某種內在的結構聯系;2、變換分析需要遵循的一些原則:(變換分析的平行性原則)作為一個合格的變換,一定得形成一個變換矩陣;矩陣中變換之前豎行的句子,即矩陣右邊作為變換式的一個個實例,形式必須相同;語法意義也必須一致;矩陣中變換之后豎行的句子,即矩陣右邊作為變換式的一個個實例,形式必須相同;語法意義也必須一致;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即每一橫行作為原句式的實例和作為變換式的實例,其共現詞之間的語義結構關系必須保持一致
53、;矩陣中每一橫行左右兩側的句子,即每一橫行作為原句式的實例和作為變換式的實例,二者在語法意義上的差別一致;6)以上原則是說的“變換分析的平行性原則”;3、變換分析的運用更有助于把語法研究引向深入,揭示1)對雙賓結構中遠賓語特點的揭示:的語律。遠賓語通常要帶數量成分,除非近賓語為人稱代詞,否則就不怎么能單獨成句;如:“給館三本書”,“給他書”遠賓語不能是一個表示占有領屬的偏正結構;如:“給腦”2)現代漢語無標記受事主語一個特點的發現:館書”,“給弟弟電主語必須是“有定”的,即主語所指的事物,在說話人心目中,聽話人是清楚知道的;如:“那爛了的西紅柿扔了”謂語得是復雜的,即不會只是一個單個的動詞;如
54、:“那爛了的西紅柿扔了”,不說“那爛了的西紅柿扔”受事主語句里,主語不能是一個人稱代詞;如:不能說“你請來了”,“它扔了”3)程度副詞“還”在“比”字句中能表示比擬而不同于“更”這一現象的揭示;“還”不僅能用于比較,還能用于比擬,而“更”只能用于比較,不能用于比擬;如:說 “他比我更高”,不說“他比書架更高”4)表總括的程度副詞“都”確切的語法意義的認定;副詞“都”并不是一般地表示“總括”,而是強調表示“某性狀或情況適用于它在語義上所指向的某個集合中的每一個,而且無一例外”詞一、詞的定義:由一個語素的詞是單純詞,由兩個以上語素的詞是詞。1、單純詞:外來詞、聯綿詞、疊音詞、其他。2、詞:復合式、
55、附加式、式。二、詞的結構關系:1、復合式:聯合忘記、休息、動靜偏正草帽、白酒、開水、冷淡、補充看見、雪花、心扉、熊貓、月球、耳朵、腦海主謂、內疚動賓關心、講和、效勞、取笑、懷疑連動兼語、退休、接管、借用、請教、引見、召見2、 附加式:前綴式老師、老婆、阿姨、后綴式桌子、磚頭、頭兒、結巴中綴式傻里傻氣、糊里糊涂、神乎其神類前綴半自動、次大陸、雙唇音類后綴編者、使者、旗手類中綴看不見、看得見(一般類詞綴不讀輕音,而真詞綴表示的意思較為虛靈)3、式:偏偏、剛剛、哥哥、姐姐、好好、美美三、需要注意:有些詞綴具有具體意義,有些詞綴不具有意義,只增加附加色彩。比如:眼兒、個兒、(原詞的詞性或詞義發生了明顯
56、的變化)鳥兒、花兒、月兒(并不改變原詞的詞性和詞義,只增加附加色彩)語義特征分析問題一、語義特征分析:通過分析某句法格式的各個實例中處于關鍵位置上的實詞所具有的共同的語義特征,來解釋、說表這些實例的句法格式之所以獨具特色、之所以能與其他同形句法格式相區別、之所以只允許這一部分詞語進入而不允許那一部分詞語進入的原因。二、關于“名詞(主)+動詞+名詞(受事)+給+名詞(與事)”;1)A:他送了一本詞典給B:他偷了一份給敵人C:他刻了一個圖章給2)A 包含一個轉移過程,B 包含兩個轉移過程,C 包含一個制作過程和一個轉移過程動詞 A:+給予,取得,制作動詞 B:給予,+取得,制作動詞 C:給予,取得
57、,+制作正是動詞的語義不同決定了各組所表示的語法意義不同可分化為:名詞(主)+動詞 A+名詞(受事)+給+名詞(與事)名詞(主)+動詞 B+名詞(受事)+給+名詞(與事)名詞(主)+動詞 C+名詞(受事)+給+名詞(與事)三、關于“動詞+了+時量+了”;A:死了三天了 B:等了三天了 C:看了三天了 D:掛了三天了A:動作完成或實現后所經歷的時間 B:動作持續的時間 C:既可以表示動作完成后所經歷的時間,也可以表示動作持續的時間 D:既可以表示動作完成后所經歷的時間,也可以表示動作持續的時間,也可以表示由動作造成的事物存在狀態所持續的時間動詞 A:+完成,持續,狀態動詞 B:完成,+持續,狀態
58、動詞 C:+完成, +持續,狀態動詞 D:+完成, +持續,+ 狀態動詞 A+了+時量+了動詞 B+了+時量+了動詞 C+了+時量+了動詞 D+了+時量+了四、關于“形容詞+(一)點兒!”祈使句式;A:謙虛點兒!B:遠一點兒!C:滑頭點兒!D:出色點兒!動詞 A:+褒義,貶義, +可控動詞 B:褒義,貶義,+可控動詞 C:褒義,+貶義,可控動詞 D:+褒義,貶義,可控AB 可進入句式五、關于“名詞語+了”的句法格式;1)A:都老夫老妻了B:桌子了名詞帶有順序性而又周而復始不斷循環出現,可以進入這一句式名詞所表示的事物,有順序性又有時間推移性的,可以進入這一句式多重定語和狀語的位置問題一、多重定
59、語修飾同一個中心語的順序規則:1、從離中心語最遠的詞語算起,多層定語的一般次序是:1)表示領屬關系的詞語(表示“誰的”)表示時間、處所的詞語(表示“什么時候”、“什么地方”)指示代詞或量詞短語(表示“多少”)動詞性詞語或主謂短語(表示“怎樣的”)形容詞性詞語(表示“什么樣的”)表示性質、類別或范圍的名詞、動詞(表示“什么”)二、相關例子:他的誰的領屬一件多少數量剛買的怎樣的性質新什么樣的形狀羊皮什么質料夾克也拿來了三、另外,帶“的”和不帶“的”的動詞做定語有不同位置,不帶的動詞緊貼中心語。例如:一頓豐盛的烤羊肉、前線。四、多層定語的次序總是按邏輯關系來排列的,跟中心語關系越密切的定語就越靠近中
60、心語。例如:朋友送的兩個小花瓶。 兩個朋友送的小花瓶。 朋友送的小小的兩個花瓶。五、另一種分析:(范疇理論)1、根據順序原則,定中偏正結構中多個定語連用也要求有一定的順序。有學者提出定語連用大體上是按照“時間空間顏色外觀質料功能”的順序安排的。2、也有學者發現,多項形容詞定語的排列可能遵循著一條更為簡單的規律,即對立項少的定語一般要排在對立項多的定語前,這種解釋也能進一步說明為什么多項定語要按照“時間空間顏色外觀質料功能”的順序來排列。例如:“新小白木床。”因為表示時間聚合的“新、舊”只有兩項對立,表示空間形體的“大、中、小”有三項對立,表示顏色外觀的“紅、黃、白、黑、藍、綠”的對立項有十項左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流行性乙型腦炎護理
- 大班德育工作方案2025年范例
- 心理健康教育與時間管理
- 企業物流管理模式概述
- 紹興文理學院元培學院《油氣地球化學》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廣西玉林市陸川縣2025年高三3月線上考試數學試題含解析
- 廣西南寧市廣西大學附屬中學2025年第二學期初三年級期終教學質量監控測物理試題含解析
- 湖南省岳陽市岳陽縣達標名校2024-2025學年初三下學期開學摸底考試物理試題含解析
- 上海立達學院《機器人時代》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云南省福貢縣一中2024-2025學年高考物理試題原創模擬卷(三)含解析
- DB33-T1218-2020《建設工程管理信息編碼標準》
- 2022年中國礦業權評估新準則
- 礦體井下開采基建工程及采礦投標文件
- 山東省音體美衛配備標準資料
- 人工挖孔樁施工危險源辨識與評價及應對措施
- 領慧書院-中國古典禮儀和漢服文化淺析
- 2010年個人所得稅稅率表
- 抓住四個環節上好科學實驗課
- 一級建造師繼續教育培訓課程小結
- 酸堿鹽的通性
- 小學二年級下冊音樂-風吹竹葉-接力版(9張)ppt課件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