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基礎理論和特點_第1頁
中醫基礎理論和特點_第2頁
中醫基礎理論和特點_第3頁
中醫基礎理論和特點_第4頁
中醫基礎理論和特點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58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中醫基礎理論和特點 緒 論重點:掌握中醫學的基本特點內容提要一、中醫學和中醫基礎理論的概念 中醫學是關于人體生理、病理、疾病的診斷與防治及其攝生康復,具有獨特理論體系的一門傳統醫學科學。 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綜合學科。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背景和特點。 中醫基礎理論是中醫學的基礎醫學,本課程是中醫學的入門課程。內含中醫學的哲學基礎,中醫對正常人體的認識(生理)、中醫對疾病的認識(病理),以及中醫養生和診療疾病的原則 。 是指導中醫預防醫學和臨床醫學的理論基礎。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與發展(一)中醫學理論體系的形成 長期醫療經驗的積累形成的歷史背景: 古代自然科學的滲入 古代哲學思

2、想的影響形成的標志基礎理論體系的確立1、黃帝內經的成書第一部醫學典籍,譽為“醫家之宗” 素問 9卷 81篇 內經 162篇,14萬余字 靈樞 9卷 81篇 成書年代:有爭議,成書年代歷經戰國至西漢。可以認為是漢以前醫學成就的匯編。 作者:是相當長的時期內,古代醫家經驗的匯集。 成就:標志著中醫學由單純的經驗積累階段,發展到系統理論總結階段(感性上升至理性)。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體系。為中醫學的發展提供了理論指導和依據。 2、難經 “難”,有質難之意,即問答。全書共有81個問答,稱“八十一難”。 成書年代: 不詳。為后世醫家著成后托名于秦越人(扁鵲)所撰。 成就 : 在內經基礎上有所發展,尤以脈診

3、和針灸治療較內經更詳。內、難二經的成書,已為中醫學的獨特理論體系奠定了基礎。 辨證論治體系的確立和應用。 傷寒雜病論第一部辨證論治的專著(或稱第一部臨床醫學專著) 作者: 東漢末年名醫張仲景。在內難基礎上,總結前人成就,結合自己臨證經驗而著成。經后人整理分為傷寒論及金匱要略兩書。張氏被后人譽為“醫家之圣”。 成就: 以六經辨證和臟腑辨證等方法,對外感疾病和內傷雜病進行辨證論治。 傷載方113首, 金載方262首,成為中醫方劑學的鼻祖。 運用了理、法、方、藥一體辨證論治原則,創立了中醫辨證論治體系。 傷寒雜病論的成書,使中醫臨床學科有了根本的改觀,奠定了中醫理論體系臨床醫學部分的基石,并使中醫理

4、論與臨床融貫成一體。藥物專著的問世 神農本草經第一部藥物學專著。 成書年代:一般認為大約成書于漢代,托名神農所著。載藥365種。 特點 上品:補身養命 最早的藥物分類法 中品: 養性補虛 下品:專用去病本草經 藥物主治功效系統記載藥之性味、功 能、別名、產地等 療效顯著可靠內含植物、動物、礦物 等藥品,療效顯著者 甚多。 神農本草經的問世,為中醫學術體系提供了較系統的藥物學知識。 (二)中醫學理論體系的發展 使中醫學術界有了統一的學術范式四部經典出現 促使醫學呈現出較快的發展勢態 此后,歷代醫家大多結合臨床醫療實踐,從不同角度發展中醫學。 兩晉隋唐時期:中醫理論體系得以充實和系統化。 晉、王叔

5、和脈經第一 部脈學專著. 西晉、皇甫謐針灸甲乙經 現有最早針灸專著.一批專科性著作 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論 第一部病因病機與證候學 專著. 唐、孫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記載處方和各 種治療手段的方書 。宋金元時期:百家爭鳴,學派涌現,中醫理論體系突破性進展 此期,涌現了許多各具特色的醫學流派,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金元四大家。 姓名 派別 學術觀點 代表著作劉完素寒涼派火熱論、“六氣皆從火化”“五志過極皆能生火”素問玄機原病式張從正攻下派祛邪論“邪去正自安”儒門事親李杲補土派“內傷脾胃,百病由生”脾胃論朱震亨滋陰派相火論“陽常有余,陰常不足”格致余論明清時期:綜合集成和深化發展中醫理論 形成對前期理

6、論進行分析評價,綜合匯通的總趨勢。 證治準繩 景岳全書一批集大成的 醫宗金鑑綜合性醫著問世 四庫全書子部醫家類 清代政府組織編寫 古今圖書集成醫部全錄 本草綱目 醫學理論進展顯著 明 趙獻可、張介賓“命門學 說”命門所藏 之陰陽水火是 全身陰陽之根本,其盛衰決定著 全身陰陽之盛衰,命門是調節藏象理論的深化 全身臟腑陰陽之樞紐。 明、李中梓“腎為先天之 本,脾為后天之本”。 清、王清任“腦主思維”、 “瘀血”致病 。溫病學說形成 明、吳又可溫疫論創“戾氣學 說”(新的病原學說創始) 清、葉天士溫熱病篇 創“衛氣營血辨證” 清、吳鞠通溫病條辨創“三焦 溫病學家 辨證”。 清、薜雪濕熱病篇深化濕熱病

7、 證論治。 清、王孟英溫熱經緯發展了溫 病診治 后四人被譽為清“溫病四大家”。 至此, 形成了一套比較完整的溫病辨證診治的理論和方法,使溫病學在因證脈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論體系。近代與現代:收集整理前人成果及中西匯通中西醫結合。 本世紀30年代,曹炳章中 國醫學大成一部集古今中 醫學大成的巨著。整理前人成果 70年代,全國高等中醫院校 教材中醫學基礎為中醫 理論體系系統化和規范化打下 基礎。 西方醫學大量傳入中國,對中醫學產生沖擊(鴉片戰爭后)。 長期論爭 中西醫匯通思潮 雙方 在學術上逐漸溝通。 代表人物:張錫純醫學衷中參西錄一部很有價值的中西醫學匯通的專著。 西醫也不斷吸收和研究中醫。如:

8、西藥麻黃素、延胡索乙素等,皆為西醫藥學家研究中藥的成果。 中西醫結合,中醫現代化的提倡 1956年以來,國家大力提倡中西醫結合。 近30年來,用現代科學研究中醫的工作取得較大進展。 三、中醫學的基本特點(一)整體觀念 含義:客觀世界從自然界到人類社會,任何事物都是由各種要素以一定方式構成的統一整體。 構成諸要素的統一體哲學上整體與部分辯證法的一對范疇 整體中某個或某些要素 中醫學 整體觀念是一種思想方法,貫穿于生理、病理、診法、辨證、養生和治療所有領域。 內容: 1、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 具有體現于四個方面:形體結構方面 人體組織器官相互溝通,局部與整體不可分割。 五臟:心、肝、脾、肺、腎 內

9、 六腑:胃、小腸、大腸、三焦、人體 膀胱、膽 五體:皮、脈、筋、肉、骨 九竅:眼、耳、鼻、口(舌)、 外 前陰、后陰(肛門) 所有器官通過全身經絡而相互聯系,其規律是:一臟、一腑、一體、一竅構成一個系統。以心、肝為例: 心小腸脈舌(心系統) 肝膽筋目(肝系統) . 注:每一系統皆以臟為首領,故五大系統以五臟為中心,而五臟之中又以心為最高統帥,對人體生命活起著主宰作用。 結論:中醫認為人體是一個以心為主宰,五臟為中心的有機整體。 以心為例: 心主血液,而血液的運行又需得到肺氣的推動;心血充足,人體全身得到血液營養,各臟腑行使正常功能。 結論:任何一個臟腑的功能,都是在其他臟腑密切配合下進行的,相

10、輔相成、協調合作,共同完成人體統一的機能活動。 生理功能方面 各臟腑、形體、官竅有著各自不同的功能。 是整體活動的一個組成部分,這些不同 受到整體活動的制約和影響 的機能 又影響到其他機能活動,表現 出整體統一性 病理方面病理上的整體性即是生理整體性的反常任何一個臟腑發生病變,都能影響在生理上與之相關的臟腑例: 膽汁上泛黃疸、口苦。肝病膽 膽汁排泄障礙 惡嘔、厭油、 腹脹、腹瀉。任何一個局部的病變都是整體生理功能失常的局部反應例:目赤腫痛肝火亢盛舌體潰爛心火上炎結論:中醫病理學注重局部病理變化與整體病理反應的統一性。 既重視局部病變與其相關內臟 的聯系。分析病理 更強調該病變與其他臟腑之間 的

11、影響。 對任何一個局部的病理變化,都不應把它看作局部的問題,而應從整體去分析。 診斷治療方面診察疾病 依據“有諸內,必形諸外”(孟子),從整體出發,察外知內。 整體變化必然反映于相應的形 體官竅診斷疾病 從局部病變可測知整體氣血 盛衰例: 面色蒼白、舌淡、脈細無力 心血不足 結論:中醫診病,不僅重視局部病變或癥狀,更重視通過病變的部位或臟腑分析它與整體的關系,把局部與整體相結合分析方能得出正確診斷結果。治療疾病 對于局部病變,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主張從整體上加以調治。例: 眼科疾患,可從調治肝著手(肝開竅于目) 口舌糜爛,可清心瀉火(心開竅于舌)。 耳鳴耳聾,可益腎補精(腎開竅于耳) 對

12、于某一臟腑的疾病,不是僅調治本臟腑,而注重協調五臟六腑之間的關系和全身氣血。例: 心氣不足,血行無力,既可補益心氣,也當補益肺氣以助心行血。 膽氣郁滯,膽汁排泄不暢,可疏肝理氣。 結論:中醫治病把局部與整體相結合,治 療注意調整機體,從本論治。 2、人與外環境的統一性 具體體現在兩方面人與自然環境的統一性 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述生理方面 人秉天地之氣而生存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陽光、空氣、五谷雜糧) 四時氣候變化對人體的影響 人體陽氣發泄,氣 春夏 血趨向于外,皮膚松弛 散熱、調節體溫 人體受自然氣候影 (氣溫高) 汗孔開泄,多汗少尿 響生理活動作出與之相應的調節 秋冬 人體陽氣收藏,

13、氣 (氣溫低) 血趨向于內,皮膚致 保溫、調節體溫 密,汗孔閉,少汗多尿 晝夜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平旦陽氣生興奮、活動、抗病力強一日之中日中陽氣盛日西陽氣虛抑制、休息、抗病力弱夜晚陽氣內斂 地區變化對人體的影響含地域性氣候、人文地理、風俗習慣等因素,可影響人的生理機能和心理活動。江南:地勢低平,氣候溫暖濕潤,人人體差異們腠理疏松,體偏瘦北方:地高山多,氣候寒冷干燥,人們腠理致密,體偏壯病理方面人類適應環境變化有積極的適應能力,但有一定限度。氣候劇變,超過人體適應力 導致疾病發生某些原因,削弱人體適應力與環境有關的病變如:春多溫病夏多泄瀉季節性多發病 秋多瘧疾冬多傷寒 旦慧(好轉)晝夜疾病變化 晝安

14、(穩定) 夕加(加重) 夜甚(嚴重、甚至死亡)東方多癰瘍南方多攣痹(潮濕)地方性疾病 西方多內傷北方多滿病(藏寒) 診斷方面診察疾病,應聯系四時氣候、地方水土、生活習慣、體質強弱等。 春圓滑流暢四時脈象夏洪大明顯 秋輕平虛浮冬沉伏在內 治療方面因時、因地制宜中醫治療學的特點例:用熱遠熱用溫熱藥,避開炎熱用藥 的季節或地域用寒遠寒用寒涼藥,避開寒冷的季節或地域人與自然環境的密切關系內經概括為“天人相應”。 人與社會環境的關系 大至社會發展、經濟水平、生 活水平等社會環境 小至個人社會地位 、經濟條 件、生活水準、經歷遭遇、人 際關系 直接或間接影響人們身心健康,抗病能力,疾病發生與 否 近年來醫

15、學界提出“社會心理生物醫學模式”“心身醫學” 養生防病,注重“調攝精神” 病因情志致病(內傷) 治療 “治病之要,首在治心”、 “以情制情” (二)恒動觀念 含義:恒動,不停頓地運動、變化和發展。恒動觀念,中醫在分析研究生命、健康和疾病等醫學問題時,持有運動、變化、發展的觀點。 是物質的存在形式及固有屬性運動 世界各種現象皆為物質運動的表現 形式 是絕對的永恒的內容:1、自然界處于永恒的運動之中 一切物質,包括整個自然界,都處于永恒無休止的運動之中。 運動事物變化發展生存 運動停止事物停止變化停止發展消亡 例: 春溫萬物生長(春生) 夏熱萬物結果(夏長)四季變化 生生不息 秋涼萬物收割(秋收)

16、 冬寒萬物斂藏(冬長)結論:“動而不息”是自然界的根本規律,是宇宙變化無窮的根源。 2、人的生命活動有賴于恒動不休 人體與自然萬物相同,也有賴于恒動不休的運動維持生命。以恒動觀念認識人之生理 運動不息是臟腑器官、氣、血、津液等的生理特點。五臟六腑各有功能特點,但皆建立在臟腑之氣的運動變化上。心氣不停地搏動血液輸送全身 肺氣有節律的呼吸運動氣體交 五臟換、吐故納新脾氣健運不息,運化水谷消化吸收、水液代謝 氣、血、津液 氣構成人體和維持人的生命活動,具有很強活力,無處不到,始終處于運動之中,激發推動各種生理活動(動力、和能量) 血循行于脈管之中,布于全身,營養和滋潤臟腑組織 津液不斷新陳代謝,在生

17、成、輸布與排泄間維持動態穩定 結論:生命在于運動,在于生化不息,動有常度。 以恒動觀念把握疾病過程 由于人體抗病力與致病因素在疾病中的相互斗爭,互有勝負,所以疾病過程是一個不斷運動變化的過程。例:病輕淺之表證 病深重之里證外感風寒 肺熱熾盛 (感冒) (肺炎) 由表入里 由里出表 疾病演變 動態 由輕加重 由重轉輕 結論:認識疾病必須隨時根據新情況,把握其變化與發展,不可拘泥于一時之結論,以貽誤病情。 3、指導疾病的診治 診:把握新情況、新變化,得出正確判斷。 治:根據新情況、新變化,隨時調整處方用藥,以期藥與證合。例: 傷寒論治太陽病,列處方75首,之下還列有加減法治療上、用藥上貫徹恒動觀。

18、 結論:診斷治療疾病要以變應變,不要一成不變(辯證思維)。 (三)辨證論治 辨病論治各醫學體系診斷治療疾病的手段 辨證論治對癥治療 中醫強調辨證論治,以此作為診斷和治療疾病的主要手段。概念: 運用中醫的診斷方法,對病人的復雜癥狀,進行分析綜合,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辨證;進而根據中醫治療原則,確定治療方法論治。 從哲學概念而言: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不同質的矛盾用不同的方法解決。1、癥、證、病的含義癥(癥狀、體征) 病人主觀的異常感覺或某 些病態變化癥狀 如:發熱、咳嗽、嘔吐、具體的臨床表現 頭痛等(自覺癥) 能被察覺到的客觀表現 體征 如:面黃、目赤、舌紫、 脈數等(他覺癥)證(證候) 既不是疾病的全過程,也不是某一項臨床表現。 病因:如風寒、風熱等 病位:如表、里、某疾病過程中某一階段的病理概括 臟、某經等 病性:如寒、熱等 邪正關系:如虛、實等病(疾病) 指有特定病因、發病形式、病機、發展規律和轉歸的一種完整的病理過程。如: 風寒型 病因;風寒、風熱、暑濕等 風濕型感冒 發病形式:四季皆可;輕者傷風、 重者感冒 風熱型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