蠶絲業的現狀和穩定發展湖州蠶絲業的思考_第1頁
蠶絲業的現狀和穩定發展湖州蠶絲業的思考_第2頁
蠶絲業的現狀和穩定發展湖州蠶絲業的思考_第3頁
蠶絲業的現狀和穩定發展湖州蠶絲業的思考_第4頁
蠶絲業的現狀和穩定發展湖州蠶絲業的思考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蠶絲業的現狀和穩定發展湖州蠶絲業的思考浙江大學湖州市南太湖現代農業科技推廣中心首席專家浙江大學動物科學學院葉志毅 教授我國是世界植桑養蠶最早的國家。早在四五千年的新石器時代,我們的祖先就在河南、山西、河北一帶從事養蠶業。殷周時代,養蠶與絲綢生產已發展到漢水、淮河及長江流域。當時已能生產華美的暗花綢和著名的刺繡、羅紗、織錦等。春秋戰國和秦漢時代,我國養蠶及絲綢生產已遍及全國。從唐、宋直到20世紀初期,我國養蠶業與以它為原料生產的絲綢數量和質量一直獨占世界市場。20世紀后,由于遭受人為破壞,蠶絲業曾一蹶不振。至1949年,我國蠶絲產量不足3000噸。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后,政府大力扶持和發展蠶絲業。

2、至1970年,我國產繭量超過了日本,躍居世界第一位。蠶絲業的生產,除寧、青、藏外,28個省、市、自治區都有一定規模的生產。其中四川盆地、太湖流域和珠江三角洲是當時我國三個最大的植桑養蠶區。湖州是我國最早的蠶桑絲綢產地之一,錢山漾文化遺址出土的絲綢文物表明,距今4700多年前,湖州先民已經從事種桑、養蠶、繅絲和織綢。歷史上看,明末清初是湖州蠶絲業發展的鼎盛時期,南潯輯里湖絲品牌不僅聞名全國,而且蜚聲海外,譽滿全球。改革開放以來,湖州蠶絲業在科技興農等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引導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迎來了湖州蠶桑的黃金時期。1992年,湖州桑園面積達到35萬畝,產繭達到創紀錄的

3、4.1萬噸,創造湖州蠶業輝煌的新篇章。當時蠶繭產量占全省1/3,全國的1/10,蠶桑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近1/4,以絲綢為主的紡織工業是湖州的支柱產業,產值占工業的1/3,絲綢行業利稅占全市財政預算內收入的4/10,蠶絲業對推動湖州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作出過巨大的貢獻。近十年來,湖州市蠶絲業也面臨了國內外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產業結構調整的壓力,蠶桑在農業產值的比重下降到了5%以下。“十五”期間,湖州蠶業充分利用緊傍周邊繭、絲綢、輕紡的地理區位優勢和傳統蠶業產業基礎優勢,面對起伏的國內繭絲市場,實施“東優西拓”蠶桑發展戰略:東部平原結合蠶桑規模小區建設和農桑系列桑品種的推廣,抓優化改造;西部安吉蠶區在

4、重點鄉鎮發展生態型效益蠶業。通過改造蠶繭生產基地,進一步優化了區域蠶桑生產布局,穩固了湖州蠶業可持續發展的基礎。湖州農民素有種桑養蠶的傳統和習慣,并形成了種子種苗、蠶繭加工、產品出口的完整產業鏈。蠶繭產業是湖州的農業主導產業之一,蠶絲業之所以能夠成為長盛不衰,具強大的生命力,主要是因為它具有農民致富的經濟功能、保護環境的生態功能、傳承歷史的文化功能以及擴大就業與區域協調發展的社會功能。一、蠶業生產現狀受美國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成本上升等眾多因素的影響,2008年全國真絲綢出口下降,特別是對美國出口的服裝及制成品降幅較大。據海關統計,全年真絲綢商品出口34.9億美元,同比下降3

5、.3%。其中:蠶絲類產品出口2.6萬噸,同比下降1.6%;出口金額6.3億美元,同比增長0.9%。真絲綢緞出口2.6億米,同比增長2.1%;出口金額8.2億美元,同比增長4.6%。服裝及制成品出口20.4億美元,同比下降7.2%,其中對美國出口8.8億美元,下降18.4%。繭絲價格低位震蕩。據浙江省絲綢協會調查,2008年初,3A級生絲價格17萬元/噸左右,年中最高達到近19萬元/噸,10月后受美國金融危機的影響,生絲價格快速下跌至13.6萬元/噸,后逐步回升,年底生絲價格維持在16萬元/噸左右。全國蠶繭產量、質量下降,蠶繭收購價格繼續下降,呈現前高后低態勢。據全國蠶業信息網調查,全國桑園面積

6、為1269萬畝,同比減少7.8%;桑蠶繭產量65.9萬噸,同比減少16.3%。從全國重點產區情況看,年產1萬噸以上的廣西、江蘇、浙江、四川、廣東、山東、安徽、陜西、重慶、湖南和河南等11個省(市、區)減產,其中年產5萬噸以上的廣西、江蘇、浙江、四川、廣東等省(市、區)蠶繭產量分別為17.1萬噸、9.5萬噸、7.4萬噸、6.9萬噸和6.2萬噸,分別比上年減少16.7%、8.8%、18.2%、23.3%、23.5%;云南省平產,蠶繭產量3.5萬噸。根據中國纖維檢驗局對江蘇、浙江、安徽、山東、廣西、重慶、四川、云南等部分蠶繭主產區域的質量監督執法檢查,結果上車繭率為86.5%,平均干殼量為9.3克,

7、核定蠶繭等級為12級,處于中等偏下水平。據商務部調查,全年桑蠶繭平均收購價格818元/50公斤,同比下降7.1%。浙江是全國最大的絲綢生產出口基地,2008年真絲綢出口14.9億美元,同比下降4.8%,占全國出口總額的42.5%,繼續位居全國第一。2008年,全省各級蠶桑業務部門繼續組織實施蠶桑西進和優化改造工程,大力開展信息和技術服務,努力減輕環境污染對蠶桑生產的影響。但由于繭絲行情低迷以及重點蠶期春蠶和中秋蠶上蔟的關鍵時期遭遇高溫悶熱天氣,蠶繭產質量受到較大影響,蠶農收益繼續下降。據浙江省統計局統計,全省桑園總面積113萬畝,比上年減少3%。全年飼養蠶種1918866張,同比減少16.8%

8、,生產蠶繭82159噸,同比下降14.7%。其中:春蠶飼養量959869張,下降9.8%;蠶繭產量45257噸,下降10.0%。夏蠶飼養量102885張,下降24.9%;蠶繭產量4002噸,下降21.2%。秋蠶飼養量856112張,下降22.5%;蠶繭產量32900噸,下降23.0%。據浙江省第三繭質檢定所對送檢的春繭樣品檢測,春繭上車繭率77.6%,下降4.8個百分點,上繭率68.4%,下降4.8個百分點,解舒率56.7%,下降12.9個百分點,繭級9.7級,下降3.6個等級。我省優質繭產區淳安縣中秋繭上繭率87.2%,下降4.3個百分點,解舒率64.3%,下降7.4個百分點,嘉湖蠶區中秋繭

9、基本無法繅絲。全省有蠶桑生產的10個市中,除衢州市增產外,其余市均減產,重點蠶區杭州、嘉興和湖州的蠶繭產量分別為18987噸、33908噸和17373噸,分別比上年下降6.9%、18.0%和15.5%。據浙江省蠶桑業務部門調查,全省每50公斤鮮繭年平均收購價879元,比上年下降25元,下降2.8%。其中:春繭992元/50公斤,夏繭863元/50公斤,早秋繭1041元/50公斤,中秋繭628元/50公斤,晚秋繭726元/50公斤。特別是嘉湖蠶區的中晚秋繭收購價格降幅較大,中秋繭每50公斤鮮繭收購價僅有475.8元,晚秋繭也僅有587.0元。全年蠶農養蠶收入14.4億元,同比減少3.3億元,下降

10、18.6%。全省606069戶蠶農戶均養蠶收入2383元,同比減少455元。湖州蠶桑生產由于受繭絲綢市場行情、二三產業的快速發展和農業產業結構的調整綜合因素影響,出現了明顯的調整態勢。2001年全市桑園面積2.14萬hm2,年飼養蠶種64.07萬張,年產蠶繭25211t;2003年全市桑園面積2.01萬hm2,加上夏蠶飼養量銳減和取消早秋蠶飼養的布局調整,年飼養蠶種39.3萬張,年產蠶繭16782t;2004年始,蠶桑生產出現了恢復性增長,在桑園面積不增加的情況下,年飼養蠶種45.49萬張,年產蠶繭19537t;2005年飼養蠶種45.94萬張,年產蠶繭18981t;2006年全市桑園面積1.

11、98萬hm2,年飼養蠶種49.3萬張,年產蠶繭21591t;2007年飼養蠶種49.27萬張,年產蠶繭20462t;2008年蠶桑又出現了回調,飼養蠶種39.77萬張,年產蠶繭17373t。2009年湖州全市共飼養春蠶18.00萬張,比08年同期減少5.36萬張,減幅達22.95%。但由于09年氣候正常及蠶農精心管理,張產總體有所提高,春蠶每張單產為52.50公斤,比08年同期略增4.30公斤,增幅為8.92%。二、目前蠶絲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一)栽桑養蠶比較效益低,競爭力下降蠶繭生產包含栽桑和養蠶兩個生產環節,是大農業中設施和設備投入多、專用性強的產業。由于養蠶生產要受桑樹生長期的制約,湖州

12、一般一年只飼三季蠶。蠶室、蠶具等設備利用時間一年只有5個月左右閑置時間長達半年以上,使用效率低,養蠶成本高。而近年來糧食價格卻在不斷上漲,國家對種糧戶采取了多種補貼,蠶繭與糧食、水果、肉類等農產品的比價大幅度下降。土地是農業生產中最基本的要素,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的今天,農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種植何種作物,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單位土地上種植的作物所帶來的經濟收益。農民在進行農作物生產過程中,往往忽略成本的計算,而更看重產品的現金收益,因此農民更傾向于種植單位面積現金收入更高的作物。在每畝土地的農產品現金收益中,蠶繭的收益大于糧食、棉花、油菜;但比葡萄、草莓、蔬菜、特種花卉苗木、茶葉等的收益低。這表明,在相

13、同條件下進行蠶桑生產,比種植糧食、棉花、油菜更能帶來一定的經濟效益,這是目前蠶桑業在湖州仍然廣泛存在的重要原因。但是,從年際間變化來看,單位土地面積(每畝)產蠶繭的現金收益與其他農產品相比較均呈現下滑的趨勢,表明蠶繭生產的比較效益在下降,蠶桑業與主要經濟作物相比,比較優勢逐漸下降,從而造成農民的養蠶積極性不高,進而引起整個行業競爭力的下降。2008年,湖州市春蠶發種量降到了自1992年以來的新低,夏秋蠶期沒有促使生產復蘇的有利因素,蠶種飼養量繼續呈現大幅下滑,秋蠶發種也下降了百分之二十多。主要原因是蠶繭價格逐年下降:每擔鮮上繭平均收購價,2006年,春蠶繭1245元,夏蠶繭1050元,秋蠶繭繭

14、價分別為早秋1245元、中秋1550元、晚秋1350元。而到了2008年均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降,春蠶繭繭價為930元,夏蠶繭繭價為400元;秋蠶繭繭價分別為早秋350元、中秋420元、晚秋500元左右。繭絲行情的不穩定直接影響蠶農生產的積極性。在2007年繭價持續低迷情況下,蠶農期望2008年春繭價格趨穩,但由于種種因素,春繭價格同比2007年又降9%,使蠶桑產業雪上加霜;夏蠶、早秋繭價格每擔僅400元左右,生產風險增加,經營效益甚微。從2006年中秋蠶繭價格每擔1550多元,到2008年春蠶每擔900元左右,下降43.8%,嚴重挫傷了蠶農的養蠶積極性,給蠶桑生產帶來了較大的負面影響。在一定程

15、度上,市場行情成了蠶桑生產的“晴雨表”:當行情上漲,刺激生產,蠶種飼養量增加,以致出現供大于求現象;一旦行情下滑,則蠶農生產積極性不高。我國蠶繭和生絲產量占全世界的70%以上,蠶絲業產量的國際指導地位日益顯現。湖州市是絲綢加工和出口的重要基地,發展絲綢產業對擴大勞動力就業,增加地方財政收入有著重要作用。目前,行業調整期已進入了第四個年頭,業內普遍期盼著今年能走出困境。然而,這良好的愿望與殘酷的現實很可能有距離。(二)行業的特殊性與風險性繭絲綢業與一般的產業不同,它是一個農工貿、產供銷緊密聯系的系統,生產過程涉及種植業、養殖業和加工業等多個環節,產品還具有高度市場化的特征。因此,行業面臨較高的自

16、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行業管理的復雜性比一般的行業要大得多,具體表現為:蠶繭生產有明顯的季節性,而絲綢工業生產則要求原料源源不斷,使蠶繭供應和絲綢上游產業鏈的配合不時會出現矛盾,供需不平衡就會阻礙產業的發展。蠶繭用途的單一性和繅絲原料的唯一性,使蠶繭的供求平衡對產業的發展起著關鍵性的作用。由于我國蠶繭的產量約占世界的70%以上,蠶繭的短缺很難由進口彌補,蠶繭的供需平衡主要靠國內市場調節,相反,絲綢業最終產品的需求主要取決于國際市場。中國絲綢產品70%以上依賴出口,從而造成國際市場生絲價格的波動直接反映到國內市場,影響到國內蠶繭價格波動并左右蠶繭的供需。而在蠶繭生產環節,蠶農從育苗栽桑到投產需要2-

17、3年時間,對市場反應嚴重滯后,在市場波動時企業可以隨行就市降低虧損,市場風險被直接轉嫁到蠶農身上。加之鮮繭存放期只有一星期左右,蠶農沒有烘繭、儲繭的能力,無法抵抗市場風險。他們常常在價格高時栽桑,價格低時毀桑,導致原料繭供應緊張。由于蠶桑生產的季節性、周期性和用途的單一性,使周期內蠶繭的供給彈性很小,存在較大的投機空間,這也加劇了繭絲綢行業的市場風險。(三)湖州民營經濟發達,行業對勞動力爭奪激烈雖然在農業產業中每667m2蠶繭產值均高于水稻和普通水果作物等,但蠶桑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勞動強度大和勞動季節性強,工值相對不高,直接影響了從事該產業的積極性。種桑養蠶一直是湖州農民致富增收的重要傳

18、統產業。應該說,蠶桑業不僅成就了湖州“絲綢之府、魚米之鄉”的美名,而且為當地百姓改善生活、增加收入發揮了重要作用。目前,全市擁有蠶桑種植面積29萬畝,收益最高年份的2006年全市蠶桑產業創造的收入達到5.9億元。但是,也不能回避這樣的一組現實:全市蠶桑種植面積正在減小,隨著比較效益的下降,減少的幅度還在繼續擴大;來自蠶桑業的總收入呈逐年下降態勢,2007年全市蠶桑業總收入3.7億元,2008年總收入只有2.8億元,與2006年的5.9億元相比,減幅在50%以上,2009年的春蠶飼養量,又比2008年減少20%以上;2008年中秋張種產值僅336元/張,按張種用工20工/張計,每工僅值16.8元

19、,遠低于全市勞動力的價格水平;蠶桑養殖主要靠手工勞動,很難實現機械化操作,從而導致這一產業難以實現規模化的生產。(四)環境污染嚴重,養蠶風險增大近年來,湖州市蠶繭主產區隨著工業企業排污大量增多和農業自身污染,家蠶中毒事件呈上升趨勢,輕則減產減收,重則絕收。而且預警、檢測并確定污染源難度較大,這既增大了養蠶風險,也影響了社會穩定。湖州市特定的自然地理環境條件和歷史的農業產業結構分布,糧、桑作物混栽,形成了稻田圍桑園、桑園圍稻田的作物格局。因稻田與桑園的防病治蟲交叉進行,相互污染,如遇異常高溫氣候條件、稻田防治病蟲害次數多、用藥量大和兩高農藥使用多及農藥質量不夠標準,再加上廢氣污染等,存在發生家蠶

20、大面積中毒的危險。同時近年來,工業污染對蠶桑生產的影響也較大,產業風險難以排除。(五)蠶業經營規模小,產業化進程不快由于蠶業經營規模起于桑園面積。湖州市人多地少的現狀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桑園土地均等分配,使蠶業經營者所承包的桑園過于零散,難于形成規模經營。我國的蠶桑生產有數千年歷史,千百年來形成的分戶栽桑養蠶的小農經濟的生產方式,一直未有根本性改變。解放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蠶農基本上按國家的計劃生產和按國家的收購價格出售。國家的計劃安排形成了一堵無形的防波堤,使蠶農免受國外市場波動的直接沖擊。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國家對蠶繭生產和收購實行指導性計劃,蠶農可按自己對市場的判斷,自行決定飼養

21、和出售蠶繭;同時,自己承擔起市場波動的風險。由于分散經營,規模很小,市場意識低,信息不及時,盲目性很大,市場好時一哄而上。反之,又大幅度減少。因此造成供需上的大上大下,“蠶繭大戰”時有發生。小農的分散經營方式,在資金和技術力量都很單薄,無力進行桑蠶品種改良,病蟲害防治等基礎方面的技術改造。因而我們繭絲質量的提高落后于一些新興的蠶桑生產國家。(六)蠶繭收烘體制不合理,蠶農質量意識不強由于蠶繭收購體制、蠶農質量意識等原因,造成目前蠶農、蠶繭收購單位、蠶繭使用單位叫苦連連的狀況。目前的鮮繭收購辦法,嚴重挫傷了蠶農提高蠶繭質量的積極性。蠶繭收購中的“眼看手摸、嘴喊價”的做法,使賣優質繭的得不到優質價,

22、導致蠶農賣潮繭、賣毛腳繭等,影響了蠶繭的質量。廣大蠶農普遍表示不滿,并對收購中的秩序混亂、缺斤少兩、扣水分、除黃斑,壓級壓價等現象十分反感。舉個簡單例子,去年春蠶繭每擔收烘價為930元,毛腳繭也有900元,優劣繭價差別不大。前幾年,蠶桑技術干部在蠶農中推廣方格蔟養蠶法,但在實際收繭時,方格蔟繭與柴龍繭(即普通繭)價格相差僅10元、20元,蠶農嫌前者麻煩,積極性不高。加上繭販存在、蠶農自收自烘現象泛濫,嚴重擾亂蠶繭市場秩序,繭站無法與繭販子抗衡。蠶繭的應有價值難以體現,蠶農的養蠶積極性受到影響,一些蠶農不愿在蠶繭質量上花費心思,以致蠶繭的產質量難以得到有效提高。繅絲企業對蠶繭質量尤其敏感。毛腳繭

23、多,導致噸絲原料成本上漲,收購價格不穩,這是絲廠不愿收購本地繭的一大原因,企業寧愿舍近求遠,到 HYPERLINK /bin/search.cgi?t=list_f&terms=%B9%E3%CE%F7&c=&d=2008-04-01&Submit=%CB%D1%CB%F7 t _blank 廣西、 HYPERLINK /bin/search.cgi?t=list_f&terms=%D4%C6%C4%CF&c=&d=2008-04-01&Submit=%CB%D1%CB%F7 t _blank 云南一帶采購。據了解,外地繭毛折270公斤,本地繭毛折達360公斤。上繭率下降明顯,湖州蠶繭與幾年前

24、相比,下降了10%。值得一提的是,湖州蠶繭內在質量好,可繅出高品位白 HYPERLINK /tag/t-%B3%A7%CB%BF-%BC%DB%B8%F1%D0%D0%C7%E9-1.html t _blank 廠絲,但從去年開始,這一優勢也不明顯。目前的蠶繭收購體制拉高了本地繭子價格,從根本上削弱了本地繭與外地繭的競爭力。三、穩定發展湖州蠶絲業的思考(一)進一步調整蠶桑生產布局,建設高效生態園區進行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和集約化經營,既有利于資源優化配置,降低生產成本,提高效益,又可突出地方特色,避免一哄而上,同時也有利于科學技術的推廣普及,提高蠶繭產量和質量,增強抵抗市場風險的能力。經過近

25、幾年的調整,湖州蠶桑以南潯區西南部和德清縣東部為主,以安吉、長興、吳興為輔的產業帶基本形成。其中南潯區和德清縣桑園面積和產繭,占全市蠶繭產量的70%以上,以南潯區的練市、雙林、善璉、石淙、千金、菱湖、和孚和德清縣的新市、雷甸、新安、乾元、鐘管等老區鄉鎮蠶業生產基本穩定,以安吉的地鋪、梅溪等平原兜區鄉鎮和長興泗安等西進鄉鎮的產業優勢正在不斷形成,經濟發達的織里、南潯和湖州城郊的工業發達地區蠶業正在萎縮。湖州的蠶桑生產還需加快專業化、集約化的步伐,努力探索桑園流轉機制,尋求桑園集中連片的有效途徑和方法,以“高效生態園區建設,蠶繭產業化經營,優質蠶繭技術應用”為核心,繼續實施蠶桑優化改造工程,在無工

26、業污染的區域,建設集中連片具備667m2桑產繭150kg生產能力的標準化生態桑園園區,開展配方施肥和病蟲害統一防控,積極應用機械化生產設備,迸一步提高蠶繭單產和社會化服務水平;積極培育繭絲龍頭企業和蠶農合作社,推進蠶繭產業化進程,帶動蠶農采用標準化優質蠶繭生產技術,通過提高質量,進一步增加經濟效益,逐漸形成專業化生產、集約化經營的新格局。(二)發展高效生態蠶業,實現蠶絲業可持續發展整個蠶業生產過程當中,蠶桑資源利用率極低,副產品資源豐富,開發利用空間極大、前景廣闊。要提供優惠條件,引進人才、資金、技術和設備,通過聯合辦廠、聯合攻關等措施,加大桑條、桑皮、桑葚、蠶糞、蠶蛹、蠶蛾等資源的綜合開發利

27、用,不斷延伸蠶桑產業鏈,提高蠶桑產業的綜合經濟效益。在低潮時期,引導蠶農采用桑菜、桑菌、桑糧、桑薯、桑雞等種植、養殖模式提高桑園的利用率,增加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收入,在繭價降低時亦能使蠶農獲的穩定收益。如重慶市潼南縣開發的“桑(蠶)一枝(菇)一糞(氣)”高效生態蠶業模式,充分利用桑枝生產食用菌,蠶沙發酵沼氣、沼氣廢渣作為有機肥再返還到桑園,實現了資源的循環利用,年畝桑綜合收入可達3000元以上,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都非常顯著。四川省邛崍市推行“桑草兔”模式,開展“桑糧”、“桑菜”間作,使全市桑園畝平均收入達到4000元以上;四川南充市嘉陵區文峰鎮利用桑枝養菇,每畝增收4000多元;四川金堂縣龍騰

28、絲綢有限公司實施桑園養雞綜合開發項目,每畝桑園增加收入2000元;四川寧南縣在桑園中套種黃豆、花生、洋芋、豌豆、胡豆、蔬菜等不同季節的低稈作物,每年為農民創收5000萬元以上。因此發展高效生態蠶業,是實現蠶絲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近年來,湖州也在探索蠶副產品資源的開發利用。如利用湖州擁有國內最大的雜木地板生產市場的優勢,用桑枝條加工木地板;湖州的果桑產業已發展到3000多畝的規模,已成為重要的桑椹原料生產基地。但這些僅是企業賺錢,對于多數的蠶農來說,資源還沒有充分利用。(三)完善蠶繭流通體制改革,建立地方蠶繭交易市場要突破蠶繭收購渠道單一的制約,建立以市場為導向、企業為主體的蠶繭經營競爭機制

29、,采取優質優價的評繭方法。要真正實現蠶繭經營的市場化,在流通中充分體現蠶繭的市場價值,實現“優質優價,公平交易”,應繼續加大蠶繭流通體制的改革力度,進一步放開對蠶繭經營的限制,打破行業壟斷,在湖州市的各區縣建立干繭交易市場,引導蠶農直接出售干繭,鼓勵繅絲企業直接在干繭交易市場上收購干繭,逐步形成由市場決定蠶繭價格的定價機制,真正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導向作用。允許蠶農直接出售干繭,對提高蠶繭質量和增加蠶農養蠶收入有重要作用。第一,不管市場行情好壞,蠶農都不會為了增加鮮繭重量而提早采“毛腳繭”,而且會主動改善上蔟環境,延遲采繭、烘繭,提高蠶繭質量;第二,由于干繭可以存放較長時間,不會出現賣繭難的

30、問題,蠶農會根據市場的行情,選擇適當的時機以自己滿意的價格出售蠶繭,實現利益的最大化,從而提高農民栽桑養蠶的積極性,促進絲綢行業的可持續發展;第三,蠶繭經營放開以后,繅絲企業可以在蠶繭市場設立收購站,供需雙方直接見面,按質論價,隨行就市,減少中間環節,不再有“繭販子”、“蠶繭大戰”和向農民“打白條”的現象發生。提倡蠶農出售干繭需要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要將蠶農組織起來,建立蠶農合作社。由蠶農合作社提供小型烘繭設備為蠶農代烘蠶繭,以保證蠶繭質量。二是要建立干繭交易市場和蠶繭質量檢驗站,為蠶農提供交易場所和質檢機構,保證公平交易。從今后長遠來看,高質量的繭絲價格會相對較高。湖州市的支農項目要重點扶持蠶

31、農合作社或繭絲龍頭企業進行規模化優質蠶繭生產示范基地建設,重點推進通過優質優價引導優質蠶繭生產。蠶業管理部門,要引導蠶農組織起來,成立合作組織,按標準進行生產,通過提高蠶繭質量,增加收入,并提高自身對蠶繭價格的話語權。工商部門積極支持自產自銷或多元合作,支持有收購條件的專業合作社、加工企業的市場準入,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收繭資格下放到縣區農民合作社主管部門審核。物價、質監等部門要加強蠶繭價格和質量的監督,建立科學合理的蠶繭價格決策機制,可采取一次收購、二次結算的辦法,維護農、工、貿三者的合理分配。(四)建立風險防范機制,增強宏觀調控能力目前,在蠶業低潮形勢下,一定要有清醒的認識,金融危機對蠶桑產業

32、的沖擊是全球性的,蠶繭價格的波動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規律。總結蠶桑產業發展歷程,起起落落,呈波浪式前進,高潮之后隨之就是低潮,低潮之后緊跟著又是高潮,這樣的起伏波動幾乎是3-5年一個周期。從蠶農的心里需求分析,在低潮時期最需要政府的重視、關心和扶持。政府要積極引導蠶農理性對待繭絲市場波動,多從有利方面宣傳引導,加強與蠶農的溝通和交流,大力宣傳“毀桑容易栽桑難”的理念,要采取有力措施,嚴防挖桑毀桑現象的發生和蔓延,做好桑園的穩定和鞏固工作。倡導桑園間作套種,種糧種菜彌補損失,增加收入。正面引導蠶農理性把握發展規律,樹立“低潮發展、高潮見效”的發展理念,堅定發展蠶桑產業信心不動搖。建立蠶繭風險基金,在

33、市場低迷繭價低于保護價時給予補貼,按保護價收購蠶繭,確保蠶桑產業的穩定發展。繭價低時,加快老桑園的改造,對土地整理、老魚蕩改造的桑園按規劃種植,給予一定的財政補助。要建立蠶桑生態補償機制,享受平原綠化政策的待遇。桑樹是多年生經濟作物,又是生態樹種,對生態保護尤其是維護平原地區生態建設發揮作用,據海寧市調查,全市森林覆蓋率為18%,其中桑園占了11%,因此,地處平原的湖州,要把蠶桑作為維持生態、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一項重要策略,加以重視和扶持。建立和完善廠絲儲備制度對于保護蠶農利益、穩定繭絲綢價格、維護市場秩序、促進絲綢行業的穩定發展有重要作用。應該制定相應的法規,保證儲備資金來源,設立專門的機構具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