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_第1頁
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_第2頁
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_第3頁
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_第4頁
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河北省保定市2021-2022學年高一上學期期末調研考試語文試題及答案 統編版高一必修上 20212022第一學期高一期末考試 語文 注意事項: 1答題前,考生務必將自己的姓名、考生號、考場號、座位號填寫在答題卡上。 2回答選擇題時,選出每小題答案后,用鉛筆把答題卡上對應題目的答案標號涂黑。如需改動,用橡皮擦干凈后,再選涂其他答案標號。回答非選擇題時,將答案寫在答題卡上。寫在本試卷上無效。 3考試結束后,將本試卷和答題卡一并交回。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題。 材料一: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的過程中,中國已

2、經從依靠戶籍制度建立的定居型社會轉變成要素自由流動的遷居型社會,從依靠血緣、地緣的熟人社會轉變成業緣化的生人社會,從低流動、被動流動的鄉土中國轉變成高流動、全方位、多元化、主動流動的遷徙中國。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流動人口總量達到3.76億,較2010年增長了69.73%。其中,省內流動人口為2.51億,較2010年增加1.16億人,增長了85.70%;跨省流動人口為1.25億,較2010年增加3896萬人,增長了45.37%。人口流動參與度大幅度提高,流動人口規模進一步擴大。可以看出,鄉土中國向遷徙中國形態轉變業已形成。 常態化的遷移流動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空間位置,更深刻

3、影響了人們的生產、生活、社會交往方式、內在文化乃至社會治理理念。在由鄉土中國向遷徙中國轉變的過程中,以下三個方面的改變是確定無疑的。 遷徙轉變必然導致人際交往的異質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隨著部分追求經濟動機的農村人口離開熟悉的親屬網絡、職業網絡以及鄉土網絡流動到城市中,農民之間不再具有共同的身份、進行共同的生活或勞動,農民內部之間出現了分化。外出的農民與村莊之間的聯系削弱,村莊的向心力與凝聚力衰退。接受城市文明的流動人口的生產、生活以及交往方式逐漸向城市人口靠近,且隨著流動人口的代際傳遞,傳統的農耕文明、“鄉愁本色”逐漸褪去,而留守農村的人口仍然遵循著傳統的鄉土交往習俗。其次,城市社區

4、居民的交往也同樣經歷著從同質化到異質化的過程。社區人口的戶籍化轉變為戶籍人口與流動人口混居,同一社區內部人群的社會地位差異較大,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從以情感聯系為主轉向以市場交換為主。與此同時,在社區居民的逐漸陌生人化過程中,不同人群的服務需求、行為方式等也存在差別,趨于多元化和復雜化。 幾千年來,農民被土地束縛,世代定居于鄉村,形成了天然的穩定性以及自我延續的靜文化。“安土重遷”的習俗不僅支配著個體的生活與社會交往,同時也影響著個體的認知和思維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工業化、城鎮化在吸引農民從農村向城市自由流動的同時,也使得中國傳統的靜文化發生轉型。遷徙中國的大規模、高水平、主動的人口流動,實際上伴

5、隨著靜文化的退化以及動文化的建構。在此過程中,一方面,農民沖破土地的限制,告別了過密化的農業,血緣、親緣關系形成的差序格局不斷松散,由此瓦解了傳統意義上鄉土中國的鄉村社會共同體與文化基礎,導致根植于生產、生活以及交往方式的靜文化逐漸退場;另一方面,隨著人口流動規模從無到有,從少到多,從較多到巨大,流動原因趨于多元化,社會主體、社會空間、社會網絡以及社會關系不再受限,自由流動的文化觀念逐漸取代傳統的靜文化觀念。 鄉土中國的社會治理理念具有濃厚的鄉土倫理,以鄉村為基,歷代相習、積久而成。首先,鄉土倫理具有內生性,鄉村秩序在村落中自然形成并依靠禮俗規則加以維持和延續;其次,鄉土倫理具有習得性,無須專

6、門學習,村民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學習并遵守。鄉土中國的生產、生活方式以及習慣、禮儀等變化緩慢,世代積累的經驗足以維持和保障社會秩序,因此鄉土中國是一種禮治社會。伴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以及相關政策的松綁,人口的空間位置變化導致社會交往的異質化、信息渠道的多樣化、文化觀念的動態化,這種轉變打破了熟人社會的秩序。傳統禮治的約束力日趨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為遷徙中國的秩序主導。契約關系代替倫理關系成為社會治理的基礎。理性化、法治化、公共性是遷徙中國化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推進社會文明的支撐力量。建設人人有責、人人盡責、人人享有的社會治理共同體要以法治為基礎。 (摘編自段成榮由“鄉土中國”向“遷徙中國”

7、形態轉變業已形成) 材料二: 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轉型日益凸顯,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中國社會從鄉土性進入后鄉土性。這意味著在鄉土結構依然留存的情況下,由于社會經濟與文化觀念都已經受到現代化的滲透,中國的鄉土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現代性的特征。由此我們可以看出,村落依然還是相對于城市而存在的,但是聚居在村落的人們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鄉土性本質特征的變化,新農村的建設必須加快步伐。 費孝通先生在對農村社會鄉土特征的分析和高度概括的基礎上,提出了關于農村發展模式的理論,這充分體現了“志在富民”“以民為本”的思想。只有以農民需求為導向進行新農村建設才為真正的建設。后鄉土社會里,大量農民涌入

8、城市,頻繁地四處流動,更換職業,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正是因為主體需求的問題。新農村建設首先要解決農民最關心的問題;其次要解決現代化過程中農業結構性問題;最后要加大農村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教育事業的投入,尤其特別重視教育的投資。 在轉型時期的中國社會,建設新農村仍是長期而艱巨的任務。后鄉土社會農村的建設問題,并不是單純的國家問題也非單純的農民問題,更不是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的問題,所以只依靠任何一方單純的努力都是不夠的,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建設新結構、新主體和新功能的新農村這一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摘編自朱珠淺析中國的新農村建設) 1.下列關于原文內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中國社

9、會已變為遷居型社會,2020年中國農民省內流動人口數量比跨省流動人口數量多。 B.一部分農村人口流動到城市,外出的農民與村莊斷絕了聯系,村莊的向心力在不斷減弱。 C.工業化、城鎮化吸引農民從農村不斷流向城市,這使中國鄉土社會的差序格局不斷松散。 D.在全球化和現代化的沖擊下,中國社會從鄉土性進入后鄉土性,鄉土社會的結構已經消失。 2.根據材料內容,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A.現如今中國社會呈現出高流動、主動流動的特點,人口流動參與度大幅度提高,流動人口規模在不斷擴大。 B.隨著社會的發展,同一社區內部人群的社會地位差異較大,人與人交往從以情感聯系為主轉向以市場交換為主。 C.中國的鄉土社會

10、的鄉土倫理具有內生性和習得性,村落的人們不需要學習這些鄉土倫理,就可以自覺遵守。 D.費孝通先生以民為本,志在富民,他對農村社會鄉土特征進行分析概括,提出了關于農村發展模式的理論。 3.結合材料內容,下列選項中最不能體現“中國社會從鄉土性進入后鄉土性”的一項是() A.農村加快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努力實現城鄉交通一體化。 B.農民依靠土地、以農業為主的生計模式已轉換為農業+副業的兼業模式。 C.村民的生活方式從單一的村落生活邁向鄉城的兩棲生活。 D.在農村人與人交往講求禮尚往來,由此農村社會產生了“禮物流動”的習俗。 4.請簡要梳理材料二的行文思路。 5.在由鄉土中國向遷徙中國轉變的過程中,中國

11、社會發生了哪些變化?請結合材料一簡要說明。 【答案】1.C2.C3.D 4.材料二首先指出中國社會鄉土性本質特征的變化促使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快步伐,接著進一步闡釋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切實解決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最后強調只有多方努力,建設新農村的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5.人們的人際交往發生異質化,不僅農民內部之間出現了分化,城市社區居民的交往也在經歷著從同質化到異質化的過程。中國傳統的靜文化發生轉型,自由流動的文化觀念逐漸取代傳統的靜文化觀念。鄉土中國的禮治社會向現在的法治社會轉變,傳統禮治的約束力日趨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為遷徙中國的秩序主導。 【解析】 【1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

12、對文章有關內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A.“2020年中國農民省內流動人口數量比跨省流動人口數量多”錯誤,從“2020年省內流動人口為2.51億跨省流動人口為1.25億”可知,原文是對中國流動人口進行比較,并沒有對農民流動人口進行比較。 B.“外出的農民與村莊斷絕了聯系”錯誤,原文是“外出的農民與村莊之間的聯系削弱”。 D.“鄉土社會的結構已經消失”錯誤,原文是“這意味著在鄉土結構依然留存的情況下,由于社會經濟與文化觀念都已經受到現代化的滲透,中國的鄉土社會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現代性的特征”。 故選C。 【2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的能力。 C.“村落的人們不需要學習這些鄉

13、土倫理,就可以自覺遵守”錯誤,根據原文“無須專門學習,村民便可以在日常交往中學習并遵守”可知,人們還是要學習這些鄉土倫理,只不過不用專門學習。 故選C。 【3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義的能力。 A、B、C三項都是中國社會從鄉土性進入后鄉土性的體現。 D.在農村人與人交往講求禮尚往來,“禮物流動”習俗的產生,這都體現了中國鄉土社會是一種熟人社會,并不是對中國社會從鄉土性進入后鄉土性的體現。 故選D。 【4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結構和思路的能力。 從材料二第一段“我們可以看出,村落依然還是相對于城市而存在的,但是聚居在村落的人們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變化。隨著鄉土性本質特征的變

14、化,新農村的建設必須加快步伐”可知,材料二首先指出中國社會鄉土性本質特征的變化促使新農村建設必須加快步伐; 從第二段“只有以農民需求為導向進行新農村建設才為真正建設”可知,接著,材料二進一步闡釋了新農村建設要以農民需求為導向,切實解決新農村建設存在的問題; 從第三段“只有各方形成合力,建設新結構、新主體和新功能的新農村這一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性”可知,最后,材料二強調只有多方努力,建設新農村的目標才有實現的可能性。 【5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章內容,篩選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從“遷徙轉變必然導致人際交往的異質化,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農民之間不再具有共同的身份、進行共同的生活或勞動,

15、農民內部之間出現了分化其次,城市社區居民的交往也同樣經歷著從同質化到異質化的過程”可知,人們的人際交往發生異質化,不僅農民內部之間出現了分化,城市社區居民的交往也在經歷著從同質化到異質化的過程。 從“使得中國傳統的靜文化發生轉型自由流動的文化觀念逐漸取代傳統的靜文化觀念”可知,中國傳統的靜文化發生轉型,自由流動的文化觀念逐漸取代傳統的靜文化觀念。 從“傳統禮治的約束力日趨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為遷徙中國的秩序主導”可知,鄉土中國的禮治社會向現在的法治社會轉變,傳統禮治的約束力日趨弱化,走向式微,法治成為遷徙中國的秩序主導。 (二)現代文閱讀(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題

16、。 十五歲的少年向往百草園 劉慶邦 第一次去魯迅先生的故鄉紹興,我還是一個剛滿15周歲的農村少年。去紹興的具體日期我記不清了,大約是在公歷1967年的元旦之后,農歷羊年的春節之前。 我的家鄉在中原腹地,先去湖南看了坐落在韶山沖的毛澤東故居,之后在湘潭過的新年,吃了一碗很香、很難忘的肥豬肉燉胡蘿卜,接著扒火車去了南昌。下一站,我就來到了被稱為人間天堂的杭州。 到杭州看什么?在沒到杭州之前我就聽說過,杭州有西湖、斷橋,有錢塘江、六和塔,還有靈隱寺、岳飛廟,等等,風景名勝數不勝數。但這些都不是我最想去的地方,或者說都不是我的首選。那么,我首選的地方是哪里呢?說出來也許有的朋友不相信,我的首選之地是離

17、杭州不太遠的紹興的百草園。 為什么一心一意要去百草園看看呢?這也是課本的作用,文章的力量。在我們中學的語文課文里,有一篇魯迅先生的文章,題目是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文章所寫到的百草園里,有樹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綠有紅,有鳥有蜂,內容十分豐富、美好。魯迅先生說,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我們把文章讀來讀去,誦來誦去,百草園就留在了我們心中,也成了我們的樂園,精神樂園。 記得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講這篇課文時,講得聲情并茂,對百草園十分神往。他說他很想去百草園看看,這輩子恐怕是沒有機會了,哪個同學若有機會,他希望一定要替他去看看百草園。基于這些根深蒂固的原因,我既然來到了杭州,就一定要到紹興的百草園

18、看一看,如果不去看百草園,來杭州跟白跑一趟差不多。我向服務人員打聽得知,從杭州到紹興有一百二十多華里,既沒有火車可乘坐,賣票的公共汽車也很少,要去紹興,只能是步行。于是,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著星光,沿著兩道鐵軌之間的枕木,快步向紹興進發。 我沒有別的同伴,我的長征隊伍到武漢就走散了,從武漢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沒帶什么東西,只背了一只跟當過兵的堂哥借來的黃色軍挎包。挎包里裝著折疊起來的長征隊的旗幟,還有一本包了紅塑料皮的袖珍毛主席語錄本,語錄本里夾著學校給我們開的介紹信。從夜里走到白天,從早上走到中午,因擔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紹興,我半路沒有停下來,中午連一口飯都沒吃,連一口水都

19、沒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熱了,我覺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開對襟棉襖上的步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繼續往前走。我完全能夠回憶起我當時的樣子,刺棱著頭發,風塵仆仆,在向著既定的目標孤獨前進。我不是去地里扒紅薯,也不是去地里攆兔子,而是懷著一種景仰的心情,為了一個精神性的目的,餓著肚皮,奔赴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 到了,在西邊的天際飛滿紅霞的時候,我下了鐵路,來到河網縱橫,到處閃耀著明水的紹興。我走上了一條長長的石板路,這條石板路鋪在一條長河中間,兩邊都是寬闊的水面,石板路不寬也不高,離水面很近,跟水面幾乎是持平的,一彎腰就能撩起一把水。水里有行船,是那種兩頭尖尖的小船。離我較近的一只船,跟

20、我的行進是同一個方向。劃船的人頭上戴一頂舊氈帽,他手里劃著一支槳,腳上蹬著一支槳,借助雙槳,竟比我走得還快。我想,這位劃船人或許就是魯迅家的親戚,我加快速度,毫不放松地跟定他。當天晚上,因魯迅故居已經關門,我沒能看成百草園和三味書屋,只能就近找個接待站住下來。當時,住接待站非常容易,而且吃住全部免費。 到紹興的第二天上午,我如愿看到了向往已久的百草園。冬日的百草園顯得有些荒蕪和蕭條,除了墻邊立著一些落盡葉子的樹木,墻頭爬著一些枯藤,整個園子里別說百草了,連一棵綠草都看不到。但遠道而來的少年并沒有因此而失望,因為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已經為他提供了一個想象的藍本,根據藍本,他不僅可以在想象中把百草

21、園的情景復原,或許比原本的百草園更加豐富多彩,更加美好動人。 跨過一條小河,走過一座石橋,我當然也看了河邊的三味書屋。比起百草園來,我不那么喜歡三味書屋。這可能與魯迅先生的態度有關。我從魯迅先生的態度里感覺出來,他對三味書屋也不是很喜歡,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似乎代表著他的兩個人生階段,如果說前者代表自由的話,后者就意味著從此被約束,失去了無憂無慮的自由。 在1972年,我21歲那年,當礦工之余,竟然寫起小說來。50歲那年,我的短篇小說鞋竟有幸獲得了第二屆魯迅文學獎。當年的9月22日,在魯迅先生誕生120周年之際,我去紹興領了獎。頒獎大會之后,在組委會的安排下,我和所有的獲獎者一起,參觀了魯迅故居

22、,以及百草園和三味書屋。35年后,重訪百草園,我難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對百草園說:百草園,我又來了,你還記得我嗎?還記得當年那個15歲的少年嗎? 6.下列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正確的一項是() A.“我”只記得第一次去百草園的大致時間,這說明第一次去百草園的經歷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B.杭州名勝數不勝數,但“我”最想去的地方是百草園,這與我小時候學習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關。 C.“我”和魯迅一樣,小時候都不喜歡讀書,向往自由的生活,因此與三味書屋相比,“我”更喜歡百草園。 D.獲得魯迅文學獎之后,“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因此“我”重訪百草園的感受要比第一次更加從容淡定。 7.下列對

23、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A.文章以“我”回憶的方式寫“我”兩次前往百草園的經歷,給讀者以真實、生動之感。 B.“西邊的天際飛滿紅霞”暗示時間的變化,與前文“我”披著星光出發形成時間上的照應。 C.“我”第一次看到的百草園與“我”所想的百草園形成鮮明對比,“我”感到十分遺憾。 D.作者對自己兩次百草園之行敘寫進行了詳略安排,這樣安排使文章詳略得當,重點突出。 8.請簡要分析文中畫橫線句子的含意。 9.文章為什么著重描寫“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園時在路途上的經歷?請結合文章內容簡要分析。 【答案】6.B7.C 8.百草園豐富多彩,是魯迅兒時的樂園,魯迅在這里過著快樂自由的生活,百草

24、園代表著魯迅自由的人生階段。百草園也是“我”的精神樂園,“我”從課本中感受到百草園的美好,它在“我”心目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我”對它充滿了向往之情。 9.文章描寫“我”從杭州一路步行前往紹興,最終在天黑之前趕到了百草園,表現出“我”想盡早看到百草園的迫切心情。與標題中的“向往”相呼應,“我”一路上風塵仆仆,忍饑挨餓,毫不松懈,這正體現了“我”對百草園的向往之情。“我”向著目標孤獨前進,奔赴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從而表現出“我”深受魯迅先生的影響,對魯迅先生懷有一種景仰之情。 【解析】 【6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相關內容的理解能力。 A.“這說明第一次去百草園的經歷沒有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25、”錯,從后文可以看出第一次前往百草園的經歷讓“我”很難忘。 C.“我和魯迅一樣,小時候都不喜歡讀書,向往自由的生活”錯,原文只是說“我”受魯迅態度的影響不太喜歡三味書屋,并沒有說魯迅與“我”小時候都不喜歡讀書。 D.“獲得魯迅文學獎之后,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比第一次更加從容淡定”于文無據。原文只說“35年后,重訪百草園,我難免心生感慨,在心里默默地對百草園說:百草園,我又來了,你還記得我嗎?還記得當年那個15歲的少年嗎”,并不能由此推斷“獲得魯迅文學獎之后,我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比第一次更加從容淡定”。 故選B。 【7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對文章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的能力。 C.“我感到十分遺

26、憾”錯,根據原文“但遠道而來的少年并沒有因此而失望,因為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已經為他提供了一個想象的藍本”,可知作者并沒有遺憾之情。 故選C。 【8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的能力。 解答本題應結合上下文語境進行分析。 劃橫線句子說“百草園是他兒時的樂園”,結合上文的“文章所寫到的百草園里,有樹有藤,有菜畦水井,有草有花,有綠有紅,有鳥有蜂,內容十分豐富、美好”,說明百草園豐富多彩,是魯迅兒時的樂園。 后文說“百草園和三味書屋,似乎代表著他的兩個人生階段,如果說前者代表自由的話,后者就意味著從此被約束,失去了無憂無慮的自由”,由此可知,魯迅在這里過著快樂自由的生活,百草園代表

27、著魯迅自由的人生階段。 劃橫線句子還說“我們把文章讀來讀去,誦來誦去,百草園就留在了我們心中,也成了我們的樂園,精神樂園”,由此可知,百草園也是“我”的精神樂園,我在讀文章的過程中,從課本中感受到百草園的美好,它在“我”心目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我”對百草園充滿了向往崇敬之情。 【9題詳解】 本題考查學生分析文章重要情節的作用的能力。 文章寫“到杭州的第二天一大早,我就披著星光,沿著兩道鐵軌之間的枕木,快步向紹興進發”“到了,在西邊的天際飛滿紅霞的時候,我下了鐵路,來到河網縱橫,到處閃耀著明水的紹興”等故事情節,描寫了“我”從杭州一路步行前往紹興,最終在天黑之前趕到了百草園,表現出“我”想盡早

28、看到百草園的急切心情。 文章著重描寫“我”第一次前往百草園時在路途上的經歷,與標題十五歲的少年向往百草園中的“向往”相呼應,起到了照應題目的效果。另外,文章描寫“從夜里走到白天,從早上走到中午,因擔心天黑之前走不到紹興,我半路沒有停下來,中午連一口飯都沒吃,連一口水都沒喝,一直在枕木上跨越式前行。走得熱了,我覺得后背上汗津津的,就解開對襟棉襖上的步扣子,露出光光的肚皮,繼續往前走。我完全能夠回憶起我當時的樣子,刺棱著頭發,風塵仆仆,在向著既定的目標孤獨前進”等情節,說明“我”一路上風塵仆仆,忍饑挨餓,毫不松懈,而這也正體現了“我”對百草園的向往熱愛之情。 “我沒有別的同伴,我的長征隊伍到武漢就

29、走散了,從武漢再往前,就剩下我孤身一人。我身上沒帶什么東西,只背了一只跟當過兵的堂哥借來的黃色軍挎包”,“我”向著目標孤獨前進,奔赴魯迅先生筆下的百草園,表現出了“我”深受魯迅先生思想的影響,對魯迅先生懷有一種深深地景仰崇拜之情。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題。 唐僖宗乾符五年,振武節度使李國昌之子克用為沙陀副兵馬使,戍蔚州。會大同防御使段文楚兼水陸發運使,代北薦饑,漕運不繼,文楚頗減軍士衣、米,又用法稍峻,軍士怨怒。李盡忠遣康君立潛詣蔚州說克用起兵,除文楚而代之。于是盡忠夜帥牙兵攻牙城,執文楚及判官柳漢璋等系獄,自知軍州

30、事,遣召克用。克用帥其眾趣云州,行收兵。癸酉,盡忠械文楚等五人送斗雞臺下,以騎踐其骸。甲戌,克用入府舍視事。李國昌欲父子并據兩鎮,得大同制書,毀之,殺監軍,不受代,與李克用合兵陷遮虜軍,進擊寧武及岢嵐軍。夏四月丁酉,以李琢為蔚朔節度使,仍充都統。琢將兵萬人屯代州,與盧龍節度使李可舉、吐谷渾都督赫連鐸共討李克用。李克用遣大將高文集守朔州,自將其眾拒可舉于雄武軍。鐸遣人說文集歸國,開門迎官軍。秋七月,李克用自雄武軍引兵還擊高文集于朔州,李可舉遣行軍司馬韓玄紹邀之于藥兒嶺,大破之,殺七千余人。又敗之于雄武軍之境,殺萬人。李琢、赫連鐸進攻蔚州,李國昌戰敗,部眾皆潰,獨與克用及宗族北入達靼。李克用雖累表請降,而據忻、代州,數侵掠并、汾。義武節度使王處存與克用世為婚姻冬十月詔處存諭克用若誠心款附宜且歸朔州俟朝命若暴橫如故當與河東大同共討之行營都監楊復光說王重榮,使以朝旨諭鄭從讜召克用使平黃巢。王鋒以墨敕召李克用。十一月,克用將沙陀萬七千自嵐、石路趣河中。十二月,以忻、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