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ICS FORMTEXT FORMTEXT 點擊此處添加中國標準文獻分類號 FORMTEXT DB FORMTEXT 36 FORMTEXT 江西省地方標準DB FORMTEXT XX/ FORMTEXT XXXXX FORMTEXT XXXX FORMTEXT FORMTEXT 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 FORMTEXT Technical regulations for the green production of rice-frog symbiotic system FORMTEXT 點擊此處添加與國際標準一致性程度的標識 FORMDROPDOWN FORMTEXT (2021-9-2
2、) FORMTEXT XXXX - FORMTEXT XX - FORMTEXT XX發布 FORMTEXT XXXX - FORMTEXT XX - FORMTEXT XX實施 FORMTEXT 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DBXX/ XXXXXXXXX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1 前言 PAGEREF _Toc421537341 h II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2 1范圍 PAGEREF _Toc421537342 h 1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3 2規范性引用文件 PAGEREF _Toc421537343 h 1
3、HYPERLINK l _Toc421537344 3術語與定義 PAGEREF _Toc421537344 h 1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4 4產地環境 PAGEREF _Toc421537344 h 1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5 5稻田改造2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6 6水稻栽培2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7 7黑斑蛙放養2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8 8共生管理3 HYPERLINK l _Toc421537349 9收獲3 前言本標準按照 GB/T 1.1-20
4、20 給出的規則起草。 本標準由江西省農業農村廳提出并歸口。 本標準起草單位:南昌大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撫州市東鄉區稻蛙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井岡山市老黃頭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 本標準主要起草人:簡少卿、趙大顯、劉文舒、吳娣、胡火根、趙廣、洪一江、李思明、陳俊、黃菊林。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范圍本文件規定了稻蛙共生的術語和定義、產地環境、稻田改造、水稻栽培、黑斑蛙放養、共生管理及收獲等技術。本文件適用于江西省稻蛙綜合種養生產基地的應用。規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對于本文件的應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僅所注日期的版本適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
5、,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單)適用于本文件。NY /T 391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NY /T 755 綠色食品 漁藥使用準則NY /T 1868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有機肥料SC /T 1009 稻田養魚技術規范SC /T 1077 漁用配合飼料通用技術要求SC /T 1135.1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 通則DB34 /T1701 綠色食品水稻生產技術規程3 術語與定義下更術語和定義適用于本文件。3.1 稻蛙共生 rice Black-spotted frog co-cultivation在種植水稻的田塊中同時養殖黑斑蛙的一種種養結合模式。3.2 溝坑 ditch and pit在稻田中開
6、挖的集蛙坑(池)。3.3 幼蛙 young frog蝌蚪變態后,尚未性成熟的蛙。4 產地環境符合NY/T 391 規定的產地環境質量要求。5 稻田改造5.1 溝坑溝坑應沿著稻田田埂內側四周開挖一條寬60cm80cm、深30cm的環形溝,或在田間挖寬40cm50cm,深30cm的十字溝,有條件環形溝和十字溝均可開挖,并在稻田四個拐角處開挖一個長3m5m、寬2m3m、0.8m1.2m深的坑。如果有需要,可在溝上修建一條寬3m左右的機耕道,以方便機械作業。5.2 筑埂養蛙的稻田在放養前應對田埂進行改造,利用挖溝的泥土加寬、加高、夯實田埂,一般改造后的田埂高度應高出稻田平面0.5m以上,稻田田埂的改造
7、應符合SC/T 1009的要求。5.3 食臺食臺放置在田埂之上,一般由木條和網布構成,長方形,1m1.5m,網片規格40目;也可以直接把網布平鋪在田埂上。 5.4 進排水設施依地勢落差設置安裝進排水管道在對角線上,進水口建在塘埂上,進水口用20目的長型網袋過濾進水,防止敵害生物隨水流進入;排水口設在溝渠最低位置,可在排水口處用磚砌一個4m26m2的尾水沉淀池。5.5 防護設施可利用60目或80目的尼龍網沿著田埂建造防逃隔離帶,將尼龍紗網埋入田埂泥土中20cm,地面上紗網保留1m1.2m高,然后用竹竿或木樁或不銹鋼鋼管固定。另外,再用1m高的黑色塑料薄膜覆蓋紗網內側,以防蛙跳躍撞到紗網上而擦破表
8、皮感染病菌。有條件的,可以在池子上方架設距離地面2.2m高的防鳥網,以防止白鷺等天敵入侵。6 水稻栽培6.1 品種選擇選擇生長整齊、株形緊湊、莖稈粗壯、分蘗力中等、抗病抗蟲、耐濕性強的中、晚熟品種。6.2 密度在單季稻模式中,每年5月中旬6月初種植水稻,可采用機插或人工移栽方式進行,操作按DB34/T1701規定的執行,一般每667 m2插0.8萬叢1.2萬叢,每叢2株3株。7 黑斑蛙放養7.1 苗種選擇苗種應來源于苗種生產許可證的苗種場,宜選用良種,蛙種要求選擇體格健壯、健康無傷病、活動力強及相同規格的幼蛙入田。7.2 放養時間為防止蛙傷害稻株生長,幼蛙投放選擇在插秧結束后10d15d,秧苗
9、返青成活后進行。7.3 放養方法放養前幼蛙需用2%4%食鹽水浸泡5min10min消毒。7.3 放養密度每1m2放養幼蛙(3g5g)10只15只。8 共生管理8.1 共生黑斑蛙和水稻具備天然的共生關系,稻蛙共生的技術要求和技術評價應符合SC/T 1135.1的要求。8.2 水位控制插秧后前期以淺水勤灌為主,田間水層不超過3 cm4 cm;穗分化后,逐步提高水位并保持在10 cm15 cm。8.3 水稻施肥稻蛙共作的稻田,應在旋耕時每畝施入有機肥1000Kg,有機肥料應符合NY/T 1868規定的要求。8.4 黑斑蛙飼養管理每天早晚投喂配合飼料或黃粉蟲、蠅蛆、蚯蚓等活餌料,誘蛾蟲為輔。日投餌料為
10、蛙體重的3%5%,以30min攝食后略有剩余為宜。配合飼料質量應符合 SC/T 1077 的規定。8.5 除草禁用除草劑,需人工拔除水稻田中少量的雜草。8.6 水稻病蟲害防治稻田中的蛙可大量捕食昆蟲,田間蟲害較少,一般可不施農藥。如發生嚴重病害,可采用生物制劑防治,或者采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廣譜性的農藥,減少對蛙的危害。為了確保不傷害到蛙,施藥前要將蛙誘集溝坑中進行隔離,待藥效消失后,再撤除隔離。提倡安裝太陽能誘蟲燈、性誘捕器、栽種蜜源植物、香根草等,誘捕成蟲或越冬螟蟲,降低水稻病蟲蟲源基數,病蟲害發生時按SC/T 1009的要求執行。8.7 蛙病防治蛙病防治參見附錄A,蛙病防治所需藥物的種
11、類、用法、用量及注意事項,參照 NY/T 755 執行。8.8 防敵害及時清除水蛇、水老鼠等敵害生物,驅趕鳥類。9 收獲8月開始成品蛙可陸續捕撈上市,捕撈一般在夜間進行,用燈光照捕,以減少蛙的應激反應。水稻收獲前1個月排水擱田,擱田時,應緩慢排水,使蛙進入溝坑。水稻一般在10月底至11月上中旬采用收割機或人工收割,稻田還田處理。黑斑蛙在溝坑中按市場需求抓捕或越冬。 附錄A(資料性附錄) 黑斑蛙常見疾病及防治方法病名發病季節癥狀防治方法紅腿病5月9月病蛙精神不佳,低頭伏地,或潛伏在水中不動、不食,腿底側、內股甚至腹下皮膚出現紅斑或紅點,胃腸充血肝、脾、腎腫大并有出血點。定期對水質進行消毒;定期添
12、加復合維生素,提高免疫力。治療時內服每kg飼料10%氟苯尼考5g,復合維生素3g,連續投喂5d。外用10%聚維酮碘0.5mg/L。爛皮病4月6月9月10月病蛙頭、背、四肢等處皮膚失去光澤,同時出現白斑,后表皮脫落、腐爛,露出紅色肌肉0.5mg/L的20%戊二醛消毒,連續35 d,同時每kg飼料10%鹽酸多西環素5g,復合維生素4g,雙黃連溶液5g,連續投喂57d。腸胃病4月10月病蛙食量明顯下降或停止攝食,在池中癱軟無力,捕起時縮頭弓背,解剖可見胃外表有樹枝狀充血,胃粘膜出血,腸道外表發紅,胃腸空。長期在飼料中添加EM菌、酵母菌進行預防。治療時內服每kg飼料10%氟苯尼考5g,復合維生素3g,
13、連續投喂5d。腦膜炎7月10月病蛙精神不振,行動遲緩,食欲減退,歪頭和眼球白內障是其典型癥狀;解剖可見腹腔大量積水,肝臟發黑腫大并有出血斑點,脾臟縮小,腸道充血。對溝坑定期消毒;治療時,外用10%聚維酮碘1mg/L,連續3d;內服時,每kg飼料10%氟苯尼考5g,復合維生素5g,雙黃連溶液5g,連續投喂5d。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編制說明一、工作簡況(必要項) (一)任務來源 2022年4月25日,由南昌大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撫州市東鄉區稻蛙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井岡山市老黃頭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申請的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DB36-2022-2-1
14、7)地方標準立項,根據江西省市場監督管理局下達的2022年度第二批江西省地方標準制修訂計劃的通知,批準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地方標準的制定。(二)起草單位南昌大學江西省農業科學院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撫州市東鄉區稻蛙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井岡山市老黃頭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三)主要起草人(以表格形式將內容明確)姓名工作單位項目分工簡少卿南昌大學主要起草者趙大顯南昌大學主要起草者吳娣南昌大學主要起草者胡火根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主要起草者趙廣 南昌大學主要起草者洪一江 南昌大學主要起草者李思明江西省水生生物保護救助中心主要起草者陳俊撫州市東鄉區稻蛙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參與試驗黃菊林井岡山
15、市老黃頭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參與試驗二、制定(修訂)標準的必要性和意義(重要項、需充分說明)長期以來,由于人們過量施用農藥,化肥和濫捕蛙類,導致農田生態嚴重破壞,田間蛙類幾乎絕跡,農作成本也逐年上升,以至現在人們再難見到古代詩人描繪的那種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的美好自然景象。稻田養蛙即是利用稻和蛙這種自然共生關系,充分發揮稻與蛙之間的互利作用,把水稻種植與蛙類養殖有機結合,具備優質高產、低耗高效的生態學特點和增產增收經濟效果,符合現代循環農業發展趨勢。即稻田養蛙技術作為新型“稻漁工程”的主要推廣模式之一,它在有效促進自然資源的良性循環利用,提升水土資源的利用率,提高農業生產綜合效益,減少
16、農業面源污染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是實現農業產業綠色、低碳、優質、安全、高效發展的有效路徑。具體說來,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是在稻田中套養黑斑蛙的一種綜合種養方法,不僅可有效挖掘稻田增產增效潛力,提高土地利用率,還降低了種養成本,減少了化肥及農藥的施用量。在穩定水稻產量的同時,實現黑斑蛙優質優價,并且大幅提升種養植收益,實現“一水兩用、一田雙收、穩糧增效、生態環保”,對于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改革,提升農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農民收入,具有重要的經濟和生態效益。目前,我省還沒有稻蛙綜合種養相關標準,地方養殖技術標準缺乏,我省稻蛙綜合種養亟需出臺相關技術規程標準予以規范引導。本標
17、準在編制過程中,盡量直接引用的方式或修改引用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主要技術內容,確保與相關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相協調、相銜接。三、主要起草過程(必要項)“十三五”期間本團隊承擔了國家重點研發計劃井岡山綠色生態立體養殖綜合技術集成與示范(2018YFD0901700)、江西省農業農村廳的江西省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項目(JXARS-10)江西省水產業重大技術協同推廣計劃等相關任務。 本課題組依托上述項目支持,特別是依托江西省特種水產產業技術體系專家團隊,在江西省漁業漁政局的支持下成立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針對目前稻蛙種養過程僅單純追求黑斑蛙產量,而不考慮水稻產量的情況,進行了調研分析,認為這種“蛙稻
18、模式”不適合長遠發展,且對環境有一定的影響。項目組通過5年來的技術研究,通過試驗試驗再試驗,應用推廣再推廣,系統掌握了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包括稻蛙共生的術語和定義、產地環境、稻田改造、水稻栽培、黑斑蛙放養、共生管理及收獲等技術要求。并在撫州市東鄉區稻蛙源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井岡山市老黃頭生態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等2個示范點各創建種養示范基地200畝開展技術驗證,水稻平均畝產量可達510Kg以上,黑斑蛙平均產量可達350kg以上,畝產值可達1.5萬元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具有較強的可復制性,適合在我省范圍內進行推廣。本項目組的有效成果獲得了中央電視臺、江西衛視等主流媒體報道,項目主要參與
19、人作為南昌大學“稻漁工程”團隊成員獲得2020年中國青年五四獎章(集體)榮譽這是江西省歷史上首次獲此殊榮,取得了良好的社會聲譽,同時獲得2020年度江西致敬三農科技興農(集體)代表。 團隊通過以上示范推廣確定了本技術模式核心技術的穩定性,并于2021年5月提出制定本標準的相關建議,進行標準的初稿擬稿。團隊通過資料查閱、調研確定了本標準相關引用技術內容,同過與研究技術成果結合制定了本技術標準,于2021年9月提出立項建議,報送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安監局,由江西省質監局標準化處把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列入2022年度第二批江西省地方標準制修訂項目計劃。為進一步提升本技術標準的科學性和規范性,團隊廣泛
20、征求行業專家意見,收到了來自江西農業大學、江西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南昌市農業科學院等科研院所專家的修改意見和建議,根據專家提出的修改意見,團隊對進行標準內容進行了完善和補充,形成申報稿,報送江西省農業農村廳安監局。四、制定(修訂)標準的原則和依據,與現行法律、法規、標準的關系(必要項)本標準按照GB/T 1.1-2020標準化工作導則第1部分:標準化文件的結構和起草規則的要求編寫。本標準涉及內容符合以下現行標準要求:NY /T 391 綠色食品 產地環境質量NY/T 755 綠色食品 漁藥使用準則NY/T 1868 肥料合理使用準則 有機肥料SC/T 1009 稻田養魚技術規范SC/T 1077
21、 漁用配合飼料通用技術要求SC/T 1135.1 稻漁綜合種養技術規范 通則DB34/T1701 綠色食品水稻生產技術規程本標準與現行農業有關法律、法規、標準不違背或不沖突。在充分考慮了標準須具有包容性、先進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原則上,以前期研究結果和關鍵技術熟化應用為依據,編制了稻蛙綜合種養生產技術規程。本標準提出了3條專業術語及定義,6大條21小條涵蓋了稻田改造、水稻栽培、黑斑蛙放養、共生管理及收獲等全過程技術要點。規程指標在邊試驗邊總結的過程中完成,已在生產實際中得到檢驗,科學、規范、可操作性強,對江西省稻蛙綜合種養生產具有現實指導意義,對規范我省稻蛙綜合種養,實現水稻和蛙的綠色生產、
22、生態環保、提質增效具有指導作用。五、主要條款的說明 (重要項) 1、溝坑溝坑應沿著稻田田埂內側四周開挖一條寬60cm80cm、深30cm的環形溝,或在田間挖寬40cm50cm,深30cm的十字溝,有條件環形溝和十字溝均可開挖,并在稻田四個拐角處開挖一個長3m5m、寬2m3m、0.8m1.2m深的坑。如果有需要,可在溝上修建一條寬3m左右的機耕道,以方便機械作業。2、防護設施可利用60目或80目的尼龍網沿著田埂建造防逃隔離帶,將尼龍紗網埋入田埂泥土中20cm,地面上紗網保留1m1.2m高,然后用竹竿或木樁或不銹鋼鋼管固定。另外,再用1m高的黑色塑料薄膜覆蓋紗網內側,以防蛙跳躍撞到紗網上而擦破表皮感染病菌。有條件的,可以在池子上方架設距離地面2.2m高的防鳥網,以防止白鷺等天敵入侵。3、水稻施肥稻蛙共作的稻田,應在旋耕時每畝施入有機肥1000Kg,有機肥料應符合NY/T 1868規定的要求。4、黑斑蛙飼養管理每天早晚投喂配合飼料或黃粉蟲、蠅蛆、蚯蚓等活餌料,誘蛾蟲為輔。日投餌料為蛙體重的3%5%,以30min攝食后略有剩余為宜。配合飼料質量應符合 SC/T 1077 的規定。5、病蟲害防治水稻病蟲害防治:稻田中的蛙可大量捕食昆蟲,田間蟲害較少,一般可不施農藥。如發生嚴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項目成功的統計與分析試題及答案
- 2025年關注新趨勢的證券考試試題及答案
- 教育機構運營合同
- 電路圖培訓課件
- 在線媒體輿情公關合同(2篇)
- 虛擬天文館課程介紹
- 四川省涼山州西昌市2024-2025學年七年級下學期期中考試數學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河南省濮陽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學年高一下學期4月期中考試英語試題(原卷版+解析版)
- AI技術對商業模式的影響與機遇
- 從實踐到理論探索案例教學在醫學教育和提升服務質量中的作用
- 全國第三屆職業技能大賽(增材制造)選拔賽理論考試題庫(含答案)
- ISO9001-2015版質量管理體系標準培訓教程
- 人教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 《15.青春之光》課件
- 2025中國海洋石油集團有限公司校園招聘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統信服務器UOS操作系統-產品白皮書
- 糧庫火災的防控措施與技術
- 5G-Advanced通感融合仿真評估方法研究報告
- 魚類營養需求研究與應用-洞察分析
- DB33 860-2012 危險化學品重大危險源安全監控管理規范
- 隱蔽工程影像資料采集要求和拍攝方法(網絡版)
- 《水處理技術(雙語)》課件-實操:EduKit PA提高版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