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專題報道_第1頁
大豆專題報道_第2頁
大豆專題報道_第3頁
大豆專題報道_第4頁
大豆專題報道_第5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科技創新結碩果大豆產業譜新篇大英縣大豆產業發展紀實大英縣位于四川盆地腹部,全縣幅員面積703平方公里, 總人口 54.7萬,其中農業人口 44.1萬。耕地面積31.6萬 畝,其中旱地20.3萬畝,全年糧食作物播種面積71萬畝以 上,糧食總產25萬噸以上。但這樣一個小小的川中丘區縣, 卻因試驗、示范、推廣旱地新三熟,麥/玉/豆”套作大豆種 植模式,改寫了南方大豆的種植歷史,更是改變了人們對南 方大豆僅作為小作物發展的觀念。正如中國作物學會大豆專 業委員會理事長蓋鈞鎰院士等來大英縣考察時的感概一樣: 陵/玉/豆旱地新三熟種植模式讓我大開了眼界,我看 到了中國大豆產業的振興,簡直不可思議! ”。建縣

2、之初,該縣主要旱糧作物以小麥、玉米、紅苕為主, 隨著近年來該模式的大力推廣,至2008年,紅苕已逐步退 出了主要旱食作物序列,取而代之的是迅速發展的優質食用 蛋白大豆。2008年全縣大豆播種面積12.27萬畝,總產1.8 萬噸,總產值達到了 5400萬元。以該縣為代表的旱地新三 熟,麥/玉/豆”大豆種植模式,由于具有省工、節本、增效、 培肥地力等優點,深受老百姓喜愛,發展相當迅速,短短5 年時間,該縣已累計推廣面積47萬畝,示范帶動全省年推 廣面積達到261.3萬畝以上,成為南方大豆面積逐年增加的 主要動力,且正在成為推進川中丘區乃至全省現代農業發展的一項新型實用技術。大英縣歷來就有種植大豆的

3、習慣,且種植模式多種多 樣,如凈作、間套作和圍邊等。其中,凈作模式以春秋大豆 為主,由于與玉米、水稻、紅苕等大宗糧經作物存在土地競 爭,且比較效益較低,生產面積較小,主要分布在瘦薄地和 零散地塊上,而間作模式2004年前以,麥/玉/+豆/苕”模 式為主,占大豆面積的50%以上,但該模式大豆產量較低, 大面積不足50公斤/畝,且費工費力。隨著近年來農村體制 的改革開放不斷深入,農業生產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同時 也伴隨許多新的問題出現:一是自然災害特別是夏伏旱發生 頻繁,受自然因素影響,作物產量波動較大;二是由于種植 業相對效益較低,(如種植面積較大的紅薯若扣除人工成本 外,幾乎呈現負增長)因此農

4、民投入相對不足,造成耕地質 量日趨下降;三是農村青壯勞動力外出打工多,從事種植業 生產的勞動力嚴重不足。面對這些新情況新問題,2003年該 縣在四川農業大學和四川省農技推廣總站的指導和支持下, 積極探索抗災、省工、節本、增效的旱耕地耕種模式旱地新 三熟,麥/玉/豆”為主的種植模式,為推進全縣旱作農業可 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找到了一條有效途徑。該模式種植技術簡單,小春種植小麥,6尺開廂,3尺 (或2.5尺)種小麥、3尺作(或3.5尺)預留行,次年2 月在預留行中栽植玉米,5月底-6月初,麥收后于小麥帶種 植3-4行大豆,改原,麥/玉/苕”或,麥/玉/+豆/苕”模式 為,麥/玉/豆”模式,實施分

5、帶輪作、連續免耕、秸稈還田、 合理密植、綜防病蟲等技術路線。該模式自試驗、示范、推 廣以來,與原有模式相比,一直表現出省工、節本、增效等 優點。在2006年遭遇特大干旱的情況下,該縣套作大豆卻喜 獲豐收,經田間測產,大豆最高畝產達到173.42公斤,全 縣平均畝產達到為115.3公斤,而,麥/玉/苕”平均畝產紅 苕700公斤。從紅苕與大豆產值比較,紅苕畝產值為250元, 大豆畝產值為345.9元,大豆畝產值增加95.9元,加上用 工的節本增效,麥/玉/豆”模式畝均增加經濟效益150-200 元。實踐證明,麥/玉/豆”模式具有良好的抗旱減災效應。 此外,大豆通過根瘤進行生物固氮,達到氮素的種間促

6、進和 培肥地力的效果,既減少自身化學肥料的施用量,又促進玉 米、小麥等作物產量的提高。旱地新三熟,麥/玉/豆”模式在該縣推廣以來,深受老 百姓喜愛,發展相當迅速,近年來,該縣逐年加大對這項技 術推廣的支持力度,使其無論是種植水平、還是種植規模均 在四川省位居前列,短短5年時間,已累計推廣面積47萬 畝,新增經濟效益0.7億元以上。2006、2007連續兩年全省 旱地新三熟,麥/玉/豆”種植模式研討會和現場會在該縣召 開,2007年9月又迎來第十九屆全國大豆生產研討會在大英 縣成功召開,更助推了該項技術的推廣。2008年5月,大英 縣農業局參加研究的旱地新三熟,麥/玉/豆”模式的試驗研 究與推廣

7、獲市科技進步一等獎。該模式在以該縣為代表的南 方地區成功推廣應用,將徹底改變人們對大豆僅作為小作物 的觀念,對解決四川省常年100萬噸的大豆缺口,發展現代 畜牧業、滿足人們對植物蛋白日益增長的需求,具有積極的 作用。由于旱地新三熟,麥/玉/豆”模式在大英縣推廣應用效 果明顯,2008年該縣被列為農業部大豆行業科技協作核心縣 之一,為此,該縣在蓬萊鎮幸福村和吊腳樓村集中建立了 1000畝,麥/玉/豆”旱地新三熟模式核心展示區,在玉峰鎮 肖家溝村建立了 50畝套作大豆高產攻關田,在種植規模和 種植水平上推動全縣平衡發展。盡管2008年遭受嚴重的冰 凍災害,推遲玉米播期導致大豆苗期受玉米隱蔽影響,生

8、長 中后期又遭遇了降雨頻繁且雨量大的特殊自然災害,導致大 豆前期細弱后期普遍旺長,但通過測產,平均畝產仍然達到 了 116公斤。為促進南方間套作大豆的發展,10月28日, 四川農業大學和四川省農技推廣總站特邀請中國工程院院 士、大豆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及栽培土壤營養崗位專家等 著名專家來川考察套作大豆生產情況,在大英縣召開的套作 大豆測產現場會上,經專家現場測產驗收,蓬萊鎮核心展示 區大豆平均畝產123.6公斤,玉峰肖家溝村攻關田大豆平均 畝產138.5公斤,最高畝產171.5公斤。今年全縣,麥/玉/ 豆”模式套作大豆種植面積達到12.27萬畝,實現大豆總產1.8萬噸,總產值5400萬元,可實現農民人均增收40元以 上。2009年該縣被列為四川省,糧食作物良種良法入戶到田 工程”大豆項目實施縣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