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文化課程論文_第1頁
地域文化課程論文_第2頁
地域文化課程論文_第3頁
地域文化課程論文_第4頁
全文預覽已結束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nèi)容提供方,若內(nèi)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三秦名饌:牛羊肉泡饃摘 要:陜西的羊肉泡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名貴小吃,它因料重味醇、湯鮮味濃、饃 筋光滑、營養(yǎng)豐富、回味悠長而深受三秦父老和外地人的喜歡。陜西羊肉泡古稱羊羹,宋代 大詩人蘇軾就有“隴饌有熊蠟,秦烹為羊羹”的詩句。其歷史最早可上溯到公元前十一世紀, 古時被稱為國王諸侯的禮饌。關于牛羊肉泡饃的形成和傳說在陜西就有好幾種,到底哪一種 說法準確,已無從考證。但是,牛羊肉泡饃作為一種傳統(tǒng)名吃,能夠保留下來,成為三秦名 饌,更重要的還是它有著厚重的歷史。而且,其做法和吃法也很獨特、講究,體現(xiàn)著與眾不 同的秦文化。關鍵詞:羊肉泡饃;西安;飲食;文化一、非比尋常的由來“提起長安城,長憶羊羹名”

2、。上古的“羹”,一般是指帶汁的肉,而不是湯。 傳說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與西域來的客商攜帶的面餅組合 演化而來的。古時陜西的羊因肥嫩而馳名,且有烹制羊肉的傳統(tǒng)。由唐至宋,都城東遷, 長安盛事不再,可舊皇都畢竟市井寬整,店鋪驛站林立,沿著漫漫絲綢之路到達 或中轉的商隊總要在此貿(mào)易、歇腳和休整,家鄉(xiāng)帶來的干糧早已風干脫水,用此 地拿手的羊羹浸煮來吃正好符合商人精打細算的原則,泡饃暖胃耐饑又適合趕路 的需要,久之就成為一種固定吃法保留下來。應當說牛羊肉泡饃是中華飲食文化 與阿拉伯飲食文化相互交流的產(chǎn)物,這種吃法在宋代以后逐漸成形,明末清初才 正式成名。泡饃雖不過是一粗陋小吃,可擱在這

3、文化底蘊豐厚的長安城,架不住有心人 反復琢磨改進,融入關中名小吃的煮法,烹調(diào)技術日臻成熟,硬是將販夫走卒的飲食引入尋常百姓家,登上大雅之堂。二、考究細致的做功如今,在西安城內(nèi),大大小小有近兩千家羊肉泡饃館,幾乎每一條大街小巷 上都有幾家專營或兼營的羊肉泡饃館,隨便在哪兒都能吃到很地道的口味。除少 數(shù)幾家高檔大店外,遍布市井街道的店鋪多數(shù)還是由自家親戚主灶,以自己的不 變風味服務于食客。羊肉泡饃分為熬湯、打饃、煮饃三大部分制作。好湯的關鍵是配料,制法當 然是商業(yè)秘密,各家有自己的高招。泡饃館一般是晚上8、9鐘點開始熬骨煮肉, 到第二天凌晨4、5點鐘起鍋撈肉,6點鐘開始營業(yè)。羊肉泡原是回民經(jīng)營的冬

4、令早 餐食品。遠路客商扎扎實實地吃完一碗湯濃肉厚饃磁的飽飯就上了遠路,這一頓 飯可要管到晚上呢。所以從前中午12點過后就沒有賣了。如今有了冰箱保鮮,人 們生活也日趨多樣化,這些老規(guī)矩也就跟著變了。泡饃所用的佗佗饃制作工藝并非一般的烙饃,而是半發(fā)面餅,取其韌而略發(fā), 宜于浸煮的特點。餅打出的饃可概括為“虎皮、鐵圈、菊花心”,餅要略呈金黃色, 背面如虎皮,正面沿邊鼓起,形成一道深色的圓圈,似一鐵箍,饃中心仿佛菊花 般發(fā)起散開。如今多數(shù)店鋪早已走入集約化生產(chǎn),由統(tǒng)一的制餅店定時配送面餅。多少年來這個行業(yè)全靠自家店里親戚問一代代口傳心授烹制經(jīng)營秘訣,一個 名廚師要精通剝、易叭砍、煮、撈、切、冒等一整套

5、工序技術,嚴格按傳統(tǒng)工藝 要求,肉塊要薄厚均勻,肥瘦搭配恰當,煮肉時主料、輔料投放有序,香料匹配 考究,做出的牛羊肉湯才能香氣撲鼻。因而培養(yǎng)一個合格的爐頭一般得1 0多年。三、與眾不同的吃法久居西安的人,幾天不吃泡饃就好象缺了點什么,總會隔三差五地去過一把 癮。可是與光顧其它飯店打牙祭不同的是,吃客必須自己掰饃,不能“飯來張口”。 食者進得飯鋪,根據(jù)自己的飯量,將饃掰成花生粒大小的塊狀,經(jīng)過掰(掰成小塊)、 撕(撕成薄片)、掐(掐成碎粒)、抖(抖落均勻)等程序,放入碗里。饃塊不宜過大 或過小,太大了五味不入;太小了又易煮糊。一桌客人各掰各的饃,掰好后服務 員白會來按碗編號,送入灶頭冒煮(翻著泡

6、煮的形象說法),煮后送回來才能開始 享用。掰好的饃送入廚房。廚房的切配師傅(行話稱“板兒頭”)給每碗切配數(shù)片肉, 根據(jù)食者要求,可肥可瘦或肥瘦搭配進行煮制。廚房灶邊原汁肉湯和清水分盆而 放,煮饃時,要求以饃定湯,以湯定料,武火急煮。取肉湯一份,清水二份,用 炒勺燒開,根據(jù)口味加入適量的精鹽,倒入切配好的饃塊,用大火煮約1分鐘,淋 入熟羊油,顛翻幾下,撒上味精,盛入碗里即成。舊時食客吃泡饃認人,如果他認可的泡饃板頭不在,扭頭就走,改天再來吃。 所以舊時西安城里就有“文到閣老武到侯,牛肉館里當爐頭”的說法。可見在泡 饃館里當師傅是很體面的。泡饃上來了,看那碗里,饃塊在下,紅色的肉片、青青的蒜苗在上

7、,細細的 粉絲盤成網(wǎng)狀,煞是精致好看,怎不叫人胃口大開。吃泡饃時,不能上下翻攪, 以免發(fā)瀉。一般是從一邊“蠶食”,這樣能始終保持鮮味不變,也能品出肉料濃湯 的鮮味來,再佐以糖蒜和泡菜消膩化腥。餐后喝一碗用肉湯烹制的高湯,頓覺心 曠神恰,上下貫通,全身無一處不熨貼的,仿佛一切煩惱郁悶頓時化為烏有。近些年,幾乎天下的美食都進了西安,但西安人依舊摯愛著那一碗簡樸實惠 的羊肉泡饃,足見它的無窮魅力。牛羊肉泡饃是古城西安上千年歷史文化的產(chǎn)物, 細細地掰饃,慢慢地享用,輕松地聊天,漸漸就品出了古城的別樣滋味。幾百年 過去了,牛羊肉泡饃所代表的西北風情卻是深入骨髓的。到西安游玩,登城墻、 看兵馬俑、吃牛羊肉

8、泡饃已成為必不可少的安排。四、舌尖上的文化泡饃從煮湯到掰饃都是一個慢話。舊時食家講究掰饃要像蜜蜂頭,太大了五 味不入;太小了又易煮糊。這泡饃的吃法也有講究,一是“單走”饃與湯分端上 桌,這饃(餅)最好是發(fā)面的,掰到湯中吃;二是“干泡”煮好碗中不見湯;三 是“水圍城”和“口湯”,前者湯多一些將饃圍在中間;后者食后碗底余一口湯。 這吃的次序講究要從一邊一口一口吃,使鮮熱之氣不散。目前在西安,老孫家、 同盛祥、坊上人、安德坊四家牛羊肉泡饃都被評定為中華名小吃,每天食客盈門, 細細地掰饃、細細地品,品著鮮美無比的泡饃滋味,也品出了古城西安這座歷史 文化名城的別樣滋味。牛羊肉泡饃本身是一道亮麗的飲食文化

9、風景,而在牛羊肉泡饃的做法上,本 身就能體現(xiàn)出一種文化。在具體吃法上更是一種文化,比如羊肉泡饃四種吃法中 的“水圍城”,其選造型就十分美觀,很有文化,講究寬湯大煮,中間是饃、肉、 周圍湯汁環(huán)繞,故稱“水圍城”,一位著名的詩人寫道“饃似白玉碎塊凝成山,湯 似濃濃的海水,水圍山,山傍水,那兩塊肉卻是兩塊罕見的褐色巖石,蒜苗是點 綴山巒的綠悲翠,粉絲不知是那位仙女撤下的一團水晶鏈,縷縷熱氣使山水蒙上 一層云嵐霧靄的色彩,而其味更是回味無究,終生難忘。”吃羊肉泡用的大碗,大得叫外地人看了害怕。那碗也是一種文化,金邊、細 瓷,陜西人粗獷、膘悍,吃飯用大碗,一碗就盛夠,從不要第二碗。羊肉泡吃一 碗飽一天,也很適合陜西人的性格。“三千萬秦人齊吼秦腔,一碗羊肉泡喜氣洋洋”, 這是賈平凹先生對陜西人的評價,平凹先生也很愛吃羊肉泡,陜西的名人、文人 幾乎都愛吃羊肉泡,也都寫過羊肉泡。也是因為羊肉泡文味很濃,很有文章可寫。總之,牛羊肉泡饃是中國飲食文化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國飲食文化的驕傲。 從某種意義上說,它已超出了飲食文化,而形成一種地域文化,風俗民俗文化, 民族文化,宗教文化。所以吃牛羊肉泡饃是吃文化、吃歷史、吃民族、吃風俗, 你到了西安吃一碗羊肉泡,也就了解了西安的許多。參考文獻:于健惠.牛羊肉泡饃:深入骨髓的西北風情J.中國西部,2005,(1):112-115.劉西艷.牛羊肉泡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lián)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wǎng)頁內(nèi)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jīng)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nèi)容挪作商業(yè)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wǎng)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nèi)容的表現(xiàn)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nèi)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nèi)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nèi)容,請與我們聯(lián)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