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第四單元-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電子教案_第1頁
中國歷史第四單元-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電子教案_第2頁
中國歷史第四單元-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電子教案_第3頁
中國歷史第四單元-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電子教案_第4頁
中國歷史第四單元-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電子教案_第5頁
已閱讀5頁,還剩14頁未讀 繼續免費閱讀

下載本文檔

版權說明:本文檔由用戶提供并上傳,收益歸屬內容提供方,若內容存在侵權,請進行舉報或認領

文檔簡介

1、第四單元 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導論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單元導論對整個單元有整體理解,抓住單元的主題在學習中做到融會貫通。二、重點與難點重點:時代特點。難點:制度的創新。三、教學過程同學們好!從今天起我們學習第四單元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這一時期涵蓋隋唐,從公元581年到907年,歷時326年。這一時期中國由分裂走向統一,煥發出了無與倫比的創造力和生命力,塑造了中華民族的性格,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偉大的國家,影響深遠至今猶存。(一)中國的再次統一自從西晉覆亡之后,中原戰亂,民心思定,公元581年,隋朝平定南陳,自,秦,漢,西晉以后,第四次完成了統一。隋雖然是個短命的王朝,但是它所奠定的基業和開創的制度為

2、此后唐代的繁榮興盛奠定了堅實的基礎。隋朝末年,經歷了短暫的戰亂以后一個更加強大的王朝誕生了,唐,這個朝代所創造的一切輝煌和苦難至今都影響著每一個中國人,無論我們走到哪里,我們都會以“唐人”而自豪。唐朝的疆域,北到貝加爾湖,南到中南半島,西到咸海,東到庫頁島。縱橫萬里之遙。(二)昂揚的時代特征這一時期是中國封建王朝的第二次鼎盛期,隋唐社會宏大的格局、恢弘的氣度、壯闊的場面,為歷朝歷代所無法比擬。在當時的世界上,中國處在發展的前列,是最文明先進、最繁榮發達、最富庶強大的國家。公元6世紀至10世紀,中國的隋唐時期,歐洲剛剛進入中世紀的早期。這時,西歐直至北非、中亞、東亞,都剛剛邁入封建社會,比起中國

3、落后了一個社會發展階段。而東方,如日本,又是在中國封建文化的影響下,才于7世紀中葉開始進行大化革新,逐步確立封建制度的。在世界各地步入封建社會時,隋唐時期的中國,封建制度已發展1000多年,各種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制度,業已完備,大大影響了世界、特別是東亞周邊國家封建化的進程。尤其在這一時期,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創立,使得中國在這時期成為世界的引領者。強大的創造力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輝煌的文明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心態,無論是民族關系還是對外交往,這一時期都表現出一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自信。有文成公主車駕千里的遠嫁,有鑒真橫波萬里的弘法,有玄奘法師橫絕西域的跋涉。繁榮的社會同樣催生出繁榮的文化。唐

4、代由于科舉制的推動,文化昌盛,無數大詩人橫空出世,以其恢弘的氣度,瑰麗的想象,昂揚的氣概為這個偉大的時代寫下了壯麗的注解。四、學習建議(一)抓住要點由于這一單元知識點明確,同學們在掌握基本史實的同時抓住單元要點,既制度的創新與歷史變革,理解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的意義。進而在此基礎上理解由之產生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盛世帶來民族和國家之間文化的傳播和交往。文成公主入藏是民族交往,鑒真東渡是對外傳播。(二)合理利用視頻抓住歷史的要點,把握事件之間的聯系同學們就可以很好的在此基礎上進行學習。課堂的視頻講解一是幫助同學們理清歷史脈絡,二是通過講解幫助同學們突破重點,同時希望能借此激發同學們學習這段歷史的

5、興趣。還有沒涉及到的歷史細節,故事,需要同學們自己學習。(三)互動學習在討論區,同學們遇到不理解的內容可以通過討論區解決困惑。大到對一段史料的理解,小到對一個生字的認識,都可以求助討論區,只有在不斷的交流和碰撞中,我們才能獲得進步和快樂。同時這個互動過程也是我們不斷學習和進步的過程,教學相長,在和同學們的交流中我們也可以發現同學們的興趣和學習上的難點,在今后的教學中繼續改進。今天,我們為祖先在1200多年前所創立的文明而驕傲,為他們展現出的創造力而驚嘆,希望我們能成為一個新的盛世的創造者和見證者,希望后世的子孫為我們而驕傲。第四單元 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隋的統一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隋朝的建立和滅

6、亡,了解王朝的興衰。二、重點與難點重點:隋朝的建立和滅亡難點:大運河的作用三、教學過程自西晉滅亡以后,中國再一次進入分裂狀態,這一時期被稱為南北朝。南北朝是中國一個分裂的朝代,分為南朝和北朝。南朝依次是 HYPERLINK /doc/5332540-7597510.html t _blank 宋、齊、梁、陳;北朝依次是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北方隨著少數民族政權的建立和鞏固,出現民族融合,為隋唐時代的文化留下了濃重的少數民族色彩。南方隨著北方移民的南遷中國的經濟重心逐漸開始南移。南北的分裂帶來的戰亂讓人民渴望統一。北方的強國北魏陷入軍閥混戰,分裂為東魏,西魏,最后發展為北齊和北周。公元5

7、77年北周滅掉北齊,再次完成了對北方的統一。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楊堅,廢掉北周皇帝,建立隋朝。588年隋文帝發動滅陳之戰,以楊廣為主將,發動滅陳的統一戰爭,留下了“一衣帶水”的典故。589年隋軍攻陷建康,南朝陳亡,中國再度統一。自西晉永嘉之亂以來,中國分裂近三百年之久,至此“南北朝時代”結束,中國第四次完成統一。歷經戰亂的民族,在統一之后爆發出蓬勃的創造力,不久即開創隋唐盛世,在世界史留下不朽的偉業。隋在文帝統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間,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庫充實,外患不生,社會呈現了一片繁榮,歷史稱為“開皇之治”。隋是承前啟后的一個朝代,文帝與煬帝共在位三十八年。在這三十八年中,中國的政治、經濟

8、、軍事、文化等各方面均有所鞏固和發展。首先在政治方面,隋朝調整了中央與地方的統治機構,確立了三省、六部新制,增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另外,開設了科舉制度,為以后中國封建社會人才選拔方式提供了一個藍本。在經濟方面,文帝下令整頓戶籍,清查人口,繼而推行均田制,調整賦役。隋朝的自然科學與人文藝術也有了長足的進步。如著名天文學家劉焯制訂的皇極歷,他計算的歲差與現代計算出的準確值相差無幾。而在工程建筑方面,最突出的成就莫過于河北趙縣安濟橋的興建。這座由李春監造的石橋被公認為世界上最早的一座“空撞券橋”。他的興建比歐洲同類建筑早了近800年。隋在煬帝的統治下達到極盛。資治通鑒說:是時天下凡有郡一百九十,縣一千

9、二百五十五,戶八百九十萬有奇。東西九千三百里,南北一萬四千八百一十五里。隋氏之盛,極于此矣。說到隋煬帝,就不得不說他的大運河,在中國歷史上,隋煬帝被稱為暴君,說他好大喜功,濫用民力。但是無論我們怎么評價隋煬帝,他所命令修建的大運河,卻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中國的地形西高東低,河流幾乎都是東西流向,南北方向沒有大的河流,因此各個水系缺乏連接,不能形成完整的水運系統。為了溝通江南經濟地區、關中政治地區與燕、趙、遼東等軍事地區的運輸與經濟發展,公元605年,隋煬帝征發民工幾百萬,利用了天然河道和舊有渠道,開通了以東都洛陽為中心,開通了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 HYPERLINK /le

10、mma/ShowInnerLink.htm?lemmaId=10270298 t _blank 連成了一條貫通北起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的的大運河,大運河全長兩千多公里,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上最長的運河。大運河成為南北經濟、文化、政治聯系的紐帶,也成為溝通亞洲內陸“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的樞紐。大運河將中國重要水系連接起來,形成運輸網絡;帶動沿岸城市的發展,促進各個地區的文化發展與民族融合,這使得中華文明成為有機體的整體文明。但是隋煬帝在國家的統治政策上犯了一系列錯誤,導致在他的統治末年爆發了農民起義。其中駐守太原的李淵打敗了各路起義軍建立了大

11、唐王朝。在經歷了短暫的戰亂之后中國第五次統一。隋所開創的制度為唐朝所繼承,隋滅亡的教訓也警策著唐朝的統治者。在另一方面促成了大唐盛世的到來。第四單元 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科舉制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科舉制的誕生和發展,了解隋唐的制度創新,了解中國的官員選拔制度。二、重點與難點重點:科舉制的誕生和發展難點:科舉制的意義三、教學過程我們講隋唐之際是中國歷史重要的時期,這一時期所迸發出的強大生命力和創造力,不光創造了輝煌的文明,而且影響深遠,除了我們講的三省六部制度,法律,至今為止還影響著世界和我們生活的就是,科舉制。那么在科舉制之前,歷代是如何選拔官員的呢?官員由貴族把持,血統決定你的身份和地位,秦國

12、推行“軍功制”,漢朝實行“察舉制度”,從三國開始實行“九品中正制度”。總的來說,國家的官員被貴族豪門把持,即威脅皇權的統一,也不利于平民的發展。而科舉制度的誕生打破了數百年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加強了中央政府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也有利于提高官員的文化素養,促成普遍持久的讀書風尚。隋文帝廢除九品中正制,用舉薦與考試相結合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形成。唐朝繼承和完善科舉制。 唐朝科舉考試的科目主要是明經、進士等五十多個考試項目,但是大部分項目不常設,即使考上了也只是當小吏,所以也不受大家重視,所以主要的考試科目還是儒家經典。比如,明經科主要考儒家經義,考試的內容是

13、默寫和注解,比較容易;進士科主要考詩賦和政論,詩賦是在規定時間內按照規定的韻律寫詩歌,作文章,政論就是對國家政策進行議論,不但要求有文采,還要要求有見解,難度很大,錄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徑,因此有“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之說。唐代約計有50萬人次參加過進士科考試,平均每年及第在23人到24人之間。后來武則天時期又增加殿試和武舉,殿試就是由皇帝親自主持的考試,武舉主要考射箭。大家最熟悉的狄仁杰就是武則天時期的文武雙料狀元。讀書人經過省試(尚書省禮部試)合格了,只不過是取得了“出身”,還不能馬上去做官。要想做官,還得參加吏部考試。吏部考試包括“書、判、身、言”四個方面。第一考“書

14、”,即書法寫字,試其“楷法遒美”。第二考“判”,即寫另一種文體的文章,試其“文理優長”。第三考“身”,考察其相貌是否端正,試其“體貌豐偉”。據說有一讀書人名叫方于,由于他缺唇,連應10余科而不得錄取。第四考“言”,考察其口齒是否清楚,試其“言辭辨正”。如果“書、判、身、言”這四項全能夠通過,便可以授予官職。像韓愈這樣的文豪參加過四次省試,方才通過,可見科舉考試之艱難。就當時社會狀況而言,科舉是一個比較進步、比較合理的考試制度。它與前代選士制度相比較,有三個最明顯的特點:第一,把選拔官吏的權力更有效地由地方世族與地方長官手里集中于中央,加強了中央集權,擴大了統治集團的社會基礎;第二,把讀書、應考

15、、做官三者密切聯系起來,為封建社會的知識分子打開了獲取高官厚祿、享受富貴榮華的門徑;第三,力圖改變選官只重品行、門第,而忽視知識、才能的弊端,它具有一定的客觀標準,當官多少要憑點才學,因而選拔了一些有才干的人。從政治上來看,唐王朝實行科舉考試制度的確滿足了封建君主專制的政治要求,收到了集權中央、鞏固封建統治的效果。官吏選用大權由中央朝廷來行使,這就加強了全國政權的統一和集中;選官有統一標準,全國要想做官的人都以全力去適應這些標準,這就加強了思想的統一;向各地方的庶族地主甚至廣大平民打開了門路,刺激與網羅了一大批中下層知識分子,使他們有了參與政權的機會,這就調和了階級矛盾,有利于政權的穩定;科舉

16、考試看來好像是最公平不過的,任何人只要好好讀書,都有資格應考做官,這樣不僅掩飾了官僚政治的階級實質,還可吸引全社會的知識分子,使他們埋頭讀書,養成極其馴服的性格,不易發生不滿封建統治的不穩思想。從文化教育上看,唐代實行科舉考試制度,影響是十分深刻的。由于選擇人才與培育人才的標準和要求一致起來,科舉考試制度促進了學校教育的發展與繁榮。因為通過科舉考試可以取得一定的官職出身名位,所以一般中下層知識分子和知識青少年都強烈要求進學校讀書。這就在客觀上推動了古代學校教育的繁榮與發展;科舉考試的主要內容,是儒家經典著作,從學校到社會都重視讀書、習文、作詩賦,并鉆研儒家經典,這對于結束魏晉以來學校和社會所流

17、行的清談學風與玄虛思想,對于造成當時“五尺童子恥于不聞文墨”的風氣,都具有積極意義。隋唐時期開創的科舉考試制度,對東西方都發生過較大的影響。公元618年,唐朝在中國實現了空前的統一。7世紀中葉,新羅也統一了朝鮮。統一后,新羅與唐經常保持友好的關系,新羅人入唐求學的人很多。公元840年,一年之內從唐朝回國的留學生就達105人之多。唐朝盛行科舉,準許新羅國人參加考試,當時很多人考取登第,錄取從官,崔致遠名聲最大,全唐詩中收有他的詩,越南建立起李氏王朝。其科舉之法與中國大致相同。直到20世紀初才廢除科舉制。日本雖然沒有像朝鮮、越南那樣引進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但唐朝的科舉考試制度依然深深地影響了日本。

18、日本在天智天皇時設立大學寮。入學的資格及手續、科目考試的內容及方式都與唐代科舉制相似。隋唐創立的科舉考試制度也影響了西方各國。法國思想家魁奈盛贊中國的科舉考試制度“使工匠的子弟也能當上總督”,借以抨擊法國當時的封建專制制度和腐朽的官僚制度。18世紀末到19世紀,在歐洲各國逐步推行的文官考核制度也是吸取了中國隋唐創立的科舉考試制度的經驗。1791年,法國首先試行了文官考核制度,1806年英國東印度公司開始實行文官考核制,1855年英國開始推行文官考核制。美國之文官制度最初是由羅德島的任克思提出的,他于1868年5月呈送到美國眾議院的報告書中,有一章專門討論了“中國之文官制度”。中國科舉制對西方文

19、官體制的影響,是在精神文明領域里中國對西方最寶貴的貢獻之一。中國科舉考試制度遠比造紙、火藥和指南針的發明重要得多,它為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文官考試制度提供了最初的模式。它“傳到西洋”,打破了中世紀歐洲“貴族總是貴族,平民總是平民”的猶如死水一潭的貴族政治的寧靜,激勵新生的資產階級奮發進取、積極競爭的精神,為西方文官考試制度的建立提供了經驗。第四單元 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貞觀之治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貞觀之治的原因,理解唐朝強盛的原因。二、重點與難點重點:貞觀之治難點:貞觀之治的原因三、教學過程隋大業十三年公元年五月,眼見天下大亂,太原留守、唐國公 HYPERLINK /doc/5352864-558

20、8323.html t _blank 李淵和他的幾個兒子在晉陽起兵。公元618年五月,李淵定國號為唐,并立長子 HYPERLINK /doc/6095833-7644737.html t _blank 李建成為太子,次子李世民為秦王。唐高祖李淵在起兵的過程中,次子李世民在戰爭中功勛卓越,手下文臣武將眾多,逐漸發展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政治力量。唐高祖李淵甚至創造出了“天策上將”這一職務來封賞李世民。李世民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隨著雙方斗爭日趨激烈,李世民發動了“玄武門之變”在玄武門射殺了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成為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就是開創了“貞觀之治”的唐太宗。貞觀為唐太

21、宗李世民年號,出自易系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思是國家發展要走正道。唐太宗即位后,因親眼目睹隋朝的興亡,農民戰爭瓦解隋朝的過程,認識到了農民階級對君主專制統治穩定的重要性,所以常用隋煬帝作為反面教材,來警誡自己及下屬。吸取隋亡教訓,糾正前朝之弊端,調整統治政策,在國內厲行節約、使百姓休養生息,以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恢復經濟。唐太宗留心吏治,選賢任能,從諫如流。他唯才是舉,不計出身,不問恩怨。在文臣武將之中,魏徵當過道士,原系太子 HYPERLINK /doc/6095833-7644737.html t _blank 李建成舊臣,曾議請謀殺太宗; HYPERLINK /doc/

22、5348414-5583867.html t _blank 尉遲恭做過鐵匠,又是降將,但都受到重用。太宗鼓勵臣下直諫,魏徵前后諫事二百余件,直陳其過,太宗多克己接納,或擇善而從。魏徵死后,太宗傷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魏征逝,朕亡一鏡矣。唐朝繼承隋三省六部制,而且進一步發展完善,使之成為當時世界上最仙劍的政治制度。唐的三省職權劃分初步體現了現代化政治特征分權原則。中書省發布命令, HYPERLINK /doc/5329430-5564603.html t _blank 門下省審查命令, HYPERLINK /doc/5329412-55645

23、85.html t _blank 尚書省執行命令。一個政令的形成,先由諸宰相在設于中書省的政事堂舉行會議,形成決議后報皇帝批準,再由中書省以皇帝名義發布詔書。詔書發布之前,必須送門下省審查,門下省認為不合適的,可以拒絕“副署”。詔書缺少副署,依法即不能頒布。只有門下省“副署”后的詔書才成為國家正式法令,交由尚書省執行(當時的賢臣魏征就供職于門下省)。這種政治體制分工明確,各部門互相監督和制衡,在當時世界上是最先進的國家制度,進一步說明了唐朝的文明程度之高。最為難能可貴的是,唐太宗規定自己的詔書也必須由門下省“副署”后才能生效,從而有效地防止了他在心血來潮和心情不好時作出有損他清譽的不慎重決定。

24、由于唐太宗勵精圖治,在政治上加強對西域等地區的管轄,在外交上加強與亞洲各國的友好往來,在民族關系上對待少數民族“愛之如一”,不少少數民族甚至是外國人都在唐朝政府里任職。以當唐朝人為榮。太宗即位時年僅27歲,唐王朝在太宗統治下,文治武功均有所發展,開創了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治世。唐代版圖空前遼闊,超過漢宣帝在位時期,領土東臨於海,西逾蔥嶺,北逾 HYPERLINK /doc/5400483-5638073.html t _blank 漠北,南至南海。唐太宗在位期間武功全盛,將唐帝國發展為當時東亞地區最強、文化最盛的國家。唐太宗大力推行府兵制,屢次對外用兵,經略四方,先后平定東突厥、薜延陀、回紇、高昌

25、、焉耆、龜茲、吐谷渾,征 HYPERLINK /doc/843925-892402.html t _blank 高句麗,聯姻 HYPERLINK /doc/5411854-5649974.html t _blank 吐蕃,唐朝聲威遠播。太宗能維護外族風俗,并設置都護府制度,終貞觀之世,四方服悅,太宗則被周邊諸族尊為“天可汗”,并筑“朝天可汗道”,向唐朝進貢。唐太宗成為東方世界的國際盟主,國家得以步入安康之世。第四單元 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開元盛世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開元盛世,了解盛唐的繁榮,知道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的頂峰。二、重點與難點重點: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發展難點:開元盛世三、教學過程同

26、學們上節課學習了從貞觀之治,唐初的統治者勵精圖治,終于迎來了盛世,唐朝的國力強大,人民富足。隨著三省六部制的確立和科舉制的推行,唐代在玄宗時期迎來了又一個盛世,開元盛世開元盛世的特點就是經濟繁榮,繁榮的經濟是社會發展的基礎,繁榮的經濟是唐朝強大國力的表現,同時也為民族之間的交往提供了和平的保障和強大的自信,頻繁的民族交往推動了文化的傳播,在社會風氣上提供了開放的環境和兼容并包的心態,同時,開放的社會心態也為文學藝術的創作提供了自由的空間和蓬勃的想象力。經濟的繁榮是唐朝國力強盛的重要標志,在封建社會,生產力水平的表現主要體現在農業,手和商業這三個方面,同學們思考這樣一個問題,這三者之間的關系是如

27、何體現的?只有先進的農業技術才能保證社會的穩定,同時能使更多的人脫離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發達的手工業必然推動商業的發展。唐代農業發達,除了開墾土地,興修水利這些歷史共性的措施意外,更重要的是在農業生產技術方面取得了巨大的進步。這是唐朝時期出現的曲轅犁,它的特點是:機構簡單,只有十幾個部件,操作靈活,可以單手操作,最重要的是節省人力和畜力。曲轅犁代表了中國農業技術發展的頂峰,其從問世至今一千多年來外形沒有更大的改變。除了曲轅犁,唐代還發明了筒車,請同學們比較漢代翻車和唐代筒車,指出其進步性。先進的生產工具推動了唐朝農業技術的發展,世界第一的畝產量和糧食總產量使更多的人得以脫離農業生產發展手工業。

28、唐代發達的手工業主要體現在紡織和陶瓷,唐代紡織業最突出的代表就是蜀錦。蜀錦的紡織技術在唐朝發展成熟,其花紋精美,技術精湛,蜀錦重要的織造工具也在唐朝發展成熟。紡織工要在兩層的織造機上根據圖樣排列九千多根絲線,每日只能織造十幾厘米,其難度之大,至今仍無法用機械完成。唐代還首創了文字織錦,曾有蘭亭序被太宗收入宮中。除了蜀錦,唐代陶瓷業也十分發達,有北白南青之說,陶瓷業的“窯”這個概念也開始在唐朝出現,而且陶器和瓷器完全區分開來。瓷器的種類繁多,釉色精美,當中國人開始大規模的使用瓷器時,世界各國對這種精美的器物如何制作一無所知。精美的釉色背后,是高達一千度以上的爐溫,僅此一條就是當時世界各國難以企及

29、的高峰。唐三彩,至今都是中國的標志,也是深受人們喜愛的工藝品,唐朝時,勞動人民首創了使用三種釉色來燒制陶器,并用它當陪葬物。反應了唐朝的富庶。但是由于唐三彩的造型粗獷之余不失精美,深受各國商人喜愛,遠銷各地,并引發效仿,在中東出現了波斯三彩,朝鮮出現了新羅三彩,日本出現了奈良三彩。發達的手工業,必然帶來商業的繁榮,農業發達帶來的龐大人口又推動了商業的規模。商業發展的一個重要標志就是出現大型的都市,而大型的城市又反過來推動商業的發展。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代長安城。有東西二市,東市多珍玩,西市多胡商。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每年僅柴草就要消耗40萬噸。唐代發達的農業,發達的手工業和繁榮的經濟構成

30、了盛唐時期人們物質生活的基礎,唐代的富足和強盛不光為唐朝的民族交往提供了和平的保障,更提供了唐朝人強大的自信和自豪。這也是唐代不同于其他任何時代的特點。第四單元 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文成公主入藏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文成公主入藏的史實了解漢藏兩族的交往,了解和平交往和文化交流是民族往來的主題。二、重點與難點重點:文成公主入藏難點:文成公主入藏的意義三、教學過程繁榮的經濟帶來民族的自信,和各民族的交往更帶來了民族的自豪感,繁榮的經濟是唐代對外交往的保障,同時,唐代秉承和平交往的民族政策,在自身繁榮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周邊各個民族的繁榮發展,推動了世界歷史的前進。在唐代,民族間交往最重要的事情就是文成公

31、主入藏。太宗時期,吐蕃的贊普松贊干布統一青藏高原。強大的國力帶來民族交往中的自信,同時也帶來的巨大的吸引力,唐代秉承平等交往的民族政策,促進了和周邊各民族之間的交融.。出于對唐文化的仰慕多次派使者求婚,最后他派出了自己的國相祿東贊作為求婚使者。唐太宗對祿東贊的言談舉止很贊賞,并從他那里對松贊干布有了更多的了解。唐太宗在皇族的姑娘中,挑選了一位文化素養較高、美麗而又溫柔的,封為“文成公主”,許嫁給松贊干布。祿東贊能完成求親的使命,確實很不容易,至今民間還流傳著“五難求婚使”的動人故事。當祿東贊勝利解答了一道道難題,最后,唐太宗要他從二千五百名美麗的姑娘中,找出文成公主來。祿東贊以他敏銳的眼光,一

32、眼就認出了儀態大方的文成公主。和歷代以往的和親不同,這不是唐朝戰敗,為了保衛邊境平安的和親,而是為了兩國的和平和長治久安。更重要的,文成公主的出嫁是大唐一次重要的文化輸出。公元641年,唐太宗派禮部尚書、江夏王李道宗護送文成公主去吐蕃。隨同文成公主一起入藏的,還有許多侍女和工匠廚役。在文成公主豐盛的嫁妝里,不僅有金銀珠寶、綾羅綢緞,還有吐蕃所缺少的糧食、蔬菜、水果種子和藥材、蠶種等,以及許多儒家經典和農業、醫藥、天文、歷法、科技等方面的圖書。和壁畫上的風輕云淡不一樣,文成公主一行歷盡千難萬苦,千里迢迢,歷時兩年才到達拉薩。和親的隊伍從唐王朝的國都長安出發,跨越今陜西、甘肅、青海和西藏4個省區,

33、全長約3000公里。即使對于現在的人來說,都是一段艱難的旅程。文成公主從長安沿渭水北岸越過陜甘兩省界山隴山到達今甘肅天水,溯渭水繼續西上越 HYPERLINK /s?q=%E9%B8%9F%E9%BC%A0%E5%B1%B1&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鳥鼠山到甘肅臨洮;從臨洮西北行,渡黃河進入青海境內;然后從西寧、沿羌水經 HYPERLINK /s?q=%E7%9F%B3%E5%9F%8E%E5%B1%B1&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石城山、日月山、 HYPERLINK /s?q=%E5%80%92%E6%B7%8

34、C%E6%B2%B3&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倒淌河至東巴;穿越草原、翻越巴顏喀拉山,渡通天河,經玉樹地區,過唐古拉山查吾拉山口到藏北那曲;繼續沿今 HYPERLINK /s?q=%E9%9D%92%E8%97%8F%E5%85%AC%E8%B7%AF&ie=utf-8&src=wenda_link t _blank 青藏公路經到邏些(拉薩)。翻過五座大山,跨越四條大河。一個只有16歲的女孩子,肩負重任,辭別父母兄弟,遠嫁他鄉,這種橫絕千里的勇氣讓人肅然起敬。吐蕃人民得知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的消息后,一路上都有人備了禮物和交通工具來接送。松贊干布按照唐

35、朝禮制,從吐蕃都城邏些(今西藏拉薩)趕到柏海(今青海鄂陵湖),親自迎接文成公主,并在那里隆重地舉行了婚禮。他與李道宗相見,是以兒子女婿這種晚輩的身份,以表示敬意。隨后,松贊干布帶著文成公主回邏些。這年藏歷4月15日,這些百姓像過盛大節日似的,載歌載舞,迎接文成公主進城。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十分恩愛,還按照唐朝的建筑模式,在邏些專為文成公主造了一座宮殿。至今在拉薩的大昭寺及布達拉宮中,都供奉著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塑像。松贊干布于公元650年去世后,文成公主繼續為漢藏兩族人民的文化交流和友好聯系作著不懈努力。當時去印度學佛的唐朝僧人,大多取道吐蕃,有些高僧還受到文成公主的熱情接待。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

36、了近四十年,為發展藏族經濟作出了貢獻。她讓隨從人員向當地百姓傳授耕種方法,還親自指導青稞等谷物的試種。她要求唐朝選派優秀工匠入藏,幫助吐蕃人民建設。自從文成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文化交流大大加強,她也成為民族情誼的象征,因而直到現在還被當地人民所深深懷念。松贊干布以后的幾個贊普,繼續保持與唐朝的友好關系。公元710年,唐中宗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公元729年,吐蕃贊普派使者來見唐玄宗,表示愿意和唐朝同為一家人,讓天下百姓永遠過太平日子,表達了漢藏人民的友好感情和愿望。 第四單元 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鑒真東渡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鑒真東渡的歷史了解國家間的文化交流,學習鑒真百折不撓的精神。二、重點

37、與難點重點:鑒真東渡難點:文化的交流三、教學過程唐代是我國封建社會發展的一個高峰,創造了輝煌的盛世。強大的創造力推動了社會的發展,輝煌的文明形成了開放、包容的心態,繁榮的社會同樣催生出繁榮的文化。尤其是對外交往,這一時期表現出一種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自信。有大家熟悉的玄奘法師橫絕西域的千里跋涉,還有鑒真法師橫波萬里的弘法。其九死一生,堅忍不拔之精神至今傳唱。鑒真原姓淳于,14歲時在揚州出家。成為一代高僧,被大唐譽為國寶。當時,日本佛教戒律不完備,僧人不能按照律儀受戒。733年(日本天平五年),僧人榮睿、普照隨遣唐使入唐,邀請高僧去傳授戒律。一想到此去千里波濤九死一生,大明寺眾僧“默然無應”,唯有

38、鑒真以大無畏心,大慈悲心。遂決意東渡。742年(唐天寶元年)鑒真不顧弟子們勸阻,毅然應請,決心東渡。由于地方官阻撓和海上風濤險惡,先后四次都未能成行。第五次東渡最為悲壯。那一年鑒真已經60歲了,船隊從揚州出發,剛過狼山(今江蘇南通)附近,就遇到 HYPERLINK /item/%E7%8B%82%E9%A3%8E%E5%B7%A8%E6%B5%AA t _blank 狂風巨浪,在一個小島避風。一個月后再次起航,走到 HYPERLINK /item/%E8%88%9F%E5%B1%B1%E7%BE%A4%E5%B2%9B t _blank 舟山群島時,又遇大浪。第三次起航時,風浪更大,向南漂流了

39、14天,靠吃生米、飲海水度日,最后抵達 HYPERLINK /item/%E6%B5%B7%E5%8D%97%E5%B2%9B t _blank 海南島三亞一帶。歸途中,鑒真因長途跋涉,過度操勞,不幸身染重病,雙目失明。公元753年(玄宗天寶十二年)10月,鑒真以忘我的精神,在雙目失明、痛失大弟子祥彥、而又屆66歲高齡之時,不顧生死,堅持“東渡理想”,不顧朝廷和僧俗的弟子的勸阻,義無反顧,發誓以慈悲之心造福日本眾生,和歸國的日本遣唐使一起乘船赴日本。把佛教戒律和唐朝文化帶到日本,體現了普濟天下的志向、一諾千金的信義、百折不撓的執著和勇于獻身的情懷。大唐天寶十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即日本天平勝寶五

40、年,經過四十天驚心動魄的海上顛簸,六十六歲的鑒真踏上了日本國土。整整十二年,六次啟行,三次航海,幾經絕境,隨從人員中先后有三十六人為此喪生,更有二百八十多人徹底黯然退出,而最后,經歷了可怕的颶風、絕望的漂流、煉獄般的饑渴鑒真還是站在了大海東岸。12月,鑒真一行到達日本九州島,受到熱烈歡迎。鑒真一行抵達奈良,封號“傳燈大法師”,佛教中有個說法:一燈可滅千年暗,一智可滅千年愚。以此封號來表示鑒真為日本帶來了光明和智慧。第二年,鑒真被請到都城祭良最著名的東大寺。日本朝廷為請鑒真推行嚴格的受戒制度,在東大寺修建了戒壇。日本圣武太上皇、光明太上皇后、孝謙天皇、皇后及官員僧侶等400多人登壇受戒。鑒真一行

41、二十多人中,有建筑、繪畫、雕刻、醫藥、刺繡、鑄造等方面技藝精湛的人才,他們攜帶著大量書籍和藝術作品,把唐朝高度發展的文化科學傳播到日本。鑒真按照中國營造法式在奈良主持興建唐招提寺,寺內殿堂結構精巧、氣勢雄偉,反映出唐朝建筑的最新成就。鑒真攜來的乾漆夾纻(zh)像,及其弟子技工們指導下完成的唐招提寺木雕群,可以說是日本雕刻史上的起點。鑒真雖然雙目失明,傳說他曾用鼻嗅的方法,把正倉院所藏藥物一一加以辨證,還為人治病,毫無保留地向日本醫生傳授藥物的收藏、炮制、配劑、使用的知識,給日本的古藥物學奠定了基礎。在很長時期里,日本醫藥界都把鑒真奉為始祖。鑒真及其弟子大都擅長書法,去日時攜帶王羲之、王獻之父子真跡,影響所及,日本人民熱愛中國書法藝術至今不衰;同時,日本豆腐業、飲食業、釀造業等也認為其行業技藝均為鑒真所授。763年( HYPERLINK /item/%E5%94%90%E4%BB%A3%E5%AE%97 t _blank 唐代宗廣德元年)5月6日,鑒真在唐招提寺圓寂,入滅之前,其弟子為鑒真膜影,立夾漆像,傳世至今。第四單元 制度創新與歷史變革唐詩與唐史一、教學目標通過學習唐朝代表性詩人和作品了解唐代的文化和歷史的關系,從精神文化方面了解唐朝和唐朝詩歌,進而了解唐詩的特點。二、重點與難點重點:

溫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資源如無特殊說明,都需要本地電腦安裝OFFICE2007和PDF閱讀器。圖紙軟件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壓縮文件請下載最新的WinRAR軟件解壓。
  • 2. 本站的文檔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圖紙等,如果需要附件,請聯系上傳者。文件的所有權益歸上傳用戶所有。
  • 3. 本站RAR壓縮包中若帶圖紙,網頁內容里面會有圖紙預覽,若沒有圖紙預覽就沒有圖紙。
  • 4. 未經權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將文件中的內容挪作商業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庫網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僅對用戶上傳內容的表現方式做保護處理,對用戶上傳分享的文檔內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編輯,并不能對任何下載內容負責。
  • 6. 下載文件中如有侵權或不適當內容,請與我們聯系,我們立即糾正。
  • 7. 本站不保證下載資源的準確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時也不承擔用戶因使用這些下載資源對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傷害或損失。

評論

0/150

提交評論