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大壩灌漿廊道滲水檢查專題報告 1 前言 2 廊道設計概況 3 施工概況 4 滲水通道檢查情況 5 大壩監測滲流成果分析 6 滲水通道檢查初步結論 7處理措施匯報綱要1.前言2010年5月,在左岸壩基廊道內EL.583m高程處發現一滲漏點,滲水流量約為27L/min,根據相關方及專家現場查看后意見,要求對滲水點的水源及滲水方式進行檢查。經業主、設計、監理、施工四方研究,在廊道不同高程進行鉆孔取芯及用摻有高錳酸鉀的水進行壓水試驗,來檢查滲水來源及滲水通道。2.廊道設計概況2.1.灌漿廊道體型設計 廊道體型: 灌漿廊道為溝埋式,城門洞形,雙排灌漿,凈空尺寸為3.5m3.5m。 廊道止水 在施工過程中
2、,根據現場實際施工情況,在左岸壩0+255.37m、EL.583.5m以上及右岸壩0+343.00m、EL.581.73m以上的廊道施工縫開始設置銅片止水。2.廊道設計概況2.1.灌漿廊道體型設計 2.2.大壩基礎灌漿處理2.廊道設計概況固灌入巖7m,梅花形布置固結灌漿孔第一排帷幕孔第二排帷幕孔固結灌漿孔固結灌漿孔固灌入巖7m,梅花形布置心墻軸線墊層 固結灌漿 垂直基礎面呈梅花形布孔,孔距一般為3.0m,右岸軟弱巖帶范圍加密為2m。在左岸約760.0m高程、右岸782.0m高程以上孔深為5.0m,其余一般均為7m,在右岸軟弱巖帶加深至25m。一般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在右岸軟弱巖帶則采用干磨細水
3、泥。2.廊道設計概況2.2.大壩基礎灌漿處理 帷幕灌漿 以基巖q1Lu作為相對不透水層界線,在心墻下設置了12排。兩排帷幕的孔距一般為2.0m,采用普通硅酸鹽水泥灌漿;在右岸風化蝕變軟弱帶及強風化部位壩基加密至1.5m,排距為1.5m,采用超細水泥進行灌漿。 3.施工概況3.1.開挖爆前、爆后聲波檢查情況 聲波檢測 河床心墻基礎左EL.620.0m河床EL.570.0m開挖爆前、爆后均做了聲波測試,建基面以下5.0m范圍內單孔爆前、爆后波速衰減率最大值為9.3%,最小值為5.8%,平均值8.0%,其中建基面以下1.0m處波速衰減率最大值為9.2%,最小值為4.1%,平均值7.0%。均滿足設計要
4、求的聲波衰減值小于10%的要求。3.2.左岸EL.620m以下廊道兩側灌漿質量檢查情況 固結灌漿質量檢查情況 左岸EL.620m以下廊道兩側固結灌漿完成檢查孔19個,壓水38段,透水率均滿足設計的透水率不大于3 LU的要求。灌后聲波測試大于4000 m/s的設計要求。其、序孔平均單位注灰量明顯遞減,符合灌漿一般規律。3.施工概況 帷幕灌漿質量檢查情況 1.左岸EL.620m以下廊道帷幕灌漿完成檢查孔11個,壓水154段,透水率均滿足設計透水率不大于1 LU的要求。其、序孔單位注灰量明顯遞減,符合灌漿一般規律。 3.施工概況3.2.左岸EL.620m以下廊道兩側灌漿質量檢查情況 帷幕灌漿質量檢查
5、情況 2.帷幕灌漿異常情況分析 左岸斜坡廊道壩0+267.9m一序孔,孔口高程EL.581.93m,鉆孔至22m22.3m時,出現泥黃色返水,局部卡鉆,巖芯多為短柱產出,巖體較破碎,有開敞性緩傾角裂隙發育,裂隙面風化夾黃泥,走向與帷幕軸線相交。該段吸漿量較大,3次復灌才結束灌漿,共計耗灰17.1t。 左岸645灌漿平洞搭接帷幕灌漿一序孔,樁號壩0+24.000,孔口高程EL646.6m,鉆孔至1.2m2.0m時,有卡鉆及無返水現象,巖芯巖體較破碎,有開敞性緩傾角裂隙發育。在灌漿過程中吸漿量較大,且有不起壓現象,通過越級變濃施灌,最后滿足灌漿結束標準。 3.施工概況3.2.左岸EL.620m以下
6、廊道兩側灌漿質量檢查情況 地下水位根據先導孔水位,繪制出左岸EL.645m以下水位示意圖。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1.鉆孔布置1在左岸爬坡廊道570m620m高程共鉆孔14個,編號按鉆孔先后排列。孔號1號孔2號孔3號孔4號孔5號孔6號孔7號孔8號孔9號孔10號孔11號孔12號孔13號孔14號孔孔深(m)2.8 2.8 7.8 7.5 9.23 4.3 7.0 7.1 7.5 7.8 7.5 7.5 4.1 7.7 滲漏檢查孔鉆孔孔深統計表 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1.鉆孔布置說明箭尾表示壓水孔,箭頭指向孔表示箭尾孔壓水時,該孔有紅色高錳酸鉀溶液流出。 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1.鉆孔布置說明:
7、 1號14號孔均從廊道兩側邊墻往兩側鉆孔,除了5號孔和6號孔是上仰鉆孔外,其余孔均為下傾鉆孔。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1.鉆孔布置2 15、16號孔為左岸廊道EL.609和EL610.5高程處的2條裂縫處的鉆孔,意在檢查裂縫間是否連通。3 17、18號孔為河床廊道壩0+313m的上下游邊墻鉆孔,意在檢查右岸滲水情況。4.2.檢查孔壓水情況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 是否出紅水壓水孔583出水點1號孔2號孔3號孔4號孔5號孔6號孔7號孔8號孔9號孔10號孔11號孔12號孔13號孔1號孔(8)(9)(30)2號孔3號孔(12)4號孔(24)5號孔6號孔7號孔(72)8號孔(21) (6)9號孔10號孔(
8、18)11號孔12號孔13號孔(21)(18)(15)(12)14號孔備注:表示有出水,()內數字為開始壓水至本孔出紅水時長min;表示無出水;表示壓水試驗時, 該孔未造好;有底色孔為下游孔,無底色孔為上游孔。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2.檢查孔壓水情況(1)18個檢查孔中除了1、5、6號孔滲水流量較大外,其余孔在其它孔壓水或不壓水的情況下均無明顯滲水。 (2)壓水關系表表明:左岸廊道上游側5號、583出水點、1、4、3號孔之間存在滲水通道;下游側6、2、7、8、9、10、13號孔之間存在滲水通道。(3)15、16號孔在采用高錳酸鉀溶液壓水時,無流量發生,未發現兩裂縫孔存在互相滲透現象。(4)河
9、床廊道右岸壩0+313m上下游邊墻的17、18號鉆孔基本無滲水,分別用高錳酸鉀溶液壓水,其它孔均未觀察到有紅色高錳酸鉀水流出。 5號孔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3.滲水較大孔施工情況5號孔布置示意圖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3.滲水較大孔施工情況5號孔 5號孔意在驗證EL.583m出水點是否因緊鄰該部位的廊道上游墊層混凝土施工縫引起而布置,孔位布置見上圖。 鉆至3.8m時(墊層與廊道之間的結構縫處)孔內出現流水;鉆孔至9.23m(已超過墊層混凝土之間的施工縫),觀察巖芯未見巖石。 采用頂壓式灌漿塞卡在5號孔混凝土內3.8m處時,灌漿塞口有水流出;卡在5號孔混凝土內4.1m處,灌漿塞口無水流出,說明
10、5號孔滲水來自3.8m4.1m處。同時通過取芯觀察,墊層混凝土施工縫處理較好。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3.滲水較大孔施工情況6號孔6號孔布置示意圖6號孔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3.滲水較大孔施工情況 6號孔意在檢查廊道與下游墊層混凝土之間的結構縫是否也是滲水通道而布置(理論計算時要求打過結構縫0.2m,設計孔深為4.58m),孔位布置見上圖。 在鉆孔至4.3m時(至砼結構縫處),孔口涌水,對6號孔卡塞摻高錳酸鉀進行壓水,廊道上游邊墻所有鉆孔均未觀察到有紅色高錳酸鉀水流出,且流量基本無變化。試驗表明,帷幕線上、下游不存在滲水通道。 從7號、8號孔壓水,6號孔有紅色液體流出的情況推斷,下游側墊層混
11、凝土與廊道混凝土之間的結構縫是滲水通道,有下游地下水從結構縫中流出。 5號孔及6號孔滲水較大,是因為這兩個孔所在的部位巖石比較破碎,地質超挖比較嚴重。 5號孔理論計算時中間部位應該穿越巖體,但實際從取芯情況看,并未穿越巖體,見下圖。原因為該部位由于超挖后進行了混凝土回填,故取芯全部是混凝土。因超挖回填,廊道與墊層混凝土間的結構縫縱向深度變大,導致5號孔也穿過結構縫,使5號孔在未打到巖體的情況下滲水也較大。 同理,6號孔對應部位的結構縫變寬,相應會增大縫內水的流量。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3.滲水較大孔施工情況5、6號孔滲水較大原因分析 4.滲水通道檢查情況4.3.滲水較大孔施工情況5、6號孔滲
12、水較大原因分析 5號孔與6號孔的實際開挖及結構縫變寬示意圖 5.大壩監測滲流成果分析 5.1.滲水通道檢查前的滲流監測 糯扎渡心墻堆石壩共布置A-A、C-C、D-D三個滲流監測斷面,分別在上游堆石體、心墻、墊層底部、防滲帷幕后及下游堆石體等部位布置滲壓計監測壩體壩基滲流狀況。其中D-D斷面由于埋設高程較高,所有滲壓計均無測值。在2010年5月26日的監測數據中可以看出: (1)上、下游堆石體的實測水位分別高于上、下游水位高程,表明上、下游圍堰防滲體有效隔斷了江水與堆石體內滯水的連通。 (2)大壩滲透壓力呈心墻中部大、反濾及堆石體滲透壓力相對較小的分布特征。 (3)心墻防滲帷幕后滲壓計為鉆孔埋設
13、,實測滲透壓力明顯低于上游堆石體水位,并接近下游堆石體水位,表明心墻防滲帷幕無異常。 (4)防滲帷幕前DC-C-P-01滲壓計換算水位約為上下游堆石體間總水頭差的46%;防滲帷幕后滲壓計平均換算水位略低于于下游堆石體水位,表明防滲體系工作正常。 (5)綜合分析墊層上部、墊層下部及防滲帷幕后的滲壓計測值來看,墊層底部滲透壓力小于墊層頂部,帷幕后滲透壓力小于帷幕前,這表明C-C斷面混凝土墊層及基礎、防滲帷幕工作狀態正常。5.大壩監測滲流成果分析 5.1.滲水通道檢查前的滲流監測 5.2.滲水通道檢查階段的滲流監測 從左岸灌漿廊道滲水通道檢查孔的鉆孔前,至后期5號孔、6號孔封孔后,與之相關的大壩監測
14、儀器測值在該時段有一定的變化,尤其是7月22日夜班完成6號孔鉆孔后(該孔起始流量達80L/min,穩定后流量約為30 L/min左右),滲壓計DC-C-P-02、DC-C-P-03、DB-C-P-03、DB-C-P-09滲透壓力減小,水頭下降幅度較大,至8月29日5號孔、6號孔封孔后,水頭開始回升。其它滲壓計在此期間水頭變化不大。5.大壩監測滲流成果分析 6. 滲水通道檢查初步結論 1廊道上游側鉆孔及壓水情況在2010年7月21日參建四方的討論會上已明確1號5號孔之間有滲水通道,除了4號孔,其它鉆孔均有少量滲水,初步判定滲水來源主要是地下水滲透至廊道。因此,廊道上游側應進行加強固結灌漿處理,以
15、封閉地下滲水通道。 2廊道下游側鉆孔及壓水試驗時,上游側鉆孔流量無明顯變化,做高錳酸鉀溶液滲透試驗時,也無一孔有紅色液體流出,可以初步確定,心墻帷幕灌漿施工質量較好,隔斷了上下游之間的地下水連通通道。 初步結論6. 滲水通道檢查初步結論 3從廊道下游側的8號孔(EL.595m高程)、10號孔(EL.605m高程)、13號孔(EL.612m高程)的壓水情況可以初步推斷廊道下游側EL.570mEL.612m之間的巖體是存在滲水通道的。因此,廊道下游側也應進行加強固結灌漿處理,以封閉地下滲水通道。 4滲水比較大的5號孔(EL.569.8m高程)、1號孔(EL.586m高程)、EL.583m滲水點及6
16、號孔(EL.570m高程)在鉆孔完成48h以后流量均趨于穩定,其余孔無明顯滲水,表明上下游側的滲水來源穩定。 55號孔及6號孔所在部位巖石比較破碎,地質超挖比較嚴重,導致廊道混凝土結構縫縱向縫深度加大。5號孔在理論計算鉆孔時中間部位應該穿越巖體,但實際從取芯情況看,并未穿越巖體,5號孔及6號孔均穿過結構縫,可見變深后的結構縫是滲水的另一主要通道。 初步結論6. 滲水通道檢查初步結論 6從監測資料分析,大壩C斷面(壩0+309.6m)帷幕下游鉆孔埋設的DB-C-P-03滲壓計,混凝土墊層與粘土交界處的DB-C-P-09滲壓計,混凝土墊層與基巖面之間埋設的DC-C-P-02、03滲壓計,在附近灌漿
17、廊道滲水檢查孔鉆孔施工期間滲透壓力出現驟降,且滲透壓力開始驟降的時間(2010年7月23日監測到)與5號檢查孔施鉆(2010年7月15日)及6號檢查孔施鉆時間(2010年7月22日晚)基本一致,截止2010年8月29日,在5號、6號檢查孔封堵后,滲透壓力開始回升并趨于穩定。 初步分析認為:DB-C-P-03滲壓計布置在帷幕線下游8m、固結灌漿孔深以下3m,與DB-C-P-09滲壓計一同位于廊道結構縫附近;DC-C-P-03、04滲壓計位于心墻混凝土結構縫處。6號滲漏檢查孔鉆孔后,與該通道連通,地下水迅速通過該鉆孔排泄,致使相關滲壓計的滲壓降低。 初步結論6. 滲水通道檢查初步結論 7混凝土墊層與粘土交界處的滲壓計(DB-C-P-07、08、10、11)、心墻內EL.617m高程滲壓計與反濾區滲壓計(DB-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鄉村全科助理醫師考場實戰經驗分享試題及答案
- 母豬產前產后護理知識考試題及答案
- 母豬護理案例研究的重點試題及答案
- 常見護士資格證考試內容及答案
- 心理咨詢師考試中人際關系的影響及試題及答案
- 深圳市第二高級中學2024-2025學年高三考前熱身物理試卷含解析
- 動漫 求職面試題及答案
- 基于云的網絡架構試題及答案
- 應對考場壓力公共營養師試題及答案
- 2024系統架構設計師考試安排分析試題及答案
- 食品安全日管控、周排查及月調度記錄表
- 第四單元參考活動3《設計橡皮章》課件(第二課時) 綜合實踐活動八年級上冊+
- HJ24-2020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輸變電
- 鐵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質量驗收標準
- 河南省鶴壁市2023-2024學年八年級下學期期末數學試題
- 法制教育課教案(3篇模板)
- 搬家客戶服務投標書
- 醫師執業注冊申請審核表(空表)
- GB/T 18488-2024電動汽車用驅動電機系統
- 不定積分專題試題
- 小學道德與法治活動設計理念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