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專心-專注-專業精選優質文檔-傾情為你奉上專心-專注-專業中國考古學.秦漢卷(考研筆記整理)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宮與直道第二章秦始皇陵第三章秦代官吏與平民墓葬第四章秦各項統一措施第五章漢代都城第六章秦漢地方城邑與長城第七章漢代帝陵與王侯大墓第八章漢代官吏與平民墓第九章秦漢時期農業第十章秦漢時期工商業第十一章秦漢時期的簡牘、帛書和銘刻第十二章秦漢時期邊遠和少數民族地區的考古學文化第十三章秦漢時期的中外交流及同周邊地區的聯系第一章秦代都城、行宮與直道秦都城遺址秦咸陽城遺址位于今陜西咸陽市東約15km的窯店一帶,南臨渭河水,北依咸陽塬
2、。秦孝公十三年,秦國正式遷都咸陽,秦惠文王時期,對咸陽城宮室進行了擴建,后直至秦統一全國前,秦咸陽城從渭河北岸向渭河以南發展,最終形成了秦都咸陽的渭北咸陽城與“渭南”宮室苑囿的格局。秦始皇統一全國后,對秦都咸陽進行了更大規模的擴建。秦咸陽城遺址考古工作已開展40多年,已發現戰國時代中晚期秦代大量宮殿建筑基址、手工業作坊遺址、居址和墓地,以咸陽塬上今聶家溝至姬家溝之間的遺址最為密集,宮殿建筑遺址群周圍大顯墻垣遺存,推斷這里應為秦咸陽宮殿遺址,以宮殿建筑遺址群為中心,在其西部發現有制陶、冶鑄等官府手工業遺址,東部可能為“蘭池”及“蘭池宮”遺址所在地,西南部大量手工業作坊遺址,秦咸陽城遺址西部發現發
3、掘了大批秦墓,西北部和遠郊東南部分布有帝陵區。宮城城址內發現有西北區、中區和東北區共7處大型夯土建筑基址,屬戰國中晚期至秦代,位于親都咸陽遺址中部地勢較高的咸陽塬上。秦咸陽宮發掘的一、二、三號三處大型建筑遺址中,出土遺物主要包括磚、瓦、瓦當、絲綢等。“渭南”有秦國的南宮(甘泉宮)、章臺、諸廟、阿房宮、上林苑等建筑,其建設始于戰國晚。秦咸陽城遺址考古發現說明,秦咸陽城的宮殿區安排在都城的高亢之地,宮城宮殿區居東西居中位置,手工業作坊區和居民區鄰近渭水;秦都咸陽置南宮、北宮是就其方位而言,南、北宮建筑功能不同,秦北宮當為秦咸陽城之王宮或皇宮,亦秦咸陽宮,為都城之宮城,大朝正殿所在,一直作為秦咸陽城
4、的政治中樞,渭南甘泉宮即為南宮,秦王政上臺后,甘泉宮取代了作為外交活動場所的章臺,并安排太后居住,使之成為太后之宮,因此甘泉宮與咸陽宮才有南、北宮之稱,異于西漢長安城的兩宮制,秦代都城“兩宮制”是初期中央集權封建帝國都城的布局特點之一。秦咸陽城中,秦統治者一改過去宗廟與宮殿“平起平坐”的局面,大朝正殿居于宮室區的中心地位,宗廟居次要地位,且離開了宮城或宮殿區,被安排在渭南地區,充分反映了中央集權封建帝國的國家政治特點。渤海灣西岸秦行宮遺址遼寧綏中行宮遺址宮城平面呈曲尺形,東南部建筑密集,北部和西部較為稀疏。河北秦皇島秦行宮遺址金山嘴秦代建筑群遺址、山海關區石河口遺址。渤海灣西岸秦代建筑遺址與秦
5、漢碣石宮姜女石建筑群、石河口建筑群、金山嘴建筑群。秦直道秦始皇統一全國后,于始皇25年令蒙恬率三十萬大軍興建,南起云陽,北至九原,全長“千八百里”,是連接中原與北方草原地區唯一的一條交通紐帶,也是支援北方長城沿線地帶軍事防務的運輸線,與長城共同構成秦朝北疆的防御體系。據近年來陜西、內蒙兩省的考古調查結果,秦直道除部分地段有小的彎曲處,其他地段基本上是南北直線走向。在秦直道途經路線,目前已發現許多秦漢城址,其中包括南部起點林光宮遺址、北部終點九原郡址以及位于中部的成梁古城等,沿線還出土了大量遺物。考古調查表明,秦直道的施工很好地利用了地形特點,因形就勢,不同地段使用不同修筑方面,南段大多利用子午
6、嶺的山脊稍加平整而成。秦直道及沿線古城遺跡,對于研究秦漢北方地區的歷史,特別是交通通信史和民族關系史,有非常重要的價值。第二章秦始皇陵中國第一個皇帝的陵墓,位于陜西西安市東35km,坐落在西安市臨潼區宴寨鄉,陵墓南倚驪山、北臨渭水,陵區范圍東西與南北各約7.5km,占地約56平方公里,其規模堪稱中國古代帝陵之冠。陵區包括陵園、陵墓、陵寢建筑、陵邑、陪葬坑、陪葬墓、殉葬墓、修陵人墓及與始皇陵相關的防洪堤遺址、阻水與排水遺址、魚池建筑遺址、石料加工工場遺址等。陵區重要遺跡分布圖:陵園由內城和外城組成,陵園中包括帝陵封土、地宮、陵園內外城垣與門闕、陵寢建筑和阻水與排水設施,以及陵園之內的陪葬墓、陪葬
7、坑等。封土為地面上核心建筑,位于陵園內城南部中央,夯筑,覆斗形,封土中部有兩級緩坡狀臺階,形成三級階梯狀封土;地宮位于封土堆頂臺及周圍地下;陵園以墻垣圍筑,不再以隍壕圍之,由內外兩重城垣組成,內外城東、西、南門相對,陵園內外城東、西、南門又分別與帝陵地宮東、西、南墓道相對。封土位于陵園內城南部中西居中位置,開啟以后帝陵在陵園中央位置先河。陵園內外城西門以北地區為陵寢建筑,陪葬坑主要包括陵園內、內外城之間、陵園外三個部分。陵園遺址平面圖:第三章秦代官吏與平民墓葬秦代墓葬分布與分類目前發現于關中、關東及湖北、湖南、四川、廣東、內蒙、甘肅等廣大地區,秦代疆域內秦人到達和生活的地點都有可能發現秦墓。按
8、隨葬品分:隨葬青銅器墓,或共出仿銅陶器、日用陶器或其他小件等;隨葬仿銅陶禮器墓,或共出日用陶器等;隨葬實用銅器或漆器墓;隨葬日用陶器或仿日用陶器墓;隨葬少量小件飾品或無隨葬品墓。按棺槨分:雙棺一槨、一棺一槨、單棺或瓦棺、無葬具。按墓葬形制分:豎穴土(巖)坑和銅器墓兩種,豎穴墓可分帶墓道和無墓道,洞室墓可分斜坡和豎穴墓道。按墓主身份分:貧民墓、中小地主墓、貴族墓。關中地區秦代墓葬墓葬形制大體上有四種,即帶斜坡墓道的豎穴土(巖)坑墓、豎穴土坑墓、豎穴墓道洞室墓和磚室墓;葬具有一棺一槨、單棺、甕棺和無棺之分;葬式是屈肢與直肢葬并存,直肢葬逐漸取代屈肢葬;隨葬器物組合,可以分成銅器、仿銅陶禮器和實用陶
9、器三種組合,典型秦器比較盛行。關東地區墓葬墓葬形制有豎穴土坑墓、洞室墓和空心磚墓三種,葬具以一槨和單棺為主,稍大的墓用一槨重棺,少數墓無棺,三門峽、天馬曲村和侯馬喬村發現的圍溝墓較引人注目,疑與秦人舊地陵墓使用的隍壕傳統有關。葬式中仰身直肢葬占大多數,隨葬品中日用陶器釜、甑、罐、缶等的使用表明了秦俗的特點,但仿銅陶禮器鼎、盒、壺的組合仍占主流,應為秦人出關后受當地葬俗影響,稍大的墓,多隨葬銅器。江漢地區秦代墓葬墓葬形制與戰國楚墓有一脈相承的關系,棺槨制度無大的改觀,保留了舊有的分廂制度,陶甕、釜等日用陶器隨葬風格及銅蒜頭壺、銅鍪存在表明了秦墓性質,但陶鼎、敦、壺和鼎、盒、壺等的使用又表明了南方
10、“楚俗”與北方“禮俗”的混合。秦對江漢地區統一,伴隨著人口的遷徙、流動和融合。四川地區秦代墓葬保持四種風格:巴蜀傳統、秦人葬俗、中原禮制和楚文化因素,巴蜀文化特征表現在器物上,主要為銅、陶器,秦人葬俗的例證為蒜頭扁壺,中原禮制因素指的是棺槨制度和鼎、盒、壺的仿銅陶禮器隨葬,楚文化影響在于青膏泥使用、棺槨分廂制度以及漆器的交流方面。其他地區秦代墓葬(甘肅、廣東、內蒙)秦代墓葬的考古學研究秦人墓指屬于“秦族”或秦國人在關中及其他地區死亡后所埋葬的遺跡,它既存在于秦統一以前,也存在于秦統一以后,大約在西漢中晚期秦人文化完全漢化后,秦人墓基本不復存在。秦墓指具有秦文化因素的墓葬,它既包含了秦人初創國家
11、以后的墓,也包括秦人建國以前的墓,好包括受秦文化影響而采用秦人埋葬習俗的墓,其存續時間,大體與秦人墓相當。秦代墓專指公元前221前始皇統一六國至公元前206年子嬰出降或劉邦建立漢王朝之間的墓,它既包含這一時期的秦代墓,也包括舊有六國滅之后在秦統一時期埋葬的墓。秦代墓斷代部分因素半兩錢、典型秦器(陶圈足繭形壺和銅長頸蒜頭壺)、秦鏡等,僅憑以上因素斷代模糊系數大,甚至出現偏差。(1)從動態的角度看,秦代文化的發展是一個動態的過程,秦代秦人墓葬吸收了楚文化(漆器)、周文化(仿銅陶禮器)、巴蜀文化(銅鍪)等諸多因素;(2)從“事死如生”的觀念看,秦代墓葬以秦始皇陵為首,表現了對現實生活及神化世界的極盡
12、追求;(3)從出土鐵器看,當時生產力極速提高,鐵器廣泛應用于生產、生活;(4)從喪葬文化統一性到民族趨同性看,秦朝建立,政治一統,帶動了秦疆域內文化的震蕩和傳播,秦墓葬文化一度從觀眾流向西方,最終經各民族認同、融合與發展,在漢中期形成了較為一致的墓葬制度。第四章秦各項統一措施統一文字(刻石、詔書、器物銘文、簡牘)刻石文字秦統一全國后,始皇巡行各地時所立的刻石文字,內容是稱頌始皇的豐功圣德,刻石文辭為韻文,每句四字,前部分為始皇頌辭,后附秦二世詔書,但原物幾乎都已損壞,只有瑯琊刻石尚存殘塊,傳世的有嶧山刻石完整的摹刻本及泰山刻石殘拓的摹刻本,刻石字體為小篆,相傳是丞相李斯所寫,是研究小篆的最好材
13、料。詔版文字秦詔版是秦統一度量衡所頒發的皇帝詔書,有始皇二十六年和秦二世元年兩種。始皇詔版共40字,二世詔版在始皇詔版之外,又加刻了一條詔書,共60字,在秦國和其他六國故地均發現大量詔版的銅、鐵權,從所出詔版看,內容、字數一致,但各詔版行數不一,字體也有差別。銅虎符文字虎符為古代帝王授予臣屬兵權和調動軍隊所用的憑證,最早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目前出現了3件秦虎符:新郪虎符、杜虎符、陽陵虎符,僅陽陵虎符屬于秦代,虎符身上文字錯金,字體與刻石及詔版文字相近。璽印與封泥文字戰國時期璽印使用已較普遍,印文多于金文相似,文字地方特點也較明顯,秦統一后,對璽印的名稱、質地、文字,印面構圖及璽印制度進行了統一
14、;印章打印在文書信札或其他物品之外的封泥上即留下封泥文字,一般簡稱為“封泥文字”。銅器銘文分青銅器具和青銅兵器兩類,其中,兵器銘文發現較多,兵器刻銘都是用堅硬而鋒利的金屬刻劃的,刻劃潦草,線條纖細,文字大小參差,筆畫直而生硬,缺少圓滑之感,有時還有缺筆和筆畫錯壓現象,屬秦篆之列。簡牘文字目前秦簡出土地共8處,以云夢睡虎地和湖南龍山里耶兩處最為重要,簡文一般以毛筆豎行墨書,字體為秦隸。其他器物上的文字陶文、漆器文字、刑徒墓瓦志文。統一度量衡秦國度量衡,度以引、丈、尺、寸為單位,量以斛、斗、升、合、龠為單位,衡以石、鈞、斤、兩、銖為單位(秦尺、秦量、秦權)。統一貨幣(秦半兩錢)秦代郡縣制的考古發現
15、始皇采納李斯意見,廢封建為郡縣,劃天下為三十六郡,郡置守、尉、監,在全國推行郡縣制,整個秦代究竟設有多少郡,目前學術界尚無定論。秦統一措施考古學研究統一文字方面,秦篆與隸書并行,使用領域有所區別,篆書一般用于皇帝詔書、虎符、刻石。錢幣、印章及兵器刻銘等,隸書則多見于簡牘等;從出土度量衡器及詔書看,秦代對統一度量衡是非常重視和嚴格的;從出土半兩錢分析,秦代對錢幣的成色、大小和重量要求并不如度量衡嚴格,其新鑄半兩法定標準尚不清楚;關于秦代郡縣數量,目前仍為一疑問;從出土秦簡資料可看出始皇焚書坑儒之端倪。第五章漢代都城漢長安城遺址位于西安市西北部,平面近方形,城周夯筑城墻,城墻四角設角樓,長安城共1
16、2座城門,每面3座城門,城內道路規整,有8座城門各有一條大街通入城內,給排水設施完善。未央宮位于漢長安城西南部地勢最高處,長樂宮居未央宮之東,北宮位于未央宮北部,與桂宮相鄰,武庫位于漢長安城中南部的未央宮與長樂宮之間,主要市場西市、東市均位于城內西北部,手工業遺址集中在西市一帶,只要為陶俑燒造、陶窯、冶鑄、鑄幣等,禮制性建筑主要居于城南郊,包括“王莽九廟”、社稷、辟雍等。漢長安城考古學研究(1)漢長安城形制反映的崇方思想。漢長安城及其皇宮未央宮平面近方形,南郊禮制性建筑也多方形,這對后代建筑產生了深遠影響;(2)城門設置與結構。四面各置3座城門,城共12座城門,一門三道;(3)未央宮在都城布局
17、上的重要地位。居城內地勢最高處,宮城南、西面毗鄰高大城墻,東、北兩面圍以武庫、后妃諸宮和達官貴邸,與市里百姓形成空間隔離帶,這種布局既體現了君臨天下、至高無上的地位,又保障了皇宮的安全;(4)“面朝后市”格局和“前朝后寢”制度;(5)后宮建筑特色。地下建筑;(6)漢長安城宮城與“亞宮城”。以未央宮為皇宮,長樂宮為太后之宮,北宮、桂宮和明光宮為后妃之宮,長樂宮、北宮、桂宮、明光宮均可視為“亞宮城”,反映了中國古代帝國時代初期政治歷史削弱“血緣政治”力量,加強“地緣政治”勢力的特點。東漢洛陽城遺址東漢洛陽城,曾為其后的曹魏、西晉、北魏沿用,故常稱之為“漢魏洛陽城”。東漢洛陽城為一座四周建有高大城墻
18、和深廣護城河的封閉型城市,全城略呈不規則的南北長方形,宮殿區相對集中,南宮、北宮南北對峙,手工業遺址主要分布于城外,重要禮制建筑居城北,靈臺、明堂、辟雍則居城南,太學也在城南。東漢洛陽城平面復原圖如下:第六章秦漢地方城邑與長城秦郡縣制推行與地方城邑秦統一六國后,廢封建為郡縣,在全國推行郡縣制,除秦都咸陽外,東周各國的都城及其中小城邑變為秦的郡縣城,成為各級行政管理中心,形成了從中央到地方的城市體系;漢承秦制,但漢代實行郡國并行的制度,既有直接受中央政府控制的郡縣,又有分封的諸侯王國,至東漢末,基本形成州、郡、縣三級管理的體制。秦漢地方城邑指秦漢時期郡國城、縣道城、帝王陵邑、列侯封邑及屬國都尉城
19、等。黃河中下游地區的城邑郡國城址列舉臨淄齊國故城、夏縣禹王城、邯鄲大北城、曲阜魯國故城漢城、章丘東平陵故城、高密城陰城;縣邑城址舉例洛陽漢河南縣城、襄汾趙康古城、臨潼櫟陽故城、咸陽長陵邑、房山竇店古城、且盱眙東陽故城、臨潼新豐故城、商承扶蘇城。黃河中下游地區秦漢城址發現數量多,且有鮮明的地域特點:(1)以沿用戰國舊城為主,秦漢新建城邑發現較少;(2)在城址規模、總數及單位面積內城址的數量方面,黃河中下游地區都大于其他地區;(3)長方形及方形城邑是這一地區的主要類型:(4)兩城并存的形制雖存在,但數量不多,且僅存于較大城址,其中以大、小城相套者居多,個別為東西毗鄰或南北相接形制,這種城址多數為東
20、周列國都城;(5)一般城址每面設一座城門,但沿用的戰國都城,由于面積大、城門較多,有的一面多達三座城門,總數均不超過12座;(6)城市布局與城門的設置、城內道路的走向有直接關系,一般對應的城門之間應有道路相連,道路將城內劃分為官署區、居民區、手工業作坊及市場區等不同的功能區;(7)目前發現的漢代城址,絕大多數建于西漢,明確建于東漢的很少。長江中下游地區城邑郡國城址舉例壽縣壽春故城、荊州郢城、云夢楚王城等;縣邑城址舉列宜城楚皇城、蘄春羅州古城、龍山里耶古城、赤壁土城;城邑特點:(1)一部分中小城邑直接利用了戰國舊城或對舊城改建;(2)城址規模一般不大;(3)城址總數及單位面積城址數量,明顯小于黃
21、河中下游地區;(4)在發現的城址中,長方形城址占絕大多數,但同中原地區相比,不規則形偏多,應與南方山地地形有很大關系;(5)秦漢時期,長江中下游地區既不是政治中心區,經濟發達程度也無法與黃河中下游地區相比。北方長城沿線地帶的城邑郡國城址舉列磴口包爾陶勒蓋古城、包頭麻池古城、和林格爾土城子古城、寧城外羅城古城、寶坻秦城;縣邑與屬國城址磴口補隆淖古城、托克托哈拉板申西古城與東古城、呼和浩特美岱二十家子古城、呼和浩特塔布陀羅海古城、卓資三道營古城、神木大保當護城。城邑特點:(1)軍事防御功能突出;(2)城址規模小;(3)盛行大、小城的布局,平面形制有回字形、品字形、呂字形、曲尺形、目字形等,其中以回
22、字形數量最多;(4)城邑建筑時代比較明確,秦漢時期所建城址比例大于中原地區;(5)城邑數量多、人口少。邊遠地區城邑主要指中國西北、東北、西南及東南沿海地區,一類為漢人所建城邑,另一類為少數民族所建城邑。城邑特點:(1)邊遠地區城址面積一般較小;(2)兩類城邑建筑方法及形制不同,漢人所建城邑一般為夯土城,平面以方形和長方形布局為主,城內以街道區分官署區、居民區、手工業作坊區等不同的功能區,少數民族城邑多隨形就勢,城墻不追求方正,平面多不規則;(3)邊遠地區城邑不少具有邊城性質;(4)青海地區古城出現較晚;(5)邊遠地區的城址,即使是少數民族所建也受到中原地區的影響。秦漢長城及西北地區的漢代烽燧秦
23、漢長城主要修筑于始皇和漢武帝時期,始皇一統六國后,令蒙恬維修原秦、趙、燕三國長城,并在局部地區段進行新建,將三國長城連接起來;漢長城修建包括兩項工程,一是重修秦長城,繼續使用,同時對燕長城東段進行修繕;二是子啊長城外增設復線“外城”,并建邊城、障城、烽臺。秦長城按構筑特點大致可分西、北、東三段,西段由甘肅臨洮經榆中,沿黃河直達陰山之下,到包頭以西的九原,北段由包頭以西的九原,北依陰山,順大青山西麓而東行,跨黃旗海北岸,到內蒙興和縣境內,東段自內蒙化德縣往東經河北康保縣南、內蒙太仆寺旗、多倫縣南,河北豐寧、圍場縣北、內蒙赤峰市北,至遼寧阜新市北,各段構筑方法依地形、地勢而定。障、塢、燧、關是西北
24、地區漢代烽燧的主要配套設施,與城墻等組成綜合防御體系。第七章漢代帝陵與王侯大墓西漢帝陵西漢帝陵分兩大陵區,即咸陽塬陵區和長安東南陵區,其中以咸陽塬陵區為主,兩大陵區均位于都城長安附近。西漢帝陵和后陵封土平面形制早期為長方形,大約自文帝以后,帝陵和后陵封土平面均為近方形,即“覆斗形”,帝陵與后陵封土形狀基本相同,但帝陵封土高度一般大于后陵。西漢帝陵繼承了商晚以來王陵地宮四條墓道、平面為“亞”字形墓的傳統形制,陵園設置繼承了始皇陵筑墻為界的做法,陵園平面長方形,四面各有一門,陵園各門與陵墓四條墓道相對,陵園之中有帝陵、后陵陵園和禮制建筑、陪葬坑等,禮制建筑主要包括寢殿和便殿組成的寢園及陵廟、食宮等
25、建筑,西漢帝陵一般都有陪葬墓,且數量多、規模大,皇帝為陪葬者在帝陵區另辟塋地,墓上筑高大封土,冢旁或建有禮制建筑,異于先秦王陵的殉葬或陪葬者。自高祖長陵至宣帝杜陵,帝陵均置陵邑,一是為了供奉陵園,二是遷徙關東大族、達官巨富,削弱地方勢力,強化中央集權統治,三是突出當政皇帝權威。東漢帝陵“南六北五”分布,漢魏洛陽城西北陵區五座,東南陵區六座,墓葬形制方面,單一墓道,南向,封土圓形,基本為帝、后陵合葬,有較多陪葬墓,但基本不見陪葬坑等外藏系統,與西漢帝陵相比,東漢陵寢發生了重大的變化,許多問題有待進一步考古發掘調查和深入研究。西漢諸侯王墓與列侯墓規模僅次于帝陵的大型墓,數量較多,分布地域較廣,以修
26、建方法和構筑材質上區分,可以分為豎穴木槨墓、豎穴黃腸題湊墓、豎穴石室墓和橫穴崖洞墓四種,王墓一般分布在王都附近的土原或山上,墓室深挖于地下或開鑿于山中,墳丘高積于墓上或山頂,王墓大多還在墓外安排數量不等的陪葬坑,墳丘外圍繞垣墻形成墓園,墓園內設置禮制建筑,王墓周圍還多分布陪葬墓,西漢王墓一般采用王、后異穴合葬形式,規模上王墓一般大于后墓,地面建制包括墳丘、墓園、禮制建筑和陪葬墓等內容。西漢王墓采用木槨墓室沿用傳統的墓葬形制,石室墓是在崖洞墓影響下出現的豎穴墓系統的一種新形式,黃腸題湊墓和崖洞墓室新出現的兩種形制,車馬殉葬和玉衣殮服也是西漢王侯墓的兩大特征。已發掘的西漢列侯墓中除一座磚室墓外,均
27、為一條帶墓道的豎穴土石坑木槨墓,西漢列侯墓多分布在侯國都城附近地勢較高的地方,有的分布在西漢帝陵附近,為帝陵陪葬,西漢列侯墓一般采用夫婦異穴合葬形式。地面建制包括墳丘、墓園、墓側建筑、石雕像等內容,墓葬形制上主要采用傳統的豎穴木槨墓,西漢中期出現磚砌墓室,西漢列侯墓正藏外也設置外藏槨、隨葬品較豐富,西方列侯墓以出土大量漆木器為一大特色,玉衣殮服在西漢列侯墓中沒有普遍使用。黃腸題湊墓由一條或兩條斜坡墓道連接土石墓坑組成,其構造是在墓坑底部用加工規整的木枋疊置圍成長框形墻體,然后在墻體內外構筑環繞墻體的木槨,再于墻體內的木槨里建造前室和棺房,棺房內陳套棺,棺房與木槨間往往形成回廊,這種用大量木材營
28、造復雜結構墓室的形制稱為黃腸題湊葬制,黃腸題湊同時還包括“梓宮”、“便房”和“樅木外藏槨”等葬具。東漢諸侯王墓和列侯墓東漢王墓都是一條墓道的豎穴土坑磚石墓,墓室大多用磚和石材構筑而成,也有只用磚或石材砌筑墓室的,東漢王墓并穴合葬與同穴合葬并存,地面建制上,發現有墳丘,墓園遺跡和廟類建筑則有待進一步調查研究。東漢諸侯王墓完全拋棄了西漢木槨墓和崖洞墓的形制,在繼承西漢豎穴墓形式、崖洞墓平面布局與空間結構的石室墓的基礎上,受黃腸題湊墓影響,形成了帶回廊的前后磚石結構墓,此為東漢王墓的基本形制和重要特征,東漢王墓用模型車馬取代了真車馬殉葬,流行隨葬模型明器,普遍使用玉衣殮服。東漢列侯墓以磚石砌筑墓室,
29、一般由墓道、甬道和兩三個墓室組成,地面有墳丘,墳丘外設置墓園,墓側建筑發現很少。第八章漢代官吏與平民墓葬關中地區漢墓墓葬類型有豎穴土坑墓、土洞墓、空心磚墓、磚室墓,磚室墓砌筑方式包括砌壁、券頂、鋪地、封門等,葬具主要有木槨、木棺、陶棺、磚棺和甕棺等幾種,葬式以仰身直肢葬為主,根據墓葬形制、隨葬品組合及器形變化,結合銅鏡、銅錢研究成果,關中漢墓可分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中后期、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東漢早期、東漢中期、東漢晚期七期。墓葬演變軌跡、墓葬形制方面,西漢早期主要為豎穴土坑墓和土洞墓,西漢中后期,出現以條磚或空心磚砌筑墓室的磚室墓,東漢早期,豎穴墓少見,以斜坡墓道洞室墓為主,前后室墓開始
30、流行,東漢中晚期,斜坡墓道磚室墓逐漸占主導地位,以前后室布局為主。隨葬品組合上,西漢早期為鼎、盒、鈁等仿銅陶禮器和罐、房形倉、缶等模型明器,西漢晚期至新莽時期,仿銅陶禮器組合多不完整,鈁不見,鼎、盒常缺,壺增多,東漢中期,除生活明器外,新出現案、耳杯等墓內祭器和家禽家畜俑。區域特征、墓葬形制上,洞室墓流行時間早,形制多樣,構筑材料較為單純,少見石料,墓室裝飾不如其他地區發達;隨葬品組合表現出較強的地域特征;關中漢墓繼承了大量秦文化因素。中原地區漢墓按墓葬形制和隨葬品組合情況,參考漢銅錢、銅鏡分期研究成果,可把以洛陽地區為代表的中原地區漢墓分為七期: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期、新莽時期、東漢早
31、期、東漢中期、東漢晚期。洛陽地區漢墓演變軌跡:墓室由單室前堂后室多室發展,反映了單人葬夫妻合葬家族合葬的發展趨勢;墓室結構由簡單到復雜發展,墓室高度漸次增高,滿足了合葬和墓中設奠的喪葬習俗的需要;陶器組合在兩漢有明顯變化,重世俗生活的觀念逐漸取代周秦重禮制的葬俗。幽燕地區漢墓該區漢墓主要有豎穴土坑墓、土洞墓、磚槨墓、磚室墓、壁畫墓、甕棺墓六類,據墓葬形制、典型器物特征發展變化及隨葬品組合,可將該區漢墓劃分為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期與新莽時期、東漢早期、東漢中晚期五期。變化軌跡:西漢早期,墓葬形制基本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隨葬品上,多數小型墓為單件陶罐,陶鼎少見,大型墓可見七鼎五簋等典型先秦禮
32、器組合;西漢中期,出現土洞墓和磚槨墓,隨葬品以仿銅禮器和日用陶器組合為主,陶模型明器開始出現;東漢早期,出現壁畫墓,但壁畫內容簡單,隨葬品主要為日用陶器和陶模型明器;東漢中晚期,磚室墓流行,壁畫墓壁畫內容趨于生活化。北方長城地帶漢墓(河套平原、鄂爾多斯高原、銀川平原、陜北高原、雁代地區)漢墓形制主要包括土坑木槨墓、土洞墓和磚室墓三類,陶壺和陶罐為長城地帶漢墓最重要的器類,葬俗方面表現出邊塞地區特點。東北地區漢墓(遼西山地、遼西走廊、遼河平原、遼東半島)山東地區漢墓漢墓類型包括土(巖)坑墓、磚室墓、石室墓,該區漢墓隨葬品中最具時代特點和分期意義的是數量最多的陶器,該區漢墓可分為西漢早期、西漢中期
33、、西漢晚期、新莽時期、東漢早期、東漢中晚期六期。區域特征:磚室墓和石室墓出現時間較晚,東漢中晚期畫像石墓流行,數量居全國首位,西漢中晚期流行的磚槨和石槨很有特色;隨葬品上,陶禮器一直沿用到西漢晚期,模型明器種類、數量都較少。蘇皖地區漢墓該區漢墓形制可分土(巖)坑墓、巖坑洞室墓、崖洞墓、磚室墓(含磚石合建墓)和石室墓,其中徐州地區的巖坑洞室墓頗有地域特色,該區漢墓隨葬品以陶器和漆木器為大宗,據典型陶器形制和組合考察,蘇皖地區漢墓可分為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期、新莽時期、東漢早期、東漢中晚期六期。江漢地區漢墓該區漢墓分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至新莽時期、東漢早期、東漢中晚期五期,該區兩漢墓葬
34、有明顯地域特色。西漢早中期墓葬葬具多承襲楚墓習俗,以木槨為主,晚期少數墓葬出現木磚混合結構槨室,不見洛陽等地西漢流行的土洞墓、空心磚墓,隨葬品以各種陶器為主,有日用器和陶禮器等。東漢時期,該區墓葬文化面貌與中原地區十分接近。湘鄂贛地區漢墓分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至新莽時期、東漢早期、東漢中期、東漢晚期六期,西漢墓的葬具以木槨為多,早期形制與江漢地區相同,中期出現作前后布局的兩室墓,晚期兩室墓數量增加,出現三室墓,平面布局多樣,東漢早期湘北、湘中流行磚室墓,直至晚期該區土坑豎穴墓仍占多數。自西漢早期開始,陶禮器鼎、盒、鈁或壺的組合就成為主要的隨葬品。東南地區漢墓墓地選擇上有利用自然地貌和建造
35、人造土墩兩類,可分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期、新莽時期、東漢早期、東漢中期、東漢晚期七期,該區漢墓區域特征及演變主要表現在:(1)墓葬文化面貌由多遠走向統一。西漢早期古越文化在當地延續,外來文化滲透,不同區域呈現不同風俗,自西漢中期以后,其區墓葬面貌逐漸趨向統一,融入漢族文化中;(2)北部與長江下游一致,南部與廣東地區一致,北部區域漢墓演變與長江下游地區基本相同,形制上豎穴土坑木槨墓豎穴土坑磚槨墓結構較為簡單的券頂磚室墓結構較為復雜的券頂或穹窿頂多室墓,器物組合也相應的以高溫釉陶質仿銅禮器為主以硬陶質地生活用器為主以低溫釉陶質明器為主,南部區域以匏、甕、罐為基本組合的越族器物表明與廣州等地區
36、漢墓有基本相同的文化特征。嶺南地區漢墓可分秦代和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和新莽時期、東漢早期、東漢中晚期五期,該區豎穴土坑墓延續時間很長,至東漢仍以土坑墓為主,西漢早后期木槨墓。仿生人居處布局,前端為前室,后端上層為棺室,下層為器物室,東漢前期簡化為“假雙層分室墓”,出土陶器多為硬陶,器形基本組合為甕、罐、壺等,有相當一部分器形帶有濃厚的地方色彩。嶺南地區內部發展很不平衡,從漢墓形制、隨葬品多寡及種類可窺一斑,該區與周邊地區交往密切,也受楚文化、閩越文化和滇文化等文化的影響。川渝地區漢墓該區漢墓形式多樣,類型大致有土坑木槨墓(單層和雙層)、巖坑墓與巖坑木槨墓、土坑木板墓、磚臺墓與石臺墓、磚室
37、墓、石室墓、崖墓,根據墓葬自身發展變化特點可分為西漢早期、西漢中晚期、新莽至東漢早期、東漢中期四期。川渝地區漢墓形式有兩類,一類為中原文化系統的墓葬形式,另一類為在中原文化系統墓葬影響下出現了具有本地區特點的墓葬。該區墳丘普遍較為高大,墓穴內非常注重排水防潮設施,隨葬品種類非常豐富,可分為一般生活用具、象征財產的明器、錢幣、武器和生產工具、驅鬼鎮墓等類,東漢時期搖錢樹和長舌鎮墓俑為兩種較為特殊的隨葬品。甘青地區漢墓可分為西漢早期、西漢中期、西漢晚至新莽時期。東漢早中期、東漢晚期五期,西漢早中期流行豎穴土坑墓和土洞墓,土著二次葬和漢式仰身直肢葬并存,西漢晚至新莽時期,墓中設奠習俗流行,磚室墓出現
38、,出現夫妻合葬的前堂后室墓,東漢中晚期出現家族合葬的多室墓、隨葬品方面,兩漢中以陶壺、罐為基本的漢式陶器組合和以夾砂陶器為特征的土著陶器組合在墓中并存,西漢晚期以后,漢式陶器組合逐步取代土著陶器組合,并出現倉、灶、井等模型明器。漢代壁畫墓一般指在墓室內壁(有時也包括墓門和墓道等部位)以色彩繪制圖像的墓葬,壁畫墓以西漢中期開始出現,西漢晚期子啊一些地區流行開來,至東漢時期形成了中國壁畫墓歷史上第一個高峰,漢壁畫墓是考古學和美術史研究的重要課題,已發現的漢壁畫墓分布很不均衡,依墓葬形制和壁畫內容前后變化,大致可分西漢中晚期、新莽至東漢早期、東漢中晚期三個階段。漢壁畫墓的產生和流行一方面可能有著文化傳統和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原因,與靈魂不滅觀念有關。另一方面,“舉孝廉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最新文檔
- 南京大學金陵學院《復變函數B》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玉溪職業技術學院《工程有限元與數值計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石河子大學《公共組織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山東財經大學燕山學院《寄生蟲學中醫文獻檢索》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蘭州職業技術學院《游泳》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內蒙古呼市二中2025年高三下-期中考試英語試題試卷含解析
- 西北師范大學《果蔬加工工藝學實驗》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湖南省長沙市明德華興中學2024-2025學年初三(下)調研生物試題試卷含解析
- 綿陽城市學院《施工組織與管理》2023-2024學年第二學期期末試卷
- 四川水利職業技術學院《日語綜合能力訓練(1)》2023-2024學年第一學期期末試卷
- 2025年03月湖北荊門市招碩引博公開招聘1412人筆試歷年參考題庫考點剖析附解題思路及答案詳解
- 2024新疆天澤水利投資發展有限公司及所屬二級企業部分崗位社會招聘(30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1
- 中西融合餐廳的經營管理與團隊建設
- 地理知識科普
- 幕墻龍骨焊接規范
- 2024年信息安全試題及答案
- 2025年中國鐵路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招聘(28人)筆試參考題庫附帶答案詳解
- 2025年智慧工程考試試題及答案
- 云南省昆明市2025屆高三“三診一模”摸底診斷測試思想政治試題(含答案)
- 2025-2030年中國公證產業發展現狀及投資前景分析報告
- 2025年春新蘇教版數學一年級下冊課件 第四單元 50有多大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