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學概論復習資料_第1頁
考古學概論復習資料_第2頁
考古學概論復習資料_第3頁
考古學概論復習資料_第4頁
考古學概論復習資料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1. 考古學“是根據古代人類通過各種活動遺留下來的實物以研究人類古代社會歷史的一門學科”。2. 遺跡是古代人類所遺留下來的生居死葬、從事各種生產活動的設施,多屬于不可移動的文化遺存。3. 遺物即古代人類活動留下來的物質遺存,多屬于可移動性的器物。4. 遺跡和遺物統稱為文化遺存。5. 遺址指古代某一社群居民日常居住、生活范圍內遺留的連續分布的遺跡、遺物集合體。6. 考古學研究的方法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田野考古調查和發掘需要特殊的器材和設備,以地層學和類型學為核心,形成了一

2、整套完整系統的方法,還采用各種自然科學的手段,以最大限度地科學獲取古代遺存的信息資料。7. 關于考古學研究目的,傳統認識就是重建歷史,即拼合、復原遠古時期的物質文化和歷史圖景。直到目前國內對考古學目標的定位仍然是“重構國史”,即認為考古學的目的在于闡明歷史發展過程的客觀規律,為歷史學科服務。歐美考古學界流行的觀點則有所不同,他們認為,復原文化歷史只是考古學最基本的目標之一??脊艑W僅止于這一目標是遠遠不夠的,在此基礎上還要“重建相關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復原文化發展進程”。8. 史前考古學、歷史考古學和田野考古學,被公認為是考古學的三個主要學科分支。9. 考古學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以及工程技術科學

3、中的許多學科都有著密切的關系。這種關系既包括學術思想的相互滲透、研究方法與成果的相互借鑒,也包括科學技術手段的應用。一方面,考古學本身的研究有賴于其他學科在理論、資料、方法和技術上的支持和協助;另一方面,考古發掘和研究的對象涉及面十分廣泛,滲透到人類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考古學的研究成果也為其他學科提供了許多寶貴資料,拓寬了這些學科的研究領域,充實了各學科的研究內容。其中與考古學有著密切聯系的自然科學主要有地質學、地理學、氣象學、生物學、體質人類學、化學、物理、數學和計算機等。人文社會科學中的狹義歷史學、人類學、民族學、民俗學、語言學、古文字學、人文地理學、社會學、宗教學、經濟學、政治學、法學以

4、及美術史學、建筑史學、繪畫、攝影等均與考古學研究關系密切。10. 丹麥皇家博物館館長湯姆森早在1819年,根據工具、武器的材質,按照石器、青銅器、鐵器分組布置展覽,對公眾開放。1836年,在其國家古物指南一書中把史前文化分為三期:石器時代、銅器時代、鐵器時代,并詳加闡述。11. 金石學是以傳世的或少量出土的商周以來有銘文的銅器和秦漢以來的石刻文字為主要研究對象,偏重于著錄和文字考證,以證經補史為目的的學科。12. 后岡三疊層是由梁思永在殷墟第四次發掘中發現并創立,開創考古層位學的先河。他在錯綜復雜的地層堆積中,明確了仰韶、龍山和商代文化的疊壓關系,首次判斷出這些文化的發展序列,這就是后岡三疊層

5、,它建立了中國考古學的典范,成為中國近代考古學進入成熟階段的典范。13. 考古學文化指存在于一定時期,一定地域范圍內,具有一定特征的實物遺存的共同體。某一具體的考古學文化實際就是時間和空間因素基礎上的全部物質遺存的總和。14. 考古學文化不是一成不變的,它的形成、發展和演變受到各種內、外部因素的推動、影響和制約。首先,受到經濟文化發展水平(生產力水平)制約。其次,受到社會關系的影響。三,受到所屬歷史文化傳統的制約。四,受到自然環境的影響和制約。五,受到人文環境的影響。15. 考古學文化的研究,一般可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一、考古學文化的分布范圍,包括中心地區和波及范圍;二、文化的基本面貌及其特征

6、即“文化內涵”;三、文化的斷代和分期,利用自然科學手段或紀年材料等進行斷代,根據遺存組合變化,通過地層學和類型學研究將文化的存續的過程分為若干階段,總結不同時期的特征;四、文化性質分析,通過成分分析確立該文化因素中的主體因素和外來因素,對于一個文化內不同地點的遺存的歸屬進行辨別。五、文化的淵源、發展及其演變;六、文化內涵所反映的社會性質與經濟形態;七、考古學文化所反映的創造者即人類共同體或者族群的活動,對于傳說時代或原史時代文化還要結合文獻記載研究其族屬。16. 考古地層學,是借用地質地層學對地層的研究原理,在田野考古發掘中,科學地取得研究資料、區分地層堆積并確定其先后次序的學說。也是考古學研

7、究中最基礎的方法之一。考古地層學是以人為活動而形成的各種文化堆積為研究對象,目的在于究明不同時間不同性質的文化堆積層次形成的原因和過程,區分不同文化層與遺跡單位之間的相互關系,確定其在時間上的先后關系,即相對年代。17. 文化層為考古學術語。指古代遺址中,由于而留下來的痕跡、遺物和有機物所形成的堆積層。由于不同時期人類生產生活的方式、生存環境等有所不同,故不同時期的文化堆積,在土質、土色和包含物等也就會產生差異。這些就成為劃分文化層的主要依據。每一層代表一定的時期??脊殴ぷ骷词菑牡貙由险_劃出上下文化層的疊壓關系。根據文化層的包含物和疊壓關系,可以確定遺址各層的文化內涵和相對。文化層的疊壓關系

8、可分為:疊壓、打破、共存三種,原則是“老的在下,新的在上”,即年代相對古老的地層一般位于相對新的地層之下。疊壓關系就是最基本的地層分布。打破關系指晚期人類活動破壞了早期人類活動的地層上的遺跡遺址等,如灰坑、井等經常出現打破關系。共存則是指同一時期、地域,處在同一文化層上各個遺址、遺跡的關系。18. 考古類型學是借用生物進化論和生物分類的原理,對考古發掘出土的遺跡、遺物,進行科學的整理、分類、分析和比較研究的科學,是通過對遺存形態的分類排比,研究遺存變化規律、邏輯發展序列和相互關系的學說。19. “類”是最大的分類單位,類型學中的分類通常用以劃分用途相同或相近而形態各異的器物。把一類器物劃分出若

9、干演變序列,每一序列的器物就是一“型”。一個“型”包括了若干不同階段的演化特征,分別稱之為“式”,反映了一個完整的器物演變序列。20. 田野考古的四個階段,準備工作(考古調查),野外工作(考古發掘),室內整理,編寫發掘報告,即收集遺存、分析遺存、解釋遺存。21. 探方法就是將發掘區域劃成若干正方形的方格,按單位進行挖掘的方法。適合于發掘整片遺址,全面揭露遺址面貌,了解遺址的平面布局與結構。具體發掘方法和步驟是:先布方、編號,再自上而下、由晚及早進行揭露。22. 相對年代指各種遺跡遺物在時間上的先后關系。一般利用考古地層學和類型學來推定。此外,也可以利用某些自然科學的手段來斷定相對年代。23.

10、絕對年代指遺跡遺物的存在距今的具體年代。但并不表示絕對精確的年代,而是給出遺存在歷史過程中存在的一個時間位置。24. “舊石器”指用燧石、石英或礫石直接打制,未經磨制加工,較為粗糙的石質生產工具?!靶率鳌敝赋洿蛑仆?,并進一步磨制加工的石質生產工具。25. 舊石器時代早期人類體質特征處于早期猿人、晚期猿人階段;舊石器時代中期發展到早期智人階段;舊石器時代晚期基本和現代人相似,處于晚期智人階段。26. 早期:距今30020萬年。根據人類體質形態的發展,可以劃分為前、后兩個階段。前段(距今約300100萬年),相當于地質年代的更新世早期。此時的人類,剛從其動物祖先中分離出來,還保留有較多的猿的性

11、狀,腦量只有700亳升左右,屬早期直立人(早期猿人)階段。這一時期的人類,已能用直接打擊法制作原始、簡單、粗糙的石器,用途分工不明確;從事采集與狩獵經濟;尚未發現可靠的用火證據。處于原始群階段;后段(距今約10020萬年),相當于地質年代的更新世中期的大部分時間。這一時期的人類體質上有了一定的進步,以北京猿人為代表的古人類,腦量有所增加,但仍保留有較多的原始性,屬晚期直立人(晚期猿人)階段。石器的制作仍較粗糙,但類型增多。已經有了可靠的用火證據。營群居生活,實行血緣群婚,處于前氏族公社階段。中期:距今約205萬年前,相當于地質年代的中更新世之末到晚更新世前一階段。這一時期的人類體質有了較大的進

12、步,以大荔人、丁村人等為代表的古人類的體質特征,間于直立人和現代人之間,屬于早期智人(古人)階段。早期智人在石器制作方面,雖然仍沿用傳統的直接打擊技術,但顯得更為熟練,表現在石器加工較為規范化和類型多樣化上,有了固定的形狀和用途。采集和狩獵經濟有了一定的發展,并可能有了捕魚活動和發明了人工取火方法。在社會組織方面,開始由前氏族公社向氏族公社過渡。晚期:距今約51.2(1)萬年前,相當于地質年代的更新世晚期后一階段。以山頂洞人、柳江人為代表的人類,已基本完成了體質上的進化,與現代人沒有明顯差別,屬于晚期智人(新人)階段。在石器制作方面,除了沿用直接打擊法外,還發明了新的剝片與加工技術間接打擊法,

13、出現了主要用于裝備復合工具的細石器。在骨器和裝飾品制作方面,開始采用刮、磨、鉆孔等新技術。采集和狩獵業都發展到了高級階段,捕魚業可能已成為社會經濟的組成部分之一。活動范圍大大擴展。在社會組織方面,也發展到了一個全新的階段氏族公社時期。27. 常見的舊石器類型一般有:砍砸器類(單邊刃、多邊刃、盤狀、斧形等)、刮削器類(直刃、凸刃、凹刃、端刃、圓頭、刀形等)、尖狀器類(正尖、角尖、三棱及錐鉆等)、雕刻器類(屋脊形、鳥喙狀、斜邊等)、球形器類(多面體、圓形等)、石鏃(平基、凹基、圓基、有莖等)和細石刃等。28. 人類學是一門綜合學科,其研究范圍包括體質人類學和文化人類學兩個方面。前者偏重于研究人類的

14、生物屬性,后者則偏重于社會屬性。體質人類學是研究人類的起源及其變化規律的科學。包括從猿到人的演變和人類體質發展過程、世界各主要人種的形成、地理分布及相互關系、人種差異的形成原因及人種差異的意義等問題。分為人體形態學、古人類學和人種學。29. 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古人類學家將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排出了一個基本的排列:類人猿猿人智人現代人。30. 新石器時代距今約120004000年前,屬史前時代的晚期。是人類主要使用磨制石器從事種植(農業)和養殖(家畜飼養)經濟的階段,并開始制作和使用陶器。新石器時代的開始,大多以陶器、磨制石器、農業和家畜飼養業的產生為標志。31. (一)磨制石器的出現舊石

15、器時代末期,出現局部磨光(山頂洞人出土磨制石珠、鉆孔)技術,到新石器時代普及。磨制石器的方法:選料打坯琢磨成型穿孔、切割、拋光等。磨制的特征:形體規整,器表光滑,刃部鋒銳,用途明確。常見的器形:農具有斧、鋤、鏟、刀、鐮、磨盤、磨棒等;手工工具有錛、鑿;狩獵工具有矛、鏃。(二)制陶技術的發明制陶術是人類繼火之后的有一大發明。此前,人類對自然的改造,僅是形態上的改變,陶器的出現標志人類不僅改變了物質的形態,而且改變了質。黏土經過加熱,發生一系列的物理化學變化,而聚結起來成為有一定強度和硬度、結構較為致密的一種新物質。陶器的產生大大改善了人類的炊煮方式,豐富了生活用具。從考古發現看,中國在1.2萬年

16、前出現陶器。陶器的發明是人類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的產物,人類必須掌握陶土的性能,并充分了解水、火、土的特性,可以達到600度左右高溫。陶器產生源于定居農業和日常生活的需要。(三)學會栽培農作物和飼養家畜農業的出現被認為是新石器時代最重要的特征。人類由被動適應環境轉變為利用和改造環境,使攫取性經濟變為生產性經濟(用人工方式增加天然產物,人類控制了自己的食物供給。最早的農業革命就發生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西亞肥沃的新月形地帶邊緣的山地居民將收集和獵獲的植物、動物變成家培作物和家畜,最早馴化了小麥、大麥、綿羊、山羊;中美洲栽培了玉米;東南亞和中國等核心地帶也陸續出現農業,黃河流域馴化了粟、黍兩種小米

17、,長江流域馴化了梗稻和秈稻兩種大米,還可能馴養了最早的豬。然后由此向周圍地區擴展。低地綠洲說,認為農耕的起源地不一定要在高地上,在耶利哥等地也有可能發生最早的農業革命。但如何判斷初期農業是否發生在理論和實踐上仍存在困難,西方考古學家一般認為農業的發生應具備兩個標準:一是有永久性住房;二是必須發現有農作物的種子,包括野生祖本的種子。在田野考古實踐中,人們也常以工具作為判斷一個史前遺址是否農業村落的標志。但實際上源自采集工具的農具最初很難達到專門化的程度,一器多用應該是普遍現象,僅從形態上很難區別其用途,要區別人類最初的栽培作物與其野生祖本的難度不亞于工具,一旦二者之間出現了明顯的差別,則應是經過

18、了長期栽培的農作物標本。而擁有永久性房屋建筑的遺址也不一定就有農業,農業產生的初期也未必出現定居。家畜的起源除了與狩獵有關外,還與農業密切相關,應是在人類自身食物得到保障并有剩余的前提下,開始馴養動物。達爾文曾推測狗是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之一,狗的祖先可能是豺也有人為是灰狼。出土材料表明世界各地人類最早馴養的動物是雜食的狗和草食的羊,中國可能最早馴化了家豬。目前所知最古老的狗化石,是距今3.17萬年的比利時古耶特舊石器時代晚期洞穴狗頭骨化石,德國、俄羅斯等地發現距今約1.41.5萬年的狗化石,我國河北武安磁山發現有18塊狗的殘骨,屬于9個個體,浙江余姚河姆渡發現屬于12個個體的狗殘骨,表明在距今7000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