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文言文閱讀】10次課全方位提升4【必備虛詞速記】難度篇目實戰課件_第1頁
[推薦]【文言文閱讀】10次課全方位提升4【必備虛詞速記】難度篇目實戰課件_第2頁
[推薦]【文言文閱讀】10次課全方位提升4【必備虛詞速記】難度篇目實戰課件_第3頁
[推薦]【文言文閱讀】10次課全方位提升4【必備虛詞速記】難度篇目實戰課件_第4頁
[推薦]【文言文閱讀】10次課全方位提升4【必備虛詞速記】難度篇目實戰課件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3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五步翻譯法篇目練習與真題實戰必備虛詞速記(一)一、音節(詞意完整成分)二、組詞(遷延組詞)三、造句(符合現代漢語習慣)四、猜 (結合語境)五、積累(虛實詞、專有稱謂)1、不認識的字猜偏旁。2、兩字指向一致翻一個。3、能用成語用成語。4、語序可調小技巧 組詞示例 下車,擊豪強,黜贓吏,均賦役。耆耋不遠數百里來見,戴之若神明。 兩字指向一致翻一個示例 翂年十五,號泣衢路,祈請公卿,行人見者,皆為隕涕。 囚雖蒙弱,豈不知死可畏憚?顧諸弟稚藐,唯囚為長,不忍見父極刑1、而1【而】 1、兩種關系2、通爾:你,你的3、如,如同,好像4、而已:罷了。而后:方才。而況:何況。既而:不久。(一)用作連詞。1表示

2、并列關系。一般不譯,有時可譯為“又” 。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者(勸學)2表示遞進關系。可譯為并且或而且。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勸學)3表示承接關系。可譯為就接著,或不譯。故舍汝而旅食京師,以求斗斛之祿(陳情表)4表示轉折關系。可譯為但是卻。青,取之于藍,而青于藍(勸學)5表示假設關系。可譯為如果假如。諸君而有意,瞻予馬首可也。(馮婉貞)6表示修飾關系,即連接狀語。可不譯。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勸學)7表示因果關系,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8表示目的關系,縵立遠視,而望幸焉(阿房宮賦)(二)通“爾”,用作代詞,第二人稱,譯為你的;偶爾也作主語,譯為你。而

3、翁歸,自與汝復算耳(促織)(三)通“如”:好像,如同。軍驚而壞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語氣助詞,相當于“罷了”。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說)【而后】方才,才。臣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三月而后成。【而況】即“何況”,用反問的語氣表示更進一層的意思。今以鐘磬置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也。而況石乎!【既而】不久,一會兒。既而以吳民之亂請于朝,按誅五人(五人墓碑記)【而】1、兩種關系2、通爾:你,你的3、如,如同,好像4、詞組而已:罷了。而后:方才。而況:何況。既而:不久。2、何【何】 1、疑問詞2、程度詞:多么3、何如:怎么樣。何以:憑什么。無何:不久。何乃:怎能。(一)用作

4、疑問詞 。1單獨作謂語,后面常有語氣助詞哉也,可譯為為什么什么原因。予嘗求古仁人之心,或異二者之為,何哉?(岳陽樓記)2作動詞或介詞的賓語,可譯為哪里什么。譯時,何要后置。大王來何操?(鴻門宴)3作定語,可譯為什么哪。其間旦暮聞何物,杜鵑啼血猿哀鳴。(琵琶行)1用在句首或動詞前,常表示反問,可譯為為什么怎么。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戰)(二)用在形容詞前,表示程度深,可譯為怎么多么怎么這樣。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三)何:通“呵”,喝問。信臣精卒陳利兵而誰何。(誰何:呵問他是誰何。意思是檢查盤問。)(過秦論)【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問或反問,譯為“怎么樣

5、”“怎么辦”“為什么”。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季氏將伐顓臾)沛公大驚,曰:為之奈何?(鴻門宴)【何以】即“以何”,介賓短語,用于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以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于拿什么憑什么等。一旦山陵崩,長安君何以自托于趙(觸龍說趙太后)【無何】譯為“不久”“沒多久”。無何,宰以卓異聞,宰悅,免成役(促織)【何乃】譯為“怎能”阿母謂府吏:何乃太區區(孔雀東南飛)【何】1、疑問詞2、程度詞:多么3、詞組何如:怎么樣。何以:憑什么。無何:不久。何乃:怎能。3、乎【乎】 1、語氣2、于3、的樣子。(一)用作語氣助詞。1表疑問語氣。可譯為嗎呢。幾寒乎?欲食乎?(項脊軒志)2表示反問語氣,相當于“嗎”、“

6、呢”。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師說)3表測度或商量語氣,可譯為吧。王之好樂甚,則齊其庶幾乎。(莊暴見孟子)4用于感嘆句或祈使句,可譯為啊呀等。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佇乎吾將反(離騷)(二)用作介詞,相當于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岳陽樓記)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師說)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論語)以吾一日長乎爾。(三)可作詞尾,譯為“的樣子”“地”。浩浩乎如馮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赤壁賦)【乎】1、語氣2、于3、的樣子。4、乃【乃】 1、副詞:于是就,這才才,僅僅只,竟然卻2、判斷:原來是,就是3、代詞:你,你的 4、無乃:恐怕。乃爾

7、:這樣。(一)用作副詞。1表示前后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才”“這才”“就”等設九賓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頗藺相如列傳)度我至軍中,公乃入。(鴻門宴)2強調某一行為出乎意料或違背常理,可譯為卻竟(然)反而等;問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漢。(桃花源記)3可表示對事物范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只僅等。項王乃復引兵而東,至東城,乃有二十八騎。(項羽本紀)4用在判斷句中,起確認作用,可譯為是就是等。若事之不濟,此乃天也。(赤壁之戰)(二)用作代詞。1用作第二人稱,常作定語,譯為你的;也作主語,譯為你。不能作賓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示兒)【無乃】表猜測,譯為“恐怕”。無乃爾是

8、過與(季氏將伐顓臾)【乃爾】譯為“這樣”。府吏再拜還,長嘆空房中,作計乃爾立(孔雀東南飛)【乃】1、副詞:于是就,這才才,僅僅只,竟然卻2、判斷:原來是,就是3、代詞:你,你的4、詞組:無乃:恐怕。乃爾:這樣。5、其【其】 1、代詞2、語氣詞:反問,猜測,祈使3、連詞:句首,如果4、句中表停頓不譯5、其其:是還是。何其:多么。(一)用作代詞,又分幾種情況:1第三人稱代詞。作主謂短語中的小主語,應譯為他它他的,它的(包括復數)。秦王恐其破壁。(廉頗藺相如列傳)3活用為第一人稱或第二人稱。譯為“我(自己)” “我的” 或者 “你”“你的”。而余亦悔其隨之而不得極夫游之樂也。(游褒禪山記)4指示代詞

9、,表示遠指。可譯為那那個那些那里。及其出,則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禪山記)5指示代詞,表示近指,相當于“這”“這個”“這些”。有蔣氏者,專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說)5指示代詞,表示其中的,后面多為數詞。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石鐘山記)(二)用作副詞。1加強祈使語氣,相當于“可”、“還是”。與爾三矢,爾其無忘乃父之志!(伶官傳序)2加強揣測語氣,相當于“恐怕”、“或許”、“大概”、“可能”。圣人之所以為圣,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于此乎?(師說)3加強反問語氣,相當于“難道”、“怎么” 。盡吾志也而不能至者 ,可以無悔矣 ,其孰能譏之乎?(游褒禪山記)(三)用作連詞。1表示假設關系,相當于“如果”。

10、其業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質之卑,則心不若余之專耳。(四)助詞,起調節音節的作用,可不譯。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其其】表示選擇關系,相當于“是還是” 。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馬說)【何其】譯為“多么”。至于誓天斷發,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傳序)【其】1、代詞:你(的)我(的)他(的),這那,其中的。2、語氣詞:反問,猜測,祈使3、連詞:句首,如果4、句中表停頓不譯5、詞組:其其:是還是。何其:多么。6、且【且】 1、能組詞的。2、將,將要。【且夫】 況且,再說【且如】就像(一)用作連詞。1遞進關系,而且,并且。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己久疲。(赤壁之戰)2

11、遞進關系,況且,再說。且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六國論)3讓步關系,尚且,還。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辭!(鴻門宴)4并列關系:并且、又,又有若老人咳且笑于山谷中者(石鐘山記)副詞:暫且,姑且 。存者且偷生,死者長已矣!(石壕吏)(二)用作副詞。1將,將要 。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盡”(游褒禪山記)2【且夫】句首助詞,表示下文是更進一步的議論,“況且”,“再說”。例: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過秦論)【且如】就像。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兵車行)【且】1、能組詞的:并且、況且、暫且、姑且、尚且2、將,將要。3、詞組:【且夫】 況且,再說【且如】就像7、若【若】 1、代詞

12、:你,這2、如果假如,或者或,至于至,好像像3、若夫:至于。(一)用作代詞。1. 表對稱,相當于你你們;作定語時則譯為你的。若入前為壽 ,壽畢 ,請以劍舞(鴻門宴)2表近指,相當于這這樣如此。以若所為求若所欲,猶緣木而求魚也(齊桓晉文之事)(二)動詞,好像、像 。視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長脛,意似良(促織)(三)用作連詞。1表假設,相當于“如果”“假如等。若據而有之,此帝王之資也。(赤壁之戰)2表選擇,相當于“或者”“或”。以萬人若一郡降者,封萬戶。(漢書高帝紀)3至,至于。若民,則無恒產,因無恒心。(齊桓晉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話的開頭、引起論述的詞。近似“要說那”、“像那”的意思

13、。若夫霪雨霏霏,連月不開。(岳陽樓記)【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指揮若定。(赤壁之戰)【若何】怎么樣。以閑敝邑,若何?(崤之戰)【若干】約計之詞,相當于“幾許”、“多少”。車后若干遞送夫。【若】1、代詞:你,這2、如果假如,或者或,至于至,好像像3、詞組:若夫:至于。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若何:怎么樣。若干:幾許、多少。8、所【所】 1、處所地方2、所字結構3、所以:原因,憑借。【為所】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 【所謂】所說的。 【所在】 1.到處。 2.所在之處,處所。(一)名詞,處所,地方。成反復自念,得無教我獵蟲所耶?(促織)某所,而母立于茲。(項脊軒志)(二)助詞1放在動詞前同

14、動詞組成所字結構,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況等。 2“所”和動詞結合,后面再有名詞性結構,則所字結構起定語的作用。會征促織,成不敢斂戶口,而又無所賠償(促織)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師說)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陳情表)臣所過屠者朱亥(信陵君竊符救趙)【所以】1.表示行為所憑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據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師說)2.表示原因 。吾所以為此者,以先國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為所】組成為所的格式,表示被動。嬴聞如姬父為人所殺。(信陵君竊符救趙)【所謂】所說的。此所謂戰勝于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所在】1.到處。石之鏗然有聲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鐘

15、山記)2.所在之處,處所。急趨之,折過墻隅,迷其所在。(促織)【所】1、處所地方2、所字結構3、詞組:所以:原因,憑借。為所:表被動。所謂:所說的。所在:1.到處。 2.所在之處,處所。9、焉【焉】 1、兼詞:于之,于何。2、代詞,疑問代詞。3、句末語氣,句中停頓,的樣子(一)兼詞。1相當于“于之”、“于此”、“于彼”。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在其中)。(論語)積土成山,風雨興焉(在這里)。(勸學)2相當于“于何”。譯為“在哪里”“從哪里”等。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詞。1相當于“之”。惟俟夫觀人風者得焉。(捕蛇者說)2哪,怎么 。割雞焉用牛刀(論語)(三)語氣詞。1。句末語氣詞,了,啊,

16、呢。至丹以荊卿為計,始速禍焉。(六國論)2作句中語氣詞,表示停頓,相當于“也”。少焉,月出于東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間(赤壁賦)3作詞尾,相當于“然”,譯為“的樣子”“地”。于亂石間擇其一二扣之,硿硿焉(石鐘山記)【焉】1、兼詞:于之,于何。2、代詞,疑問代詞。3:句末語氣句中停頓的樣子【而】【何】1、疑問詞2、程度詞:多么 2、于3、詞組何如:怎么樣。何以:憑什么。無何:不久。何乃:怎能。【乎】1、語氣【乃】1、副詞:于是就,這才才,僅僅只,竟然卻1、兩種關系2、通爾:你,你的3、如,如同,好像4、詞組而已:罷了。而后:方才。而況:何況。既而:不久。3、的樣子。 2、判斷:原來是,就是3、代詞

17、:你,你的4、詞組:無乃:恐怕。乃爾:這樣。【若】1、代詞:你,這2、如果假如,或者或,至于至好像像3、詞組:若夫:至于。若定:心中有數,從容不迫。若何:怎么樣。若干:幾許、多少。【其】【且】【焉】1、兼詞:于之,于何。2、代詞,疑問代詞。3:句末語氣句中停頓1、代詞:你(的) 1、能組詞的:并我(的)他(的), 且、況且、暫且、這那,其中的。2、語氣詞:反問, 2、將,將要。猜測,祈使3、詞組:3、連詞:句首,如 【且夫】 況且,再說姑且、尚且果4、句中表停頓不譯 【且如】就像5、詞組:其其:是還是。的樣子何其:多么。 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母喪里居,遵義楊隆喜

18、反,斥家財募壯士八百捍鄉里。服闋,會苗、教蜂起,巡撫蔣霨遠奏留軍,特旨授編修,增募至四千人,復平越、獨山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罷遣所募兵。虧餉巨萬,乃陳五百金案上,語眾曰:“與諸君共事久,今庫饋詘,徒手歸,奈何?”眾泣曰:“公毀家紓難,我等敢他求乎?”遂去。 同治二年,擢山東按察使。會僧格林沁治兵魯、豫間,令擊河北宋景詩。旋劾其擅議招撫,部議降三級。又明年,遷布政使。僧格林沁戰歿曹州,坐法干議,皆得恩旨留任,于是言者復摭他款彈之,事下曾國藩,國藩白其無罪。巡撫閻敬銘夙高其能,至是乞休,舉以自代,遂拜巡撫。時捻趨海澨,李鴻章建議筑墻膠萊河,寶楨會軍蹙之。六年,東捻走濰河,東軍王心安筑壘方成,

19、而堤墻未竣,捻長驅渡河,寶楨以聞。上怒,鴻章交部議,寶楨亦褫職留任。先是東軍守濰河,本皖將潘鼎新汛地。皖軍 甫南移,而北路遽失。詔斬心安,寶楨抗辯,乃宥心安而責鴻章。明年,西捻趨定州,近畿震動。寶楨聞警,即馳至東昌,率騎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糧,倍道北援,捻遂南潰。是役也,朝廷遣宿衛之旅出國門備寇,統兵諸將帥皆獲譴讓,而上獨以寶楨一軍猝出寇前,轉戰雄、任、深、祁、高、肅間,復饒陽,功最盛,數降敕褒嘉,加太子少保。捻軍,太平天國起義軍 。 光緒二年,代吳棠署四川總督。 成都將軍恒訓覈覆堤工,亦摭及鹽運病商民、流弊大,寶楨抗辯。上慮寶楨惑浮言,敕勿易初念。寶楨彌自警勖,益興積谷,嚴督捕。治蜀凡十年

20、,初蒞事時,郭內月有盜劫,至是誅匪幾盡,聲為道不拾遺。十一年,卒官,贈太子太保,謚文誠,予山東、四川、貴州建祠。 寶楨嚴剛有威。其初至山東也,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頗貴倨見司道官不設坐寶楨投謁告材官啟王坐則見否則罷左右皆大驚王服其強為改容加禮。敬銘聞之,大稱異,至之日,親迓于郊。自是事無大小,皆咨寶楨而后行。至今言吏治者,常與沈葆楨并稱,尤勵清操。喪歸,僚屬集賻,始克成行云。子五人,體常尤著名,官廣東布政使。 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頗貴倨見司道官不設坐寶楨投謁告材官啟王坐則見否則罷左右皆大驚王服其強為改容加禮。 A、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頗貴倨/見司道官不設坐/寶楨投謁/告材官啟王/坐則見/否則罷/左右

21、皆大驚/王服/其強為改容加禮 B、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頗貴倨/見司道官不設坐/寶楨投謁/告材官啟王/坐則見/否則罷/左右皆大驚/王服其強/為改容加禮 / C、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頗貴倨/見司道官不設坐/寶楨投/謁告材官/啟王坐則見/否則罷/左右皆大驚/王服/其強為改容加禮 D、僧格林沁方蹙捻/淄川頗貴倨/見司道官不設坐/寶楨投謁/告材官啟/王坐則見/否則罷/左右皆大驚/王服其強/為改容加禮 5、下列對文中加點詞語的相關內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進士”是古代科舉考試會試及第者之稱。明清的正式科舉考試分為鄉試、會試、殿試三級,其中會試由禮部主持,考中者即為進士。 B、“服闋

22、”即喪期已滿。“服”指喪服,“闋”是“終了”的意思。古代孝子服喪一般三年后除去喪服。 C、“幾”指古代王都所在的千里地面。“近畿”則泛指京城附近地區。 D、“太子太保”與“太子太師”、“太子太傅”都是古代負責教習太子的官職,但后來往往作為一種榮譽性的官銜加給重臣近臣。 6、下列對原文的概括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丁寶楨在服喪期間,恰逢楊隆喜造反。丁寶楨散家財招募壯士拱衛鄉里。后來平亂成功后遣散壯士時,丁寶楨表示庫銀虧空,只有讓大家空手回去,他也沒有辦法。 B、同治六年,由于東路軍王心安剛剛筑成營壘而堤墻尚未完成,捻軍長驅直入渡過了濰河。皇帝大怒,將李鴻章交付兵部審議,斬殺了王

23、心安,丁寶楨也革去職務暫時留任。 C、同治七年,捻軍攻到定州,丁寶楨率軍救援,捻軍向南潰逃。這場戰役,丁寶楨的表現得到了皇帝的多次褒揚嘉獎,并被加太子少保一職。 D、丁寶楨歷任編修、山東按察使、山東巡撫、太子少保、四川總督、太子太保、廣東布政使等職,注重磨礪清高節操,與沈葆楨一起被稱道。丁寶楨,字稚璜,貴州平遠人。咸豐三年進士,選庶吉士。母喪里居,遵義楊隆喜反,斥家財募壯士八百捍鄉里。服闋,會苗、教蜂起,巡撫蔣霨遠奏留軍,特旨授編修,增募至四千人,復平越、獨山諸城。十年,除知岳州府,始罷遣所募兵。虧餉巨萬,乃陳五百金案上,語眾曰:“與諸君共事久,今庫饋詘,徒手歸,奈何?”眾泣曰:“公毀家紓難,我等敢他求乎?”遂去。六年,東捻走濰河,東軍王心安筑壘方成,而堤墻未竣,捻長驅渡河,寶楨以聞。上怒,鴻章交部議,寶楨亦褫職留任。明年,西捻趨定州,近畿震動。寶楨聞警,即馳至東昌,率騎旅千、精卒三千,赍五日糧,倍道北援,捻遂南潰。是役也,朝廷遣宿衛之旅出國門備寇,統兵諸將帥皆獲譴讓,而上獨以寶楨一軍猝出寇前,轉戰雄、任、深、祁、高、肅間,復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