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史—口述史學理論與實踐》 (2)_第1頁
《世界文化史—口述史學理論與實踐》 (2)_第2頁
《世界文化史—口述史學理論與實踐》 (2)_第3頁
《世界文化史—口述史學理論與實踐》 (2)_第4頁
《世界文化史—口述史學理論與實踐》 (2)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6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PAGE PAGE 11世界文化史口述史學:理論與實踐教學大綱課程編號:0521135001課程類別:專業選修課學分:2學時:36開課教師:楊祥銀博士使用教材:唐納德里奇(著),王芝芝、姚力(譯):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實務指南(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2006年)。Donald A. Ritchie, Doing Oral History: A Practical Guide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second edition, 2003).參考教材:保爾湯普森:過去的聲音:口述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楊祥銀: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

2、與實踐(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一、教學目的與任務通過本課程的系統講述,使學生了解口述史學的基本理論、方法、應用以及在各地的實踐現狀;并通過具體的口述歷史計劃,讓學生進一步鞏固和深化對于課堂知識的理解。同時,課程也鼓勵學生閱讀中外文研究著述,不僅促進學生對于課程專業知識的了解程度,而且也讓學生積極了解國內外的最新學術進展。二、課程定位本課程作為歷史專業本科生的專業選修課,它有助于學生了解基礎專業課程之外的歷史專業知識。本課程除了講授指定教材的相關內容之外,盡量更多地向學生介紹學術界關于相關問題的最新研究成果。三、教學方法與實踐環節教學方法以課堂講授為主,同時輔以口述歷史訪談、課堂討

3、論、觀看影片以及撰寫書評和研究報告等多種形式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不僅掌握較為扎實的有關該課程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與基本方法,而且也不斷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與獨立性。實踐環節包括口述歷史訪談、課堂討論、觀看教學錄像片、撰寫書評和研究報告等等。四、教學內容與要求第一章 導論(2學時)基本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導論的講授,使學生了解開設口述史學這門課程的目的和要求,掌握本學科的基本概念、發展現狀與主流趨勢,以及明確學習口述史學的方法和意義。重點及難點:口述史學的基本概念、發展現狀與主流趨勢。主要教學內容:一、基本概念:1、什么是口述歷史和口述史學?2、口述史學能否成為一門學科?3、口述史學、公共歷史

4、學和學院歷史學二、發展現狀1、現代口述史學的誕生2、口述歷史組織與會議3、口述史學期刊4、口述史學理論與方法經典讀本三、主流趨勢1、作為檔案實踐的口述史學(1948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2、口述史學的“社會史轉向”(20世紀60年代中期70年代中期)3、口述史學的“語言學轉向”與“文化轉向”(20世紀70年代中期90年代中期)4、數字化時代的口述史學(20世紀90年代以來)四、課程要求思考題:1、如何理解口述史學與傳統史學的差異,口述史學給傳統史學帶來了哪些挑戰?第二章 理論篇:口述史學基本理論管窺(4學時)基本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講授,使學生了解口述史學的基本理論問題,內容涉及口述史

5、學興起和發展的原因、口述史學的特點、口述史學的功用以及口述史學面臨的挑戰。要求學生能夠廣泛閱讀相關研究著述,并選擇性地撰寫簡短書評。重點及難點:口述史學的特點、口述史學的功用以及口述史學面臨的挑戰。主要教學內容:一、口述史學興起和發展的原因1、新史學運動的蓬勃發展2、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二、口述史學的特點1、人民性2、合作性3、動態性4、跨學科性三、口述史學的功用1、填補傳統歷史記錄的空白與不足2、改變傳統史學的面貌,開辟新的研究領域和方法3、推動跨學科合作與應用4、促進歷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四、口述史學面臨的挑戰1、記憶問題2、資金問題3、保密問題4、著作權問題思考題:1、口述歷史是否可以采訪任

6、何人,它是不是真正可以實現美國歷史學家卡爾貝克(Carl Becker)的崇高理想“讓每個人成為他自己的歷史學家”(Everyman His Own Historian)?2、如何理解記憶的主觀性與歷史的客觀性問題?3、在口述歷史的生產過程中,訪談者與受訪者都參與其中,那么誰才是真正的口述歷史學家(oral historian),誰擁有最終的著作權?第三章 方法篇:一項口述歷史計劃的基本程序(8學時)基本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講授,使學生了解進行一項口述歷史計劃的基本程序。要求學生通過具體的口述歷史計劃,來理解口述歷史的基本操作方法,并且相互交流經驗和心得。重點及難點:口述歷史計劃選題分析

7、、口述歷史訪談(準備、執行和結束)、口述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編輯、口述歷史資料的保存和傳播,口述歷史的法律和道德考量。主要教學內容:一、口述歷史計劃選題分析1、選題意義2、受訪者尋找的難度3、計劃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二、口述歷史訪談1、準備訪談2、執行訪談3、結束訪談三、口述歷史資料的整理和編輯1、轉錄2、校對3、索引和訪談文檔四、口述歷史資料的保存和傳播1、保存的基本條件2、口述歷史與圖書館、檔案館3、口述歷史出版4、口述歷史與廣播電臺5、口述歷史與電視6、口述歷史與網絡五、口述歷史的法律和道德考量1、法律問題2、道德問題思考題:1、口述史學與現代科學技術的關系?2、口述歷史的內容是否會構成誹謗罪

8、?教學建議:本章重點講述口述歷史的基本程序,可以考慮讓學生實施具體的口述歷史計劃來總結和評價訪談經驗。擬定的口述歷史計劃初步確定為溫州大學校史口述歷史和口述歷史:一個僑鄉的形成,溫州麗岙。第四章 應用篇:口述史學的跨學科思考(6學時)基本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講授,使學生了解口述史學的跨學科理論來源和跨學科應用。要求學生能夠閱讀相關的理論著述,加深對于這些問題的認識。重點及難點:口述史學的跨學科理論來源、口述史學的跨學科應用。主要教學內容:一、口述史學的跨學科理論來源1、社會學2、新聞學3、敘述學4、記憶研究二、口述史學的跨學科應用1、婦女研究2、災難研究3、社會學研究4、民俗學5、醫學6

9、、圖書館學7、戲劇學8、建筑學思考題:1、如何理解口述歷史成為賦權(empowerment)的一種手段?2、如何理解口述歷史的醫療價值?第五章 課堂篇:口述史學與課堂教學(4學時)基本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講授,使學生了解口述歷史作為一種教學手段的意義。要求學生能夠更為積極地發揮學習的主動性,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扮演更為主動的角色。重點及難點:如何進行口述歷史教學、口述歷史教學的作用、口述歷史教學面臨的問題。主要教學內容:一、口述歷史教學的興起和發展1、興起2、發展二、如何進行口述歷史教學1、教學目標2、如何選題3、課程評估三、口述歷史教學的作用1、重新定位歷史學科2、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3、培

10、養學生綜合能力4、培養學生協作精神四、口述歷史教學面臨的問題1、教師2、學生3、學校4、資金5、如何反饋給當地社區思考題:1、口述歷史教學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手段,對于學生有什么積極意義?第六章 實踐篇:當代中外口述史學發展概況(6學時)基本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講授,使學生了解當代中外口述史學發展的基本概況。要求學生通過網絡積極瀏覽各地口述歷史組織和研究機構的網站來了解相關情況。重點及難點:國外口述史學的發展歷程對于方興未艾的中國口述史學的意義,中國口述史學發展面臨的問題。主要教學內容:一、當代中國口述史學1、當代中國口述史學方法的嘗試2、當代中國口述史學發展的新階段3、臺灣口述史學4、國外

11、有關中國歷史題材的口述史學研究5、中國口述史學發展的障礙和前景展望二、當代外國口述史學1、美國2、英國3、加拿大4、德國5、西班牙6、澳大利亞7、新西蘭8、新加坡9、墨西哥10、巴西11、南非12、阿根廷13、特立尼達和多巴哥思考題:1、如何借鑒國外口述史學發展的優秀經驗,推動方興未艾的中國口述史學的發展?第七章 閱讀篇:口述史學經典著作導讀(4學時)基本教學目的和要求:通過本章的講授,使學生了解有關口述史學理論與方法的經典著作。要求學生選擇性地閱讀這些經典著作,并撰寫簡短書評。重點及難點:如何選擇有代表性的口述史學經典著作,這些著作對于建設中國口述史學理論的意義。主要教學內容:一、過去的聲音

12、:口述歷史二、聲音外殼:口述歷史的藝術三、互動式口述歷史訪談四、記錄口述歷史:社會科學家的實踐指南五、大家來做口述歷史六、口述史學:跨學科文集七、口述史學讀本八、口述歷史教學文集九、口述歷史指南十、口述歷史與公共記憶第八章 總結(2學時)五、復習與思考復習思考題已經列在每章節的教學內容中。六、參考文獻保爾湯普森:過去的聲音:口述史(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年)。楊祥銀:與歷史對話:口述史學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4年)。楊祥銀:口述史學(臺北:揚智文化,2004年)。周新國(主編):中國口述史的理論與實踐(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2005年)。當代上海研究所(編):口述歷

13、史的理論與實務:來自海峽兩岸的探討(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Cullom Davis, K. Back and K. MacLean (eds.), Oral History: From Tape to Type (Chicago: 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second edition, 1977).David K. Dunaway and Willa K. Baum (eds.), Oral History: An Interdisciplinary Anthology (Nashvill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14、State and Local History, 1984).Ronald Grele, Envelopes of Sound: The Art of Oral History (New York: Praeger, 1991).Alessandro Portelli, The Death of Luigi Trastulli and other Stories: Forms and Meaning in Oral Histor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1991).Sherna B. Gluck and Daphne Pat

15、ai (eds.), Womens Words: The Feminist Practice of Oral History (New York and London: Routledge, 1991).Elizabeth Tonkin, Narrating Our Pasts: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Oral Histor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2).Barry A. Lanman, and Laura M. Wendling (eds.), Preparing the Next Generat

16、ion of Oral Historians: An Anthology of Oral History Education (Lanham: Altamira Press, 2006)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ed.), Memories & Reflections: The Singapore Experience (Singapore: Oral History Centre, National Archives of Singapore, 2007).Alessandro Portelli, The Battle of Valle Giulia:

17、Oral History and the Art of Dialogue (Madison: The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Press, 2007).Della Pollock (ed.), Remembering: Oral History Performance (New York: Palgarve, 2005).Valerie Raleigh Yow, Recording Oral History: A Guide for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200

18、5).Robert Perks and Alistair Thomson (eds.), The Oral History Reader (New York: Routledge, 2006).Thomas L. Charlton, Lois E, Myers and Rebecca Sharpless (eds.), Handbook of Oral History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2006).Thomas L. Charlton, Lois E. Myers and Rebecca Sharpless (eds.), History of Oral History: Foundations and Methodology (Walnut Creek: AltaMira Press, 2007).Paula Hamilton and Linda Shopes (eds.), Oral History and Public Memories (Philadelphia: Te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